專利名稱:一種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持槍鉆鉆夾頭。尤其是一和保持了鉆夾頭原有的夾緊鉆頭 功能,另有一種懸掛在鉆夾頭調換裝置上又可隨時方便地安裝到槍鉆上的功能的鉆夾頭。 特別還是與槍鉆主軸連接牢固、而又能與槍鉆主軸方便脫開的槍鉆夾頭。
背景技術:
現有的槍鉆鉆夾頭,只能固定在槍鉆的主軸上單一使用,沒有能滿足可供懸掛在 鉆夾頭調換裝置上以根據需要提供調換鉆具的要求。因此每調換鉆頭就得重新拆卸和裝 夾,給作業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在高空作業時由于調換鉆頭不慎而將鉆頭掉下而釀成事故。 人們試圖設計一種能在一把槍鉆上懸掛兩個以上夾好鉆頭的鉆夾頭,可選擇任意合適的一 個安裝在槍鉆的主軸上,并可隨時方便旋轉懸掛有兩個以上鉆夾頭的鉆夾頭調換裝置以調 換鉆夾頭的槍鉆。設計這樣的槍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設計成功一種可懸掛在鉆夾頭調換 裝置上的鉆夾頭。這樣才可以提供使用者選擇、旋轉鉆夾頭調換裝置,進而將該懸掛著的、 適合的鉆夾頭安裝到槍鉆上。本申請人對槍鉆鉆夾頭調換裝置和具有以上性能的鉆夾頭已 有設計方案,并已申請了專利。但原方案還存在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如鎖定機構、防轉機構、 成本高等缺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之目的是向社會公開一種既保持了鉆夾頭原有的夾緊鉆頭功能,又能 懸掛在鉆夾頭調換裝置上、尤其防轉機構及鎖定機構其結構更為合理,工藝更為簡單,使用 更為方便的鉆夾頭。本實用新型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一種槍鉆帶柄鉆夾頭,包括,前部設有三個斜孔、后部帶中央孔的夾頭體,插入夾 頭體前部三個斜孔中的三個夾腳,與夾腳上部螺紋配合的內錐螺母,套人夾頭體后部;將內 錐螺母緊套并將內錐螺母嵌在夾頭體的凹槽中的前殼體,前殼體后部的后殼體和后殼體后 面的固定圈;夾頭體的中央孔沿管狀孔壁向后延伸成管狀的突出部,管狀空出部的后部設 有外克圈。所述的管狀突出部的后端設有“十”字形缺口,該“十”字形缺口與槍鉆主軸上的 “十”字形凸鍵相配合;所述的后殼體與管狀突出部二者套裝組合后所組成的防轉機構以及 鎖定機構。后殼體的內孔套裝在夾頭體后部管狀外徑,該內孔壁面上制有半圓長槽,與半圓 長槽相對應的夾頭體后部管狀的外徑上制有沉孔,沉孔內放有鋼珠,部份裸露在外徑表面 并活動配裝在半圓長槽內,轉動后殼體用手動替代機動來夾緊鉆頭;后殼體內孔壁面上還 制有與半圓長槽相錯位的弧形臺階,該弧形臺階與其相應的夾頭體后部管狀處制有內外相 通的通孔,該通孔每個放有二粒鋼珠,當后殼體推移時使鋼珠在管狀內孔壁面時露時淹達 到鉆夾頭在槍鉆主軸上鎖定或分離;后殼體內孔前端放有彈簧,使后殼體在推移后自行復 位。[0007]優化的技術措施還包括上述的后殼體的內孔制有半圓長槽,半圓長槽內嵌裝有共用的部份鋼珠;與半圓 長槽相錯位的內孔壁面上還制有弧形臺階,弧形臺階可推壓相連的鋼珠時露時淹。上述的夾頭體前部制有三個斜孔,后部管狀的外徑制有內外貫通的圓孔,圓孔直 徑靠外徑部份大于鋼珠的直徑,接近管狀的內壁處一段的圓孔之直徑小于鋼珠之直徑,該 圓孔內放置二粒鋼珠。上述的夾頭體后部的管狀表面制有沉孔,沉孔內放有鋼珠部份裸露在管狀表面并 嵌裝在半圓長槽內。上述的管狀突出部的后部沒有外克圈,幫助懸掛在槍鉆的鉆具轉換裝置上、管狀 突出部的后端還有“十”字形缺口,該“十”字形缺口與槍鉆主軸上的“十”字形凸鍵相配合。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措施,與現有的技術相比其優點是因為采用了比原鋼珠小一 半直徑的鋼珠,采用安放二粒組合使操作者在裝換鉆夾頭時,手對鉆夾頭后殼體的壓縮移 動可小一半,感覺會更方便、更省力;但不影響鉆夾頭在槍鉆主軸上固定的可靠性,再說可 便于鉆夾頭結構的整體安排,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措施后殼體與鎖定套連成一體,可采用壓 制拉伸成型,無需要在夾頭體后部銑削平面或銑槽,因此工藝簡單,成本也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槍鉆主軸上“十”字形凹槽可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鉆夾頭管狀突出部后端 的“十”字形缺口相配合及主軸前部弧形凹槽能與鉆夾頭上的鎖定機構配合的示意圖;圖3為圖IA-A剖面圖;圖4為圖IB-B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見圖1至圖4所示,圖標說明夾腳1、夾頭體2、沉孔201、圓孔 202、“十”字形缺口 21、管狀突出部22、內錐螺母3、前殼體4、后殼體5、半圓長槽501、弧形 臺階502、彈簧6、鋼珠7、固定圈8、耐磨墊片9、耐磨墊片10、外克圈11、鋼珠12。實施例為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圖1)。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在夾頭 體后面帶柄。夾頭體2前部設有三個斜孔、后部帶中央孔。三個夾腳1插入夾頭體前部三 個斜孔中。與夾腳上部螺紋配合的是內錐螺母3。套入夾頭體2后部、將內錐螺母3緊套并 將內錐螺母嵌在夾頭體2的凹槽中的前殼體4。前殼體后部是后殼體5。后殼體后面的同 定圈8將后殼體擋住。夾頭體2的中央孔沿管狀孔壁向后延伸成管狀的突出部22,管狀突 出部22的后部設有外克圈11,其前面還有耐磨墊片9、10。管狀突出部22的后端設有“十” 字形缺口 21,該“十”字形缺口與槍鉆主軸上的“十”字形凸鍵相配合。后殼體內還沒置有 與主軸上圓弧凹槽配合的鎖定機構,其特征在于,鎖定機構中用來鎖定的鋼珠12每孔安放 二粒。所述的與主軸上圓弧凹槽配合的鎖定機構包括,套人夾頭體后部、一頭頂在后殼 體孔端的伸縮彈簧6(圖1),套人夾頭體后部與夾頭體以活配合的后殼體5,后殼體孔內制有與半圓長槽501相錯位的弧形臺階502 (圖1、圖3);夾頭體2后部管狀壁制有數個均布 的圓孔及設置在圓孔內與圓孔配合的鋼珠12。夾頭體后部管狀壁上沒置的圓孔202是從夾 頭體外壁向夾頭體內壁收縮的圓環體,夾頭體2后部管狀的外壁處的圓孔之直徑大于鋼珠 12的直徑,接近夾頭體后部的內壁處一段的直徑小于鋼珠之直徑。這樣一來,使鋼珠12能 從夾頭體的外壁處放入或擠回,在夾頭體的內壁處凸出。在夾頭體內壁處凸出時卡在槍鉆 主軸的圓弧凹槽中將鉆夾頭固定在主軸上。所述的與夾頭體2配合的防轉機構包括,套入夾頭體后部的后殼體與夾頭體接觸 配合的內孔壁上制有數條均布的半圓長槽501,在長槽相對的夾頭體表面有沉孔201,鋼珠 7 —半置于孔內,另一半外露與半圓長槽活配合,當后殼體用手扭動時,夾頭體2可同時被 帶動。外克圈11與后殼體端面間留有較大間隙,間隙間有耐磨墊片10、9,這一間隙是槍 鉆旋轉支架安裝的位置。當扳手外連鉆夾頭準備裝在相應的孔內懸掛時,先將外克圈11拆下,同時拿下放 在一邊,這時將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的后部插入鉆夾頭調換裝置(未畫)相應的懸 掛孔內,然后把外克圈11裝上擋住。當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裝入槍鉆上時,用二手指向外壓縮后殼體5,槍鉆主 軸將鋼珠12擠壓突出在管狀外壁(圖1),當鋼珠12移止在槍鉆主軸前部的圓弧凹槽中,在 彈簧6的作用下,迫使后殼體5朝相反方向移動,迫使鋼珠被擠入圓弧凹槽中,于是將鉆夾 頭牢牢連接在槍鉆上。同樣,當需調換鉆夾頭時,只要將后殼體5往前推,此時,由于鋼珠12 可以向鉆夾頭外壁處滑動。鋼珠12在鉆夾頭內壁處的突出部分已不存在,鉆夾頭與槍鉆可 輕松脫離。以上即是鎖定機構的作用。
權利要求一種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包括,前部設有三個斜孔、后部帶中央孔的夾頭體(2),插入夾頭體前部三個斜孔中的三個夾腳(1),與夾腳上部螺紋配合的內錐螺母(3),套入夾頭體(2)后部、將內錐螺母(3)緊套并將內錐螺母嵌在夾頭體(2)的凹槽中的前殼體(4),前殼體后部的后殼體(5)和后殼體后面的固定圈(8);夾頭體(2)的中央孔沿管狀孔壁向后延伸成管狀的突出部(22),管狀突出部(22)的后部設有外克圈(11);所述的管狀突出部(22)的后端設有“十”字形缺口(21),該“十”字形缺口與槍鉆主軸上的“十”字形凸鍵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殼體與管狀突出部二者套裝組合后所組成的防轉機構以及鎖定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殼 體(5)與管狀的突出部(22)之間設置的防轉機構包括,后殼體孔內制有半圓長槽(501)以 及管狀表面的沉孔(201)和放在孔中鋼珠(7)。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殼 體(5)與管狀的突出部(22)之間設置的鎖定機構包括,后殼體孔內設置有與長槽(501)相 互錯位的弧形臺階(502)及設置在圓孔(202)內的鋼珠(12),每只孔內放置二粒。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頭 體(2)上設置的圓孔(202)是從夾頭體外壁向夾頭體內壁收縮的對稱弧環體,夾頭體(2) 后部管狀的外壁處的圓孔之直徑大于鋼珠(12)的直徑,接近夾頭體(2)后部管狀的內壁處 一段的圓孔之直徑小于鋼珠之直徑。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其特征在于,夾頭體(2)后 部管狀的突出部(22)后設有外克圈(11),外克圈(11)與后殼體(5)端面有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槍鉆手持鉆夾頭。一種槍鉆懸掛式扳手帶柄外連鉆夾頭包括夾頭體,插入夾頭體中的夾腳,夾腳上部螺紋配合的內錐螺母、前殼體、后殼體和固定圈;夾頭體的中央孔沿管狀孔壁向后延伸成管狀的突出部,該突出部可供懸掛在槍鉆轉換裝置上。突出部后端設與槍鉆主軸上“十”字凸鍵相配合的“十”字缺口,便于槍鉆主軸帶動鉆夾頭旋轉。其特征在于后殼體與夾頭體的后部管狀二者組合后的防轉機構和鎖定機構,所述的防轉機構由鋼珠定位導向,使后殼體在用手扭動時帶動夾頭體同時轉動,又能在推壓后殼體時可相對于夾頭體作直線移動,這樣的防轉機構工藝簡單,制作方便,成本低,使用可靠,所述的鎖定機構選用與此原鋼珠更小的二粒來替代,這樣使鉆夾頭在調換時顯得更方便又快捷。
文檔編號B23B31/10GK201664767SQ20092026657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1日
發明者陳肇和 申請人:陳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