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利用高溫燃燒氣體來火焰清理、檢修鋼板表面用的熱軋件火焰清理 機。
背景技術:
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為鋼鐵板坯(以下簡稱“板坯”)的檢修裝置,如圖6、7所示,成 對地配置在板坯的上側和下側。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采用將多個火焰清理單元1覆蓋板坯 的整個寬度地沿橫向(以下所謂橫向是指穿過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的板坯的寬度方向)排列 的結構。圖6所示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各自5個火焰清理單元1排列成橫向一行。火焰清 理單元1以上支承塊2、下支承塊3和底板(一)4為主要結構。底板4由固定夾具固 定在下支承塊3的板坯一側的面上,為防止萬一下支承塊3直接碰撞板坯用的零件。一般 情況下,底板4用銅合金制成。上支承塊2和下支承塊3從橫向排列設置的多個可燃氣體噴射口 21、31噴射丙烷 氣等可燃氣體,通過上支承塊2與下支承塊3之間形成的氧氣通道5噴射氧氣,通過這樣形 成高溫燃燒氣體。于是,用該高溫燃燒氣體火焰清理板坯的表面,除去夾雜物或裂紋等表面 缺陷。板坯的寬度由熱燒剝后軋制的制品的尺寸決定,一般在500 1800mm之間。因此, 熱軋件火焰清理機調節使用的火焰清理單元1的數量來與板坯的寬度相對應。由于熱軋件火焰清理機被沿板坯的寬度方向分成多個火焰清理單元1,因此在各 火焰清理單元1之間如圖8 (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所示,在相鄰的下支承塊3 之間存在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在相鄰的底板4之間存在底板間接觸面9、在相鄰的上支承 塊2之間存在上支承塊間接觸面7。正常情況下上支承塊2、下支承塊3和底板4的寬度尺寸形成為同一尺寸,各火焰 清理單元之間的接觸面以平坦面而緊密接觸。但是,由于沒有實施焊接或者嚴密的密封,因 此,燃燒用的氧氣有可能經過氧氣通道5從板坯側的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和底板間接觸面 9(以下將兩者統稱為“板坯側單元間間隙6”)漏出。當氧氣從板坯側單元間間隙6漏出 時,會產生火焰,燒蝕(熔損)軟質的底板4。由于該燒蝕使底板間間隙9的寬度增大,增大了火勢的火焰直接噴射到板坯上, 因此存在板坯被異常火焰清理,在板坯的表面上產生金屬熔融物或金屬氧化物的凹凸形狀 的缺陷(熔渣),由該熔渣引起板坯表面性狀惡化的問題。并且,在包括底板的火焰清理單 元1發生燒蝕的情況下,由于火焰清理單元1的壽命降低,其更換的頻度增加,因此更換和 設備維持需要大量的費用。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問題,采取過板坯側單元間間隙6用耐火材料密封,或者提 高火焰清理單元1端面的加工精度,從而使板坯側單元間間隙6的寬度形成得較窄這樣的 措施。
但是,為了火焰清理板坯表面,熱軋件火焰清理機不僅變成高溫,并且由于反復加熱、冷卻引起的膨脹、收縮,因此火焰清理單元的端部容易變形,或者耐火材料也脫落掉的 情況很多,因此實際情況是抑制板坯側單元間間隙6的擴大的效果幾乎沒有。并且,還有使火焰清理單元1成為一個整體的方案,但是由于一部分的燒蝕就必 須整個更換,其制造、搬運、設置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成本,因此并不現實。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鑒于上述現有問題,提供一種防止板坯側單元間間隙擴大、從而防止 異常燃燒產生的熔渣引起的表面性狀惡化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本發明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沿橫向排列多臺火焰清理單元而構成,所述火焰清 理單元包括具有可燃氣體噴出口的上支承塊和下支承塊、以及設置在上支承塊與下支承 塊之間的氧氣通道、和被固定在下支承塊上的底板;其特征在于,使相鄰的底板彼此之間形 成的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與相鄰的下支承塊彼此之間形成的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沿 橫向錯開、使接觸面彼此不重疊,防止經過氧氣通道的氧氣從底板間接觸面與下支承塊間 接觸面之間漏出。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至少錯開2. 5mm以上, 較佳。而且,當偏離量在4mm以上時,異常燃燒的風險大幅度地降低。并且,還可以將多個底板相對于下支承塊向一個方向沿橫向錯開地配置,從而使 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開;或者將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 寬要窄的底板和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寬要寬的底板交錯配置,從而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 位置與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開。方案1的發明通過使底板間接觸面與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相對位置沿橫方向錯 開、使接觸面彼此不重疊,能夠防止經過氧氣通道的氧氣從底板間接觸面與下支承塊間接 觸面的接觸面之間漏出。方案2的發明由于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 開至少2. 5mm以上,因此能夠有效防止氧氣的漏出。方案3的發明通過使多個底板相對于下支承塊向一個方向沿橫向錯開,能夠阻擋 流到下支承塊間接觸面和底板間接觸面的氧氣的漏出。方案4的發明通過將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寬要窄的底板和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 寬要寬的底板交錯配置,能夠阻擋流到下支承塊間接觸面和底板間接觸面的氧氣的漏出。
圖1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的主視圖;圖3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的立體圖;圖4為圖3的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的主視圖;圖5為表示底板間接觸面相對于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偏離量與熔渣產生率之間 的相關關系的曲線圖;圖6為表示現有技術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的立體圖7為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的剖面結構圖;圖8為現有技術的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側的例子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圖1、2為表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火焰清理單元/板坯下 側)的圖。各火焰清理單元1由上支承塊2、上支承塊下側的下支承塊3和用固定夾具固定 在下支承塊3上的底板4構成。上支承塊2和下支承塊3從多個可燃氣體噴射口 21、31噴射可燃氣體,該可燃氣 體通過從上支承塊2與下支承塊3之間的氧氣通道5提供來的氧氣而被燃燒,由此形成高 溫燃燒氣體。利用被形成的高溫燃燒氣體能夠進行用于火焰清理板坯的表面、從而除去表 面缺陷的檢修。在本實施形態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中,使多個底板4沿一個方向相對于下支承塊 3橫向錯開(圖中向左方錯開),阻擋氧氣從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與底板間接觸面9之間的 泄漏。因此能夠防止經過氧氣通道5的氧氣經由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從底板間接觸面9漏
出ο圖3、4中表示第2實施形態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在本實施形態的熱軋件火焰清 理機中將寬度比下支承塊3的橫寬要窄的短底板41和寬度比下支承塊3的橫寬要寬的長 底板42交錯配置,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與底板間接觸面9錯開。這種結構也能夠使底板 間接觸面9相對于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沿橫向方向錯開位置,能夠阻斷氧氣從這些接觸面 8、9之間的泄漏。因此,能夠防止經過氧氣通道5的氧氣經由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從底板間 接觸面9漏出。圖5中表示底板間接觸面9相對于下支承塊間接觸面8的橫向偏離的量與因異常 燃燒產生的熔渣的產生率(熱軋、冷軋后的卷材(coil)中因熔渣引起的品質缺陷造成的停 止出庫、重新檢查或者降級(格落6 )、廢料這樣的卷材產生率)之間的關系。另外,所謂橫向是指穿過熱軋件火焰清理機的板坯的寬度方向。如圖5所示,熔渣 產生率在偏離量為Omm時也有時為2. 5%左右;在偏離量為2. 5mm時,下降到0. 5%左右;在 偏離量達4mm以上時,降低到幾乎為0%。因此,希望偏離量在2. 5mm以上,通過使偏離量在 4mm以上,能夠消除熔渣的產生。并且,由于到離開下支承塊3另一端的端部2. 5mm以上的 位置之前效果相同,因此偏離量的上限沒有必要特別限定,但如果考慮到底板4或下支承 塊3的施行、安裝,那么IOmm的話就足夠了。如上所述,通過使底板間間隙9的位置相對于下支承塊間間隙8向橫向偏離,阻斷 這些間隙8、9之間的連通,從而能夠防止氧氣或燃燒氣體從底板間間隙9漏出。由此,能夠 防止從底板間間隙9噴出的火焰直接吹到板坯上產生熔渣。另外,相鄰的下支承塊之間和 相鄰的底板之間也可以不完全緊貼,考慮到下支承塊或底板的熱膨脹或設置的容易度,允 許有2mm左右為止的間隙。間隙如果在Imm以下的話,從接觸面的緊貼性和熱膨脹、設置的 容易度出發,較佳。
權利要求
一種熱軋件火焰清理機,沿橫向排列多臺火焰清理單元而構成,所述火焰清理單元包括具有可燃氣體噴出口的上支承塊和下支承塊、以及設置在上支承塊與下支承塊之間的氧氣通道、和被固定在下支承塊上的底板;其特征在于,使相鄰的底板彼此之間形成的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與相鄰的下支承塊彼此之間形成的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開、使接觸面彼此不重疊,防止經過氧氣通道的氧氣從底板間接觸面與下支承塊間接觸面之間漏出。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接觸 面的位置沿橫向至少錯開2. 5mm以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將多個底板相對于下支承塊向一個 方向沿橫向錯開地配置,從而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 開。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熱軋件火焰清理機,將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寬要窄的底板 和橫寬比下支承塊的橫寬要寬的底板交錯配置,從而使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與底板間 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鋼鐵板坯用熱軋件火焰清理機,該熱軋件火焰清理機沿橫向排列多臺火焰清理單元而構成,所述火焰清理單元由具有可燃氣體噴出口的上支承塊和下支承塊、以及設置在上支承塊與下支承塊之間的氧氣通道、和被固定在下支承塊上的底板構成;其中,使相鄰的底板彼此之間形成的底板間接觸面的位置相對于相鄰的下支承塊彼此之間形成的下支承塊間接觸面的位置沿橫向錯開,從而防止經過氧氣通道的氧氣從底板間接觸面與下支承塊間接觸面之間漏出,由此能夠防止異常燃燒引起的熔渣造成的表面性狀的惡化。
文檔編號B21B45/00GK101873905SQ20088011780
公開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8日
發明者吉川悟 申請人: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