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將閥插入閥導承中的方法和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將閥插入閥導承(valve guide)中的方法和設備。
背景技術:
通常,發動機氣缸頭包括進氣/排氣閥,用于打開和關閉供空氣燃料混合物流入 燃燒室和從燃燒室排出廢氣的通道。這些閥各自包括軸部和設置在軸部的端部的傘部。設 置在氣缸頭中的閥導承具有小的閥插入孔,因此當軸部插入閥導承中時,軸部與閥插入孔 的內表面之間存在極小的間隙。因此,在組裝線上,使用閥插入設備等來進行閥插入操作非 常困難,因此非常需要使閥輕松地插入閥導承中的閥插入方法和設備。
例如,日本專利申請特開昭62-15032號公報(JP 62-015032A)公開了通過吸入 閥的方法來將閥插入閥導承中的方法和設備。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09-087043號公報(JP 09-087043A)公開了使閥振動,日本專利申請特開昭60-123323 (JP 60-123323A)公開了通 過使所需部分振動來插入所需部分的技術。 下面參考圖6來描述JP 62-015032A中公開的閥插入方法和設備。通過未示出 的閥把持裝置來把持閥101,以將之移動至閥導承102上方的位置。然后,將閥吸引裝置 (valve sucking device) 103抵靠在安裝于閥導承102下端的閥桿密封件(stem seal) 104 上,然后通過吸引裝置103吸引閥101,以使閥101插入閥導承102的開口 (閥插入孔)中。 此后,通過未示出的閥按壓單元將閥101強制插入閥導承102中。 圖7示出了 JP 09-087043A中公開的的閥燒制方法。在上下梁部112和113中分 別形成孔114和115,孔114和115—起構成設置夾具(setting jig)lll。在傘部116位 于上側的情況下,將閥116的發動機閥116插入這些孔114和115中。然后,在高溫加熱 (燒制)處理期間,使設置夾具111振動來使發動機閥116的軸部118搖擺,以防止發動機 閥116在燒制期間保持不變的姿勢,從而避免發動機閥116的有害彎曲。
圖8示出了專利文獻3中公開的設計成將自動變速器閥芯 (automatictransmission spool)插入閥體中的方法。使盒體(magazine)相對于閥體132 適當地定位并載置于閥體132上,在該盒體中形成的多個孔中提前插入有多個閥芯。然后, 通過振動器133使盒體131和閥體132振動,以使閥芯通過振動從盒體131的孔移動到形 成于閥體132中的相應插入孔中。 然而,對于JP 62-015032A中公開的如本文圖6所示的閥插入方法,當閥吸引裝置 103抵靠在設置于閥導承102下端的閥桿密封件104上時,可能損壞閥桿密封件104,如果 閥桿密封件104被損壞了,則閥吸引裝置103直接抵靠在閥導承102上,可能使閥導承102 磨損和變形,并且閥吸引裝置103的用于抵靠在閥桿密封件104上的部分經多次抵靠在閥 桿密封件104上后也可能磨損。此外,閥吸引裝置103所生成的大的吸引聲音會惡化工作環 境。此外,由于閥吸引裝置103需要例如真空泵等吸引動力源,所以設備構造會變得復雜。
此外,對于JP 09-087043A中公開的在燒制期間通過振動來使發動機閥116的軸 部118搖擺以防止發動機閥116的有害彎曲的方法,由于沒有設置用于適當降低軸部118的振動的裝置,所以發動機閥116向閥導承中的插入容易變得困難。 此外,對于JP 60-123323A中公開的使盒體131和閥體132振動以使閥芯通過它 們自身的重量插入形成于閥體132中的相應插入孔中的方法,由于盒體131中孔與閥體132 中的插入孔之間的尺寸誤差,任意閥芯均有可能出現不能插入相應閥體132的插入孔中的 情況。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目的是在不引起部件發生有害磨損、變形和損壞的情況
下,通過使用簡單的構造來提供將閥輕松并可靠地插入閥導承中的方法和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將具有軸部和設置在軸部一端的傘部的閥
插入設置在發動機的氣缸頭中的閥導承的閥插入孔中的改善了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
驟通過上支承構件來支承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面,并且通過設置在所述上支 承構件下方的下支承構件以中間隔著間隙的方式來支承所述閥的所述軸部;在所述上支承
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振動裝置振動的情況下,通過升降器裝 置使支承所述閥的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一起朝所述閥導承下降;當所述閥的 下端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 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通過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當所述閥的下 端未能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 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述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所 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 述傘部,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減小由所述振動裝 置使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述閥的下端 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以及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 閥中。 由于所述振動裝置使所述上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所以所述 閥的軸部通過所述振動裝置引起的振動而發生搖擺、繞其自身的軸線旋轉、以及在支承所 述閥的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的相應內表面上沿所述相應內表面移動(這種 搖擺、旋轉和沿內表面的移動合稱為"閥運動")。 當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在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振動裝置振 動的情況下被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因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 邊緣發生接觸時,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 如果所述閥的下端未能因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述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 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 面,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即所述軸部被所述下支承構件支承 的位置)向下移動,以便在所述傘部的振動運動逐漸變大的同時,減小由所述振動裝置使 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 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然后,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
—旦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后,所述軸部的下端能因
5上述閥運動而相對于所述閥插入孔自動對中,因此能插入所述閥插入孔的入口中。在該狀 態下,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強制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的預定位置。即,本發明能通過閥的 振動來輕松地實現閥相對于閥插入孔的對中,從而與現有技術相比,能更輕松且可靠地將 閥插入閥插入孔中。 此外,本發明不必像現有技術那樣通過對閥進行空氣吸引來向閥強制施加外壓,
本發明能實現只使用閥的重量來使閥的下端相對于閥插入孔對中。因此,本發明能避免閥、
閥導承、閥桿密封件等的有害磨損、變形、損壞等,從而實現適當的閥組裝作業。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將具有軸部和設置在軸部一端的傘部的閥插
入閥導承中的改善了的設備,該設備包括用于載置具有所述閥導承的氣缸頭的載置臺;
閥把持裝置,該閥把持裝置包括上支承構件和設置在所述上支承構件下方的下支承構件,
所述上支承構件用于支承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面,所述下支承構件用于以中間
隔著間隙的方式支承所述軸部;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動所述閥把持裝置的升降器裝置;用于
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的振動裝置;和用于將
所述閥強制壓入所述閥導承中的按壓構件。這里,所述閥把持裝置在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
被所述振動裝置振動的情況下通過所述升降器裝置朝所述閥導承下降。當所述把持裝置在
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振動裝置振動的情況下被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因而使所述閥
的下端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
所述閥插入孔中。當所述閥的下端未能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
構件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
述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所述閥把持裝置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
移動離開所述傘部,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減小由
所述振動裝置使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
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由于所述振動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 件振動,所以所述閥的軸部通過所述振動裝置引起的振動而發生搖擺、繞其自身的軸線旋 轉、以及在支承所述閥的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的內表面上沿所述內表面移動 ("閥運動")。 當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在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振動裝置振 動的情況下被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因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 邊緣發生接觸時,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 如果所述閥的下端未能因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述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 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 面,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便在所述傘部的振動運 動逐漸變大的同時,減小由所述振動裝置使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 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然后,通過所 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 —旦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后,所述軸部的下端就能 因上述閥運動而相對于所述閥插入孔自動對中,因此能插入所述閥插入孔的入口中。在該
6狀態下,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強制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的預定位置。 因此,能僅僅通過由受到振動裝置振動的至少下支承構件使閥振動、以及通過使上下支承構件下降,來使閥相對于閥插入孔自動對中。因此,本發明的設備能在不需要為閥插入設計的專用裝置的情況下,通過包括與現有技術組裝設備中所采用的那些裝置類似的常規閥把持裝置、升降器、振動裝置和按壓構件的簡單構造,來輕松且可靠地將閥插入閥插入孔中。 優選地,在本發明中,所述軸部在其下端形成有倒角表面,該倒角表面在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通過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時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通過這種倒角表面,能更有利于使閥相對于閥插入孔對中,因此能更輕松地將閥插入閥導承中。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閥插入設備的部分為截面的側視 圖2是圖1所示閥插入設備的正視圖; 圖3A-3C是說明該閥插入設備中的閥以及上下支承構件的詳情的視圖; 圖4A-4C是說明該閥插入設備的工作情況的視圖; 圖5A和5B是進一步說明該閥插入設備的工作情況的視圖; 圖6是說明現有技術的閥插入方法和設備的視圖; 圖7是說明現有技術的閥燒制方法的視圖; 圖8是說明將自動變速器閥芯插入閥體中的現有方法的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考圖l,其通過部分截面圖示出了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閥插入設備,其中發動機的氣缸頭11表示為截面形式。 閥插入設備10包括傾斜的載置臺15、閥把持裝置16、臂17、多個閥按壓裝置18、振動裝置19和閥桿密封件21,所述傾斜的載置臺15用于適當定位并載置氣缸頭11以將多個閥13插入設置于發動機氣缸頭11中的相應閥導承12中,所述閥把持裝置16用于把持多個閥13,所述臂17設置為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動閥把持裝置16的機械手(未示出)上的升降器,所述多個閥按壓裝置18安裝在閥把持裝置16上部的上方用于強制按壓閥12,所述振動裝置19安裝于閥把持裝置16,所述閥桿密封件21設置在各個閥導承12的下端部。
氣缸頭11具有用于抵靠在氣缸體上的表面lla和被頭蓋覆蓋的表面llb,氣缸頭ll在表面lla朝上而表面llb朝下的情況下載置于傾斜的載置臺15上。此外,氣缸頭ll通過銷(未示出)相對于載置臺15定位。 每個閥導承12是安裝于氣缸頭11中的部件,并形成有供一個閥13插入的閥插入孔12a。 每個閥13具有軸部13a和與軸部13a的一端一體形成的傘部13b,并且閥13在傘部13b位于軸部13a上側的情況下被閥把持裝置16支承。 振動裝置19利用空氣壓力生成273Hz的振動,從而使閥把持裝置16振動,因此使閥13振動。圖中,每個閥13在閥13的軸線與插入孔12a的軸線垂直對齊的情況下處于相
7應閥導承12緊上方的等待位置。 圖2是示出閥插入設備16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如圖所示,閥插入設備16包括上支承構件25和設置成與上支承構件25的下表面接觸的下支承構件26。上支承構件25支承每個閥13的傘部13b,而下支承構件26支承每個閥13的軸部13a。
氣壓型氣缸裝置28以與閥13相對應的關系安裝在閥插入設備16上方,并位于相對應的閥13的上方。每個氣缸裝置28具有桿部31,并且在桿部31的遠端設置有用于按壓傘部13b的表面13c的按壓構件32。 每個閥按壓裝置18包括氣缸裝置28、軸向可移動地設置在氣缸裝置28中的活塞
(未示出)、安裝至活塞的桿部31和設置在桿部31的遠端的按壓構件32。 閥把持裝置16具有側板33,上述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以及振動裝置19安裝至
側板33。 圖3A-3C是說明閥13以及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的詳情的視圖。
圖3A中,上支承構件25包括水平板狀支承本體部25A和從支承本體部25A的下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垂直部25B,而下支承構件26設置成與垂直部25B的下表面接觸。即,下支承構件26設置成與支承本體部25A的下表面分開。 每個閥13在傘部13b的面向軸部13a的底側表面13d處被支承,以使閥13大致垂直懸吊在相應閥導承12上方。 每個閥13具有軸部13a的端面13e、形成在端面13e緊上方用于接收閥彈簧(valve spring)的端部的環形槽13f、和形成在端面13e的外周緣的倒角表面(chamferedsurface) 13g。 圖3B是沿圖3A的b_b線所取的截面圖。上支承構件25包括第一上部構件35和設置成與第一上部構件35相對的第二上部構件36。第一上部構件35的內表面35a為平面,而第二上部構件36的內表面36a凹成三角形或V形截面形狀以形成V形槽36b。
每個閥13的傘部13b被第一上部構件35的內表面35a的上邊緣35c以及第二上部構件36的V形槽36b的上邊緣36c和36d支承。引用標號41、42和43表示上邊緣35c、36c和36d與傘部13b的底側表面13d的接觸點;這樣,每個閥13的傘部13b就在這三個點41 、42和43處被支承。此外,36e和36f表示V形槽36b的傾斜內表面。每個傾斜內表面36e、36f與軸部13a之間以及第一上部構件35的內表面35a與軸部13a之間均形成間隙C1。 圖3C是沿圖3A的c-c線所取的截面圖。下支承構件26包括第一下部構件45和設置成與第一下部構件45相對的第二下部構件46。第一下部構件45的內表面45a凹成三角形或V形截面形狀,以形成V形槽45b,同時第二下部構件46的內表面46a凹成三角形或V形截面形狀,以形成V形槽46b。 第一下部構件45的V形槽45a的每個傾斜內表面45e、45f與軸部13a之間、以及第二下部構件46的V形槽46a的每個傾斜內表面46e、46f與軸部13a之間均形成間隙C2。
下面描述以上述方式構成的閥插入設備10的工作情況(behavior)。
圖3A中,在閥13定位于閥導承12的相應閥插入孔12a上方的情況下,只有下支承構件25或者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兩者均被振動裝置19 (見圖2)振動,以使每個閥13向垂直線48的兩側搖擺。更具體地說,閥13通過振動裝置19的振動而發生搖擺、繞其自
8身的軸線旋轉、以及在支承閥13的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的相應內表面上沿所述相應內表面移動。 然后,通過機械手的臂17(見圖1)使閥把持裝置16下降。這時,如果每個閥13的倒角表面13g與相應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上端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則軸部13a的端部13j能被自動導入閥插入孔12a中。因此,閥把持裝置16的第一和第二上部構件35、36通過未示出的驅動裝置彼此遠離,同樣地第一和第二下部構件45、46通過未示出的驅動裝置彼此遠離,以釋放對每個閥13的把持。然后,啟動圖1和2所示的每個閥按壓裝置18以通過按壓構件32將相應閥13插入到相應閥插入孔12a的預定位置。閥13是否插入到了預定位置由未示出的傳感器來檢測。 如果閥13的倒角表面13g未能與相應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上端開口邊緣12c接觸,則進行以下步驟。 圖4A-4C是說明閥插入設備10的工作情況的視圖。更具體地說,圖4A示出了閥13未能與相應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上端開口邊緣12c接觸時的狀態。即,在圖4A中,閥13的端面13e是與相應閥導承12的上端表面12b接觸,而不是與相應閥導承12的開口邊緣12c接觸。圖中,閥48顯示為通過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中的至少一個被振動裝置19(見圖2)振動,而搖擺至垂直線48的兩側。 在該狀態下,閥13繞被上支承構件25支承的傘部13b的底側表面13d附近的一點振動,更具體地說,位于和圍繞軸部13a的端面13e的部分比位于和圍繞傘部13b的部分搖擺大。在該狀態下,使閥把持裝置16如白箭頭所示進一步降低。 圖4B示出了從圖4A所示位置下降后的閥把持裝置16。在該狀態下,上支承構件25離開了傘部13b的底側表面13d,因此閥13的軸部13a在通過下支承構件26的振動而振動的同時,在支承構件25、26與軸部13a之間隔著一定間隙的情況下被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支承,使得閥13通過其自身的重量停留在閥導承12的上端表面12b上。在該狀態下,閥13繞上支承構件25與下支承構件26之間的一點振動,使得位于和圍繞軸部13a的端面13e的部分相對于圖4A的狀態搖擺小,這是因為在圖4B的狀態下,軸部13a在低于圖4A的位置處被下支承構件26支承,即閥13被下支承構件26支承的位置已經下移了。
圖4C示出了從圖4B所示位置進一步下降后的閥把持裝置16。在該狀態下,閥13的振動中心位于上支承構件25與下支承構件26之間比圖4B中那點低的一點處,以使位于和圍繞軸部13a的端面13e的部分相對于圖4B的狀態搖擺小。
圖5A和5B進一步說明了閥插入設備10的工作情況。 由于閥把持裝置16被進一步降低,所以位于和圍繞軸部13a的端面13e的部分的搖擺運動變得更小,使得閥13的倒角表面13g與相應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上端開口邊緣12c接觸,如圖5A所示。 然后,隨著倒角表面13g在上端開口邊緣12c上沿上端開口邊緣12c移動,閥13通過其軸線51逐漸與軸線52(與圖4C的垂直線48重合)靠近或者重合而進行自動對中。這樣,軸部13a的端部13j就能被自動導入閥插入孔12a中,如圖5B所示。
此后,一旦閥把持裝置16下降至預定位置后,停止振動裝置19(見圖2)對閥把持裝置16的振動。然后,閥把持裝置16的第一和第二上部構件35、36通過未示出的驅動裝置進一步彼此遠離,同樣地第一和第二下部構件45、46通過未示出的驅動裝置進一步彼此遠離,以釋放把持裝置16對閥13的把持。然后,啟動閥按壓裝置18,以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插入到閥插入孔12a內的預定位置。 如以上參考圖2、4和5所述的,本發明的閥插入方法構成為將具有軸部13a和設置在軸部13a —端的傘部13b的閥13插入設置在發動機氣缸頭11中的閥導承12中。更具體地說,根據本發明的閥插入方法,上支承構件25支承傘部13b的底側表面13d以轉移(transfer)閥13,而設置在上支承構件25下方的下支承構件26以中間隔著間隙C2的方式支承軸部13a。然后,支承閥13的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在支承構件25和26中的至少一個被振動裝置19振動從而使閥13振動的情況下,一起朝閥導承12下降。如果由于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的下降,使閥13的下端,更具體地說閥13的倒角表面13g,得以與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則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壓入閥插入孔12a中。另一方面,如果閥13的下端倒角表面13g未能通過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的下降與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則在軸部13a的下端接觸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進一步下降,以使上支承構件25逐漸移動離開傘部13b,并使軸部13a被下支承構件26支承的位置(即軸部13a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因此,軸部13a的下端的搖擺或振動運動被減小,從而使閥13的下端或倒角表面13g與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然后,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壓入閥插入孔12a中。S卩,在閥導承12的上端表面上通過振動裝置19使閥13振動,能使閥13相對于閥插入孔12a自動對中。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方法能更容易且更可靠地將閥13插入閥插入孔12a中。 此外,本發明的閥插入方法不必像現有技術那樣通過對閥進行空氣吸引來對閥強制施加外壓,并且本發明的閥插入方法能實現只使用閥13的重量來使閥13的下端相對于閥插入閥12a對中。因此,本發明的閥插入方法能避免閥13、閥導承12、閥桿密封件21等的有害磨損、變形、損壞等,從而實現適當的閥組裝作業。 此外,對于本發明的在軸部13a下端形成倒角表面13g并使之與閥插入邊緣12c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的閥插入方法,倒角表面13g與開口邊緣12c之間的協同作用能使軸部13a的下端相對于閥插入孔12a輕松地對中,因此能更容易且更可靠地將閥13插入該閥的閥導承12中。 此外,本發明的構造成將閥13插入閥導承12中的閥插入設備10包括用于載置具有閥導承12的氣缸頭的載置臺15 ;支承傘部13b的底側表面13d以轉移閥13的上支承構件25 ;閥把持裝置16,其包括設置在上支承構件25下方以中間隔著間隙C2的方式支承軸部13a的下支承構件26 ;用作沿上下方向移動閥把持裝置16的升降器裝置的機械臂17 ;用于使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中至少一個振動的振動裝置19 ;和用于將閥13強制壓入閥導承12中的按壓構件32。在該閥插入設備中,閥把持裝置26在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中的至少下支承構件26被振動裝置19振動的情況下,通過臂17朝閥導承12下降。如果閥13的下端由于閥把持裝置26的下降而與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則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壓入閥插入孔12a中。 如果閥13的下端未能與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則在軸部的下端與閥導承12的上端表面接觸后,使閥把持裝置16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上支承構件25逐漸移動離開傘部13b,而且使下支承構件對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使由至少下支承構件26被振動裝置19振動而引起的軸部下端的振動運動減小,以允許閥的下端與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因此,僅僅通過由振動裝置19經由至少下支承構件26使閥13振動、以及通過使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下降,閥13就能相對于閥插入孔12a自動對中。因此,本發明的閥插入設備10能通過包括與現有技術組裝設備中的那些裝置類似的常規型閥把持裝置16、用作升降器的臂17、振動裝置19和按壓構件32的簡單構造,來輕松且可靠地將閥13插入閥插入孔12a中。 雖然上述優選實施例是如圖2所示那樣將下支承構件26設置成與上支承構件25的下表面接觸的情況,但是下支承構件26也可設置成位于上支承構件25下方。
此外,在所述實施例中,第二上部構件36具有V形槽36b,閥13的傘部13b在三個點被第一上部構件35和第二上部構件36支承。然而,本發明并入限于此,例如,可以以彼此相對的關系設置一對第一上部構件35,而閥13可設置在這對第一上部構件35之間,以使傘部13b在兩個點處被第一上部構件35支承。 如果閥13的下端由于閥把持裝置26的下降而與閥導承12的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則如上面相對于圖3A所述的,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壓入閥插入孔12a中。或者,在該情況下,當閥13的下端未能與閥插入孔12a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時,還可使上下支承構件25和26 —起朝鄰近閥導承12的預定位置進一步下降,然后可通過按壓構件32將閥13壓入閥插入孔12a中。
工業適用性 本發明的閥插入設備和方法特別適用于組裝發動機進氣和排氣閥。
權利要求
一種將具有軸部和設置在所述軸部一端的傘部的閥插入設置在發動機的氣缸頭中的閥導承的閥插入孔中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上支承構件來支承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面,并且通過設置在所述上支承構件下方的下支承構件以中間隔著間隙的方式來支承所述閥的所述軸部;在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振動裝置振動的情況下,通過升降器裝置使支承所述閥的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一起朝所述閥導承下降;當所述閥的下端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通過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當所述閥的下端未能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下降而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述閥導承的上端表面后,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述傘部,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減小由所述振動裝置使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以及通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閥中。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軸部在其下端形成有倒角表面,所述倒角表面 因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而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 緣發生接觸。
3. —種將具有軸部和設置在所述軸部一端的傘部的閥插入閥導承的閥插入孔中的設 備,所述設備包括用于載置具有所述閥導承的氣缸頭的載置臺;閥把持裝置,該閥把持裝置包括上支承構件和設置在所述上支承構件下方的下支承構 件,所述上支承構件用于支承所述傘部的與所述軸部相鄰的表面,所述下支承構件用于以 中間隔著間隙的方式支承所述軸部;用于沿上下方向移動所述閥把持裝置的升降器裝置;用于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的振動裝置;和用于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中的按壓構件,其中,在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中的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振動裝置 振動的情況下,通過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把持有所述閥的閥把持裝置朝所述閥導承下降,其中,當所述把持裝置在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被所述振動裝置振動的情況下被所述升 降器裝置下降,因而使所述閥的下端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通 過所述按壓構件將所述閥壓入所述閥插入孔中,當所述閥的下端未能因所述升降器裝置使所述上支承構件和所述下支承構件下降而 與所述閥導承的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時,則在所述軸部的下端接觸所述閥導承的 上端表面后,使所述閥把持裝置進一步下降,從而不但使所述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 述傘部,而且還使所述下支承構件對所述軸部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減小由所述振動裝置使至少所述下支承構件振動而引起的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所述閥的下端 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軸部在其下端形成有倒角表面,所述倒角表面 因所述閥把持裝置被所述升降器裝置下降而與所述閥插入孔的開口邊緣發生接觸。
全文摘要
支承閥(13)的上下支承構件(25、26)在至少下支承構件(25)被振動裝置(19)振動的情況下朝閥導承(12)下降。當所述閥的下端倒角表面(13g)未能通過下降與所述導承的開口邊緣(12c)發生接觸時,則在所述閥的軸部的下端與所述導承的上端表面(12b)接觸后,不但使上支承構件逐漸移動離開所述閥的傘部(13b),而且還使下支承構件對所述閥的軸部(13a)的支承位置向下移動,以減小所述軸部的下端的振動運動,從而使倒角表面接觸開口邊緣。然后,通過按壓構件(32)將所述閥插入所述導承中。
文檔編號B23P19/033GK101765477SQ20088001963
公開日2010年6月30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07年4月11日
發明者久保英生, 加藤理, 篠原忠博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