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使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
背景技術:
零件在普通立鉆上加工多孔時, 一般采用的是專用鉆具。用專用鉆具進行多孔加工時,每次切削的切削量不能太大,每加工一個孔,操作者要反復進刀數次才能完成,然后再對刀重復上述過程加工另外一個孔,這樣不僅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而且增加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此外經檢測發現,加工的孔不能完全保證垂直度、位置度要求。尤其是產品批量大、進度要求快、工期短時,更是難以達到加工精度和滿足進度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以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孔的加工精度。
本實用新型所述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包括底座、導向柱、轉接座、第一軸承座、第一傳動軸、主動齒圈、第二軸承座、第二傳動軸、從動齒輪、復位彈簧和夾具限位套。導向柱至少為兩根,各導向柱的一端安裝在底座上,它們的軸線相互平行;轉接座套裝在導向柱上部段,與導向柱為動配合,可沿導向柱上下滑動;第一軸承座安裝在轉接座上端,用于安裝第一傳動軸;復位彈簧和夾具限位套的數量與導向柱的數量相同,各夾具限位套分別套裝在對應的導向柱下部段,各復位彈簧分別套裝在對應的導向柱上,其上端與轉接座接觸,其下端與套裝在導向柱上的鉆模板(鉆模板是固定被鉆孔零件的夾具中的支撐件)接觸;第一傳動軸由上至下依次為鉆床連接部段、裝配部段和主動齒圈連接部段,其裝配部段安裝在第一軸承座中;從動齒輪至少為兩個,第二軸承座和第二傳動軸的數量與從動齒輪的數量相同,各第二傳動軸下部設置有鉆頭安裝孔;主動齒圈安裝在第一傳動軸的主動齒圈連接部段,各第二軸承座安裝在轉接座上,各第二傳動軸分別安裝在對應的第二軸承座中,各從動齒輪分別安裝在對應的第二傳動軸上部并與主動齒圈嚙合形成傳動副。
根據普通鉆床的結構和性能,上述裝置中,從動齒輪的個數一般為2 8個,即一般在零件上同時加工2 8個小孔。上述裝置中,第一傳動軸的鉆床連接部段的形狀和尺寸應該與鉆床主軸上的安裝孔 相匹配,由于普通立鉆主軸上的安裝孔為莫氏錐孔,因此第一傳動軸的鉆床連接部段為 莫氏錐度軸。
為了降低成本,設置了鉆頭套,鉆頭套的內孔與鉆頭的連接部段相匹配,其外部形 狀和尺寸與第二傳動軸下部的鉆頭安裝孔相匹配。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使用本實用新型所述裝置,由一臺普通鉆床一次操作即可完成多孔同時加工, 各鉆頭的運動速度一致,導向精度高,鉆孔輕松、快捷,并且不受工人技術水平的影響。
2、 與現有多孔加工相比,被鉆孔零件的定位、夾緊一次完成,避免了多次裝夾產 生的誤差,同時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3、 試驗表明,能很好地保證孔的垂直度、位置度等精度要求,極大地降低了生產 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4、 可以推廣用于發動機零件生產的4個、6個、8個等小深孔的同時加工,可節約 多臺設備、多套工裝、多個操作工人,為企業節約大量費用,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的一種結構圖; 圖2是圖1中主動齒圈與從動齒輪的安裝示意圖。
圖中,l一第一傳動軸、2—A滾動軸承、3—A單向推力球軸承、4一第一軸承座、5 一B滾動軸承、6—主動齒圈、7—A鍵、8—B鍵、9一從動齒輪、IO—C滾動軸承、ll一 第二傳動軸、12—鉆模板、13—定位構件、14一壓緊機構、15—底座、16—B單向推力 球軸承、17""D滾動軸承、18—轉接座、19一第二軸承座、20—復位彈簧、21—鉆頭套、 22—導向柱、23—被鉆孔件、24—夾具限位套。
具體實施方式
.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述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的結構和安 裝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包括底座15、導 向柱22、轉接座18、第一軸承座4、第一傳動軸l、主動齒圈6、第二軸承座19、第二 傳動軸ll、從動齒輪9、復位彈簧20、夾具限位套24和鉆頭套21。
導向柱22為兩根,兩導向柱的一端分別插入底座15上開設的軸線平行的兩通孔中 并用螺釘固定;轉接座18上開設有兩個用于與導向柱22組合的通孔,所述通孔中安裝有襯套,襯套的內孔與導向柱22為動配合,轉接座18通過其上的通孔套裝在兩導向柱 22上部段,可沿導向柱22上下滑動。
第一軸承座4安裝在轉接座上端,通過螺栓與轉接座連接。
夾具限位套24為兩個,兩夾具限位套24分別套裝在兩導向柱下部段且下端面與底 座15接觸;復位彈簧20為兩只,兩復位彈簧分別套裝在兩導向柱上,其上端與轉接座 18接觸,其下端與套裝在導向柱上的鉆模板12接觸,鉆模板12是固定被鉆孔零件的夾 具中的支撐件,由夾具限位套24支撐和限位,被鉆孔零件安裝在鉆模板12上,由定位 構件13定位,壓緊機構14緊固。
第一傳動軸1由上至下依次為鉆床連接部段、裝配部段和主動齒圈連接部段,其鉆 床連接部段為4號莫氏錐度軸,其裝配部段為圓柱形階梯軸,主動齒圈連接部段為圓柱 形軸,裝配部段與A滾動軸承2、 A單向推力球軸承3、 B滾動軸承5組合并安裝在第一 軸承座4中。
從動齒輪9為兩個,第二軸承座19和第二傳動軸11的數量與從動齒輪9的數量相 同;兩從動齒輪9為漸開線直齒,模數為2,齒數為20,壓力角為20° ,兩第二傳動軸 11下部設置有用于安裝鉆頭套的錐度孔。主動齒圈6為漸開線直齒,模數為2,齒數為 50,壓力角為2(T 。
主動齒圈6安裝在第一傳動軸1的主動齒圈連接部段,用A鍵7連接;兩第二軸承 座19安裝在轉接座18上,它們的安裝位置根據被鉆孔零件上所需鉆的孔的位置確定; 兩第二傳動軸11與C滾動軸承10、 B單向推力球軸承16、 D滾動軸承17組合并分別安 裝在兩第二軸承座19中,兩從動齒輪9分別安裝在兩第二傳動軸11的上部并與主動齒 圈6嚙合形成傳動副(如圖2所示),從動齒輪9與第二傳動軸11用B鍵8連接。
鉆頭套21的內孔與鉆頭的連接部段相匹配,為3號莫氏錐度,其外部形狀和尺寸 與第二傳動軸11下部的錐度孔相匹配。使用時,鉆頭套21安裝在第二傳動軸11下部 的錐度孔中并用螺釘固定。
鉆孔時,首先按以下方式安裝本實施例所述裝置將底座15安裝在普通立式鉆床 的工作臺上,將第一傳動軸l的鉆床連接部段插入立式鉆床主軸的莫氏錐孔內,在夾具 上將被鉆孔件23正確定位并夾緊。安裝好后,即可啟動鉆床進行鉆孔。
權利要求1、一種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5)、導向柱(22)、轉接座(18)、第一軸承座(4)、第一傳動軸(1)、主動齒圈(6)、第二軸承座(19)、第二傳動軸(11)、從動齒輪(9)、復位彈簧(20)和夾具限位套(24),導向柱(22)至少為兩根,各導向柱的一端安裝在底座(15)上,它們的軸線相互平行,轉接座(18)套裝在導向柱(22)上部段,與導向柱(22)為動配合,第一軸承座(4)安裝在轉接座上端,復位彈簧(20)和夾具限位套(24)的數量與導向柱的數量相同,各夾具限位套(24)分別套裝在對應的導向柱下部段,各復位彈簧(20)分別套裝在對應的導向柱上,其上端與轉接座(18)接觸,其下端與套裝在導向柱上的鉆模板(12)接觸,第一傳動軸(1)由上至下依次為鉆床連接部段、裝配部段和主動齒圈連接部段,其裝配部段安裝在第一軸承座(4)中,從動齒輪(9)至少為兩個,第二軸承座(19)和第二傳動軸(11)的數量與從動齒輪(9)的數量相同,各第二傳動軸(11)下部設置有鉆頭安裝孔,主動齒圈(6)安裝在第一傳動軸(1)的主動齒圈連接部段,各第二軸承座(19)安裝在轉接座(18)上,各第二傳動軸(11)分別安裝在對應的第二軸承座(19)中,各從動齒輪(9)分別安裝在對應的第二傳動軸(11)上部并與主動齒圈(6)嚙合形成傳動副。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從動 齒輪(9)為2 8個。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傳動軸(1)的鉆床連接部段的形狀和尺寸與鉆床主軸上的安裝孔相匹配。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 傳動軸(1)的鉆床連接部段為莫氏錐度軸。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鉆頭套(21),鉆頭套(21)的內孔與鉆頭的連接部段相匹配,其外部形狀和尺 寸與第二傳動軸下部的鉆頭安裝孔相匹配。
6、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鉆頭套(21),鉆頭套(21)的內孔與鉆頭的連接部段相匹配,其外部形狀和尺寸與 第二傳動軸下部的鉆頭安裝孔相匹配。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 括鉆頭套(21),鉆頭套(21)的內孔與鉆頭的連接部段相匹配,其外部形狀和尺寸與 第二傳動軸下部的鉆頭安裝孔相匹配。
專利摘要一種用普通鉆床同時加工多個小孔的裝置,包括底座、導向柱、轉接座、第一軸承座、第一傳動軸、主動齒圈、第二軸承座、第二傳動軸、從動齒輪、復位彈簧和夾具限位套。導向柱的一端安裝在底座上,轉接座套裝在導向柱上部段,第一軸承座安裝在轉接座上端,夾具限位套套裝在導向柱下部段,復位彈簧套裝在導向柱上,其上端與轉接座接觸,其下端與套裝在導向柱上的鉆模板接觸;第一傳動軸的裝配部段安裝在第一軸承座中;主動齒圈安裝在第一傳動軸的主動齒圈連接部段,第二軸承座安裝在轉接座上,第二傳動軸安裝在第二軸承座中,從動齒輪安裝在第二傳動軸上部并與主動齒圈嚙合形成傳動副。使用此種裝置,可提高生產效率和保證孔的加工精度。
文檔編號B23B43/00GK201264108SQ20082014051
公開日2009年7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26日
發明者周海峰, 姜寶華, 楊莉玫, 賀方俊 申請人:成都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