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萬向接頭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萬向接頭,特別是指運轉時具有較大的容許工作角度的萬向 接頭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照圖6與圖7,為第一種傳統的萬向接頭90結構,其連接塊91是設為 長方形塊狀,連接塊91一端設有一第一銷92而樞接一驅動頭93,連接塊91相 反于驅動頭93的一端則設有一第二銷94以樞接一套筒接頭95。第一銷92與第 二銷94的軸心是相互垂直但不相交,如此使驅動頭93與套筒接頭95在手動操作 旋轉時,容許的工作角度范圍較大。
但由于第一銷92與第二銷94的軸心不相交,故驅動頭93與套筒接頭95在 手動操作旋轉時,會導致套筒接頭95與第二銷94的軸心交點01,與驅動頭93 與第一銷92的軸心交點02之間的距離Al不斷的變化,造成套筒接頭95不斷的 上下抖動,為運轉中的一大問題。故其僅可用在手動操作的低速旋轉工作,無法 使用在動力工具所驅動的高速運轉狀態。
而后有人設計出如圖8與圖9的第二種傳統萬向接頭80結構,其連接塊81 是設為正方形塊狀,連接塊81樞設有一第一銷82而樞接一驅動頭83,連接塊81 的二側則分別樞設有一第二銷84,以供樞接一套筒接頭85。第一銷82與二個第 二銷84的軸心是相互垂直且相交,如此即可克服第一種萬向接頭90運轉時會產 生抖動的問題,故其可應用在動力工具的高速運轉狀態。
但是,第二種萬向接頭80仍有缺失存在,其最大的缺失在于,失去了有效的 工作角度。也就是說,第二種萬向接頭80在運轉時的容許工作角度較第一種萬向 接頭90的容許工作角度范圍更小,如圖9所示,第二種萬向接頭80運轉時的工 作角度僅為零度至二十七點五度。如此,第二種萬向接頭80雖然克服了運轉中抖 動的問題,但也失去了有效的工作角度,影響萬向接頭80的工作能力,相當不好 用也不實用。
除此之外,第一種萬向接頭80在長期經由動力工具運轉的使用情況下,容易 導致第二銷84與連接塊81分離,因而造成套筒接頭85與連接塊81脫離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萬向接頭改良結構所欲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于,提供一種容許工作角 度較第二種傳統萬向接頭更為廣泛的萬向接頭結構,以及提供一種可有效避免運 轉中抖動的萬向接頭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包括有一第一驅動件、 一第二驅動件與一連接件, 所述的二驅動件分別具有一結合端與一樞接端,所述的二驅動件的結合端是供連 結驅動物或被驅動物,所述的二驅動件的樞接端分別以一縱向軸與一橫向軸樞設 在所述的連接件上,所述的縱向軸與橫向軸的軸心位于同一平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二驅動件至少其中之一驅動件的樞接端相對于另一驅動件樞接端的底 面設有一凹部,當萬向接頭進行動力傳遞時,所述的驅動件的凹部可接受另一驅 動件的樞接端進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驅動件運動時兩軸心夾角的角度,使得二驅 動件的樞擺可得到更大的角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 本發明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中第二驅動件的凹部與第一驅動件的凹部可 減少第一、二驅動件運轉時所產生的干涉,而使運轉時更為順暢,同時,并可增 加第一、二驅動件運轉時的容許工作角度。
2. 本發明萬向接頭改良結構,當動力工具憑借第二驅動件帶動第一驅動件旋
轉時,第二驅動件與第一驅動件之間不但不會產生抖動的問題,還具有零度至五 十度的容許工作角度。
3. 本發明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中所述的橫向軸中段處凹設有二相對稱的卡
固部,所述的二樞軸分別凸設有一卡固端,所述的卡固端是卡固結合在所述的橫 向軸的卡固部,防止樞軸相對于橫向軸旋轉動作。
4. 本發明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中所述的橫向軸中段處開設有一貫孔,所述
的二樞軸內開設有一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貫孔,所述的橫向軸與所述的二樞軸的貫 孔是供樞設所述的軸桿,所述的軸桿的兩端是固定在所述的二樞軸,防止二樞軸 脫出第二驅動件的樞孔。
圖l:為本發明萬向接頭的外觀圖; 圖2:為本發明萬向接頭的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圖2沿剖面線3-3所取的剖面圖; 圖4:為本發明圖1萬向接頭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圖1萬向接頭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6:為第一種傳統萬向接頭結構的分解圖; 圖7:為第一種傳統萬向接頭結構的外觀圖; 圖8:為第二種傳統萬向接頭結構的剖面圖; 圖9:為第二種傳統萬向接頭結構的外觀圖。
附圖標記說明90-萬向接頭;91-連接塊;92-第一銷;93-驅動頭;94-第二 銷;95-套筒接頭;Al-距離;Ol-交點;02-交點;80-萬向接頭;81-連接塊;82-第一銷;83-驅動頭;84-第二銷;85-套筒接頭;lO-第一驅動件;ll-結合端;12-樞接端;13-內面;14-底面;15-側面;16-凹部;17-樞孔;20-橫向軸;21-卡固部;
22-內平面;23-貫孔;30-連接件;31-穿孔;32-通孔;40-第二驅動件;41-結合端;
42-樞接端;43-內面;44-底面;45-側面;46-凹部;47-軸孔;50-縱向軸;51-卡
固端;52-外平面;53-貫孔;54-容槽;55-樞軸;56-軸桿;57-平頭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照圖1與圖2,本發明的萬向接頭包括一第一驅動件10、 一樞接在第一驅 動件10的連接件30、 一樞接在連接件30的第二驅動件40。其中,第一、二驅動 件10、 40上設有可減少運轉干涉的凹部16、 46。
第一驅動件IO—端設有方頭形態的結合端11,用以連結驅動物或被驅動物。 而第一驅動件IO相反于結合端11的一端則設有一樞接端12。其中,第一驅動件 10的結合端11也可以設為套筒形態的結構,此變化為本技術領域中的人所能輕
易完成o
第一驅動件10的樞接端12是呈樞耳的形狀且分別設有一樞孔17,此樞孔17 是供樞設一橫向軸20。第一驅動件10的樞接端12分別形成有相對的內面13,而 :—:內面13之間是以一底面14相連接,如圖3。樞接端12二側分別形成一與內面 13相鄰的側面15,而樞接端12的內面13與相鄰的側面15之間分別設有一凹部
16。
以圖2來看,此凹部16是設在樞孔17的軸心與底面14之間。如此,當萬向 接頭進行動力傳遞時,第一驅動件10的凹部16可接受第二驅動件40的一部份進 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驅動件10、 40運動時兩軸心的夾角。
橫向軸20的兩端是分別樞設在第一驅動件10的二樞孔17內,且橫向軸20 中段處凹設有二相對稱的卡固部21,圖2中僅視得其一。此卡固部21具有二內 平面22。橫向軸20中段處并開設有一貫穿二卡固部21的貫孔23。
連接件30是樞設在橫向軸20上,并能夠相對于第一驅動件IO樞擺動作。連 接件30開設有一橫向延伸的穿孔31,此穿孔31是供橫向軸20樞設在內。橫向 軸20是依序穿過第一驅動件10的樞孔17、連接件30的穿孔31,最后樞設在第 一驅動件10的另一樞孔17中,而將連接件30與第一驅動件10樞接在一起。
連接件30并開設有一縱向延伸且連通穿孔31的通孔32,此通孔32的軸心 是與穿孔31的軸心彼此在同一平面上且呈直交(正交),也即通孔32的軸心與 穿孔31的軸心彼此垂直并相交。
第二驅動件40是樞設在連接件30的通孔32中,并產生相對的樞擺動作。第 二驅動件40—端設有套筒形態的結合端41,用以連結驅動物或被驅動物。而第 二驅動件40相反于結合端41的一端則設有一樞接端42。第二驅動件40的樞接 端42是呈樞耳的形狀分別設有一軸孔47,此二軸孔47是供樞設一縱向軸50,所 述的縱向軸50是將連接件30與第二驅動件40樞設在一起。
第二驅動件40的內面43、底面44、側面45與凹部46的結構,如圖4,相 同于第一驅動件IO所揭示的形態,故在此不再加以贅述,僅以不同標號做表示。 第二驅動件40的凹部46是設在軸孔47的軸心與底面44之間。當萬向接頭進行 動力傳遞時,第二驅動件40的凹部46可接受第一驅動件10的樞接端12兩側進 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驅動件10、 40運動時兩軸心的夾角。
其中,所述的二驅動件IO、 40的凹部16、 46可分別接受另一驅動件40、 10 的樞接端42、 12兩側進入,故可減少第一、二驅動件IO、 40運轉時所產生的干 涉,而使萬向接頭在動力傳遞時更為順暢,如圖5。同時,更可增加所述的二驅 動件10、 40運動時兩軸心的容許工作角度。如此,本發明的萬向接頭可達到較傳 統結構更廣泛的工作角度,如圖l所示為零度至五-卜度,有效的克服傳統結構運 轉時[:作角度過小的缺失,為一相當好用與實用的設計。
所述的縱向軸50包括有一軸桿56與一樞軸55,所述的軸桿56兩端與第-- 驅動件40的軸孔47之間分別樞設所述的樞軸55,此二樞軸55分別以一端樞設 在連接件30的通孔32,樞軸55的另一端則樞設在第二驅動件40的軸孔47,而 將第二驅動件40與連接件30樞接在一起。
樞軸55樞設在連接件30通孔32內的一端凸設有一卡固端51,此卡固端51 是卡固結合在橫向軸20的卡固部21內。如此,防止樞軸55相對于橫向軸20旋 轉動作。樞軸55的卡固端51具有二外平面52,此二外平面52是接觸橫向軸20 卡固部21的二內平面22上,達到防止樞軸55相對于橫向軸20旋轉動作的效果。
二樞軸55內開設有一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貫孔53,此二樞軸55的貫孔53是 供樞設所述的軸桿56,此軸桿56是將二樞軸55限制在第二驅動件40的二軸孔 47內,防止二樞軸55脫出第二驅動件40的軸孔47。軸桿56是依序穿過樞軸55 的貫孔53、橫向軸20的貫孔23,最后樞設在另一樞軸55的貫孔53中,并將軸 桿56兩端分別固定在二樞軸55上。
本實施例中的軸桿56可實施為一鉚釘,軸桿56兩端分別以錘擊或加壓即可 形成平頭部57,而樞軸55 —端凹設有供容納平頭部57的容槽54,如此達到防止 二樞軸55脫出軸孔47的問題。
參照圖5,為圖1的萬向接頭的另一視角示意圖。表示第二驅動件40的凹部 46與第一驅動件10的凹部16相接觸時的狀態。此時第二驅動件40的軸心與第 一驅動件10的軸心夾角保持有五十度的角度,且第二驅動件40的樞接端42與第 一驅動件10的樞接端12之間仍未發生干涉的問題,故第二驅動件40仍可順利的 運動。
當動力工具憑借第二驅動件40帶動第一驅動件10旋轉時,第二驅動件40 與第一驅動件10之間不但不會產生抖動的問題,所述的二驅動件10、 40的兩軸 心之間還具有零度至五十度的容許工作角度,本發明的萬向接頭可提供較傳統萬 向接頭更為廣泛的工作角度,為一相當好用與實用的設計。
以上說明對本發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 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 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包括有一第一驅動件、一第二驅動件與一連接件,所述的二驅動件分別具有一結合端與一樞接端,所述的二驅動件的結合端是供連結驅動物或被驅動物,所述的二驅動件的樞接端分別以一縱向軸與一橫向軸樞設在所述的連接件上,所述的縱向軸與橫向軸的軸心位于同一平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驅動件至少其中之一驅動件的樞接端相對于另一驅動件樞接端的底面設有一凹部,當萬向接頭進行動力傳遞時,所述的驅動件的凹部可接受另一驅動件的樞接端進入,以增加所述的二驅動件運動時兩軸心夾角的角度,使得二驅動件的樞擺可得到更大的角度。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設在 第一驅動件上,所述的第一驅動件的樞接端形成有相對的內面,而所述的二內面 之間是以一底面相連接,所述的樞接端二側分別形成一與所述的內面相鄰的側面, 而所述的第一驅動件的凹部是形成在所述的樞接端的內面與相鄰的側面之間。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設在 第一驅動件上,所述的第一驅動件的樞接端形成有相對的內面,而所述的二內面 之間是以一底面相連接,且所述的樞接端的二內面分別設有一樞孔,所述的第一 驅動件的凹部是設在樞孔的軸心與底面之間。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設在 第二驅動件上,所述的第二驅動件的樞接端形成有相對的內面,而所述的二內面 之間是以一底面相連接,所述的樞接端二側分別形成一與所述的內面相鄰的側面, 而所述的第二驅動件的凹部是形成在所述的樞接端的內面與相鄰的側面之間。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部設在 第二驅動件上,所述的第二驅動件的樞接端形成有相對的內面,而所述的二內面 之間是以一底面相連接,所述的樞接端的二內面分別設有一軸孔,所述的第二驅 動件的凹部是設在軸孔的軸心與底面之間。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件開 設有一橫向延伸的穿孔以及一縱向延伸且連通所述的穿孔的通孔,所述的穿孔是 供樞設所述的橫向軸,所述的通孔是供樞設所述的縱向軸。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的軸心線與穿孔的軸心線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彼此垂直并相交。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縱向軸包括一軸桿與樞設在所述的軸桿兩端的樞軸。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向軸中 段處凹設有二相對稱的卡固部,所述的縱向軸的二樞軸分別凸設有一長固端,所 述的卡固端是卡固結合在所述的橫向軸的卡固部。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固部具 有二內平面,而所述的卡固端具有二外平面,所述的二外平面是接觸所述的二內 平面。
11.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橫向軸中 段處開設有一貫孔,所述的縱向軸的二樞軸內開設有一沿軸線方向延伸的貫孔, 所述的橫向軸的貫孔與所述的二樞軸的貫孔是供所述的軸桿樞設在內。
12. 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縱向軸 的軸桿兩端分別設有平頭部,而所述的縱向軸的二樞軸一端凹設有供容納平頭部 的容槽,所述的軸桿兩端的平頭部是固定在所述的二樞軸的容槽中。
1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結合端是 套筒或方頭。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萬向接頭改良結構,包括一第一驅動件、一樞接在第一驅動件的連接件、一樞接在連接件的第二驅動件,所述的第一、二驅動件上分別設有凹部。其中,第二驅動件的凹部與第一驅動件的凹部可減少第一、二驅動件運轉時所產生的干涉,而使運轉時更為順暢。同時,并可增加第一、二驅動件運轉時的容許工作角度。如此,本發明的萬向接頭可達到較傳統結構更廣泛的工作角度,有效的克服傳統結構運轉時工作角度過小的缺失,為一相當好用與實用的設計。
文檔編號B21B21/02GK101354062SQ200710128468
公開日2009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07年7月24日
發明者胡厚飛 申請人:胡厚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