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壓電力線桿殘留拉線棒套絲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線桿拉線棒的修復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壓電力線桿殘留拉 線棒套絲器。二、 背景技術-目前,高壓電力線桿一般由拉線固定,拉線的上端固定在電線桿的頂部,下端連 接拉線棒(拉線棒是直徑為lcm—3cm,長為150cm—300cm的鐵棒,水平地面以上部 分30cm—150cm,地面以下有120cm—250cm),拉線棒的下端與深埋在地面深處的水 泥拉線礅固定連接,從而將電線桿固定。雖然在正常工作時間由專職工人定期查線, 但是拉線棒從水平地面以上部分在現場還是經常被盜或者被破壞,破壞者通常將拉線 棒從水平地面處剪斷或鋸斷,并將水平地面以上部分至拉線部分拆除,造成了巨大的 安全隱患。通常可以采用兩種方式修復, 一種是挖大坑更換拉線棒;另一種是對殘留地面的 拉線棒頂端套絲,將其加工成螺桿,再將內腔帶有螺紋的管狀連接器旋轉擰緊在上述 螺桿上,最后將更換好的拉線穿過管狀連接器上的拉環,使電線桿拉線棒和拉線恢復 到原工作狀態。上述提到的套絲采用的工具由套絲主體、鈑牙和旋轉長柄組成,其存在以下問題一 是在現場應用中,由于旋轉長柄的工作半徑較大,且殘留拉線棒與水平地面呈一定的角度, 因此需要在被破壞的拉線棒處挖直徑較大的坑,才能對拉線棒套絲;二是在套絲過程中沒有穩定套絲器和拉線棒的裝置,使套絲器從拉線棒頂端滑落,導致套絲失敗。三、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設計有固定管,且省 略旋轉長柄,從而不需要在被破壞的拉線棒處挖直徑較大的坑,就可以實現套絲的高壓電 力線桿殘留拉線棒套絲器。其技術方案是包括套絲主體(4)、固定管(5)和固定銷(6),套絲主體(4)內 固定可以套絲的鈑牙(7),固定管(5)與套絲主體固定連接,固定管的外表面為多棱體 結構,內徑與拉線棒的直徑相適應。通過固定銷(6)將鈑牙(7)固定在套絲主體(4)內,并可以根據不同拉線棒的直 徑更換不同型號的鈑牙。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將殘留的拉線棒找到,然后將本實用新型套絲,由于設計有固定管, 一方面可以起固定穩定拉線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扳手旋轉固定管 的外表面上的多棱體,即可實現旋轉本實用新型套絲,達到不需要在被破壞的拉線棒處挖 直徑較大的坑就可以實現套絲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半剖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附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管狀連接器的結構示意圖。五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其技術方案是包括套絲主體(4)、固定管(5)和固定銷(6),套絲主體(4)內 固定可以套絲的鈑牙(7),固定管(5)與套絲主體固定連接,固定管的外表面為多棱體 結構,可以為兩棱以上,便于用扳手旋轉,固定管的內徑與拉線棒的直徑相適應。由于 固定管(5)內徑與拉線棒的直徑相適應,在套絲的時候可起到穩定拉線棒和套絲器的作 用,用扳手等工具旋轉固定管外表面的多棱體結構即可對拉線棒套絲。另外,通過固定 銷(6)將鈑牙(7)固定在套絲主體(4)內,并可以針對根據不同拉線棒的直徑更換不 同型號的鈑牙。原殘留拉線棒頂端經套絲器套絲后,被加工成標準螺桿,然后將管狀連 接器(內腔帶螺紋)擰緊在上述加工好的螺桿上,最后將更換好的拉線穿過管狀連接器 上的拉環,使電線桿拉線棒和拉線恢復到原工作狀態。其中,管狀連接器的結構如下參照附圖3,由工具主體1和拉環2組成,所述的工 具主體為圓形管體,管體的內腔設有螺紋3;所述的拉環2連接在工具主體1的頂端。所 述的拉環可以是固定連接在工具主體的頂端,也可以是活動聯接在工具主體的頂端,所 述的拉環不僅限于上述結構,也可以是圓環結構,還可以是三角結構或者方形結構或者 多角結構等等。
權利要求1、一種高壓電力線桿殘留拉線棒套絲器,其特征是包括套絲主體(4)、固定管(5)和固定銷(6),套絲主體(4)內固定可以套絲的鈑牙(7),固定管(5)與套絲主體固定連接,固定管(5)的外表面為多棱體結構,內徑與拉線棒的直徑相適應。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電力線桿殘留拉線棒套絲器,其特征是通過固定銷 (6)將鈑牙(7)固定在套絲主體(4)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線桿拉線棒的修復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高壓電力線桿殘留拉線棒套絲器。其技術方案是包括套絲主體(4)、固定管(5)和固定銷(6),套絲主體(4)內固定可以套絲的鈑牙(7),固定管(5)與套絲主體固定連接,固定管的外表面為多棱體結構,內徑與拉線棒的直徑相適應。有益效果是首先將殘留的拉線棒找到,然后將本實用新型套絲,由于設計有固定管,一方面可以起固定穩定拉線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扳手即可旋轉本實用新型,從而不需要在被破壞的拉線棒處挖直徑較大的坑就可以實現套絲,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23G1/00GK201030459SQ20062000963
公開日2008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06年9月1日
發明者杜正旺, 王海峰 申請人: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