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模具緩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采用伺服電機驅動緩沖墊升降的壓力機械的模具緩沖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防止在深沖加工中起皺,在壓力機械上設置模具緩沖裝置(以下,簡稱為模具緩沖器)。以往的模具緩沖器,采用油壓或空氣壓產生升降驅動緩沖墊的緩沖壓。為了提高壓力機械的深沖加工性,防止工件斷裂或變形,需要高精度控制模具緩沖器的緩沖壓,尤其需要高精度控制緩沖墊下降動作時的緩沖壓。
只利用空氣壓的模具緩沖器,在緩沖墊動作時,不能高精度控制緩沖壓。利用油壓的模具緩沖器,在緩沖墊動作時,能夠通過控制油壓高精度控制緩沖壓。但是,問題是油壓機器的結構復雜,此外需要嚴格的保養·管理。為此,近年來,具有結構簡單、并且不需要嚴格的保養·管理的電動伺服電機的模具緩沖器引人注目。
在特開平6-544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具有旋轉式的電動伺服電機的模具緩沖器。該模具緩沖器大體上由緩沖墊和驅動緩沖墊的驅動機構構成。驅動機構大體上由伺服電機和向緩沖墊傳遞伺服電機的動力的動力傳遞機構構成。動力傳遞機構大體上由支撐桿、齒條和小齒輪構成。
在緩沖墊的下面連接支撐桿,在支撐桿的下部連接齒條。緩沖墊、支撐桿和齒條形成一體,自由地升降運動。小齒輪咬合在齒條上,小齒輪與伺服電機的旋轉軸連結。在向伺服電機供給電流時,旋轉軸就旋轉,通過小齒輪的旋轉使齒條升降運動。支撐桿和緩沖墊也與齒條一同升降運動。
在特開平6-543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與專利文獻1同樣,具有旋轉式的電動伺服電機的模具緩沖器。專利文獻2所示的緩沖墊分成多個,分開的各緩沖墊,經由齒輪齒條機構和減速齒輪組而與伺服電機連結。并且,通過控制各伺服電機,升降驅動緩沖墊。
緩沖墊的尺寸或模具緩沖器的能力,根據用戶的要求等決定。因而,每次按規格設計模具緩沖器。此外,因緩沖墊或壓力機械的設置空間(層疊面積)限制,不用說驅動機構的設計變更,大多還存在就連床身框架的設計變更都沒有余地的問題。因此,在模具緩沖器的制造階段會增加設計工時。
例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模具緩沖器是驅動機構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都較大的結構。在用戶允許的設置空間不能收容該驅動機構的情況下,需要進行驅動機構的設計變更。于是,如前所述,需要設計工時。
可是,專利文獻2所示的模具緩沖器,由伺服電機獨立控制分成多個的各個緩沖墊。由于緩沖墊被分開,因此能夠局部變化緩沖壓,在此點上優異。但是,由于緩沖墊的分開部位根據用戶的要求確定,因此各個模具緩沖器有所不同。即,每次都要按規格設計模具緩沖器。此點如前所述,也可以說增加模具緩沖器的設計工時。
進而,在大容量的模具緩沖器的情況下,需要大型的驅動機構。結果,導致驅動機構的構成要件增加。于是,增加使用部件種類,需要管理多種部件,使管理成本上升。
如上所述,在以往的模具緩沖器的制造中,有時存在設計工時增加、成本上升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以上的事實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容易設計模具緩沖器,同時使模具緩沖器的驅動機構小型化,抑制使用部件種類數量的模具緩沖裝置。
第1發明的模具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構成有模具緩沖模組,且在床身的1個加工工位具有1個以上的所述模具緩沖模組,由在床身內升降自如的緩沖墊、作為所述緩沖墊的升降驅動源的伺服電機、將所述伺服電機的旋轉運動變換成所述緩沖墊的升降運動的動力變換機構、從所述伺服電機的旋轉軸向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傳遞旋轉運動的動力傳遞機構、和在升降方向上導引所述緩沖墊的導引部件形成單元而構成模具緩沖模組。
在第1發明中,模具緩沖裝置由可單獨驅動的單元化的模具緩沖模組構成。各模具緩沖模組,具有緩沖墊、伺服電機、動力傳遞機構、動力變換機構及導引部件。如果如此構成,則只通過組合稱為模具緩沖模組的規格化的單元,就能夠成立1個加工工位的模具緩沖器。在設計模具緩沖器時,只要組合模具緩沖模組就可以。此外,在有設計變更時,只通過變更組合就能夠對應。如此,由于能夠利用模具緩沖模組簡化模具緩沖器的設計,所以能夠減少設計工時。
模具緩沖模組的容量是任意的。因而,只要減小模具緩沖模組的容量,就能夠使驅動機構小型化,減少使用部件種類數量。另一方面,只要多個組合小容量的模具緩沖模組,就能夠形成大容量的模具緩沖器。即通過具有小型的驅動機構的模具緩沖模組,能夠實現大容量的模具緩沖器。如此,由于只要采用模具緩沖模組就能夠減少部件種類數量,所以部件管理的成本降低。
另外,與壓力機械的設計一致的細小的尺寸調整,通過調整設在緩沖墊上面的上板的尺寸,也能夠對應。
第2發明如第1發明所述,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緩沖墊、所述伺服電機、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及所述動力傳遞機構,以使在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所述伺服電機、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及所述動力傳遞機構的投影像全部被包含在同樣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所述緩沖墊的投影像內。
在第2發明中,在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緩沖墊的投影像內包含伺服電機、動力變換機構及動力傳遞機構的投影像全部。通過如此構成,驅動機構的水平方向的收容面積不會大于緩沖墊的上面面積。因而,能夠在不受驅動機構的影響的情況下,組合模具緩沖模組,增加模具緩沖器的自由度。
第3發明如第1發明所述,其特征在于具有架設在所述1個加工工位的對向的壁面間的凸棱,經由該凸棱使所述模具緩沖墊彼此間鄰接。
在第3發明中,在組合多個模具緩沖模組的情況下,具有架設在床身的1個加工工位的對向的壁面間的凸棱。各緩沖墊收容在部分地被各凸棱或床身區分的空間內。因此,緩沖墊彼此間經由凸棱鄰接。如果形成如此的結構,則在凸棱上方就不存在緩沖墊。因而,優選在緩沖墊的上方設置大一圈的上板,覆蓋凸棱上方。在設置凸棱的情況下,能夠降低設在緩沖墊上面的緩沖板的彎曲。
第4發明如第1發明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包括滾珠螺桿機構。
在第4發明中,動力傳遞機構包括由螺母部和螺桿部構成的滾珠螺桿機構。在滾珠螺桿的螺母部直接連結在動力傳遞機構上的情況下,螺桿部升降運動。相反,在滾珠螺桿的螺桿部直接連結在動力傳遞機構上的情況下,螺母部升降運動。
滾珠螺桿機構,由于旋轉部件的軸心和升降部件的軸心存在同軸上,所以容易縮小在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伺服電機、動力變換機構及動力傳遞機構的投影像。
另外,由于用螺母部和螺桿部構成,因此規定在滾珠螺桿機構中包括螺母機構。滾珠螺桿機構的摩擦損失小,采用梯形螺紋的螺母機構能夠進行大轉矩的傳遞,采用三角螺紋的螺母機構具有其中間的效果。
圖1是表示壓力機械的構成的模式圖。
圖2是第1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圖3(a)~(d)是簡化表示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
圖4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
圖5是從斜上方看1個加工工位時的立體圖。
圖6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
圖7是第2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圖8是第3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圖9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
圖10是第4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壓力機械的構成的模式圖。
在壓力機械上相互對向地設置位于上部的滑塊2和位于下部的墊板8。滑塊2從上方的滑塊驅動機構1接受動力,進行升降運動。在滑塊2的下部安裝上模3a。另外,墊板8固定在床身9的上部,在墊板8的上部安裝下模3b。在墊板8及下模3b上,設置上下方向貫通的多個孔,在該孔內貫穿緩沖銷7。緩沖銷7的上端抵接在設于下模3b的凹部的壓料圈5的下部,緩沖銷7的下端抵接在設于床身9內的模具緩沖模組10a的緩沖墊11上。在床身9的內壁面間設置橫梁6,用橫梁6支撐模具緩沖模組10a。用1個以上的模具緩沖模組10a構成模具緩沖器10。
圖2是第1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在模具緩沖模組10a中,緩沖墊11,經由滾珠螺桿12、連結部件17、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與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連結。在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的之間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在緩沖墊11的下部連結滾珠螺桿12的螺母部12a。滾珠螺桿12的螺桿部12b螺合在螺母部12a內。螺桿部12b的下部連接在連結部件17上。連結部件17,由軸承等軸支撐在橫梁6上,其下部連結在大帶輪13上。小帶輪15連結在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上。在大帶輪13和小帶輪15上懸掛皮帶14,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
旋轉式的伺服電機16具有旋轉軸,通過供給電流,旋轉軸正逆旋轉。如果向伺服電機16供給電流,旋轉軸旋轉,則小帶輪15、大帶輪13、連結部件17、螺桿部12b就旋轉運動。隨著螺桿部12b的旋轉運動,螺母部12a沿螺桿部12b上下方向即升降方向直線運動。于是,緩沖墊11與螺母部12a一同升降運動。另外,與螺母部12a的升降運動無關,螺母部12a的下端比連結部件17的下端保持在上方。通過控制供給伺服電機16的電流,控制施加給緩沖墊11的作用力即在緩沖墊11產生的緩沖壓。
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把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同時涉及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的機構,即滾珠螺桿12及連結部件17稱為動力變換機構23,將向該動力變換機構23傳遞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的機構,即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稱為動力傳遞機構24。
另外,在緩沖墊11的各側面設置導引板18。此外雖未圖示,但在床身9的內壁面上也設置導引板18,與緩沖墊11側的導引板18相互滑動自由。在兩個緩沖墊11鄰接、側面間相互對向的情況下,各導引板18相互滑動自由。如此通過設在緩沖墊11的四個側面上的導引板,向升降方向引導緩沖墊11。
下面,說明由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等構成的驅動機構的位置關系。
首先,假設在從緩沖墊11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1投影像21。同樣假設從伺服電機16、動力變換機構23及動力傳遞機構24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2投影像22。并且,以第2投影像22的全部包含在第1投影像21內的方式,配置緩沖墊11及其驅動機構。根據如此的配置,模具緩沖模組10a的水平方向的設置空間不大于緩沖墊11的上面面積。即,即使相互鄰接地設置緩沖墊11,各緩沖墊11的下部的驅動機構彼此間也不干涉,能夠在1個加工工位相鄰地設置多個模具緩沖模組10a。
另外,在圖2中,在伺服電機16、皮帶14及小帶輪15的投向下方的投影像位于第1投影像21外的情況下,通過使皮帶14的高度不同,或相互反向地配置伺服電機16,也能夠接近地設置鄰接的模具緩沖模組10a。由此,能夠更加縮小各模具緩沖模組10a的緩沖墊11的面積,易于配置模具緩沖模組10a,同時增加配置的自由度。
圖3(a)~(d)是簡化表示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在圖3(a)中,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1個模具緩沖模組10a,在圖3(b)中,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兩個模具緩沖模組10a,在圖3(c)中,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4個模具緩沖模組10a,在圖3(d)中,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8個模具緩沖模組10a。
此處,以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4個模具緩沖模組10a時為例,說明模具緩沖模組10a的配置。
圖4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圖5是從斜上方看1個加工工位時的立體圖。
如圖5所示,床身9具有架設在對向的內壁面間的縱向凸棱9a,1個加工工位被區分成多個空間。在床身9的內壁面及縱向凸棱9a的壁面上設置導引板18。在圖4中,模具緩沖模組10a彼此間通過縱向凸棱9a鄰接。根據此構成,緩沖墊11在四個側面都通過導引板18支撐在床身9上。根據此構成,可減少緩沖板18的晃動。但是,在此狀態下,不能在縱向凸棱9a上配置緩沖銷7。因此,在緩沖墊11的上面設置上板11a,也可以用該上板11a覆蓋縱向凸棱9a的上方。
如果采用如此設置縱向凸棱9a的結構,能夠降低設在緩沖墊11上面的緩沖板的彎曲。
圖6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表示與圖4不同的方式。
在圖6中,模具緩沖模組10a彼此間通過導引板18直接鄰接。根據此構成,由于不考慮床身9的縱向凸棱,所以模具緩沖模組10a的配置的自由度增加。此外由于不需要床身9的縱向凸棱及其他,因此能夠抑制成本上升。此外,也不需要緩沖墊11的上板。但是圖6所示的結構與圖4所示的結構相比,緩沖板18的晃動多少有些增大。
各模具緩沖模組10a可獨立控制。因此能夠變化1個加工工位內的緩沖壓。此外,也能夠使各模具緩沖模組10a連動。
如果比較在1個加工工位上設置具有多個驅動機構的1個緩沖墊,控制該緩沖墊的運動時的情況,和在1個加工工位上多個設置具有1個驅動機構的緩沖墊,分別控制緩沖墊的運動時的情況,由于后者分開緩沖墊,所以說其獨立控制性高。
根據第1實施方式,模具緩沖模組10a的配置、組合自如,設計的自由度增加。因而能夠容易設計模具緩沖器10。此外,由于通過使模具緩沖模組10a小型化,減少部件種類數量,所以部件管理成本降低。此外,由于驅動機構的下端位置與緩沖墊11的升降運動無關不變位,所以不需要使保護蓋從床身下面垂下,也就不需要為模具緩沖器而加深坑的深度。
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多處與第1實施方式的結構一致。但是,在第1實施方式中,相對于滾珠螺桿的螺母側旋轉運動,螺桿側直線運動,在第2實施方式中,滾珠螺桿的螺桿側旋轉運動,螺母側直線運動。
圖7是第2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在模具緩沖模組40a中,緩沖墊11經由滾珠螺桿42、連結部件47、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與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連結。在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的之間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在緩沖墊11的下部連結滾珠螺桿42的螺桿部42b。滾珠螺桿42的螺桿部42b螺合在螺母部42a內。螺桿部42b的下部連接在連結部件47上。連結部件47,由軸承等軸支撐在橫梁6上,其下部連結在大帶輪13上。在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上連結小帶輪15。在大帶輪13和小帶輪15上懸掛皮帶14,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
如果向伺服電機16供給電流,旋轉軸旋轉,則小帶輪15、大帶輪13、連結部件47、螺母部42a就旋轉運動。隨著螺母部42a的旋轉運動,螺桿部42b沿螺母部42a在上下方向即升降方向上直線運動。于是,緩沖墊11與螺桿部42b一同升降運動。另外,與螺桿部42b的升降運動無關,螺桿部42b的下部與連結部件47的下端相比保持在上方。通過控制供給伺服電機16的電流來控制施加給緩沖墊11的作用力即在緩沖墊11產生的緩沖壓。
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把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同時涉及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的機構,即滾珠螺桿42稱為動力變換機構53,將向該動力變換機構53傳遞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的機構,即連結部件47、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稱為動力傳遞機構54。
在緩沖墊11的各側面上設置導引板18。此外雖未圖示,但在床身9的內壁面上也設置導引板18,與緩沖墊11側的導引板18相互滑動自如。在兩個緩沖墊11鄰接、側面間相互對向的情況下,各導引板18相互滑動自如。如此通過設在緩沖墊11的四個側面上的導引板,向升降方向引導緩沖墊11。
下面,說明由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等構成的驅動機構的位置關系。
首先,假設在從緩沖墊11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1投影像51。同樣假設從伺服電機16、動力變換機構53及動力傳遞機構54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2投影像52。并且,以第2投影像52的全部包含在第1投影像51內的方式,配置緩沖墊11及其驅動機構。根據如此的配置,模具緩沖模組40a的水平方向的設置空間不大于緩沖墊11的上面面積。即,即使相互鄰接地設置緩沖墊11,各緩沖墊11的下部的驅動機構彼此間也不干涉,能夠在1個加工工位鄰接地設置多個模具緩沖模組40a。
另外,在圖7中,在伺服電機16、皮帶14及小帶輪15的投向下方的投影像位于第1投影像51外的情況下,通過使皮帶14的高度不同、或相互反向地配置伺服電機16,也能夠接近地設置鄰接的模具緩沖模組40a。由此,能夠更加縮小各模具緩沖模組40a的緩沖墊11的面積,易于配置模具緩沖模組40a,同時配置的自由度增加。
模具緩沖模組40a,與第1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模組10a同樣,按圖4、圖6所示配置。
根據第2實施方式,能夠得到與第1實施方式的同樣的效果。
圖8是第3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在模具緩沖模組60a中,緩沖墊11,經由沖頭桿63、活塞64、滾珠螺桿62、連結部件65、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與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連結。在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的之間,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
在緩沖墊11的下部連結柱狀的沖頭桿63。沖頭桿63沿其側面由沖頭導引件76滑動自如地支撐。沖頭導引件66自如地安裝在橫梁6上。如果將沖頭導引件66固定在橫梁6上,沖頭桿63就一邊支撐在沖頭導引件66上,一邊升降運動。沖頭導引件66,向升降方向引導沖頭桿63及連結在沖頭桿63上的緩沖墊11。
在沖頭桿63的下部形成下方向具有開口的油壓缸63a,在油壓缸63a的內部滑動自如地收容活塞64。用油壓缸63a的內壁面及活塞64的上面形成油壓室67,油壓室67中填充壓力油。油壓室67的軸心與沖頭桿63及滾珠螺桿62的軸心相同。油壓室67的壓力油出入口與未圖示的油壓回路連接,在油壓室67和油壓回路的之間進行壓力油的供給。油壓室67的壓力油緩和上模和工件接觸時產生的沖擊,同時如果油壓達到規定值以上,就向油箱排油。油壓室67的壓力油具有如此的過負載保護功能。
活塞64的下端抵接在滾珠螺桿62的螺桿部62b的上端。在活塞64的下端形成有球面狀的凹面64a,在與該凹面64a對向的螺桿部62b的上端形成球面狀的凸部62c。相反,也可以在活塞68的下端形成凸面,在螺桿部62b的上端形成凹面。盡管如螺桿部62b這樣的棒狀部件克服作用于端部的軸向的力,但不克服彎矩。如果螺桿部62b的上端是球面形狀,則假使緩沖墊11傾斜,在螺桿部62b的上端產生彎矩,也只向螺桿部62b整體作用軸向的力。通過如此的結構,能夠防止偏心負載造成的螺桿部62b的損傷。
在滾珠螺桿62的螺母部62a和大帶輪13的之間裝有連結部件65,連結部件65由軸承等軸支撐在橫梁6上。在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上連結小帶輪15。在大帶輪13和小帶輪15上懸掛皮帶14,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
如果向伺服電機16供給電流,旋轉軸旋轉,則小帶輪15及大帶輪13就旋轉運動。由于大帶輪13、連結部件65和螺母部62a為一體,所以螺母部62a與大帶輪13的旋轉一同旋轉運動。隨著螺母部62a的旋轉運動,螺桿部62b沿螺母部62a在上下方向即升降方向直線運動。緩沖墊11與螺桿部62b、活塞64、沖頭桿63一同升降運動。另外,與螺桿部62b的升降運動無關,螺桿部62b的下端與連結部件65的下端相比保持在上方。通過控制供給伺服電機16的電流來控制施加給緩沖墊11的作用力即在緩沖墊11產生的緩沖壓。
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把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同時涉及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的機構,即滾珠螺桿62、沖頭桿63及沖頭導引件66稱為動力變換機構73,將向該動力變換機構73傳遞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的機構,即連結部件65、大帶輪13、皮帶14和小帶輪15稱為動力傳遞機構74。
下面,說明由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等構成的驅動機構的位置關系。
首先,假設在從緩沖墊11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1投影像71。同樣假設從伺服電機16、動力變換機構73及動力傳遞機構74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2投影像72。并且,以第2投影像72的全部包含在第1投影像71內的方式,配置緩沖墊11及其驅動機構。根據如此的配置,模具緩沖模組60a的水平方向的設置空間,不大于緩沖墊11的上面面積。即,即使相互鄰接地設置緩沖墊11,各緩沖墊11的下部的驅動機構彼此間也不干涉,能夠在1個加工工位鄰接地設置多個模具緩沖模組60a。
另外,在圖8中,在伺服電機16、皮帶14及小帶輪15的投向下方的投影像位于第1投影像71外的情況下,通過使皮帶14的高度不同、或相互反向地配置伺服電機16,也能夠接近地設置鄰接的模具緩沖模組60a。由此,能夠更加縮小各模具緩沖模組60a的緩沖墊11的面積,易于配置模具緩沖模組60a,同時增加配置的自由度。
此處,以在壓力機械的1個加工工位設置4個模具緩沖模組60a時為例,說明模具緩沖模組60a的配置。
圖9是1個加工工位的俯視圖。
在模具緩沖模組60a中,沖頭導引件66具有導引部件的功能。因此,如圖9所示,在緩沖墊11的側面不需要導引板。根據此結構,更加增大模具緩沖模組60a的配置的自由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導引板部分的機械加工,因此能夠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但是根據沖頭桿63的長度的量,延長模具緩沖模組本身的長度。
根據第3實施方式,能夠得到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不需要在緩沖墊11的側面設置導引板,有關模具緩沖模組60a的排列的自由度增加。
圖10是第4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器的模式圖。
第4實施方式的結構多處與第3實施方式的結構共通。因此,只說明與其不同的部分。
在模具緩沖模組80a中,緩沖墊11,經由沖頭桿63、活塞64、滾珠螺桿62、連結部件65、聯軸器81、減速器82,直接連接在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上。在緩沖墊11和減速器82的之間相互的動力傳遞自如。
在滾珠螺桿62的螺母部62a的下部的同軸上安裝連結部件65,連結部件65由軸承等軸支撐在橫梁6上。在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上連接減速器82。另外,伺服電機16也可以內置減速器。減速器82的輸出軸和連結部件65通過聯軸器81連接。因此,滾珠螺桿62、連結部件65、聯軸器81、減速器82的輸出軸位于同軸上,進而通過減速器82的結構,伺服電機16的旋轉軸也位于同軸上。
如果向伺服電機16供給電流,旋轉軸旋轉,則減速器82內的齒輪等就旋轉運動,減速器82的輸出軸、聯軸器81及連結部件65旋轉運動。由于連結部件65和螺母部62a為一體,所以螺母部62a旋轉運動,隨著螺母部62a的旋轉運動,螺桿部62b沿螺母部62a,在上下方向即升降方向直線運動。緩沖墊11與螺桿部62b、活塞64、沖頭桿63一同升降運動。另外,與螺桿部62b的升降運動無關,螺桿部62b的下端,與連結部件65的下端相比保持在上方。通過控制供給伺服電機16的電流來控制施加給緩沖墊11的作用力即在緩沖墊11產生的緩沖壓。
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把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變換成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同時涉及緩沖墊11的直線運動的機構,即滾珠螺桿62、沖頭桿63及沖頭導引件66稱為動力變換機構93,將向該動力變換機構93傳遞伺服電機16的旋轉運動的機構,即連結部件65、聯軸器81及減速器82稱為動力傳遞機構94。
下面,說明由緩沖墊11和伺服電機16等構成的驅動機構的位置關系。
首先,假設在從緩沖墊11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1投影像91。同樣假設從伺服電機16、動力變換機構93及動力傳遞機構94的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的第2投影像92。并且,以第2投影像92的全部包含在第1投影像91內的方式,配置緩沖墊11及其驅動機構。根據如此的配置,模具緩沖模組80a的水平方向的設置空間不大于緩沖墊11的上面面積。即,即使相互鄰接地設置緩沖墊11,各緩沖墊11的下部的驅動機構彼此間也不干涉,能夠在1個加工工位鄰接地設置多個模具緩沖模組80a。
根據如此的結構,例如即使鄰接地設置緩沖墊11,各緩沖墊11的下部的驅動機構彼此間也不干涉。因而能夠在1個加工工位鄰接地設置多個模具緩沖模組80a。
此外,由于驅動機構大致配置在同軸上,所以縮小在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驅動機構的投影像。因此能夠減小緩沖墊11本身。從而能夠更加簡化模具緩沖模組80a的組合。
模具緩沖模組80a,與第3實施方式的模具緩沖模組60a同樣,按圖9所示配置。
根據第4實施方式,能夠得到與第3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尤其關于緩沖墊11的尺寸,能夠小于第3實施方式,關于模具緩沖模組80a的排列,自由度進一步提高。
權利要求
1.一種模具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構成有模具緩沖模組,且在床身的1個加工工位具有1個以上的所述模具緩沖模組,由在床身內升降自如的緩沖墊、作為所述緩沖墊的升降驅動源的伺服電機、將所述伺服電機的旋轉運動變換成所述緩沖墊的升降運動的動力變換機構、從所述伺服電機的旋轉軸向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傳遞旋轉運動的動力傳遞機構、和在升降方向上導引所述緩沖墊的導引部件形成單元而構成模具緩沖模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配置所述緩沖墊、所述伺服電機、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及所述動力傳遞機構,以使在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所述伺服電機、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及所述動力傳遞機構的投影像全部被包含在同樣從垂直上方朝下方水平面投影時假設的所述緩沖墊的投影像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具有架設在所述1個加工工位的對向的壁面之間的凸棱,使所述模具緩沖墊彼此間經由該凸棱相鄰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緩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變換機構包括滾珠螺桿機構。
全文摘要
一種由可單獨驅動的單元化的模具緩沖模組構成的模具緩沖裝置。各模具緩沖模組具有緩沖墊、伺服電機、動力傳遞機構、動力變換機構及導引部件。通過如此構成,能夠簡化模具緩沖器的設計,同時能夠使模具緩沖器的驅動機構小型化,因此能夠抑制使用部件種類數量。
文檔編號B21D22/20GK1709609SQ20051007654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8日
發明者城座和彥, 高山幸良, 本間裕明, 關晴二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 小松產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