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落錘鍛造方法以及實施所述方法的鍛造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落錘鍛造(drop forging)方法,其中鍛造設備具有撞錘(ram)與模具(die),位于模具內的零件由錘擊成形,在模具內還形成多個型腔,坯料首先放入第一型腔內,隨后依次經過之后的型腔傳到最末型腔,另外在成形期間零件由鍛造夾持器夾持。
背景技術:
在鍛造期間,長期以來的傳統是通過夾持鉗(gripping tong)握持零件。即使利用具有撞錘和模具的鍛造設備,即利用鍛錘來進行鍛造,置于模具內的零件也通過夾持器保持。這防止工件在型腔內移動。當通過鍛錘實施該方法時,如果提供多個型腔,則在由第一型腔鍛造后,模具內的零件隨即放置在后續的型腔內鍛造,直到要被鍛造的零件通過該后續的型腔傳到最末型腔。在鍛造設備為鍛錘形式的情況下,撞錘的動能用于工件的成形。用作鍛造錘的鍛錘的例子為落錘、液壓錘以及對擊錘(counterblow hammer)。
除了鍛錘型鍛造設備外,還有鍛壓機(forging press),其中壓力通過路徑控制的壓力機壓頭(press ram)而傳遞。這可實現良好的鍛造結果,但初始成本也相對較高。另外,在鍛造錘的情況下不能實現如此高的每單元時間循環數。
由DE 31 29482 C2已知具有在經過方向上彼此相鄰形成的多個型腔的鍛壓機。工件實行自動傳輸,但是當工件已放入型腔內時,傳輸裝置撤回,即離開機床,同時實施鍛造操作。由DE 199 58 846 A1已知相似的方法和相似的鍛壓機。在此方面,人們還從DE 33 23359 C2大致了解在鍛造方法中如何自動操縱被鍛造的零件。具體地,這里提出在輔助體上鍛造,所述輔助體可用于與傳輸鉗嚙合及用于型腔內被鍛造零件的準確定位。
發明內容
基于如開始時提到的利用鍛造錘進行的鍛造方法,本發明首先關注的目標是提供一種利用具有撞錘和模具的鍛造設備進行落錘鍛造的方法,其中利用了這種設備通常具有優勢的初始成本和可實現的高循環數,并且可實現較高的自動化程度,而沒有這種設備中常有的鍛造質量上的劣勢。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個目標是提供一種具有撞錘和模具的落錘鍛造設備,其中,在利用這種設備初始成本上的優勢的同時,還可以以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及高可實現循環數來進行鍛造,而沒有質量上的劣勢。
關于本發明,所述目標首先并最初通過權利要求1的主題來實現,其中每次錘擊時,零件容納在多個型腔內,被占據的和未被占據的型腔之間相對于關于撞錘負載對稱分布,在成形期間,所述零件被鍛造夾持器分別夾持,在每次錘擊后,所述零件順序移位到下一個型腔,一零件從最末型腔或最末型腔前被零件占據的最后型腔移出,而坯料被放入要被占據的第一型腔。優選地,每次錘擊時,每個型腔中容納一個零件,在成形期間,所述零件被鍛造夾持器分別夾持,在每次錘擊后,所述零件朝最末型腔順序移位到相鄰的型腔。在該過程中,每次還從最末型腔中移走一個零件并向第一型腔中放入一個新的零件。但是,即使采用這里所述的方法,也可能如已引用的DE3129482C2中的鍛壓機原理所闡述的那樣,總是跳過某些型腔(包括以交替方式),使得所有的型腔以特定的節奏而非同時被占據;這在注意相對于撞錘使負載盡可能均勻的同時,也使引導裝置處于良好的狀態。根據這里所述的方法,鍛錘適于總是大致均勻地負載。這不僅使引導裝置的負載降低,還有利于鍛件的質量。這里所述方法一定程度上按照原理已知的方式來實施,其中鍛件一直受到夾持。由于所述鍛錘的負載均勻,所以不僅引導裝置的磨損降低,而且鍛件的鍛造移位相對于已知方法不會增加,相反通常會降低。
所述方法優選適合于鍛造例如半鉗的鍛造零件。但是,原則上,也可適用于其它鍛件;特別是長度比寬度大的零件。例如,可為連桿或凸輪軸這樣的零件。
如果在具有兩個引導柱/形成雙支架型結構的鍛造設備上實現本方法,則由型腔容納的零件可在引導柱的連線上彼此相鄰設置,并沿該連線順序被移位。因此,該模具以與已知的常規方法相同的方式排列。但是,不同的是,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中確保每次錘擊時以相對于撞錘的負載對稱的方式占據多個型腔,而不是先有技術中的只占據一個型腔。本發明的另一個有利之處在于,所述方法被設計成使得要被鍛造的零件或者“坯料”沿盡可能短的路徑行進,并可以在不改變其位置的情況下在鍛造操作的末尾使其下降。為此,所述型腔彼此相鄰地設置成與所述引導柱的連線橫交的序列,并且零件沿該序列方向順序前進。從而零件本身沿著所述連線方向或與其平行。這具體表現為,從最末型腔移出的零件和/或放入第一型腔的零件被在與經過模具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被導入和/或排出。
根據本發明,可以在鍛造設備正上的傳輸裝置上,通過與所述傳輸裝置相結合的加熱系統對導入和/或排出的零件進行熱處理。由此使得被鍛造的零件達到加工零件所需的溫度。為了能夠方便地進行零件的順序移位,零件通過在其相對端的區域同時進行抬升和降低而在模具內從型腔傳輸到型腔。例如,可通過曲柄頂出器在型腔或空腔之間實現。所述相對端區域用于對零件進行夾持。對零件的操縱如下所示。本發明的無故障實施是由于零件的傳輸節奏與鍛造頻率同步。因此,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使得同一零件能夠在相同形式的型腔內鍛造兩次以上,所述型腔互相分離,并且在經過方向上一個在另一個之后。因此,同樣的和不同的型腔是按不規則的順序設置的。關于只占據部分型腔的可能,雖然以對稱的方式,每次錘擊時,也可根據工序本身的需要,彼此相鄰或者以互相對稱的順序設置多個同樣的型腔。在相同形式的型腔內對同一個零件鍛造兩次以上例如可獲得更好的表面或更高的尺寸準確性。
鍛造設備還可以嘗試的方式來構造。通過使零件相對于負載以對稱的方式占據型腔,或使零件占據所有型腔,使引導裝置均勻負載。在每次錘擊后撞錘的返回運動期間,除位于最末型腔或最末型腔前最后被占據的型腔內的零件外,同時位于所有型腔內的零件沿經過方向同時傳輸到相鄰或下一個型腔內。模具可形成彼此相鄰的至少兩個型腔。另外,具有彼此相鄰的型腔的模具可相對于引導柱的連線有不同的排列。具體地,有兩種可能的排列。一種是型腔沿引導柱的連線彼此相鄰設置。另一方面,型腔也可彼此相鄰地設置成與引導柱連線橫交的序列。通過提供用于要放入第一型腔和/或從最末型腔移出的零件的傳輸裝置分辨有利的結構,其中傳輸裝置的傳輸方向與經過方向平行。該結構允許用于導入和/或排出零件的所述傳輸裝置延伸到所述鍛造設備處,并且允許所述傳輸裝置在導入和/或排出的區域內可具有用于熱處理所述零件的加熱系統。為使得零件從一個型腔移動到另一個型腔,模具具有用于通過嚙合所述零件的相對端區域而在型腔之間抬升、傳送及降下所述零件的傳送機構。該傳送機構與撞錘的操作模式協調,從而可獲得與鍛造頻率同步的零件的傳輸節奏。
與所有型腔還是只有部分型腔被零件占據無關,在對稱方式下,每次錘擊時,優選地,鍛造設備提供與每個型腔相結合的鍛造和傳輸夾持器,而不管每次錘擊時的占據情況。
關于機床成本和操作模式,已經證實了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位于模具基座區域外部是有利的。模具與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表示相互獨立的模塊,因此每個可自行優化配置。采用鍛錘代替鍛壓機具有以低成本構造鍛造設備的優勢。具體地,推薦采用落錘作為鍛錘。這意味著,撞錘朝鍛件移動時,因重力造成的加速起作用,而抬升則通過提升構件來完成。根據本發明,所述鍛錘可為對擊錘。在這種情況中,下撞錘和上錘互相相對移動,因此可完全避免因沖擊而造成能量損失以及沖擊在地面上的傳播。因而鍛造和傳輸夾持器必須設置在適當的水平上而與鍛床相結合。由于對擊錘提供更多空間,所以它還可有助于簡化夾持和傳送機構。這種對擊錘特別有利于鍛造曲軸。還要強調的是,鍛件在鍛造期間一直被鍛造夾持器或傳輸夾持器夾持。如果由傳輸夾持器進行夾持,則該傳輸夾持器具有雙重功能。關于其與鍛錘的結合,所述引導柱具有與下模具平齊的凹部,該凹部面對所述模具,用于接納所述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另外,夾持器的結構允許可考慮錘擊期間發生變化的夾持端幾何形狀或其排列。為此,鍛造夾持器可具有例如樞轉懸掛的夾持頭或彈性彎曲的夾持頭。在一定程度上,還可容許坯料在夾持端內的滑動。最后,還必須強調所述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可以防錘擊的方式形成。由于這一點,每次錘擊時所述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與鍛錘相協調地移動是有利的。
參照
本發明的若干示例實施例,其中圖1示出根據實施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鍛造設備的視圖;圖2以示意性表示法示出沿圖1中II-II線的截面;圖3以正視圖示出了下模具的示意性示圖;圖4示出沿圖3的箭頭IV方向的視圖;圖5以示意性平面表示法示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鍛造設備;
圖6示出通過具有改進的根據雙鉗原理操作的傳送機構的模具型腔的縱截面,其中有一零件還在型腔內;圖7示出圖6之后的情況,其中零件通過傳輸鉗從型腔中被提起而夾持鉗處于其釋放位置;圖8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鍛造設備的與圖1類似的視圖;圖9示出穿過下模具上方的鍛造設備的橫截面;以及圖10示出位于嚙合位置上的傳輸和鍛造鉗的區域內的橫截面示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就以在每次錘擊時在每個型腔內容納一個零件的方式實施本發明的情況說明示例性實施例。
根據如圖1到4所示的第一實施例,實施本發明的鍛造設備由數字1表示。鍛造設備1有兩個互相平行放置的引導柱2,3。后者從砧塊或基板4延伸,所述基板4自身通過中間層5支撐在基座6上。
在引導柱2、3間容納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動并與驅動器8嚙合的撞錘7。
在引導柱2、3之間,基板4承載可通過未示出的方式固定于其上的下模具9。與模具9相對,在撞錘7的下方設置上模具10。
模具9為矩形外形,并且在其上側形成彼此相鄰的多個型腔(impression)a、b、c、d和e。型腔a是第一型腔,而型腔e是最末型腔。型腔a到e用于容納要被成形的零件T。放置到型腔a到e內的零件的經過方向x與引導柱2,3的連線橫交。假設型腔a到e以大致等間隔的方式彼此相鄰。當有錘擊時,與型腔a到e相互作用的上模的相對的型腔(未示出)導致放置在型腔a到e內零件T的成形。
如從平面視圖中可見,當鍛造設備1工作時,將坯料R放置到第一型腔a內。在被放置在第一型腔a內之后,該坯料就表示要被成形的零件T。起到導入并排出零件T作用的是傳輸裝置11、12,該傳輸裝置延伸到鍛造設備處并由兩部分形成。傳輸裝置11延伸到模具9形成第一型腔a的一側。傳輸裝置12與最末型腔e相鄰。完成鍛造的零件被傳送到其上。這意味著放置到第一型腔a內的零件和從最末型腔e移走的零件在與模具9的經過方向x平行的方向上被導入和排出。如果合適,移走完成鍛造的零件也可通過結構不同的傳輸裝置進行。
從圖2中可見,由點劃線表示的加熱系統13與延伸到鍛造設備1的傳輸裝置11相結合。這確保了坯料在放置到第一型腔a內時總是處于所需溫度。為了熱處理完成鍛造的零件以做可能的進一步處理,也可在傳輸裝置12上使用加熱系統。
從圖2的平面視圖中可見,從第一型腔a開始,放置到型腔a到e的零件順序在型腔e中被形成為最終形態。在示例實施例的情況中,型腔a到e構造成可以在這些型腔中鍛造象水泵鉗(water pump pliers)中所使用的半鉗(halves of pliers)。例如,型腔b和c可以相同的形式構造,使得同一零件T在同一形式的型腔內鍛造兩次。如圖所示,這兩個型腔b和c在經過方向上順序被通過。
型腔a到e的縱向長度以與模具9的縱邊橫交的方式延伸。傳送機構14與每個縱邊相聯。這些機構結構一致,因而以下只說明其中一個。每個傳送機構14有兩個可樞轉安裝的曲臂15,樞軸16與型腔a到e平行。一個曲臂15與第一型腔a相鄰,另一個則與最末型腔e相鄰。在設置于曲臂15上的曲軸銷17上安裝鉸鏈18,該鉸鏈通過其鏈接端19固定在傳送梁20上,所述傳送梁20在模具9的外側沿縱向延伸。因此,提供兩個接近模具9的縱邊移動的傳送梁20。
在起動鍛造設備后,獲得所有空腔或型腔a到e被零件T占據的狀態。這使得錘擊造成的撞錘7的負載均勻,有利于撞錘的引導,并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導致進行形變的零件的鍛造移位。同樣的,這還有利于引導模具。在錘擊期間,參見圖4,傳送梁20處于相應的位置。在該位置中,零件T的相對端區域35處在傳送梁20的朝上開口的傳輸凹口21內。另外,所采用的支座27作用在作為夾持端的零件T的端部35上。在撞錘7返回行程期間,在支座27回撤之后,傳送梁20通過曲臂15在所示樞轉方向上的樞轉移位而被抬起,由此零件T從其型腔a到e抬起,從而放入在經過方向上相鄰的型腔內。這一點不適用于最末型腔e內的零件,因為它與排出傳輸部分12相結合。與該操作同時,來自傳輸裝置11的新的坯料放置在第一型腔a內。通過這種方式,每次錘擊時,所有型腔都裝載有一零件,該零件順序經過模具。為了在實施過程中避免事故,零件的傳輸節奏與鍛造頻率同步。
根據如圖5所示的第二實施例,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參考標號。首先,模具9′的型腔a到e彼此相鄰地位于引導柱2、3的連線上。這意味著被型腔容納的零件在鍛造期間沿該連線被順序移位。
提供與前述實施例類似的傳輸裝置11。為使傳送方向上的第一坯料R能夠如愿地傳送到第一型腔a,一轉臺S與傳輸裝置11相結合,該轉臺根據鍛造頻率每次將相應的坯料R轉動90°,以便將其推入第一型腔a內。在該方案中也提供加熱系統13,通過所述加熱系統13使送到鍛造設備1的坯料達到所需溫度。
在該方案中還提出傳輸裝置12,用于傳輸完成鍛造的零件。
圖6和7涉及與模具9相結合的傳送機構22的一種變型結構。該機構基于雙鉗原理運轉。因此,兩個傳輸鉗23、24的位置為一個位于另一個的上方。后者與模具有相關側表面相鄰。突出其上的是放置到型腔內的零件T的端部35。在傳輸鉗23、24的另一側上是可同樣地與端部35夾持嚙合的鍛造鉗25、26。鍛造鉗25、26只沿箭頭方向進行開閉運動,而傳輸鉗23、24可在處于其閉合位置23、24的情況下沿模具表面進行傳輸運動。
具體地,傳送機構22如下操作在錘擊期間,夾持鉗25、26抓住型腔內的零件T的端部35,同時傳輸鉗23、24從端部35釋放,并位于遠離后者的位置上,參見圖6。
進行錘擊之后,鍛造鉗25、26打開。同時傳輸鉗23、24進入與端部35嚙合的位置,使得隨后被從型腔中抬起的零件T可通過傳輸鉗23、24進行傳送運動而被放入到相鄰的型腔內。在傳輸鉗23、24打開期間,鍛造鉗25、26就與端部35嚙合。
根據如圖8到10所示的第三實施例,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參考標號。
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模具9的兩側現都提供形成傳送機構22的鍛造夾持器28和傳輸夾持器29。另外,引導柱2、3具有與模具9齊平的凹部30,該凹部面向模具9以接納鍛造和傳輸夾持器28、29。后者以防錘擊(hammer-resistant)的方式形成,因此在每次錘擊時,與構造為鍛造錘的鍛造設備1相協調地移動。與第一實施例的情況一樣,鍛錘是落錘。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型腔a到e的縱向長度與模具9的縱邊橫交延伸。在每個縱邊上結合兩個設置成一個位于另一個之上并且作為傳輸夾持器29的載體的傳輸梁31、32。傳輸梁31、32受到控制,使之可在零件經過的方向上移動。另外,傳輸梁31、32可朝彼此移動。下模具9與上模具10都具有依次布置的五個型腔a、b、c、d和e。相比之下,從傳輸梁31、32分別延伸出六個傳輸夾持器29。傳輸夾持器29的彼此間距相應于型腔的彼此間距。因此,與導入傳輸裝置11相關的傳輸夾持器29可接收到達那里的零件。
如圖10所示,下傳輸夾持器29是延長臂33的載體。每個延長臂33由傳輸梁32上的壓縮彈簧34支撐。下夾持器29的彈簧移動范圍設計成使得可從與零件T作為夾持端的端部35嚙合的位置開始發生小的向上的行程,從而實現一定的彈簧負載效應。
在每個型腔上結合兩個與型腔齊平的鍛造夾持器28。。每個鍛造夾持器28可以沿圖10所示雙向箭頭方向移動,并因而可進入與零件的夾持端35嚙合的位置。另外,每個夾持器28能繞垂直軸36進行樞轉運動。作用在夾持端35上的嚙合表面互相平行并光滑。
零件T的傳輸節奏與鍛造頻率同步。對鍛造夾持器28的控制也是相應地進行的,所述夾持器從由點劃線表示的釋放位置進入與夾持端35嚙合的位置。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由撞錘7的向下移位實施錘擊,參見圖10。這意味著被鍛造的零件T在鍛造期間一直被夾持,從而處于受控位置。在該操作期間,傳輸夾持器29同樣與夾持端35保持嚙合。但是,傳輸夾持器29在鍛造期間也可處在遠離夾持端35的位置。
從圖9和10可具體地看出坯料或零件T的端部有超出模具9的橫向突出部。該突出部形成前述夾持端35。該零件或坯料可為圓形材料。但是,例如也可采用平板材料。因此,也可以為坯料提供一定的質量分布,即對其進行預變形。
從圖9中可看出,每次錘擊時,夾持端35的幾何形狀或其排列變化。鍛造夾持器28能允許這種變化。如果幾何形狀改變,被鍛造夾持器28在非完全嚙合的情況下握持在鄰接表面37之間的夾持端35滑動到相應位置內。從而確保被鍛造的工件在鍛造期間仍保持在受控方式下。
另外,在上述操作期間,鍛造夾持器28可繞垂直軸36樞轉,以便夾持端配合或對齊。在鍛造夾持器28的釋放位置,鍛造夾持器28再次回到其開始位置。
所有公開特征與本發明有關。相關/相應的優先權文件(在先申請文本)的公開內容也全部結合在本申請中,包括將上述文件中的特征結合到本申請的權利要求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落錘鍛造方法,其中鍛造設備(1)具有撞錘(7)和模具(9,9′),位于模具(9,9′)內的零件(T)通過錘擊成形,在模具(9,9′)內還形成多個型腔(a、b、c、d、e),坯料(R)首先放置到第一型腔(a)內,然后順序經過其它的型腔(b、c、d)到達最末型腔(e),并且在成形期間所述零件(T)被鍛造夾持器(25、26、28)夾持,其特征在于每次錘擊時,零件容納在多個型腔(a、b、c、d、e)內,被占據的和未被占據的型腔(a、b、c、d、e)之間相對于撞錘(7)的負載對稱分布,在成形期間,所述零件(T)被鍛造夾持器(25、26、28)分別夾持,在每次錘擊后,所述零件(T)順序移位到下一個型腔,其中一零件(T)從最末型腔(e)或最末型腔(e)前被零件占據的最后型腔移出,而一坯料(R)放入要被占據的第一型腔(a)。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落錘鍛造方法,所述鍛造設備(1)還具有用于撞錘的兩個引導柱(2,3),在所述引導柱之間容納所述模具(9’),其特征在于每次錘擊時,零件(T)容納在多個型腔(a、b、c、d、e)內,被占據的和未被占據的型腔(a、b、c、d、e)之間相對于撞錘(7)的負載對稱分布,在成形期間,所述零件(T)被鍛造夾持器(25、26、28)分別夾持,在每次錘擊后,所述零件(T)順序移位到下一個型腔,其中一零件(T)從最末型腔(e)或最末型腔(e)前被零件占據的最后型腔移出,而一坯料(R)放入要被占據的第一型腔(a)。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落錘鍛造方法,所述鍛造設備(1)還具有用于撞錘(7)的兩個引導柱(2,3),在所述引導柱(2,3)之間容納所述模具(9),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a、b、c、d、e)彼此相鄰地設置在所述引導柱(2,3)的連線上,并且零件(T)沿該連線順序被移位。
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落錘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a、b、c、d、e)彼此相鄰地設置成與所述引導柱(2,3)的連線橫交的序列,并且零件(T)沿該序列的方向順序被移位。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落錘鍛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從最末型腔(e)或最末型腔(e)前最后被占據的型腔移出的零件以及/或者放入第一型腔(a)或要被占據的第一個型腔的零件,在與經過模具(9)的方向(x)平行的方向上被導入和/或排出。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延伸到鍛造設備(1)的傳輸裝置(11、12)上,導入和/或排出的零件(T)通過與所述傳輸裝置相結合的加熱系統(13)被熱處理。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零件(T)通過在其相對端的區域(35)處同時進行抬升和降低而在模具(9,9′)內從型腔傳輸到型腔。
8.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零件(T)的傳輸節奏與鍛造頻率同步。
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零件(T)在相同形式的型腔(b、c)內鍛造兩次以上,所述型腔(b、c)互相分離,并且在經過方向(x)上一個在另一個之后。
10.一種具有撞錘(7)和模具(9,9′)的鍛造設備(1),位于模具(9,9′)內的零件(T)通過錘擊成形,在模具(9,9′)內還形成多個型腔(a、b、c、d、e),另外,一傳送裝置(14、22)與所述模具(9,9′)結合,通過該傳送裝置零件可從一個型腔移動到下一個型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送裝置(14、22)以這樣的方式設計每次錘擊后,除位于最末型腔(e)內的零件(T)外,同時位于所有型腔(a、b、c、d、e)內的零件(T)同時沿經過方向被傳輸到相鄰的型腔內。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可在所述模具(9,9′)內彼此相鄰地形成至少兩個相同形式的型腔(b、c)。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撞錘(7)和模具(9′)的鍛造設備,位于模具(9′)內的零件(T)通過錘擊成形,在模具(9′)內形成多個型腔(a、b、c、d、e),另外,一傳送裝置(14、22)與所述模具(9′)結合,通過該傳送裝置零件可從一個型腔移動到下一個型腔,并且所述鍛造設備(1)具有用于撞錘(7)的兩個引導柱(2,3),在所述引導柱(2,3)之間容納所述模具(9′),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a、b、c、d、e)彼此相鄰地設置在所述引導柱(2,3)的連線上。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撞錘(7)和模具(9)的鍛造設備(1),位于模具(9)內的零件(T)通過錘擊成形,在模具(9)內還形成多個型腔(a、b、c、d、e),一傳送裝置(14、22)與所述模具(9)結合,通過該傳送裝置零件可從一個型腔移動到下一個型腔,并且所述鍛造設備(1)具有用于撞錘(7)的兩個引導柱(2,3),在所述引導柱(2,3)之間容納所述模具(9),其特征在于彼此相鄰設置的所述型腔(a、b、c、d、e)序列與所述引導柱(2,3)的連線橫交延伸。
14.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設置了傳輸裝置,該傳輸裝置用于要放入第一型腔(a)和/或從最末型腔(e)移出的零件,傳輸方向與經過方向(x)平行。
1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用于導入和/或排出零件(T)的所述傳輸裝置(11,12)延伸到所述鍛造設備(1)處,并且所述傳輸裝置(11,12)在導入和/或排出的區域內具有用于熱處理所述零件(T)的加熱系統(13)。
1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9,9′)包括傳送機構(14,22),用于通過嚙合在所述零件(T)的相對端區域(E)上而從一個型腔向另一個型腔抬升、傳送及降下所述零件(T)。
1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零件(T)的傳輸節奏與鍛造頻率同步。
18.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20、23、24、25、26、28、29)設置在所述模具(9)的基座區域外部。
1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鍛錘為落錘。
20.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鍛錘為對擊錘。
2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被鍛造零件(T)在鍛造期間一直由鍛造夾持器(28)或傳輸夾持器(29)夾持。
2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柱(2、3)具有與下模具(9)平齊的凹部(30),該凹部面對所述模具(9),用于接收所述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28、29)。
2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何一項所述的鍛造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鍛造和/或傳輸夾持器(28、29)以防錘擊的方式形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通過具有鍛錘和鍛模(9)的鍛造設備(1)進行的落錘鍛造方法,其中放在鍛模(9)內的零件(T)由錘擊成形,模具(9)內形成若干型腔(a、b、c、d),坯料(R)最初放入第一型腔(a),該坯料沿其余型腔(b、c、d)移到最末型腔(e),該坯料在成形期間由鍛造夾持器拾取。為獲得最佳操作模式,每次錘擊時零件被接納在多個型腔(a、b、c、d)內。為在占據和未占據的型腔之間獲得對稱錘負載分布,零件(T)在成形期間被鍛造夾持器分別夾持。在每次錘擊后,通過從最末(e)或者最末之外被占據的最后一個型腔中移走零件(T)并在要被占據的第一型腔(a)內放入一坯料(R)而在其它型腔內順序移動零件(T)。
文檔編號B21J13/08GK1905965SQ200480040902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1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1日
發明者沃爾夫岡·洛爾巴赫 申請人:科尼佩克斯-沃克.C.古斯塔夫普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