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整平機結構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類,特別涉及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尤指一種作為金屬板材輥壓的整平機,令該整平機分成上、下座,且上座可相對于下座往上抬升開闔,以利作更換維修或清潔,在使用上更為便利。
背景技術:
傳統應用在沖壓設備的金屬板材的送料裝置,其中,該送料裝置主要是于左右兩固定下座堤板的前段、后段上,分別架設以前、后兩組上座堤板,而前上座堤板與下座堤板間設有壓送板料的連動輥輪組,而后上座堤板與下座堤板間設有一組輥壓輪組,又該前、后兩組上座堤板分別樞接于下座堤板中段處一直立支座上,且其前、后端各樞接于一偏心軸上,而偏心軸又分別由一氣壓缸藉推桿而控制旋動,供可分別驅使前、后兩組上座堤板做上下位移;則藉由前述的構造,可利用NC方式控制該前、后兩氣壓缸作動,使每次在送料時的重置導正動作,分成前、后二段式操作,且二段式操作時間在時序上又可相互配合,而可達成更精密且快速的使用功效。
上述常見整平機中,該下座堤板及前上座堤板間所設的輥輪組要作維修更換或清潔時,使用者須將整個前上座堤板整個零件拆卸下并搬離,才可維修更換或清潔輥輪組,待維修更換或清潔完畢后,還須再將該前上座堤板安裝回去,在使用上非常的不便利;鑒于上述常見的整平機存在的缺失,應急待加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針對常見的整平機存在的缺欠,提供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令該整平機在作維修更換或清潔時,無須拆卸下過多零件,在使用上非常便利;該整平機包括一機臺,機臺具有一上座及一下座,于上、下座處分別設有一組輥輪組,每一輥輪組皆由復數個輥輪所組成,一下輥輪組可藉由至少一渦輪升降器調整與上輥輪組間的最適當間距,使輸入的金屬板材能被整平,另,在該上、下座之間設有一升降機構,經由升降機構的作動,使上座可相對于下座往上開闔,如此,當將上座往上開闔時,即可很便利地對上、下座作零件的更換維修或清潔之工作;在該渦輪升降器處設有量具,以利用量具控制下輥輪組調整間距的距離,令金屬板材被整平。
再于該上座及下座的一側邊處設有固定板,當上座尚未向上開啟時,固定板鎖固在上、下座側邊,以令上、下座被定位在原位;而當欲使上座往上開啟時,僅需將鎖固在固定板上的螺栓松開,即可令上座不再與下座固定在一起,而藉由升降機構向上開啟。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上座向上開啟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至附圖3所示,該整平機10主要包括有一機臺1,機臺上設置一上座2及一下座3,于上座2、下座3處分別設有一輥輪組21、31,每一輥輪組21、31由復數個輥輪211、311所組成。其中,在下座3的兩相應側邊處分別設有一側板32,于側板32中間處形成有凹穴以容置一下輥輪組31的蓋板312,蓋板312上形成有復數個孔洞313,以令下輥輪組31的復數個輥輪311樞設在該孔洞313上;而下輥輪組31處并設有至少一渦輪升降器33,本實施例設有左右兩渦輪升降器33,因渦輪升降器33為常見構造,故在此不予以詳細贅述;以藉由該渦輪升降器33調整下輥輪組31的上下高度,使輸入的金屬板材能整平,而在每一渦輪升降器33處另設有量具34,以利用該量具34控制下輥輪組31所調整的高度距離;上座2的兩相對應側邊處分別設有一側板22,并在該兩側板22間對應于下輥輪組31處設有相配合的上輥輪組21,而在兩側板22的相對內側面處分別設有一蓋板212,蓋板212上形成有復數個孔洞213,以令上輥輪組21的復數根輥輪211樞設在該孔洞213上;
而上輥輪組21處設有一第一調整機構23,以調整上輥輪組21的上下高度,該第一調整機構23包括有一套管231,套管231內設有偏心軸桿232,偏心軸桿232與上輥輪組21的蓋板212之間則樞設有一連動塊233,而在套管231上則再樞設有一支撐臂234,而支撐臂234則再樞設至一固定軸235上,固定軸235架設在上座2的兩側側板22上;在該上座2、下座3的前側處設有一升降機構4,經由升降機構4的作動,使上座2可相對于下座3往上開闔,該升降機構4是由一氣壓缸41所構成,氣壓缸41的升降桿411自由端固設在一固定塊42上,而固定塊42則在與上座2的兩側板22上的固定軸235相固設;另,在上座2、下座3的后側處設有定位機構5,該定位機構5包括有一鎖固在下座3的鎖固板51,而在上座2則穿設有一樞軸52,樞軸52并連結至鎖固板51上,當氣壓缸41的升降桿411往上升起時,即可令上座2的后側以樞軸52作為軸心,而將上座2前側往上抬升;在上、下輥輪組21、31后另設有一輸送機構6,該輸送機構6是在上座2、下座3處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輸送滾輪61、62,下座3的輸送滾輪62的兩端直接樞設在下座3的側板32上,而上座2的輸送滾輪61的兩端則樞設在一固定塊63上,且兩輸送滾輪61、62的兩端則再分別樞設于相互鏈合的齒輪64、65上,由該兩輸送滾輪61、62將已整平完成的金屬板材繼續往前輸送;輸送機構6上也設有一組第二調整機構7,以調整輸送機構6的上下高度,配合整平后的金屬板材的厚度,該第二調整機構7也包括有一套管71,套管71內設有偏心軸桿72,偏心軸桿72與輸送機構6的固定塊63之間則樞設有一連動塊73,而在套管71上則再樞設有一支撐臂74,支撐臂74則樞設至一固定軸75上,該固定軸75架設在上座2的兩側側板22上;該整平機10于上座2及下座3的前側兩邊分別設有固定板8,固定板8利用螺栓元件81分別鎖固在上座2、下座3的側板22、32上,以令上座2、下座3被定位在原位;而當欲使上座2往上開啟時,僅須將鎖固在固定板8上的螺栓元件81松開,即可令上座2不再與下座3固定在一起;如附圖4所示,當欲維修更換或清潔上、下輥輪組21、31時,先將上座2、下座3的固定板8上的螺栓元件81松開,使上座2不再被固定而可向上移動,即可令升降機構4的升降桿411往上升起,而同步地帶動上座2的前側往上開啟,使上、下輥輪組21、31相隔一段距離,即可很便利地對上、下座2、3的輥輪組21、31作零件的更換維修或清潔的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整平機10分成上座2、下座3,且上座2藉由升降機構4的作動而能向上升高一段距離,即可很便利地對上座2、下座3作零件的更換維修或清潔的工作,在使用上能更為便利。
權利要求1.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包含有一機臺,機臺上設置一上座及一下座,下座安裝在機臺上,于下座處設有一下輥輪組;上座安裝在下座上方,于上座處也設有與下輥輪組相對應配合的上輥輪組,使金屬板材從上下輥輪組之間輸送整平加工;其特征是至少一渦輪升降器,其安裝在下座處,并與下輥輪組相連結,該渦輪升降器可調整下輥輪組的上下高度;一第一調整機構,其安裝在上座處,并與上輥輪組相連結,該第一調整機構可調整上輥輪組的上下高度;一升降機構,其安裝在上、下座的前側處,該升降機構固定在機臺上,其一端可升降連結至上座的前側,經由升降機構的作動,使上座可相對于下座往上開闔;一定位機構,其安裝在上、下座的后側處,以令上座的前側在向上抬升時,上座后側定位在定位機構中。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輥輪組由復數個輥輪所組成。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下座的兩相應側邊處分別設有一側板,于側板中間處形成有凹穴以容置一下輥輪組的蓋板,蓋板上形成有復數個孔洞,以令下輥輪組的輥輪樞設在該孔洞上。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渦輪升降器處設有量具,以利用該量具控制下輥輪組所調整的高度距離。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上座的兩相對應側邊處分別設有一側板,并在該兩側板間對應于下輥輪組處設有相配合的上輥輪組,而在兩側板的相對內側面處分別設有一蓋板,蓋板上形成有復數個孔洞,以令上輥輪組的復數根輥輪樞設在該孔洞上。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第一調整機構包括有一套管,套管內設有偏心軸桿,偏心軸桿與上輥輪組的蓋板之間則樞設有一連動塊,而在套管上則再樞設有一支撐臂,而支撐臂則再樞設至一固定軸上,固定軸架設在上座的兩側側板上。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升降機構是由一氣/液壓缸所構成,氣/液壓缸的升降桿的自由端固設在上座處。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該定位機構包括有一鎖固在下座的鎖固板,而在上座則穿設有一樞軸,樞軸并連結至鎖固板上。
9.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在上、下輥輪組后側設有一輸送機構,該輸送機構是在上、下座處分別設有相對應的輸送滾輪,下座的輸送滾輪的兩端直接樞設在下座上,而上座的輸送滾輪的兩端則樞設在一固定塊上,且兩輸送滾輪的兩端則再分別樞設于相互鏈合的齒輪上。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說的輸送機構上設有一第二調整機構,該第二調整機構包括有一套管,套管內設有偏心軸桿,偏心軸桿與輸送機構的固定塊之間則樞設有一連動塊,而在套管上則再樞設有一支撐臂,支撐臂則樞設至一固定軸上,該固定軸架設在上座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整平機結構改良,其包括有一機臺,機臺上具有一上座及下座,于上、下座處分別設有一組輥輪組,該下輥輪組可藉由至少一渦輪升降器調整與上輥輪組間的最適當間距,使輸入的金屬板材能被整平,另,在該上、下座之間設有一升降機構,經由升降機構的作動,使上座可相對于下座作往上開闔的動作;如此,當將上座往上開闔時,即可很便利地對上、下座作零件的更換維修或清潔的工作,使用上能更為便利。
文檔編號B21D1/00GK2684960SQ20042001151
公開日2005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9日 優先權日2004年2月9日
發明者高隆洲 申請人:高隆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