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液壓拆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對礦用、特別是煤礦用支護設備——液壓支架中的液壓立柱(油缸)進行拆卸維修的液壓拆缸機。
背景技術:
我國使用液壓支架作為煤礦的支護設備已幾十年,而維修所用的配套設備尤其是拆缸用的專用設備卻很少,目前在維修中使用的都是各礦機修廠自制的簡易設備,能力有限,一臺設備只能拆一種結構規格的油缸,而目前油缸外徑的規格有十多種,每一種都要制造一個工作頭才能達到拆全部油缸系列。如鄭州某廠在92年曾設計試制一臺CMJ250型拆帽機,其結構原理為雙插爪驅動棘輪,棘輪內孔中均等制成六個方齒與被拆油缸的導向套上的拆卸槽相對應,但導向套的拆卸槽公差和位置度的偏差都是自由公差,很難對應上。同時方齒內徑與導向套槽的底徑間隙很小,因此缸的中心線與工作頭的中心線要求的同軸度較高,但缸的外徑是毛坯與內徑很少是同心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尾部將油缸固定,中間又夾緊,偏移的同軸度無法修正。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大部分油缸進入不了工作頭,即使進入工作頭,六個齒又不能同時受力,只有1~2個齒受力,阻矩大時齒會被逐個扳掉。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而專門設計的一種用于采礦業、特別是煤礦用支護設備——液壓支架中的液壓立柱(油缸)進行拆卸維修的液壓拆缸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拆缸機包括機架,安裝在機架上的機頭,與機頭結合在一起的工作頭,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撐被拆油缸的調心滑臺和尾座,所述工作頭包括其周邊均布有機頭連接孔的環形殼體和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至少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固定連接軸、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相結合的連板、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與連板相結合的棘爪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所述活動連接軸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內;在棘爪的一側面上設置有與撥盤上加工出的斜向限位導槽相配合的限位凸塊,所述撥盤設置在棘爪與一側環形護板之間。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機頭包括通過前后軸承支座安裝在機架一端的棘輪式主傳動軸、與棘輪式主傳動軸相配合的棘爪式驅動盤,以及與棘爪式驅動盤兩邊緣處設置的連接耳相結合的左右兩液壓驅動缸;所述棘爪式驅動盤包括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固定連接軸、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相結合的連板、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與連板相結合的棘爪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所述活動連接軸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內。
本實用新型之所以將活動連接軸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內,并在棘爪的側面設置有與撥盤上加工出的斜向限位導槽相配合的限位凸塊,其目的是為了實現棘爪在一定范圍內的浮動,即棘爪可沿徑向變化,在同一圓周上的調心范圍內隨機構成瞬時中心,以滿足不同缸徑油缸的拆卸。
本實用新型拆缸機的推出可使拆缸這道困難的工序實現機械化作業,不僅可大幅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使維修質量得以保證。本拆缸機中的工作頭可與本專利申請的申請人另案申請的“楔鎖式工作頭”進行互換,不僅可用以拆卸缸口為螺紋結構且缸徑規格不同的油缸,同時還可用于拆卸缸口為卡固、卡銷式結構且缸徑規格不同的油缸。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A向視圖。
圖3是圖1中機頭的剖示圖。
圖4是圖3的K-L-M-N剖視圖。
圖5是圖1中工作頭的主視圖。
圖6是圖5的M-O-N剖視圖。
圖7是圖6中B向局部放大圖。
圖8是圖5的局部放大圖。
圖9是圖8的C-C剖視圖。
圖10是圖1中調心滑臺的主視圖。
圖11是圖10的D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以下將結合實施例(附圖)作進一步描述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拆缸機包括機架1,安裝在機架上的機頭3,通過連接螺栓與機頭3結合在一起的工作頭4,以及設置在機架上用于支撐被拆油缸9的調心滑臺5和尾座8,所述調心滑臺和尾座通過與其底部導向件相結合的導向滑道與設置在機架工作臺下方的調節油缸10相結合。
如圖3圖4所示,所述機頭3包括通過前后軸承支座12安裝在機架1一端的棘輪式主傳動軸11、與棘輪式主傳動軸11相配合的棘爪式驅動盤13,以及與棘爪式驅動盤兩邊緣處設置的連接耳14相結合的左右兩液壓驅動缸2;所述棘爪式驅動盤13包括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15上的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固定連接軸16、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16相結合的連板17、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18與連板17相結合的棘爪19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20;所述活動連接軸18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21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22內。
如圖5、6、7、8、9所示,所述工作頭4包括其周邊均布有機頭連接孔4-1的環形殼體4-2和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4-2上的至少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固定連接軸4-3、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4-3相結合的連板4-4、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4-5與連板4-4相結合的棘爪4-6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4-7;所述活動連接軸4-5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4-8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4-9內;在棘爪的一側面上設置有與撥盤4-10上加工出的斜向限位導槽4-11相配合的限位凸塊4-12,所述撥盤4-10設置在棘爪4-6與一側環形護板之間,通過該撥盤的轉動可帶動棘爪在一定范圍內浮動,即棘爪可沿徑向變化,在同一圓周上的調心范圍內隨機構成瞬時中心,以滿足不同缸徑油缸的拆卸。
如圖10、11所示,所述調心滑臺5通過其臺座5-1底面加工出的導向件安裝在機架1的導向滑道內,在臺座5-1上安裝有托板5-2,托板5-2通過位于其下方并與其相連接的豎軸安裝在臺座5-1的中心軸孔內,其高度的調節可通過安裝在豎軸上的調節螺母5-9來實現;托板5-2上通過支承螺桿5-4、限位螺母5-5以及套裝在支承螺桿上的彈簧5-6以懸浮的方式安裝有用于支撐被拆油缸的三角支架5-3,即使三角支架5-3與托板5-2之間保持一定的間距,以防因工件的偏心擺動而將三角支架5-3壓死;用以調整中心高度的柄桿5-8的前端通過彎鉤結構與托板5-2兩側設置的耳軸5-10相結合,其中間部位的支點軸架放在調心滑臺一側設置的支撐托架5-7上。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將被拆工件(油缸)通過尾座8和調心滑臺5架放在機架1的臺面上,調整調心滑臺與尾座之間的距離,并用調距板6和螺栓7定位,并通過調整調心滑臺5中的調節螺母5-9使工件的中心進入工作頭4的調心范圍,之后啟動調節油缸10,通過尾座8和調心滑臺5帶動被拆油缸9,將其送入工作頭,當油缸前端導向套上的拆卸槽到達工作頭中棘爪所處位置時,撥動撥盤,使三個棘爪均下落至油缸前端導向套上,此時即可緩慢開啟左右兩液壓驅動缸,通過棘爪式驅動盤帶動棘輪式主傳動軸和與棘輪式主傳動軸相結合的工作頭緩慢轉動,當三個棘爪下落均至油缸前端導向套上的拆卸槽內后,即可全速啟動左右兩液壓驅動缸使工作頭在棘輪式主傳動軸的帶動下轉入全速運轉,直至拆缸工作結束。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拆缸機,它包括機架,安裝在機架(1)上的機頭(3),與機頭(3)結合在一起的工作頭(4),以及設置在機架(1)上用于支撐被拆油缸(9)的調心滑臺(5)和尾座(8),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頭(4)包括其周邊均布有機頭連接孔(4-1)的環形殼體(4-2)和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至少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4-2)上的固定連接軸(4-3)、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相結合的連板(4-4)、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4-5)與連板(4-4)相結合的棘爪(4-6)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4-7);所述活動連接軸(4-5)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4-8)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4-9)內;在棘爪的一側面上設置有與撥盤(4-10)上加工出的斜向限位導槽(4-11)相配合的限位凸塊(4-12),所述撥盤(4-10)設置在棘爪與一側環形護板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拆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頭3包括通過前后軸承支座(12)安裝在機架一端的棘輪式主傳動軸(11)、與棘輪式主傳動軸(11)相配合的棘爪式驅動盤(13),以及與棘爪式驅動盤兩邊緣處設置的連接耳(14)相結合的左右兩液壓驅動缸(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拆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式驅動盤(13)包括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15)上的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15)上的固定連接軸(16)、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相結合的連板(17)、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18)與連板(17)相結合的棘爪(19)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20);所述活動連接軸(18)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21)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22)內。
專利摘要一種液壓拆缸機,它包括機架,安裝在機架(1)上的機頭(3),與機頭(3)結合在一起的工作頭(4),以及設置在機架(1)上用于支撐被拆油缸(9)的調心滑臺(5)和尾座(8),所述工作頭(4)包括其周邊均布有機頭連接孔的環形殼體和以均布方式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至少三個棘爪組件;所述棘爪組件包括安裝在環形殼體上的固定連接軸、以動配合方式與固定連接軸相結合的連板、以及通過活動連接軸與連板相結合的棘爪和設置在棘爪側上方的復位彈簧;所述活動連接軸的兩端卡裝在位于環形殼體左右兩側環形護板上加工出的弧形條孔內;在棘爪的一側面上設置有與撥盤上加工出的斜向限位導槽相配合的限位凸塊,所述撥盤設置在棘爪與一側環形護板之間。
文檔編號B23P19/027GK2652583SQ20032011304
公開日2004年11月3日 申請日期2003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03年10月15日
發明者陳國棟, 陳寶澤 申請人: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