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金屬板加工生產線上所用的部件,尤其是一種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
現有技術中,在金屬板連接生產線上,用于保證連接的準確性,多采用工裝來固定被加工件,這種措施存在的不足之處是,對有些被加工件很大也很寬時,如果采用工裝來固定被加工件,則該工裝就需要很大,這不僅使操作增加了難度,并且還要占用很大的工作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技術方案,該方案對長而寬的被加工件可有效的保證其連接的準確性,且體積很小又不占加工空間。
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主要包括有下支架和上支架,本方案的特點是在所述的下支架上裝有兩個下氣缸安裝架,在各下氣缸安裝架上裝有向上的下氣缸,兩下氣缸的下氣缸活塞出軸各連接有下夾緊模;所述的上支架上裝有兩個與下氣缸安裝架對應的上氣缸安裝架,在各上氣缸安裝架上裝有向下的上氣缸,兩上氣缸的上氣缸活塞出軸各連接有上夾緊模。本方案具體的特點還有,在所述的下支架上,兩下氣缸的中間,還有由托輪支架支撐兩個平行的托輪軸,在各托輪軸的兩端裝有托輪。在所述的下氣缸和下夾緊模之間還有至少一個下氣缸導桿,同樣在所述的上氣缸和上夾緊模之間也有至少一個上氣缸導桿。
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可知,由于在該方案中的下支架上裝有兩個下氣缸安裝架和下氣缸,以及與下氣缸連接的下夾緊模,在上支架上裝有與下氣缸安裝架對應的上氣缸安裝架、上氣缸和上夾緊模,這就構成了左右對應的兩組上下夾緊裝置,該夾緊裝置與生產線的連接機構同時作用,就起到了工裝對被加工件的固定作用,這對又長又寬的被加工件很實用,而且,體積又小又不占用工作空間,同時該夾緊裝置還具有修整前面成型工序中對加工件成型的不足。所述的由托輪支架支撐的托輪,主要是針對較寬的被加工件,為防止被加工件中部下垂而設,同時對加工件也具有導向作用。所述的氣缸與夾緊模之間的氣缸導桿,主要是為防止夾緊模的相對轉動,因為,有些夾緊模由于其形狀的要求,不能有絲毫的轉動位移,故采用氣缸導桿來加以限制。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
通過附圖可以看出,本方案的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主要包括有下支架11和上支架15,本方案的特點是在所述的下支架11上裝有兩個下氣缸安裝架1,兩安裝架的距離由被加工件的寬度來定,在各下氣缸安裝架1上裝有向上的下氣缸2,兩下氣缸2的下氣缸活塞出軸3各連接有下夾緊模4;所述的上支架15上裝有兩個與下氣缸安裝架1對應的上氣缸安裝架7,在各上氣缸安裝架7上裝有向下的上氣缸8,兩上氣缸8的上氣缸活塞出軸6各連接有上夾緊模5,所述的下夾緊模4和上夾緊模5的形狀,則由被加工件夾持部分的形狀決定。在所述的下支架11上,兩下氣缸2的中間,還有由托輪支架12支撐兩個平行的托輪軸13,在各托輪軸13的兩端裝有托輪14。在所述的下氣缸2和下夾緊模4之間還有至少一個下氣缸導桿10,同樣在所述的上氣缸8和上夾緊模5之間也有至少一個上氣缸導桿9,本實施例是采用的兩個下氣缸導桿10和上氣缸導桿9。
權利要求1.一種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主要包括有下支架11和上支架15,其特征是在所述的下支架11上裝有兩個下氣缸安裝架1,在各下氣缸安裝架1上裝有向上的下氣缸2,兩下氣缸2的下氣缸活塞出軸3各連接有下夾緊模4;所述的上支架15上裝有兩個與下氣缸安裝架1對應的上氣缸安裝架7,在各上氣缸安裝架7上裝有向下的上氣缸8,兩上氣缸8的上氣缸活塞出軸6各連接有上夾緊模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支架11上,兩下氣缸2的中間,還有由托輪支架12支撐兩個平行的托輪軸13,在各托輪軸13的兩端裝有托輪14。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氣缸2和下夾緊模4之間還有至少一個下氣缸導桿10。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氣缸8和上夾緊模5之間還有至少一個上氣缸導桿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金屬板連接生產線用矯正機構技術方案。該方案主要包括有下支架和上支架,本方案的特點是在所述的下支架上裝有兩個下氣缸安裝架,在各下氣缸安裝架上裝有向上的下氣缸,兩下氣缸的下氣缸活塞出軸各連接有下夾緊模;所述的上支架上裝有兩個與下氣缸安裝架對應的上氣缸安裝架,在各上氣缸安裝架上裝有向下的上氣缸,兩上氣缸的上氣缸活塞出軸各連接有上夾緊模。
文檔編號B21D1/00GK2431059SQ00215209
公開日2001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00年6月27日
發明者宋擁政 申請人:機械工業部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