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及電視接收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及電視接收裝置。背光源裝置(12),包括:LED(16);導光板(19),該導光板(19)的一端面是光入射面(19b),一方板面是光射出面(19a),另一方板面是相反板面(19c);底架(14),該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該底板部(14a)具有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導光板支承部(31)和未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以及反射片材(20),該反射片材(20)具有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并具有將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32)。
【專利說明】
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及電視接收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照明裝置、顯示裝置及電視接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以電視接收裝置為代表的圖像顯示裝置的顯示元件不斷地從現有的顯像管轉變成液晶面板、等離子顯示器面板等薄型的顯示面板,從而能將圖像顯示裝置薄型化。液晶顯示裝置中使用的液晶面板不會自發光,因此,需要另行裝備背光源裝置以作為照明裝置,背光源裝置根據其機構被大致劃分為正下方型和邊側照明型。為了實現液晶顯示裝置的進一步薄型化,使用包括導光板的邊側照明型的背光源裝置是較為理想的,作為其一例,已知有下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裝置。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 — 265882號公報
[0006](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7]上述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邊側照明方式的背光源單元包括:導光板;冷陰極熒光燈,該冷陰極熒光燈配置于導光板的側面側;反射片材,該反射片材配置于導光板的背面側;以及反射器,該反射器從背面側支承反射片材并覆蓋冷陰極熒光燈,以使來自冷陰極熒光燈的光反射至導光板,其中,利用設于反射器的凸形狀部強制地使反射片材與導光板的棱線接觸,從而抑制了光在導光板的棱線處的漫反射。
[0008]然而,將上述凸形狀部設于反射器在設計上可能存在困難,相反地,當從設計的容易性角度出發在反射器上形成孔部、凹部時,導光板及反射片材的局部未被支承。這樣的話,反射片材中的與孔部、凹部重疊的部分會遠離導光板,來自冷陰極熒光燈的光在反射片材的上述遠離的部分處反射而直接射入導光板的背面,并這樣從導光板的正面射出,因此,可能會產生局部的明亮部而導致亮度不均。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基于上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抑制亮度不均。
[0010]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
[0011]本實用新型的照明裝置包括:光源;導光板,該導光板是呈板狀的導光板,至少一端面是供來自上述光源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此外,另一方板面是與上述光射出面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底架,該底架具有底板部,該底板部具有從上述相反板面側支承上述導光板的導光板支承部和未從上述相反板面側支承上述導光板的非導光板支承部;以及反射構件,該反射構件是以夾在上述導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與上述底架的上述底板部之間的形式配置、并使來自上述導光板的光朝上述光射出面側反射的反射構件,該反射構件具有比上述導光板的上述光入射面朝上述光源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并具有將上述延伸反射部中的與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
[0012]這樣,從光源發出的光射入導光板的光入射面,然后,被以夾在光射出面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與底架的底板部之間的形式配置的反射構件反射至光射出面側等,使該光在導光板內傳播,并最終從光射出面射出。反射構件具有比導光板的光入射面朝光源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因此,能利用延伸反射部對來自光源的光進行反射,從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的入射效率。另一方面,底架的底板部具有從相反板面側支承導光板的導光板支承部和未從相反板面側支承導光板的非導光板支承部,因此,在延伸反射部中包含與非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部分,該重疊部分容易遠離相反板面,該遠離的部分會將來自光源的光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從而該射入光直接從光射出面射出而可能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
[0013]關于這點,在反射構件上形成有將延伸反射部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因此,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難以產生來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況。藉此,難以產生射入相反板面的光就這樣從光射出面射出的情況,因此,難以在來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中產生亮度不均。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照明裝置的實施方式,以下結構是較為理想的。
[0015](I)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被配置成與上述光入射面呈共面狀或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形成為比光入射面朝光源側突出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且進一步難以產生來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016](2)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與光入射面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相比,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的缺口緣部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也能可靠地避免缺口緣部從光入射面突出至光源側的情況,從而能更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發生。
[0017](3)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上述端部靠上述光入射面側的位置。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和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端部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下,因反射構件的反射光量減少而降低光的利用效率的情況相比,能充分地確保反射構件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另外,當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靠光入射面側的位置時,容易因非導光板支承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但通過將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成與光入射面呈共面狀或配置于比光入射面靠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從而難以產生從光入射面朝光源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情況,因此,亮度不均是非常難以產生的。
[0018](4)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著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上述光源而連續地減小。這樣的話,反射構件的面積、即反射構件的反射光量在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連續地變化,因此,與假設缺口部的沿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為一定的情況或上述尺寸在遠離光源時逐級減小的情況相比較,由于形成缺口部而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導光板的光射出面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對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為理想的。
[0019 ] (5)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著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沿著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這樣的話,缺口部在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擴大至與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范圍,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重疊部分和延伸反射部中的與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重疊部分之間連續地發生變化。藉此,由于形成缺口部而進一步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光射出面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更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產生。另外,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合適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20](6)上述反射構件的上述缺口部的沿著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上述缺口部的從上述光源朝向上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這樣的話,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的配置在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合適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處,在假設對上述缺口部的配置產生的位置偏移進行了上述應對之后,使缺口部的從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的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或相等的情況下,缺口部的從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容易過大,反射構件的反射光量會減少,因此,可能會降低光的利用效率。與其相比,若缺口部的沿著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的從光源朝向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則能充分地確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21](7)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由在上述底板部開口的開口部構成。這樣的話,與假設使底板部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的情況相比,容易因非導光板支承部即開口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且該遠離的距離具有變大的傾向,但是通過在反射構件上形成缺口部,難以產生上述問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2](8)包括安裝有上述電源的光源基板和用于朝上述光源基板的上述光源供電的供電部,上述底板部的上述開口部使上述供電部露出至外部。這樣的話,通過使開口部形成為在底板部使供電部露出至外部,能容易地使供電部穿過開口部。這樣,允許供電部穿過的開口部配置于底板部中的靠近光源基板及導光板的光入射面的位置,因此,必然容易配置成也與反射構件的延伸反射部重疊。即便這樣,通過將缺口部形成于反射構件,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即開口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難以產生來自光源的光被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況,從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3](9)上述光源基板具有:光源安裝部,該光源安裝部供上述光源安裝;以及供電用突出部,該供電用突出部沿著從上述光射出面側朝向上述相反板面側的方向從上述光源安裝部突出,并供上述供電部配置,上述底板部的上述開口部使上述供電部及上述供電用突出部露出至外部。這樣的話,與假設將供電部配置于光源安裝部的一部分,在光源安裝部上產生光源的非配置部分的情況相比,通過將供供電部配置的供電用突出部設置成沿著從光射出面側朝相反板面側的方向由光源安裝部突出,能避免在光源安裝部上產生上述光源的非配置部分,因此,難以在導光板的光入射面上產生來自光源的照射光量局部減少的部分。藉此,即便該照明裝置的畫框不斷變窄、光源與光入射面的位置關系進一步靠近的情況下,也難以在來自光射出面的射出光中產生陰暗部,從而能抑制隨著畫框變窄而產生的亮度不均。而且,沿著從光射出面側朝向相反板面側的方向由光源安裝部突出的供電用突出部、以及配置于該供電用突出部的供電部從形成于底板部的開口部露出至外部,因此,使供電部穿過開口部時的作業性也是足夠高的。
[0024](10)上述底板部的上述開口部的開口緣部配置于比上述光入射面靠上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這樣的話,即便供電用突出部從光源安裝部突出的突出尺寸較小,通過以開口緣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靠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的方式將開口部的形成范圍確保得足夠大,也能使供電部穿過開口部的作業的作業性變得良好。此外,供電用突出部從光源安裝部突出的突出尺寸較小,因此,能實現該照明裝置的薄型化。
[0025](11)上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由凹狀部和變形部構成,其中,上述凹狀部是通過使上述底板部朝與上述導光板側的相反一側凹陷而形成的,上述變形部與上述底板部中的上述凹狀部相鄰,并且上述變形部與上述導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上述導光板支承部與上述導光板的上述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大。當在底板部上形成朝與導光板側的相反一側凹陷的凹狀部時,由此可能會在底板部上形成因歪曲、撓曲產生的變形部,上述變形部配置于底板部中的與凹狀部相鄰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例如凹狀部形成于與反射構件的延伸反射部不重疊的位置的情況下,也可能在底板部中的與反射構件的延伸反射部重疊的位置形成變形部。變形部與導光板的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上述導光板支承部與導光板的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大,但通過在反射構件上形成缺口部,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即變形部而在延伸反射部上產生遠離導光板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光源的光由延伸反射部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的情況,從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026](12)包括基板,該基板配置于上述底板部的與上述導光板側相反一側的位置,并安裝于上述凹狀部。這樣的話,能利用凹狀部對配置于底板部的與導光板側相反一側的位置的基板進行安裝。換言之,即便為了安裝基板而在底板部上形成凹狀部從而在底板部上形成變形部,也能通過將缺口部形成于反射構件而有效地抑制因變形部而產生的亮度不均。
[0027]本實用新型的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照明裝置;以及顯示面板,該顯示面板利用來自上述照明裝置的光顯示圖像。根據上述顯示裝置,照明裝置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構件,因此,液晶面板中顯示出的圖像的顯示品質良好,并且對于大畫面化是優選的。
[0028]本實用新型的電視接收裝置包括上述顯示裝置。根據上述電視接收裝置,設于顯示裝置的照明裝置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構件,因此,顯示面板中顯示出的電視圖像的顯示品質良好,并且對于大畫面化是優選的。
[0029](實用新型的效果)
[0030]根據本實用新型,能抑制亮度不均。
【附圖說明】
[0031]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一的電視接收裝置的示意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32]圖2是表示液晶顯示裝置的示意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33]圖3是表示將液晶顯示裝置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34]圖4是設于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裝置的俯視圖。
[0035]圖5是設于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裝置的仰視圖。
[0036]圖6是圖4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37]圖7是圖6的vii — vii線剖視圖。
[0038]圖8是圖7的viii — viii線剖視圖。
[0039]圖9是包括未形成有缺口部的反射片材的比較例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剖視圖。
[0040]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二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1 ] 圖11是圖10的xi— xi線剖視圖。
[0042]圖1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三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3]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四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4]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五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5]圖1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六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6]圖1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七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7]圖17是圖16的xvii — xvii線剖視圖。
[0048]圖1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八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49]圖19是圖18的xix — xix線剖視圖。
[0050]圖2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九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51 ] 圖21是圖20的xxi — xxi線剖視圖。
[0052]圖22是表示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十的液晶顯示裝置在穿過缺口部的位置處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3]圖23是表示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十一的液晶顯示裝置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4]圖24是表示將液晶顯示裝置在穿過缺口部的位置處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5]圖25是表示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十二的液晶顯示裝置在穿過缺口部的位置處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6]圖26是表示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十三的液晶顯示裝置在穿過缺口部的位置處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7]圖27是表示將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十四的液晶顯示裝置在穿過缺口部的位置處沿短邊方向剖開的截面結構的剖視圖。
[0058]圖28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I)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0059]圖29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2)的背光源裝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0]<實施方式一 >
[0061]由圖1至圖9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一。在本實施方式中,例示出液晶顯示裝置10。另外,在各附圖的一部分示出了 X軸、Y軸及Z軸,以各軸方向為各附圖中示出的方向的方式加以描繪。另外,將圖3、圖7及圖8所示的上側設為正面側,將上述圖的下側設為背面側。
[0062]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視接收裝置TV包括:液晶顯示裝置10 ;將該液晶顯示裝置10夾在中間地予以收容的正面外殼Ca和背面外殼Cb;電源P;調諧器T;以及支架S。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HO在整體上呈橫向較長的方形,如圖2所示,至少包括:液晶面板11,該液晶面板11是顯示面板;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2,該背光源裝置12是朝液晶面板11供給照明光的照明裝置;以及第一框架13,該第一框架13由正面側對液晶面板11進行支承,并在其與背光源裝置12之間夾住液晶面板11以進行保持。其中,液晶面板11在顯示圖像的顯示面朝向正面側的姿勢下安裝于液晶顯示裝置10。第一框架13被設為金屬制(例如鋁制),并在整體上形成為沿著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延伸的框狀(畫框狀)。第一框架13具有:第一框架主體(框狀部)13a,該第一框架主體13a以貼著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的形式延伸,并在俯視觀察時呈長方形的框狀;以及第一框架環狀部(筒狀部)13b,該第一框架環狀部13b與第一框架主體13a的外周端部相連,并從外周側圍住背光源裝置12。
[0063]首先,對液晶面板11進行說明。如圖2所示,液晶面板11在俯視觀察時呈橫向較長的方形,并采用以下結構:透光性優異的一對玻璃制的基板在隔著規定間隔的狀態下貼合在一起,并且在兩基板間封入有液晶。在一方的基板(陣列基板)上設有與彼此正交的源極配線和柵極配線連接的開關元件(例如TFT)、與該開關元件連接的圖像電極、配向膜等,在另一方的基板(CF基板)上,設有R(紅色)、G(綠色)、B(藍色)等各著色部以規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濾波片、對向電極、配向膜等。該液晶面板11被劃分為位于畫面中央側并能顯示圖像的顯示區域(有源區)和位于圖像外周端側并呈圍住顯示區域的周圍的框狀(畫框狀)的非顯示區域(無源區)。另外,在一對基板的外表面側分別粘貼有正反一對的偏光板。
[0064]接著,對背光源裝置12進行說明。如圖2及圖3所示,背光源裝置12至少包括:底架14,該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 LED單元(光源單元)LU,該LED單元LU包括光源即LED(LightEmitting D1de:發光二極管)16等;導光板19,該導光板19載置于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并對來自LED單元LU的光進行導光;反射片材(反射構件)20,該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存在于導光板19與底板部14a之間;第二框架21,該第二框架21從正面側支承導光板19,并在其與底架14之間夾住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以進行保持;以及光學片材(光學構件)15,該光學片材15被配置成存在于液晶面板11與導光板19之間。LED單元LU由LED16、安裝有LED16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7以及供LED基板17安裝的散熱構件18構成。在該背光源裝置12的長邊側的兩端部中的一方(圖2所示的里側、圖3所示的右側)的端部配置有一對LED單元LU,分別設于上述LED單元LU的多個LED16不均勻地靠液晶面板11的長邊側的一端部。這樣,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12被設為僅從一側朝導光板19射入光的一側射入類型的邊緣照明型(邊側照明型)。一對LED單元LU被配置成沿著導光板19的長邊方向彼此相鄰。以下,對背光源裝置12的各結構零件進行詳細說明。
[0065]底架14被設為例如鋁等金屬制的,與假設為合成樹脂制的情況相比,熱傳導性較高。如圖2及圖3所示,底架14具有能從背面側在大致全部區域中覆蓋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底板部14a。底板部14a呈沿著導光板19的板面延伸的大致平板狀,并與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相同地形成為橫向較長的方形,底板部14a的俯視觀察到的大小(長邊尺寸及短邊尺寸)比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俯視觀察到的大小大。底板部14a被設為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短邊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板厚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的姿勢。從底板部14a的一對長邊側的外端部中的LED單元LU側(圖2所示的里側、圖3所示的右側)的外端部,以沿著Z軸方向朝背面側突出的形式設有第一側板部14b,與此相對,從與LED單元LU側的相反一側(圖2所示的前側、圖3所示的左側)的外端部,以沿著Z軸方向朝正面側(與第一側板部14b的相反一側)立起的形式設有第二側板部14c。上述第一側板部14b及第二側板部14c分別從底板部14a的各長邊側的外端部大致直角地彎曲,其板面與底板部14a的板面正交且與底板部14a的長邊方形(X軸方向)平行。此外,第一側板部14b及第二側板部14c被配置成在底板部14a中沿著底板部14a的長邊方向在大致全長的范圍中(關于第一側板部14b,除了后述的底架側開口部28之外)延伸,因此,能實現底板部14a的機械強度的增強,尤其難以在底板部14a上產生沿著短邊方向的撓曲、翹曲等變形。
[0066]如圖2及圖3所示,光學片材15與液晶面板11相同地在俯視觀察時呈橫向較長的方形狀,其俯視觀察時的大小(短邊尺寸及長邊尺寸)比液晶面板11小一圈。光學片材15被配置成位于液晶面板11與導光板19之間,能供來自導光板19的射出光透過,并一邊對該透過光施加規定的光學作用,一邊使該透過光朝液晶面板11射出。光學片材15呈厚度比導光板19薄的片材狀,并通過多片(本實施方式中為兩片)彼此大致無間隙地層疊而構成光學片材15組,該光學片材15組被夾設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側的板面與導光板19的正面側的板面(光射出面19a)之間,且與液晶面板11的背面側的板面及導光板19的正面側的板面分別空開規定間隙。作為具體的光學片材15的種類,例如存在擴散片材、透鏡片材、反射型偏光片材等,能從上述片材中恰當地進行選擇并加以使用。
[0067]接著,依次說明構成LED單元LU的LED16、LED基板17及散熱構件18的結構。如圖2及圖3所示,LED16采用在固接于LED基板17的基板部上用樹脂件封閉LED芯片的結構。安裝于基板部的LED芯片的主發光波長為一種,具體而言,使用了對藍色進行單色發光的LED芯片。另一方面,在封閉LED芯片的樹脂件中,分散配合有被從LED芯片發出的藍色的光激勵而發出規定顏色的熒光體,在整體上發出大致白色光。另外,作為熒光體,能從例如發出黃色光的黃色熒光體、發出綠色光的綠色熒光體以及發出紅色光的紅色熒光體中恰當地組合使用或單獨使用其中一種。該LED16是與LED基板17的安裝面相反一側的面為主發光面16a的所謂頂面發光型。LED16的主發光面16a從正面觀察時呈橫向較長(沿著X軸方向細長)的大致方形狀(參照圖8),其短邊尺寸與導光板19的板厚尺寸相同或比導光板19的板厚尺寸小。
[0068]如圖2及圖3所示,LED基板17在一對LED單元LU上各安裝有一個。LED基板17整體呈沿著底架14的長邊方向(X軸方向、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長邊方向)延伸的細長的板狀,并在其板面與X軸方向及Z軸方向平行的姿勢、即與液晶面板11及導光板19(光學片材15)的板面正交的姿勢下安裝于散熱構件18,且收容于背光源裝置12內。LED基板17以供LED16安裝的安裝面相反一側的板面與散熱構件18接觸的形式進行安裝,其與導光板19的長邊側的端部(光入射面19b)空開規定的配置間隔地排列配置于圖3所示的右側。因此,LED16及LED基板17與導光板19的排列方向與Y軸方向大致一致,各LED16的光軸、即發光強度最高的光的行進方向與Y軸方向(與液晶面板11的板面平行的方向)大致一致。
[0069]詳細而言,如圖2及圖3所示,LED基板17具有:LED安裝部(光源安裝部)17a,該LED安裝部17a沿著X軸方向延伸,并供多個LED16安裝;以及供電用突出部17b,該供電用突出部17b從LED安裝部17a沿著Z軸方向朝背面側突出,并安裝有用于對LED16進行供電的基板側連接器(供電部)22。LED安裝部17a被設為其長邊方向(長度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短邊方向(寬度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和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姿勢,其長度尺寸被設為導光板19的長邊尺寸的大約一半左右,與此相對,寬度尺寸被設為比導光板19的板厚尺寸稍大的程度。LED安裝部17a的內側、即朝向導光板19 一側的板面(與導光板19的相對面)被設為表面安裝有LED16的安裝面。多個LED16在LED安裝部17a的安裝面上沿著其長度方向(X軸方向)空開規定的配置間隔,并(直線狀地)排列配置成一列。即,可以認為多個LED16沿著長邊方向間歇性地排列配置于背光源裝置12的長邊側的一方端部。因此,LED16的排列方向與LED基板17及導光板19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一致。在LED16的排列方向即X軸方向上相鄰的LED16間的間隔、S卩LED16的排列間隔(排列間距)大致相等。在LED安裝部17a的安裝面上形成有配線圖案(未圖示),該配線圖案由金屬膜(銅箔等)構成,并通過沿著X軸方向延伸而與各LED16的端子連接。
[0070]如圖7及圖8所示,供電用突出部17b被設成與LED安裝部17a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相連,并沿著從LED安裝部17a朝向后述散熱構件18的底壁部18a2的方向(從導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朝向相反板面19c的方向)突出。即,LED基板17從正面觀察時呈大致T字型。供電用突出部17b從正面觀察時呈橫向較長的方形,并被設為其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短邊方向(從LED安裝部17a的突出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與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的姿勢,供電用突出部17b的長度方向比LED安裝部17a是足夠小的。供電用突出部17b的朝向內側的板面、即與LED安裝部17a的安裝面相同一側的板面被設為表面安裝有基板側連接器22的安裝面。在該供電用突出部17b的安裝面上繼續形成有形成于LED安裝部17a的安裝面的配線圖案,并以位于該配線圖案的端部的方式安裝有基板側連接器22。基板側連接器22由沿著X軸方向朝一方(圖8所示的右側)開口且呈大致筒狀的合成樹脂制的基板側外殼22a和收容于基板側外殼22內且與上述配線圖案的端部連接的基板側端子配件(未圖示)構成。設于與未圖示的LED驅動電路基板連接的配線構件24的末端的配線側連接器(供電部)23能和該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連接,該嵌合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具體而言,配線側連接器23在連接時沿著X軸方向從圖8所示的右側朝左側與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并在拆下時相反地沿著X軸方向從圖8所示的左側朝右側脫離。這樣,配線側連接器23與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連接,能將來自LED驅動電路基板的電力供給至各LED16。與該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連接的配線側連接器23由合成樹脂制的配線側外殼23a和配線側端子配件(未圖示)構成,其中,上述配線側外殼23a呈以X軸方向作為長度方向的大致塊狀,上述配線側端子配件收容于配線側外殼23a內并與配線構件24的末端連接。另外,該LED基板17的基材被設為例如鋁等金屬制的,并在該LED基板17的表面隔著絕緣層形成有上述配線圖案。另外,作為在LED基板17的基材中使用的材料,也能使用合成樹脂、陶瓷等絕緣材料。
[0071]此處,對LED基板17的配線圖案進行詳細說明。即,安裝于本實施方式的LED基板17的LED安裝部17a的LED16組在其排列方向(X軸方向)上被劃分為圖8所示的左右兩個組,并與根據各組配線形成的兩系統的配線圖案連接。藉此,與假設將系統數量設為一個的情況相比,能降低為了驅動屬于各組的LED16組所需的電壓值。關于配線圖案的具體的配線路徑,兩系統的各配線圖案以與基板側連接器22連接的端部作為始點,并由此開始從LED安裝部17a中的與供電用突出部17b相連的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別朝LED安裝部17a的長度方向的一方側和另一方側分開地配線,以將各組中包含的LED16并聯連接。這樣,采用了在LED安裝部17a的長邊方向的中央部與供電用突出部17b相連的結構,并將兩系統的配線圖案以從LED安裝部17a的長度方向(X軸方向)的中央側朝兩側分開的方式進行配線,從而能避免在LED安裝部17a上各配線圖案沿著其寬度方向(Z軸方向)排列,因此,能減小LED安裝部17a的寬度尺寸。藉此,也有助于背光源裝置12以及液晶顯示裝置10的薄型化。
[0072]散熱構件18為例如鋁等熱傳導性優異的金屬制的,如圖3及圖4所示,在一對LED單元LU上各設有一個。散熱構件18在整體上沿著導光板19的長邊方向延伸,其長度尺寸與LED基板17的長度尺寸大致相同,并被設為導光板19的長邊尺寸的大致一半左右。該散熱構件18安裝于底架14的一方長邊側的端部,并以露出至背光源裝置12的外部的形式配置,因此,能使從LED16經由LED基板17傳遞來的熱量傳遞至底架14的底板部14a或傳遞至背光源裝置12的外部的外部氣體,能促進LED16的散熱。
[0073]如圖3所示,散熱構件18由基板收容部18a和底架側散熱部18b構成,其中,上述基板收容部18a收容LED基板17,上述底架側散熱部18b從基板收容部18a朝底架14的底板部14a側延伸并與底板部14a接觸。其中,基板收容部18a由基板安裝部18al、底壁部18a2及側壁部18a3構成,其中,上述基板安裝部18al供LED基板17安裝,上述底壁部18a2從基板安裝部18al的背面側的端部朝底架14側突出,上述側壁部18a3從底壁部18a2中的基板安裝部ISal的突出端部朝正面側立起,并在其與基板安裝部ISal之間空開規定的間隔而呈相對狀。LED基板17收容于構成基板收容部18a的基板安裝部18al與側壁部18a3之間的空間內,并安裝于基板安裝部18al。基板安裝部ISal的板面呈與LED基板17的板面平行的板狀,基板安裝部18al的長度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寬度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板厚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底壁部18a2相對于基板安裝部ISal呈大致直角地彎曲,并且其板面呈與底架14的底板部14a的板面平行的板狀。側壁部18a3相對于底壁部18a2呈大致直角地彎曲,并且其板面呈與基板安裝部18al及LED基板17的各板面平行的板狀。側壁部18a3的寬度尺寸(從底壁部18a2立起的立起尺寸)比基板安裝部18al的寬度尺寸小。在該側壁部18a3與LED基板17之間的空間中收容有底架14的第一側板部14b,該第一側板部14b的與LED基板17側相反一側的板面和側壁部18a3抵接或靠近側壁部18a3。
[0074]如圖3所示,底架側散熱部18b的板面呈與底架14的底板部14a以及底壁部18a2的板面平行的板狀,底架側散熱部18b的長度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寬度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板厚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底架側散熱部18b的寬度尺寸(從側壁部18a3突出的突出尺寸)比底壁部18a2及側壁部18a3的各寬度尺寸大。此外,底架側散熱部18b從背面側覆蓋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中的長邊側的一端部,并且其正面側的板面在大致全部區域的范圍中與底板部14a的背面側的板面面接觸,因此,能高效地使從LED16經由LED基板17及基板收容部18a傳遞來的熱量傳遞至底板部14a,從而能促進LED16的散熱。而且,底架側散熱部18b的全部區域露出至背光源裝置12的背面側外部,并且基板收容部18a的大部分(除了基板安裝部ISal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露出至背光源裝置12的背面側外部,因此,上述構件被外部氣體空冷,進而能進一步促進LED16的散熱。
[0075]導光板19由折射率比空氣足夠高且大致透明(透光性優異)的合成樹脂材料(例如PMMA等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等)構成。如圖2及圖3所示,導光板19與液晶面板11及光學片材15相同地俯視觀察時呈橫向較長的方形狀,導光板19的板面的長邊方向與X軸方向一致,短邊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且與板面正交的板厚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導光板19空開規定的間隔呈相對狀地配置于光學片材15的背面側。導光板19在底架14內配置于液晶面板11及光學片材15的正下方位置,導光板19的外周端面中的長邊側的一端面與LED單元LU所具有的LED16呈相對狀。因此,LED16(LED基板17)和導光板19的排列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與此相對,光學片材15(液晶面板11)和導光板19的排列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兩排列方向彼此正交。此外,導光板19從長邊側的端面導入由LED16沿Y軸方向發出的光,并具有一邊在內部傳播該光、一邊將該光以朝向光學片材15側(正面側、光射出側)的方式立起以從板面射出的功能。
[0076]如圖3所示,導光板19的正反一對的板面中的朝向正面側的板面(與光學片材15相對的相對面)是朝光學片材15及液晶面板11射出內部的光的光射出面19a。導光板19的與板面相鄰的外周端面中的、沿著X軸方向(LED16的排列方向、LED基板17的長邊方向)呈長邊狀的一對長邊側的端面中的一方(圖2所示的里側、圖3所示的右側)的端面與LED16(LED基板17)空開規定的空間而呈相對狀,該一方的端面是供從LED16發出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1%。通過這樣在光入射面19b與LED16之間空開間隔,在導光板19因來自LED16等的熱量而發生熱膨脹的情況下,能避免光入射面19b與LED16干涉的情況。另外,光入射面19b與相對的各LED16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該光入射面19b與LED16呈相對狀,因此,也能認為構成“LED相對端面(光源相對端面)”。與此相對,導光板19中的與板面相鄰的外周端面中的除了上述光入射面19b之外的其它三個端面(與光入射面19b相反一側的長邊側的端面以及一對短邊側的兩端面)分別是不與LED16相對的非LED相對端面(光源非相對端面)。另外,光入射面19b是沿著X軸方向(LED16的排列方向)以及Z軸方向、S卩LED基板17的板面平行的面,并是與光射出面19a大致正交的面。另外,LED16與光入射面19b的排列方向與Y軸方向一致,并與光射出面19a平行。
[0077]如圖3所示,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將導光板19的背面側、即與光射出面19a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與底架14的底板部14a相對的相對面)19c覆蓋,能反射從相反板面19c射出至背面側外部的光,使其朝正面側立起。換言之,反射片材20被配置成夾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與導光板19之間。反射片材20在俯視觀察時大小比導光板19稍大,能在大致全部區域(詳細而言是除了與后述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部分中的一部分之外的大部分)中覆蓋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該反射片材20在俯視觀察時大小(長邊尺寸及短邊尺寸)比導光板19大。特別地,反射片材20中的靠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側的端部(一方的長邊側的端部)是比光入射面19b靠外側、即朝LED16側延伸出的延伸反射部20a。該延伸反射部20a被設成在反射片材20的長邊方向(X軸方向)的大致全長范圍中延伸,換言之,被配置成在LED16的排列方向上橫跨配置有LED16的LED配置區域和未配置有LED16的LED非配置區域。該延伸反射部20a通過將LED基板17與光入射面19b之間的空間中的光朝正面側反射,從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由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射入光入射面19b的光即便就這樣射向光射出面19a,其相對于光射出面19a的入射角也超過臨界角,因此,該光會被光射出面19a全反射并在導光板19內朝遠離LED16的方向傳播(參照圖3中的點劃線所示的光路)。另夕卜,在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上形成有由光反射部構成的光反射圖案(未圖不),該光反射部用于使導光板19內的光朝向光射出面19a反射而將其從光射出面19a射出。形成該光反射圖案的光反射部是由通過朝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印刷光反射性材料(例如含有二氧化鈦等金屬氧化物且呈白色的油墨)而形成的許多點構成的,并以該點的分布密度(相反板面19c中的單位面積的面積比率)在Y軸方向上越是從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側的端部靠近其相反一側的端部、則越是變大這樣的分布而形成。
[0078]第二框架21為合成金屬制的,并如圖2及圖3所示整體形成為沿著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延伸的框狀(畫框狀)。第二框架21具有:第二框架主體(框狀部)21a,該第二框架主體21a以貼著導光板19的外周端部的形式延伸,并在俯視觀察時呈長方形的框狀;以及第二框架環狀部(筒狀部)21b,該第二框架環狀部21b與第二框架主體21a的外周端部相連,并從外周側圍住底架14及安裝于該底架14的散熱構件18。第二框架主體21a被配置成從正面側與導光板19的外周端部呈相對狀,并且能從正面側在大致全周范圍中對導光板19的外周端部進行支承。在第二框架主體21a的背面側、即與導光板19相對的一側的面上,以夾在該面與導光板19的外周端部之間的形式設有導光板用緩沖件25,能利用該導光板用緩沖件25實現導光板19的緩沖。第二框架主體21a中的與LED單元LU呈相對狀的一長邊部被配置成能在大致全部區域的范圍中從正面側覆蓋LED單元LU與導光板19之間的空間,并在上述第二框架主體21a的一長邊部與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一長邊部之間設有導光板用緩沖件25,因此,能切斷從LED16發出并朝向正面側的光,能防止該光不通過導光板19而直接射入光學片材15、液晶面板11的光泄漏。
[0079]如圖3所示,第二框架主體21a的截面形狀呈三階梯的大致臺階狀,最高的第一臺階部21al從背面側支承第一框架13的第一框架主體13a,中間高度的第二臺階部21a2從背面側支承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最低的第三臺階部21a3從背面側支承光學片材15的外周端部。其中,在第二臺階部21a2的正面側、即與液晶面板11相對的一側的面上,以夾在該第二臺階部21a2的正面側與液晶面板11的外周端部之間的形式設有液晶面板用緩沖件26,藉此,能實現液晶面板11的緩沖。在第三臺階部21a3的正面側、即與光學片材15相對的一側的面上,以夾在該第三臺階部21a3的正面側與光學片材15的外周端部之間的形式設有光學片材用緩沖件27,藉此,能實現光學片材15的緩沖。
[0080]在上述結構的背光源裝置12中,如圖5、圖7及圖8所示,將與LED基板17的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連接的配線側連接器23從外部穿過底架14及散熱構件18,因此,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彼此連通,并且以朝背面側開口的形式形成。上述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能使在背光源裝置12內嵌合連接的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露出至背面側外部。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配置于在俯視觀察時與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重疊的位置。對此,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以按各LED單元LU各一組的方式合計設有兩組。因此,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X軸方向上在底架14的中央位置與兩端位置的大致中間位置各配置一組。另外,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Y軸方向上配置于底架14的LED單元LU側的端部。
[0081]其中,如圖5、圖7及圖8所示,底架側開口部28是通過將底架14的底板部14a及第一側板部14b中的、俯視觀察時(從底板部14a的板面的法線方向觀察時)與散熱構件18及各連接器22、23重疊的部分的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俯視觀察時呈方形狀。詳細而言,如圖7所示,底架側開口部28在Y軸方向上形成于橫跨底板部14a的LED單元LU側的長邊部和第一側板部14b的范圍并沿著Z軸方向朝正反面開口,并且也沿著Y軸方向朝LED單元LU側開口。底架側開口部28被配置成Y軸方向上的開口緣部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的相反一側凹入。如圖8所示,底架側開口部28在X軸方向上形成于比LED基板17的供電用突出部17b大的范圍,詳細而言,相對于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從正面觀察時(從LED基板17的板面的法線方向觀察時)底架側開口部28在X軸方向上的全部區域與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重疊,并且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偏向圖8所示的左偵叭偏向與基板側連接器22的開口方向相反一側的端部)。換言之,底架側開口部28的X軸方向上的圖8所示的右側的開口緣部配置于與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之間空開一定間隔(允許配置后述配線側連接器23程度的間隔)的位置。可以認為: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形成有底架側開口部28的部分構成不能從背面側支承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換言之,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未形成有底架側開口部28的非開口形成部分(除了底架側開口部28之外的大致全部區域)構成能從背面側支承導光板19及反射片材20的導光板支承部31。
[0082 ]如圖5、圖7、圖8所示,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形成供散熱構件18的底壁部18a2、側壁部18a3及底架側散熱部18b中的、俯視觀察時與底架14及各連接器22、23重疊的部分的一部分貫穿的孔狀,俯視觀察時呈方形狀。詳細而言,如圖7所示,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Y軸方向上形成于從散熱構件18的底壁部18a2到底架側散熱部18b的范圍,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外側的開口緣部與LED基板17的安裝面大致共面,與此相對,內側的開口緣部被配置成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的相反一側凹入,并與底架側開口部28的上述開口緣部大致共面。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X軸方向上形成于比LED基板17的供電用突出部17b大的范圍,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開口緣部與底架側開口部28的上述開口緣部大致共面。因此,相對于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從正面觀察時,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X軸方向上的全部區域與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重疊,并且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偏向圖8所示的左側。換言之,底架側開口部28的X軸方向上的圖8所示的右側的開口緣部配置于與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之間空開一定間隔的位置。另外,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如上所述形成為孔狀,因此,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開口緣部呈連續環狀。
[0083]通過如上所述設置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俯視觀察到的形成范圍(X軸方向及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如圖8所示,能在X軸方向上確保供與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之前的配線側連接器23配置的配置空間(嵌合作業空間),并且如圖7所示,能在將配線側連接器23沿Y軸方向穿過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時,使作業者的手指能伸入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此處,假設LED基板的供電用突出部突出到散熱構件18的背面側外部,則能減小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形成范圍。然而,會產生以下問題:供電用突出部突出至散熱構件18的背面側外部,相應地導致背光源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的厚度(Z軸方向上的尺寸)變大。因此,通過使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俯視觀察到的形成范圍比處于嵌合狀態的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的上述配置范圍大,對于實現背光源裝置12及液晶顯示裝置10的薄型化是有用的。
[0084]然而,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形成上述底架側開口部28時,該形成部分是不能支承導光板19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因此,以夾在導光板19與底板部14a之間的形式配置的反射片材20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重疊部分可能會以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變形。特別地,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使LED基板17的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露出至外部,且允許配線側連接器23的嵌合作業,因此,在Y軸方向上形成于從LED基板17的LED16的安裝面到比光入射面19b還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的范圍,其結果是,底架側開口部28被配置成在俯視觀察時除了反射片材20的主體部分(除了延伸反射部20a之外的部分)的一部分以外,還與延伸反射部20a的一部分重疊。因此,如圖9的比較例所示,當反射片材20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部分(包括延伸反射部20a在內)以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變形時,能利用該遠離的部分中的尤其是延伸反射部20c反射來自LED16的光,該反射光容易進入導光板19的背面側(導光板19與反射片材20中的上述遠離的部分之間的間隙)而射入相反板面19c(參照圖9中由點劃線所示的光路)。這樣,不通過光入射面19b就直接從導光板19的背面側射入相反板面19c的光在導光板19內朝向光射出面19a入射時,相對于光射出面19a的入射角不會超過臨界角,因此,就這樣從光射出面19a射出(參照圖9中由點劃線所示的光路),在光射出面19a會產生局部明亮部,可能會被背光源裝置12及液晶顯示裝置10的使用者(觀察者)視覺確認為亮度不均。另外,圖9是包括未形成有以下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特征結構即“缺口部32”的反射片材20的比較例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剖視圖,為了便于說明,在圖9中標注與本實施方式的其它附圖(圖1至圖8)相同的符號。
[0085]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及圖7所示,在反射片材20上,通過將延伸反射部20a中的俯視觀察時(從光射出面19a的法線方向觀察時)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缺口部32。通過將上述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難以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而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況。藉此,難以產生射入至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光直接從光射出面19a射出的情況,因此,難以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并且難以在來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產生亮度不均。
[0086]詳細而言,如圖6所示,反射片材20在缺□部32處的沿X軸方向的尺寸根據在Y軸方向上的位置發生變動,隨著遠離LED16而連續地變小,相反地隨著靠近LED16而連續地變大。換言之,缺口部32從其缺口緣部到LED16為止的Y軸方向上的距離隨著在X軸方向上靠近缺口部32的中央側而連續地變大,相反地,隨著在X軸方向上靠近缺口部32的兩端側而連續地變小。即,缺口部32在整體上俯視觀察時呈三角形,并且具有一對呈傾斜狀的缺口緣部,各缺口緣部是分別相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這兩個方向傾斜的一對傾斜狀部33。一對傾斜狀部33彼此呈對稱形狀,并呈大致V字型,因此,缺口部32的平面形狀呈等腰三角形。此處,當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時,反射光量在缺口部32會局部減少,因此,來自導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量局部減少而產生局部的陰暗部,可能在陰暗部與明亮部之間會產生較大的亮度差而被視覺確認為亮度不均。對此,通過如上所述由傾斜狀部33構成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基于反射片材20的面積、即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在X軸方向上連續地變化,因此,與假設缺口部的X軸方向上的尺寸為一定的情況或上述尺寸隨著遠離LED16而逐級減小的情況相比較,伴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導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對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為理想的。另外,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即各傾斜狀部33的中途的部分在俯視觀察時與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交叉,該交叉部位在X軸方向上配置于底架側開口部28(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外側而成為非重疊的配置。
[0087]如圖6所示,在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兩端部處,兩傾斜狀部33的X軸方向上的一方端部與延伸反射部20a的Y軸方向上的外側的端部形成鈍角地相連,與此相對,在X軸方向上的中央部處,兩傾斜狀部33中的X軸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彼此形成鈍角地相連。此外,如圖6及圖7所示,缺口部32在X軸方向上的中央部(兩傾斜狀部33的X軸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即與LED16之間的距離最大的缺口緣部形成為,在Y軸方向上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相反一側凹入地配置。即,缺口部32在Y軸方向上不僅形成于延伸反射部20a,還形成到反射片材20的主體部分的范圍。根據上述結構,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形成為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突出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更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與光入射面19b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相比,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即傾斜狀部33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也能更可靠地避免缺口緣部即傾斜狀部33從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突出的情況,從而能更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發生。此外,缺口部32的兩傾斜狀部33的X軸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配置于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在Y軸方向上的端部靠LED16側的位置,因此,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的端部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下、因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減少而導致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相比,能充分地確保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另外,當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側的位置時,容易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但是,通過將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成與光入射面19b呈共面狀或配置于與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難以產生從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況,因此,非常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088]此外,在反射片材20上,缺口部32的X軸方向(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形成為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的X軸方向(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缺口部32在X軸方向上擴張至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范圍。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重疊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重疊部分之間連續地發生變化。藉此,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進一步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導光板19的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更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產生。另外,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32也可容易地配置成在X軸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恰當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另外,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重疊部分中,在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重疊部分相鄰的部分處,比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相反一側凹入,并且缺口緣部的殘余的部分突出至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的位置。此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最大尺寸)比缺口部32的Y軸方向(從LEDl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最大尺寸)大,因此,即便在因例如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在X軸方向上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32也可容易地配置成在X軸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恰當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處,假設在對上述缺口部的配置可能產生的位置偏移進行了上述應對之后,使缺口部的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的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或相同,則缺口部的從LED16起在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容易過大,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減少,因此,可能會降低光的利用效率。與其相比,若使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32的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則能充分地確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可靠地獲得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89]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10采用了以上結構,接著對其作用進行說明。當組裝液晶顯示裝置10時,通過將預先安裝有LED16及基板側連接器22的LED基板17安裝于散熱構件18,從而組裝出LED單元LU。在底架14內收容反射片材20及導光板19,并將各LED單元LU安裝于底架14的包括第一側板部14b的長邊側的端部。然后,將預先安裝有各緩沖件25?27的第二框架21組裝于底架14,以在第二框架主體21a與導光板19的外周端部之間夾設導光板用緩沖件25,并利用第二框架21隔著導光板用緩沖件25從正面側支承導光板19。然后,將光學片材15隔著光學片材用緩沖件27載置于第二框架主體21a的第三臺階部21a3上,接著,將液晶面板11隔著液晶面板用緩沖件26載置于第二臺階部21a2上,此外,將第一框架13載置于第一臺階部21al上。該第一框架13安裝于第二框架21,從而完成了液晶顯示裝置10的主要結構零件的組裝。
[0090]在如上所述組裝好的液晶顯示裝置10中,進行用于朝背光源裝置12的LED單元LU供電的配線構件24的連接作業。進行連接作業的作業者一邊用手指尖夾住設于配線構件24末端的配線側連接器23以進行把持,一邊使其穿過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而收容于背光源裝置12的內部,上述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以朝背面側外部開口的形式分別形成于構成背光源裝置12的底架14及散熱構件18。此時,如圖7所示,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在Y軸方向上的外側的開口緣部與LED基板17的安裝面大致呈共面狀,與此相對,內側的開口緣部配置成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的相反一側凹入,并且如圖8所示,在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的X軸方向上的右側的開口緣部與供電用突出部17b及基板側連接器22之間空開允許配置配線側連接器23程度的間隔,因此,能將抓住配線側連接器23的作業者的手指放入底架側開口部28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29,并能進行使配線側連接器23從圖8所示的右側朝左側與基板側連接器22嵌合的作業,從而作業性優異。
[0091]當接通如上所述制造出的液晶顯示裝置10的電源時,圖像的信號被從用于驅動液晶面板11的面板驅動電路基板供給至液晶面板11,并且從LED驅動電路基板,經由配線構件24、配線側連接器23及基板側連接器22朝LED基板17上的各LED16供給電力,從而使各LED16亮起。如圖3所示,從各LED16發出的光被導光板19導光,然后透過光學片材15,從而在轉換為均勻的面狀的光之后照射到液晶面板11,進而在液晶面板11的顯示區域中顯示出規定的圖像。
[0092]對背光源裝置12的作用進行詳細說明,當使各LED16亮起時,如圖3所示,從各LED16射出的光在射入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之后,在導光板19的與外部的空氣層的界面被全反射、或被反射片材20反射等而在導光板19內傳播的過程中,利用光反射圖案促進從光射出面19a的射出。此處,反射片材20具有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因此,能利用該延伸反射部20a反射存在于LED16與光入射面19b之間的空間中的光,能有效地使該反射光射入光入射面1%,藉此,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藉此,能實現亮度提高以及降低消耗電力。
[0093]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在底架14的底板部14a上,為了朝LED基板17供電而形成有底架側開口部28,該形成部分是不支承導光板19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因此,反射片材20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部分未被從背面側支承,因此,容易以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發生變形,特別地,當在反射片材20中的與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重疊部分中包含有延伸反射部20a時,由以遠離相反板面19c的方式變形的延伸反射部20a反射出的光可能會進入導光板19的背面側(導光板19與反射片材20中的上述遠離的部分之間的間隙)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然后,就這樣從光射出面19a射出,從而可能會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參照圖9)。關于這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反射片材20上,將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缺口部32,因此,難以因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因此,難以產生液晶顯示裝置10的使用者(觀察者)視覺觀察出亮度不均的情況。另外,如圖7的雙點劃線所示,即便在反射片材20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部分以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方式變形的情況下,由于在該變形的部分中未含有延伸反射部20a,因此,來自LED16的光也幾乎不會不通過導光板19就直接照射至該變形部分。因此,幾乎不會產生上述變形部分反射來自LED16的光而直接射入至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這樣的情況,即便假設存在這樣的情況,也是極其少的,因此,幾乎不會產生局部的明亮部。
[0094]而且,如圖7所示,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成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還朝LED16側的相反一側凹入,因此,更難以因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還難以產生因反射片材20的尺寸公差、反射片材20與底架14的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導致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從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突出配置的情況,從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此外,如圖6所示,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LED16而連續地變小,因此,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難以由液晶顯示裝置10的使用者視覺確認出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此外,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的形成范圍大,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的重疊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重疊部分之間連續地發生變化,藉此,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進一步難以由液晶顯示裝置10的使用者視覺確認出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另外,缺口部32的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32的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因此,即便在因反射片材20的尺寸公差、反射片材20與底架14的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產生X軸方向上的位置偏差的情況下,也難以產生缺口部32在X軸方向上不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重疊這樣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095]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12包括:LED(光源)16;導光板19,該導光板19是呈板狀的導光板19,至少一端面是供來自LED 16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19b,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19a,此外,另一方板面是與光射出面19a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19c;底架14,該底架14具有底板部14a,該底板部14a具有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導光板支承部31和未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以及反射片材20,該反射片材20是以夾在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與底架14的底板部14a之間的形式配置、并使來自導光板19的光朝光射出面19a側反射的反射片材(反射構件)20,該反射片材20具有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并具有將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32。
[0096]這樣的話,從LED16發出的光射入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然后,由配置在與光射出面19a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19c和底架14的底板部14a之間的反射片材20反射至光射出面19a側等,從而在導光板19內傳播,并最終從光射出面19a射出。反射片材20具有比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因此,能利用延伸反射部20a反射來自LED16的光,從而能提高光朝光入射面19b的入射效率。另一方面,底架14的底板部14a具有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導光板支承部31和未從相反板面19c側支承導光板19的非導光板支承部30,因此,當在延伸反射部20a中包含有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部分時,該重疊部分容易遠離相反板面19c,該遠離的部分將來自LED16的光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該射入光會直接從光射出面19a射出,可能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即亮度不均。
[0097]關于這點,由于在反射片材20上,通過將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缺口部32,因此,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況。藉此,難以產生射入相反板面19c的光直接從光射出面19a射出的情況,因此,難以在來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產生亮度不均。
[0098]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還靠LED16側的相反一側。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形成為比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突出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進一步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況,從而能更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除此之外,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和光入射面19b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相比,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也能可靠地避免缺口緣部從光入射面19b突出至LED16側的情況,從而能更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發生。
[0099]另外,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側的位置。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和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形成為共面狀的情況下、因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減少而使光的利用效率降低的情況相比,能充分地確保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以抑制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另外,當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端部靠光入射面19b側的位置時,容易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但是,通過將缺口部32的缺口緣部配置成與光入射面19b呈共面狀或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難以產生從光入射面19b朝LED16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20a的反射光直接射入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情況,因此,非常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00]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LED16而連續地減小。這樣的話,反射片材20的面積、即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在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連續地變化,因此,與假設缺口部的沿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尺寸為一定的情況或上述尺寸隨著遠離LED16而逐級減小的情況相比較,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對于抑制亮度不均是更為理想的。
[0101]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非導光板支承部30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這樣的話,缺口部32在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能擴大至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范圍,因此,反射光量在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重疊的重疊部分和延伸反射部20a中的與導光板支承部31重疊的重疊部分之間連續地發生變化。藉此,隨著形成缺口部32而進一步難以視覺確認出在光射出面19a上產生的陰暗部,從而對于抑制亮度不均的產生是更進一步優選的。另外,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 2的配置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3 2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恰當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102]另外,反射片材20的缺口部32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32的從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這樣的話,即便在因尺寸公差、組裝公差等的影響而使缺口部32的配置在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產生位置偏差的情況下,缺口部32也可被容易地配置成在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與非導光板支承部30恰當地重疊,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獲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此處,假設對上述缺口部的配置產生的位置偏移進行了上述應對之后,使缺口部的從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或相等的情況下,缺口部的從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容易過大,反射片材20的反射光量可能會減少,因此,可能會降低光的利用效率。與其相比,若缺口部32的沿著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缺口部32的從LED16朝向光入射面19b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則能充分地確保光的利用效率,并能獲得基于缺口部32的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
[0103]另外,非導光板支承部30由朝底板部14a開口的底架側開口部(開口部)28構成。這樣的話,與假設使底板部14a凹陷而形成的凹部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的情況相比,容易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且該遠離的距離具有變大的傾向,但是,通過在反射片材20上形成缺口部32,難以產生上述問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04]另外,包括安裝有LED16的LED基板(光源基板)17和用于朝LED基板17的LED16供電的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供電部),底板部14a的底架側開口部28使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露出至外部。這樣的話,底架側開口部28形成為在底板部14a中使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露出至外部,從而能容易地使配線側連接器23穿過底架側開口部28。這樣,允許配線側連接器23穿過的底架側開口部28配置于底板部14a中的靠近LED基板17及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的位置,因此,必然容易被配置成也與反射片材20的延伸反射部20a重疊。即便這樣,通過將缺口部32形成于反射片材20,也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30即底架側開口部28而在延伸反射部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9的相反板面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9c的情況,從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05]另外,LED基板17具有:LED安裝部(光源安裝部)17a,該LED安裝部17a供LED16安裝;以及供電用突出部17b,該供電用突出部17b沿著從光射出面17a側朝向相反板面19c側的方向從LED安裝面17a突出,并供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配置,底板部14a的底架側開口部28使基板側連接器22、配線側連接器23及供電用突出部17b朝外部突出。這樣的話,與假設將基板側連接器及配線側連接器配置于LED安裝部17a的一部分、在LED安裝部17a上產生LED16的非配置部分的情況相比,通過將供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配置的供電用突出部17b設成沿著從光射出面19a側朝向相反板面19c側的方向從LED安裝部17a突出,能避免在LED安裝部17a上產生上述LED16的非配置部分,因此,難以在導光板19的光入射面19b上產生來自LEDl 6的照射光量局部減少的部分。藉此,即便在該背光源裝置12的畫框不斷變窄、LED16與光入射面19b的位置關系進一步靠近的情況下,也難以在來自光射出面19a的射出光中產生陰暗部,從而能抑制伴隨畫框不斷變窄而產生的亮度不均。而且,沿著從光射出面19a側朝向相反板面19 c側的方向從LED安裝部17a突出的供電用突出部17b、以及配置于該供電用突出部17b的基板側連接器22及配線側連接器23通過形成于底板部14a的底架側開口部28露出至外部,因此,配線側連接器23穿過底架側開口部28時的作業性也是足夠高的。
[0106]另外,底板部14a的底架側開口部28的開口緣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這樣的話,即便供電用突出部17b從LED安裝部17a突出的突出尺寸較小,通過以開口緣部配置于比光入射面19b靠LED16側相反一側的位置的方式將底架側開口部28的形成范圍形成得充分大,能使配線側連接器23穿過底架側開口部28的作業的作業性良好。此外,供電用突出部17b從LED安裝部17a突出的突出尺寸較小,從而能實現該背光源裝置12的薄型化。
[0107]另外,本實施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10包括上述背光源裝置12和利用來自背光源裝置12的光來顯示圖像的液晶面板(顯示面板)11。根據上述液晶顯示裝置10,背光源裝置12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構件,因此,液晶面板11中顯示出的圖像的顯示品質良好,并且對于大畫面化是優選的。
[0108]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電視接收裝置TV包括上述液晶顯示裝置10。根據上述電視接收裝置TV,設于液晶顯示裝置10的背光源裝置12是亮度不均被抑制了的構件,因此,液晶面板11中顯示出的電視圖像的顯示品質良好,并且對于大畫面化是優選的。
[0109]<實施方式二 >
[0110]根據圖10或圖11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二。在該實施方式二中,示出了改變缺口部132在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11]如圖10及圖1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120形成為缺口部132的X軸方向上的中央部、即與LED116之間的距離最大的缺口緣部與導光板119的光入射面119b在Y軸方向上呈共面狀的配置。即,缺口部132在Y軸方向上僅選擇性地配置于延伸反射部120a,并未形成于反射片材120的主體部分(除了延伸反射部120a之外的部分)。即便是上述結構,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形成為比光入射面119b朝LED116側突出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130即底架側開口部128而在延伸反射部1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19的相反板面119c的部分,并且進一步難以產生來自LED1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9c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12]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反射片材120的缺口部132的缺口緣部被配置成與光入射面119b呈共面狀。這樣的話,與假設缺口部的缺口緣部形成為比光入射面119b朝LEDl 16側突出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130而在延伸反射部1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19的相反板面119c的部分,并且進一步難以產生來自LEDl 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9c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13]<實施方式三>
[0114]根據圖12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三。在該實施方式三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改變了缺口部232的平面形狀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15]如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220的缺口部232的平面形狀形成為大致梯形(詳細而言為等腰梯形)。因此,缺口部232的缺口緣部由一對傾斜狀部233和筆直狀部34構成,該筆直狀部34將一對傾斜狀部233中的缺口部232的中央側的端部彼此連接,并沿著X軸方向大致筆直。缺口部232在各傾斜狀部233的形成范圍中從缺口緣部到LED216為止的Y軸方向上的距離隨著在X軸方向上靠近筆直狀部34而連續地變大,相反地,隨著在X軸方向上遠離筆直狀部34而連續地變小。與此相對,缺口部232在筆直狀部34的形成范圍中從缺口緣部到LED216為止的Y軸方向上的距離在全部區域中被設為一定,并比從光入射面219b到LED216為止的Y軸方向上的距離大。根據上述結構,形成于延伸反射部220a的缺口部232的面積相對地比上述實施方式一中記載的缺口部大,因此,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230即底架側開口部228而在延伸反射部2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219的相反板面的部分,從而對于實現亮度不均的抑制是進一步優選的。
[0116]<實施方式四〉
[0117]根據圖13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四。在該實施方式四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改變了缺口部332的平面形狀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18]如圖1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320的缺口部332的平面形狀為大致弓形狀,缺口部332的缺口緣部是圓弧狀部35。缺口部332的缺口緣部即圓弧狀部35朝與LED316側的相反一側凹陷,其切線均相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呈傾斜狀(但是,除了圓弧狀部35的X軸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切線)。即,包括構成缺口部332的缺口緣部的圓弧狀部35在內的圓的中心在Y軸方向上相對于缺口緣部位于LED316側。在上述結構中,也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缺口部332在X軸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LED316而連續地變小,因此,能獲得與實施方式一相同的亮度不均抑制效果。
[0119]<實施方式五>
[0120]根據圖14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五。在該實施方式五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四進一步改變了缺口部432的平面形狀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四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21]如圖1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420的缺口部432的平面形狀為大致V字型,且其缺口緣部由一對圓弧狀部435構成。缺口部432的缺口緣部即一對圓弧狀部435分別朝LED416側鼓出,一對圓弧狀部435的切線均相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呈傾斜狀。即,缺口部432形成為,包括構成其缺口緣部的各圓弧狀部435在內的圓的中心在Y軸方向上相對于缺口緣部位于LED416側的相反一側的位置。
[0122]<實施方式六>
[0123]根據圖15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六。在該實施方式六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改變了缺口部532的平面形狀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24]如圖15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520采用以下結構:構成缺口部532的缺口緣部的傾斜狀部533在中途彎曲,從而使相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傾斜角度在中途發生變化。傾斜狀部533由第一傾斜狀部36和第二傾斜狀部37構成,相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傾斜角度分兩個階段發生變化,其中,上述第一傾斜狀部36配置于缺口部532的X軸方向上的中央側,上述第二傾斜狀部37配置于缺口部532的X軸方向上的端側。第一傾斜狀部36相對于Y軸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比第二傾斜狀部37相對于Y軸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小,并且第一傾斜狀部36相對于X軸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比第二傾斜狀部37相對于X軸方向所成的傾斜角度大。在上述結構中,也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缺口部532在X軸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LED516而連續地變小,因此,能獲得與實施方式一相同的亮度不均抑制效果。
[0125]<實施方式七>
[0126]根據圖16或圖17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七。在該實施方式七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二進一步改變了缺口部632的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二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27]如圖16及圖1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反射片材620形成為,缺口部632的X軸方向上的中央部、即與LED616之間的距離最大的缺口緣部在Y軸方向上比導光板619的光入射面619b朝LED616側突出。即便上述結構,由于延伸反射部620中的最靠近LED616的部分也由缺口部632去除,因此,與假設未形成有缺口部的情況相比,更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630即底架側開口部628而在延伸反射部6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619的相反板面619c的部分,并且進一步難以產生來自LED616的光被延伸反射部6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619c的情況,從而能進一步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0128]<實施方式八>
[0129]根據圖18或圖19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八。在該實施方式八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在底架714的底板部714a上設置有加強肋38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30]如圖18及圖19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構成底架714的底板部714a上,以局部朝背面側凹陷的形式設有加強肋(凹狀部)38。加強肋38是通過對底板部714a施加拉伸加工(日文:絞D加工)而一體形成的,該加強肋38的截面形狀呈底部配置于比底板部714a靠背面側的位置的大致梯形。加強肋38配置于底板部714a中的與底架側開口部728相鄰的位置,并且加強肋38在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底架側開口部728在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詳細而言,加強肋38在俯視觀察時圍住底架側開口部728,并由第一加強部38a、一對第二加強部38b、一對第三加強部38c構成,其中,上述第一加強部38a沿著X軸方向延伸,并且其長度尺寸比底架側開口部728的X軸方向上的尺寸大,上述一對第二加強部38b從第一加強部38a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朝LED716側延伸,上述一對第三加強部38c以從各第二加強部38b的延伸端部沿著X軸方向彼此遠離的方式延伸。其中,第一加強部38a被配置成在X軸方向與底架側開口部728的全部區域重疊,與此相對,第二加強部38b及第三加強部38c被配置成在Y軸方向上與底架側開口部728的一部分重疊。通過將上述加強肋38形成于底板部714a,能對隨著形成底架側開口部728而在底板部714a上產生的強度降低進行彌補。
[0131 ]然而,當將上述加強肋38形成于底板部714a時,可能會隨著該加工而在底板部714a中的與加強肋38相鄰的部分形成因歪曲、撓曲產生的變形部39,特別地,容易在相對于加強肋38靠底板部7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變形部39。在相對于加強肋38靠底板部7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變形部39時,該變形部39容易被配置成在俯視觀察時與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重疊。該變形部39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導光板支承部731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間的距離大,因此,該變形部39與上述加強肋38—起構成不支承導光板719的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40。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720的缺口部732形成于在俯視觀察時與延伸反射部720a中的非導光板支承部730即底架側開口部728和構成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40的變形部39均重疊的范圍。藉此,難以因構成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40的變形部39而在延伸反射部7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7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7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7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7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從而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32]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非導光板支承部730由加強肋(凹狀部)38和變形部39構成,其中,上述加強肋38是通過使底板部714a朝與導光板719側的相反一側凹陷而形成的,上述變形部39與底板部714a中的加強肋38相鄰,并且該變形部39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導光板支承部731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間的距離大。在底板部714a上形成有朝與導光板719側的相反一側凹陷的加強肋38時,由此可能在底板部714a上形成因歪曲、撓曲產生的變形部39,上述變形部39配置于底板部714a中與加強肋38相鄰的位置。因此,即便在例如加強肋38形成于與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非重疊的位置的情況下,變形部39也可能形成于底板部714a中與反射片材720的延伸反射部720a重疊的位置。變形部39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導光板支承部731與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距離大,但是,通過將缺口部732形成于反射片材720,難以因非導光板支承部730即變形部39而在延伸反射部720a上形成遠離導光板719的相反板面7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7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7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相反板面719c的情況,從而能有效地抑制亮度不均。
[0133]<實施方式九>
[0134]根據圖20或圖21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九。在該實施方式九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在底架814的底板部814a上設置基板安裝部41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35]如圖20及圖2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構成底架814的底板部814a上,以局部朝背面側凹陷的形式設有基板安裝部(凹狀部)41。基板安裝部41通過對底板部814a施加拉伸加工而一體形成,基板安裝部41的截面形狀呈底部配置于比底板部814a靠背面側的位置、并且底部比上述實施方式八中記載的加強肋38大的大致梯形狀。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背面側的基板42能利用螺釘構件SM安裝于基板安裝部41。在該基板42上含有用于驅動液晶面板811的面板驅動電路基板、用于朝LED816供給電力的LED驅動電路基板等。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實施方式一中記載的底架側開口部28未形成于底架814。
[0136]當將上述基板安裝部41形成于底板部814a時,可能會隨著該加工而在底板部814a中與基板安裝部41相鄰的部分形成因歪曲、撓曲產生的變形部839,特別地,容易在相對于基板安裝部41靠底板部8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變形部839。在相對于基板安裝部41靠底板部814a的外端的位置形成變形部839時,該變形部839容易被配置成在俯視觀察時與反射片材820的延伸反射部820a重疊。該變形部839與導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導光板支承部831與導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之間的距離大,因此,該變形部839與上述基板安裝部41 一起構成不支承導光板819的第非導光板支承部830。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820的缺口部8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820a中的在俯視觀察時與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830的變形部839重疊的范圍。藉此,難以因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830的變形部839而在延伸反射部8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819的相反板面8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8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8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8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8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從而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37]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包括基板42,該基板42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與導光板819側相反一側的位置,并安裝于基板安裝部(凹狀部)41。這樣的話,能利用基板安裝部41對配置于底板部814a的與導光板819側相反一側的位置的基板42進行安裝。換言之,即便為了安裝基板42而在底板部814a上形成基板安裝部41使得在底板部814a上形成變形部839,也能通過將缺口部832形成于反射片材820而有效地抑制因變形部839而產生的亮度不均。
[0138]<實施方式十>
[0139]根據圖22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十。在該實施方式十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改變為兩側入光類型的背光源裝置912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40]如圖2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背光源裝置912中,LED單元LU以從導光板919的短邊方向(Y軸方向)的兩側夾住該導光板919的形式配置有兩組,藉此,導光板919的長邊側的兩端面均是光入射面919b。因此,僅導光板919的短邊側的兩端面構成不與LED916相對的非LED相對端面。各LED單元LU分別安裝于底架914的長邊側的兩端部,由此,底架側開口部928也被配置成從底板部914a的長邊側的一方端部跨過第一側板部914b、從底板部914a的長邊側的另一方端部跨過第二側板部914c。該第二側板部914c與第一側板部914b相同地形成為從底板部914a朝背面側突出。此外,反射片材920的長邊側的兩端部分別是延伸反射部920a,并且在俯視觀察時與底架側開口部928重疊的部分(包括延伸反射部920a)分別形成有缺口部932。
[0141]<實施方式^ >
[0142]根據圖23或圖24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十一。在該實施方式十一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一省略散熱構件18并改變了底架1014的結構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43]如圖2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底架1014的底板部1014a的一方長邊側的端部設有收容LED基板1017的LED基板收容部431ED基板收容部43由第一側部43a、底部43b、第二側部43c構成,其中,上述第一側部43a從底板部1014a的長邊側的端部朝背面側突出,上述底部43b從第一側部43a的突出端部沿著Y軸方向朝與底板部1014a側的相反一側延伸,上述第二側部43c從底部43b的延伸端部朝正面側立起。此外,在LED基板收容部43的內部空間中收容有LED基板1017,該LED基板1017安裝有LEDlOiet3LED基板1017被安裝成與構成LED基板收容部43的第二側部43c接觸。
[0144]此外,如圖24所示,在底板部1014a及LED基板收容部43上形成有用于使基板側連接器1022及配線側連接器1023露出至背面側外部的底架側開口部1028。底架側開口部1028在Y軸方向上形成于橫跨LED基板收容部43的第一側部43a及底部43b的全部區域和底板部1014a的與LED基板收容部43相鄰的長邊側的端部的范圍。在上述結構中,非導光板支承部1030即底架側開口部1028被配置成與反射片材1020的延伸反射部1020a的一部分重疊。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020的缺口部10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020a中的在俯視觀察時與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1030的底架側開口部1028重疊的范圍。藉此,難以因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1030的變形部1028而在延伸反射部10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019的相反板面10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0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0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0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10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從而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45]<實施方式十二 >
[0146]根據圖25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十二。在該實施方式十二中,示出了在上述實施方式十一中記載的底板部1114a上形成有上述實施方式八中記載的加強肋1138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八、十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47]如圖2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構成底架1114的底板部1114a上形成有用于加強底板部1114a的加強肋1138。隨著形成該加強肋1138而在底板部1114a上形成變形部1139,該變形部1139與加強肋1138—起構成不對導光板1119進行支承的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1140。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120的缺口部11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120a中的在俯視觀察時與構成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1140的變形部1139重疊的范圍。藉此,難以因構成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1140的變形部1139而在延伸反射部11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119的相反板面11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1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120a反射而直接射入相反板面11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11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從而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48]<實施方式十三>
[0149]根據圖26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十三。在該實施方式十三中,示出了在上述實施方式十一中記載的底板部1214a上形成有上述實施方式九中記載的基板安裝部1241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九、十一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50]如圖2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構成底架1214的底板部1214a上形成有用于對配置于底板部1214a的背面側的基板1242進行安裝的基板安裝部1241。隨著形成該基板安裝部1241而在底板部1214a上形成變形部1239,該變形部1239與基板安裝部1241—起構成不對導光板1219進行支承的非導光板支承部1230。對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于反射片材1220的缺口部1232形成于延伸反射部1220a中的在俯視觀察時與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1230的變形部1239重疊的范圍。藉此,難以因構成非導光板支承部1230的變形部1239而在延伸反射部1220a上產生遠離導光板1219的相反板面1219c的部分,并且難以產生來自LED1216的光由延伸反射部1220a反射而直接射入至相反板面1219c的情況。藉此,難以在光射出面1219a上產生局部的明亮部,從而難以產生亮度不均。
[0151]<實施方式十四>
[0152]根據圖27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十四。在該實施方式十四中,示出了由上述實施方式^ 進一步改變了底架1314的結構的例子。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 相同的結構、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復的說明。
[0153]如圖27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底架1314上,以從底板部1314a中的LED基板1317側的端部朝正面側立起的形式形成有第一側板部1314b,并以與該第一側板部1314b接觸的形式安裝有LED基板1317。形成于底板部1314a的底架側開口部1328的外側的開口緣部與第一側板部1314b中的LED基板1317的粘合面呈共面狀,藉此,能供LED基板1317的供電用突出部1317b及基板側連接器1322穿過。供電用突出部1317b及基板側連接器1322被配置成穿過底架側開口部1328而突出至底板部1314a的背面側外部,能將配線側連接器1323與基板側連接器1322嵌合連接。
[0154]<其它實施方式>
[0155]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記載及附圖所說明的實施方式,例如以下實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中。
[0156](I)作為上述實施方式三的變形例,如圖28所示,也能采用以下結構:構成缺口部1432的缺口緣部的筆直狀部1434與導光板1419的光入射面1419b呈共面狀。
[0157](2)作為上述實施方式四的變形例,如圖29所示,也能采用以下結構:構成缺口部1532的缺口緣部的圓弧狀部1535中的在Y軸方向上距LED1516的距離最大的部分與導光板1519的光入射面1519b呈共面狀。
[0158](3)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五、六、八?十四中記載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二、七中記載的結構恰當地加以組合。
[0159](4)當然也能將上述實施方式三、四中記載的結構與上述實施方式七中記載的結構恰當地加以組合。
[0160](5)在上述實施方式八中,示出了隨著形成加強肋而在底板部的端部形成有變形部的情況,但即便不形成上述加強肋也可能在底板部的端部通過產生撓曲、翹曲而形成變形部,在形成有上述變形部的情況下,也能通過形成反射片材的缺口部來抑制由變形部引起的亮度不均。
[0161](6)除了上述各實施方式之外,也能恰當地改變缺口部及其缺口緣部的平面形狀。具體而言,能將缺口部的平面形狀設為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不等腰梯形、橢圓形等。
[0162](7)除了上述各實施方式之外,還能恰當地改變反射片材中的缺口部在X軸方向上的配置及設置數量等。另外,也能恰當地改變缺口部在X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在Y軸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具體而言,也能采用例如缺口部中的和LED之間的距離最大的缺口緣部與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端部呈共面狀的結構。此外,也能采用缺口部與非導光板支承部的全部區域重疊這樣的形成范圍。另外,在采用缺口部的缺口緣部與導光板的光入射面在俯視觀察時交叉的結構的情況下,也能使該交叉部位在非導光板支承部內重疊地配置,此外,還能使該交叉部位與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緣部交叉地配置。
[0163](8)在上述實施方式八、十二中,示出了在形成有底架側開口部的底架上設有加強肋的情況,但在如上述實施方式九、十三那樣未形成有底架側開口部的底架上設置加強肋的結構也適用于本實用新型。
[0164](9)在上述實施方式八、九、十二、十三中,示出了凹狀部即加強肋或基板安裝部配置成在俯視觀察時與反射片材的延伸反射部不重疊的情況,但凹狀部即加強肋或基板安裝部配置成在俯視觀察時與反射片材的延伸反射部重疊的結構也包含于本實用新型。
[0165](10)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配線側連接器沿著X軸方向與基板側連接器嵌合的情況,但也能使配線側連接器和基板側連接器的嵌合方向與Z軸方向一致或與Y軸方向一 Sc ο
[0166](11)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基板側連接器配置于LED基板的結構,但也能采用以下結構:省略該基板側連接器,并在例如LED基板的供電用突出部設置供電用的端子部,將配線側連接器安裝于供電用突出部,來使配線側連接器與供電用的端子部電連接。
[0167](1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于LED基板的各配線圖案與屬于各組的LED組并聯連接的情況,但也能采用各配線圖案與屬于各組的LED組串聯連接的結構。
[0168](1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基板上形成有兩個系統的配線圖案的情況,但也能在LED基板上形成三個系統以上的配線圖案或僅形成一個系統的配線圖案。
[0169](1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安裝部的長度方向的中央位置設置供電用突出部的結構,但能恰當地改變供電用突出部設置于LED安裝部的位置,例如能采用將供電用突出部設置于LED安裝部的長度方向的端部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只要隨著供電用突出部的配置改變也改變底架側開口部、散熱構件側開口部及反射片材的缺口部的配置即可。
[0170](15)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LED安裝部上僅連接一個供電用突出部的結構,但也能采用多個供電用突出部與LED安裝部連接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只要隨著供電用突出部的設置數量的改變也改變底架側開口部、散熱構件側開口部及反射片材的缺口部的配置數量即可。
[0171](16)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底架側開口部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形成于俯視觀察時與基板側連接器及配線側連接器的全部區域重疊的范圍的情況,但本實用新型也包括底架側開口部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形成于俯視觀察時僅與基板側連接器及配線側連接器的一部分重疊的范圍的情況。另外,本實用新型也包括底架側開口部及散熱構件側開口部形成于俯視觀察時與基板側連接器及配線側連接器不重疊的范圍的情況。
[0172](17)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包括LED基板(LED、LED單元)與導光板的長邊側的端面呈相對狀地配置的單側射入類型或兩側射入的背光源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但本實用新型也適用于包括LED基板與導光板的短邊側的端面呈相對狀地配置的單側射入類型或兩側射入的背光源裝置的液晶顯示裝置。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也能適用于LED基板與導光板的任意三個相對面呈相對狀地配置的構件、LED基板與導光板的所有端面呈相對狀地配置的構件。
[0173](18)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將第一框架設為金屬制的情況,但也能將第一框架設為合成樹脂制。同樣地,也能將第二框架設為金屬制。
[0174](19)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將兩塊LED基板(LED單元)與導光板的一個端面呈相對狀地配置的情況,但也能將一塊LED基板或三塊以上的LED基板與導光板的一個端面呈相對狀地配置。
[0175](20)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LED作為光源,但也能使用有機EL、冷陰極管、熱陰極管等其它光源。
[0176](21)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將液晶面板所具有的彩色濾波片的著色部設為R、G、B這三種顏色的情況,但也能將著色部設為四種以上的顏色。
[0177](22)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使用了TFT以作為液晶顯示裝置的開關元件,但也能適用于使用TFT以外的開關元件(例如薄膜二極管(TH)))的液晶顯示裝置,除了彩色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之外,也能適用于黑白顯示的液晶顯示裝置。
[0178](23)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使用液晶面板以作為顯示面板的液晶顯示裝置,但本實用新型也能適用于使用其它種類的顯示面板的顯示裝置。
[0179](24)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包括調諧器的電視接收裝置,但本實用新型也能適用于未包括調諧器的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實用新型也能適用于被用作電子廣告牌(數字標牌)、電子黑板的液晶顯示裝置。
[0180](符號說明)
[0181]10液晶顯示裝置(顯示裝置)
[0182]11液晶面板(顯示面板)
[0183]12,912背光源裝置(照明裝置)
[0184]14、714、814、914、1014、1114、1214、1314 底架
[0185]14a、714a、814a、914a、1014a、1114a、1214a、1314a 底板部
[0186]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6、1016、1116、1216、1316、1516 LED(光源)
[0187]17,1017,1317 LED基板(光源基板)
[0188]17a LED安裝部(光源安裝部)
[0189]17b、1317b供電用突出部
[0190]19、119、219、619、719、819、919、1019、1119、1219、1419、1519 導光板
[0191]19a、719a、819a、1019a、1119a、1219a 光射出面
[0192]19b、119b、219b、619b、919b、1419b、1519b 光入射面
[0193]19c、119c、619c、719c、819c、1019c、1119c、1219c 相反板面
[0194]20、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 反射片材(反射構件)
[0195]20a、120a、220a、620a、720a、820a、920a、1020a、1120a、1220a 延伸反射部
[0196]22,1022,1322基板側連接器(供電部)
[0197]23,1023,1323配線側連接器(供電部)
[0198]28、128、228、628、928、1028、1328 底架側開口部(開口部)
[0199]30、130、230、630、730、830、1030 非導光板支承部
[0200]31、731、831導光板支承部
[0201]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1032、1132、1232、1432、1532 缺口部
[0202]38,1138加強肋(凹狀部)
[0203]39、839、1139、1239 變形部
[0204]40,1140第二非導光板支承部(非導光板支承部)
[0205]41,1241基板安裝部(凹狀部)
[0206]42、1242 基板
[0207]TV電視接收裝置
【主權項】
1.一種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導光板,該導光板是呈板狀的導光板,至少一端面是供來自所述光源的光射入的光入射面,一方板面是使光射出的光射出面,此外,另一方板面是與所述光射出面相反一側的相反板面; 底架,該底架具有底板部,該底板部具有從所述相反板面側支承所述導光板的導光板支承部和未從所述相反板面側支承所述導光板的非導光板支承部;以及 反射構件,該反射構件是以夾在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與所述底架的所述底板部之間的形式配置、并使來自所述導光板的光朝所述光射出面側反射的反射構件,該反射構件具有比所述導光板的所述光入射面朝所述光源側延伸的延伸反射部,并具有將所述延伸反射部中的與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重疊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去除而形成的缺口部。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成與所述光入射面呈共面狀,或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缺口緣部配置于比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所述端部靠所述光入射面側的位置。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著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尺寸隨著遠離所述光源而連續地減小。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著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的沿著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7.如權利要求1、2、3、6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構件的所述缺口部的沿著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比所述缺口部的從所述光源朝向所述光入射面的方向上的形成范圍大。8.如權利要求1、2、3、6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由在所述底板部開口的開口部構成。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安裝有所述光源的光源基板和用于朝所述光源基板的所述光源供電的供電部,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開口部使所述供電部露出至外部。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基板具有: 光源安裝部,該光源安裝部供所述光源安裝;以及 供電用突出部,該供電用突出部沿著從所述光射出面側朝向所述相反板面側的方向從所述光源安裝部突出,并供所述供電部配置,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開口部使所述供電部及所述供電用突出部露出至外部。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部的所述開口部的開口緣部配置于比所述光入射面靠所述光源側相反一側的位置。12.如權利要求1、2、3、6、9、10、11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導光板支承部由凹狀部和變形部構成,其中,所述凹狀部是通過使所述底板部朝與所述導光板側的相反一側凹陷而形成的,所述變形部與所述底板部中的所述凹狀部相鄰,并且所述變形部與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相對地比所述導光板支承部與所述導光板的所述相反板面之間的距離大。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板,該基板配置于所述底板部的與所述導光板側相反一側的位置,并安裝于所述凹狀部。14.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權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照明裝置;以及 顯示面板,該顯示面板利用來自所述照明裝置的光顯示圖像。15.—種電視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4所述的顯示裝置。
【文檔編號】F21V7/00GK205619047SQ201490000847
【公開日】2016年10月5日
【申請日】2014年6月27日
【發明人】清水敬治
【申請人】夏普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