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車用照明燈具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包括透鏡、固定支架、散熱器、反光杯、LED光源、遠近光切換機構;所述透鏡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前端,所述散熱器、反光杯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后端;所述LED光源安置在散熱器的上端,被固定在所述散熱器上端的反光杯扣在下面;所述遠近光切換機構設置在透鏡和反光杯之間,采用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本實用新型利用配光遮光板將整個燈體分為兩個具有不同功能的反光區,可根據反光區的設置形成遠光燈和近光燈集為一體的燈體結構,并通過透鏡進行聚光,提高了光利用率,增強了光照效果,不但適用于新車燈設計,也滿足了車燈改裝領域的需求,不受原始光路束縛,適于推廣應用。
【專利說明】
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用照明燈具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背景技術】
[0002]隨著車輛照明系統升級市場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汽車、高檔摩托車等車輛的大燈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如高效率的照明光源、理想的光型、美觀的燈體外形等。
[0003]目前,路面上行駛的車輛大都采用鹵素燈作為車輛的前大燈,但其功率大、光效低,節能環保效果差,已逐漸成為車輛照明系統升級改裝的對象。特別是在改裝市場上,人們通常利用氙氣燈和LED燈來代替鹵素燈,兩種燈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節能環保的效果,但卻存在致命的缺陷:1、改裝用的氙氣燈一般采用氙氣燈體+透鏡的結構設計方式, 其照路光型好,但尺寸偏大,且因受車輛原始光路的束縛,很難安裝,不易普及;2、改裝用的 LED頭燈一般采用小尺寸的燈體結構設計,安裝容易,但由于沒有透鏡結構,造成照路光型很差,其無法與車輛的原始光路相匹配,無法滿足相關法規要求。[〇〇〇4]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車用前大燈在結構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如何能創設一種結構簡單緊湊、尺寸小、安裝及使用方便、光照效果及散熱效果顯著、脫離原始光路的束縛形成有兩個光路及光區的車用雙光前大燈,成為當前業界極需改進的目標。【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尺寸小、安裝及使用方便、光照效果及散熱效果顯著、脫離原始光路的束縛形成有兩個光路及光區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包括透鏡、固定支架、散熱器、反光杯、LED光源、遠近光切換機構;所述透鏡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前端,所述散熱器、反光杯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后端;所述LED光源安置在散熱器的上端,被固定在所述散熱器上端的反光杯扣在下面;所述遠近光切換機構設置在透鏡和反光杯之間,采用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
[0008]進一步地,所述配光遮光板設有動態調節機構;所述動態調節機構包括轉軸、回位彈簧、旋轉驅動部件;所述轉軸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固定支架上,回位彈簧安裝在轉軸上并與固定支架接觸;所述配光遮光板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轉軸上,且配光遮光板下部設置有推臂;所述旋轉驅動部件的輸出端設置有推板;所述配光遮光板下部的推臂兩側分別與所述轉軸、旋轉驅動部件的推板配合接觸,由所述推板推動推臂繞轉軸轉動。
[0009]進一步地,所述配光遮光板下部的推臂為S型推臂,S型推臂兩側的凹陷分別與所述轉軸、旋轉驅動部件的推板配合接觸。
[0010]進一步地,所述旋轉驅動部件包括直線-旋轉運動轉向杜桿、電磁鐵及動鐵芯;所述動鐵芯位于電磁鐵一側,由電磁鐵驅動沿前后方向做直線運動;所述直線-旋轉轉向杠桿的輸入端采用左右朝向的軸,與動鐵芯連接,輸出端采用前后向推動的推板,與配光遮光板下部的推臂配合接觸。
[0011]進一步地,所述動鐵芯上設置有槽位,所述直線-旋轉轉向杠桿的輸入端采用推臂結構;所述輸入端的推臂至于槽位內。
[0012]進一步的,所述電磁鐵配有電磁鐵電源插口。[0013 ] 進一步地,所述透鏡通過透鏡支架連接在固定支架上。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利用可調整的配光遮光板將整個燈體分為兩個具有不同功能的反光區,可根據反光區的設置形成遠光燈和近光燈集為一體的燈體結構, 并通過透鏡進行聚光,提高了光利用率,增強了光照效果,極大的滿足了 LED燈的實用性,不但適用于新車燈設計,也滿足了車燈改裝領域的需求,不受原始光路束縛,適于推廣應用。【附圖說明】
[0015]上述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組裝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分解圖;
[0018]圖3是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9]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包括透鏡1、透鏡支架2、固定支架3、散熱器4、反光杯5、LED光源6;透鏡1通過透鏡支架2連接在固定支架3的前端,散熱器4、反光杯5連接在固定支架3的后端,散熱器4在下、反光杯5在上;散熱器4上端設有LED光源固定面,LED光源6安置在LED光源固定面上,反光杯5扣在散熱器4上端,與其連接,LED光源6被反光杯5扣住,在透鏡1和反光杯5之間設置有遠近光切換機構,米用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7。
[0020]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透鏡1和反光杯5之間設置有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7,通過調節配光遮光板7的轉向,可調整從反光杯5到透鏡1的光線多少,從而實現遠光狀態和近光狀態的切換。
[0021]如圖2、3所示,上述配光遮光板7設有動態調節機構;動態調節機構包括轉軸101、 回位彈簧102、旋轉驅動部件103;轉軸101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固定支架3上,回位彈簧102 安裝在轉軸101上并與固定支架3接觸;配光遮光板7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轉軸101上,且配光遮光板7下部設置有推臂71,優選S型推臂;旋轉驅動部件103的輸出端設置有推板1031; S 型推臂的兩個凹陷分別與轉軸101、旋轉驅動部件103的推板1031配合接觸,由推板1031推動S型推臂繞轉軸101轉動。
[0022]工作時,旋轉驅動部件103的推板1031推動S型推臂繞轉軸101轉動,進而帶動配光遮光板7旋轉運動,調整光線多少,而配光遮光板7的回位則由回位彈簧102控制。
[0023]再配合圖2、3所示,旋轉驅動部件103包括直線-旋轉運動轉向杠桿1032、電磁鐵 1033及動鐵芯1034;動鐵芯1034位于電磁鐵1033—側,由電磁鐵1033驅動沿前后方向做直線運動,電磁鐵1033配有電磁鐵電源插口 1035;動鐵芯1034上設置有槽位,直線-旋轉轉向杠桿1032的輸入端采用左右朝向的軸作為推臂;該推臂至于槽位內,直線-旋轉轉向杠桿 1032,輸出端采用前后向推動的推板(如前所述的推板1031),與配光遮光板7的S型推臂的一個凹陷配合接觸。[〇〇24]工作時,電磁鐵1033通電后產生磁場,帶動位于其一側的動鐵芯1034做直線運動, 動鐵芯1034帶動直線-旋轉轉向杠桿輸入端的推臂運動,通過直線-旋轉轉向杠桿1032轉換成杜桿輸出端的推板1031的旋轉運動。杜桿輸出端和配光遮光板7的S型推臂靠在一起,形成了配光遮光板7的旋轉運動,從而調整從反光杯5到透鏡1的光線多少,電磁鐵1033斷電時,配光遮光板7依靠回位彈簧102回位,此系統能夠讓配光遮光板7停留在兩個位置,從而實現遠光狀態和近光狀態的切換。[〇〇2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鏡、固定支架、散熱器、反光 杯、LED光源、遠近光切換機構;所述透鏡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前端,所述散熱器、反光杯連接在固定支架的后端;所述 LED光源安置在散熱器的上端,被固定在所述散熱器上端的反光杯扣在下面;所述遠近光切換機構設置在透鏡和反光杯之間,采用可動態調節的配光遮光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遮光板 設有動態調節機構;所述動態調節機構包括轉軸、回位彈簧、旋轉驅動部件;所述轉軸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固定支架上,回位彈簧安裝在轉軸上并與固定支架接 觸;所述配光遮光板左右兩端活動連接在轉軸上,且配光遮光板下部設置有推臂;所述旋轉驅動部件的輸出端設置有推板;所述配光遮光板下部的推臂兩側分別與所述 轉軸、旋轉驅動部件的推板配合接觸,由所述推板推動推臂繞轉軸轉動。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光遮光板 下部的推臂為S型推臂,S型推臂兩側的凹陷分別與所述轉軸、旋轉驅動部件的推板配合接 觸。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驅動 部件包括直線-旋轉運動轉向杜桿、電磁鐵及動鐵芯;所述動鐵芯位于電磁鐵一側,由電磁鐵驅動沿前后方向做直線運動;所述直線-旋轉轉向杠桿的輸入端采用左右朝向的軸,與動鐵芯連接,輸出端采用前后 向推動的推板,與配光遮光板下部的推臂配合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動鐵芯上設 置有槽位,所述直線-旋轉轉向杠桿的輸入端采用推臂結構;所述輸入端的推臂至于槽位 內。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鐵配有 電磁鐵電源插口。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透鏡的車用LED雙光前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鏡通過透 鏡支架連接在固定支架上。
【文檔編號】F21W101/10GK205592831SQ201620270071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1日
【發明人】金國芳, 呂玉超, 范茂林, 王志松
【申請人】常州市澳茲姆光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