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背光模組和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和包括所述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和光源,其中在背板設置有開口,開口位置在光源與導光板之間,開口位置設置有與開口大小相配合且可滑動的導光件。在顯示狀態下,所述導光件覆蓋開口并保持與背板平齊,為顯示裝置提供背光;在照明狀態下,所述導光件上移,將光導出,作為照明光源。
【專利說明】一種背光模組和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采用這種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一般在手持式設備上外接LED燈做照明使用。使用外接LED燈的結構需要額外的控制電路和LED燈,這不僅增加了使用的零件還增加了電路設計難度,最終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大了耗電量,同時使得手持式設備的重量增大,不方便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移動顯示裝置便捷照明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新型背光模組,將背光模組中光源的光線直接引出,作為外部使用的光源。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背光模組,包括相對設置的導光板和光源,以及承載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光源的背板,所述背板對應于光源與導光板間隙的位置設置有開口 ;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個可滑動的導光件,所述導光件設置在所述開口位置處。
[0006]所述導光件通過滑動裝置固定在所述背板開口位置處。
[0007]優選的,所述導光件包括表面為反射面的反射部。
[0008]優選的,所述反射部的形狀為直角三角棱柱,所述直角三角棱柱的三個側面中:
[0009]與導光板入光面平行的一個直角面為第二平面;
[0010]與導光板入光面垂直的直角面為第四平面;
[0011]與直角相對的面為第七平面。
[0012]優選的,所述導光件可以沿著垂直所述背板開口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反射部設置有至少一排凸起,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013]優選的,所述導光件包括所述反射部和透射部,且所述反射部和所述透射部相接觸的平面為所述第七平面。
[0014]優選的,所述導光件為六面體結構,具體包括:
[0015]與所述導光板平行且靠近所述背板的第一平面;
[0016]與所述第一平面相對且平行的第二平面;
[0017]與所述第一平面相鄰且靠近所述光源的第三平面;
[0018]與所述第一平面相鄰且靠近所述導光板的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相對且平行;
[0019]以及余下相對且平行的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
[0020]優選的,所述導光件的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所述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0021]優選的,所述導光件可以沿著垂直所述第二平面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導光件第四、五、六平面設置有與所述移動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排凸起,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022]優選的,所述第七平面與背板的夾角為45°。
[0023]優選的,所述導光件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距離為0.1-lmm。
[0024]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以上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002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相對設置的導光板和光源,以及承載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光源的背板,其中,背板對應于光源與導光板間隙的位置設置有開口 ;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個可滑動的導光件,設置在所述開口位置處。在顯示狀態下,導光件覆蓋開口并保持與背板平齊,為顯示裝置提供背光;在照明狀態下,導光件上移,將光導出,作為照明光源。因此背光模組具有背光功能,還具有照明功能,從而不需要額外增加照明用LED燈和相應的控制電路,節約了成本和減輕了顯示裝置的重量。
[002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包含上述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由于不需要額外增加照明用LED燈和相應的控制電路,從而節約了成本和減輕了顯示裝置的重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和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和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8]圖1為現有技術提供的背光單元結構剖面示意圖;
[002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003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導光件結構示意圖;
[003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導光件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背光模組顯示狀態結構示意圖;
[0033]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背光模組顯示狀態放大結構示意圖;
[0034]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背光模組照明狀態結構示意圖;
[0035]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背光模組照明狀態放大結構示意圖;
[0036]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背光模組結構示意圖;
[0037]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導光件結構示意圖;
[0038]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導光件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9]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提供的背光模組顯示狀態結構示意圖;
[0040]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四提供的背光模組顯示狀態放大結構示意圖;
[0041]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四提供的背光模組照明狀態結構示意圖;
[0042]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十四提供的背光模組照明狀態放大結構示意圖;
[0043]附圖標記:
[0044]背板-1,光源-2,導光板-3,反射膜-4,導光件-5,導光件第一平面_51,導光件第二平面-52,導光件第三平面-53,導光件第四平面-54,導光件第五平面-55,導光件第六平面-56,導光件第七平面-57,導光件定位凸起-58,導光件第一凸起-581,導光件第二凸起-582,導光件反射部-501,導光件透射部-502。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46]實施例一:
[0047]如圖2所示,背光模組包括相對設置的光源2和導光板3,導光板3下方有反射片4,以及承載光源2、導光板3和反射片4的背板I,背板I對應于光源2與導光板3之間的位置設置有開口,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個可滑動的導光件5,所述導光件5設置在開口位置處。導光件5通過滑動裝置固定在所述背板開口位置處,所述滑動裝置可以是物理按鍵控制,按下按鍵后,導光件5由電驅動的螺桿或其它裝置帶動,做上下滑動。
[0048]導光件5滑動到不同位置,背光模組分別可以實現為顯示裝置提供背光的功能和照明功能。如圖5、6所示導光件5向下滑動,背光模組可以實現為顯示裝置提供背光的功能;如圖7、8所示導光件5向上滑動,背光模組可以實現照明功能。
[0049]實施例二:
[0050]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51]如圖2所示,導光件5表面為反射面42。反射面可以貼附反射片或涂覆反射涂層等,由于這是本領域的常用技術手段,在此不做贅述和限制。反射面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使得光能夠按照實現顯示和照明功能需要的方向傳播。
[0052]實施例三:
[0053]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54]如圖3、4所不,導光件5為直角三角棱柱501,所述直角三角棱柱的三個側面中:
[0055]與導光板平行的一個直角面為第二平面52 ;
[0056]與導光板入光方向垂直的直角面為第四平面54 ;
[0057]與直角相對的面為第七平面57。
[0058]在實現顯示功能時,第二平面52可以將光線反射回背光模組內部,防止光線射出背光模組,增強背光光線的強度。在實現照明功能時,第七平面57可以將光線反射出背光模組,實現照明。
[0059]實施例四:
[0060]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61]如圖3-8所示,導光件5可以沿著垂直背板I開口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反射部501設置有至少一排凸起58,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且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反射部凸起58相配合的凹槽。
[0062]導光件5在上下移動需要精確的定位以實現顯示和照明功能,因此需要在反射部501設置凸起,且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反射部凸起58相配合的凹槽,凸起和凹槽配合實現精確定位的功能。
[0063]實施例五:
[0064]實施例五與實施例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0065]如圖9、10、11所示,導光件5包括所述反射部501和透射部502,且所述反射部501和所述透射部502相接觸的平面為所述第七平面57。增加透射部502是為了加工方便和使用時導光件5容易固定。
[0066]實施例六:
[0067]實施例六與實施例三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68]如圖9、10、11所示,導光件5包括所述反射部501和透射部502,且所述反射部501和所述透射部502相接觸的平面為所述第七平面57。增加透射部502是為了加工方便和使用時導光件5容易固定。
[0069]實施例七:
[0070]實施例七與實施例四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71]如圖9、10、11所示,導光件5包括所述反射部501和透射部502,且所述反射部501和所述透射部502相接觸的平面為所述第七平面57。增加透射部502是為了加工方便和使用時導光件5容易固定。
[0072]實施例八:
[0073]實施例八與實施例五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74]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為六面體結構,具體包括:
[0075]與所述導光板3平行且靠近所述背板I的第一平面51 ;
[0076]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對且平行的第二平面52 ;
[0077]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光源2的第三平面53 ;
[0078]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導光板3的第四平面54,所述第三平面53和第四平面54相對且平行;
[0079]以及余下相對且平行的第五平面55和第六平面56。
[0080]導光件5設計為六面體結構是為了容易固定,滑動方便且使用美觀。
[0081]實施例九:
[0082]實施例九與實施例六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83]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為六面體結構,具體包括:
[0084]與所述導光板3平行且靠近所述背板I的第一平面51 ;
[0085]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對且平行的第二平面52 ;
[0086]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光源2的第三平面53 ;
[0087]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導光板3的第四平面54,所述第三平面53和第四平面54相對且平行;
[0088]以及余下相對且平行的第五平面55和第六平面56。
[0089]導光件5設計為六面體結構是為了容易固定,滑動方便且使用美觀。
[0090]實施例十:
[0091]實施例十與實施例六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092]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為六面體結構,具體包括:
[0093]與所述導光板3平行且靠近所述背板I的第一平面51 ;
[0094]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對且平行的第二平面52 ;
[0095]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光源2的第三平面53 ;[0096]與所述第一平面51相鄰且靠近所述導光板3的第四平面54,所述第三平面53和第四平面54相對且平行;
[0097]以及余下相對且平行的第五平面55和第六平面56。
[0098]導光件5設計為六面體結構是為了容易固定,滑動方便且使用美觀。
[0099]實施例十一:
[0100]實施例1^一與實施例八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01]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的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所述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
[0102]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光線從第三平面53進入導光件5,從第一平面51射出導光件5。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第七平面57將從第三平面53射入的光線向第一平面51反射,使光線射出導光件5;第四、五、六將內部向外射出光線向內部匯聚,經過發射使所有光線都從第一平面51射出;第二平面52可將外部射入的光線反射回去,這樣在實現顯示功能時,光源發出的光不會從開口處射出。
[0103]實施例十二:
[0104]實施例十二與實施例九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05]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的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所述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
[0106]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光線從第三平面53進入導光件5,從第一平面51射出導光件5。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第七平面57將從第三平面53射入的光線向第一平面51反射,使光線射出導光件5;第四、五、六將內部向外射出光線向內部匯聚,經過發射使所有光線都從第一平面51射出;第二平面52可將外部射入的光線反射回去,這樣在實現顯示功能時,光源發出的光不會從開口處射出。
[0107]實施例十三:
[0108]實施例十三與實施例十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09]如圖10、11所示,導光件5的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所述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
[0110]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光線從第三平面53進入導光件5,從第一平面51射出導光件5。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第七平面57將從第三平面53射入的光線向第一平面51反射,使光線射出導光件5;第四、五、六將內部向外射出光線向內部匯聚,經過發射使所有光線都從第一平面51射出;第二平面52可將外部射入的光線反射回去,這樣在實現顯示功能時,光源發出的光不會從開口處射出。
[0111]實施例十四:
[0112]實施例十四與實施例1^一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13]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5可以沿著垂直所述第二平面52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導光件第四、五、六平面設置有與所述移動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排凸起58,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114]導光件5在上下移動需要精確的定位以實現顯示和照明功能,因此需要在反射部501設置凸起,且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反射部凸起58相配合的凹槽,凸起和凹槽配合實現精確定位的功能。[0115]導光件5可以在多個平面上設置有凸起58,多個平面的凸起58與背板I的凹槽配合,使得固定的更加穩固,定位效果更好。
[0116]實施例十五:
[0117]實施例十五與實施例十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18]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5可以沿著垂直所述第二平面52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導光件第四、五、六平面設置有與所述移動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排凸起58,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119]導光件5在上下移動需要精確的定位以實現顯示和照明功能,因此需要在反射部501設置凸起,且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反射部凸起58相配合的凹槽,凸起和凹槽配合實現精確定位的功能。
[0120]導光件5可以在多個平面上設置有凸起58,多個平面的凸起58與背板I的凹槽配合,使得固定的更加穩固,定位效果更好。
[0121]實施例十六:
[0122]實施例十六與實施例十三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23]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5可以沿著垂直所述第二平面52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導光件第四、五、六平面設置有與所述移動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排凸起58,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0124]導光件5在上下移動需要精確的定位以實現顯示和照明功能,因此需要在反射部501設置凸起,且背板I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反射部凸起58相配合的凹槽,凸起和凹槽配合實現精確定位的功能。
[0125]導光件5可以在多個平面上設置有凸起58,多個平面的凸起58與背板I的凹槽配合,使得固定的更加穩固,定位效果更好。
[0126]實施例十七:
[0127]實施例十七與實施例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28]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29]實施例十八:
[0130]實施例十八與實施例三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31]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32]實施例十九:
[0133]實施例十九與實施例四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34]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35]實施例二十:
[0136]實施例二十與實施例八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0137]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38]實施例二十一:
[0139]實施例二十一與實施例九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40]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41]實施例二十二:
[0142]實施例二十二與實施例十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43]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44]實施例二十三:
[0145]實施例二十三與實施例1^一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46]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47]實施例二十四:
[0148]實施例二十四與實施例十二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49]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50]實施例二十五:
[0151]實施例二十五與實施例十三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52]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53]實施例二十六:
[0154]實施例二十六與實施例十四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55]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56]實施例二十七:
[0157]實施例二十七與實施例十五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58]第七 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59]實施例二十八:[0160]實施例二十八與實施例十六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61]第七平面57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此時第七平面57的反射面可以將平行第一平面51入射的光線反射為垂直第一平面51,這樣可以直接從第一平面51射出,避免多次反射使光強減弱。
[0162]實施例二十九:
[0163]實施例二十九與實施例四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64]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的第一凸起581和第二凸起582的距離為0.1-lmm。此時,導光件5上下移動距離大于或等于背光模組中的光源2和導光板3厚度,此時所述導光件第二平面52與光源2頂部處于同一水平面,或者高于光源2頂部,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可以完全射入導光件5。
[0165]實施例三十:
[0166]實施例三十與實施例十四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67]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的第一凸起581和第二凸起582的距離為0.1-lmm。此時,導光件5上下移動距離大于或等于背光模組中的光源2和導光板3厚度,此時所述導光件第二平面52與光源2頂部處于同一水平面,或者高于光源2頂部,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可以完全射入導光件5。
[0168]實施例三十一: [0169]實施例三十一與實施例十五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70]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的第一凸起581和第二凸起582的距離為0.1-lmm。此時,導光件5上下移動距離大于或等于背光模組中的光源2和導光板3厚度,此時所述導光件第二平面52與光源2頂部處于同一水平面,或者高于光源2頂部,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可以完全射入導光件5。
[0171]實施例三十二:
[0172]實施例三十二與實施例十六相比增加了以下部分:
[0173]如圖10-15所示,導光件的第一凸起581和第二凸起582的距離為0.1-lmm。此時,導光件5上下移動距離大于或等于背光模組中的光源2和導光板3厚度,此時所述導光件第二平面52與光源2頂部處于同一水平面,或者高于光源2頂部,使得光源2發出的光可以完全射入導光件5。
[0174]實施例三十三:
[017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任意實施例的背光模組。所述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面板、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0176]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組,包括相對設置的導光板和光源,以及承載所述導光板和所述光源的背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對應于光源與導光板間隙的位置設置有開口; 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一個可滑動的導光件,所述導光件設置在所述開口位置處; 所述導光件通過滑動裝置固定在所述背板開口位置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包括表面為反射面的反射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部的形狀為直角三角棱柱,所述直角三角棱柱的三個側面中: 與導光板入光面平行的一個直角面為第二平面; 與導光板入光面垂直的直角面為第四平面; 與直角相對的面為第七平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可以沿著垂直所述背板開口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反射部設置有至少一排凸起,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包括所述反射部和透射部,且所述反射部和所述透射部相接觸的平面為所述第七平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為六面體結構,具體包括: 與所述導光板平行且靠近所述背板的第一平面; 與所述第一平面相對且平行的第二平面; 與所述第一平面相鄰且靠近所述光源的第三平面; 與所述第一平面相鄰且靠近所述導光板的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相對且平行; 以及余下相對且平行的第五平面和第六平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光件的第一、三平面為透射面,所述第二、四、五、六、七平面均為反射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可以沿著垂直所述第二平面的方向滑動,且所述導光件第四、五、六平面設置有與所述滑動方向平行的至少一排凸起,每一排凸起有上下兩個凸起,所述背板設置有至少一個與所述導光件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9.根據權利要求3或6-8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平面與背板開口平面的夾角為45°。
10.根據權利要求4或8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件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距離為0.1-lmm。
1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文檔編號】F21Y101/02GK203757507SQ201420074573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20日
【發明者】施祖傳 申請人:合肥京東方顯示光源有限公司,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