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同時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組合的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流行的背光技術主要有兩種:側入式和直下式。由于直下式背光模組的模塊較厚,不符合目前液晶顯示裝置向輕薄短小發展的趨勢,且直下式背光模組需要的LED數量較多,同時其散熱集中在背板上,其散熱問題成為一個難題。因此目前的背光模組中多以側入式為主,但是側入式背光模組也存在很多缺陷,如光源利用率低,且液晶顯示裝置越薄,其光源利用率越低;同時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導光板的微結構眾多,制作復雜,不利于模具的產業化發展;并且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均勻性欠佳,目前尚且無法達到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均勻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直下式背光模組散熱難,且側入式背光模組均勻性欠佳的問題,提供一種同時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組合的背光模組,旨在提高其背光的均勻度和中心亮度,同時很好地解決了其背板的散熱問題,并節約了成本。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導光板、直下光源、側入光源,所述直下光源設置于所述背板的面對所述導光板的端面上,所述側入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兩偵牝并與所述導光板的兩側相對設置。
·[0005]優選地,所述直下光源包括多個LED,且其均勻排布于所述背板的中部。優選地,所述多·個LED呈矩形或環形排布。優選地,所述導光板的相對于所述背板的端面上設有多個與所述直下光源對應的第一印刷網點,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等距排布。優選地,所述導光板的面對所述背板的端面上還設有多個第二印刷網點,所述第二印刷網點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的兩側。優選地,所述第二印刷網點對稱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的兩側,將所述導光板的面對所述背板的端面均分為三個面積相等的區域。優選地,所述第二印刷網點的排布密度隨著其與相應一側的側入光源的距離增大而增大。優選地,所述側入光源包括多個LED。優選地,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收容所述導光板的框架,所述側入光源安裝于所述框架的兩內側,且所述側入光源及所述框架之間設有用于散熱的鋁基板。優選地,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反射至所述導光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及所述背板之間,所述反射片倚靠所述框架的內側,并與所述框架內側成一夾角。[0014]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導光板、直下光源、側入光源,所述直下光源設置于所述背板的面對所述導光板的端面上,所述側入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兩側,并與所述導光板的兩側相對設置。本實用新型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的組合,二者的配合提高了背光的均勻度和中心亮度,由于光源分多處設置,將光源分為幾部分后將光線導入所述導光板,從而分散了熱量,很好地解決了散熱集中于所述背光模組的背板的問題,并節約了成本。
圖1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直下光源的LED排布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直下光源的LED排布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導光板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參照圖1,圖1是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背板10、導光板20、直下光源30、側入光源40,所述直下光源30設置于所述背板10的面對所述導光板20的端面上,所述側入光源4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20的兩偵牝并與所述導光板20的兩側相對設置。本實施例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的組合,二者的配合提高了背光的 均勻度和中心亮度,由于光源分多處設置,將光源分為幾部分后將光線導入所述導光板,從而分散了熱量,很好地解決了散熱集中于所述背光模組的背板的問題,并節約了成本。參照圖2及圖3,圖2為本實用新型直下光源的LED排布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直下光源的LED排布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所述直下光源30包括多個LED,且其均勻排布于所述背板10的中部。所述多個LED呈矩形或環形排布。如圖2所示實施例,所述直下光源30的多個LED呈矩形排列,其排列為3行6列,數量為18個;但本實施例中,矩形排列的LED數量并不限于18個,且其行列的數量也不限于圖中所示,排列的規則可以根據背光所需要的中心亮度及均勻度來設定。同理,如圖3所示的實施例,所述直下光源30的多個LED呈環狀排列,且其排列的環形大小及LED數量亦不限于圖中所示,可以根據背光所需要的中心亮度及均勻度來設定。進一步的,所述側入光源40包括多個LED。所述側入光源40的設置,使得所述背板10上設置的LED數量可相應減少,從而減少所述背板10上的散熱集中問題。參照圖1及圖4,圖4是本實用新型導光板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所述導光板20的相對于所述背板10的端面上設有多個與所述直下光源30對應的第一印刷網點201,所述第一印刷網點201等距排布。進一步的,所述導光板20的面對所述背板10的端面上還設有多個第二印刷網點202,所述第二印刷網點202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201的兩側。所述第二印刷網點202對稱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201的兩側,將所述導光板20的面對所述背板10的端面均分為三個面積相等的區域。所述第二印刷網點202的排布密度隨著其與相應一側的側入光源40的距離增大而增大,即離側入光源40越遠,網點排布更加密集,這樣便于將更多的光線進行反射。所述第一印刷網點201及所述第二印刷網點202將射入所述導光板20的光線進行漫反射,在通過其漫反射之后,所述光線變得更為均勻,可以提高所述背光模組背光的整體均勻性及亮度。參照圖1,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收容所述導光板20的框架50,所述側入光源40安裝于所述框架50的兩內側,且所述側入光源40及所述框架50之間設有用于散熱的鋁基板(圖未示),所述鋁基板可將側入光源40上散發的熱量傳導至外界,從而完成其散熱功能。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反射至所述導光板20的反射片60,所述反射片60設置于所述導光板20及所述背板10之間,所述反射片倚靠所述框架50的內側,并與所述框架50內側成一夾角,其中所述夾角根據需要而定,優選地,所述夾角可為大于0°,并小于45°,這樣可將更多的光線反射至出光面,提高光線的利用率,避免發光死角,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背光模組的亮度。所述側入光源40發射的光線進入所述導光板20之后,經所述導光板20的折射,所述光線大部分從所述導光板20的正面射出,其中的一部分光線被折射至所述反射片60上,并經所述反射片60反射之后,射入所述導光板20,并通過所述導光板20的正面射出,顯然,通過所述反射片60的反射,可以增加光源的利用率。而所述直下光源30發射的光線大部分直接進入所述導光板20,并經所述導光板20折射后從其正面射出,同時其中的一小部分光線射到所述反射片60的表面,并經所述反射片60反射后進入所述導光板20后,從所述導光板20的正面射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的組合,利用二者的配合提高了背光的均勻度和中心亮度,同時由于光源分多處設置,將光源分為幾部分后將光線導入所述導光板,從而分散了熱量,很好地解決了散熱集中于所述背光模組的背板的問題,并節約了成本。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適用范圍廣,其背光的均勻度大大提高。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 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導光板、直下光源、側入光源,所述直下光源設置于所述背板的面對所述導光板的端面上,所述側入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兩側,并與所述導光板的兩側相對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下光源包括多個LED,且其均勻排布于所述背板的中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LED呈矩形或環形排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的相對于所述背板的端面上設有多個與所述直下光源對應的第一印刷網點,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等距排布。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的面對所述背板的端面上還設有多個第二印刷網點,所述第二印刷網點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的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印刷網點對稱排布于所述第一印刷網點的兩側,將所述導光板的面對所述背板的端面均分為三個面積相等的區域。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印刷網點的排布密度隨著其與相應一側的側入光源的距離增大而增大。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入光源包括多個LED。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收容所述導光板的框架,所述側入光源安裝于所述框架的兩內側,且所述側入光源及所述框架之間設有用于散熱的鋁基 板。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將光線反射至所述導光板的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設置于所述導光板及所述背板之間,所述反射片倚靠所述框架的內側,并與所述框架內側成一夾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導光板、直下光源、側入光源,所述直下光源設置于所述背板的面對所述導光板的端面上,所述側入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兩側,并與所述導光板的兩側相對設置。本實用新型采用側入光源及直下光源的組合,利用二者的配合提高了背光的均勻度和中心亮度,同時由于光源分多處設置,將光源分為幾部分后將光線導入所述導光板,從而分散了熱量,很好地解決了散熱集中于所述背光模組的背板的問題,并節約了成本。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適用范圍廣,背光均勻度高。
文檔編號F21V29/00GK203131608SQ201320106688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8日
發明者胡盛森, 吳盛圣 申請人: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