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模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背光源模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的導光板;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側壁的內側處設置有發光元件,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一反射片;所述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延伸至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其通過在發光元件下方設置一延伸至導光板下方的第二反射片,將發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專利說明】背光源模組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背光源模組。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Display,簡稱TFT-LCD)是當前主要的平板顯示產品之一。已經成為了現代信息技術、視訊產品中重要的顯示平臺。由于液晶本體并不發光,為了實現其顯示功能,需要配置背光源(back light,簡稱 BL)模組。
[0003]現下較為主流的背光源模組采用側入式背光源。其先是將發光元件設置于背光源框架的側壁的內側上;然后利用安裝在背光源框架上的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簡稱LGP)將光傳導至顯示區范圍。為了保證發光元件同LGP的耦光效率(即發光元件導入LGP中的入光效率),在LGP沿垂向的底部(LGP與背光源框架的底部之間的垂線方向即為垂向)設置有反射片。通常反射片沿水平方向(與垂向相垂直的方向即為水平方向,其包括縱向和橫向)與LGP的尺寸相同,即反射片與LGP平齊。
[0004]實際使用時人們發現,當反射片沿水平方向延伸至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時,發光元件導入LGP中的入光效率較反射片與LGP平齊時提高了至少3% (實際測量,亮度由4735nit提高至4890nit)。因此,在設置反射片時,應盡量將其延伸至發光元件沿垂向的底部。
[0005]目前,在設置反射片時通常的做法有兩種。其一,是將反射片粘結于LGP的底部,并將其延伸至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但采用這種設置方式,反射片受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而產生的漲縮量無法展開,從而會導致背光源模組畫面產生亮暗不均的現象(即出現波浪狀條紋)。其二,是將反射片以自由狀態放置于LGP與背光源框架之間,并將其延伸至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但采用這種設置方式,安裝好的背光源模組中的反射片有可能會從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退出,從而無法起到提高入光效率的目的。
【發明內容】
[0006]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源框架,其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07]I)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背光源模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的導光板,其中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側壁的內側處設置有發光元件,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一反射片,所述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延伸至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
[0008]2 )在本發明的第I)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沿垂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下方。
[0009]3)在本發明的第I)或第2)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側壁延伸至所述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0010]4)在本發明的第I)項到第3)項中任一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與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間設置有用于緩沖的彈性支撐構件,所述彈性支撐構件沿垂向的頂部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放置槽。
[0011]5)在本發明的第4)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所述放置槽內。
[0012]6)在本發明的第4)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所述放置槽內。
[0013]7)在本發明的第I)項到第6)項中任一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發光元件與所述背光源框架之間還設置有散熱片。
[0014]8)在本發明的第I)項到第7)項中任一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導光板通過扣板扣接固定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
[0015]9)在本發明的第I)項到第8)項中任一項的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發光元件為LED光源。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背光源模組,其通過在發光元件下方設置一延伸至導光板下方的第二反射片,將發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7]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將第二反射片設置于第一反射片的下方,便于第二反射片的安裝;同時通過第二反射片延伸至導光板下方的部分與第一反射片形成重疊區域,使得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之間不存在接口縫隙,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8]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將第一反射片延伸至發光元件的下方,從而利用第一反射片直接將發光元件下方的光直接導入導光板中,并且通過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形成重疊區域,使得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之間不存在接口縫隙,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元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兀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19]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導光板與背光源框架之間設置緩沖用的彈性支撐構件,可起到保護導光板的作用,同時在彈性支撐構件的頂部設置有放置槽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通過放置槽限定第二反射片的位置,從而保證第二反射片一直位于發光元件的下方并延伸至導光板的下方,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兀件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導入導光板中的入光效率。
[0020]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放置槽內,通過放置槽的卡接作用起到對第二反射片的限位作用。
[0021]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放置槽內,通過粘接起到對第二反射片的限位作用。
[0022]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發光元件與背光源框架之間設置有散熱片,起到散熱作用。
[0023]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導光板通過扣板扣接固定于背光源框架內,便于安裝。
[0024]上述技術特征可以各種適合的方式組合或由等效的技術特征來替代,只要能夠達到本發明的目的。【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在下文中將基于僅為非限定性的實施例并參考附圖來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的描述。其中:
[0026]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模組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為圖1中的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8]【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9]1-背光源框架,2-導光板,3-發光兀件,4-第一反射片,5-第二反射片,6_彈性支撐構件,7-放置槽,8-散熱片,9-扣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本發明中的【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0031]在描述【具體實施方式】前,先對本發明中出現的方向性名詞做如下限定:
[0032]在背光源模組中,如圖1所示,導光板2與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垂線方向設定為垂向V,并且朝向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一側定義為下方、底部,背離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的一側定義為上方、頂部;背光源框架I的側壁朝向安裝導光板2的一側為內側。
[0033]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模組,包括背光源框架I以及放置在背光源框架I的內部的導光板2,其中背光源框架I的側壁的內側處設置有發光元件3,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一反射片4,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二反射片
5,并且第二反射片5向背光源框架I的內部延伸至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
[0034]其通過在發光兀件3下方設置一延伸至導光板2下方的第二反射片5,將發光兀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2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3導入導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5]需要說明的是,發光元件3可設置在背光源框架I上的任一個側壁的內側;也可同時設置在背光源框架I上相對的兩個側壁的內側;還可同時設置在背光源框架I圍繞導光板2的四個側壁的內側;因此發光元件3的設置情況不唯一,但都應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同時不論發光元件3設置在哪個側壁的內側以及發光元件3設置的數量,但需保證設置的每個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均設置有一個第二發射片,并且第二反射片5向背光源框架I的內部延伸至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
[0036]本實施例中,由于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處已設置有第一反射片4,而第二反射片5又延伸至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為了便于設置,可使得第二反射片5沿垂向位于第一反射片4的下方。將第二反射片5設置于第一反射片4的下方,便于第二反射片5的安裝;同時通過第二反射片5延伸至導光板2下方的部分與第一反射片4形成重疊區域,使得第一反射片4與第二反射片5之間不存在接口縫隙,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2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3導入導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7]本實施例中,在設置第一反射片4時,可將第一反射片4沿水平方向(與垂向相垂直的方向即為水平方向,其包括縱向和橫向)與導光板2的尺寸相同,即第一反射片4與導光板2在水平方向上平齊。采用該種設置方式時,如果第二反射片5是固定安置在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時,則不會對發光元件3導入導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但如果第二反射片5以自由狀態放置在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時,第二反射片5有可能從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從而無法起到提高入光效率的目的。為此,可將第一反射片4向背光源框架I的側壁延伸至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將第一反射片4延伸至發光元件3的下方,從而可利用第一反射片4直接將發光元件3下方的光直接導入導光板2中,并且通過第一反射片4與第二反射片5形成重疊區域,使得第一反射片4與第二反射片5之間不存在接口縫隙,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2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3導入導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8]本實施例中,由于導光板2放置于背光源框架I內,為了提高導光板2的安全性,防止導光板2與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磕碰從而造成導光板2的損壞;可在導光板2沿垂向的下方與背光源框架I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間設置有用于緩沖的彈性支撐構件6,并且在彈性支撐構件6沿垂向的頂部形成有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5的放置槽7。其通過彈性支撐構件6的緩沖作用,可對導光板2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在彈性支撐構件6的頂部設置有放置槽7用于放置第二反射片5,通過放置槽7限定第二反射片5的位置,可有效地防止第二反射片5從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從而保證第二反射片5 —直位于發光元件3的下方并延伸至導光板2的下方,從而進一步確保將發光元件3的下方散射出的光導入導光板2內,從而可有效地提高發光元件3導入導光板2中的入光效率。
[0039]進一步優選的,彈性支撐構件6為橡膠支撐構件。
[0040]本實施例中,第二反射片5卡接于放置槽7內,通過放置槽7的卡接作用起到對第二反射片5的限位作用,防止其從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同時更加便于安裝、生產。
[0041]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二反射片5的尺寸相較于第一反射板較小,其自身受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而產生的漲縮量也自然較小。因此,為了保證第二反射片5安裝的穩定性,第二反射片5粘接于放置槽7內,其通過粘接起到對第二反射片5的限位作用,防止其從發光元件3沿垂向的下方退出。
[0042]進一步需要說明的是,第二反射片5還可直以自由狀態放置在放置槽7內。
[0043]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發光元件3散熱,還可在發光元件3與背光源框架I之間還設置有散熱片8。
[0044]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背光源模組的組裝,導光板2通過扣板9扣接固定于背光源框架I的內部。進一步的,扣板9與背光源框架I栓接固定。
[0045]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3采用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簡稱LED)光源。
[0046]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方式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方式或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實施方式或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源模組,包括背光源框架以及放置在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的導光板,其中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側壁的內側處設置有發光元件,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一反射片, 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處設置有第二反射片,并且所述第二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延伸至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沿垂向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片的下方。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向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側壁延伸至所述發光元件沿垂向的下方。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沿垂向的下方與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底部沿垂向的上方之間設置有用于緩沖的彈性支撐構件,所述彈性支撐構件沿垂向的頂部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反射片的放置槽。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卡接于所述放置槽內。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片粘接于所述放置槽內。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元件與所述背光源框架之間還設置有散熱片。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通過扣板扣接固定于所述背光源框架的內部。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元件為LED光源。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3629599SQ201310554919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張彥學, 蕭宇均 申請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