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及單層或多層燈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組件,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及采用該連接組件安裝燈罩板的單層或多層燈罩
背景技術:
一般的燈罩至少包括可與天花板或者其他懸掛物固定連接的頂板,雙層的燈罩還包括上燈罩板和下燈罩板兩個平行設置的板狀件,以實現更好的燈光反射效果。在安裝上燈罩板和下燈罩板時,需要采用連接組件使其與頂板連接,實現上燈罩板和下燈罩板平行設置于頂板下方。現有技術中,對于板狀件與連接組件的配合通常采用如圖1所示的方式,板狀件102上開設有通孔,板狀件102的兩側分別設置第一安裝套101和第二安裝套104,第一安裝套101和第二安裝套104的外徑尺寸均大于通孔的尺寸。螺桿100依次穿過第一安裝套101、板狀件102、第二安裝套104并與第一安裝套101、第二安裝套104通過螺紋連接。由于第一安裝套101、第二安裝套104的尺寸大于通孔的尺寸,螺桿100通過與第一安裝套101和第二安裝套104的螺紋連接,將板狀件102夾持在第一安裝套101和第二安裝套104之間。現有技術中,在將第二安裝套104與螺桿100擰緊的過程中,第二安裝套104會對板狀件102造成擠壓,勢必會對板狀件102的質量和外觀造成很大的影響,尤其當板狀件102為玻璃、PC板等材質,受到較大外力擠壓時容易變形甚至產生裂縫,同時,現有的第一安裝套101和第二安裝套104大多采用的標準件,其內螺紋的螺紋長度較長,需要擰合的時間的較長,不利于快速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避免對板狀件產生擠壓,最大程度保證板狀件的外觀。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所述板狀件上設有通孔,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分別位于所述板狀件兩側并且外徑尺寸均大于所述通孔的兩個套管以及穿過所述兩個套管和通孔的連接桿,所述兩個套管與所述連接桿通過螺紋連接,任意一個所述套管靠近所述板狀件一端設有容納于所述通孔內的凸臺,所述凸臺的高度大于所述板狀件的厚度。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桿設有外螺紋,所述兩個套管內分別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內螺紋從所述套管靠近所述板狀件的一端設置,且每個套管的內螺紋長度小于其長度。作為優選,所述凸臺為圓柱形。作為優選,所述凸臺為棱柱形。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另外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燈罩,保證其燈罩板在安裝時不受擠壓,確保燈罩板不發生變形、破裂。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層或多層燈罩,包括頂板和一個或多個燈罩板,還包括多個相同的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種連接組件,所述多個連接組件沿所述燈罩板的周向均勻分布,所述連接桿的上端固定連接在所述頂板上,任意一層所述燈罩板通過多個所述連接組件吊掛在所述頂板下方。作為優選,最下層的燈罩板的下方的第二套管為自由端封閉的螺帽狀。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及燈罩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過在套管上設置徑向尺寸小于通孔的凸臺,并且凸臺的高度大于所述通孔,使兩個套管的端部能直接接觸,安裝時不會對板狀件形成擠壓,避免了板狀件的變形和破 O2、將套管的內螺紋的螺紋長度縮短,提高了安裝速度。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連接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連接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燈罩的整體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燈罩的燈罩板與連接組件相配合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連接組件及燈罩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組件的分解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連接組件包括依次穿過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之間沒有順序的限制,只要是套管即可),依次穿過第一套管2、板狀件4上的通孔41、第二套管3的連接桿18,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的外徑均大于通孔41的尺寸,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與連接桿18通過螺紋連接,第二套管3靠近板狀件4 一端設有容納于通孔41內的第一凸臺5,第一凸臺5的高度大于板狀件4的厚度。這樣,當把連接桿18與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連接時,第一凸臺5透過通孔41與第一套管2接觸,相當于板狀件4套在連接桿18上,搭接在第一凸臺5的臺階面上。通過在第二套管3上設置徑向尺寸小于通孔41的第一凸臺5,并且第一凸臺5的高度大于通孔41的厚度,使第一套管2與第二套管3能直接接觸,安裝時不會對板狀件4形成擠壓,避免了板狀件4的變形和破裂。當然,也可以只在第一套管2上設置第一凸臺5,或者在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都設置第一凸臺5,只要能實現第一套管2與第二套管3直接接觸,均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第一凸臺5的形狀可以為圓柱形,也可以為棱柱形,優選為圓柱形。作為改進,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連接組件的連接桿18設有外螺紋11,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分別設有與外螺紋11配合的內螺紋21、31。作為更進一步的改進,內螺紋21、31沿安裝方向分別從第一套管2或第二套管3的一端向另一端設置,且內螺紋21螺紋長度小于第一套管2的長度,內螺紋31螺紋長度小于第二套管3的長度。通過螺紋連接使得安裝牢固,便捷,同時將內螺紋21、31的螺紋長度縮短,使得在旋入第一套管2或第二套管3時,有效旋入部分縮短,裝配時省時省力,提高了安裝速度。[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燈罩的整體示意圖,圖4為本實施例的燈罩的燈罩板與連接組件相配合的分解示意圖。如圖3和圖4所示(圖3中虛線圈表示的是燈罩板與連接組件相配合的部分),本實施例的燈罩6為雙層燈罩,包括頂板49,上燈罩板61和下燈罩板62,頂板49可通過繩索等與天花板連接,連接桿18的上端與頂板49固定連接,連接桿18為螺栓等現成的標準件,其中,上燈罩板61的組裝方式采用如上所述的連接組件安裝,連接桿18穿過第一套管2并與其通過螺紋連接,然后再穿過上燈罩板61,然后再穿過第二套管3,旋轉第二套管3,使其與連接桿18也通過螺紋連接,在安裝完畢后,上燈罩板61卡在第二套管3的第一凸臺5所形成的臺階上。由于第二套管3上端設有第一凸臺5,在旋緊第二套管3的過程中,第一凸臺5從上燈罩板61上的通孔內通過并與第一套管2接觸,從而避免對上燈罩板61造成擠壓,保證了燈罩的不會發生變形、破裂。為了實現燈罩板61的穩定性,沿燈罩板61的周向均勻分布有多個上述的安裝組件,使燈罩板61懸吊在頂板49的下方。如圖4所示,下燈罩板62也采用類似的方式與連接桿18連接,此時,第三套管7位于下燈罩板62的下方,不同的是,為了防止連接桿18的下端突出于第三套管7,影響美觀,第三套管7的自由端封閉,形成螺帽狀的結構。當然,第三套管7與下燈罩板62相接觸的一端設有第二凸臺8,第二凸臺8的高度大于下燈罩板62的厚度,以達到保護下燈罩板62避免被第三套管7擠壓的目的。如圖4所示,第一套管2的上端,也即是與頂板49相接觸的部分設置有第三凸臺23,避免對頂板49的直接擠壓。上述實施例以雙層燈罩為例進行說明的,顯然,如果為單層燈罩時,相當于取消本實施例的上燈罩板,即只設置一個燈罩板,其連接方式與本實施例是類似的。此外,設置兩個以上的燈罩板,其連接方式是相似的,無非是增加連接桿的長度,增加更多的套管而已。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組件可以應用在其他產品中的板狀件安裝過程中,避免對板狀件的擠壓,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在此不再贅述。以上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實用新型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所述板狀件上設有通孔,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分別位于所述板狀件兩側并且外徑尺寸均大于所述通孔的兩個套管以及穿過所述兩個套管和通孔的連接桿,所述兩個套管與所述連接桿通過螺紋連接,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個所述套管靠近所述板狀件一端設有容納于所述通孔內的凸臺,所述凸臺的高度大于所述板狀件的厚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設有外螺紋,所述兩個套管內分別設有與所述外螺紋配合的內螺紋;所述內螺紋從所述套管靠近所述板狀件的一端設置,且每個套管的內螺紋長度小于其長度。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為圓柱形。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為棱柱形。
5.一種單層或多層燈罩,包括頂板和一個或多個燈罩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相同的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組件,所述多個連接組件沿所述燈罩板的周向均勻分布,所述連接桿的上端固定連接在所述頂板上,任意一個所述燈罩板通過多個所述連接組件吊掛在所述頂板下方。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單層或多層燈罩,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下層的燈罩板的下方的所述套管為自由端封閉的螺帽狀。
7.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單層或多層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為圓柱形。
8.如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單層或多層燈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為棱柱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安裝板狀件的連接組件及采用該連接組件安裝燈罩板的單層或雙層燈罩。所述板狀件上設有通孔,所述連接組件包括分別位于板狀件兩側并且外徑尺寸均大于通孔的兩個套管以及穿過兩個套管和通孔的連接桿,兩個套管與連接桿通過螺紋連接,其特征在于,任意一個套管靠近板狀件一端設有容納于通孔內的凸臺,凸臺的高度大于板狀件的厚度。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采用上述連接組件安裝燈罩板的單層或多層燈罩。本實用新型的連接組件及燈罩,不會對板狀件或燈罩板產生擠壓,避免發生變形或破裂。
文檔編號F21V3/00GK202835227SQ20122053193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7日
發明者何清 申請人:松下電氣機器(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