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放電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放電燈,特別涉及在密封部內金屬箔和內外部導線通過集電盤電連接的放電燈。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用于對半導體基板或液晶顯示器用的液晶基板進行曝光的曝光裝置的紫外線光源,使用放電燈。如特開2007-115498號公報(引用文獻I)所不,該種放電燈多為在密封部內金屬箔和內外部導線通過集電盤電連接的構造。
·[0004]圖2為現有放電燈的整體剖視圖,圖3為其部分放大圖。如圖2所示,在該放電燈中,由石英玻璃形成的發光管I由圍繞發光空間S的球形發光部2和從該發光部2兩端向外延伸而連接設置的筒狀密封部3構成。在該發光管I的發光部2內,陽極4和陰極5相對設置,陽極4和陰極5分別被固定并支撐于圓柱形的內部導線6、6的前端,該內部導線6從密封部3在發光部2中沿管軸方向延伸,例如由鶴制成。并且,在所述發光管I的發光部2內,封入有氣氣、IS氣、氪氣等稀有氣體或者由這些的混合物形成的封入氣體以及水銀等發光物質。在所述發光管I的密封部3內,在接近發光部2的位置上設置有有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7,所述內部導線6貫穿該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7并被其支撐。所述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7的后方安裝有石英玻璃制成的密封用玻璃部件8。并且,在該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前端面,在與所述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7之間夾持設有內部集電盤12。并且,保持了電極4、5的內部導線6貫穿所述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7,與所述內部集電盤12連接。如圖3所詳示,在該內部集電盤12的中心形成有內徑與內部導線6的外徑相適應的貫通孔12a,所述內部導線6以插入該貫通孔12a的狀態進行連接。另一方面,在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8,從其后端面開始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有底孔8a,外部導線9插入該有底孔8a中,該外部導線9從密封部3的后方伸出。在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后端面配置有外部集電盤13,所述外部導線9貫穿該外部集電盤13進行連接。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外周面上安裝有由鑰制成的多個帶狀金屬箔11,多個帶狀金屬箔11在該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周向上相互分離并沿長度方向延伸,該金屬箔11的各內端部連接到所述內部集電盤12而與內部導線6電連接,另一方面,所述金屬箔11的各外端部連接到所述外部集電盤13而與外部導線9電連接。由此,所述內部導線6和外部導線9通過內部集電盤12、金屬箔11以及外部集電盤13進行電連接。并且,在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外周面通過金屬箔11氣密性地熔融固定于密封部3的內表面。另外,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8的外端側配置有外部導線保持用筒體10,所述外部導線9插入并保持在該外部導線保持用筒體10中,該外部導線保持用筒體10的外周面氣密性地熔融固定于密封部3的內表面。如圖3所示,上述結構中,內部導線6與內部集電盤12通過釬焊連接。S卩,將內部導線6插入內部集電盤12的貫通孔12a中,將它們用釬料14釬焊起來。而且,圖中未示出的是,外部導線9與外部集電盤13也以同樣的 結構通過釬焊連接。這樣,在內部導線6與內部集電盤12、外部導線9與外部集電盤13通過釬焊接合時,存在以下問題。作為潤濕性良好且具有耐熱性的材料,鉬(Pt)適于用作釬料。然而,封入發光部的水銀可以到達內部集電盤的表面。此時,作為釬料的鉬與水銀發生反應,形成汞合金,由于該反應而體積膨脹,造成密封部破裂的問題。并且,出于加工性和耐熱性的考慮,內部集電盤和外部集電盤多使用鑰制成,但作為釬料的鉬的熔點超過了內部集電盤和外部集電盤的鑰的再結晶溫度( 1200°C)。因此,在釬焊工序中,熔解鉬時,內部集電盤和外部集電盤的溫度達到了再結晶溫度以上,作為其構成材料的鑰發生再結晶,造成變脆、易碎。其結果,當由內部導線或外部導線帶給內部集電盤或外部集電盤的負荷等過大時,有可能造成這些內部集電盤或外部集電盤的脆性破壞。此外,釬料構成材料為鉬,還存在制造成本高的問題。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7-115498號公報發明內容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放電燈,在發光管的密封部內,內部集電盤與連接著電極的內部導線連接,和/或外部集電盤與外部導線連接,所述兩個集電盤通過金屬箔連接,導線與集電盤的連接結構不使用釬料而牢固地接合。解決問題的手段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高壓放電燈特征在于在固定有電極的內部導線和/或從所述密封部向外伸出的外部導線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導線插入形成于集電盤的貫通孔,所述集電盤配置于密封部內的密封用玻璃部件的發光部側端面和/或外側端面,使所述集電盤塑性變形,將所述集電盤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導線的凹部,將所述集電盤鉚接固定于所述導線。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電盤為配置于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的發光部側端面的內部集電盤,該內部集電盤使所述金屬箔與所述內部導線電連接。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電盤為配置于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的外側端面的外部集電盤,該外部集電盤將所述金屬箔與所述外部導線電連接。[0035]另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在所述導線的外周面上隔開間隔地形成。另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在所述導線的外周面上連續地形成。實用新型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由于導線與集電盤的接合結構為使集電盤的一部分發生塑性變形,插入形成于導線的外周面上的凹部并鉚接固定,可以不使用接合用的釬料而牢固接合,避免由于使用釬料而造成的密封部破損、集電盤脆性破壞、進而成本升高等多種弊端。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剖視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圖2中導線與集電盤的接合結構的部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表示導線與集電盤的接合結構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在這種情況下,表示了內部導線6與內部集電盤12的接合。如圖1 (A)所示,在內部導線6的端部附近,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凹部15。該凹部15可以是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形成的獨立的凹部,也可以是在圓周方向上連續的槽狀的凹部。并且,在該實施例中,凹部15形成于內部導線6的軸向的兩處位置的外周面上,也就是鄰近內部集電盤12的兩個側面的位置的外周面上。如圖1 (B)所示,該內部導線6插入內部集電盤12的貫通孔12a內。此時,所述內部導線6上形成的凹部15位于該貫通孔12a內。然后,如圖1 (C)及其X部的放大圖(E)所示,在內部集電盤12的貫通孔12a的附近,即內部導線6的插入部分的周邊,用打孔工具17沖壓打孔。由此,如圖1 (D)及其X部的放大圖(F)所示,內部集電盤12材料的一部分16發生塑性變形,插入所述內部導線6的凹部15內。這樣,內部導線6與內部集電盤12實現了鉚接固定。此外,雖然在該實施例中,內部導線6的凹部15位于內部集電盤12兩個側面附近并沿軸向形成兩處,但如果固定充分的話,保留其中任意一處即可。并且,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地形成凹部15時,其個數也沒有特別的限定。而且,在該獨立凹部的情況下,也具有防止集電盤12旋轉的效果。并且,凹部15為連續槽狀時,鉚接固定效果更可靠,還具有更可靠地防止集電盤脫離的效果。另外,在圖1中顯示的是內部導線6與內部集電盤12的接合結構,但外部導線9與外部集電盤13的接合結構也可以采用同樣的設置。并且,如圖2所示,內部導線6及外部導線9與內部集電盤12及外部集電盤13的接合結構,可以采用集電盤安裝在導線的端部的形式,或者也可以采用導線貫穿集電盤、其后端從集電盤后方突出的形式。當然,內部導線6貫穿內部集電盤12并從后方突出時,與所述圖2中的后方導線9的情況一樣,在密封用玻璃部件8上形成有底孔,突出部分插入其中。如上所述,根據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導線與集電盤鉚接固定,避免了使用釬料的固定結構的各種不便,可以更加簡便而可靠地進行固定。標記說明I 發光管2 發光部3 密封部4 陽極5 陰極6 內部導線7 內部導線保持用筒體8 密封用玻璃部件9 外部導線10 外部導線保持用筒體11 金屬箔12 內部集電盤12a貫通孔15 凹部16 內部導線材料變形的一部分
權利要求1.一種放電燈,由發光管、密封用玻璃部件、多個金屬箔以及集電盤構成,其中所述發光管由內部配置有一對電極的發光部和該發光部的兩端的密封部構成,多個密封用玻璃部件配置在所述密封部的內部,所述多個金屬箔沿著該玻璃部件的側面在長度方向上延伸配置,所述集電盤配置在所述玻璃部件的發光部側端面和/或外側端面,該集電盤與固定有所述電極的內部導線和/或從所述密封部向外伸出的外部導線以及所述金屬箔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線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導線插入到形成于所述集電盤的貫通孔,使所述集電盤塑性變形,將所述集電盤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導線的凹部,使所述集電盤鉚接固定于所述導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電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電盤為配置于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的發光部側端面的內部集電盤,該內部集電盤使所述金屬箔與所述內部導線電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電燈,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電盤為配置于所述密封用玻璃部件的外側端面的外部集電盤,該外部集電盤使所述金屬箔與所述外部導線電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電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在所述導線的外周面上隔開間隔地形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電燈,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在所述導線的外周面上連續地形成。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放電燈,具有配置于發光管的密封部內的密封用玻璃部件的側面上的多個金屬箔以及配置于所述玻璃部件的發光部側端面和/或外側端面的集電盤,該集電盤與固定有所述電極的內部導線和/或從所述密封部向外伸出的外部導線以及所述金屬箔電連接,所述集電盤與導線不使用釬料而牢固地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線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凹部,所述導線插入到形成于所述集電盤的貫通孔,使所述集電盤塑性變形,將所述集電盤的一部分插入所述導線的凹部中,使所述集電盤鉚接固定于所述導線。
文檔編號H01J61/36GK202839544SQ20122040237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4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25日
發明者笠石朱貴, 熊田豐彥 申請人:優志旺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