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源結構和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背光源結構和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背光源設計都期望向高效低耗、薄型化方向發展。現有的背光源結構,主要有側入式和直下式兩種打光方式,對于側入式打光并選用LED作為發光體的背光源結構,如圖1所示,發光體2設置于導光板I入射面的一側,導光板I和發光體2通過背板3實現支撐,發光體2與導光板I之間具有一定距離,相應會增大顯示面板的邊框,制約著窄邊框顯示面板的發展,由于發光體2與導光板I之間間隙不能太大,所以經常會在相鄰的發光體2之間產生暗區,使導光板I上出現亮暗交替的現象,稱之為熱點,影響顯示裝置的顯示質量;對于直下式打光方式,光源設置在導光板的下方,光源所在的層會占有一定的厚度,制約著顯示面板薄型化的發展。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實現顯示面板薄型化、窄邊框以及無熱點現象等效果的統一。(二)技術方案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源結構,其包括發光體、導光板和背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導光板基材、形成在所述導光板基材上用以接收光束且將光束反射到導光板基材內部的入射面、與所述入射面相連的底面、以及與所述底面相對的出射面,所述入射面與所述底面之間成一銳角夾角,所述發光體設置在所述背板和導光板之間且位于所述入射面下方。其中,所述背板上具有凹槽,所述發光體位于所述凹槽內。其中,所述凹槽的大小與所述發光體的大小一致。其中,所述導光板的底面上設置有反射膜,所述出射面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與所述反射膜相重合。其中,所述入射面與所述底面之間的夾角為30°飛0°。其中,所述入射面與所述底面之間的夾角為45°。其中,所述入射面上設置有全反射膜。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結構。(三)有益效果上述技術方案所提供的背光源結構和顯示裝置,采用發光體設置于導光板側邊下方,并將導光板的入射面設置為斜面,運用光的反射原理,使得發光體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入射面和底面的反射,實現點光源到面光源的轉化,最終能夠實現顯示面板的窄邊框效果,降低成本,并能有效解決熱點問題。
圖1是現有技術中側入式背光源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背光源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背光源結構的發光體光線傳輸示意圖。其中,1:導光板;1_1 :底面;1_2 :入射面;2 :發光體;3 :背板;3_1 :凹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1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背光源結構,其結構示意圖和發光體光線傳輸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參照圖1,本實施例背光源結構包括發光體2、導光板I和背板3,所述發光體2由多個LED組成,即常用的LED燈條,所述導光板I包括導光板基材、形成在所述導光板基材上用以接收光束且反射光束的入射面1-2、與所述入射面1-2相連的底面1-1、以及與所述底面1-1相對的出射面,所述背板3設置在所述底面1-1下方,所述入射面1-2與所述底面1-1之間成一銳角夾角,所述發光體2設置在所述背板3和導光板I之間且位于所述入射面1-2下方。該結構形成的背光源結構,發光體2位于導光板I下方,但是利用了側入式打光的原理,發光體2發出的光線透過導光板I的底面1-1射向其傾斜份入射面1-2,光線由該入射面1-2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底面1-1和背板3,然后再次反射出去,由導光板I的出射面將光線射出,發光體2的設置位置與現有技術中的側入式打光方式的背光源結構相t匕,能夠實現背光源結構的窄邊框設計。進一步地,在背板3上開設有凹槽3-1,所述發光體2位于所述凹槽3-1內,凹槽3-1僅開設在設置發光體2的位置,凹槽3-1的大小與發光體2的大小相一致,背板3上除去開設凹槽3-1的位置,均支撐在導光板I的底面1-1下方,使得導光板I的結構設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既為發光體2設置在導光板I和背板3之間提供了空間,又減小了背光源結構的厚度,使得顯示面板能夠朝著薄型化發展。本實施例中,參照圖2所示,導光板I的入射面1-2上設置有全反射膜,能夠實現發光體2發出的光線射向入射面1-2時,光線全部反射向底面1-1,能夠充分進行光線的混光,再由底面1-1進行反射,由出射面射出,能夠將光線轉化為面光源,解決導光板I上明暗交替的熱點現象。導光板I的底面1-1上也設置有反射膜,該反射膜未全部覆蓋導光板I的底面1-1,導光板出射面在底面1-1上的投影與反射膜相重合,底面1-1上留出了供發光體2的出射光透過以射向入射面1-2的區域。入射面1-2的傾斜設置,能夠讓光線朝向導光板I的底面1-1反射,入射面1-2與底面1-1之間的夾角可設置在30°飛0°之間,若該角度偏小,則會造成底面l-ι上距離入射面1-2較遠的位置出現偏暗的現象,造成底面1-1上亮暗不均,若該角度偏大,則會造成底面1-1上距離入射面1-2較近的位置出現偏暗的現象,同樣造成底面1-1上亮暗不均。優選地,入射面1-2與底面1-1之間的夾角設置為45°,能夠最大化地提高光線經由入射面1-2反射之后的混合程度,提高光線由底面1-1射出的均勻度。上述實施方式所提供的背光源結構,能夠有效減小背光源結構的厚度,實現背光源結構的窄邊框效果,并解決導光板上亮暗不均的熱點問題。實施例2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其基于實施例1中的背光源結構進行設置,將顯示面板與背光源結構組裝,形成顯示裝置,因背光源結構厚度小、邊框窄,背光源結構中出現亮暗線的幾率低,從而能夠有效提高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使其朝著薄型化、窄邊框發展。由以上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明采用發光體設置于導光板側邊下方,并將導光板的入射面設置為斜面,運用光的反射原理,使得發光體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入射面和底面的反射,實現點光源到面光源的轉化,最終能夠實現顯示面板的窄邊框效果,降低成本,并能有效解決熱點問題。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替換,這些改進和替換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發光體(2)、導光板(I)和背板(3),所述導光板(1)包括導光板基材、形成在所述導光板基材上用以接收光束且將光束反射到導光板基材內部的入射面(1-2)、與所述入射面(1-2)相連的底面(1-1)、以及與所述底面(1-1)相對的出射面,所述入射面(1-2)與所述底面(1-1)之間成一銳角夾角,所述發光體(2)設置在所述背板(3)和導光板(I)之間且位于所述入射面(1-2)下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3)上具有凹槽(3-1),所述發光體(2)位于所述凹槽(3-1)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的大小與所述發光體(2)的大小一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I)的底面(1-1)上設置有反射膜,所述出射面在所述底面(1-1)上的投影與所述反射膜相重合。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1-2)與所述底面(1-1)之間的夾角為30° 60°。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1-2)與所述底面(1-1)之間的夾角為45°。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1-2)上設置有全反射膜。
8.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源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背光源結構和顯示裝置,所述背光源結構包括發光體、導光板和背板,所述導光板包括導光板基材、形成在所述導光板基材上用以接收光束且將光束反射到導光板基材內部的入射面、與所述入射面相連的底面、以及與所述底面相對的出射面,所述入射面與所述底面之間成一銳角夾角,所述發光體設置在所述背板和導光板之間且位于所述入射面下方。本發明采用發光體設置于導光板側邊下方,并將導光板的入射面設置為斜面,運用光的反射原理,使得發光體發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入射面和底面的反射,實現點光源到面光源的轉化,最終能夠實現顯示面板的窄邊框效果,降低成本,并能有效解決熱點問題。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3017037SQ2012105408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3日
發明者吳春明, 鄭其敏, 陳華鋒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蘇州京東方茶谷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