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塊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一種背光模塊,特別是一種強化結構強度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器技術快速的進步與演進,傳統的陰極射線管因存在空間利用不佳與消耗大量能源等問題,已逐漸被市場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輕、薄、短、小等優點的液晶顯示器。
在朝向輕薄、窄邊框的液晶顯示器領域中,液晶顯示器的尺寸隨著科技的發展及演進而越作越大,同時厚度也越來越薄,并且,由于厚度愈漸輕薄,液晶顯示器的結構強度亦必須提高,其中,現有液晶顯示器為確保整體結構強度,在零組件的設置及裝配上必須克服諸多限制,例如窄邊、抗扭力或成本考量,因此也造成了液晶顯示器在設計上的難題,如此,有待所屬技術領域人員解決的問題。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包含光學組件、光源模塊、背蓋及框架;其中,光源模塊包含基板與發光元件,發光元件位于基板;背蓋包含本體與承載件,本體承載光學組件,承載件連接于本體并朝遠離光學組件的方向彎折,光源模塊位于承載件,其中, 發光元件位于光學組件的側邊,承載件與本體相連之處形成段差,段差的高度大于等于基板的厚度;框架一端與承載件相結合,另一端夾持光學組件。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背光模塊可藉由承載件朝遠離光學組件的方向彎折,而形成段差高度的結構形式,以有效提升抗扭轉力及整體背光模塊的強度,并且,光源模塊定位在承載件后可減少占用邊框空間與方便裝配作用,待框架與光源模塊及承載件結合后,有效降低背光模塊的邊框距離以及組裝成本的效果。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的詳細特征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申請專利范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的目的及優點。
圖I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外觀剖面示意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側視剖面示意圖3為本發明的承載件的側視示意圖(一);
圖4為本發明的承載件的側視示意圖(二);
圖5為本發明的承載件的側視示意圖(三);
圖6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外觀剖面示意圖7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外觀剖面示意圖8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外觀剖面示意圖9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外觀剖面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00........背光模塊
1.......光學組件
3.......光源模 塊
31........基板
沿........發光元件
B....... 背蓋
BO........段差
BI........本體
B 9........承載件
........基部
A-Ap ~·上山 ........弟 m
咖........卡合面
........扣孔
哪........鎖孔
........第一承載部
昍........第一承載部
6..........結合件
61........卡扣部
階'........螺固件
7.......框架
70........鉤部
71........定位部
79........傾斜面
73........孔洞
Dl.......第一方向
.......第一方向
D3.......第二方向
H.......間距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圖I及圖2,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圖I為外觀剖面示意圖,圖2為側視剖面示意圖。
如圖I及圖2,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背光模塊100包含光學組件I、光源模塊 3、背蓋5及框架7。為了清楚呈現光源模塊3,圖I并未顯示光學組件I。
光學組件I在本實施例中主要可由導光板、光學膜片組所組成,在此說明關于光學組件的結構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
光源模塊3包含基板31與發光元件32,其中,基板31呈長條狀,發光元件32間隔地排列于基板31上。
請參閱圖2,背蓋5主要可由一體成形的本體51與承載件52所組成,其中,承載件 52的一端連接于本體51,另一端朝遠離光學組件I的方向彎折,換言之,承載件52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Dl彎折(即朝下方)。又框架7的一端與承載件52相結合,框架7的另一端夾持光學組件I。在此,承載件52與本體51相連之處經由彎折而形成段差50,在本實施例中,段差50的高度等于基板31的厚度,因此基板31定位于段差50處后,基板31的上表面 (即面向光學組件I的一面)不會突凸本體51的表面,并且,光源模塊3的基板31定位于承載件52后,發光元件32位于光學組件I的側邊并朝向光學組件I投射光線。此外,由于段差50的高度等于基板31的厚度,因此,本體51承載光學組件I后,光學組件I的一部分位于本體51上,光學組件I的另一部分位于基板31上,使光學組件I平整地抵貼在本體51 與基板31上而同時由本體51與基板31所支撐。
在前述說明中,是以段差50的高度等于基板31的厚度為例說明,本發明非以此為限,段差50的高度可大于基板31的厚度,使基板31的一端可輕易地置入光學組件I與承載件52之間所形成的空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繼續參閱圖I及圖2,承載件52主要可由基部53、第一承載部 54及第二承載部55所組成,其中,基部53的截面概呈U字體型,基部53的二側分別為第一端531與第二端532,第一承載部54的一端連接于基部53的第一端531 (如圖2基部的左側),第一承載部54的另一端連接于本體51,第二承載部55的一端連接于基部53的第二端532 (如圖2基部的右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54與第二承載部55較佳地為平面板體的結構,兩者位于同一平面上而形成承載面,用以承載光源模塊3。并且,基部53所在位置的水平面與基板31所在位置的水平面形成為間距H的落差。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第一承載部54與第二承載部55分別由基部53朝相反的方向延伸,換言之,第一承載部54沿第二方向D2 (即朝向本體51)延伸,第二承載部 55沿第三方向D3 (即朝向框架7)延伸,可進一步提升背蓋5結構的抗扭轉效果。在此,前述說明關于第二承載部55所延伸的方向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 第二承載部55可以由基部53朝第一承載部54的方向延伸(如圖7及圖8),換言之,第二承載部55沿第二方向D2延伸(即朝向本體51)。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框架7的截面概呈C字體型,其一端形成鉤部70,另一端夾持光學組件1,并且,鉤部70可與承載件52相結合。在此實施例中,框架7的一端設置定位部71,定位部71較佳地為凹槽結構。
在此,前述說明關于定位部71的結構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定位部71可以是貫穿框架的孔洞結構(如圖6及圖7所示),其中,在一些實施例中, 請參閱圖2,第二承載部55與基板31的一端嵌合于定位部71,然而,本發明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定位部71可單以基板31嵌合定位(如圖7及圖8所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框架7的一端設有傾斜面72,承載件52的基部53 設有卡合面533,由于卡合面533與傾斜面72對應角度傾斜,因此當卡合面533抵貼傾斜面 72時,可使承載件52卡合于框架7上。
在此,前述說明關于框架7的一端與承載件52的結合方式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框架7與承載件52可以膠合方式黏合(未圖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承載件52的基部53可為其他的結構態樣。請參閱圖2,基部53 的截面概呈U字體型,內部寬度距離至開口寬度距離形成逐漸擴張;請參閱圖3,基部53的截面概呈U字體型,內部寬度距離至開口寬度距離形成相同大小;請參閱圖4,基部53的截面概呈U字體型,內部寬度距離大于開口寬度距離。在此,前述說明關于基部53的結構態樣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5,背蓋5的承載件52可直接由多個基部53、第一承載部54及第二承載部55所組成,換言之,各個基部53左右側分別連接第一承載部54及第二承載部55,并且,一個基部53右側的第二承載部55連接另一個基部53左側的第一承載部 54,形成一體成形的結構,在此,二個基部53之間的第一承載部54與第二承載部55連接處抵貼在基板31下表面,此實施例的圖式以示意的方式呈現,本領域的研究人員應可理解, 承載件52的變形可能不會達到如本實施例的圖式所示的承載件52的彎折程度,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所指的承載件52變形,并非以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圖式中所呈現的變形程度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7,承載件52經由結合件6固定于框架7上,在本實施例中,承載件52的基部53設置扣孔534,框架7 —端設置結合件6,結合件6包含卡扣部61 (例如為凸部)卡制在扣孔534上,使結合件6固定承載件52于框架7。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8,承載件52經由結合件6固定于框架7上,在本實施例中,承載件52的基部53設置鎖孔535,框架7的一端設置孔洞73,結合件6為螺固件62 穿過孔洞73鎖固在鎖孔535上,使結合件6固定承載件52于框架7,其中,螺固件62是穿過傾斜面72而鎖固在基部53,在此,前述說明關于螺固件62的鎖接方向僅為舉例,本發明非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螺固件62可以是穿過框架7的一端而鎖固在第二承載部55 (如圖9所示)。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背光模塊可藉由承載件朝遠離光學組件的方向彎折,而形成段差高度的結構形式,以有效提升抗扭轉力及整體背光模塊的強度,并且,光源模塊定位在承載件后可減少占用邊框空間與方便裝配作用,待框架與光源模塊及承載件結合后, 有效降低背光模塊的邊框距離以及組裝成本的效果。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 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所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于本發明的范疇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光學組件; 一光源模塊,包含一基板與一發光兀件,該發光兀件位于該基板; 一背蓋,包含一本體與一承載件,該本體承載該光學組件,該承載件連接于該本體并朝遠離該光學組件的方向彎折,該光源模塊位于該承載件,其中,該發光元件位于該光學組件的側邊,該承載件與該本體相連之處形成一段差,該段差的高度大于等于該基板的厚度;及一框架,一端與該承載件相結合,另一端夾持該光學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I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光學組件的一部分位于該本體上,另一部分位于該基板上。
3.根據權利要求I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承載件包含 一基部,包含一第一端與一第二端; 一第一承載部,一端連接于該基部的該第一端,另一端連接于該本體;及一第二承載部,一端連接于該基部的該第二端,與該第一承載部位于同一平面上而形成一承載面,用以承載該光源模塊。
4.根據權利要求3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基部與該光源模塊的該基板之間相隔一間距。
5.根據權利要求3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承載部與該第二承載部分別由該基部朝相反的方向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5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含一定位部,該第二承載部嵌合于該定位部。
7.根據權利要求3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第二承載部由該基部朝該第一承載部的方向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3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含一傾斜面,該基部包含^合面,該卡合面抵貼于該傾斜面而使該承載件卡合于該框架。
9.根據權利要求I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框架包含一定位部,該基板的一端嵌合于該定位部。
10.根據權利要求I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承載件經由一結合件固定于該框架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背光模塊,包含光學組件、光源模塊、背蓋及框架;其中,光源模塊包含基板與發光元件,發光元件位于基板;背蓋包含本體與承載件,本體承載光學組件,承載件連接于本體并朝遠離光學組件的方向彎折,光源模塊位于承載件,其中,發光元件位于光學組件的側邊,承載件與本體相連之處形成段差,段差的高度大于等于基板的厚度;框架一端與承載件相結合,另一端夾持光學組件。根據本發明的背光模塊,可有效提升抗扭轉力及整體背光模塊的強度,光源模塊定位在承載件后可減少占用邊框空間與方便裝配作用,待框架與光源模塊及承載件結合后,有效降低背光模塊的邊框距離以及組裝成本的效果。
文檔編號F21S8/00GK102927497SQ20121032165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1日
發明者藍雋凱, 劉文杰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