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光學組套以及具有該光學組套的手電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改良光學組套以及具有該光學組套的手電筒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光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改良型的光學組套,以及應用該光學組套的照明手電筒。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白熾燈或LED的手電筒,均是由一個拋物線狀的凹面反光鏡、以及設置在凹面反光鏡焦點上的白熾燈或LED光源構成,其使用時,光源正中央及附近的光會直射出去,從而使得光線效率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中間反射出來的光不夠強,不能很好地實現遠距離照明,光損較大。[0003]也有的手電筒是采用的反光鏡的反射面呈雙面凸或單面凸,但是在有限的應用空間中,兩端的光得不到很好的利用,使中間射出來平行光束的光不夠強,從而不能很好地實現遠距離照明,只能實現近距離照明,也不能降低光損。[0004]傳統的手電筒均是由燈泡、燈筒、拋物線反光鏡以及電池組成,燈泡作為光源,其光線的出射點位于反光鏡內腔中,電池為燈泡提供電能,燈筒前端的套頭部分可相對于燈筒主體轉動,反光鏡固定連接在套頭部內,燈泡連接在燈筒的前端,套頭部與燈筒主體采用螺紋裝配,在套頭部相對于燈筒主體轉動時,可改變其二者的軸向距離,繼而改變燈泡在反光鏡軸向的位置,當燈泡沿反光鏡的中軸線上活動時,其發出的光線經由反光鏡反射后從手電筒前端射出的光線能夠形成多種不同的光影。[0005]現有的手電筒由于采用上述結構,其存在以下使用缺陷[0006]1、由光源發出的光線,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夠經過反光鏡直接反射,而是從反光鏡的上邊緣直接射出,而這部分光線由于不能被反光鏡處理呈聚攏光束,其從反光鏡上邊緣射出后,就變成無用光線,達不到照明的目的,因此,上述現有的手電筒不能夠完全利用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光損較大。[0007]2、現有的手電筒,在聚光情況下,由于不能夠形成較為平行的光線且光損較大,導致射出光線照度較低,射程也就較低。[0008]3、現有的手電筒,在泛光情況下,由于LED發光角度超出透鏡的外徑,而使得超出部分光線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使得光損較大,導致射出光線照度較低,射程也就較低。實用新型內容[0009]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光學組套,其可以有效的降低光損。[0010]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上述光學組套的手電筒。[0011]為實現上述目的一,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0012]改良光學組套,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0013]所述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0014]所述光源為點光源,凸透鏡與反光鏡的焦點重合,當安裝座移動至與凸透鏡的間距最大時,光源的光線出射點與凸透鏡及反光鏡的焦點重合。[0015]所述光源為面光源,凸透鏡的焦點與反光鏡的焦點具有一橫向偏距,該橫向偏距的小于或等于1mm。[0016]所述反射面為斜面,或所述反射面在反光鏡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0017]所述光源的頂端位于安裝槽外端面的內側,或所述光源的頂端與安裝槽外端面平齊。[0018]所述光源為一 LED燈,所述安裝槽內側底端設置有一與該LED燈底端匹配的通孔, 該通孔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0019]所述凸透鏡的外周緣與反光鏡的上端部之間設置有一透光的支撐架,該支撐架與所述凸透鏡一體成型。[0020]所述支撐架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呈突起的弧形面。[0021]所述凸透鏡的周緣與所述支撐架之間還一體成型有一透光的連接板。[0022]所述支撐架呈圓錐筒狀,其橫向截面的兩側之間的夾角大于85度,所述支撐架的延伸方向與凸透鏡橫截面之間的夾角為30-50度。[0023]所述凸透鏡的周緣與反光鏡的下端部之間還連接有一透光的支撐筒,該支撐筒與所述凸透鏡一體成型。[0024]所述反光鏡的反光面具有一臺階,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反光鏡軸向截面上的投影位于臺階的兩邊分別呈拋物線狀。[0025]所述凸透鏡的光線入射面為菲涅爾面。[0026]所述凸透鏡和反光鏡的位置相對固定。[0027]所述凸透鏡可沿其軸線相對于反光鏡活動。[0028]為實現上述目的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0029]一種具有上述改良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燈筒、 套頭部、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所述套頭部套接在燈筒的前端并可沿燈筒的軸向滑動, 所述反光鏡及凸透鏡安裝在套頭部內,安裝座固定連接在燈筒的前端。[0030]所述套頭部的內表面沿其軸向設置有內側為盲端的限位滑槽,所述安裝座的周緣設置有與限位滑槽匹配的彈性扣件。[0031]所述彈性扣件包括由安裝座周緣延伸出的彈性連接段、以及一體成型于彈性連接段自由端外緣的限位凸緣,所述彈性連接段與安裝座之間還設置有一彈性限位塊。[0032]所述安裝座上還設置有一限位板,所述彈性連接段的自由端被限定于限位板以及安裝座主體之間。[0033]為實現上述目的二,本實用新型還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0034]一種具有上述改良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燈筒、 套頭部,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燈筒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套頭部內壁設置有與外螺紋匹配的內螺紋,所述反光鏡及凸透鏡安裝在套頭部內,安裝座固定連接在燈筒的前端。[003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36]本實用新型的光學組套,能夠將光源發出的光線充分利用,有效的降低了光損,并且能夠實現較遠距離的照明,同時,本實用新型安裝該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可實現光影的快速變換,并且根據需要,能夠方便的將產品鎖定在拉伸過程中的任意狀態,可避免因外力擠壓而移動原設定的最佳光效位置;依據實驗數據,本實用新型光學組套的光損可降低至 12%以內。
[003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光學組套的結構示意圖;[0038]圖2為圖1所示光學組套的一種變形結構;[0039]圖3為圖1所示光學組套的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40]圖4為圖1所示光學組套的另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41]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光學組套的結構示意圖;[0042]圖6為圖5所示光學組套的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43]圖7為圖5所示光學組套的另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44]圖8為圖1所示光學組套的另一種變形結構;[0045]圖9為圖8中A處放大視圖;[0046]圖10為圖1所示光學組套的有一種變形結構;[0047]圖11為圖10所示光學組套的另一種變形結構;[0048]圖12描述了本實用新型凸透鏡可相對反光鏡活動的光學組套之結構示意圖;[0049]圖1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手電筒的結構示意圖;[0050]圖14為圖13所示手電筒的安裝示意圖;[0051]圖15為圖13所示手電筒的剖視圖;[0052]圖16為圖15所示手電筒的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53]圖17為圖16所示手電筒的另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0054]圖18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手電筒的結構示意圖;[0055]圖19為本實用新型又一種手電筒的結構示意圖;[0056]圖20為本實用新型手電筒在反光鏡上刻有logo的示意圖;[0057]圖21為本實用新型手電筒在安裝槽上刻有logo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8]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0059]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良光學組套,其包括安裝座1、光源2、反光鏡 3、凸透鏡4,反光鏡3呈碗狀,上下均開口,凸透鏡4位于反光鏡3的上部開口內,其周緣一體成型有一支撐架5,該支撐架5為透光的板狀結構,且其外周緣固定連接在反光鏡3的上部開口內側;安裝座1位于反光鏡3的下部開口內,光源2則固定于安裝座1的上端。反光鏡3為拋物線反光鏡,具體的說是,反光鏡3的反光面Π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呈拋物線狀,凸透鏡4的軸線與反光鏡3的軸線共線,同為圖中的軸線R,此外,凸透鏡4的焦點與反光鏡3的焦點重合。安裝座1的中軸線與軸線R重合,其可沿軸線R相對于反光鏡3活動, 在安裝座1的上端面開設有一安裝槽11,光源2安裝在該安裝槽11內,光源2的光線出射點位于軸線R上。安裝槽11的周緣被加工成反光面f2,并且該反光面f2可以是斜面,也可以是拋物線反光面(也就是說反光面f2在反光鏡3的軸向截面上的投影呈拋物線狀;為了得到良好的光效,上述支撐架5為一錐筒狀結構,其軸向截面的兩端形成一夾角a,該夾角a 大于85度,依據發明人的實驗數據,該夾角a為94度時,光效最佳。支撐架5的延伸方向與凸透鏡4橫截面之間具有一夾角b,該夾角b為30至50度之間,優選40度。由于上述反光面f2具有一定的開度,因此,就需要安裝座1前端安裝光源2的部分具有一定大小的直徑,這也就決定了反光鏡3的下部開口的直徑,所以,上述反光鏡3的下部開口的直徑不小于6mm,用于保證安裝座1前端的直徑不小于6mm,從而可使反光面f2具有適合的開度。同時,光學組套可以被加工成各種不同的尺寸,尤其是其高度可以是5-70mm。光學組套的最大直徑相對于其高度的比例在1:0. 8至1:0. 5范圍內,根據發明人所做的光學實驗結果來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光學組套的最大直徑相對于其高度的比例為1:0. 65所成光效最佳。凸透鏡4的直徑相對于上述反光鏡3上端部的直徑的比例在1:0. 5至1:0. 3范圍內,優選為1:0.4。[0060]若以上光源2可以是點光源,則上述凸透鏡4與反光鏡3的焦點重合,當安裝座1 帶動光源2移動至于凸透鏡4的間距最大時,光源2的光線出射點與凸透鏡4及反光鏡3 的焦點重合。若以上光源為面光源(如LED燈),則允許凸透鏡4與反光鏡3的焦點在垂直于軸線R的方向有Imm范圍內的水平方向的偏離,該偏離的具體尺寸,由LED發光面面積的大小或LED發光芯片大小而決定。[0061]上述光源采用LED燈,在安裝槽11的內側底端加工一通孔,該通孔與LED燈的底部形狀匹配,可以用以配合LED燈的安裝,并且,為了保證LED燈與凸透鏡4及反光鏡3的同軸度,可預先保證通孔的軸線與凸透鏡4的軸線共線。[0062]如圖3所示,安裝座1帶動光源2相對于反光鏡3沿軸線R運動,至光源2最貼近凸透鏡4時,光線經由光源2發出后,其周緣的光線經由反光鏡3發射,再經由支撐架5折射后射出,而中間的光線則直接經由凸透鏡4折射射出,最邊緣的光線(也就是與軸線R所呈夾角最大的光線)可經由安裝槽11周緣的反光面f2反射,之后經由支撐架3折射后射出,從而充分地利用了光源2所發出的光線,由于光源2距離凸透鏡4的距離最小,光線射出光學組套后所成的影像為大光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泛光。上述結構中,光源2的上頂端位于安裝槽11外端面的內側或者與安裝槽11外端面平齊,從而可防止光源2在相對于凸透鏡4活動過程中,與凸透鏡4的內側表面發生碰撞,同時,有能夠保證光源2具有足夠大的活動范圍。[0063]本發明人設定了上述各個結構的軸向尺寸,使光源2遠離凸透鏡4運動的最大位7移,只能夠保證光源2的光線出射點與凸透鏡4及反光鏡3的焦點重合,也就是說,當光源 2遠離凸透鏡4運動,至光源2的光線出射點與凸透鏡4的焦點重合時,光源2就不能夠相對于凸透鏡4運動,也就是如圖4所示的狀態,在該狀態下,周緣的光線經由反光鏡3反射, 再由支撐架5折射后,成為平行光,中間的光線經由凸透鏡4折射后成為平行光,最邊緣的光線經由反光面f2反射,在經由凸透鏡4折射后,形成平行光,最終,所有經光學組套射出后的光線均為平行光,這種狀態下,光源2射出的所有光線都被聚攏,整個光學組套形成的光線能夠在較長的距離下形成清晰的影像。[0064]再如圖1所示,為了實現較佳的效果,本發明人將上述凸透鏡4的光入射面tl的曲率限定在0. 0001-0. 2569mm范圍內,而光的出射面t2的曲率限定在0. 0648-0. 2169mm范圍內。[0065]如圖2所示,還可以對圖1中的光學組套進行結構優化,在上述反光鏡3的反光面上加工一臺階31,臺階31的上下兩部分均為拋物線狀;此種結構適合光源為線光源的情況,具體的說,上述臺階31上下兩部分的拋物線反光面分別的焦點在反光鏡3的軸線上具有一定間距,如此,則可以得到良好的平行光效。[0066]如圖8、9所示,可以將上述凸透鏡4的下表面加工成菲涅爾面,由于將凸透鏡4的光入射面加工成菲涅爾面(波紋狀),去掉了凸透鏡4入射面對光線沒有直接作用的部分,光線在凸透鏡4中經過的距離減小,從而有效的增加凸透鏡4的透光度,降低了光損。[0067]此外,如圖10所示,還可以在凸透鏡4的周緣與支撐架5之間設置一透光且平直的連接板41,該連接板41與凸透鏡4及支撐架5 —體成型,連接板41作為凸透鏡4與支撐架5之間的緩沖段,在注塑過程中,便于進膠和脫模。[0068]為了對光線實現較好的聚攏效果,如圖11所示,上述支撐架5的上表面可以被加工成一弧形面,具體是由兩邊向中間厚度增加,相當于一個聚光透鏡。當然也可以是將支撐架5的下表面加工成上述外凸的弧形面,或者是將支撐架5的上、下表面均加工成上述外凸的弧形面。[0069]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光學組套,與上述不同的是,用于連接支撐凸透鏡4與反光鏡3結構為一支撐筒6,該支撐筒6為透光材質,其一體成型于凸透鏡4的周緣下部,下端部與反光鏡3的下部開口內緣固定連接,為了降低光損,上述支撐筒6的后端由上至下依次減小,該光學組套的使用情況如圖6、7所示,大致與上述光學組套相同,在這里不做重復說明。[0070]上述光學組套的反射鏡部分由鋁合金或塑料構成,塑料優選PC,PMMA或者玻璃組成,同時配合優質的表面處理(如真空鍍膜等)有效提高反射鏡表面的反光能力;凸透鏡部分由塑料制成,優選PMMA或玻璃構成。[0071]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光學組套的凸透鏡4與反光鏡3是相對固定的,也就是說,其二者的相對位置不能發生相對位移,當然,在某些應用領域,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是如圖12所示的結構,其凸透鏡可在其軸線方向沿反光鏡活動,即能夠改變其二者的軸向位移,并且通過改變該位移,轉換光線的路徑,以改變光影;在這種形式的光學組套中,可以如上述將反光鏡固定,使凸透鏡相對于反光鏡活動,也可以是將凸透鏡固定,使反光鏡相對于凸透鏡活動。[0072]此外,為了實現單一功能,可以將上述安裝座1和反光鏡3及凸透鏡4的位置固定,即反光鏡3、凸透鏡4及安裝座1在軸向的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但是,這種設置需要根據應用要求設置安裝座1與凸透鏡4之間的軸向距離,例如在聚光時,需要相應設置安裝座1 與凸透鏡4的距離,使光源2位于凸透鏡4和反光鏡3的焦點上,然后固定連接安裝座1和反光鏡3的下端部,之后將凸透鏡4固定在反光鏡3上,若要實現泛光效果,則設置安裝座 1和凸透鏡4的距離,使光源2盡量的靠近凸透鏡4。[0073]以上的光學組套,能夠有效的降低光損耗,其可應用于多種光學設備上,如手電筒、頭燈、自行車燈、戰術閃光燈、醫療燈具、機動車燈具、飛機照明燈具、以及其他一些便攜燈具。如圖13、14、15所示,為一種具有上述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其包括如圖1所示的光學組套,以及燈筒7、套頭部8、其中套頭部8包括位于其前端的套頭蓋81、以及螺接在套頭蓋 81后端的套頭座82,套頭部8可沿燈筒7的軸向相對于燈筒7滑動。光學組套中的反光鏡 3及凸透鏡4通過一套圈83固定在套頭蓋81的內部,而安裝座1則固定連接在燈筒7的前端,套頭蓋81帶動反光鏡3及凸透鏡4相對于燈筒7滑動,從而可改變光源2與凸透鏡 4及反光鏡3的相對距離。[0074]在上述套頭座82的內壁,沿軸向開設有兩條限位滑槽84,該兩限位滑槽84的內側端為盲端,在安裝座1的周緣向外延伸有兩個彈性連接段14,兩彈性連接段14的自由端外緣分別設置有一限位凸緣12,且在連接段11的內側與安裝座1之間還設置有一彈性限位塊 13,其中兩個限位凸緣12分別與兩滑槽84匹配。[0075]再如圖14,若光源2采用LED燈,為了能夠及時的將LED燈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 在安裝座1的內側還固定有一散熱座9。[0076]如圖16,在初始狀態下,限位凸緣12位于限位滑槽84內,套頭部8可沿燈筒7的軸向相對于燈筒7滑動,從而改變光源2與凸透鏡4及反光鏡3的相對距離。如圖17所示, 沿B向轉動套頭部8時,限位滑槽84與限位凸緣12發生錯位,限位凸緣12從限位滑槽84 中轉出,套頭部8的內壁向內壓迫限位凸緣12,使彈性連接段14發生變形,同時彈性限位塊 13也發生形變,致使限位凸緣12的外緣與套頭部8的內壁具有較大的摩擦力,從而實現套頭部8與安裝座1相對位置的固定,也就是固定了光源與凸透鏡4的相對位置。[0077]上述彈性限位塊13對彈性連接段14起到輔助作用,可以保證彈性連接段14在長期形變的情況下,不會發生過疲勞損壞。此外,在安裝座1上還設置有兩限位板15,該兩限位板15分別與兩彈性連接段14的自由端對應,具體的是,彈性連接段14的自由端位于限位板15與安裝座1主體之間,在彈性連接段14被套頭部8的內壁壓迫時,其自由端不會發生上翹,保證彈性連接段14的正常鎖定功能。[0078]如圖18所示,為了節省成本適應一些要求較低的照明需求,還可以無需設置上述彈性鎖緊結構,套頭部直接套設在燈筒的前端。[0079]如圖19,基于圖18的結構,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在套頭部的內表面設置內螺紋,在燈筒的前端外表面設置外螺紋,通過內螺紋與外螺紋,將套頭部螺接在燈筒前端,如此,轉動套頭部時,通過螺紋間互相匹配,改變燈筒與套頭部的軸向位移,從而改變凸透鏡、反光鏡與光源之間的軸向位移。[0080]可以在上述凸透鏡中增加顏色,根據特定的使用環境進行調節,如紫色可以用來判別真偽(如驗鈔等),黃色用于汽車的霧燈,可以提升穿透力,藍色加入到凸透鏡中,當照射在紅色物質上后,能散發出深黑色,用于在夜間辨認血跡,由于肉眼感光細胞對藍綠區短波光敏感,在夜間使用可以實現較為醒目的效果。紅色光線的作用在于它能夠有效保護人眼的夜視功能,適合夜晚查看地圖。[0081]如圖20所示,還可在上述反光鏡3的反光面fl的底端部刻有倒立的文字或品牌 logo,并且需要保證文字或者品牌logo在凸透鏡4的橫截面上的投影位于凸透鏡4的邊緣內側,由此,利用投影成像原理,則可以在所呈的光影上顯示出該文字或品牌logo。當然,如圖21所示,品牌logo也可以正立地刻在安裝槽11的反光面f2和安裝槽外端面上。非使用狀態下,也可以由手電筒的套頭部前端向內,通過凸透鏡4看到文字或logo的放大影像, 從而起到對產品品牌的推廣作用。[0082]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改良光學組套,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其特征在于,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為點光源,凸透鏡與反光鏡的焦點重合,當安裝座移動至與凸透鏡的間距最大時,光源的光線出射點與凸透鏡及反光鏡的焦點重合。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為面光源,凸透鏡的焦點與反光鏡的焦點具有一橫向偏距,該橫向偏距的小于或等于1m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為斜面,或所述反射面在反光鏡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的頂端位于安裝槽外端面的內側,或所述光源的頂端與安裝槽外端面平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為一LED燈,所述安裝槽內側底端設置有一與該LED燈底端匹配的通孔,該通孔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外周緣與反光鏡的上端部之間設置有一透光的支撐架,該支撐架與所述凸透鏡一體成型。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呈突起的弧形面。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周緣與所述支撐架之間還一體成型有一透光的連接板。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呈圓錐筒狀,其橫向截面的兩側之間的夾角大于85度,所述支撐架的延伸方向與凸透鏡橫截面之間的夾角為 30-50 度。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周緣與反光鏡的下端部之間還連接有一透光的支撐筒,該支撐筒與所述凸透鏡一體成型。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鏡的反光面具有一臺階,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反光鏡軸向截面上的投影位于臺階的兩邊分別呈拋物線狀。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的光線入射面為菲涅爾面。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和反光鏡的位置相對固定。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光學組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透鏡可沿其軸線相對于反光鏡活動。
17.一種具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改良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燈筒、套頭部、其特征在于,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所述套頭部套接在燈筒的前端并可沿燈筒的軸向滑動,所述反光鏡及凸透鏡安裝在套頭部內,安裝座固定連接在燈筒的前端。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頭部的內表面沿其軸向設置有內側為盲端的限位滑槽,所述安裝座的周緣設置有與限位滑槽匹配的彈性扣件。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扣件包括由安裝座周緣延伸出的彈性連接段、以及一體成型于彈性連接段自由端外緣的限位凸緣,所述彈性連接段與安裝座之間還設置有一彈性限位塊。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手電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座上還設置有一限位板,所述彈性連接段的自由端被限定于限位板以及安裝座主體之間。
21.一種具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改良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 凸透鏡、燈筒、套頭部,其特征在于,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燈筒前端外表面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套頭部內壁設置有與外螺紋匹配的內螺紋,所述反光鏡及凸透鏡安裝在套頭部內, 安裝座固定連接在燈筒的前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改良光學組套,包括光源、安裝座、反光鏡、凸透鏡,反光鏡的反光面在其軸向截面上的投影至少有一段呈拋物線狀,該反光鏡的軸線與凸透鏡的軸線共線,安裝座可沿凸透鏡的軸線方向活動,在其前端設置有一安裝槽,光源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且其出射點位于凸透鏡的軸線上,所述安裝槽的周緣成型為一可反射光源底部射出光線的反射面。同時,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應用上述光學組套的手電筒。本實用新型的光學組套,有效的降低了光損,并且能夠實現較遠距離的照明,同時,本實用新型安裝該光學組套的手電筒,可實現光影的快速變換,并能有效的避免因外力擠壓而移動原設定的最佳光效位置。
文檔編號F21Y101/02GK202253393SQ20112036453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5日
發明者蔡觀鳳, 陳勁 申請人:陽西星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