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顯示器結構,特別關于一種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近年來,傳統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即俗稱的CRT顯示器)已漸漸被液晶顯示器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顯示器釋放的輻射量遠遠小于CRT顯示器,另外,液晶顯示器在這幾年的制造成本已有顯著地降低,這也是液晶顯示器逐漸成為電視或計算機屏幕市場主流的原因。請同時參閱圖1與圖2,圖1為一種現有顯示器結構與背光模塊的立體圖,圖2為一種現有顯示器結構與背光模塊的側面示意圖。如圖1與圖2所示,顯示器結構1包括前框11、液晶面板12及背光模塊10。背光模塊10為直下式背光模塊,其包括一個增亮膜14、 一個擴散板15、多個燈源16、一個反射片17及一個背板單元18,且增亮膜14、擴散板15、多個燈源16、反射片17及背板單元18自上到下依序排列。顯示器結構1可透過背光模塊10 提供發光源,將光能量投射至液晶面板12,即可使人們看見液晶面板12上的影像變化。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顯示器結構1與背光模塊10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 且同時希望顯示器結構1與背光模塊10的厚度越來越薄。如圖所示,前框11、液晶面板12、 背光模塊10具有固定的厚度,其組成的顯示器結構1的厚度也因此而固定,不易有所變化。 所以,為了使產品薄型化,背光模塊10或平面顯示器的制造工廠只好不斷的重新開模,重新制造背光模板的結構以降低其厚度,浪費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開發一種可適用于各種厚度的背光模塊,使得顯示器結構在逐漸變薄的前提下,其背光模塊可以適用于任何厚度的顯示器結構。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該背光模塊包括有一擴散板、一背板單元、多個燈源及一增亮膜;其中,該擴散板包括有一出光面及一入光面,該出光面及該入光面分別位于該擴散板的相對兩面;該背板單元設置于該擴散板的入光面側,該背板單元包括有一底板部、一側邊部及至少一螺釘,該底板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一孔洞,該側邊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二孔洞,該第一孔洞與該第二孔洞互相對應而相鄰, 該螺釘可穿越第一孔洞與第二孔洞而鎖合;這些燈源排列于該擴散板與該背板單元之間, 使該背板單元容置這些燈源;該增亮膜平行該出光面而排列于該出光面側;藉此,該背光模塊可透過該第一孔洞、第二孔洞而調整薄厚。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每一燈源均平行該入光面。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多個燈源等間距排列。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多個燈源間兩兩互相平行。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該背光模塊還包括有一反射片,該反射設置于燈源與該背板單元之間。[0011]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反射片平行該底板部。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另ー種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該背光模塊 包括有ー導光板、一背板単元、至少一燈源、一增亮膜及ー擴散膜;其中,該導光板包括有一 出光面、一反射面及至少一入光面,該出光面與反射面分別位于該導光板的相對應兩面,該 入光面位于該導光板的側邊;該背板單元設置于該導光板的反射面外側,該背板単元包括 有一底板部、一側邊部及至少ー螺釘,該底板部上包括有至少ー第一孔洞,該側邊部上包括 有至少ー第二孔洞,該第一孔洞與該第二孔洞互相對應而相鄰,該螺釘可穿越第一孔洞與 第二孔洞而鎖合;該燈源設置于該導光板的入光面側;該增亮膜設置于該導光板的出光面 側;該擴散膜設置于該增亮膜與該導光板之間;藉此,該背光模塊可透過該第一孔洞、第二 孔洞而調整薄厚。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每一燈源均平行該入光面。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該背光模塊更包括有一反射 片,該反射片設置于該導光板與該背板単元之間。在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的一種示意性實施方式中,該反射片平行該底板部。藉此,本實用新型的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其具有可改變結合位置的底板部與 側邊部,因此可視需求改變結合的位置,藉以改變該背光模塊及其使用的顯示器結構之厚 度;因此,可適應薄型化的趨勢,可節省成本,非常方便。為使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了解本實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實 施例,并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實用新型詳加說明如后。
圖1為現有顯示器結構與背光模塊的立體圖。圖2為現有顯示器結構與背光模塊的側面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標號說明1、2、3、4、5 顯示器結構10,20,30,40,50 背光模塊11、21、31、41、51 前框12,22,32,42,52 液晶面板14,24,34,44,54 增亮膜15、25、35、45 擴散板55:導光板25A、55A:入光面25B、55B:出光面55C:反射面16、26、36、46、56 燈源[0036]17、27、37、47、57 反射片18、28、38、48、58 背板單元281、381、481、581 底板部2811、3811、4811、5811 第一孔洞282,382,482,582 側邊部2821、3821、4821、5821 第二孔洞283、383、483、583 螺釘53 擴散膜59 燈罩。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3,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如圖3所示,一可調整厚薄之背光模塊20,該背光模塊20與液晶面板22及前框21組裝成顯示器結構2。背光模塊20包括有一個擴散板25、一個背板單元觀、多個燈源沈、一個增亮膜M及一個反射片27。擴散板25包括有出光面25B及入光面25A,出光面25B位于擴散板25的上面,入光面25A位于擴散板25的下面,因此,出光面25B及入光面25A分別位于擴散板25的相對兩面。背板單元觀設置于擴散板25的入光面25A側,也就是擴散板25 的下方;背板單元觀包括一個底板部觀1、一個側邊部282及二個螺釘觀3,如圖3的放大圖所示,底板部281上包括有三個第一孔洞觀11,側邊部282上包括有一個第二孔洞觀21, 第二孔洞觀21與任一個第一孔洞觀11均可互相對應而相鄰;螺釘觀3穿過相對應的第一孔洞觀11與第二孔洞2821,即可將側邊部282與底板部281鎖合固定,使背板單元28成為牢固的結構體。多個燈源沈排列于擴散板25與背板單元觀之間,因此背板單元觀可用以容置這些燈源26。此外,每一燈源沈均平行入光面25A,多個燈源沈之間系以等間距的方式排列,且多個燈源沈間兩兩互相平行設置。增亮膜M平行出光面25B而排列于出光面25B 側。反射片27設置于這些燈源沈與背板單元觀之間,且反射片27平行底板部觀1。也就是說,背光模塊20由上至下的組件依序分別為增亮膜對、擴散板25、多個燈源沈、反射片 27及背板單元28。在本實施例中,燈源沈為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s, CCFL),但在其它實施例中,燈源沈也可以是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的燈條。此外,在背板單元28中,側邊部282與底板部281可適當地調整其結合的位置,使第二孔洞觀21分別與不同的第一孔洞觀11相對應而鎖合。因為三個第一孔洞觀11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第二孔洞觀21與不同的第一孔洞觀11對應時,背板單元觀的厚度均不相同,背板單元觀的整體厚度即可產生變化,可適用于任何時期、任何厚度的顯示器結構2。即背光模塊20可透過第一孔洞觀11、第二孔洞觀21的搭配對應,調整其薄厚狀況,而無需重新開模來生產更薄型化的結構,可通用于任何構型,方便實用。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實施例。請參閱圖4,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之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如圖4所示,顯示器結構3包括前框31、液晶面板32 及背光模塊30,背光模塊30包括有一個擴散板35、一個背板單元38、多個燈源36、一個增亮膜;34及一個反射片37。背板單元38包括有一個底板部381、一個側邊部382及二個螺釘383,如圖4的放大圖所示,底板部381上包括有一個第一孔洞3811,側邊部382上包括有三個第二孔洞3821,第一孔洞3811與任一個第二孔洞3821均可互相對應而相鄰。第一孔洞3811可分別與不同的第二孔洞3821相對應而鎖合。因為三個第二孔洞3821位于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因此,第一孔洞3811與不同的第二孔洞3821對應時,背板單元38的厚度均不相同。請參閱圖5,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如圖5的放大圖所示,顯示器結構4包括前框41、液晶面板42及背光模塊40,該背光模塊40包括有一個擴散板45、一個背板單元48、多個燈源46、一個增亮膜44及一個反射片 47。背板單元48包括有一個底板部481、一個側邊部482及六個螺釘483,如圖8所示,底板部481上包括有三個第一孔洞4811,側邊部482上也包括有三個第二孔洞4821,任一個第一孔洞4811均可與任一個第二孔洞4821互相對應而相鄰。在此,若三個第一孔洞4811 分別與三個第二孔洞4821相對應,且六個螺釘483同時鎖合固定時,背板單元48的機械強度較佳。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適用于側邊式的背光模塊。請參閱圖6,圖6為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結構的側面示意圖。如圖6所示,顯示器結構5包括前框51、液晶面板52及背光模塊50,背光模塊50包括有一個增亮膜W、一個擴散膜53、 一個導光板陽、一個反射片57、一個背板單元58、二個燈源56及二個燈罩59。導光板55 包括有一個出光面^B、一個反射面55C及二個入光面55A,出光面55B位于導光板55的上面,反射面55C位于導光板55的下面,因此出光面55B與反射面55C分別位于導光板55的相對應兩面;兩個入光面55A分別位于導光板55的左右兩側邊。背板單元58設置于導光板陽的反射面55C外側,背板單元58包括有一個底板部581、一個側邊部582及六個螺釘 583。如圖10所示,底板部581上包括有三個第一孔洞5811,側邊部582上包括有三個第二孔洞5821,三個第一孔洞5811分別與三個第二孔洞5821互相對應而相鄰,所以,透過螺釘 583穿越第一孔洞5811與第二孔洞5821即可將底板部581與側邊部582固定鎖合。兩個燈源56分別設置于導光板55的兩個入光面55A側,且每一個燈源56均平行入光面55A。 兩個燈罩59分別罩設于兩個燈源56的周邊,用以將燈源56射出的光線反射導引,使其光線投射至導光板55內。增亮膜M設置于導光板55的出光面55B側,擴散膜53設置于增亮膜M與導光板陽之間。反射片57設置于導光板55與背板單元58之間,且平行底板部 581。由此,側邊式背光模塊50也可調整薄厚。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其具有可改變結合位置的底板部與側邊部,因此可視需求改變結合的位置,用以改變背光模塊及其使用的顯示器結構的厚度。因此,當科技發展帶來的薄型化結構廣為流行時,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均可以適用,無需重新開模,或者廢棄舊有款式的結構,非常方便,還可節省成本。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具體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所揭露的具體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其所作之更動與潤飾皆屬于本實用新型之范疇。
權利要求1.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包括一擴散板(25,35,45),該擴散板(25,35,45)包括有一出光面(25B)及一入光面(25A), 該出光面(25B)及該入光面(25A)分別位于該擴散板(25,35,45)的相對兩面;一背板單元(28,38,48),該背板單元(28,38,48)設置于該擴散板(25,35,45)的入光面側(25A),該背板單元(28,38,48)包括有一底板部(281,381,481 )、一側邊部(282,382, 482)及至少一螺釘(283,383,483),該底板部(281,381,481)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一孔洞 (2811,3811,4811),該側邊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二孔洞(2821,3821,4821),該第一孔洞與該第二孔洞互相對應而相鄰,該螺釘可穿越第一孔洞與第二孔洞而鎖合;多個燈源(26,36,46),所述燈源(26,36,46)排列于該擴散板(25,35,45)與該背板單元(28,38,48)之間,使該背板單元(28,38,48)容置這些燈源(26,36,46);一增亮膜(24,34,44),該增亮膜(24,34,44)平行該出光面(25B)而排列于該出光面 (25B)側。
2.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中,每一燈源(26,36, 46)均平行該入光面(25A)。
3.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中,多個燈源(26,36, 46)等間距排列。
4.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中,多個燈源(26,36, 46)間兩兩互相平行。
5.如權利要求1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中,該背光模塊(20, 30,40)還包括有一反射片(27,37,47),該反射片(27,37,47)設置于所述燈源(26,36,46) 與該背板單元(28,38,48 )之間。
6.如權利要求5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30,40),其中,該反射片(27,37, 47 )平行該底板部(281,381,481)。
7.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50),其特征在于該背光模塊(50)包括有一導光板(55),該導光板(55)包括有一出光面(55B)、一反射面(55C)及至少一入光面(55A),該出光面(55B)與反射面(55C)分別位于該導光板(55)的相對應兩面,該入光面 (55A)位于該導光板(55)的側邊;一背板單元(58),該背板單元(58)設置于該導光板(55)的反射面(55C)外側,該背板單元(58)包括有一底板部(581 )、一側邊部(582)及至少一螺釘(583),該底板部(581) 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一孔洞(5811),該側邊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二孔洞(5821),該第一孔洞 (5811)與該第二孔洞(5821)互相對應而相鄰,該螺釘(583 )可穿越第一孔洞(5811)與第二孔洞(5821)而鎖合;至少一燈源(56),該燈源(56)設置于該導光板(55)的入光面(55A)側; 一增亮膜(54),該增亮膜(54)設置于該導光板(55)的出光面(55B)側; 一擴散膜(53),該擴散膜(53)設置于該增亮膜(54)與該導光板(55)之間。
8.如權利要求7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50),其中,每一燈源(56)均平行該入光面(55A)。
9.如權利要求7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50),其中,該背光模塊(50)更包括有一反射片(57),該反射片(57)設置于該導光板(55)與該背板單元(58)之間。
10.如權利要求9項所述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50),其中,該反射片(57)平行該底板部(581)。
專利摘要可調整薄厚的背光模塊(20),該背光模塊包括有一擴散板(25)、一背板單元(28)、多個燈源(26)及一增亮膜(24);其中,該背板單元設置于該擴散板的一側面,該背板單元包括有一底板部(281)、一側邊部(282)及至少一螺釘(283),該底板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一孔洞(2811),該側邊部上包括有至少一第二孔洞(2821),該第一孔洞與該第二孔洞互相對應而相鄰,該螺釘可穿越第一孔洞與第二孔洞而鎖合。由此,背光模塊可透過第一孔洞、第二孔洞而調整薄厚,可以適用于任何厚度的顯示器結構。
文檔編號F21V19/00GK202082738SQ20112014018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5日
發明者李全發, 王志桂 申請人:冠捷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