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改良型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的背光模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其導光板,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液晶顯示屏上的 背光模組及其改良型導光板。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屏本身不發光的顯示裝置,需要配置背光源可實現顯示的效果。傳統的 液晶顯示屏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背光模組,通過背光模組將光線引導至液晶面板上,使液 晶面板發光。背光模組通常包括設于最底層的反射片、位于反射片上方的導光片、設于導光片 上方的背光源擴散片及背光源。常見的背光模組可根據背光源的設置位置分為側光源式和 直下光源式兩種。所謂側光源式是在背光模組中單側或多側設置點光源,光源所射出的光 線經由導光板的引導及反射片的反射,而導入擴散片散射,并射入液晶面板上,使液晶面板 產生亮度顯示。而所謂的直下光源式是通過在背光模組的底部設置發射的光源,由擴散片 均勻擴散底部點光源或線光源得到面光源,為液晶顯示器提供光源。目前,市場上的導光板通常由亞克力材質制成,且導光板設有一面向所述反射片 的受光面,用于接收經所述反射片反射的光線,然而,常見的受光面多為一平整面,其容易 產生LED螢燭現象,帶來光線擴散不均勻及亮度不夠的問題,降低了導光板的導光效率,影 響液晶面板的發光質量。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型的背光模組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良型導光板,其可有效 提高對光線的擴散均勻度并增加亮度。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改良型導光板, 其設于一背光模組內并面向背光模組內的一反射膜設置,所述導光板設有面向所述反射膜 的受光面,所述導光板的受光面距所述反射膜的距離包括第一距離及第二距離,所述第一 距離與第二距離存有距離差。進一步地,所述受光面設有若干沿遠離反射膜方向凹陷的槽道。進一步地,所述槽道橫截面呈V形或方形或弧形,所述相鄰兩個槽道之間設有向 所述反射膜凸伸的突肋。進一步地,所述導光板為聚苯乙烯材質或其共聚物。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可以這樣實現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位于導光板 一側的反射膜及產生光線的光源,所述導光板設有面向所述反射膜的受光面,該受光面距 所述反射膜的距離包括第一距離及第二距離,所述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存有距離差。進一步地,所述受光面設有若干沿遠離反射膜方向凹陷的槽道,所述槽道橫截面 呈V形或方形或弧形,所述相鄰兩個槽道之間設有向所述反射膜凸伸的突肋。[00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受光面與反射膜之間設置第 一距離、第二距離,使得大大改善了導光板對光線擴散不均勻的問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組的導光板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中的導光板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應用于液晶面板背光模組上的改良型導光板。如圖1所示, 所述背光模組100,其包括導光板10、設于所述導光板10上方的第一擴散膜20、第二擴散 膜30、增亮膜40及產生光線的光源50,所述光源50的光線依次通過導光板10、第二擴散膜 30、增亮膜40及第一擴散膜20,而被引導至所述液晶面板上(未圖示),使液晶面板發光。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導光板10置于所述第二擴散膜30的下方,其主要功能在于 引導光線方向,以提高液晶面板的亮度及控制光線的均勻度。所述導光板10設有一受光面 11,該受光面11上開設有若干同向延伸的平行槽道12,使其呈鋸齒狀結構,其中,相鄰兩個 槽道12間由一突肋13間隔,該突肋13呈三角形并設有兩個傾斜邊,致使所述槽道呈V形。 所述槽道12的設置使得導光板10的受光面11不再是一個平整面,很好的改善了光線擴散 的均勻性。當然,所述同向延伸的平行槽道12并非是改善光線擴散均勻性的惟一手段,在 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槽道12也可由兩組不同方向交叉延伸的平行槽道,請配合參閱圖3 所示,該兩組槽道分別分布于所述受光面11和背光面111上,同時,所述槽道12也并非一 定要呈V形,也可以呈其他形狀,如改變突肋13形狀改成方形,進而將槽道12也變成方形, 所述槽道12也可以是弧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光板10是由聚苯乙烯(General purpose polystyrene, GPPS)材質或其共聚物制成,該聚苯乙烯通過雙螺桿擠出機,并添加UV吸收劑和馬來酸酐 進行混合擠出,得到改性后的聚苯乙烯,改性后的聚苯乙烯耐候性好,耐高溫性能好,吸水 率低,導光性能好。所述UV吸收劑即為紫外線吸收劑,其為可吸收有傷害作用的紫外輻射 的有機化合物。所述雙螺桿擠出機由于具有由摩擦產生的熱量較少、物料所受到的剪切比 較均勻、螺桿的輸送能力較大、擠出量比較穩定、物料在機筒內停留長,混合均勻。所述第一、第二擴散膜20、30分別設于所述增亮膜40的上、下兩側,其表面涂布有 細微的光學顆粒,形成擴散網點31,主要用于是將導光板10射出的光線柔散化,形成均勻 的面光源,即把光線形成漫反射并均勻擴散,當光線在遇到擴散膜上的擴散網點31時,光 線將會往各個角度擴散,從而形成所述均勻分布的面光源,使從擴散膜正面看不到光線反 射點的影子,并且提高正面亮度。所述增亮膜40 為一反射型偏光片(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其利用多層膜技術形成有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薄膜,可以將光線反射再利用達到全面增光 的效果。所述光源50為設置于所述導光板10兩側或下方的燈管,其通電后將產生光線并 最終使液晶面板發亮。所述背光模組100可根據燈管設置位置的不同分為側光源式或直下 光源式兩種。當燈管設于導光板10兩側時,即為側光源式背光模組,此時,該背光模組100 還包括一位于所述導光板10下方的反射膜60,燈管發出的光線經由所述導光板10折射至所述反射膜60上,并經由所述反射膜60的反射依次導入第二擴散膜30、增亮膜40及第一 擴散膜20,最后射入液晶面板使其發亮,由于所述導光板10的受光面11面向所述反射膜 60且并非為平整面,致使該受光面11設有到達所述反射膜60的第一距離Hl和第二距離 H2,且該第一距離Hl與第二距離H2之間存在距離差,即第一距離Hl為槽道12底部到達反 射膜60的距離,而第二距離H2是槽道12頂部到達反射膜60的距離,其中,第二距離H2最 小可為零,如此,可使光線被更均勻的分散,比傳統GPPS材質導光板的導光率更高,增加了 液晶面板的亮度。當所述燈管設于所述導光板10下方時,即為直下光源式背光模組,此時, 可無需設置反射膜60,光線即可直接射向擴散膜20、30。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組100通過在導光板10的受光面11與反射膜60之間 設置第一距離HI、第二距離H2,使得大大改善了導光板10對光線擴散不均勻的問題,并能 增加導光板10導光的亮度,改善液晶面板的發光質量。盡管為示例目的,已經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 術人員將意識到,在不脫離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公開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 下,各種改進、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權利要求1.一種改良型導光板,其設于一背光模組內并面向背光模組內的一反射膜設置,所述 導光板設有面向所述反射膜的受光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的受光面距所述反射膜的 距離包括第一距離及第二距離,所述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存有距離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型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面設有若干沿遠離反射 膜方向凹陷的槽道。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型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橫截面呈V形或方形或 弧形,所述相鄰兩個槽道之間設有向所述反射膜凸伸的突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良型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設有一背向受光面的 背光面,該背光面上設有若干與受光面上槽道延伸方向不同的槽道。
5.如權利要求1至4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改良型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為 聚苯乙烯材質或其共聚物。
6.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位于導光板一側的反射膜及產生光線的光源,其特征在 于所述導光板設有面向所述反射膜的受光面,該受光面距所述反射膜的距離包括第一距 離及第二距離,所述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存有距離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光面設有若干沿遠離反射膜方 向凹陷的槽道,所述槽道橫截面呈V形或方形或弧形,所述相鄰兩個槽道之間設有向所述 反射膜凸伸的突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良型導光板,其設于一背光模組內并面向背光模組內的一反射膜設置,所述導光板設有面向所述反射膜的受光面,所述導光板的受光面距所述反射膜的距離包括第一距離及第二距離,所述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存有距離差。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在導光板的受光面與反射膜之間設置第一距離、第二距離,使得大大改善了受光面對光線擴散不均勻的問題并增加了亮度。
文檔編號F21V8/00GK201909859SQ20102056334
公開日2011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5日
發明者張建林, 張黎明 申請人:蘇州拓顯光電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