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具有重量輕、體積小、耗電量低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計算機、移動通信終端、個人數字助理等產品中。因為液晶本身并不發光,因此需要為其提供背光模組以輔助其實現顯示功能。目前在背光模組中通常采用冷陰極熒光燈管作為光源。雖然冷陰極熒光燈管具有發光亮度高等優點,但還存在發光均勻性差、壽命短、色域范圍窄、工作電壓高(功耗高)、以及污染環境(含汞)等缺陷。為此,現在市場上使用發光二極管代替冷陰極熒光燈管已經成為主流趨勢。發光二極管作為點光源其照明范圍有限,現有的側光式的液晶顯示裝置需要采用多個發光二極管排成線狀作為側光源,為了保證背光模組良好的光學特性如發光均勻性等,就需要保持兩個相鄰發光二極管之間的間距不能過大,因此需要使用數目較多的發光二極管,成本較高。相應地,如果減少發光二極管的使用數目,則容易使背光模組產生明暗不均的現象,降低了背光模組的發光均勻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以在保證背光模組發光均勻性的基礎上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線光源,包括至少一個點光源和線狀光傳導元件,所述光傳導元件包括入射面、出射面和全反射面。所述點光源鄰近所述入射面設置,所述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經所述入射面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所述全反射面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內部傳播;所述出射面沿所述光傳導元件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到達所述出射面的部分光出射。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線光源、導光板和液晶面板,所述線光源的出射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由于所述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經所述入射面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后,能夠在所述全反射面的作用下使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內部傳播,并在傳播過程中通過所述出射面從所述光傳導元件中射出,其中所述出射面沿所述線狀光傳導元件的長度方向延伸,因此從所述出射面射出的光線形成線光源。該線光源與點光源相比,擴大了照明范圍、提高了照明均勻性,無需每隔很小一段即設置一個點光源,能夠在保證背光模組發光均勻性的基礎上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
圖1為本發明一個實施例中線光源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光線在光傳導元件中傳播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二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三種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四種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五種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第六種結構示意圖;圖9為對圖1所示線光源改進后的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中線光源的示意圖;圖11為對圖10所示線光源一種改進的示意圖;圖12為對圖10所示線光源另一種改進的示意圖;圖13為圖12的左視圖。附圖標記2-線光源,21、21(0)、21(1)、21(2)、21(3)-點光源,21(0)-白光點光源,21(1)-紅光點光源,21(2)-綠光點光源,21(3)-藍光點光源,22-光傳導元件,221-入射面,222-出射面,226-全反射面,223-第一導光管,224-第二導光管,225-全反射膜,23-透射結構, 231-微結構,232-網點,30-光匯聚罩,31-第一橢圓面,32-第二橢圓面,33-第三橢圓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詳細描述。應當明確,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如圖1和圖10所示,為本發明線光源的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中,所述線光源2 包括一個點光源21和線狀光傳導元件22,光傳導元件22包括入射面221、出射面222和全反射面226。其中點光源21鄰近入射面221設置,點光源21發出的光線經入射面221進入光傳導元件22 ;全反射面226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光傳導元件22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光傳導元件22的內部傳播;出射面222沿光傳導元件22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光傳導元件22內部到達出射面222的部分光出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線光源,由于點光源21發出的光線經入射面221進入光傳導元件22后,能夠在全反射面226的作用下使進入光傳導元件22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光傳導元件22的內部傳播,并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出射面222從光傳導元件22中射出,其中出射面22沿該線狀光傳導元件22的長度方向延伸,因此從出射面222射出的光線形成線光源。該線光源與點光源相比,擴大了照明范圍、提高了照明均勻性,無需每隔很小一段即設置一個點光源,能夠在保證背光模組發光均勻性的基礎上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中,一個線光源2所使用的點光源21的數目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這可以根據所需要達到的發光亮度等要求進行選擇。例如,當所述點光源21為發白光的白光點光源時,一個線光源2中可以使用一個白光點光源,如果需要進一步提高線光源2的發光亮度,還可以使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白光點光源。當所述點光源 21包括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時,可以在一個線光源2中同時使用這三個點光源。本發明的實施例中,不僅能夠使點光源轉換形成線光源以在保證背光模組發光均勻性的基礎上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而且能夠在此基礎上使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以此來實現色序顯示,并達到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空間分辨率的效果。下面將通過具體的實施例來對這些內容進行詳細的說明。其中,下面的實施例一具體描述將點光源轉換形成線光源;下面的實施例二具體描述在將點光源轉換形成線光源的基礎上進行色序顯示。需要說明的是,在下面各實施例的附圖中為顯示清楚起見,對一些零部件使用了示意性的表示方法,這些示意性表示并不代表這些零部件的真實構造和比例,其真實構造和比例可參見說明書中的描述。例如,對內腔呈橢球面的光匯聚罩即采用了示意性的表示方法,對所述光傳導元件中的微結構采用了放大的表示方法。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一個所述線光源2包括一個發白色光線的白光點光源 21(0)和線狀光傳導元件22,線狀光傳導元件22用于將白光點光源21(0)發出的光轉換為線光源。光傳導元件22包括入射面221、出射面222和全反射面226。其中,白光點光源 21 (0)鄰近入射面221設置,發出的光線經入射面221進入線狀光傳導元件22,全反射面 226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線狀光傳導元件22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線狀光傳導元件 22內傳播,出射面222沿光傳導元件22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線狀光傳導元件22內部的部分光線出射。在實際使用中,光傳導元件22,可以選用以下兩種結構的光傳導元件。或者,也可以選用除以下兩種結構之外的其他結構的光傳導元件。第一種結構,如圖2所示,所述光傳導元件22包括能夠進行全反射的線狀第一導光管223,第一導光管223的側面包括相互鄰接的出射面222和全反射面226,且出射面222 上設有破壞第一導光管223的全反射的透射結構23。如圖3所示,進入第一導光管223的光線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沿第一導光管 223的子午面(通過第一導光管223軸線的平面)傳播的子午光線,這部分光線可以在第一導光管223的子午面上沿直線前進,且這部分光線在進入第一導光管223的光線中占據的比例較小;另一部分為不經過子午面傳輸的斜射光線,這部分光線可以在第一導光管223 內進行多次全反射,并偏離第一導光管223的軸線呈螺旋式前進。這部分光線在進入第一導光管223的光線中占據的比例較大,而且與子午光線相比,這部分光線中的大部分光線都能夠經過全反射后從出射面222中射出,因此進入第一導光管223的光線的利用率較高。在出射面222上設置破壞全反射條件的透射結構23,使得第一導光管223內部的光線能夠通過出射面222射出。該破壞全反射條件的透射結構23可以有多種。舉例而言,參考圖2所示,該透射結構23可以為設在出射面222上的微結構231。該微結構231具體可以為各種形狀的微棱結構、微凹點、微凸點等。以微棱結構的微結構231為例而言,在圖 2所示狀態下,這些微結構231在出射面222上可以沿上下方向進行縱向排列。或者在圖4 所示的狀態下,這些微結構231在出射面222上可以沿左右方向進行橫向排列。再或者這些微結構231在出射面222上可以傾斜排列。其中,圖2所示縱向排列的微棱結構的光線出射效果優于圖4所示橫向排列的微棱結構的光線出射效果。參考圖5所示,該透射結構23 還可以為設在出射面222上的網點232。類似地,網點232可以在出射面222上縱向排列、 橫向排列或傾斜排列,具體的形狀和參數,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點光源的功率、導光管的長度等進行設置。在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中,除可以使用實心的第一導光管223之外,如圖6所示,還可以使用空心的第一導光管223。在點光源發出的部分光線進入到該空心的第一導光管 223的空心部分時,這部分光線還可以通過該空心的第一導光管223的內側面折射到第一導光管223的實體材料中,這樣該空心的第一導光管223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光能利用率。在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中,第一導光管223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圓形、半圓形、橢圓形、多邊形或者是圓缺形。例如,圖2、圖4至圖6所示的第一導光管223的截面為圓缺形, 這樣第一導光管223的側面可以包括相互鄰接的圓弧面部分和平面部分。其中,圓弧面部分形成全反射面226,平面部分形成出射面222。此時,由于出射面222為平面,因此在出射面222上制作微結構231或網點232時較為簡便容易。或者如圖7所示,在第一導光管223 的截面為圓形時,第一導光管223的側面為圓弧面,這樣全反射面226和出射面222也均為圓弧面,此時在呈圓弧面的出射面222上制作微結構231或網點232較為復雜繁瑣,盡管如此,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也不限制這種使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導光管223的側面僅包括出射面222 (即不包括全反射面226)。第二種結構,如圖8所示,所述光傳導元件22包括內部能夠進行折射的線狀第二導光管224,全反射面226為第二導光管224上包覆有全反射膜225的部分側面,第二導光管224內部的光線在包覆有全反射膜225的內表面上全反射,第二導光管224的側面上未包覆全反射膜225的區域形成出射面222。由于第二導光管224能夠進行折射,因此在從入射面221進入第二導光管224的光線中,射向出射面222的光線可以直接從出射面222射出,射向全反射面226的光線可以在第二導光管224和全反射膜225的交界面處進行全反射,經過一次或多次全反射后的光線可以從出射面222射出。與上述第一種結構類似,在該第二種結構中,第二導光管224可以是空心的或實心的,且該第二導光管224的截面形狀可以是圓形、半圓形、橢圓形、多邊形或者是圓缺形。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兩種結構中,入射面221均設在線狀光傳導元件22的一端處(即圖2、圖4至圖6中的左端處)。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入射面 221還可以設在線狀光傳導元件22的兩端處。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線光源2還包括內腔呈橢球面的光匯聚罩30,白光點光源21 (0)設在該光匯聚罩30的第一焦點處,入射面221設在該光匯聚罩30的第二焦點處, 這樣從白光點光源21 (0)發出的一部分光線可以直接射向入射面221并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另一部分光線可以射向光匯聚罩30的橢球面上并經橢球面反射后射向入射面221,最終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增加了射向入射面221的光線數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當使用一個白光點光源21(0)不能達到所需要的光線亮度要求時,可以在光匯聚罩30的第一焦點處排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白光點光源21 (0),以提高光線亮度。此外, 還可以在光匯聚罩30的第一焦點處排列設置由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組成的光源,使用時可以將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一起點亮,使各點光源發出的光線混合后形成白色光再進入光傳導元件22。當然,該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也可以依序循環發光以實現色序顯示,這將在下面的實施例二中詳細說明。在實際使用中,可以通過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方法將各點光源設置在光匯聚罩30 的第一焦點上,例如可以在該光匯聚罩30的與第一焦點相對應的頂點處設置支架,并使支架的高度與第一焦點到相對應頂點的距離相適應,這樣通過將點光源安裝在支架上就可以實現將點光源設置在第一焦點處。同樣地,也可以通過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方法將光傳導元件22的入射面221設置在光匯聚罩30的第二焦點處,例如可以在光匯聚罩30的與第二焦點相對應的頂點處設置開口,然后將光傳導元件22從該開口伸入到光匯聚罩30中,待光傳導元件22的入射面221到達第二焦點處時,將光匯聚罩30與光傳導元件22的相對位置進行固定,這就實現了將入射面221設置在光匯聚罩30的第二焦點處。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一中,可以將點光源轉換形成線光源,這樣可以擴大照明范圍、 提高照明均勻性,無需每隔很小一段即設置一個點光源,能夠在保證背光模組發光均勻性的基礎上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實施例二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線光源2包括一個紅光點光源21 (1)、一個綠光點光源21 (2)、一個藍光點光源21 (3)和線狀光傳導元件22,光傳導元件22包括入射面221、 出射面222和全反射面226。其中各點光源21 (1)、21 (2)、21 (3)均鄰近入射面221設置, 各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經入射面221進入光傳導元件22 ;全反射面226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光傳導元件22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光傳導元件22的內部傳播;出射面222沿光傳導元件22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光傳導元件22內部到達出射面 222的部分光出射。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傳導元件22的結構與上述實施例一中所述光傳導元件的結構相同,此處不進行詳述,可以參見上述實施例一中相應的說明。下面將詳細說明如何在將點光源轉換形成線光源的基礎上進行色序顯示。為了能夠進行色序顯示,本實施例中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有以下三種安裝結構,但并不局限于此,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安裝結構。第一種安裝結構,參見圖10所示,與一個光傳導元件22的入射面221相對應的位置處設置一個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所述紅光點光源 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電連接有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
在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每一瞬間只有一種顏色的點光源發光,同時液晶面板在該瞬間內只顯示該對應顏色通道的圖像。當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3)依序循環發光的頻率足夠高時,通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能夠在時間上對紅綠藍三基色進行混合,從而形成其他不同的顏色,這樣就實現了色序顯示。其中,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2)和藍光點光源21(3)的具體安裝固定結構可以由現有技術中常用的方法實現,如通過支架等結構來實現。第二種安裝結構,如圖11所示,與一個光傳導元件22的入射面221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一個內腔呈橢球面的光匯聚罩30,由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組成的光源(在具體的硬件實現上,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可以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設在光匯聚罩30的第一焦點處,入射面221設在光匯聚罩30的第二焦點處,且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 電連接有控制單元(為清楚顯示起見,圖11中省略了所述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類似地,在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每一瞬間只有一種顏色的點光源發光,同時液晶面板在該瞬間內只顯示該對應顏色通道的圖像。當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3)依序循環發光的頻率足夠高時,通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能夠在時間上對紅綠藍三基色進行混合,從而形成其他不同的顏色,這樣就實現了色序顯示。從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發出的一部分光線可以直接射向入射面221并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從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發出的另一部分光線可以射向光匯聚罩30的橢球面上,并經橢球面反射后射向入射面221,最終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增加了射向入射面221的光線數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第三種安裝結構,如圖12所示,與一個光傳導元件22的入射面221相對應的位置處設有三個內腔呈橢球面的第一橢圓面31、第二橢圓面32和第三橢圓面33,紅光點光源 21 (1)設在第一橢圓面31的第一焦點處,綠光點光源21 (2)設在第二橢圓面32的第一焦點處,藍光點光源21 (3)設在第三橢圓面33的第一焦點處,第一橢圓面31的第二焦點、第二橢圓面32的第二焦點以及第三橢圓面33的第二焦點空間位置重合,且入射面221設在該重合的第二焦點處。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電連接有控制單元(為清楚顯示起見,圖12中省略了所述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用于控制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類似地,在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 (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每一瞬間只有一種顏色的點光源發光,同時液晶面板在該瞬間內只顯示該對應顏色通道的圖像。當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2)和藍光點光源21(3)依序循環發光的頻率足夠高時,通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能夠在時間上對紅綠藍三基色進行混合,從而形成其他不同的顏色,這樣就實現了色序顯示。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的各種結構中,在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每一瞬間只有一種顏色的點光源發光, 同時液晶面板在該瞬間內只顯示該對應顏色通道的圖像。當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光的頻率足夠高時,通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能夠在時間上對紅綠藍三基色進行混合,從而形成其他不同的顏色,這樣就實現了色序顯示。根據目前的技術本實施例中的色序顯示是可以實現的。一般而言,時間混色技術要求在一幀畫面的時間內快速切換三種顏色,即紅(R)、綠(G)、藍(B)三種顏色,也就是說要將一幀畫面分成紅(R)、綠⑷)、藍(B)三個子幀,然后再把三個子幀合并在一起。假定液晶顯示系統的刷新頻率為60赫茲,若想讓眼睛感覺不到R、G、B三個子幀的切換,則要求每個子幀顯示的時間小于5. 55毫秒(1秒+60 + 3 ^ 5. 55毫秒)。而現階段液晶的響應時間已經達到4毫秒的水平,所以液晶分子的響應時間完全可以達到時間混色的要求。同時發光二極管的響應時間小于1微秒,因此可以快速依序切換發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的發光二極管,使這三種光的發光二極管能夠依序循環發出光線。從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和藍光點光源21 C3)發出的一部分光線可以直接射向入射面221并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從紅光點光源21 (1)、綠光點光源21( 和藍光點光源21 C3)發出的另一部分光線可以射向光匯聚罩30的橢球面上,并經橢球面反射后射向入射面221,最終由入射面221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增加了射向入射面221的光線數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進一步地,由于光傳導元件22中的光線從出射面222射出后需要進入導光板(或擴散板)以形成均勻的面光源,這樣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和藍光點光源 21(3)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就需要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以基本上相同的入射條件包括入射角度和入射距離等射入到導光板中,以便這些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以基本上相同的角度從導光板中射出。為達到此目的,可以使紅光點光源21(1)、綠光點光源21( 和藍光點光源21 C3)在空間對稱分布在與光傳導元件 22的入射面221相對應的位置處。也就是說對于本實施例而言,如圖13,可以使第一橢圓面31的第一焦點、第二橢圓面32的第一焦點以及第三橢圓面33的第一焦點在空間對稱分布。結合圖12和圖13可以看出,將第一橢圓面31的第一焦點、第二橢圓面32的第一焦點以及第三橢圓面33的第一焦點在空間對稱分布之后,各光匯聚罩的第一焦點和第二焦點的連線和入射面之間具有一定的夾角,該夾角的范圍可以為0 90°。當該夾角為 90°時,各點光源發出直接射向入射面221的光線能夠垂直射向入射面221 ;當該夾角為大于0小于90°時,各點光源發出的直接射向入射面221的光線傾斜射向入射面221,且當該夾角越小,光線傾斜的程度越大,則光線越不容易折射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當該夾角為0時,各點光源發出的直接射向入射面的光線平行射向入射面221,此時光線不能夠直接折射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可以借助各光匯聚罩的匯聚作用使光線反射后再進入到光傳導元件22中。本實施例中,利用該色序顯示方法產生的彩色視覺效果與空間混色方法產生的彩色視覺效果是相同的。而且當使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光時,由于一種基色的點光源只發出一種基色的光,因此不需要再使用彩膜基板上的像素單元對這些光線進行選擇透過,這樣就省略了對彩膜基板上像素單元的使用。進一步地,對于點光源發出白色光的情況而言,在經過彩膜基板的像素單元對該白色光進行選擇透過后,只有一種顏色的基色光能夠從彩膜基板透射出來,其余兩種顏色的基色光線就被吸收了,因此光能的利用率降低。而本實施例中省略了對彩膜基板上像素單元的使用,因此每個基光點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基本上都能夠全部被利用,光能的利用率提高了。此外,在使用彩膜基板上的像素單元來對白色光進行選擇透過時,需要將一個像素單元劃分成三個亞像素單元,每個亞像素單元只能選擇透過一種顏色的基色光。本實施例中省略對彩膜基板上像素單元的使用后,在與該像素單元相同面積的區域內,可以分時段同時透過三種顏色的基色光,因此提高了顏色的空間分辨率。除此之外,本發明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裝置,所述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線光源,以及導光板和液晶面板,其中所述線光源的出射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
面設置。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本實施例中線光源所使用的技術特征與上述各實施例中線光源所使用的技術特征相同,因此能夠解決相同的技術問題,達到相同的預期效果。因此,此處不再對所述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詳述,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見上述各實施例中的描述。但是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當所述線光源包括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且在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電連接有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所述液晶面板包括陣列結構和黑矩陣,且所述液晶顯示裝置中未設置彩膜結構。此時所述液晶面板可以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并將所述陣列結構和黑矩陣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或者,當所述線光源包括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且在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電連接有控制單元,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同時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所述液晶面板包括陣列結構、黑矩陣和彩膜結構。在現有通常的應用中,用作白光點光源的白光二極管采用藍光激發黃色熒光粉來產生白光,這使得紅光的成分較少,容易產生色偏。本實施例中。使所述紅光點光源(紅光二極管)、綠光點光源(綠光二極管)和藍光點光源(藍光二極管)同時發光,可以使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在所述導光管內部混色,并可以通過選擇這三種顏色中各自的發光強度調整白光中各個色光的比例,減少產生色偏,而且如果某一個點光源發生損壞,還可以替換。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線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點光源和線狀光傳導元件,所述光傳導元件包括入射面、出射面和全反射面;所述點光源鄰近所述入射面設置,所述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經所述入射面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所述全反射面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內部傳播;所述出射面沿所述光傳導元件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到達所述出射面的部分光出射。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傳導元件包括能夠進行全反射的線狀第一導光管,所述第一導光管的側面包括相互鄰接的所述全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所述出射面上設有破壞全反射條件的透射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射結構包括設在所述出射面上的微結構或網點。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傳導元件包括內部能夠進行光折射的線狀第二導光管,所述全反射面為所述第二導光管包覆有全反射膜的部分側面,第二導光管內部的光線在包覆有全反射膜的內表面上全反射,所述側面上未包覆所述全反射膜的區域形成所述出射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設在所述線狀光傳導元件的一端處或兩端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光源還包括內腔呈橢球面的光匯聚罩,所述點光源設在所述光匯聚罩的第一焦點處,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入射面設在所述光匯聚罩的第二焦點處。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光源還包括光匯聚罩,所述光匯聚罩的內腔由三個焦點重合的第一橢球面、第二橢球面和第三橢球面組成,紅光點光源設在所述第一橢球面的第一焦點處,綠光點光源設在所述第二橢球面的第一焦點處,藍光點光源設在所述第三橢球面的第一焦點處,所述第一橢球面的第二焦點、所述第二橢球面的第二焦點以及所述第三橢球面的第二焦點空間位置重合,且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入射面設在該重合的第二焦點處。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橢球面的第一焦點、所述第二橢球面的第一焦點以及所述第三橢球面的第一焦點在空間對稱分布,以使所述紅色光線、 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以基本上相同的入射角度和入射距離由所述入射面射入所述光傳導元件。
9.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8任一項所述的線光源、導光板和液晶面板,所述線光源的出射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光源包括紅光點光源、 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在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電連接有控制單元,且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依序循環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所述液晶面板包括陣列結構和黑矩陣,且所述液晶顯示裝置中未設置彩膜結構。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面板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陣列結構和黑矩陣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光源包括紅光點光源、 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在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電連接有控制單元,且所述控制單元控制所述紅光點光源、綠光點光源和藍光點光源同時發出紅色光線、綠色光線和藍色光線時,所述液晶面板包括陣列結構、黑矩陣和彩膜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線光源及液晶顯示裝置,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用于色序顯示的線光源,為減少點光源的使用數目而發明。所述線光源包括至少一個點光源和線狀光傳導元件,所述光傳導元件包括入射面、出射面和全反射面;所述點光源鄰近所述入射面設置,所述點光源發出的光線經所述入射面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所述全反射面為全反射結構,用于使進入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的光線經全反射在所述光傳導元件的內部傳播;所述出射面沿所述光傳導元件的長度方向延伸,并通過破壞全反射條件使得所述光傳導元件內部到達所述出射面的部分光出射。本發明可用于進行液晶顯示。
文檔編號F21V17/00GK102466168SQ20101053199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9日
發明者馬若玉 申請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