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結構擴散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于一種微結構擴散板,尤指一種具有多種光學結構體的微結構擴散 板。
背景技術:
目前新世代的顯示裝置如液晶顯示器已經大量研發且逐漸進行市場應用的階段,但由于液晶本身不發光,背光模塊的功能即在于供應充足的亮度與分布均勻的光源,使其 能正常顯示圖像,其基本原理是將常用的點或線型光源,通過簡潔有效的光機構轉化成高 亮度且均一輝度的面光源產品。一般直下式的結構是利用冷陰極管的線型光源經反射罩藉 由擴散板的均光作用與棱鏡片的集光作用以提高光源的亮度與均齊度。目前擴散板的技術不斷地演進,主要的目的在于能達成光線的均勻化,從傳統的 單一棱鏡(prism)結構進行研發,例如美國專利號US 6606133公開一種出光面及入光面均 有光學結構體的擴散板(如圖1所示),該擴散板IA具有一本體部2A,而該本體部2A的 一側面為入光面,而另一相對側則為出光面,該出光面上成型有一棱鏡(prism)結構3A,入 光面上則成型有多個凸體結構4A,但在一般制程中,雙面的成型制程的難度較高,成品的合 格率也低,同時也會造成光學膜片在組裝時的問題。另外,美國專利號US 7255456公開一 種在擴散板的出光面成型有兩種光學結構,然而該兩光學結構分別為棱鏡(prism)及柱狀 透鏡(lenticular),此一擴散板有以下缺失1.該兩種結構均僅有單一的光學作用,棱鏡 僅具有分光效果;柱狀透鏡僅具有擴光效果,故兩者的搭配所達成光線的均勻化效果較差。 2.該棱鏡在結構上存在有一尖點,故與其它光學片組裝時會造成其它光學膜片的刮傷,使 得產品的可靠度降低。3.生產時,尖點的結構造成擴散板的生產合格率低或擴散板的成型 較為困難。換句話說,傳統的擴散板普遍存在無法有效提升光線均勻度或其它組裝或成型良 率較低的問題,導致背光模塊的應用面無法進一步提升。緣是,本發明人有感上述缺失的可 改善,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微結構擴散板,該微結構擴散板上設有兩個以 上不同結構的光學結構體,而單一光學結構體可以同時具有兩種光學效應分光及擴光,以 提供較佳均勻性質的光線。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微結構擴散板,包含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 面,該入光面接收一光源的光線,該微結構擴散板包括多個微結構部,覆蓋于該出光面上,該多個微結構部包含一第一微結構單元及一 第二微結構單元,該第一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頂面、一第一間距 (Pl)、一第二間距(P2)以及一高度(H),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一斜率 與一第二斜率,且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頂面的兩側相距該第二間距,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出光面的兩側相距該第一間距,由該頂面至該入光面相距 該高度;其中,該第一斜率以及該第二斜率滿足下列公式1/2 ( 2H/ (P1-P2) /2 ( 9/5 ;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為一曲線函數形狀且位于該出光面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 第一微結構單元相鄰靠,且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一第 一低點,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一第二低點,該第一 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位于該出光面上;當該多個微結構部接收該光源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側面與該第 二側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頂面接收該光源的 光線形成一第二光學路徑,以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三光學路徑。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微結構擴散板,包含一入光面 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接收 一光源的光線,該微結構擴散板包括多個微結構部,覆蓋于該出光面上,該多個微結構部包含一第一微結構單元及一 第二微結構單元,該第一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一頂面、一第一間 距(Pl)、一第二間距(P2)以及一高度(H),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一斜 率與一第二斜率,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頂面的兩側且相距該第二間距,該 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出光面的兩側且相距該第一間距,由該頂面至該出光面 相距該高度;其中,該第一斜率以及該第二斜率滿足下列公式1/2 ( 2H/ (P1-P2) /2 ( 9/5 ;該第二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三側面、一第四側面與一第二頂面,該第三側面與該 第四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三斜率與一第四斜率,且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側面分別位于該第 二頂面的兩側,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相鄰靠,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 三側面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一第一低點,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四側 面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一第二低點,該第一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位于該 出光面上;其中,當該多個微結構部接收該光源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側面 與該第二側面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側面接收 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二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頂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 成一第三光學路徑,以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頂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四光 學路徑。本發明亦提供應用上述微結構擴散板的背光模塊。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發明提出的光學結構體可以同時具有擴光及分光 的效應,例如類梯形光學結構體的側面可以進行分光,其頂面可以進行擴光,同時搭配兩種 以上不同型態的光學結構體,以達成相當優秀的光均勻的功效。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 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圖1為現有技術的擴散板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的第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A為圖1中A部分放大圖;
圖2B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二種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圖2C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三種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A為圖2中B部分放大圖;圖3B為第二實施例中第二種實施態樣的示意圖;圖4為第一實施例的一維結構的示意圖;圖5為第一實施例的二維結構的示意圖;圖5A為第二實施例的二維結構的示意圖;圖6為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與現有擴散板的發光均勻度光學仿真圖;圖8為應用第一實施例的微結構擴散板的背光模塊的示意圖;圖8A為應用第二實施例的微結構擴散板的背光模塊的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IA擴散板 2A本體部3A棱鏡結構 4A凸體結構1微結構擴散板 10主層100入光面 101出光面11底層 12微結構層120、120'微結構部 121、121'第一微結構單元1211AU211A'第一側面1211B、1211B'第二側面1212AU212A'頂面122、122'第二微結構單元1221A'第三側面 1221B'第四側面1222A'第二頂面 123第三微結構單元131、131'第一低點 132、132'第二低點20擴散粒子 21紫外光吸收粒子3背光模塊 30光源31反射結構 Pl第一間距P2第二間距 P第二寬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微結構擴散板1,該微結構擴散板1上設有兩個以上不同結構 的光學結構體進而達成良好光線均勻度的擴散效果。請參閱圖2、圖2A、圖2B及圖2C,其為 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該微結構擴散板1包括一入光面100及一出光面101,該入光面100 接收一光源的光線(如圖2的箭頭所示),本發明的特征在于該出光面101上成型多個微結構部120,其包括多個重復且交錯排列的第一微結構單元121及第二微結構單元122,其 中該兩光學結構體為不同輪廓型態的結構體,同時該兩光學結構體對于入射光線會造成不 同的光學效果,而該入光面100則為單純的平面,以提高成型合格率。其中,該第一微結構 單元121為一類梯形結構,亦即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具有一第一側面1211A、一第二側面 1211B與一頂面1212A,而上述的結構可定義出一第一間距P1、一第二間距P2與一高度H, 該第一側面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分別位于該頂面1212A的兩側,該第一側面1211A 與該第二側面1211B分別對應有一第一斜率與一第二斜率,該第二間距P2為該第一側面 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之間的距離,該第一間距Pl則為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間 的另一距離,而該第一間距Pl為兩者之間的最大寬度,該第二間距P2則為兩者之間的最小 寬度;另外,該高度H為該頂面1212A至該入光面100的距離。再者,根據上述的結構,該第 一斜率以及該第二斜率必須滿足下列公式1/2 ( 2Η/(Ρ1-Ρ2)/2 ( 9/5,以達到較佳的發光 態樣。 另外,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為一曲線函數形狀且位于該出光面101上,該第二微 結構單元122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相鄰靠,兩者為交錯的重復排列,且該第二微結構單 元122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該第二側面1211B形成一第一低點131,該第二微結構單 元122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第一側面1211A形成一第二低點132,該第一低點 131與該第二低點132位于該出光面101上。當該多個微結構部12接收該光源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該第一側面 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接收該光源的光線30以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 元121的該頂面1212A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會形成一第二光學路徑,而該第二微結構單元 122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則形成一第三光學路徑。在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為一種圓錐曲線形狀的結構,例如滿足 圓、橢圓或拋物線方程式的線段,且該圓錐曲線的圓錐系數小于等于(<)_1,而此具有圓 錐曲線輪廓的結構體則可以提供光線擴光的效應。另外,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頂面1212A的外緣為一曲線(如圖2A所示),或是 一直線(如圖2B所示),故上述兩種不同結構的兩光學結構體對于射出該出光面101的光 線而言會同時產生分光及擴光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圖2A中,該兩光學結構體具有相同 的最大寬度P (即為兩者有相同的Pitch),而該最大寬度P則可大致介于40 μ m至850 μ m 之間,換言之,該第一低點131與該第二低點132之間形成一第一寬度P,以及該第二低點 132與另一第一低點131之間形成一第二寬度(即相當于上述的第一間距Pl),則該第一寬 度與該第二寬度相等(P = Pl)。另一方面,該兩光學結構體最佳為等高結構,但兩者之間亦 可以存在有高度差,但該高度差以不超過50%為佳,例如假設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為1,則 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高度則大致介于0. 5至1. 5之間,以維持該光學結構體的成型制 程的合格率。請先參考圖2B,對光線而言,該頂面1212A有擴光的效果(即第二光學路徑),而 其左右兩第一、第二側面1211A、1211B則有分光的效果(即第一光學路徑),故該第一微結 構單元121即具有兩種光學特性而非只能單純的分光或擴光;且以光線強度而言,該第一、 第二側面1211A、1211B的分光強度會大于該頂面1212A的擴光強度,例如入射光為100,則 分光強度為51,而擴光強度為49,但不以此為限。而第二微結構單元122則產生擴光的效果(即第三光學路徑)。請再參考圖2A,對光線而言,該曲面型態的頂面1212A同樣有擴光的效果(即第 二光學路徑),而左右兩第一、第二側面1211A、1211B則有分光的效果(即第一光學路徑), 同樣以光線強度而言,該第一、第二側面1211A、1211B的分光強度會大于頂面1212A擴光強 度。故在上述兩種實施態樣中,該出光面101上成型有兩種不同型態的光學結構體,其中具 有類梯形結構的第一微結構單元121可同時具有分光及擴光兩種光學效果,再搭配具有擴 光效果(即第三光學路徑)的第二微結構單元122,可將入射光有效的均勻化,以輸出高均 勻度的光線。請參考圖2C,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三種實施態樣,本實施態樣由圖 2A所變化而成,其中該出光面101上更成型有重復排列的第三微結構單元123,其中該第三 微結構單元123相同于圖2B中的第一微結構單元121。而利用上述三種不同的光學結構體 的搭配,亦可以提高光線的均勻度。接著,請參考圖3至圖3B,其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而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的是, 本實施例利用不同寬度(Pitch)定義兩種以上的光學結構體于微結構擴散板1的出光面 101。以下將詳細說明本實施例的各種實施態樣。請先參考圖2A,在本具體實施例中,該第 一微結構單元121'與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均為類梯形結構,亦即該第一微結構單元 121'具有一第一側面1211A'、一第二側面1211B'及一頂面1212A',而上述的結構可定 義出一第一間距P1、一第二間距P2與一高度H,該第一側面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 分別位于該頂面1212A'的兩側,該第一側面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分別對應有一 第一斜率與一第二斜率,該第二間距P2為該第一側面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之間 的距離,該第一間距P1則為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之間的另一距離,在本實施例中,該 第一間距P1為兩者之間的最大寬度,該第二間距P2則為兩者之間的最小寬度;另外,該高 度H為該頂面1212A'至該入光面100的距離。再者,根據上述的結構,該第一斜率以及 該第二斜率必須滿足下列公式1/2 ( 2H/(Pl-P2)/2 ( 9/5,以達到較佳的發光態樣。同 樣地,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具有一第三側面1221A'、一第四側面1221B'及一第二頂 面1222A',該第三側面1221A'與該第四側面1221B'分別對應有一第三斜率與一第四斜 率,且該第三側面1221A'與該第四側面1221B'分別位于該第二頂面1222A'的兩側。該 第二微結構單元122'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相鄰靠且交錯地重復排列,該第二微結 構單元122'的該第三側面1221A'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該第二側面1211B'形成 一第一低點131',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該第四側面1221B'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 元121'的第一側面1211A'形成一第二低點132',該第一低點131'與該第二低點132' 位于該出光面101上。當該多個微結構部120'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 元121'的該第一側面1211A'與該第二側面1211B'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該第二微結構 單元122'的該第三側面1221A'與該第四側面1221B'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形成一第二 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該第一頂面1212A'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形成一第 三光學路徑,以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該第二頂面1222A'接收該光源30的光線形 成一第四光學路徑。而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與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差異在于兩者具有不 同的最大寬度。在本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 的該第二側面1211B'形成該第一低點131'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第一側面
81211A'形成該第二低點132',該第一低點131'與該第二低點132'之間形成一第一寬 度P,以及該第二低點132'與另一第一低點131'之間形成一第二寬度P1,則該第一寬度 與該第二寬度不相等,換言之,該第一低點131'與該第二低點132'之間形成一第一寬度 P,以及該第二低點132與另一第一低點131之間形成一第二寬度(即相當于上述的第一 間距P1),且該第一寬度P不等于該第二寬度P1 (即P興P1),例如P為350 y m,而P1為 300 u m,但上述第一寬度與第二寬度的范圍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大致介于40 y m至850 y m 之間。本實施例利用上述兩種不同最大寬度的類梯形結構,同樣可以達成側面分光及頂面 擴光的效果,進而輸出具有較佳均勻度的光線。另一方面,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可為一 圓錐曲線形狀,且該圓錐曲線的圓錐系數小于等于(<)_1。請參考圖3B,其為本實施例中的第二種實施態樣,其中與圖3A中的差異在于該第 一微結構單元121'的頂面1212A'為一曲線,且該曲線的曲率半徑小于等于(<)該第一 微結構單元121'的第一間距P1 ;而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頂面1222A'的外緣同樣為 一曲線,且該曲線的曲率半徑小于等于(<)_1,同樣地藉由側面分光及頂面擴光的效果達 成輸出高均勻度的光線。換言之,該第二微結構單元122'的頂面1222A'可為一曲線或是 一直線,而該第一微結構單元121'的頂面1212A'亦可為一曲線或是一直線。另外,本發明可以在該出光面101成型第三種光學結構體,例如具有第三最大寬 度的第三種光學結構體或是該光學結構體的頂面可為曲線或直線搭配使用等等,利用上述 可同時出光且擴光的光學結構體提供高均勻度的光線,而本實施例的其它性質等同于第一 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再一方面,上述的結構可依照光學設計上的考慮進行變化,請參考圖4,當本發明 的微結構擴散板1應用于燈管(如CCLF)等應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該第一微結構單元 121、第二微結構單元122或第三微結構單元123在該出光面101上形成一維的結構(圖4 僅繪出第一微結構單元121及第二微結構單元122)。而當微結構擴散板1應用于發光二極 管等應用,上述光學結構體在該出光面101上重復且交錯排列以建構形成二維的結構,且 在二維結構下,該些光學結構體可以為凸體(如圖5顯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結構體的凸體 的二維結構)或是凹部結構(如圖5A顯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結構體的凹部的二維結構)。 換句話說,在不同的應用情況下,上述光學結構面可以有相對應的變化,同時達到良好均勻 效果的光輸出。相同地,其它實施態樣中的微結構擴散板1同樣可以變化成一維或二維的 結構,以產生均勻化光線的目的。請參考圖6,其顯示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1的內部組成及結構,其包括一主層 10、一設置于該主層10下方的底層11及一設置于該主層10上方的微結構層12,亦即本發 明的微結構擴散板1為一層狀的三明治結構,其中該主層10為PS塑料(Polystyrene,PS) 或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材質,且該主層10中最佳包含有擴散粒子20,可進一步 將光線均勻化;而該底層11及該微結構層12則分別設置于該主層10的下方及上方,其材 質可為 PS 塑料(Polystyrene, PS)或 MS 塑料(Methylmethacrylate styrene),該底層 11 及該微結構層12中更包括有紫外光吸收粒子21,以吸收本身光源或外在光線中的紫外光, 進而防止微結構擴散板1產生黃化的問題;另外,前述的光學結構體則系成型于該微結構 層12的表面(即出光面101)。然而上述材質或構成微結構擴散板1的層數僅為說明之用, 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另外,如圖7所示為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微結構擴散板與本發明的微結構 擴散板1進行光線均勻度的光學仿真結果圖,其中每一曲線表示剖面(cross-sectional) 的強度。曲線1為使用有兩支CCFL光源且無使用擴散板的光線強度,其中可看出該兩支 CCFL約略設置于40公厘(mm)及80公厘(mm)的位置處,故光線強度集中于該兩位置,而 遠離該兩位置的光線強度即大幅降低,亦即光線并未被均勻化;曲線2則表示在該兩光源 上設置有尖點的棱鏡(prism)的擴散板,但曲線2則明顯出現光線強度上的波峰及波谷, 亦即均勻度并不理想;曲線3則表示在該兩光源上設置有尖點的棱鏡(prism)及柱狀透鏡 (lenticular)的復合結構式擴散板(即現有技術中所述及的US 7255456號美國專利),其 光線強度的變化亦隨著與CCFL光源的距離而出現相對高強度的位置;相較之下,曲線4及 曲線5則為應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的微結構擴散板1的強度變化,由曲線 的相對位置可以發現,本發明所提出的微結構擴散板1可大幅提高光線的均勻度,亦即光 線強度不會受到CCFL光源的位置所影響,而保持相當的均勻程度,故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 板1均較現有的擴散板更能輸出高均勻度的光線。再者,根據上述的光強度實驗,本發明可提供均勻程度相當高的光線,故實際上應 用時,本發明所提出的微結構擴散板1另外搭配兩個擴片即可應用于終端產品的使用;相 較之下,現有的擴散板必須搭配三個擴片才能應用在產品上,故本發明不論在均勻化的功 效下,或是生產成本的考慮下均有較現有的擴散板為佳的表現。請參考圖8及圖8A,其顯示本發明所提出的微結構擴散板1的背光模塊3。圖8 為應用第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而圖8A則為應用第二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背光模塊3 包括至少一光源30 ;以及上述的微結構擴散板1,而該微結構擴散板1設置于該光源30上 方,且該光源30更設置于一反射結構31所形成的空間中,以產生較高的亮度的光線。該光 源30可為一冷陰極熒光燈管(CCFL)、一發光二極管(LED)、一平面光源(FFL)、一外部電極 熒光燈管(EEFL)或是一熱陰極熒光燈管(HCFL),或其它種類的發光源,而該微結構擴散板 1的特征同于前述的實施例,故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下列優點例如具有較佳的光均勻作用,由于上述的光學 結構體可以同時具有擴光及分光的效應,例如類梯形光學結構體的側面可以進行分光,其 頂面可以進行擴光,同時搭配兩種以上不同型態的光學結構體也可以減少Moire干涉的問 題,故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可以達成相當優秀的光均勻的功效。另一方面,由于本發明所 提出的微結構擴散板結構可以輸出均勻度相當高的光線,故與其它光學膜片搭配使用時, 可以減少其它膜片的數量,例如傳統的擴散板需使用三張擴片,但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 則僅需二張擴片,換句話說,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可以有效降低最終產品(如顯示器等) 的制造成本,進而提高本發明的微結構擴散板的應用價值。另外,現有的擴散板上設有棱鏡 (prism),而棱鏡為一種具有尖點的結構體,此一型態的結構會造成設置于擴散板上方的光 學膜因摩擦而刮傷或損毀的問題;相反的,本發明的結構體的頂面為平面或曲面,故可以解 決棱鏡結構所造成的問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非意欲局限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故凡運 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所為的等效變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發明的權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微結構擴散板,包含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接收一光源的光線,其特征在于,該微結構擴散板包括多個微結構部,覆蓋于該出光面上,該多個微結構部包含一第一微結構單元及一第二微結構單元,該第一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頂面、一第一間距(P1)、一第二間距(P2)以及一高度(H),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一斜率與一第二斜率,且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頂面的兩側相距該第二間距,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出光面的兩側相距該第一間距,由該頂面至該入光面相距該高度;其中,該第一斜率以及該第二斜率滿足下列公式1/2≤2H/(P1-P2)/2≤9/5;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為一曲線函數形狀且位于該出光面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相鄰靠,且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一第一低點,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一第二低點,該第一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位于該出光面上;當該多個微結構部接收該光源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頂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二光學路徑,以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三光學路徑。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為一圓錐曲線 形狀,且該圓錐曲線的圓錐系數小于等于(≤ )_1。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頂面皆為一 凸部者或一凹部者。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 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該第一低點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該第二低 點,該第一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之間形成一第一寬度,以及該第二低點與另一第一低點之間 形成一第二寬度,則該第一寬度與該第二寬度不相等。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頂面為一 曲線或是一直線。
6.一種微結構擴散板,包含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該入光面接收一光源的光線,其特 征在于,該微結構擴散板包括多個微結構部,覆蓋于該出光面上,該多個微結構部包含一第一微結構單元及一第 二微結構單元,該第一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一頂面、一第一間距 (P1)、一第二間距(P2)以及一高度(H),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一斜率 與一第二斜率,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頂面的兩側且相距該第二間距,該第 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位于該出光面的兩側且相距該第一間距,由該頂面至該出光面相 距該高度;其中,該第一斜率以及該第二斜率滿足下列公式1/2 ≤ 2H/(Pl-P2)/2 ≤ 9/5 ;該第二微結構單元包含一第三側面、一第四側面與一第二頂面,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 側面分別對應有一第三斜率與一第四斜率,且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側面分別位于該第二頂 面的兩側,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相鄰靠,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三側面與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一第一低點,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四側面與 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一第二低點,該第一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位于該出光 面上;其中,當該多個微結構部接收該光源的光線時,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側面與該 第二側面形成一第一光學路徑、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三側面與該第四側面接收該光 源的光線形成一第二光學路徑,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一頂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 第三光學路徑,以及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第二頂面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一第四光學路徑。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一微結 構單元的該第二側面形成該第一低點與另一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該第二低 點,該第一低點與該第二低點之間形成一第一寬度,以及該第二低點與另一第一低點之間 形成一第二寬度,則該第一寬度與該第二寬度不相等。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微結構單元與該第二微結 構單元皆為一凸部者或一凹部者。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微結構單元為一圓錐曲線 形狀,且該圓錐曲線的圓錐系數小于等于(<)_1。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微結構擴散板,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微結構單元的該頂面為一 曲線或是一直線。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微結構擴散板,包括基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多個微結構部,覆蓋于出光面,包含第一微結構單元及第二微結構單元,第一微結構單元包含第一側面、第二側面、頂面、第一間距、第二間距及高度,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對應第一斜率與第二斜率;1/2≤2H/(P1-P2)/2≤9/5;第二微結構單元為曲線函數形,第二微結構單元與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二側面形成第一低點,第二微結構單元與另一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形成第二低點;第一微結構單元的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接收光源光線形成第一光學路徑,第一微結構單元的頂面接收光源光線形成第二光學路徑,該第二微結構單元接收該光源的光線形成第三光學路徑。
文檔編號F21V5/08GK101865419SQ200910135340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0日
發明者王君偉, 鄭文峰, 陳晏佐, 黃致維 申請人:穎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