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翻轉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于生產U形節能燈具的自動翻轉裝置。
背景技術:
由3片U形片管組成的節能燈管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兩次將3根片管組裝在一起。第一步的上管工序之后,緊跟著是將位于外工位的U形片管組放入相應的內工位,與第3片U形片管進行組裝,這個工序叫接橋工序。現有的接橋工序是由手工完成的,因此導致生產效率低、成本較高,不適應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自動完成接橋工序的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達到以上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提供一種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包括工作平臺,在此工作平臺上設置提升裝置、安裝板與提升裝置相連;內工位旋桿、外工位旋桿分立于安裝板的兩側,且分別與工作平臺活動連接,一個動力源與內工位旋桿相連,另一個動力源與外工位旋桿相連;在安裝板上設置帶有活動桿的旋轉氣缸,夾管氣缸與活動桿相連,夾管夾與夾管氣缸相連;提升裝置、分別與內、外工位旋桿相連的兩個動力源、旋轉氣缸、夾管氣缸均與控制系統相連。
本實用新型由控制系統來控制提升裝置、內工位旋桿、外工位旋桿、活動桿、夾管夾協調工作。實際使用時配合相應的工位,由夾管夾夾取位于外圓的外工位上的U形片管組,然后夾管夾先由提升裝置帶動下降;再由旋轉氣缸帶動旋轉一定的角度進入位于內圓的內工位,由夾管夾將U形片管組放入相應的內工位。這樣一個完整的接橋工序就完成了。因此,使用本實用新型的自動翻轉裝置,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能適應自動化的生產流水線,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自動上管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上述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圖1給出了一種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包括工作平臺1,在1工作平臺1上設置提升裝置2,此提升裝置2為升降氣缸,帶有活塞桿3。安裝板4與活塞桿3固定連接;內工位旋桿6、外工位旋桿5分立于安裝板4的兩側,且分別與工作平臺1活動連接,即內工位旋桿6、外工位旋桿5都能相對于工作平臺1作轉動。動力源11、12均為氣缸、且均固定在工作平臺1上,動力源11與內工位旋桿6相連,動力源12與外工位旋桿5相連。旋轉氣缸10固定在安裝板4上,旋轉氣缸10帶有活動桿9,旋轉氣缸10能帶動活動桿9作轉動。在活動桿9固定設置夾管氣缸8,夾管夾7與夾管氣缸8相連,由夾管氣缸8帶動夾管夾7工作,上管夾7為V形管夾。升降氣缸2、動力源11、動力源12、旋轉氣缸10、夾管氣缸8均與控制系統相連,由控制系統控制協調工作。實際工作時,本實用新型的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配合相應的內、外工位工作。
最后,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應認為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包括工作平臺(1),其特征是在所述工作平臺(1)上設置提升裝置(2)、安裝板(4)與所述提升裝置(2)相連;內工位旋桿(6)、外工位旋桿(5)分立于安裝板(4)的兩側,且分別與工作平臺(1)活動連接,動力源(11)與所述內工位旋桿(6)相連,動力源(12)與所述外工位旋桿(5)相連;在所述安裝板(4)上設置帶有活動桿(9)的旋轉氣缸(10),夾管氣缸(8)與所述活動桿(9)相連,夾管夾(7)與所述夾管氣缸(8)相連,所述提升裝置(2)、動力源(11)、動力源(12)、旋轉氣缸(10)、夾管氣缸(8)均與控制系統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倒3U接橋自動上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提升裝置(2)為升降氣缸,帶有活塞桿(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倒3U接橋自動上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上管夾(7)為V形管夾。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倒3U接橋自動上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動力源(11)、(12)均為氣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倒3U接橋自動翻轉裝置,包括工作平臺(1),在工作平臺(1)上設置提升裝置(2)、安裝板(4)與提升裝置(2)相連;內工位旋桿(6)、外工位旋桿(5)分立于安裝板(4)的兩側,且分別與工作平臺(1)活動連接,動力源(11)與內工位旋桿(6)相連,動力源(12)與外工位旋桿(5)相連;在安裝板(4)上設置帶有活動桿(9)的旋轉氣缸(10),夾管氣缸(8)與活動桿(9)相連,夾管夾(7)與夾管氣缸(8)相連;提升裝置(2)、動力源(11)、動力源(12)、旋轉氣缸(10)、夾管氣缸(8)均與控制系統相連。使用本裝置能自動完成節能燈管生產過程中的接橋工序。
文檔編號H01J9/24GK2731695SQ200420037230
公開日2005年10月5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2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2日
發明者鄭澤軍 申請人:浙江江山三友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