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等離子顯示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等離子顯示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在兩個基板之間具有一個將放電單元限定成獨立單元的阻隔肋結構(barrier rib structure)的PDP。
背景技術:
PDP通常是一種顯示裝置,其中氣體放電產生的紫外線激發磷光體,以便得到預定的圖像。由于其具有獲得高分辨率圖像的能力,因此PDP作為一種最受歡迎的用于壁裝電視以及其他類似的大屏幕應用中的平板顯示構造而涌現。
在傳統的PDP中,參照圖23,尋址電極(address electrode)101在后基板100上沿著一個方向(圖中的X方向)而形成。電介質層103在尋址電極101位于其上的后基板100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從而電介質層103覆蓋尋址電極101。阻隔肋105以條形圖案形成于電介質層103上并位于尋址電極101之間相應的位置處。在阻隔肋105之間形成的是紅、綠和藍色磷光體層107。
在前基板110面對后基板100的表面上形成放電維持電極114。每個放電維持電極114包括一對透明電極112以及一對總線電極113。透明電極112和總線電極113沿與后基板100的尋址電極101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方向Y)而設置。電介質層116在放電維持電極114形成于其上的前基板110的整個表面上形成,從而電介質層116覆蓋放電維持電極114。MgO保護層118覆蓋整個電介質層116而形成。
在后基板100的尋址電極101與前基板110的放電維持電極114相交處之間的區域成為形成放電單元的區域。放電氣體充滿放電單元,并且放電氣體根據施加到上述電極上的電壓信號而產生放電,并發射出真空紫外(vacuum ultraviolet,VUV)射線以便激勵相應的磷光體。
將尋址電壓(address voltage)Va施加到尋址電極101和放電維持電極114之間以便執行尋址放電(address discharge),接著將維持電壓Vs施加到一對放電維持電極114之間以便進行維持放電。此時產生的紫外線激勵相應的磷光體層,從而可見光通過透明的前基板110而射出,以便實現圖像的顯示。
然而,由于具有其中放電維持電極114如圖23所示而形成并且阻隔肋105設置成條形圖案的PDP結構,在相鄰的放電單元(即,阻隔肋105設置于其間的彼此相鄰的放電單元)之間會出現串擾。另外,由于在相鄰阻隔肋105之間沒有設置用來劃分放電單元的結構,有可能在相鄰放電單元之間發生誤放電。為了防止這些問題,必須設置與相鄰像素相應的放電維持電極114之間的最小距離。然而,這限制了在提高放電效率上的努力。
在努力消除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具有改進的電極和阻隔肋結構的PDP已經如圖24和25所示被公開了。
在圖24中呈現的PDP結構中,盡管阻隔肋121形成為典型的條形圖案,然而放電維持電極123的構造改變了。也就是說,放電維持電極123包括透明電極123a和總線電極123b,并且對于每個放電單元,一對透明電極123a以這樣一種方式形成,即從總線電極123b延伸并彼此相對。美國專利No.5,640,068公開了一種具有這種構造的PDP。然而,在以這種方式構造的PDP中,沿著阻隔肋121形成方向上的誤放電仍然是個問題。
在圖25中呈現的PDP結構中,實現了一種阻隔肋125的矩陣結構。詳細地說,阻隔肋125包括相交的豎直阻隔肋125a和水平阻隔肋125b。這種構造用來達到增加磷光體沉積區域以便提高照射效率的目的。日本特開專利No.平10-149771公開了一種利用該結構的PDP。
然而,借助于這種矩陣阻隔肋結構,由于除了形成阻隔肋以外的所有區域被設計為放電區域,因此只有產生熱量的區域而沒有吸收或者散發熱量的區域。結果,在工作了一定量的時間以后,在發生放電和未發生放電的單元之間出現了溫差。這些溫差不僅影響放電特性,而且導致亮度上的差異、亮圖像保留(bright image sticking)的產生、以及其它像這樣的質量問題。亮圖像保留指的是甚至在亮度高于其周邊的圖案被顯示了預定時間間隔并接著回到整個屏幕的亮度之后,在局部區域(localized area)與其周邊之間出現亮度差異。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其優化了限定放電單元的阻隔肋的結構以便由此使放電效率最大化,并提高了在放電期間將真空紫外線轉化成可見光的效率,從而確保了放電穩定性。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一個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個第一基板和一個第二基板。在第二基板上形成尋址電極。阻隔肋安裝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該阻隔肋限定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在每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磷光體層。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放電維持電極。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繞的區域內,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與鄰近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另外,橫向阻隔肋在放電單元的每對相鄰行之間延伸而形成,此處放電單元的“行”在與尋址電極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同樣相鄰地形成,并且橫向阻隔肋貫穿非放電區域。
形成放電單元的阻隔肋包括與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平行而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在與尋址電極方向相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在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上毗鄰的第二阻隔肋元件之間具有一個空間,并且橫向阻隔肋形成于第二阻隔肋元件之間的空間內。
等離子顯示板還包括至少一個將沿尋址電極方向毗鄰的各對第二阻隔肋元件互連的橋阻隔肋元件。
各個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放電單元端部的沿著所述放電維持電極的形成方向上的寬度隨著沿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距離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放電單元的端部可以基本上形成為去掉了底邊的梯形形狀,或者可以是弧形。
放電維持電極包括總線電極和突出電極,總線電極在與尋址電極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位于放電單元區域之外,突出電極從每個所述總線電極處延伸而形成,從而在與各個放電單元相應的區域內形成一對相對的突出電極。各個所述突出電極的連接至總線電極的近端的兩側與沿著尋址電極方向的放電單元端部的內壁基本上一致地形成。并且,各個突出電極的與總線電極相連的近端形成為在總線電極方向上的寬度隨著離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減小。
各對突出電極的至少一個的與連接至總線電極并從總線電極延伸的近端相反的遠端形成為包括一凹口,并且在相對的突出電極的遠端之間形成了尺寸不同的第一放電間隙和第二放電間隙。放電單元充滿含有10%或更多氙的放電氣體。在一實施例中,放電單元充滿含有10-60%氙的放電氣體。
通風路徑(ventilation path)形成于限定非放電區域的阻隔肋上。通風路徑形成為阻隔肋中的凹槽以便使放電單元與非放電區域聯通。
放電維持電極包括如此設置的掃描電極和顯示電極,即一個掃描電極和一個顯示電極與各行放電單元相對應,掃描電極和顯示電極包括延伸入放電單元內同時彼此相對的突出電極。突出電極如此形成,即突出電極近端的寬度小于其遠端的寬度。并且,尋址電極包括線形區域和擴大區域,線形區域沿著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而形成,擴大區域在預定部位處形成并沿著與線形區域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擴張以便與掃描電極的突出電極的形狀相對應。
尋址電極的擴大區域形成為在與突出電極的遠端相對的區域處的第一寬度,以及在與突出電極的近端相對的區域處的小于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一個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尋址電極形成于第二基板上。阻隔肋安裝于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該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在各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磷光體層。放電維持電極形成于第一基板上。形成放電單元的阻隔肋包括與尋址電極方向基本上平行而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在與尋址電極方向相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并且,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使沿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各對第二阻隔肋元件相互連接。
橋阻隔肋元件的與鄰近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基本上等同于第一阻隔肋元件的與鄰近于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并且第二阻隔肋元件與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相交。
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與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不同。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大于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或者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小于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
各個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放電單元端部沿放電維持電極形成方向上的寬度隨著沿尋址電極形成方向距離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放電單元的端部可以基本上形成為去掉了底邊的梯形形狀,或者可以是弧形。
放電維持電極包括總線電極和突出電極,總線電極在與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位于放電單元區域之外,從而一對總線電極與每個放電單元相對應,突出電極從各個總線電極延伸而形成,從而在與各個放電單元相對應的區域內形成一對相對的突出電極。總線電極越過第二阻隔肋元件。
在又一實施例中,放電單元具有在沿著尋址電極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中心之間的節距,該節距沿著同樣的方向交替變化。
也就是說,在放電單元中心之間使用了兩個不同的節距a、b,從而節距a小于節距b,并且如果節距a的間隔被稱作“A部分”、節距b的間隔被稱作“B部分”,則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A部分和B部分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交替形成。
形成放電單元的阻隔肋包括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與尋址電極不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在B部分中,在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各對放電單元之間形成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而在A部分中沒有形成橋阻隔肋元件。
在A部分的場合,放電單元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彼此緊鄰,從而B部分中的放電單元中心間的節距大于A部分中的放電單元中心間的節距,A部分具有X-X電極的圖案,而B部分具有Y-Y電極的圖案。
在又一實施例中,放電單元具有一個在沿著尋址電極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中心之間的節距,該節距沿著同樣的方向交替變化。具體地說,在放電單元中心之間使用了兩個不同的節距a、b,從而節距a小于節距b,并且如果節距a的間隔被稱作“A部分”、節距b的間隔被稱作“B部分”,則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A部分和B部分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交替形成。并且,A部分具有一個形成于其內的顯示電極(X電極),B部分具有一對形成于其內的掃描電極(Y電極)。
顯示電極(X電極)沿尋址電極方向的寬度大于掃描電極(Y電極)沿尋址電極方向的寬度。
各個突出電極的與連接至總線電極并從總線電極延伸的近端相反的遠端形成為包括一凹口。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2是圖1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中的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中的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中的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7A和7B分別是圖6的通風路徑的透視圖和平面圖;圖8A和8B分別是圖6的通風路徑的改進例子的透視圖和平面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0是圖9的等離子顯示板的選定元件的局部放大視圖;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2是圖11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13是圖11的等離子顯示板的改進例子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15是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7是圖16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18是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19是圖18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20-22是顯示出圖18的等離子顯示板的改進例子的圖;圖23是傳統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剖開透視圖;圖24是具有條狀阻隔肋結構的傳統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圖25是具有矩陣阻隔肋結構的傳統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分解透視圖,而圖2是圖l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等離子顯示板(PDP)包括基本上平行設置并在其間有一預定間隙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其中發生等離子體放電的多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由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的阻隔肋25限定。放電維持電極12、13形成于第一基板10上,而尋址電極21形成于第二基板20上。下面將更詳細地描述PDP的這種基本結構。
多個尋址電極21在第二基板20與第一基板10相對的表面上沿著一個方向(圖中的X軸方向)形成。尋址電極21形成為條形圖案,在相鄰的尋址電極21之間具有均勻的、預定的間隔。電介質層23在尋址電極21形成于其上的第二基板20的表面上形成。電介質層23可以在第二基板20的整個表面延伸而形成,以便由此覆蓋尋址電極21。在這個實施例中,盡管尋址電極21被描述成設置為條形圖案,然而本發明不限于這種構造,尋址電極21可以形成為各種不同的圖案和形狀。
在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之間的間隙中,阻隔肋25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也限定了非放電區域26。在一個實施例中,阻隔肋25形成于如上所述設置在第二基板20上的電介質層23之上。放電單元27R、27G、27B表示其中設置有放電氣體并且在施加尋址電壓和放電維持電壓時預期在此發生氣體放電的區域。非放電區域26是沒有施加電壓從而沒有預期其中會發生氣體放電(即,照亮)的區域。非放電區域26是至少與阻隔肋25的遠端的厚度一樣大的區域。
由阻隔肋25限定的非放電區域26形成于由通過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并且分別與方向Y和方向X成一直線的放電單元橫坐標H和縱坐標V所包圍的區域內。在一個實施例中,非放電區域26居于相鄰橫坐標H和相鄰縱坐標V之間的中間位置。換句話說,在一個實施例中,沿著方向X彼此毗鄰的每對放電單元27R、27G、27B與沿著方向Y鄰接的另一這種放電單元對27R、27G、27B具有共同的非放電區域26。由于這種由阻隔肋25而實現的構造,因此,每個非放電區域26具有獨立的單元結構。
非放電區域26用來排出作為放電單元27R、27G、27B內放電結果而在PDP中產生的熱。這有助于使得PDP的所有區域的溫度均勻,由此克服了由于熱在特定區域中集中而引起的亮圖像保留的問題。
在放電維持電極12、13的安裝方向(方向Y)上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形成為共用阻隔肋25中的至少一個。并且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形成為具有隨著在尋址電極21的設置方向(方向X)上距離各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的距離增加而在放電維持電極12、13的方向(方向Y)上的寬度減小的端部。也就是說,如圖1所示,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中部的寬度Wc比放電單元27R、27G、27B端部的寬度We大,隨著距離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的距離增加,端部的寬度We減小到一定點。因此,在第一實施例中,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端部形成為梯形(去除了底邊),直到到達阻隔肋25封閉放電單元27R、27G、27B的預定位置。這導致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總平面形狀為八邊形。
分別由紅(R)、綠(G)、和藍(B)色磷光體組成的磷光體層29R、29G、29B沉積在放電單元27R、27G、27B上。
以上述方式限定非放電區域26和放電單元27R、27G、27B的阻隔肋25包括平行于尋址電極21的第一阻隔肋元件25a、如上所述限定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端部從而不與尋址電極21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以及橋阻隔肋元件(bridge barrier rib member)25c。第一阻隔肋元件25a和第二阻隔肋元件25b限定了放電單元27R、27G、27B。橋阻隔肋元件25c形成為在沿著尋址電極21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延伸。
此外,一個橫向阻隔肋28形成為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各對相鄰行之間延伸,此處放電單元27R、27G、27B的行同樣地形成,并且在基本上垂直于尋址電極21的方向上相鄰。因此,橫向阻隔肋28貫穿非放電區域26、并且在沿著橫向阻隔肋28形成的同一方向毗鄰的橋阻隔肋元件25c之間延伸。
關于第一基板10,多個放電維持電極12、13形成于第一基板10與第二基板20相對的表面上。放電維持電極12、13在基本上與尋址電極21的方向(方向X)垂直的方向(方向Y)上延伸。
放電維持電極12、13分別包括形成為條形圖案的總線電極12b、13b以及分別從總線電極12b、13b延伸而形成的突出電極(protrusion electrode)12a、13a。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沿著方向Y的放電單元27R、27G、27B的每行,總線電極12b在相應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上方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一個端部之外延伸,總線電極13b在相應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上方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相對端部之外延伸。因此,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具有位于一個端部之外的一個總線電極12b、和位于其另一端部之外的一個總線電極13b。
另外,對于沿著方向Y的每行放電單元27R、27G、27B,突出電極12a與相應的總線電極12b交疊并從該相應的總線電極12b伸出進入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區域。突出電極13a與相應的總線電極13b交疊并從該相應的總線電極13b突出進入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區域。因此,一個突出電極12a和一個突出電極13a在與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相應的每個區域內彼此相對而形成。
具有了這種構造,則總線電極12b、13b不進入放電單元27R、27G、27B,從而不會出現亮度的降低(起因于總線電極通常由金屬制得的事實)。在一個實施例中,突出電極12a、13a由透明電極制成。然而,本發明并不限于這點,而是有可能用金屬或其他不透明材料來實現突出電極12a、13a。
另外,通過如上所述將總線電極12b、13b安裝在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上,在沿尋址電極21的方向相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總線電極12b、13b之間的間隙G中不會發生放電。例如,在沿尋址電極21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總線電極12b、13b之間的間隙G為140μm或更小的場合,在間隙G中發生不必要放電的可能性顯著地降低了。
圖3是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PDP中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在第二實施例的PDP中,使用第一實施例的基本結構,而改變了放電維持電極的構造。
參照圖3,用放電單元27R、27G和相關元件來說明整個改變了的結構。
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方向X)設置放電單元27R、27G、27B的長度,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端部被彎成弧形。
突出電極12’a、13’a的遠端如此形成從而沿著方向Y的中心區域凹入。因此,在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在相對的突出電極12’a、13’a之間形成尺寸不同的第一放電間隙G1和第二放電間隙G2。也就是說,第二放電間隙G2(或長間隙)形成于突出電極12’a、13’a的凹口(indentation)彼此相對的部位,而第一放電間隙G1(或短間隙)形成于突出電極12’a、13’a凹口的兩側的區域彼此相對的部位。因此,最初發生在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區域的等離子體放電得到了更有效地擴散,從而總放電效率提高了。
突出電極12’a、13’a的遠端可以形成為具有僅僅凹入的中心區域從而在凹口兩側形成了突出部分,或者可以形成為具有在延伸通過沿方向Y形成的參考直線r的凹口的兩側的突起。另外,提供位于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的成對突出電極的突出電極12’a、13’a可以如上所述而形成,或者可以僅僅該對中的一個形成有凹口和突起。
放電維持電極定位成其間插入第一和第二間隙G1、G2,以便降低放電著火電壓(firing voltage)Vf。因此,在第二實施例中,放電氣體中所含的氙的量可以增加而不會增加放電著火電壓Vf。放電氣體含有10%或更多的氙。在一個實施例中,放電氣體含有10-60%的氙。隨著氙含量的增加,可以發射具有更大強度的真空紫外線,以便由此提高屏幕亮度。
在第二實施例中,放電單元和突起的構造均被描述成從第一實施例進行了改變。然而,第二實施例并不限于這一點,也有可能有選擇地僅改變放電單元或者突起的形態。
圖4是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PDP中的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圖5是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PDP中的選定元件的局部平面圖。具體地說,非放電區域在放電單元各行之間形成為線形構造。
在第三實施例的PDP中,第一實施例的橋阻隔肋25c不包括在該構造中。結果,沿總線電極12b、13b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共用一個第一阻隔肋元件25a,并且第二阻隔肋元件25b限定了放電單元27R、27G的端部。另外,為了防止總線電極12b、13b之間的不必要的放電,橫向阻隔肋28安裝在非放電區域26中處于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之間,以及處于沿著總線電極12b、13b的方向(方向Y)形成的放電單元27R、27G的各行之間。
在圖5的第四實施例的PDP中,除了將放電單元27R、27G形成為矩形構造以外,該實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基本上與上述實施例相同。
盡管圖中沒有示出,圖1-3的放電維持電極的各種構造可以應用到或結合到第三和第四實施例中,所有這些都將落入本發明的范圍之內。
圖6是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平面圖。
在第五實施例中,利用了第一實施例的阻隔肋和電極的基本構造。然而,通風路徑40形成于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上。通風路徑40在生產期間可使PDP的抽真空(evacuation)更有效和更平滑。
通風路徑40形成為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上的凹槽,從而非放電區域26和放電單元27R、27G、27B相聯通。當從上方觀察時,形成通風路徑40的凹槽可以如圖7A和7B所示基本上是橢圓形,或者可以如圖8A和8B所示基本上是矩形。然而,凹槽不限于任何一種形狀,并且可以用各種方式形成,只要非放電區域26與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聯通即可。
通風路徑40不僅可以形成于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上(遠)表面上,而且可以形成于橋阻隔肋元件25c的上表面上,以便由此聯通相鄰的非放電區域26。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通風路徑40的PDP中,包括放電單元27R、27G、27B中的空氣在內的PDP中的空氣可以輕易地抽空,以便由此形成PDP內的更完備的真空狀態。
圖9是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0是圖9的PDP的選定元件的局部放大視圖。
在根據第六實施例的PDP中,與第一實施例一樣,阻隔肋25限定了非放電區域26和放電單元27R、27G、27B。另外,放電維持電極12、13沿著基本上垂直于尋址電極24形成方向的方向(方向Y)而形成。放電維持電極12、13包括總線電極12b、13b和突出電極12a、13a,總線電極12b、13b分別安裝至放電單元27R、27G、27B區域之外、以便由此貫穿非放電區域26;突出電極12a、13a分別從總線電極12b、13b延伸,從而在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內的一對突出電極12a、13a彼此相對。
根據它們的功能,放電維持電極12是顯示電極,而放電維持電極13是掃描電極。
在第六實施例中,尋址電極24包括與掃描電極13的突出電極13a的形狀和位置相對應而形成的擴大區域24b。擴大區域24b增加了掃描電極13與尋址電極24相對的區域。更詳細地說,尋址電極24包括沿方向X形成的線形區域24a、以及在預定位置形成并如上所述與突出電極13a的形狀相對應地沿方向Y擴展的擴大區域24b。
如圖10所示,當從PDP正面觀察時,尋址電極24的擴大區域24b與掃描電極13的突起13a的遠端相對的區域是寬度為W3的大致矩形,尋址電極24的擴大區域24b與掃描電極13的突起13a的近端相對的區域是具有寬度W4的大致楔形,寬度W4小于寬度W3并且隨著靠近總線電極13b而逐漸減小。由于寬度W5與尋址電極24的線形區域24a的寬度相應,因此下列不等式得以保持W3>W5并且W4>W5。
由于如上所述在尋址電極24與掃描電極13相對的區域處形成了擴大區域24b,因此,當尋址電壓施加到尋址電極24和掃描電極13之間時,觸發了尋址放電,并且不會受到顯示電極12的影響。因此,在第六實施例的PDP中,尋址放電穩定了,從而在尋址放電和維持放電期間防止了串擾,并且尋址電壓裕度增加了。
圖11是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分解透視圖,而圖12是圖11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
在第七實施例中,使用第一實施例的基本構造,阻隔肋25限定了非放電區域26和放電單元27R、27G、27B。阻隔肋25包括第一阻隔肋元件25a、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以及橋阻隔肋元件25c。
與尋址電極21基本上平行的第一阻隔肋元件25a和不與尋址電極21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限定了放電單元27R、27G、27B。橋阻隔肋元件25c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延伸而形成,以便使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互連。一個或多個橋阻隔肋元件25c可以形成于這樣的每對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在第七實施例中,在每對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只形成有一個阻隔肋元件25c。在一個實施例中,橋阻隔肋元件25c的遠端寬度基本上與第一阻隔肋元件25a的遠端寬度相同。
由于橋阻隔肋元件25c的形成,確保了阻隔肋制造的穩定性。也就是說,阻隔肋25保持它們的形態,并且在噴砂和其它這種制造過程期間不會損壞。
參照圖12,由第二阻隔肋元件25b和橋阻隔肋元件25c形成的非放電區域26的豎直寬度Wv(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與水平寬度Wh(沿著與尋址電極21垂直的方向)的比在1到3之間。舉例來說,水平寬度可以是100-500μm,而豎直寬度可以是200-100μm。
另外,在沿與尋址電極21垂直的方向畫的水平線與第一阻隔肋元件25a之間的角度θ可以調節,以便改變非放電區域的形狀和尺寸。角度θ可以在5到70度的范圍內。
圖13是圖11的等離子顯示板的改進例子的局部分解透視圖。
形成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第一阻隔肋元件25a和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高度做了改動。具體地說,第一阻隔肋元件25a的高度h1大于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高度h2。結果,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形成排氣空間(exhaust space),以便由此使得在生產期間能夠更有效地和更平滑地將PDP抽空。第一阻隔肋元件25a的高度h1也可能小于第二阻隔肋元件25b的高度h2。
下面將描述本發明的第八和第九實施例。第八和第九實施例的PDP利用了第七實施例的PDP的基本構造。然而,改變了在第二基板20上的阻隔肋的結構,以便由此提高放電效率。相同的參考標號將用于表示與前述實施例中的那些元件相同的元件。
圖14是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平面圖。
在第八實施例的PDP中,阻隔肋35限定了非放電區域36和放電單元37R、37G、37B。阻隔肋35包括第一阻隔肋元件35a、第二阻隔肋元件35b、以及橋阻隔肋元件35c。
與尋址電極21基本上平行的第一阻隔肋元件35a和不與尋址電極21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35b限定了放電單元37R、37G、37B。橋阻隔肋元件35c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上毗鄰的放電單元37R、37G、37B之間延伸而形成,以便使第二阻隔肋元件35b互連。在第八實施例中,在這樣的每對放電單元37R、37G、37B之間形成有一對橋阻隔肋元件35c。第八實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電單元37R、37G、37B的形態、放電維持電極12、13的形態、以及非放電區域36與放電單元37R、37G、37B之間的位置關系,與第七實施例基本上相同。
圖15是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平面視圖。
在第九實施例的PDP中,限定了非放電區域46和放電單元47R、47G、47B的阻隔肋45包括第一阻隔肋元件45a、第二阻隔肋元件45b、以及橋阻隔肋元件45c。
與尋址電極21基本上平行的第一阻隔肋元件45a和不與尋址電極21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45b限定了放電單元47R、47G、47B。橋阻隔肋元件45c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47R、47G、47B之間延伸而形成,以便使第二阻隔肋元件45b互連。在第九實施例中,第二阻隔肋元件45b為弧形,從而沿著尋址電極21方向的放電單元47R、47G、47B的端部也是這個形狀。第九實施例的所有其它方面,如放電單元47R、47G、47B的形態、放電維持電極12、13的形態、以及非放電區域46與放電單元47R、47G、47B之間的位置關系,與第七實施例基本上相同。
圖16是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7是圖16的等離子顯示板的局部平面圖。
第十實施例的PDP具有第七實施例的基本的阻隔肋和電極結構。也就是說,阻隔肋25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的間隙內限定了多個非放電區域26a、26b和放電單元27R、27G、27B。非放電區域26a、26b在由通過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的、并分別與方向Y和方向X成一直線的放電單元橫坐標H和縱坐標V圍繞的區域中形成。
在本實施例中,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中心之間并沿著尋址電極21方向的節距沿著同樣的方向交替變化。也就是說,參照圖17,在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使用兩種不同的節距a、b(a小于b)。如果將節距a的間隔稱作“A部分”、節距b的間隔稱作“B部分”,則放電單元27R、27G、27B如此形成,從而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交替形成A部分和B部分。
形成放電單元27R、27G、27B的阻隔肋25包括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25a、以及不與尋址電極21平行并且還與其相交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在B部分,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上毗鄰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形成橋阻隔肋元件25c,然而在A部分中沒有形成橋阻隔肋元件25c。在A部分的場合,放電單元27R、27G、27B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彼此緊鄰。作為這種構造的結果,B部分中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的節距大于A部分中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的節距。
在第一基板10上形成的放電維持電極X、Y通過在與尋址電極21方向(方向X)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方向Y)上延伸的顯示電極(X電極)和掃描電極(Y電極)而得到。
放電維持電極X、Y分別包括形成為條形圖案的總線電極Xb、Yb以及分別從總線電極Xb、Yb延伸而形成的突出電極Xa、Ya。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沿著方向Y的每行放電單元27R、27G、27B,總線電極Xb在相應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上方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一個端部之外延伸,總線電極Yb在相應的第二阻隔肋元件25b上方在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相對端部之外延伸。因此,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具有位于一個端部之外的一個總線電極Xb、以及位于其另一端部之外的一個總線電極Yb。
另外,對于沿著方向Y的每行放電單元27R、27G、27B,突出電極Xa與相應的總線電極Xb交疊并從該相應的總線電極Xb伸入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區域內。突出電極Ya與相應的總線電極Yb交疊并從該相應的總線電極Yb伸入放電單元27R、27G、27B的區域內。因此,在與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相應的每個區域內,一個突出電極Xa和一個突出電極Ya彼此相對而形成。
有了這種構造,總線電極Xb、Yb沒有進入放電單元27R、27G、27B,從而不會出現亮度降低(起因于總線電極一般由金屬制成這一事實)。在一個實施例中,突出電極Xa、Ya由透明電極制成。然而,本發明不限于這一點,而是也可能用金屬或其它不透明材料得到突出電極Xa、Ya。
具有上述構造的放電維持電極X、Y具有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在掃描電極Y和顯示電極X的對之間交替更迭的總布置結構。換句話說,在A部分中有顯示電極X的相鄰對,在B部分有掃描電極Y的相鄰對,從而得到X-X-Y-Y-X-X-Y-Y等的總圖案。如上所述,在B部分中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的節距大于在A部分中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的節距。
有了如上所述的放電維持電極X、Y的形態和布置,由于掃描電極X間沒有誤放電的可能性,因此掃描電極X被做得盡可能靠近,由此減小相應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的間隔。結果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圖像。
圖18是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PDP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9是圖18的PDP的局部平面視圖。第十一實施例的PDP使用第十實施例的基本構造。
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并沿著尋址電極21方向的節距沿著相同的方向交替變化。也就是說,參照圖19,在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之間使用兩個不同的節距a、b(a小于b)。如果將節距a的間隔稱作“A部分”、節距b的間隔稱作“B部分”,則放電單元27R、27G、27B如此形成,從而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交替形成A部分和B部分。
放電維持電極X、Y通過在與尋址電極21的方向(方向X)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方向Y)上延伸的顯示電極(X電極)和掃描電極(Y電極)而得到。沿著尋址電極21方向毗鄰、并在A部分中的放電單元27R、27G、27B共用一個具有延伸到放電單元27R、27G、27B中的突出電極Xa的公用總線電極Xn,同時掃描電極Y象關于第十實施例所進行描述的那樣設置。因此得到Y-Y-X-Y-Y-X等的總圖案。
有了如上所述的放電維持電極X、Y的形態和布置,顯示電極X的總線電極Xn由于其間不存在誤放電的可能性而被制成一個由放電單元27R、27G、27B的相鄰行共用的單個單元,由此減小了相應的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的間隔。結果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圖像。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尋址電極21方向上的顯示電極X的總線電極Xn的寬度大于在同方向上的掃描電極的總線電極Yb的寬度。結果,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的間隙的不透明比率增加,從而明亮室內對比(brightroom contrast)提高了,而材料成本增加,并且不必執行附加的制造過程。
圖20-22是顯示出圖18的PDP的改進例子的圖。在改進例子中使用了第十一實施例的放電單元的基本安裝結構以及放電維持電極的基本布置,在這些區域僅有略微的改動。
參照圖20,改變了形成放電單元37R、37G、37B的第一阻隔肋元件35a和第二阻隔肋元件35b的高度。具體地說,第一阻隔肋元件35a的高度h1大于第二阻隔肋元件35b的高度h2。結果,在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形成了排氣空間,以便由此使得在生產期間能夠更有效地和更平滑地將PDP抽空。第一阻隔肋元件35a的高度h1也有可能小于第二阻隔肋元件35b的高度h2。
參照圖21,在沿著尋址電極21的方向(方向X)毗鄰的每對放電單元27R、27G、27B之間形成橋阻隔肋元件45c。
參照圖22,包含在每個放電維持電極X、Y內的突出電極Xa、Ya形成為具有形成于突出電極Xa、Ya遠端的中心區域的凹口。因此,在每個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在相對的突出電極Xa、Ya之間形成了尺寸不同的間隙。也就是說,在突出電極Xa、Ya的凹口彼此相對之處形成了長間隙,而在突出電極Xa、Ya的凹口兩側區域彼此相對之處形成了短間隙。因此,初始發生在放電單元27R、27G、27B中心區域的等離子體放電得到更有效地擴散,從而總放電效率提高了。
上面描述的第八到第十一實施例以及它們的改進例子的特征可以應用到第一到第六實施例中。
盡管在上文中已經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是應當清楚理解的是,對在此所教導的基本發明構思的許多改變和/或改進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仍然落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尋址電極;安裝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阻隔肋,所述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形成于各個所述放電單元中的磷光體層;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放電維持電極,其中所述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成的區域內,所述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與鄰近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對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以及其中橫向阻隔肋在放電單元的一對相鄰行之間延伸而形成,此處各放電單元行在與尋址電極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同樣地相鄰而形成,所述橫向阻隔肋貫穿所述非放電區域。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形成所述放電單元的所述阻隔肋包括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平行而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在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相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其中在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第二阻隔肋元件之間具有一空間,并且其中所述橫向阻隔肋形成于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之間的所述空間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還包括將沿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各對第二阻隔肋元件互連的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所述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沿著所述放電維持電極的形成方向的所述放電單元的端部的寬度隨著沿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距離所述放電單元的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的所述端部大致形成為去掉了其底邊的梯形形狀。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的所述端部為弧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包括總線電極和突出電極,該總線電極在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位于所述放電單元的區域之外,該突出電極從每個所述總線電極處延伸而形成從而在與每個放電單元相應的區域內形成一對相對的突出電極。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每個所述突出電極連接至所述總線電極的近端兩側被形成為與沿著所述尋址電極方向的所述放電單元端部的內壁基本上一致。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每個所述突出電極與所述總線電極相連的近端被形成為沿著所述總線電極方向的寬度隨著離所述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減小。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對突出電極的至少一個的與連接至所述總線電極并從所述總線電極延伸的近端相反的遠端被形成為包括凹口,并且在相對的突出電極的遠端之間形成了尺寸不同的第一放電間隙和第二放電間隙。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充滿了含有10%或更多氙的放電氣體。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充滿了含有10-60%氙的放電氣體。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在限定了所述非放電區域的所述阻隔肋上形成通風路徑。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通風路徑形成為所述阻隔肋中的凹槽以便使所述放電單元與所述非放電區域相聯通。
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包括如此設置的掃描電極和顯示電極,即一個掃描電極和一個顯示電極與各行所述放電單元相對應,所述掃描電極和所述顯示電極包括延伸入所述放電單元內同時彼此相對的突出電極,其中,所述突出電極如此形成,即所述突出電極的近端的寬度小于其遠端的寬度,并且其中所述尋址電極包括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而形成的線形區域、以及在預定部位處形成的并沿著與所述線形區域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擴張以便與所述掃描電極的突出電極的形狀相對應的擴大區域。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尋址電極的所述擴大區域形成為在與所述突出電極的遠端相對的區域處的第一寬度以及在與所述突出電極的近端相對的區域處的小于所述第一寬度的第二寬度。
17.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尋址電極;安裝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阻隔肋,該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形成于各個所述放電單元中的磷光體層;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放電維持電極,其中所述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繞的區域內,所述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與鄰近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以及其中,形成所述放電單元的所述阻隔肋包括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平行而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在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相傾斜的方向上形成的第二阻隔肋元件,以及其中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使沿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各對第二阻隔肋元件互連。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阻隔肋將所述非放電區域限定成獨立的單元結構。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橋阻隔肋元件的與鄰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大致等同于所述第一阻隔肋元件的與鄰近于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
20.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與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相交。
21.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非放電區域的沿著所述尋址電極方向的豎直寬度與沿著與所述尋址電極垂直的方向的水平寬度的比例在1和3之間。
22.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所述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所述放電單元的端部沿著所述放電維持電極的形成方向的寬度隨著沿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距離所述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
23.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在沿著與所述尋址電極垂直的方向畫出的水平線與第一阻隔肋元件之間的角度在5到70度的范圍內。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的端部基本上形成為去掉了其底邊的梯形形狀。
25.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的端部為弧形。
26.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與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不同。
27.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
28.如權利要求26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第一阻隔肋元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的高度。
2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包括總線電極和突出電極,該總線電極在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并位于所述放電單元區域之外從而一對總線電極與各個放電單元相對應,所述突出電極從各個所述總線電極延伸而形成從而在與各個放電單元相對應的區域內形成一對相對的突出電極。
30.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總線電極經過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的上方。
31.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突出電極是透明的。
32.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在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上形成通風路徑。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通風路徑形成為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中的凹槽以便使所述放電單元與所述非放電區域聯通。
34.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凹槽具有基本上橢圓的平面外形。
35.如權利要求3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凹槽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平面外形。
36.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通風路徑形成于所述橋阻隔肋元件上從而至少兩個相鄰的非放電區域相聯通。
37.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尋址電極;安裝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阻隔肋,所述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形成于各個放電單元中的磷光體層;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包括顯示電極和掃描電極的放電維持電極,各個放電單元設置有由一個顯示電極和一個掃描電極組成的一對。其中所述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繞的區域內,所述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與鄰近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以及其中所述放電單元具有在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放電單元中心之間的節距,該節距沿著同一方向交替變化。
38.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阻隔肋將所述非放電區域限定成獨立的單元結構。
39.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所述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所述放電單元端部的沿著與所述尋址電極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的寬度隨著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距離所述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
40.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放電單元中心之間具有第一節距的第一節距部分和放電單元中心之間具有第二節距的第二節距部分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交替形成,該第一節距小于該第二節距。
41.如權利要求40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形成所述放電單元的阻隔肋包括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與所述尋址電極不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節距部分中,在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毗鄰的各對所述放電單元之間形成有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在所述第一節距部分中沒有形成所述橋阻隔肋元件。
42.如權利要求40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對于所述第一節距部分,所述放電單元沿著尋址電極的方向彼此緊鄰,從而所述第二節距部分中的放電單元中心間的節距大于所述第一節距部分中的放電單元中心間的節距,所述第一節距部分具有X-X電極的圖案,而所述第二節距部分具有Y-Y電極的圖案。
43.一種等離子顯示板,包括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的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尋址電極;安裝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阻隔肋,所述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形成于各個放電單元中的磷光體層;以及放電維持電極,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包括顯示電極和掃描電極,其中所述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繞的區域內,所述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與鄰近所述第二基板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其中所述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放電單元中心之間具有第一節距的第一節距部分和放電單元中心之間具有第二節距的第二節距部分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交替形成,該第一節距小于該第二節距,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節距部分中形成有一個顯示電極,以及所述第二節距部分中形成有一對掃描電極。
44.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顯示電極沿所述尋址電極方向的寬度大于所述掃描電極沿所述尋址電極方向的寬度。
45.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突出電極從所述顯示電極的兩側延伸。
46.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放電單元如此形成,即所述放電單元端部的沿著與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的寬度隨著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形成方向距離所述放電單元中心的距離增加而逐漸減小。
47.如權利要求43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形成所述放電單元的所述阻隔肋包括沿著所述尋址電極的方向形成的第一阻隔肋元件、以及與所述尋址電極不平行的第二阻隔肋元件,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二節距部分中,在沿著所述尋址電極方向毗鄰的各對所述放電單元之間形成至少一個橋阻隔肋元件以便由此使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互連。
48.如權利要求47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所述放電維持電極包括總線電極和突出電極,該總線電極在與所述尋址電極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以便位于所述放電單元區域之外,從而一對總線電極與各個放電單元相對應,所述突出電極從各個所述總線電極延伸而形成從而在與各個放電單元相對應的區域內形成一對相對的突出電極,并且其中所述總線電極越過所述第二阻隔肋元件。
49.如權利要求48所述的等離子顯示板,其中各個所述突出電極的與連接至所述總線電極并從所述總線電極延伸的近端相反的遠端形成為包括凹口。
全文摘要
一種等離子顯示板。一第一基板和一第二基板彼此相對設置,并且其間具有預定間隙。尋址電極形成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阻隔肋安裝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所述阻隔肋限定了多個放電單元和多個非放電區域。在每個放電單元中形成磷光體層。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放電維持電極。所述非放電區域形成于由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橫坐標和通過相鄰放電單元中心的放電單元縱坐標圍繞的區域內,所述非放電區域具有至少與阻隔肋的端部的寬度一樣大的寬度。另外,橫向阻隔肋在放電單元的各對相鄰行之間延伸而形成。
文檔編號H01J11/24GK1577698SQ20041006294
公開日2005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5日 優先權日2003年7月4日
發明者金禹泰, 姜景斗, 柳憲錫, 禹錫均, 權宰翊 申請人:三星Sd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