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由調光機構相對燈體可傾動地支持安裝有光源的反射鏡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具體涉及一種由形成于燈體的螺母滑動導向件將與調光機構構件即調光螺桿螺合的調光支點構件即螺母構件支持的構造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
背景技術:
傳統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如圖30所示,在合成樹脂制燈體1的前面側,光源安裝一體化的合成樹脂制反射鏡2是由1個傾動支點即球形聯軸節和分別與2個調光螺桿螺合并可軸向進退的移動支點即2個螺母構件構成的調光機構加以支持。
即,調光螺桿4可轉動地被支承在設于燈體1的螺桿插入孔1a中,同時,在向燈體1前方延伸的調光螺桿4的螺紋部4a螺合著安裝在延伸形成于反射鏡2的支架2a上的合成樹脂制螺母構件5。并且,通過調光螺桿4的回動,螺母構件5沿調光螺桿4進退,反射鏡2圍繞連接球形聯軸節與螺合于其它調光螺桿的螺母構件的傾動軸周圍進行傾動,由此可調整燈的光軸。
調光螺桿4由金屬制成,其后端側與冠狀齒輪7一體形成,可使用螺絲刀D進行調光螺桿4的回動操作。又,從燈體1的后方插通于螺桿插入孔1a的調光螺桿4由金屬制的推進式定位器8彈性支承于前后方向并加以定位固定。
又,在可回轉地支承調光螺桿4的螺桿插入孔1a中嵌裝著密封材料的0形環9,具有調光螺桿4的回轉支承部的防水作用。
但是,在具有這種構造的調光機構的前照燈中,反射鏡2的重量W作用于由螺桿插入孔1a單側支持的調光螺桿4的前端部,調光螺桿4相對螺桿插入孔1a擺動,有時會引起反射鏡2振動。為此,通過使用金屬制的推進式定位器8將調光螺桿4強力地壓接保持于螺桿插入孔1a的周緣部,以防止調光螺桿4的擺動(反射鏡2的振動)。
然而,一旦推進式定位器8對調光螺桿4的夾持力增大,則有損于調光螺桿4的回動性,出現了難以進行調光操作的問題。
為此,申請人曾提出日本特許申請2000-165437號(2000年6月2日申請)。如圖31所示,它是一種將螺母構件作成如下的構造,即,在與調光螺桿4螺合的雌螺紋部形成的螺母構件5的側方將與反射鏡2側的支架2a的安裝部即卡合凸起6和設于與燈體1的推進式定位器8的滑動卡合部即滑塊部7從正面看為正交狀一體形成,通過由滑動導向件8將滑塊部7支持并載持,以減輕作用于調光螺桿4的反射鏡2側的重量負載,抑止反射鏡2的擺動(振動)。符號9是前透鏡,符號a是調光支點,符號Lx是水平傾動軸,符號Ly是垂直傾動軸。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術(日本特許申請2000-165437號)中也存在如下的問題,即,由于反射鏡2側的重量負載由滑動導向件8載持,因此盡管反射鏡2側的重量負載作為彎曲力矩不作用于調光螺桿4,但因存在著反射鏡側的慣性重量,該重量作用于與調光螺桿4螺合的螺母構件本體5的側方偏置的卡合凸起6,故在螺母構件上產生扭力,難以可靠地抑止反射鏡的振動。又,如圖31空白箭頭所示,一旦這種扭力反復作用于螺母構件,則螺母構件相對調光螺桿任意回動,有時不能進行適正的調光。
又,螺母構件從正面看是T字形或L字形,體積相應增大,故還存在著燈體大型化的問題。
為此,為了解決上述各種問題,申請人提出了日本特許申請2000-400085號(2000年12月28日申請)。如圖32所示,其構造是由與調光螺桿螺合的螺母構件本體自身構成球部5a,同時在反射鏡側的支架2a上形成有構成球容納部的卡合孔2b。
但是,在該日本特許申請2000-400085號中,雖然可解決上述各種問題,但因在反射鏡側的支架上設置有球容納部(卡合孔)2b,故使支架構造和反射鏡成形用的金屬模構造復雜化,隨之出現了制造成本增大的新問題。
本發明鑒于上述以往技術和前述技術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可靠地防止反射鏡的振動,同時確保調光螺桿平滑的回動、并且反射鏡形狀和反射鏡成形用的金屬模構造不復雜的緊湊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
本
發明內容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第1技術方案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包括容器狀的燈體;可劃分燈室、組裝于所述燈體前面開口部的前透鏡;收容于所述燈室、并安裝有光源的反射鏡;以及設于所述燈體與反射鏡間、相對燈體可傾動地支持所述反射鏡的調光機構,所述調光機構由以下構件構成構成所述反射鏡傾動支點的調光支點;可回轉地支承在設于所述燈體的螺桿插入孔中、向前方延伸的調光螺桿;以及安裝在所述反射鏡側的支架上、并與所述調光螺桿螺合而與調光螺桿回動連動進行前后進退的調光點構件即合成樹脂制螺母構件,所述燈體與延伸的螺母滑動導向件一體形成,該螺母滑動導向件與所述調光螺桿平行狀地延伸,在載持所述螺母構件的同時可前后方向滑動地進行支持,在構成調光支點的所述螺母構件與所述支架的安裝部設置有球形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該應力釋放裝置隨著螺母構件的進退將所述安裝部產生的應力釋放,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構件的構造是將形成雌螺紋部的螺母構件本體自身構成所述球形聯軸節的球部,同時與偏置于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側方位置的、由螺母滑動導向件支持的滑塊一體形成,在所述支架上安裝有合成樹脂制軸承,并設置有所述軸承不會與支承所述球部的球容納部以及所述調光螺桿碰撞用的所前后貫通孔。
(作用)由于與燈體一體形成的螺母滑動導向件將與調光螺桿螺合的螺母構件(作用于該構件的反射鏡的重量)載持,因此,由反射鏡重量引起的彎曲力矩不會作用于調光螺桿。從而,可抑止調光螺桿相對螺桿插入孔的擺動,即可抑止反射鏡的振動,與以往相比可減小由推進式定位器等形成的調光螺桿回轉支承部的夾持力,可確保調光螺桿平滑地進行回動。
又,由于反射鏡側對螺母構件的重量作用點與螺母構件和調光螺桿的螺合部一致,因此,因反射鏡側的重量引起的扭力不會作用于螺母構件。從而不用擔心會出現反射鏡振動或螺母構件相對調光螺桿任意回動的現象。
又,當反射鏡相對燈體傾動時和因光源發熱而引起反射鏡熱膨脹等時,在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調光螺桿與反射鏡間)即將發生的應力則通過設置于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的球形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由螺母構件的球部和安裝于支架的軸承的球容納部構成的球形聯軸節)獲得釋放。
另外,由于反射鏡的傾動(繞傾動中心軸的圓運動)與螺母構件的進退(沿調光螺桿的直線運動)的移動軌跡不同,因此,支架與軸承間的安裝部產生的應力可通過預先在支架的軸承插入孔與軸承之間設置的可使軸承向負載作用方向滑動的間隙而獲得解決。
又,隨著調光螺桿的回動而前后方向進退的螺母構件由螺母滑動導向件沿調光螺桿的方向進行引導,故可將螺母構件與調光螺桿的螺合部的磨擦扭矩保持一定。
又,通過將螺母滑動導向件偏置于調光螺桿配設位置的側方位置(即、燈體與反射鏡間的大空間位置),可避免傾動的反射鏡與螺母滑動導向件碰撞。
又,螺母構件是一種螺母構件本體的側方與滑塊部一體形成的小型構造,可相應地將螺母構件配置于燈體與反射鏡間的狹小空間。
又,由于反射鏡側的支架不是與球容納部(卡合孔)直接形成,而只需在安裝于反射鏡側的支架的緊湊的軸承上形成球容納部即可,因此,可容易地由樹脂成形體構成具有球容納部的軸承。又,由于安裝部只需形成可安裝軸承的簡潔的形狀即可,因此與支架一體形成的反射鏡的構造也不復雜,無論是樹脂制反射鏡還是鋁制反射鏡的場合,均可使成形用或鑄造用的金屬模構造簡化。
第2技術方案是在第1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所述軸承的球容納部是一種側方開口的縱剖面U字狀物,所述滑塊經向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側方延伸的棒狀延伸部設置,在與夾持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雌螺紋部的所述滑塊形成側相反的一側與設于所述球容納部底面(U字剖面橫棒狀部)的孔的周緣部卡合,并延伸狀地形成有阻止螺母構件相對軸承脫出的彈性勾子,通過將所述螺母構件從該彈性勾子側壓入球容納部內,可將螺母構件本體即球部卡合保持于軸承的球容納部。
(作用)在將螺母構件從該彈性勾子側壓入球容納部的側方開口部時,彈性勾子與設于所述球容納部底面(U字剖面橫棒狀部)的周緣部卡合,可阻止螺母構件相對軸承脫出,同時可將球部保持著支承于球容納部的形態。
因滑塊橫置于螺母構件本體上,故可減小整個螺母構件的前后方向長度。
第3技術方案是在第2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在所述球容納部的內側形成有與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即球部的球狀外側面匹配的球狀內周面,在與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外側面的所述彈性勾子延伸前后方向正交并夾持所述雌螺紋部的對向位置凸設有橫跨所述雌螺紋部的門形肋,該門形肋與形成于所述球容納部內側的、向所述螺母構件壓入方向延伸的槽的槽寬方向游合,并向槽深方向進行壓接,以阻止所述球容納部和球部的繞所述雌螺紋部中心軸周圍的相對回動。
(作用)由于門形肋的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與與形成于球容納部內側的底面壓接,以阻止球容納部和球部的繞雌螺紋部中心軸周圍的相對回動,因此,反射鏡在滑塊寬度方向上不會松動。從而,當螺母構件的滑塊由形成于燈體的上側面壁或下側面壁的滑動導向件支持的場合,反射鏡相對滑塊左右方向不松動地支持,當螺母構件的滑塊由形成于燈體的左側面壁或右側面壁的滑動導向件支持的場合,反射鏡相對滑塊上下方向不松動地支持。
另外,門形肋與槽沿槽寬方向游合,不妨礙球容納部和球部的繞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周圍的回動。
特別是通過將門形肋的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及其該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滑接的球容納部內側的槽的底面作成橫剖面圓弧形狀,可使球容納部和球部的繞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周圍的相對回動平滑。
第4技術方案是在第3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在球部即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后方經L字狀延伸部設有所述滑塊,所述軸承由后端側設置的向后方縮徑開口的球容納部的中空容器體形成在阻止所述球部脫出的同時與所述螺母構件的L字狀延伸部游合的形態,并且,所述中空容器體沿所述貫通孔縱向分割,并由可通過將分割面相互對合作為軸承一體化的一對分割成形體構成。
(作用)通過將球部由分割成形體夾持狀地形成一體化,可阻止球部向球容納部(的縮徑的后方開口部)脫出,同時可保持著支承于球容納部的形態。
由于將連接螺母構件與滑塊的延伸部設置在螺母構件本體的后方,因此,可在球部上形成螺母構件本體,可相應地在球形聯軸節(的球部和球容納部)上確保大的滑接面。又,由于經L字狀延伸部將滑塊設置于螺母構件本體的后方,因此,與第2技術方案所示的螺母構件相比,盡管其前后方向的長度稍許大一點,但因側方未設置有阻止脫出用的勾子,該部分可相應地減少螺母構件本體至滑塊間的長度(螺母構件寬度方向的長度)。
第5技術方案是在第4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所述分割成形體各自的前端部相互間通過薄壁鉸鏈連接而成,在對應于所述一對分割成形體的對合面設置有將分割成形體作為軸承一體化的凹凸透鏡卡合部。
(作用)一對分割成形體由薄壁鉸鏈連接并作為軸承一體化,便于操作。又,在繞鉸鏈回動而使分割成形體對合時,凹凸透鏡卡合部自動卡合,作為軸承可一體化。并且,一旦使分割成形體的凹凸透鏡卡合部卡合而作為軸承一體化,則分割成形體相互間不能簡單地分離,不用擔心球部從球容納部脫出。
第6技術方案是在第1~5任一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所述調光螺桿由相對設于下方的所述調光支點向上方分開、并左右方向相互分開的左右一對調光螺桿構成,同時通過自動調平用作動器使所述調光支點沿前后方向進退。
(作用)通過驅動作動器,調光支點沿前后方向移動,由此,反射鏡圍繞調光軸(通過左右調光點的軸)周圍進行傾動,前照燈(反射鏡)的光軸沿上下方向變化。并且,向車輛前后方向的傾斜例如可由檢測汽車的重心位置向前后方向的移動的重心移動檢測傳感器進行檢測,根椐該檢測值驅動作動器。即,反射鏡可自動進行傾動調整(自動調平),以使前照燈(反射鏡)始終相對車軸保持一定。
又,當左右一對調光螺桿回動時,各自的螺母構件沿調光螺桿進退,反射鏡圍繞通過調光點的假想水平傾動軸進行傾動。又,在將調光支點配置于左右一對調光點(調光螺桿)一方的正下方時,若使從調光支點向左右方向分開的調光螺桿回動,則螺母構件沿調光螺桿進退,反射鏡圍繞通過調光支點和與位于其上方的其它調光螺桿螺合的螺母構件·支架間安裝部的垂直傾動軸周圍進行傾動。
在所述自動調平和調光時,當反射鏡相對燈體傾動時以及因光源發熱引起燈體熱膨脹等時,在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調光螺桿與反射鏡間)即將發生的應力通過設于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的球形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由螺母構件的球部和安裝于支架的軸承的球容納部構成的球形聯軸節)而獲得釋放。
又,在第6技術方案中,因具有自動調平功能,故螺母構件的球部與軸承的球容納部間的回動頻繁,特別是在無論車輛的停車還是行駛中一直進行調平的所謂動態的自動調平中,球部與球容納部間的回動更加頻繁,相應地使滑接面容易減少磨擦。特別是作為螺母構件通常是由滑動性優良的工程塑料制成,作為反射鏡通常也是剛性優良的BMC等的樹脂構成,在此場合,在前述的第2現有技術(日本特許申請2000-400085號)中,在螺母構件(工程塑料)的球部與形成于支架(BMC等的纖維混入樹脂)的卡合孔的滑接面,球部側的外表面由露出于卡合孔側的內表面的混入纖維削去,有可能妨礙球部與球容納部(卡合孔)間的平滑動作。但在第6技術方案中,由于安裝于支架并支承螺母構件的球部的軸承由工程塑料制成,因此,可減少頻繁回動的球部和球容納部上的磨擦,可保證長期地進行平滑的回動。
第7技術方案是在第1~5任一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所述調光螺桿由配設于所述調光支點與上下方向分開位置的上下調光螺桿和配設于所述調光支點與左右方向分開位置的左右調光螺桿構成。
(作用)通過上下調光螺桿的回動,螺母構件沿上下調光螺桿進退,反射鏡圍繞通過調光支點和左右調光點(螺合于左右調光螺桿的螺母構件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水平傾動軸周圍進行傾動。通過左右調光螺桿的回動,螺母構件沿左右調光螺桿進退,反射鏡圍繞通過調光支點和上下調光支點(螺合于上下調光螺桿的螺母構件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垂直傾動軸周圍進行傾動。
并且,在調光時,當反射鏡相對燈體傾動時以及因光源發熱引起燈體熱膨脹等時,在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調光螺桿與反射鏡間)即將發生的應力通過設于螺母構件與支架的安裝部的球形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由螺母構件的球部和安裝于支架的軸承的球容納部構成的球形聯軸節)而獲得釋放。
又,主要是與左右一對調光點對應的螺母滑動導向件對反射鏡的重量進行載持,同時抑止反射鏡上下方向的振動。又,與上下調光點對應的螺母滑動導向件抑止反射鏡左右方向的振動。
又,在第1~7中任一技術方案記載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中,所述調光螺桿由合成樹脂制構成,所述螺桿插入孔由與調光螺桿一體形成并貫通于燈體向前方延伸的筒狀部構成,同時,在由所述調光螺桿的螺桿插入孔支承的被支承部的前端側可沿半徑方向內側彈性變形而通過螺桿插入孔,并且,與所述螺桿插入孔前端側的周緣部卡合,并一體形成阻止調光螺桿向后方脫出的彈性掛止部,另外,也可在所述被支承部的后端側與所述螺桿插入孔的后端側的周緣部壓接,并一體形成調光螺桿與前后方向定位固定的裙子狀的彈性肋。
并且,采用這種結構,一旦將調光螺桿從燈體的后方推入螺桿插入孔,則調光螺桿上的被支承部的彈性掛止部被推向螺桿插入孔后端側的周緣部,向半徑方向內方縮徑狀地進行彈性變形而通過筒狀部,彈性掛止部與前端部和周緣部卡合,并通過將裙子狀彈性肋與螺桿插入孔后端側的周緣部壓接而將調光螺桿相對螺桿插入孔沿軸向定位固定。
又,形成于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后端側的裙子狀彈性肋與螺桿插入孔的周緣部壓接并滑接,無論有多少水都可阻止向調光螺桿被支承部內侵入,同時將調光螺桿沿前后方向進行彈性支持。
又,彈性肋和燈體都是由合成樹脂制成,在彈性肋與螺桿插入孔周緣部間的滑接部確保兩者的滑動,也不會妨礙調光螺桿的回動。又,與橡膠制的彈性肋相比,合成樹脂制彈性肋耐水性優良。
其結果,利用與調光螺桿一體形成、與螺桿插入孔的周緣部壓接并滑接的裙子狀彈性肋,調光螺桿在回轉支承部上不松動地沿前后方向彈性支持,同時可在一定程度確保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防水,故在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無需嵌裝推進式定位器等的彈性構件和O形環等的密封構件,可相應地減少構成調光機構的零件數,使調光機構的構造簡潔,并且,調光機構的組裝作業也簡單。
又,合成樹脂制彈性肋即使長期使用也不會因水而劣化,可確保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長期性的彈性支持以及一定程度的防水。
又,也可將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與滑接于螺桿插入孔內周面的圓環狀彈性防水肋一體形成。
并且,采用這種結構,形成于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并與螺桿插入孔內周面滑接的圓環狀彈性防水肋保持與螺桿插入孔內周面壓接的狀態,以確保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防水。
又,因該合成樹脂制防水肋具有彈性(可撓性),故在將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插入筒狀部(螺桿插入孔)時,彈性防水肋彈性變形,不妨礙向調光螺桿的螺桿插入孔的組裝,又,彈性防水肋與螺桿插入孔內周面間的滑接部也不會妨礙調光螺桿的回動。
又,與橡膠制的O形環相比,合成樹脂制的彈性防水肋耐水性優良。
結果是,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在燈體外側的螺桿插入孔周緣部的由彈性肋組成的防水裝置和螺桿插入孔內部的由彈性防水肋組成的防水裝置的2個部位的防水作用下,可相應地確保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防水。
從以上說明中可以看出,根椐技術方案1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由于反射鏡側的重量負載作為彎曲力矩不作用于調光螺桿,同時反射鏡側的重量負載作為扭轉力矩也不作用于螺母構件,因此,能可靠地抑止反射鏡的振動,保證適正的調光。又由于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夾持力適中,因此可平滑輕快地進行調光螺桿的回動操作。
又,因螺母構件緊湊,故使燈體相應地與反射鏡接近,可實現整個前照燈的小型化。
又,因反射鏡的構造簡潔,故反射鏡制造容易,相應地降低反射鏡的成本,進而降低整個前照燈整體的成本。
根椐技術方案2,由于可簡單地將螺母構件的球部與軸承的球容納部卡合保持,因此可容易組裝設有調光機構的反射鏡。
又,因螺母構件的前后方向短,相應地減少了螺母構件的配置空間,故可提高調光機構布局的自由度。
根椐技術方案3,由于將軸承和螺母構件固定于調光螺桿的周向,可確實無松動地使調光點滑動,因此,可順利地進行調光。
根椐技術方案4,因螺母構件的寬度方向長,相應地不占用螺母構件的配置空間,故可提高調光機構布局的自由度。
根椐技術方案5,由于可簡單地將螺母構件的球部與軸承的球容納部卡合保持,因此可容易組裝設有調光機構的反射鏡。
又,構成軸承的一對分割成形體由薄的鉸鏈連接一體化,有利于管理和保管。
根椐技術方案6,由于與左右一對調光點對應的螺母滑動導向件對反射鏡的重量進行載持,同時抑止反射鏡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振動,因此可確保由反射鏡圍繞調平軸周圍平滑的傾動所進行的適正的自動調平。
根椐技術方案7,由于與左右一對調光點對應的螺母滑動導向件對反射鏡的重量進行載持,同時抑止反射鏡上下方向的振動,與上下調光點對應的螺母滑動導向件抑止反射鏡左右方向的振動,因此可有效地抑止反射鏡的振動,獲得適正的配光,同時可通過輕快的調光螺桿回動平滑地進行調光。
附圖的簡單說明
圖1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的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
圖2為同前照燈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所示的II-II線的剖面圖)。
圖3為同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所示的III-III線的剖面圖)。
圖4為燈體、反射鏡和調光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5(a)為構成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筒狀部放大立體圖,(b)為該筒狀部的放大縱剖面圖。
圖6(a)為調光螺桿的放大立體圖,(b)為調光螺桿的放大側視圖,(C)為調光螺桿的橫剖面圖(沿圖6(b)所示的VI-VI線的剖面圖)。
圖7為同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放大縱剖面圖。
圖8為說明將調光螺桿插入螺桿插入孔狀態的說明圖。
圖9為調光支點即球形聯軸節的分解立體圖。
圖10為螺母構件和軸承的分解立體圖。
圖11為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12(a)為螺母構件的正面圖,(b)為螺母構件的縱剖面圖(沿圖12(a)所示的XIIb-XIIb線的剖面圖),(C)為螺母構件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2(a)所示的XIIC-XIIC線的剖面圖)。
圖13(a)為軸承的縱剖面圖,(b)為軸承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3(a)所示的XIII-XIII線的剖面圖)。
圖14為構成調光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
圖15為該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沿圖14所示的XV-XV線的剖面圖)。
圖16為該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沿圖14所示的XVI-XVI線的剖面圖)即說明螺母構件與支架間的安裝部上的應力釋放作用的說明圖。
圖17為本發明第2實施例的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
圖18為該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7所示的XVIII-XVIII線的剖面圖)。
圖19為該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7所示的XIX-XIX線的剖面圖)。
圖20為構成調光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的分解立體圖。
圖21為軸承的立體圖。
圖22為軸承與支架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23(a)為螺母構件的側視圖,(b)為螺母構件剖面圖。
圖24(a)為展開的軸承的側視圖,(b)為該軸承的俯視圖,(C)為該軸承的縱剖面圖。
圖25為構成調光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
圖26為該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縱剖面圖(沿圖25所示的XXVI-XXVI線的剖面圖)。
圖27為本發明第3實施例的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
圖28為構成左右調光點的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29為構成上下調光點的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
圖30為傳統的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周邊的剖面圖。
圖31為原先申請的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
圖32為原先申請的另一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根椐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圖16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圖1為本發明第1實施例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圖2為該前照燈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所示的II-II線的剖面圖),圖3為該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所示的III-III線的剖面圖),圖4為燈體、反射鏡和調光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表示構成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筒狀部,(a)為該筒狀部的放大立體圖,(b)為該筒狀部的放大縱剖面圖。圖6表示調光螺桿,(a)為調光螺桿的放大立體圖,(b)為調光螺桿的放大側視圖,(C)為調光螺桿的橫剖面圖(沿圖6(b)所示的VI-VI線的剖面圖)。圖7為調光螺桿的回轉支承部的放大縱剖面圖,圖8為說明將調光螺桿插入螺桿插入孔狀成的說明圖,圖9為調光支點即螺桿插入孔的分解立體圖,圖10為螺母構件和軸承的分解立體圖,圖11為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圖12表示螺母構件,(a)為螺母構件的正面圖,(b)為螺母構件縱剖面圖(沿圖12(a)所示的XIIb-XIIb線的剖面圖),(C)為螺母構件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2(a)所示的XIIC-XIIC線的剖面圖),圖13表示軸承,(a)為軸承的縱剖面圖,(b)為軸承的水平剖面圖(沿圖13(a)所示的XIII-XIII線的剖面圖),圖14為構成調光支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圖15為該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沿圖14所示的XV-XV線的剖面圖),圖16為該軸承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沿圖14所示的XVI-XVI線的剖面圖)即說明螺母構件與支架間的安裝部上的應力釋放作用的說明圖。
在這些圖中,符號10為聚丙烯樹脂制的容器狀燈體,在燈體10的前面開口部組裝有前透鏡12,并劃分燈室S。在燈室S內通過調光機構E可傾動地設置有光源組件U1,該光源組件U1是將光源即鹵素燈18與拋物面形狀的合成樹脂制反射鏡14插成一體化。符號13為副反射鏡13,該反射鏡13被配置在反射鏡14與前透鏡12間,并將反射鏡14與燈體10間的間隙遮住,同時又可在鏡面色中看到整個燈室S內。
調光機構E包括構成設于燈體10與反射鏡14間的的調光支點P的球形聯軸節20;各自可回轉地支承于燈體10的螺桿插通孔10a、10b中、向前方延伸的一對調光螺栓30、40;分別安裝于向反射鏡14背面側凸出的支架150a、150b的軸承160A、160B;以及分別與調光螺栓30、40的螺紋部32、42螺合、并支承于所述軸承160A、160B而構成調光點P1、P2的一對合成樹脂制螺母構件130A、130B。
另外,如圖1所示,構成調光點P1、P2的左右一對調光螺栓30、40(一對螺母構件130A、130B)在靠近燈18的上方將燈18夾持狀地配置在左右對向的位置,調光支點P被配置在正面看燈的左角處的調光點P2的正下方。
圖3中的符號22為合成樹脂(工程塑料)制的軸承,被安裝在凸設于反射鏡14背面的支架150c上,安裝于燈體10的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的進退連桿62的前端球部64支承在該軸承22上。即,由進退連桿62的前端球部64和軸承22構成球形聯軸節20。
符號230A(230B)是與燈體10一體形成的榫槽構造的螺母滑動導向件,與調光螺栓30(40)螺合的螺母構件130A(130B)由該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保持并引導,可前后方向進退動作。
并且,一旦調光螺栓30(40)回動,螺母構件130A(與軸承160A間的卡合部即上下·左右調光點P1)即沿調光螺栓30的螺紋部32進退,反射鏡14圍繞連接調光支點P(球形聯軸節20)與螺母構件130B(與軸承160B間的卡合部即上下調光點P2)的垂直傾動軸Ly周圍進行傾動。并且,若調光螺栓40也與調光螺栓30進行同方向回動,則螺母構件130B(與軸承160B間的卡合部即上下調光點P2)也沿調光螺栓40的螺紋部42進退,反射鏡14圍繞通過調光支點P(球形聯軸節20)的假想水平傾動軸(與連接上下調光點P2與上下·左右調光點P1的軸平行的軸)Lx的周圍進行傾動。即,調光螺栓30構成了圍繞傾動軸Lx、Ly的周圍傾動調整的上下·左右調光螺桿,調光螺栓40構成了圍繞傾動軸Lx周圍傾動調整燈的光軸的上下調光螺桿。
又,反射鏡14通過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的驅動,圍繞連接上下調光點P2與上下·左右調光點P1的調平軸Lx1周圍進行傾動,根椐車輛的行駛狀態,燈(反射鏡)的光軸L可自動地進行上下方向的傾動調整。
即,作動器60例如根椐檢測汽車重心位置的前后方向移動的來自重心移動檢測傳感器(未圖示)的信號使進退連桿62進退,使調光支點即球形聯軸節20(前端球部64與球容納部24間的卡合部)的位置進行前后移動,并使反射鏡14圍繞調平軸Lx1周圍進行傾動,始終將燈的光軸L相對車軸保持一定。
又,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是一種進退連桿62從內裝步進電機和齒輪機構的作動器組件殼體61中向前方伸出的組合構造,在形成于燈體10背面壁的作動器安裝孔10c中安裝有作動器組件殼體61。并且,在向燈體10內前方延伸的進退連桿62的前端部形成有球部64,另一方面,在凸設于反射鏡14背面側的支架150c上安裝著形成支承球部64的球容納部24的合成樹脂制的軸承22。如圖9所示,在軸承22的前端側形成有與支架150c上的矩狀軸承插入孔150c1匹配的塞子26。在塞子26的對向側壁上設置有與軸承插入孔150c1的周緣部卡合而插嵌的塞子26防脫出用的彈性勾子27、27。另外,在設于軸承22后端側的球容納部24形成有夾持球部64的左右一對勾子25、25,球部64和球容納部24(彈性勾子27、27)相對回動并可上下方向相對滑動。這樣,因作動器60驅動的球部64的前后方向的直線性進退動作(移動軌跡)不同于與其相關的軸承22(的球容納部24)的圍繞調平軸Lx1周圍的回轉動作(移動軌跡),在球部64與軸承22間即將發生的應力就會被相對回轉以及由上下方向相對可滑動的球部64和球容納部24的球形聯軸節構造所吸收(釋放)。
下面詳細說明構成調光機構E的各構件。
如圖5(a)、(b)所示,螺桿插通孔10a、10b由與燈體10一體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圓筒形狀的筒狀部50所構成。
筒狀部50的前后長度具有可回轉地支承調光螺栓30(40)并不使其松動地進行保持的充分的長度。又,如圖7所示,后方延伸部50B的延伸量大小形成可載持沿燈體10配置的調光螺桿回動操作用的螺絲刀D的前端部。又,當螺絲刀D的前端部抵接后,后方延伸部50B的上側面形成了螺絲刀D的齒與冠狀齒輪的齒嚙合狀態的定位用的平坦面51,當螺絲刀D回動時,螺絲刀D的前端部不能沿筒狀部50的外周面進行滑動。
筒狀部50與燈體10一體成形,因該形狀簡潔,故成形用的金屬模的構造和金屬模的成形面都簡潔,成形也容易。
另一方面,如圖6、圖7所示,調光螺栓30(40)包括后端的冠狀齒輪部35(45)在內的整體是由例如聚縮醛樹脂等的合成樹脂制構成,當然也包括形成雄螺紋部32(42)的前端側的螺桿本體31(41)。
符號34(44)是調光螺栓30(40)中的由筒狀部50支承的部位即被支承部,該被支承部34(44)的后端側與抵接于筒狀部50的后方延伸部的端面50b抵接的冠狀齒輪部35(45)一體形成,在被支承部34(44)的前端側設置有與筒狀部50的前方延伸部50A的內凸緣狀的前端部的端面(筒狀部的前端面)50a卡合的彈性掛止片38(48)。
如圖6、圖7所示,彈性掛止片38(48)的結構是在被支承部34(44)前端側左右的側面36a(46a)對向狀倒角的橫剖面矩狀的基部36(46)的兩側形成L字形,向其后方延伸的水平延伸部可沿半徑方向彈性變形。彈性掛止片38(48)的水平延伸部越是前端側其厚度越厚,可提高作為板簧的剛性強度,并不易使與筒狀部50的端面50a的卡合脫開。
并且,在該調光螺栓30(40)的被支承部34(44)后端側的冠狀齒輪部35(45)的根基側設置有與筒狀部50的后端面50b滑接的裙子狀的彈性肋35b(45b)。并且,該彈性肋35b(45b)與筒狀部50的后端面50b抵接,并且,被支承部34(44)前端側的彈性掛止片38(48)與筒狀部50的前端面50a卡合,由此可將調光螺栓30(40)與螺桿插通孔10a(10b)相對并沿軸向定位固定。該彈性肋35b(45b)保持著與被筒狀部50的后端面50b壓接的狀態,將調光螺栓30(40)沿軸向彈性支持,并將調光螺栓30(40)不松動地保持在回轉支承部。又,該彈性肋35b(45b)還多少具有確保調光螺栓30(40)回轉支承部上的防水作用。
冠狀齒輪部35(45)的齒35a(45a)設于前方(燈體10的跟前側),如圖7所示,沿燈體10配置的調光螺桿回轉操作用的螺絲刀D的前端部一旦與筒狀部50的平坦面51抵接,則螺絲刀D的齒正好與冠狀齒輪部35(45)的齒35a(45a)嚙合,螺絲刀D側的回轉力向冠狀齒輪部35(45)側傳遞。
又,調光螺栓30(40)的后端部(冠狀齒輪部35(45)的后方)與外形呈截面正六角狀、端面設置有方槽37a(47a)的回動操作部37(47)一體形成,也可使用板手等的工具進行調光螺栓30(40)的回轉操作,以取代螺絲刀D。
又,該合成樹脂制的彈性肋35b(45b)具有適度的彈性(可撓性),并且,因合成樹脂制的筒狀部50的后端面50b是平滑面,故彈性肋35b(45b)與后端面50b間的滑接部不會妨礙調光螺栓30(40)的回動。
又,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34(44)與滑接于筒狀部50(螺桿插通孔10a、10b)內周面的圓環狀彈性防水肋34a(44a)一體形成。防水肋34a(44a)的外徑略大于螺桿插通孔10a、10b的內徑,防水肋34a(44a)的前端部始終被壓接于螺栓插通孔10a、10b的內周面。
在被支承部34(44)外周面的彈性防水肋34a(44a)的兩側形成有沿防水肋34a(44a)延伸的環狀槽34b(44b),調光螺桿的被支承部34(44)與螺栓插通孔10a、10b間的空隙不會擴大,加大了彈性防水肋34a(44a)半徑方向的伸出量,從而可提高彈性防水肋34a(44a)的彈性(可撓性),這樣,適度的壓接力作用于彈性防水肋34a(44a)與螺栓插通孔10a、10b內周面之間。
另外,比調光螺栓30(40)的被支承部34(44)更前方的部分,如圖6(c)的空白箭頭所示,使用沿半徑方向分割的一對分割模60A、60B,或者調光螺栓30(40)的冠狀齒輪部35(45)如圖6(b)的空白箭頭所示,使用沿軸向分割的一對分割模61A、61B,可分別進行射出成形。圖6(b)、(c)中的符號61C、60C表示分割模的分型線。
又,在將調光螺栓30、40組裝于燈體10的筒狀部50(螺栓插通孔10a、10b)時,從燈體10的后方側推入螺栓插通孔10a、10b即可。即,如圖8所示,可將彈性掛止片38(48)朝半徑方向內側彈性變形而通過筒狀部50內,通過的彈性掛止片38(48)在沿半徑方向外側復原后與筒狀部前端面50a卡合,可阻止調光螺栓30(40)向后方脫出。同時,被支承部34(44)后端側的裙子狀彈性肋35b(45b)成為與筒狀部后端面50b壓接狀態,可將調光螺栓30(40)相對螺栓插通孔10a、10b沿軸向定位固定。
下面對與調光螺栓30(40)螺合的螺母構件130A(130B)、安裝于支架150a(150b)并支承螺母構件130A(130B)的軸承160A(160B)、以及阻止螺母構件130A(130B)回轉、載持螺母構件130A(130B)并可滑動支承的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各自的結構作出說明。
如圖1、圖3、圖4、圖14、圖15所示,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是一矩形框體,在調光螺栓30(40)上方的燈體壁面附近位置沿前后延伸,具有面對調光螺栓30(40)的側面開口的寬度較大的榫槽232(242)。符號231表示榫槽232的開口部。又,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與燈體10的壁面一體形成,可確保作為螺母滑動導向件的強度。并且,如圖1、圖4所示,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設置于正面看燈體10的右上角(左上角)。
另一方面,螺母構件130A(130B)是一種剛性強度和滑動性優良的工程塑料的成形體,如圖1~圖4、圖10~圖12、圖14~圖16所示,在中央形成有與調光螺栓30(40)螺合的雌螺紋部132大致球狀的螺母構件本體131的側方通過延伸軸部136與滑塊137一體形成。即構成球狀的螺母構件本體131向平面的滑塊137里面的大致中央部凸出的形態。
又,軸承160A(160B)與螺母構件130A(130B)一樣,是一種剛性強度和滑動性優良的工程塑料的成形體,設置有可插通調光螺栓30(40)、沿前后延伸的貫通孔161,在軸承160A(160B)的前端側形成有與支架150a(150b)上的軸承插入孔150a1(150b1)匹配的矩狀塞子168。在塞子168的對向側面設置有與軸承插入孔150a1(150b1)卡合保持以阻止脫出的彈性勾子169、169。另外,在軸承160A(160B)的后端側形成有支承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的球容納部162。球容納部162形成向側方開口的縱剖面U字狀,可將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從側方導入而卡合。球容納部162的內周面形成有與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的球狀外周面131a匹配的球狀內周面162a。
又,在與將螺母構件本體131的雌螺紋部132夾持的滑塊137形成側的對向側上延伸狀地形成有與設于球容納部162底面(U字剖面橫棒狀部)的孔163周緣部卡合、阻止螺母構件130A(130B)相對軸承160A(160B)脫出的彈性勾子133,如圖10所示,通過將螺母構件130A(130B)從彈性勾子133壓入球容納部162內,可將螺母構件本體131即球部與軸承160A(160B)的球容納部162卡合保持。
孔163呈矩狀,如圖14所示,將彈性勾子133與孔163的周緣部卡合,可阻止向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方向脫出,但如圖15所示,在插于孔163的彈性勾子133與孔163的周緣部間,沿前后方向(圖15左右方向、圖16上下方向)設置有所定的間隙,即、彈性勾子133在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周圍與孔163游動嵌合,并可相對回動(參照圖16箭頭所示)。
又,如圖12(a)所示,在與螺母構件本體131外側面上的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方向正交狀地將雌螺紋部132夾持的對向位置以橫切跨設雌螺紋部132的狀態凸設有門形肋134。另一方面,如圖13所示,在球容納部162的內側形成有可與門形肋134卡合、并向螺母構件壓入方向延伸的槽164。并且,當彈性勾子133與孔163的周緣部卡合時成為門形肋134的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134a被壓接于槽的底面164a的形態(參照圖14、圖16),可阻止圍繞球容納部162和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的雌螺紋部中心軸(Z軸)周圍的相對回動。因此,螺母構件130A(130B)不會相對軸承160A(160B)左右錯位,反射鏡14由滑塊137和滑動導向件230A(230B)支持而左右方向不松動。
又,門形肋134的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134a及其該水平梁部的外側表面134a滑接的球容納部24內側的槽的底面164a形成剖面圓弧狀,使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和球容納部164的繞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周圍的相對回動平滑。
滑塊137由矩狀的滑板137a和形成于該底面側的左右一對板簧狀彈性延伸片138構成。彈性延伸片138從滑板137a寬度方向外側向內側呈剖面圓弧狀彎曲延伸,并且,在滑板137a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前后延伸的縱肋137b,在將滑塊137組裝于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時,如圖12(a)虛線所示,彈性變形的左右一對彈性延伸片138的前端部與縱肋137b抵接。即,在滑塊137與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的榫槽232卡合的狀態下,壓接于內壁面234的彈性延伸片138的前端部與縱肋137b的兩側對接,彈性延伸片138形成拱形,滑塊137在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中沿上下左右方向上不松動地加以支持,同時可滑動地保持于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的延伸方向即前后方向。
又,滑塊137背面側的彈性延伸片138的側緣如符號138a所示,是一種被斜向割去的形狀,容易插入滑塊137的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內。
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通過螺母構件130A(130B)懸吊支持反射鏡14的重量,同時對反射鏡14的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進行定位,以抑止調光螺栓30(40)的上下方向及其上下方向的擺動(反射鏡14的上下左右方向的振動)。這樣,反射鏡14在上下左右方向不松動地加以支持,并隨著調光支點P的進退動作圍繞調平軸Lx1周圍進行平滑傾動。
又如日本特許申請2000-165437號所示,在螺母構件本體的側方設置有球部即卡合凸起、設于支架的球容納部即卡合孔與球部即卡合凸起卡合的支架·螺母構件間安裝的構造中,反射鏡側的重量負載作為扭矩作用于螺母構件,有可能引起反射鏡的振動,但在本實施例中,螺母構件本體131本身構成了球形聯軸節的球部,被支承在安裝于支架的軸承160A(160B)的球容納部162中,故不會發生這種不良現象。即,反射鏡14側的慣性重量負載作用于與螺母構件本體131的雌螺紋部132螺合的調光螺栓30(40)的軸心位置。因此反射鏡14側的重量負載作為扭矩不會作用于螺母構件,反射鏡14相應地也不會引起上下左右方向的振動。
又,在螺母構件本體131的背面側形成有收容于雌螺紋部132的錐狀開口部132a(參照圖12(b)、(c)),使其容易地將調光螺栓30(40)與雌螺紋部132螺合。
又,設置于支架150a(150b)延伸前端部的軸承插入孔150a1(150b1)形成了與軸承160A(160B)的矩狀塞子168相匹配的矩狀體,但軸承160B被插入固定于支架150b側的軸承插入孔150b1,是不能動的,反之,插在支架150a上的軸承160A則相對于軸承插入孔150a1可左右方向滑動。
即,如圖11所示,軸承插入孔150a1的左右寬度d1略大于軸承160A的矩狀塞子168的左右寬度d2,在軸承插入孔150a1與塞子168間形成有間隙s1。這樣,當調光螺栓30(40)回動時,由于圍繞反射鏡14的垂直傾動軸Ly周圍的圓運動(繞軸承160A的垂直傾動軸Ly周圍的圓運動)與螺母構件130A的進退動作(沿調光螺栓30的直線運動)的移動軌跡不同,因此,在支架150a與軸承160A間的安裝部雖然即將要發生沿調平軸Lx1的拉伸應力或壓縮應力,但通過軸承160A(塞子168)和軸承插入孔150a1在負載作用方向即圖16左右方向上進行相對滑動,在左右調光時的支架150a與軸承160A間的安裝部不會發生意外的應力。
又,球容納部162和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由于可分別與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周圍(參照圖16箭頭)、彈性勾子延伸前后軸(Y軸)與雌螺紋部中心軸(Z軸)各自正交的軸(X軸)周圍(參照圖15箭頭)進行相對回動,因此通過反射鏡14的傾動(調平軸Lx1、想象水平傾動軸Lx、垂直傾動軸Ly周圍的傾動),在球容納部162與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之間不會發生意外的應力。
又,在因光源的發熱而使反射鏡14熱膨脹等場合,在螺母構件130A(130B)與軸承160A(160B)的卡合部也會產生因反射鏡14熱變形所引起的應力,但通過采用由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和球容納部162構成的球形聯軸節構造,可得到釋放。
下面對通過調光機構將反射鏡14組裝于燈體10的順序進行說明。首先,預先將組裝有調光螺栓30、40的燈體10面向上方。接著,將螺母構件130A、130B的球部(螺母構件本體131)分別與軸承160A、160B的球容納部162卡合,將軸承22安裝在支架150c上,分別將螺母構件130A、130B一體化的軸承160A、160B安裝于支架150a、150b的軸承插入孔150a1、150b1,再將支架150a、150b、150c面向下方,使反射鏡14從燈體10的上方下降,將螺母構件130A、130B的雌螺紋部132的位置與調光螺栓30、40的前端對準。然后,通過調光螺栓30、40的回動分別將螺母構件130A、130B的雌螺紋部132與調光螺栓30、40螺合,同時將滑塊137插入螺母滑動導向件230A、230B內。最后,將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的球部64貫通于燈體10的作動器安裝孔10c,并壓入安裝于支架150c的軸承22(的球容納部24),通過將作動器60固定于燈體10(的安裝孔10c),使用具有自動調平機構的調光機構E,即可將反射鏡14與燈體10一體化。
圖17~圖26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圖17為該前照燈的正面圖,圖18為該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7所示的XVIII-XVIII線的剖面圖),圖19為該前照燈的縱剖面圖(沿圖17所示的XIX-XIX線的剖面圖),圖20為構成調光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的分解立體圖,圖21為軸承的立體圖,圖22為軸承與支架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圖23表示螺母構件,其中(a)為螺母構件的側視圖,(b)為螺母構件剖面圖。圖24表示軸承,其中(a)為展開的軸承的側視圖,(b)為該軸承的俯視圖,(C)為同軸承的縱剖面圖。圖25為構成調光點的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剖面圖,圖26為該螺母構件與軸承間的卡合部的縱剖面圖(沿圖25所示的XXVI-XXVI線的剖面圖)。
前述的第1實施例是將鹵素燈18插于拋物面形狀的合成樹脂制反射鏡14形成一體化而構成反射式光源組件U,但本第2實施例則是通過筒狀鋁制透鏡夾15使投射透鏡16與插有放電燈19A的橢圓體形狀的鋁制反射鏡14A一體化而構成投射式光源組件U1。符號17是配置于橢圓體形狀反射鏡14A的第2焦點附近的切割線形成用的遮光罩。
反射鏡14A前面開口部的周緣部與設置有軸承插入孔152a1、152b1、152c1的凸緣狀支架152a、152b、152c一體形成,這些支架沿光源組件U1的左右方向及其下方延伸。并且,與前述第1實施例一樣,在軸承插入孔152a1、152b1、152c1中插設有軸承170A、170B、22,與貫通于燈體10延伸的調光螺栓30、40螺合的螺母構件140A、140B的球部141、141以及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的進退連桿62前端的球部64由軸承170A、170B、22支承,光源組件U1由兼用于自動調平機構的調光機構E可傾動地加以支持。
并且,光源組件U1通過自動調平用作動器60的驅動而圍繞連接上下調光點P2與上下·左右調光點P1的調平軸Lx1周圍進行傾動,燈的光軸L根椐車輛的行駛狀態自動進行上下方向的傾動調整。又,通過調光螺栓30的回動操作,光源組件U1圍繞連接調光支點P(球形聯軸節20)與螺母構件140B(與軸承170B間的卡合部即上下調光點P2)的垂直傾動軸Ly周圍進行傾動,可對光軸L進行左右方向的傾動調整。并且,通過調光螺栓30、40的同方向的回動操作,光源組件U1圍繞通過調光支點P(球形聯軸節20)的假想水平傾動軸(平行于連接上下調光點P2與上下·左右調光點P1的水平傾動軸Lx1的軸)Lx周圍進行傾動,對其光軸L進行上下方向的傾動調整。
以上的基本構造與前述的第1實施例相同,但螺母構件140A(140B)與軸承170A(170B)的形狀與第1實施例不一樣。
即,螺母構件140A(140B)中央部形成的雌螺紋部142的螺母構件本體141的外周面是球狀物并構成球部,通過向螺母構件本體131后方延伸的L字形延伸部146,相對于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41設置有偏位的滑塊147。滑塊147與前述第1實施例中的螺母構件130A(130B)的滑塊137同一構造,標有同一符號,故省略其重復的說明。
軸承170A(170B)由前后貫通的中空成形容器體構成,在其后端側設置有與球部141的球狀外周面141a匹配的形成球狀內周面172a的球容納部172。又,軸承170A(170B)由沿中空容器體的前后貫通孔171縱向分割、并構成通過將分割面對合可作為軸承一體化的一對分割成形體170A1、170A2(170B1、170B2)。并且,如圖24(a)的符號172b所示,各分割成形體的后端側切成很大的缺口,在軸承170A(170B)的后端部設置有與向螺母構件本體141后方延伸的L字形延伸部146可游合的開口部171A(171B)。又,分割成形體170A1、170A2(170B1、170B2)的前端側互相通過一對薄壁鉸鏈174連接而成,在分割成形體170A1、170A2(170B1、170B2)對應的對合面上分別對向狀地設置有勾子175a、176a和勾子掛止部175b、176b以及銷子177a和銷子卡合孔177b。并且,在將螺母構件本體即球部141夾持狀態下,分割成形體170A1、170A2(170B1、170B2)圍繞鉸鏈174周圍回動,當勾子與勾子掛止部凹凸切口卡合時,即作為軸承170A(170B)一體化,并保持將球部141支承于球容納部172的形態。
又,在軸承170A(170B)的前端側設置有與前述第1實施例中的軸承160A(160B)的塞子168同一構造的塞子178,塞子178的勾子179與支架152a的軸承插入孔152a1、152b1卡合,以阻止脫出。
又,如圖22所示,調光點P1處的軸承插入孔152a1的寬度d3與前述第1實施例中的調光點P1處的軸承插入孔150a1的場合一樣,大于軸承170A(170B)的塞子178的寬度d4,而成為軸承170A相對于圖22左右方向作用的負載可沿軸承插入孔150a1的周緣左右方向滑動而吸收應力的構造。
其它方面與前述實施例相同,標有同一符號,故省略其重復的說明。
圖27~圖29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圖27為本發明第3實施例的汽車用前照燈的正面圖,圖28為構成左右調光點的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圖29為構成上下調光點的軸承與支架間的安裝部的分解立體圖。
前述第1、第2實施例是對具有調光支點P配置于反射鏡14的左角下方、上下左右調光點P1配置于右上角、上下調光點P2配置于左上角、兼用于自動調平機構的調光機構E的前照燈進行說明,而在本第3實施例中則是構成為具有調光支點P配置于反射鏡14的左上角,左右調光點P3配置于右上角,上下調光點P4配置于左下角的調光機構E1。
調光支點P由凸出形成于燈體10內側的圓筒狀球容納部24和凸出形成于拋物面形狀的反射鏡14側的支架150c(未圖示)的球部122組成的球形聯軸節20所構成。
在左右調光點P3處,軸承160A插入于支架150a的軸承插入孔150a1,而使剖面U字狀的球容納部162向側方開口。將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支承于球容納部162的螺母構件130A的滑塊137支持在形成于燈體10右側壁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動導向件230A上。
又,在上下調光點P4處,將軸承160B插入于支架150b的軸承插入孔150b1,而使剖面U字狀的球容納部162向下方開口。螺母構件130B的滑塊137將球部即螺母構件本體131支承于球容納部162的螺母構件130B的滑塊137支持在形成于燈體10下側壁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動導向件230B上。
又,如圖28所示,左右調光點P3處的軸承插入孔150a1的左右寬度d1與前述第1實施例中的調光點P1的軸承插入孔150a1的場合一樣,大于支架160A的塞子168的左右寬度d2,通過軸承160A相對于作用的負載沿左右方向的滑動,不使其在左右調光點P3 的軸承安裝部產生意外的應力。
又,如圖29所示,上下調光點P4處的軸承插入孔150b的上下寬度d3大于塞子168的上下寬度(與支架160A的塞子168的左右寬度相等)d2,通過軸承160B相對于作用的負載沿上下方向的滑動,不使其在上下調光點P4處的軸承安裝部產生意外的應力。
另外,在前述的2個實施例中,燈體10由聚丙烯樹脂構成,調光螺栓30、40具有適度的彈力,耐磨耗性優良,并由與聚丙烯樹脂的滑動性良好的聚縮醛樹脂構成,但也可由尼龍樹脂構成,以取代聚縮醛樹脂。
又,在上述實施例中,整個調光螺栓30、40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作了說明,但也可為至少被支承部34(44)由合成樹脂制成,其它部分由金屬制成。并且,調光螺栓30、40也可采用由以往公知的金屬制成,通過減小由推進式定位器方式的調光螺栓30、40的夾持力來提高調光螺栓30、40回動操作性的構造。
權利要求
1.一種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包括容器狀的燈體;可劃分燈室并組裝于所述燈體前面開口部的前透鏡;收容于所述燈室并安裝有光源的反射鏡;以及設于所述燈體與反射鏡間、相對燈體可傾動地支持所述反射鏡的調光機構,所述調光機構由以下構件構成構成所述反射鏡傾動支點的調光支點;可回轉地支承在設于所述燈體的螺桿插入孔中、并向前方延伸的調光螺桿;以及安裝在所述反射鏡側的支架上、并與所述調光螺桿螺合而與調光螺桿回動連動進行前后進退的調光點構件即合成樹脂制螺母構件,所述燈體與延伸的螺母滑動導向件一體形成,該螺母滑動導向件與所述調光螺桿平行狀地延伸,在載持所述螺母構件的同時可前后方向滑動地進行支持,在構成調光支點的所述螺母構件與所述支架的安裝部設置有球形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該應力釋放裝置隨著螺母構件的進退將所述安裝部產生的應力釋放,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構件的構造為將形成雌螺紋部的螺母構件本體自身構成所述球形聯軸節的球部,同時與偏置于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側方位置的、由螺母滑動導向件支持的滑塊一體形成,在所述支架上安裝有合成樹脂制軸承,并設置有所述軸承不會與支承所述球部的球容納部以及所述調光螺桿碰撞用的所述貫通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軸承的球容納部是一種側方開口的縱剖面U字狀物,所述滑塊經向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側方延伸的棒狀延伸部設置,在與夾持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雌螺紋部的所述滑塊形成側相反的一側與設于所述球容納部底面(U字剖面橫棒狀部)的孔的周緣部卡合,并延伸狀地形成有阻止螺母構件相對軸承脫出的彈性勾子,通過將所述螺母構件從該彈性勾子側壓入球容納部內,可將螺母構件本體即球部卡合保持于軸承的球容納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球容納部的內側形成有與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即球部的球狀外側面匹配的球狀內周面,在與所述螺母構件本體外側面的所述彈性勾子延伸前后方向正交并夾持所述雌螺紋部的對向位置凸設有橫跨所述雌螺紋部的門形肋,該門形肋與形成于所述球容納部內側的、向所述螺母構件壓入方向延伸的槽的槽寬方向游合而向槽深方向進行壓接,以阻止所述球容納部和球部的繞所述雌螺紋部中心軸周圍的相對回動。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在球部即所述螺母構件本體的后方設置有隔著L字狀延伸部的所述滑塊,所述軸承由后端側設置的向后方縮徑開口的球容納部的中空容器體形成在阻止所述球部脫出的同時與所述螺母構件的L字狀延伸部游合,并且,所述中空容器體沿所述貫通孔縱向分割,由通過將分割面相互對合而可作為軸承一體化的一對分割成形體構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成形體各自的前端部相互間通過薄壁鉸鏈連接而成,在對應于所述一對分割成形體的對合面設置有將分割成形體作為軸承一體化的凹凸透鏡卡合部。
6.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光螺桿由相對設于下方的所述調光支點向上方分開、并左右方向相互分開的左右一對調光螺桿構成,同時通過自動調平用作動器使所述調光支點沿前后方向進退。
7.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其特征在于,所述調光螺桿由配設于所述調光支點與上下方向分開位置的上下調光螺桿和配設于所述調光支點與左右方向分開位置的左右調光螺桿構成。
全文摘要
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包括劃分燈室的燈體(10)和前透鏡(12);收容于燈室、安裝有光源(18)的反射鏡(14);以及設于燈體(10)與反射鏡(14)間、相對燈體(10)可傾動地支持反射鏡(14)的調光機構E,調光機構E由調光支點P、調光螺桿(30、40)以及安裝于反射鏡(14)、并與調光螺桿(30、40)螺合的螺母構件(130A、B)構成,由形成于燈體(10)的滑動導向件(230A、B)引導螺母構件(130A、B),在螺母構件(130A、B)與支架(150a、b)的安裝部設有球狀聯軸節構造的應力釋放裝置。在形成有雌螺紋部(132)的螺母構件本體(131)自身上形成有球形聯軸節的球部(131),將由滑動導向件(230A、B)支持的滑塊(137)與球部(131)的側方一體形成,由安裝于支架(150a、b)的軸承(160A、B)的球容納部(162)支承螺母構件的球部(131)。可提供一種能可靠地防止反射鏡的振動、確保調光螺栓平滑的回動、且反射鏡形狀和反射鏡成形用的金屬模構造不復雜的反射鏡可動型汽車用前照燈。
文檔編號F21W101/10GK1430012SQ02159890
公開日2003年7月16日 申請日期2002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01年12月25日
發明者中沢秀昭, 立巖丈幸, 西谷典弘, 白井克忠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糸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