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式電弦琴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鍵式電弦琴,包括箱體內的琴弓單元,琴鍵單元和發聲單元;所述的琴弓單元設置在箱體內部左側,琴弓單元包括電源單元、馬達、滾筒和馬尾,滾筒設有兩個,并列設置,兩個滾筒間套設有環帶狀馬尾,馬尾位于滾筒的中間位置,兩個滾筒分別通過兩個同步馬達傳動連接,同步馬達與電源單元連接;所述的琴鍵單元為三層緊密連接的面板結構,所述的發聲單元包括音板、琴馬、琴弦和指板。本實用新型在演奏時非常流暢方便,通過鍵盤就能夠演奏出非電子合成的自然弦樂,優美動聽。
【專利說明】鍵式電弦琴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弦樂器,具體為鍵式電弦琴。
【背景技術】
[0002]弦樂器是樂器家族內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古典音樂乃至現代輕音樂中,幾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樂聲部來演奏。可見,柔美、動聽是所有弦樂器的共同特征。弦樂器的音色統一,有多層次的表現力:合奏時澎湃激昂,獨奏時溫柔婉約;又因為豐富多變的弓法(顫、碎、撥、跳,等)而具有靈動的色彩;而鍵盤樂器是有排列如鋼琴鍵盤的琴鍵之樂器總稱,這些樂器上每個琴鍵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皆可以用以演奏任何符合其音域范圍內的樂曲,琴鍵下常有共鳴管或其它可供共鳴之裝置,演奏家在使用鍵盤樂器時不是直接打擊樂器的弦來產生震蕩,而是使用琴鍵,通過樂器內的機械機構或電子組件來產生音響,相對于其他樂器家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是其寬廣的音域和可以同時發出多個樂音的能力。但是目前市場上除了電子混音,很少有以鍵盤的方式來演奏的弦樂器,在這一方面,一種能演奏出弦樂音色的鍵盤樂器亟待生產和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鍵盤就能夠演奏出非電子合成的自然弦樂的鍵式電弦琴,以避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之處。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鍵式電弦琴,包括箱體內的琴弓單元,琴鍵單元和發聲單元;所述的琴弓單元設置在箱體內部左側,琴弓單元包括電源單元、馬達、滾筒和馬尾,滾筒設有兩個,并列設置,兩個滾筒間套設有環帶狀馬尾,馬尾位于滾筒的中間位置,兩個滾筒分別通過兩個同步馬達傳動連接,同步馬達與電源單元連接;所述的琴鍵單元為三層緊密連接的面板結構,具體包括:可活動的琴鍵、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彈簧組件和馬達觸發機關;琴鍵單元的上層包括若干個并列設置的琴鍵,在琴鍵尾端設有穿過琴鍵的連接軸琴鍵可繞連接軸轉動,琴鍵單元的中層為與電源單元連接的馬達觸發機關,馬達觸發機關為一組壓合接觸的上下金屬片,上金屬片與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下金屬片與琴鍵單元的中層固定連接,琴鍵單元的下層包括活動組件和彈簧組件,活動組件的上端與琴鍵的底部連接,活動組件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壓弦臂,在活動組件上設有彈簧組件;所述的發聲單元包括音板、琴馬、琴弦和指板;其中,音板安裝在箱體底部,指板固定在音板上,在指板中部固定有琴弦;琴弦的兩端分別與分布在箱體左側和右側的一對音準調節桿連接,音準調節桿總共設有一對,其中,琴弦與琴弓單元中的馬尾在位置上相互垂直并且互相接觸;在琴弦與音板之間設有琴馬,琴馬的下端固定在音板上,上端將琴弦支撐起。
[000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結合了弦樂樂器的音色和鍵盤樂器的鍵盤,其九個音鍵這包含了七聲音階降E大調所有自然音,以及C商、C角、C羽調式的五聲音階;本實用新型在演奏時,由手指下壓琴鍵,推動活動組件下移,固定在活動組件下方的壓弦臂將琴弦壓在指板的時候,馬達觸發機關的兩個金屬片也將同時接觸,啟動馬達帶動滾筒上的馬尾。馬尾與琴弦的摩擦導致琴弦發聲并通過音板放大。不同的琴鍵會讓不同的壓弦臂與琴弦接觸,從該接觸點到琴馬的這段琴弦則為可發聲部分,可發聲長度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音高;本實用新型在演奏時非常流暢方便,通過鍵盤就能夠演奏出非電子合成的自然弦樂,優美動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鍵式電弦琴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0010]圖4為呢么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1]圖中:1_琴鍵,2-馬達觸發機關,3-活動組件,4-連接軸,5-彈簧組件,6-壓弦臂,7-指板,8_首準調節桿,10-琴弦,11-琴馬,12-首板,13-電源單兀,14-馬達,15-馬尾,16-滾筒。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13]如圖1、圖2所示的鍵式電弦琴,鍵式電弦琴,包括箱體內的琴弓單元,琴鍵單元和發聲單元;所述的琴弓單元設置在箱體內部左側,琴弓單元包括電源單元13、馬達14、滾筒16和馬尾15,滾筒16設有兩個,并列設置,兩個滾筒16間套設有環帶狀馬尾15,馬尾位于滾筒16的中間位置,兩個滾筒16分別通過兩個同步馬達14傳動連接,同步馬達14與電源單元13連接;所述的琴鍵單元為三層緊密連接的面板結構,具體包括:可活動的琴鍵1、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3、彈簧組件5和馬達觸發機關2 ;琴鍵單元的上層包括若干個并列設置的琴鍵I,在琴鍵I尾端設有穿過琴鍵I的連接軸4琴鍵I可繞連接軸4轉動,琴鍵單元的中層為與電源單元連接的馬達觸發機關2,馬達觸發機關2為一組壓合接觸的上下金屬片,上金屬片與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3,下金屬片與琴鍵單元的中層固定連接,琴鍵單元的下層包括活動組件3和彈簧組件5,活動組件3的上端與琴鍵I的底部連接,活動組件3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壓弦臂6,在活動組件3上設有彈簧組件5 ;所述的發聲單元包括音板12、琴馬11、琴弦10和指板7 ;其中,音板12安裝在箱體底部,指板7固定在音板12上,在指板7中部固定有琴弦10 ;琴弦10的兩端分別與分布在箱體左側和右側的一對音準調節桿8連接,音準調節桿8總共設有一對,其中,琴弦10與琴弓單元中的馬尾15在位置上相互垂直并且互相接觸;在琴弦10與音板12之間設有琴馬11,琴馬11的下端固定在音板12上,上端將琴弦10支撐起。
[0014]在本實用新型中,琴鍵I設有九個琴鍵,分別對應[C,D,降E,F,G,降A,降B,C,D],這9個音包含了七聲音階降E大調所有自然音,以及C商、C角、C羽調式的五聲音階。每個活動組件和壓弦臂6的位置都是根據這9個音的頻率(Hz)與相對應之長度用十二平均律計算得出,空弦時的音準默認為261.6Hz (中央C),通過調整空弦音準可以實現整體音高的移調。
[0015]在演奏時,由手指下壓琴鍵1,推動活動組件3下移,固定在活動組件3下方的壓弦臂6將琴弦10壓在指板7的時候,馬達觸發機關2的兩個金屬片也將同時接觸,啟動馬達14帶動滾筒16上的馬尾15,馬尾15與琴弦10的摩擦導致琴弦10發聲并通過音板12放大,不同的琴鍵I會讓不同的壓弦臂6與琴弦10接觸,從該接觸點到琴馬11的這段琴弦10則為可發聲部分,可發聲長度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音高。
[0016]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17]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
1.鍵式電弦琴,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內的琴弓單元,琴鍵單元和發聲單元;所述的琴弓單元設置在箱體內部左側,琴弓單元包括電源單元(13)、馬達(14)、滾筒(16)和馬尾(15),滾筒(16)設有兩個,并列設置,兩個滾筒(16)間套設有環帶狀馬尾(15),馬尾位于滾筒(16)的中間位置,兩個滾筒(16)分別通過兩個同步馬達(14)傳動連接,同步馬達(14)與電源單元(13)連接;所述的琴鍵單元為三層緊密連接的面板結構,具體包括:可活動的琴鍵(I)、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3)、彈簧組件(5)和馬達觸發機關(2);琴鍵單元的上層包括若干個并列設置的琴鍵(1),在琴鍵(I)尾端設有穿過琴鍵(I)的連接軸(4)琴鍵(I)可繞連接軸(4)轉動,琴鍵單元的中層為與電源單元連接的馬達觸發機關(2),馬達觸發機關(2)為一組壓合接觸的上下金屬片,上金屬片與可上下活動的活動組件(3),下金屬片與琴鍵單元的中層固定連接,琴鍵單元的下層包括活動組件(3)和彈簧組件(5),活動組件(3)的上端與琴鍵(I)的底部連接,活動組件(3)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壓弦臂(6),在活動組件(3)上設有彈簧組件(5);所述的發聲單元包括音板(12)、琴馬(11)、琴弦(10)和指板(7);其中,音板(12)安裝在箱體底部,指板(7)固定在音板(12)上,在指板(7)中部固定有琴弦(10);琴弦(10)的兩端分別與分布在箱體左側和右側的一對音準調節桿(8)連接,音準調節桿(8)總共設有一對,其中,琴弦(10)與琴弓單元中的馬尾(15)在位置上相互垂直并且互相接觸;在琴弦(10)與音板(12)之間設有琴馬(11),琴馬(11)的下端固定在音板(12)上,上端將琴弦(10)支撐起。
【文檔編號】G10H3/18GK203982781SQ201420366027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4日
【發明者】劉子昀 申請人:劉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