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打擊樂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打擊樂器。本發明尤其涉及一種能夠增加打擊面側的美感并且可確保內螺紋的強度且有效地進行使螺栓螺合于內螺紋的作業的打擊樂器。
背景技術:
以前,模擬原聲(acoustic)的打擊樂器的電子打擊樂器或練習用的打擊樂器已為人所知。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7-249140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包括主體部2 (本體框架)、面皮(鼓面,head)5、環箍(hoop) 4、卡合螺栓7 (螺栓)的電子打擊樂器I。此處,主體部2為大致中空圓筒狀。面皮5作為被打擊的打擊面而構成。環箍4中,對該面皮5賦予張力。卡合螺栓7 (螺栓)將該環箍4螺合結合在主體部2。
背景技術:
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特開2007-249140號公報(段落
、
等)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技術課題然而,在所述現有的電子打擊樂器I中,將卡合螺栓7從配設著面皮5的打擊面側插入至環箍4的螺栓孔4b中,使螺母螺合在形成于主體部2的內螺紋2e上。由此,卡合螺栓7從環箍4的打擊面側露出,從而存在打擊面側的美感被破壞的問題。與此相對,申請人設想通過將螺栓從主體部的下表面側插入并且在主體部的內部使螺栓螺固在環箍,由此增加上表面側(打擊面側)的美感(申請時未公知)。此處,作為在主體部的內部使螺栓螺固在環箍的方法,考慮將螺刻著內螺紋的螺孔形成在環箍上。然而,在環箍由剛性比螺栓低的樹脂材料等構成的情況下,因將螺栓從相對于螺孔傾斜方向螺入等,從而存在內螺紋容易損耗的問題。而且,作為在主體部的內部使螺栓螺固在環箍的其他方法,也考慮將螺母固接在環箍。然而,該情況下,在無法從外部看到螺母的狀態下,必須沿著螺母的軸心方向將螺栓螺入螺母中。因此,存在使螺栓螺合于螺母的作業效率低的問題。本發明是為了解決所述問題而完成的。也就是,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打擊樂器,其可增加打擊面側的美感,并且可確保內螺紋的強度且可有效地進行使螺栓螺合于內螺紋的作業。解決課題的手段根據技術方案I所述的打擊樂器,通過從形成在本體框架的底部的螺栓孔插入螺栓的外螺紋部,使外螺紋部螺合于環箍的凹設部,而可將環箍固接在本體框架。這樣,從本體框架的下表面側插入螺栓,在本體框架的內部將螺栓螺合在凹設部。由此,可避免從配設在打擊面側的環箍的上表面側露出螺栓。也就是,具有可增加打擊面側的美感的效果。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打擊樂器,除技術方案I所述的打擊樂器的所實現的效果之外,環箍的上表面隨著從外周側朝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由此,可容易地避免打擊面皮時環箍被打擊。也就是,通過將環箍的上表面配設在與面皮大致同一面上,而可使環箍的上表面近似于面皮,從而使面皮看上去較大。另一方面,通過在環箍形成著凹設部而環箍的徑向上的尺寸比先前大,從而容易相應地在演奏打擊樂器時誤打擊到環箍。與此相對,通過使環箍的上表面從外周側朝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從而能夠不容易打擊到接近面皮的環箍的內周側。由此,具有如下效果:使環箍的上表面近似于面皮而可容易避免因打擊到環箍而引起的異音的發生。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打擊樂器,除技術方案I或技術方案2所述的打擊樂器的所實現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使螺母游嵌(游嵌是指松配合,to loosely fit)在由固接在環箍的下表面的密封具所密封的凹設部。由此,即便在螺母及環箍的制造時產生尺寸誤差的情況下,也可吸收該尺寸誤差。而且,螺母游嵌在凹設部。由此,當螺栓的外螺紋部插入至凹設部時,即便在外螺紋部從相對于螺母的軸心方向傾斜的方向插入的情況下,也能夠以外螺紋部相對于螺母的螺入方向與螺母的軸心方向一致的方式使螺母在凹設部的內部移位,且能夠使螺栓的外螺紋部螺合于螺母。也就是,可有效地進行使螺栓螺合于螺母的作業。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打擊樂器,除技術方案3所述的打擊樂器的所實現的效果之外,有如下的效果。凹設部包括供螺母游嵌的第一收容部,以及凹設在該第一收容部的凹設底面的第二收容部。此外,從環箍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第二收容部的內周形狀設定得比從軸心方向觀察到的螺母的外形小,且比螺栓的外螺紋部的外徑大。由此,可從環箍的下表面側插入至第一收容部并螺入于螺母,且可將從螺母向第一收容部的凹設底面側突出的螺栓的外螺紋部的螺入方向前端側收容在第二收容部中。因此,可將螺栓的外螺紋部的螺入方向前端從本體框架的底部螺入至更上方為止。由此,可確保對面皮而言充足的張力調整范圍。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打擊樂器,除技術方案3或技術方案4所述的打擊樂器的所實現的效果之外,有如下的效果。通過使形成為大致U字狀的密封具嵌合于環箍,而可由密封具來增強因在環箍形成凹設部而降低的環箍的強度。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打擊樂器,除技術方案3至技術方案5中任一項所述的打擊樂器的所實現的效果之外,有如下的效果。環箍包括形成在比該環箍的下端靠上方側處并且固接密封具的固接部,在密封具固接在環箍本體的狀態下,密封具的下端位于比環箍本體的下端靠上方處。由此,通過在使環箍固接在本體框架時,密封具抵接在本體框架的底部而可避免螺栓的緊固受到限制。也就是,可確保對面皮而言充足的張力調整范圍。本發明提供一種打擊樂器,包括:上表面側開口的本體框架;拉伸地設置在該本體框架的上表面側的面皮;對該面皮賦予張力的圓環狀的環箍;以及使該環箍固接在所述本體框架的螺栓;所述螺栓包括:外螺紋部,螺刻著外螺紋;以及頭部,連續地設置在該外螺紋部的一端側并且具有比所述外螺紋部的外徑大的外形;所述本體框架包括:構成其下表面的底部;圓筒狀的框架外周部,豎立地設置在該底部的周緣部分;框架內周部,形成為直徑比該框架外周部小的圓筒狀并且在所述框架外周部的內周側豎立地設置在所述底部;螺栓孔,貫通形成在位于該框架內周部及所述框架外周部之間的所述底部并且可插入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所述面皮拉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內周部的上端部分,并且所述環箍配設在所述框架外周部及所述框架內周部之間;所述環箍包括凹設部,該凹設部凹設在所述環箍的下表面并且具有可供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螺合的內螺紋;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從所述本體框架的底部的螺栓孔插入且螺合在所述環箍的凹設部,由此所述環箍固接在所述本體框架。
圖1 (a)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打擊樂器的俯視圖。圖1 (b)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打擊樂器的底視圖。圖2是打擊樂器的分解剖面圖。圖3 (a)是從環箍本體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立體圖。圖3(b)是圖3(a)的IIIb方向觀察時的環箍本體的側視圖。圖4(a)是環箍本體的底視圖。圖4(b)是圖4(a)的IVb-1Vb線的環箍本體的剖面圖。圖4(c)是圖4(a)的IVc-1Vc線的環箍本體的剖面5(a)是密封具的立體圖。圖5(b)是密封具的俯視圖。圖5(c)是圖5(a)的Vc方向觀察時的密封具的側視圖。圖5 (d)是圖5 (b)的Vd-Vd線的密封具的剖面圖及密封螺栓的側視圖。圖6是圖1 (a)的V1-VI線的打擊樂器100的剖面圖。圖7是圖1 (a)的VI1-VII線的打擊樂器100的剖面圖。圖8(a)是從第二實施方式的環箍本體的下方觀察到的立體圖。圖8(b)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密封具的立體圖。附圖標記:2:支撐管20:本體框架20a:管連結部21:底部22:框架外周部23:框架內周部24:螺栓孔30:面皮31:打擊面32:卡止部40:環箍41:環箍本體42:伸出部43:第一凹設部44:嵌合部(固接部)
44a:內螺紋孔45:第二凹設部45a:第一收容部45b:第二收容部46:螺母47:密封具47a:側壁部47b:連續設置部47c:第一插通孔47d:第二插通孔48:密封螺栓48a:軸部48b:擴徑部50:螺栓51:外螺紋部52:頭部60:邊緣蓋100:打擊樂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a)及圖1(b),對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打擊樂器100的概略構成進行說明。另外,圖1(a)及圖1(b)中,圖示了在連接于鼓架(未圖示)的支撐管2上連結著打擊樂器100的狀態。如圖1(a)及圖1(b)所示,打擊樂器100是模擬原聲的打擊樂器的練習用的打擊樂器。打擊樂器100主要包括本體框架20、面皮(鼓面)30、環箍40、螺栓50、及邊緣蓋(rimcover)60而構成。本體框架20形成為上表面側開口的碗狀。面皮30配設在該本體框架20的上表面側。環箍40卡合在該面皮30。螺栓50將該環箍40固接在本體框架20。邊緣蓋60配設在環箍40的外周側并且安裝在本體框架20。然后,參照圖2對打擊樂器100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圖2是打擊樂器100的分解剖面圖,且圖示了將圖1(a)的V1-VI線的剖面圖分解的狀態。如圖2所示,本體框架20是構成打擊樂器100的主體部分的構件。本體框架20主要包括底部21、框架外周部22、框架內周部23、螺栓孔24而構成。底部21是構成本體框架20的下表面的圓形狀的部位。框架外周部22豎立地設置在該底部21的周緣部分。框架內周部23在該框架外周部22的內周側豎立地設置在底部21。螺栓孔24貫通形成在位于該框架內周部23及框架外周部22之間的底部21。在底部21的外周面側固接連結有支撐管2(參照圖1(a)及圖1(b))的管連結部20a。框架外周部22是構成本體框架20的外周面的圓筒狀的部位。框架內周部23是拉伸地設置著面皮30的圓筒狀的部位,且配設在與框架外周部22同心的圓上。螺栓孔24是插入后述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的孔。從本體框架20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螺栓孔24的內周形狀形成為比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的外徑大且比頭部52的外形小的圓形狀。面皮30包括膜狀的打擊面31、及黏接在該打擊面31的周緣部分的卡止部32。打擊面31是由演奏者打擊的部位,且包含網狀材料。由此,在即便有可能會對鄰居造成困擾的家庭內等使用的情況下,也可減小打擊打擊面31時所產生的打擊音。此外,可通過對面皮30賦予張力而模擬出與打擊原聲打擊樂器時近似的打擊感。卡止部32是卡止在環箍40的圓環狀的部位。卡止部32的內徑設定得比本體框架20的框架內周部23大。由此,在將卡止部32配設在本體框架20的框架內周部23的外周側的狀態下,可將打擊面31載置于框架內周部23的上端。環箍40是對面皮30賦予張力的圓環狀的部位。環箍40包括環箍本體41、伸出部42、第一凹設部43、嵌合部(固接部)44、第二凹設部45、螺母46、密封具47、及密封螺栓48。環箍本體41包含樹脂材料,且形成為圓環狀。伸出部42從該環箍本體41的內周面朝向徑向內側而伸出形成為凸緣狀。第一凹設部43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圖2下側的面)朝向上方(圖2上方)凹設。嵌合部44從該第一凹設部43的凹設底面朝向環箍本體41的下方(圖2下方)突出設置。第二凹設部45從該嵌合部44的下表面(圖2下側的面)朝向環箍本體41的上方凹設。螺母46收容在該第二凹設部45,且形成為大致六邊形狀。密封具47將收容著該螺母46的第二凹設部45密封。密封螺栓48使該密封具47固接在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螺栓50是用以通過螺合在設置于環箍40的螺母46而將環箍40固接在本體框架20的構件。螺栓50包括外螺紋部51、及頭部52。外螺紋部51形成為螺刻著外螺紋的軸狀。頭部52連續地設置在該外螺紋部51的一端側并且具有比外螺紋部51的外徑大的外形。邊緣蓋60是覆蓋設置本體框架20的框架外周部22的上端部分的圓環狀的構件。邊緣蓋60包含橡膠。因邊緣蓋60包含橡膠,所以可減小打擊框架外周部23的上端部分(邊緣)時的打擊音。然后,參照圖3(a)、圖3(b)及圖4(a) 圖4(c)對環箍本體41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環箍本體41是構成環箍40的本體部分的部位。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圖3 (b)下側的面)隨著從外周側朝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而且,環箍本體41的外徑設定為比本體框架20的框架外周部22 (參照圖2)的內徑小的尺寸。此外,環箍本體41的內徑設定為比面皮30的卡止部32 (參照圖2)的外徑大的尺寸。另外,將環箍本體41設為與面皮30的打擊面31 (參照圖2)大致相同的顏色,并且將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配設在與打擊面31大致同一面上。由此,可使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近似于打擊面31,從而可使打擊面31看上去較大。另外,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的傾斜角度優選設定為15度以下,更優選設定為5度以下。通過減小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的傾斜角度,而可使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更近似于面皮30的打擊面31。伸出部42是卡合于面皮30的卡止部32的圓環狀的部位。伸出部42的內徑設定得比本體框架20的框架內周部23(參照圖2)的外徑大。此外,伸出部42的內徑設定為比面皮30的卡止部32的外徑小的尺寸。由此,在將面皮30的打擊面31載置于框架內周部23的上端的狀態下,通過從本體框架20的上表面側(圖2上側)將環箍40嵌入至框架外周部22及框架內周部23之間,面皮30的卡止部32卡合于環箍40的伸出部42,從而打擊面31被賦予張力。第一凹設部43是配設著密封具47的部位。第一凹設部43凹設成徑向觀察為大致U字狀。嵌合部44是嵌合著密封具47的柱狀的部位。嵌合部44突出設置在第一凹設部43的凹設底面的中央部分。此外,嵌合部44向相對于環箍本體41的徑向正交的方向延設。而且,在嵌合部44的下表面(圖4(c)上側)凹設形成著2個內螺紋孔44a,該2個內螺紋孔44a在內周面螺刻著螺合密封螺栓48 (參照圖5(d))的內螺紋。此外,在這些2個內螺紋孔44a間凹設形成著第二凹設部45。第二凹設部45是在將環箍40固接在本體框架20時,插入螺栓50的外螺紋部
51(參照圖2)的部位。第二凹設部45包括第一收容部45a、及第二收容部45b。第一收容部45a凹設在嵌合部44的下表面。第二收容部45b凹設在該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底面。第一收容部45a是收容著螺母46 (參照圖2)的部位。第一收容部45a的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圖4(a)紙面近前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形成為大致六邊形狀。而且,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深度尺寸(從嵌合部44的下表面到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底面為止的尺寸)設定得比螺母46的厚度方向(圖2上下方向)的尺寸大的尺寸。此外,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第一收容部45a的內周形狀設定得比從螺母46的軸心方向(圖2上下方向)觀察到的外形大。由此,可使收容在第二凹設部45的螺母46游嵌于第一收容部45a的內部。第二收容部45b的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形成為大致圓形狀。而且,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設定得比從螺母46的軸心方向(圖2上下方向)觀察到的外形小,且比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的外徑大的尺寸。由此,在第一收容部45a的內部螺合于螺母46后,可使從螺母46向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底面側突出的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收容在第二收容部45b。另外,第一收容部45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及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的尺寸,較理想的是設定為如下:可使游嵌于第一收容部45a的螺母46的軸心方向在相對于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方向(圖4(b)上下方向)的所有方向上傾斜5度左右。由此,可防止螺母46在第一收容部45a的內部旋轉。而且,第一收容部45a的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形成為大致六邊形狀,使大致六邊形狀的螺母46游嵌于該第一收容部45a。由此,當使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螺入至螺母46時,可由第一收容部45a的內壁面來限制螺母46與螺栓50 —起旋轉。因此,可容易地使螺栓50螺合于螺母46。然后,參照圖5(a) 圖5(d)對密封具47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密封螺栓48包括軸部48a、及擴徑部48b。軸部48a上螺刻著外螺紋。擴徑部48b連續地設置在該軸部48a的一端側并且具有比軸部48a的外徑大的外形。密封具47是包含金屬材料的大致U字狀的構件。密封具47包括一對側壁部47a、及連續設置部47b。一對側壁部47a相向而配設。連續設置部47b與該一對側壁部47a正交并且將一對側壁部47a的一端側(圖5(c)下側)彼此連續設置。一對側壁部47a的隔開尺寸設定為如下尺寸,即,該尺寸與嵌合部44的寬度方向(環箍本體41的徑向、圖4(b)左右方向)的尺寸同等或比嵌合部44的寬度方向的尺寸大。由此,可使密封具47嵌合于嵌合部44。連續設置部47b包括第一插通孔47c、及第二插通孔47d。第一插通孔47c可插通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 (參照圖2)。第二插通孔47d可插通密封螺栓48的軸部48a。第一插通孔47c及第二插通孔47d形成在與嵌合部44的內螺紋孔44a及第二凹設部45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由此,在由密封螺栓48將密封具47固接在環箍本體41 (參照圖2)的下表面的狀態下,可將插入至第一插通孔47c的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朝向第二凹設部45導引。另外,密封具47的連續設置部47b的厚度尺寸與密封螺栓48的擴徑部48b的厚度尺寸的和設定為比環箍本體41的下端面與嵌合部44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差小。由此,在密封具47由密封螺栓48固接在嵌合部44的狀態下,可防止密封具47及密封螺栓48向比環箍本體41的下端更下方伸出。然后,參照圖6及圖7,對由螺栓50將環箍40固接在本體框架20的狀態下的打擊樂器100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面皮30將卡止部32配設在本體框架20的框架內周部23的外周側。此外,面皮30將打擊面31載置于框架內周部23的上端部分。環箍40從本體框架20的上表面側嵌入至框架外周部22與框架內周部23之間。由此,面皮30的卡止部32與環箍40的伸出部42相互卡合。螺栓50將外螺紋部51從形成在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的螺栓孔24插入至本體框架20的內部,且頭部52卡止在底部21。插入至本體框架20的內部的外螺紋部51插通至固接在環箍40的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的密封具47的第一插通孔47c并進入至第二凹設部45。此外,外螺紋部51螺合于游嵌在該第二凹設部45的第一收容部45a的螺母46。由此,螺栓50螺固在環箍40,環箍40固接在本體框架20,并且通過螺栓50的緊固而將環箍40朝向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側拉動。由此,對面皮30的打擊面31賦予張力,面皮30被拉伸地設置在本體框架20。這樣,螺栓50從本體框架20的下表面側插入,螺栓50的頭部52卡止在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并且外螺紋部51在本體框架20的內部螺固在環箍40。由此,可避免螺栓50從環箍40的上表面側露出。因此,可增加打擊樂器100的打擊面側的美感。而且,螺栓孔24貫通形成在位于本體框架20的框架外周部22與框架內周部23之間的底部21。由此,可將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配設在本體框架20的內部。由此,即便在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涂布潤滑脂(grease)等的情況下,也可防止該潤滑脂等附著在手或衣服等上。此外,在面皮30被拉伸地設置在本體框架20的狀態下,將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配設在與面皮30的打擊面31大致同一面上的位置。由此,可使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近似于打擊面31,從而可使打擊面31看上去較大。另外,通過在環箍本體41收容螺母46,必須確保環箍本體41的徑向(圖6左右方向)的尺寸比現有品大。因此,將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配設在與面皮30的打擊面31成為大致同一面上的位置,由此在演奏時容易誤打擊到環箍40。與此相對,環箍40使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隨著從外周側朝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由此可抑制接近打擊面31的環箍本體41的內周側被打擊。由此,可容易避免環箍40被打擊而產生的異音。
而且,在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形成著第二凹設部45,并且在該第二凹設部45收容螺母46,螺栓50螺合在該螺母46。由此,與在包含樹脂材料的環箍本體41直接形成內螺紋而螺栓50螺合在該內螺紋的情況相比,可確保內螺紋的強度,從而可抑制內螺紋的損耗。此外,由密封螺栓48而將密封具47固接在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由該密封具47將收容著螺母46的第二凹設部45密封。由此,欲在使螺栓50螺合于螺母46時將螺母46朝向螺栓50的頭部52側拉動的力對密封具47發揮作用。因此,與不使用密封具47而將螺母46直接固接在環箍本體41的情況相比,可使在使螺栓50螺合于螺母46時作用于環箍本體41的應力分散。結果,可容易避免螺母46從環箍本體41脫落。而且,收容在第二凹設部45的螺母46游嵌在第一收容部45a。由此,即便在螺母46及環箍40的制造時產生尺寸誤差的情況下,也可吸收該尺寸誤差。此外,因螺母46游嵌在第一收容部45a,所以在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插入至第一收容部45a時,即便在該外螺紋部51從相對于螺母46的軸心方向(圖6上下方向)傾斜的方向插入的情況下,也能夠以外螺紋部51相對于螺母46的螺入方向與螺母46的軸心方向一致的方式使螺母46在第一收容部45a的內部移位,且能夠使外螺紋部51螺合于螺母46。由此,可有效地進行使螺栓50螺合于螺母46的作業。而且,第二凹設部45包括凹設在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底面的第二收容部45b。此外,從該第二收容部45b的凹設方向觀察到的內周形狀設定為比從螺母46的軸心方向觀察到的外形小,且比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的外徑大。由此,在從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側進入至第二凹設部45而螺入于螺母46后,可使從螺母46向第一收容部45a的凹設底面側(圖6上側)突出的外螺紋部51的螺入方向前端側收容在第二收容部45b。因此,可使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的螺入方向前端從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螺入至更向上方為止。結果,可確保對面皮30的打擊面31而言充足的張力調整范圍。此外,可使形成為大致U字狀的密封具47嵌合于嵌合部44。由此,可由密封具47來增強因在環箍本體41形成第一凹設部43及第二凹設部45而降低的環箍本體41的強度。而且,如圖7所示,密封具47及密封螺栓48位于比環箍本體41的下端靠上方處。由此,當伴隨螺栓50的緊固而將環箍40向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側拉動時,密封具47及密封螺栓48先于環箍本體41的下端而抵接于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由此可避免螺栓50的緊固受到限制。由此,可確保對面皮30的打擊面31而言充足的張力調整范圍。然后,參照圖8 (a)、圖8 (b)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一實施方式中,已說明將形成為大致U字狀的6個密封具47對于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固接的情況。然而,第二實施方式中,將形成為圓環狀的密封具247相對于環箍本體241的下表面固接。另外,對與所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環箍本體241是包含樹脂材料的圓環狀的構件。在環箍本體241的內周面伸出形成著伸出部42。此外,在環箍本體241的下表面凹設形成著第二凹設部45及內螺紋孔44a。密封具247是包含板狀的金屬材料的圓環狀的構件。密封具247包括第一插通孔47c、及第二插通孔47d。這些第一插通孔47c及第二插通孔47d形成在與環箍本體41的第二凹設部45及內螺紋孔44a相對應的位置。由此,當利用密封螺栓48 (參照圖5 (d))將密封具247固接在環箍本體241的下表面時,可使密封具247的第一插通孔47c與環箍本體241的第二凹設部45連通。而且,密封具247形成為圓環狀,因而可由密封具247來增強環箍本體241的整個下表面。由此,可抑制環箍本體241的變形。以上,已根據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容易推測本發明并不受所述實施方式任何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進行各種改良變形。例如,在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對本發明應用于練習用的打擊樂器10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應用于包括對面皮30的打擊面31或邊緣蓋60被打擊時的振動進行檢測的傳感器的所謂的電子打擊樂器中。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對由6個螺栓50將環箍40固接在框架本體2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由5個以下或7個以上的螺栓50將環箍40固接在框架本體20。通過將螺栓50設為5個以下,而可削減螺栓50的零件成本及本體框架20及環箍40的制造成本。此外,通過減少所螺合的螺栓50的數量而可簡化將螺栓50螺固在環箍40的作業。而且,通過將螺栓50設為7個以上,而可對面皮30的打擊面31均等地賦予張力。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密封具47、247由密封螺栓48固接在環箍本體41、241的下表面的情況,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將密封具47、247利用黏接或鉚接等的方法而固接在環箍本體41、241上。由此,可不需要密封螺栓48,因而可相應地削減零件成本。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環箍本體41、241的上表面從外周側朝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的情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使環箍本體41、241的上表面設為水平。由此,使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更加近似于面皮30的打擊面31,從而可使打擊面31看上去較大。此外,也可在環箍本體41、241的上表面覆蓋設置包含橡膠等的彈性材料的彈性構件。由此,即便在演奏時誤打擊到環箍40的情況下,也可減小因打擊到環箍40而產生的打擊音。而且,也可設為如下構成:在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與覆蓋設置于該環箍本體41的上表面的彈性構件之間設置傳感器,可利用該傳感器來檢測已打擊到環箍40。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使螺母46收容在形成于環箍本體41、241的第二凹設部45,且使螺栓50螺合于該螺母46的情況,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直接在環箍本體41、241上螺刻內螺紋,并使螺栓50螺合在該內螺紋。由此,因可不需要螺母46、密封具47、247及密封螺栓48,所以可削減零件成本。所述各實施方式中,已說明螺母46游嵌在環箍本體41、241的情況,但不必限定于此。也可將螺母46固接在環箍本體41、241上。由此,通過保持環箍本體41、241而固定螺母46的軸心方向。所述第一實施方式中,已說明環箍40包括第一凹設部43與嵌合部(固接部)44,密封具47固接在該嵌合部44上的情況,但不必限定于此。可省略第一凹設部43及嵌合部44,而使密封具嵌合于環箍本體的下表面。另外,該情況下,將密封具的一對側壁部的隔開尺寸設為與環箍本體的徑向的尺寸同等或比環箍本體的徑向的尺寸大。由此,因無須在環箍本體形成第一凹設部43與嵌合部44,所以可抑制環箍本體的制造成本。所述第二實施方式中,已說明密封具247包含板狀的金屬材料的情況,但不必限定于此。密封具247也可包含樹脂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打擊樂器,包括:上表面側開口的本體框架;拉伸地設置在該本體框架的上表面側的面皮;對該面皮賦予張力的圓環狀的環箍;以及使該環箍固接在所述本體框架的螺栓;所述打擊樂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栓包括:外螺紋部,螺刻著外螺紋;以及頭部,連續地設置在該外螺紋部的一端側并且具有比所述外螺紋部的外徑大的外形; 所述本體框架包括:構成其下表面的底部;圓筒狀的框架外周部,豎立地設置在該底部的周緣部分;框架內周部,形成為直徑比該框架外周部小的圓筒狀并且在所述框架外周部的內周側豎立地設置在所述底部;螺栓孔,貫通形成在位于該框架內周部及所述框架外周部之間的所述底部并且可插入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所述面皮拉伸地設置在所述框架內周部的上端部分,并且所述環箍配設在所述框架外周部及所述框架內周部之間; 所述環箍包括凹設部,該凹設部凹設在所述環箍的下表面并且具有可供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螺合的內螺紋; 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從所述本體框架的底部的螺栓孔插入且螺合在所述環箍的凹設部,由此所述環箍固接在所述本體框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箍的上表面隨著從外周側向內周側而下降傾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箍包括螺母,該螺母游嵌在所述凹設部并且具有可螺合所述螺栓的內螺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設部包括:第一收容部,可游嵌地凹設著所述螺母;以及第二收容部,凹設在該第一收容部的凹設底面并且從所述環箍的下表面側觀察到的內周形狀設定得比從軸心方向觀察到的所述螺母的外形小,且比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的外徑大。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箍包括密封具,該密封具將游嵌著所述螺母的所述凹設部密封并且固接在所述環箍的下表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具包括可插通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的插通孔; 所述螺栓的外螺紋部插通至所述密封具的插通孔且螺合于所述環箍的螺母。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具形成為可嵌合于所述環箍的大致U字狀。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環箍包括固接部,該固接部形成在比該環箍的下端靠上方側處并且固接所述密封具。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密封具固接在所述固接部的狀態下,所述密封具的下端位于比所述環箍的下端靠上方處。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打擊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對所述面皮的打擊進行檢測的傳感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打擊樂器,其可增加打擊面側的美感、并且可確保內螺紋的強度且可有效地進行使螺栓螺合于內螺紋的作業。螺栓(50)的外螺紋部(51)是從形成在本體框架(20)的底部(21)的螺栓孔(24)插入至本體框架(20)的內部,頭部(52)卡止在底部(21)。插入至本體框架(20)內部的外螺紋部(51),插通至固接在環箍(40)的環箍本體(41)的下表面的密封具(47)的第一插通孔(47c)中并進入至第二凹設部(45),從而螺合于游嵌在該第二凹設部(45)的第一收容部(45a)的螺母(46)。由此,可避免螺栓(50)從環箍(40)的上表面側露出,因而可增加打擊樂器(100)的打擊面側的美感。
文檔編號G10D13/02GK103165111SQ20121035079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4日
發明者森田豊, 森良彰 申請人:羅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