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致變色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電致變色結構,其中電致變色結構包括:基底,包括第一面及與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第一導電層,位于基底的第一面;變色功能層,位于第一導電層表面;第二導電層,位于變色功能層表面,第二導電層被分隔為相互電隔離的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第一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隔離區內、且穿過電致變色層與第一導電層電連接;第二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傳導區表面,與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電連接;第一遮光層,用于遮擋第一隔離區。綜上,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用于遮擋光線的第一遮光層,以遮擋第一隔離區,能夠在電致變色玻璃變色后,遮擋第一隔離區的漏光,從而有利于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變色均勻性,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性能。
【專利說明】
電致變色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玻璃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致變色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電致變色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材料的反射率、透射率以及吸收率等特性能夠根據電場的大小與極性發生可逆的變化。在玻璃表面設置電致變色結構形成電致變色玻璃,能夠通過電壓控制實現對玻璃透光性能的控制。
[0003]根據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報告,建筑物的能量消耗占整體能源消耗的近40%:隔離性能不好的窗戶所損失的熱量占建筑物冬季熱損失的10%?30% ;而夏天穿透窗戶進入建筑物內部的光線,則增加室內制冷所需要的能量。據估算,美國每年由于建筑物玻璃窗而造成的能量損失價值約200億美元。
[0004]電致變色玻璃可以控制玻璃的透光量和眩光量,可以對玻璃的透光量及透過玻璃的熱量進行優化,保持室內條件舒適,從而能夠減少維持建筑物室內溫度的能量消耗。因此,隨著材料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致變色玻璃已經開始逐步應用于汽車防眩光反射鏡、汽車天窗、高鐵窗戶、飛機窗戶、高檔大廈的幕墻玻璃等領域。而且隨著綜合使用成本的逐步降低,電致變色玻璃能夠逐步替代Low-e玻璃,在節能環保的智能建筑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0005]但是現有技術中的電致變色玻璃,在加壓變色后,往往會出現漏光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電致變色結構,以改善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性會K。
[0007]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致變色結構,包括:
[0008]基底,包括第一面及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第一導電層,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面;變色功能層,位于所述第一導電層表面;第二導電層,位于所述變色功能層表面,所述第二導電層被分隔為相互電隔離的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第一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隔離區內、且穿過所述電致變色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電連接;第二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傳導區表面,與第一傳導區的所述第二導電層電連接;第一遮光層,用于遮擋第一隔離區。
[0009]可選的,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一隔離區的第二導電層。
[0010]可選的,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在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
[0011]可選的,所述第一遮光層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所述第一隔離區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
[0012]可選的,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第二導電層的第一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將所述第二導電層分為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所述第一遮光層還遮擋所述第一溝槽。
[0013]可選的,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一隔離區的第二導電層,且填充所述第一溝槽。
[0014]可選的,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隔離區以及所述第一溝槽相對應的部分。
[0015]可選的,第一導電層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第二遮光層,用于遮擋第二隔離區。
[0016]可選的,所述第二電極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二電極,以及覆蓋所述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
[0017]可選的,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
[0018]可選的,所述第二遮光層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所述第二隔離區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
[0019]可選的,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第一導電層的第二溝槽,所述第二溝槽將所述第一導電層分為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所述第二遮光層還遮擋所述第二溝槽。
[0020]可選的,所述第二電極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二電極、以及覆蓋所述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和所述第二溝槽相對應的部分。
[0021]可選的,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和所述第二溝槽相對應的部分。
[0022]可選的,所述第一隔離區和所述第二隔離區的寬度范圍為I微米?500微米,所述第一傳導區和所述第二傳導區的寬度范圍為I厘米?500厘米。
[0023]可選的,所述基底包括透光基底。
[0024]可選的,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導電層之間的阻擋層。
[00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0026]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用于遮擋光線的第一遮光層,以遮擋第一隔離區,能夠在電致變色玻璃變色后,遮擋第一隔離區的漏光,從而有利于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變色均勻性,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性能。
[0027]本實用新型的可選方案中,所述第一導電層還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因此所述電致變色玻璃還包括遮擋所述第二隔離區的第二遮光層,以遮擋第二隔離區的漏光,有利于改善電致變色玻璃的變色均勻性,從而提高電致變色的性能。
[0028]本實用新型的可選方案中,所述第一遮光層和所述第二遮光層在所述基底表面投影面積分別大于所述第一隔離區和所述第二隔離區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可以減少由于光線衍射而造成的漏光,進一步改善電致變色玻璃的遮光性能。
【附圖說明】
[0029]圖1是一種電致變色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0]圖2至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致變色結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4是本實用新型電致變色結構形成方法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由【背景技術】可知,現有技術中的電致變色玻璃存在漏光的問題。現結合現有技術中電致變色玻璃中電致變色結構的結構分析其漏光問題的原因:
[0033]參考圖1,示出了一種電致變色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4]如圖1所示,所述電致變色玻璃包括基底10以及依次位于基底10表面的第一導電層11、電致變色層12以及第二導電層13;依次貫穿第二導電層13和電致變色層12的第一電極14a和位于第二導電層13表面的第二電極14b分別與第一導電層11和第二導電層13電連接,向所述第一導電層11和第二導電層13加載電壓信號,使第一導電層11和第二導電層13間形成電場以控制電致變色層12的顏色。
[0035]為了避免第一電極14a與第二電極14b間出現短接現象,所述第二導電層13分為相互電隔離的第一隔離區13i和第一傳導區13t,所述第一電極14a位于第一隔離區13i內,所述第二電極14b位于第一傳導區13t內。
[0036]由于第一電極14a位于第一隔離區13i內,因此第一隔離區13i的第二導電層13和第一導電層11相應區域之間的電位相等,無法形成電場,因此當加壓變色時,第一隔離區13i的第二導電層13和第一導電層11相應區域之間的電致變色層12不會變色,從而出現漏光。
[003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0038]圖2至圖3是本實用新型電致變色結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是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俯視示意圖,圖3是圖2中沿AA線的剖視圖。
[0039]所述電致變色結構包括:基底100,所述基底100包括第一面和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
[0040]所述基底100用于提供物理支撐平臺,具體的所述基底100可以是柔性基底也可以是剛性基底。所述基底100可以為透光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100為玻璃。
[0041]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100的材料為玻璃,可以直接在所形成的電致變色結構上壓合玻璃構成電致變色玻璃,能夠簡化電致變色玻璃的結構,減小電致變色玻璃的重量。
[0042]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數量不做限定,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可以通過將所述電致變色結構夾合于兩塊玻璃之間形成電致變色結構,從而降低對工藝機臺的要求,降低制造成本。
[0043]位于所述基底1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至少一個面上的第一導電層110。
[0044]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形成于所述基底100的第一面或第二面上,所述第一導電層I 10用于加載電壓以形成電場。所述第一導電層I 10的材料包括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⑶)。具體的,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可以為氧化銦錫(ΙΤ0)、氧化鋅錫(IZO)、氧化鋅鋁(AZO)、氟摻氧化錫(FT0)、鎵摻雜氧化錫(GTO)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導電的透明氮化物包括氮化鈦、氮氧化鈦、氮化鉭以及氧氮化鉭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透明導電的石墨烯材料;還可以是其他透明的金屬或合金材料。所述第一導電層110的厚度范圍為10納米?1000納米。可選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110的厚度范圍為300納米?600納米。
[0045]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雜質離子擴散進入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從而影響所述第一導電層110的導電性能,因此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基底100和所述第一導電層110之間的阻擋層101,所以所述形成方法還可以包括:在形成第一導電層110之前,形成覆蓋基底100表面的阻擋層101。
[004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基底100為鈉玻璃,為了避免鈉玻璃中的鈉離子擴散進入第一導電層110而使所述第一導電層110的電導率降低,所述阻擋層101為二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鋁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的鈉離子阻擋層。
[0047]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提高第一導電層110與后續所形成第二電極之間的電隔離性,避免出現漏電或短路的問題,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一導電層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所述第二隔離區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所述第二傳導區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
[0048]為簡化器件結構,降低工藝難度,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隔離區和所述第二傳導區之間通過第二溝槽實現隔離。具體的,參考圖2和圖3,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第一導電層110的下溝槽111,所述下溝槽111將第一導電層110分為下隔離區IlOi和下傳導區l1t。所述下溝槽111構成第二溝槽,所述下隔離區IlOi構成第二隔離區,所述下傳導區I1t溝槽第二傳導區。
[0049]所述下隔離區IlOi的寬度范圍為I微米?500微米,所述下傳導區IlOt的寬度范圍為I厘米?500厘米。為了提高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變色均勻性和變色速度,可選的,所述下隔離區IlOi的寬度范圍為5微米?50微米,所述下傳導區IlOt的寬度范圍為5厘米?50厘米。
[0050]具體地,所述下溝槽111可以為沿“幾”字形延伸,這樣形成的多個下隔離區IlOi之間連通形成梳狀,多個下傳導區IlOt之間連通形成梳狀,所述多個下傳導區IlOt形成的梳狀與多個下隔離區IlOi形成的梳狀的梳齒相互補償。所述下隔離區IlOi寬度(梳齒寬度)范圍為5厘米?50厘米,相鄰梳齒之間為下傳導區IlOt,下傳導區IlOt的寬度范圍為5厘米?50厘米。所述下溝槽111的寬度范圍為I微米?50微米。可選的,所述下溝槽111的寬度范圍為2微米?10微米以提高所述下隔離區IlOi和下傳導區IlOt之間的絕緣性。
[0051]位于所述第一導電層110表面的變色功能層120。
[0052]所述變色功能層120用于在電壓控制下變化顏色。所述變色功能層120包括一個或多個功能層,所述功能層包括電致變色層、離子存儲層以及位于電致變色層和離子存儲層之間的離子傳導層。
[0053]其中,所述電致變色層用于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顏色發生變化,可以為陰極電致變色金屬氧化物,即離子注入后顏色發生變化的金屬氧化物,如欠氧氧化媽(W0X,2.7〈x〈3)、氧化鈦(Ti02)、氧化fL(V205)、氧化銀(Nb205)、氧化鉬(M0O3)、氧化鉭(Ta2O5)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鋰、鈉、鉀、釩或鈦摻雜的陰極電致變色金屬氧化物。具體的,所述電致變色層的厚度范圍為10納米?1000納米。可選的,所述電致變色層的厚度范圍為300納米?600納米。
[0054]所述離子傳導層用于傳輸離子,可以為1^20、1^202、1^311^1、1^?、Si02、Al203、他203、1^丁&03、1^恥03、1^2!107、1^2胃04、富氧氧化鎢(^\,3〈叉〈3.5)、服03、2抑2、11?)2、1^1103、SrTi03、BaTi03、LiP03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具體的,所述離子傳導層的厚度范圍為10納米?300納米。可選的,所述離子傳導層的厚度范圍為20納米?150納米。
[0055]所述離子存儲層用于存儲電性相應的離子,保持整個體系的電荷平衡,可以為陽極電致變色金屬氧化物,即離子析出后顏色發生變化的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釩(V2O5)、氧化絡(Cr203)、氧化猛(Μη2θ3)、氧化鐵(Fe203)、氧化鈷(C02O3)、氧化鎳(祖203)、氧化銥(Ir02)、氧化鎳鎢、氧化鎳釩、氧化鎳鈦、氧化鎳鈮、氧化鎳鉬、氧化鎳鉭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混合金屬氧化物LixNiyMzOa,其中0〈x〈10,0〈y〈l,0〈z〈10,(0.5χ+1+0.5y+z)〈a〈(0.5x+l+0.57+3.52),其中1可以是六1、0、2匕1、¥、他、!^、¥、111等金屬元素。具體的,所述離子存儲層厚度范圍為10納米?1000納米。可選的,所述離子存儲層厚度范圍為100納米?300納米。
[0056]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變色功能層120還填充于所述下溝槽111內。
[0057]位于所述變色功能層120表面的第二導電層130。
[0058]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用于加載電壓以形成電場。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的材料也包括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0)。具體的,所述第二導電層130可以為氧化銦錫(ITO)、氧化鋅錫(IZO)、氧化鋅鋁(AZO)、氟摻氧化錫(FTO)、鎵摻雜氧化錫(GTO)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導電的透明氮化物包括氮化鈦、氮氧化鈦、氮化鉭以及氧氮化鉭等材料中的一種或多種;也可以是透明導電的石墨烯材料;還可以是其他透明的金屬或合金材料。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的厚度范圍為10納米?1000納米。可選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的厚度范圍為100納米?600納米所述第二導電層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所述第一隔離區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所述第一傳導區的數量為一個或多個。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通過第一溝槽實現電隔離。
[0059]具體的,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的上溝槽132,所述上溝槽132將所述第二導電層130分為上隔離區IlOi和上傳導區110t。所述上溝槽132構成所述第一溝槽,所述上隔離區IlOi構成所述第一隔離區,所述上傳導區IlOt構成所述第一傳導區。
[0060]所述上溝槽132可以為沿“幾”字形延伸,這樣形成的多個上隔離區130i之間連通形成梳狀,多個上傳導區130t之間連通形成梳狀,所述多個上傳導區130t形成的梳狀與多個上隔離區130i形成的梳狀的梳齒相互補償,所述上隔離區130i寬度(梳子的梳齒寬度)范圍為5微米?50微米,相鄰梳齒之間為上傳導區130t,上傳導區130t的寬度范圍為5厘米?50厘米范圍內。
[0061]需要說明的是,以避免出現漏電、短路等電路問題,所述上隔離區130i和所述下隔離區IlOi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相互錯開,也就是說,所述上隔離區130i和所述下隔離區IlOi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不重疊。
[0062 ]所述上溝槽13 2的寬度范圍為I微米?50微米。可選的,所述上溝槽13 2的寬度范圍為2微米?10微米以提高所述上隔離區130i和上傳導區130t之間的絕緣性。
[0063]第一電極141,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隔離區內、且穿過所述電致變色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電連接;第二電極142,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傳導區表面,與第一傳導區的所述第二導電層電連接。具體的,位于第二導電層130上隔離區130i內的第一電極141穿過所述電致變色層120,與第一導電層110電連接;位于第二導電層130的所述上傳導區130t表面的第二電極142與所述上傳導區130t的第二導電層130電連接。
[0064]所述第一電極141和所述第二電極142用于分別向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和第二導電層130加載電壓信號,從而使第一導電層110和第二導電層130之間形成電場,以實現對變色功能層120顏色的控制。
[0065]所述上隔離區130i和所述上傳導區130t之間的電隔離實現了所述第一電極141和第二電極142之間的電隔離,使第一電極141和第二電極142均能位于所述第二導電層130的表面,使所述第一電極141和所述第二電極142能夠均勻分布在所述電致變色結構表面,從而能夠提高第一導電層110和第二導電層130之間電場的均勻程度,提高所述變色功能層120的變色均勻度,改善電致變色結構變色速度慢的問題,進而有利于擴大電致變色玻璃的面積,使大面積電致變色玻璃的變色更快、更均勻。
[0066]同時,所述下隔離區IlOi和所述下傳導區IlOt之間的電隔離,能夠提高所述第一電極141與下隔離區IlOi的所述第一導電層110之間的電隔離,降低漏電、短路等電路問題出現的可能,提高制造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良品率,改善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性能,延長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使用壽命。
[0067]此外,所述第二電極142和所述下隔離區I 1i位置相互對應,而下隔離區I 1i與下傳導區IlOt隔離,這里可以進一步提高電隔離,降低擊穿風險。
[0068]所述第一電極141和第二電極142的材料可以為金屬。所述第一電極141或所述第二電極142可以通過絲網印刷、真空熱蒸鍍鍍膜、真空磁控濺射鍍膜、真空離子源鍍膜、噴墨打印等方式形成。
[0069]為了簡化器件結構,提高制造良品率,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形成的第一電極141可以與所述上溝槽13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電極142可以與所述下溝槽111相互平行。此外,所述第一電極141和所述第二電極142之間也可以相互平行。
[0070]所述第一電極141的數量大于I個時,所述第一電極141之間可以相互平行;在所述第二電極142的數量大于I時,所述第二電極142之間也可以相互平行。
[0071]此外,為了提高第一電極141和第二電極142之間電場的均勻性,所述第二電極142和第一電極141之間交叉排列,即當所述電致變色結構包括多個第一電極141或多個第二電極142時,所述第一電極141均勻分布于相鄰第二電極142之間,或者所述第二電極142均勻分布于相鄰第一電極141之間。
[0072]所述第一電極141的數量為2個,所述第二電極142的數量為3個。相鄰第二電極142之間設置一個第一電極141,且所述第一電極141到相鄰第二電極142的距離相等;相鄰第一電極141之間設置一個第二電極142,且所述第二電極142到相鄰第一電極141的距離相等。
[0073]在其他實施中,電極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電致變色結構的面積大小進行安排。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設置一對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即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和第二導電層可以被分成了對應的多個隔離區和多個傳導區,實際上,若面積不大,他們可以分別僅設置為一個,即只有I對的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但是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均位于電致變色層的一側。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甚至可以不被隔離,僅第二導電層被分割成多個隔離區和多個傳導區,可以解決大面積下電致變色均勻的問題。
[0074]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遮擋上隔離區130i的第一遮光層151,用于遮擋光線。
[0075]在加壓變色時,由于上隔離區130i和與之對應的第一導電層110之間無法形成電場,所以相應區域的變色功能層120無法實現變色,所以會出現漏光。第一遮光層151即用于在加壓變色后,遮擋上隔離區130i的光線,以提高所述電致變色結構的變色均勻性。
[007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層151的材料為黑色,根據視覺規律,與黑色背景下白色線條相比,白色背景下的黑色線條更容易被人忽略,因此第一遮光層151的設置能夠有效改善電致變色結構的變色均勻性,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性能。
[0077]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層151覆蓋所述第一電極141以及所述上隔離區130i的第二導電層130。
[0078]此外,所述第二導電層130內還形成有上溝槽132(如圖2所示)。因此,所述第一遮光層151還可以遮擋所述上溝槽132。具體的,所述第一遮光層151覆蓋所述第一電極141以及所述上隔離區130i的第二導電層130,且填充所述上溝槽132。
[0079]進一步,由于光線衍射現象的存在,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層151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所述上隔離區130i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面積,以避免第一遮光層151邊緣出現漏光。
[0080]在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110內還設置有下隔離區IlOi和下傳導區l1t。與第二導電層130中上隔離區130i類似,在加壓變色時,在下隔離區IlOi對應區域的變色功能層120也無法變色,在相應區域會出現漏光。所以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遮擋下隔離區IlOi的第二遮光層152,用于遮擋光線。
[0081]本實用新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電極142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IlOi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152覆蓋所述第二電極142,以及覆蓋所述上傳導區130t的第二導電層130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IlOi相對應的部分。
[0082]此外,所述第一導電層110中還形成有下溝槽111(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遮光152還遮擋所述下溝槽111。具體的,所述第二電極141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IlOi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152覆蓋所述第二電極142、以及覆蓋所述上傳導區130t的第二導電層130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IlOi和所述下溝槽111相對應的部分。
[0083]進一步,由于衍射現象的存在,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層152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下隔離區IlOi在所述基底100表面的投影面積,以避免所述下隔離區I 1i邊緣出現漏光。
[0084]所述第一遮光層151或所述第二遮光層152可以通過絲網印刷、真空熱蒸鍍鍍膜、真空磁控濺射鍍膜、真空離子源鍍膜、噴墨打印等多種方式形成。
[0085]參考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電致變色結構另一實施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86]與前述實施例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與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251位于所述基底200未形成有第一導電層210、變色功能層220、第二導電層230以及第一電極241和第二電極242—側的一面上。
[0087]具體的,所述第一導電層210、變色功能層220、第二導電層230以及第一電極241和第二電極242位于所述基底200的第一面上,所以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層251覆蓋在所述基底200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上隔離區230i相對應的部分。
[0088]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導電層230內還形成有上溝槽232,因此所述第一遮光層251還遮擋所述上溝槽232。具體的,所述第一遮光層251覆蓋所述基底200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上隔離區230i以及所述上溝槽232相對應的部分。
[0089]由于第一遮光層251位于基底200的第二面上,因此第一遮光層251并不會影響第二導電層230上隔離區230i和上傳導區230t之間的電隔離性能,所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層251可以為金屬材料形成,但是本發明對此并不限定,所述第一遮光層251也可以為不透明的非金屬。
[0090]進一步,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10包括相互電隔離的下隔離區210i和下傳導區210t。所述第二遮光層252覆蓋所述基底200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210i相對應的部分。
[0091]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導電層210內通過想溝槽實現下隔離區210i和下傳導區210t之間的電隔離,所以所述第二遮光層252還遮擋所述下溝槽。所述第二遮光層252覆蓋所述基底200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210i和所述下溝槽相對應的部分,也就是說,在所述基底的第二面上、位置與所述下隔離區210i和所述下溝槽相對應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遮光層252。
[0092]需要說明的是,在所述基底的一側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層和第二遮光層,能夠使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層和形成所述第二遮光層同時進行,有利于簡化工藝步驟,提高制造良品率。但是本實用新型對是否在基底一側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層和第二遮光層并不限定。在本實用新型其他實施例中,可以在所述基底兩側分別形成所述第一遮光層和第二遮光層。
[0093]綜上,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用于遮擋光線的第一遮光層,以遮擋第一隔離區,能夠在電致變色玻璃變色后,遮擋第一隔離區的漏光,從而有利于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變色均勻性,提高電致變色玻璃的性能。
[0094]雖然本實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實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
【主權項】
1.一種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包括第一面及與所述第一面相對的第二面; 第一導電層,位于所述基底的第一面; 變色功能層,位于所述第一導電層表面; 第二導電層,位于所述變色功能層表面,所述第二導電層被分隔為相互電隔離的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 第一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隔離區內、且穿過所述電致變色層與所述第一導電層電連接; 第二電極,位于第二導電層的第一傳導區表面,與第一傳導區的所述第二導電層電連接; 第一遮光層,用于遮擋第一隔離區。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一隔離區的第二導電層。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在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所述第一隔離區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第二導電層的第一溝槽,所述第一溝槽將所述第二導電層分為第一隔離區和第一傳導區; 所述第一遮光層還遮擋所述第一溝槽。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一電極以及所述第一隔離區的第二導電層,且填充所述第一溝槽。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一隔離區以及所述第一溝槽相對應的部分。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一導電層包括相互電隔離的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 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第二遮光層,用于遮擋第二隔離區。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極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二電極,以及覆蓋所述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相對應的部分。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層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大于所述第二隔離區在所述基底表面的投影面積。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第一導電層的第二溝槽,所述第二溝槽將所述第一導電層分為第二隔離區和第二傳導區; 所述第二遮光層還遮擋所述第二溝槽。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電極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的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第二電極、以及覆蓋所述第一傳導區的第二導電層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和所述第二溝槽相對應的部分。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光層覆蓋所述基底的第二面的、位置與所述第二隔離區和所述第二溝槽相對應的部分。15.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離區和所述第二隔離區的寬度范圍為I微米?500微米,所述第一傳導區和所述第二傳導區的寬度范圍為I厘米?500厘米。1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包括透光基底。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致變色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致變色結構還包括位于所述基底和所述第一導電層之間的阻擋層。
【文檔編號】G02F1/153GK205643980SQ20162011868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2月6日
【發明人】劉鈞, 裴世鈾
【申請人】合肥威迪變色玻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