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所述透鏡調整結構包括:透鏡支架、基座、第一預緊件、第二預緊件、調整彈簧和緊固件;所述透鏡支架包括調整部和支撐部;所述調整部上具有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部兩側的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在所述調整部的下表面上突出設置有位于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之間的第一對接件;所述基座上具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在所述基座上開設有位于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間的貫通開口;在所述貫通開口中設有位于貫通開口一側的第二對接件;本實用新型避免了現有光學系統由于激光會聚焦點相對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的位置存在偏差,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和整個投影光學系統的亮度性能下降的問題。
【專利說明】
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光學元件調整結構和具有該種光學元件調整結構的光學系統,具體為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
【背景技術】
[0002]光學系統是由多種光學元件按照一定次序組成的系統,一般用于成像或作光學處理,能夠滿足一系列要求并得到合乎需要的高質量光學系統不是幾個光學元件的簡單組合,往往需要對各光學元件的參數進行合理配置和恰當確定才能實現。現有技術中,由于光路計算、機械加工工藝和裝配工藝等方面所帶來的誤差,經常會造成光學系統在光路上的偏差,進而影響光學系統的性能。透鏡作為光學系統中的重要光學元件,其位置精度是否良好直接對光路有很大的影響。圖9示出了理論狀態下由透鏡36匯聚過來的激光與熒光色輪5之間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參考圖9所示,在理論狀態下,透鏡36匯聚過來的激光剛好匯聚到熒光色輪5的熒光粉涂層上,圖10和圖11示出了實際應用情況下透鏡36匯聚過來的激光與熒光色輪5之間的位置關系示意圖,參考圖10和圖11所示,在實際應用中,由于上述提到的各種誤差的影響,激光的匯聚焦點相對熒光色輪5的熒光粉涂層的位置總會有一定的偏差,進而造成熒光粉的激光效率不足,光學系統的能量損失會增大,整個投影光學系統的亮度性能下降。
[0003]投影儀是一種可以將圖像或視頻投射到幕布上的設備,決定投影質量的關鍵往往在于投影儀的光學系統部分,現有技術中的投影光學系統存在如下問題:由于激光匯聚焦點相對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的位置總會有一定的偏差,熒光粉的激光效率不足,投影光學系統的能量損失會增大,整個投影光學系統的亮度性能下降。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的提出,而研制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
[00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如下:
[0006]—種透鏡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鏡調整結構包括:透鏡支架、基座、第一預緊件、第二預緊件、調整彈簧和緊固件;
[0007]所述透鏡支架包括水平放置的調整部和豎直放置在所述調整部上的支撐部;所述透鏡通過環形壓片與所述支撐部緊壓固定;所述調整部上具有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部兩側的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在所述調整部的下表面上突出設置有位于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之間的第一對接件;
[0008]所述調整部以能夠裝卸的方式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上具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在所述基座上開設有位于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間的貫通開口 ;在所述貫通開口中設有位于貫通開口一側的第二對接件;當所述透鏡支架的調整部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定位件置于所述第一導向孔中,所述第二定位件置于所述第二導向孔中,所述第一對接件穿過所述貫通開口并與所述第二對接件相對設置;所述調整彈簧置于所述第一對接件和所述第二對接件之間;通過第一預緊件和第二預緊件分別與置于第一導向孔中的第一定位件、置于第二導向孔中的第二定位件相連接,然后通過緊固件穿過第一對接件和調整彈簧后與第二對接件相連接;
[0009]所述第一導向孔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長度,所述第一定位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孔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導向孔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長度,所述第二定位件能夠沿所述第二導向孔的長度方向移動;
[0010]所述基座上表面上設置有位置指示部,該位置指示部用于對所述調整部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初始位置進行定位;所述基座上表面和所述調整部下表面均為拋光面;
[0011]進一步地,通過調節第一定位件在第一導向孔中的位置、第二定位件在第二導向孔中的位置,以及調節第一對接件和第二對接件之間的相對距離,來改變所述透鏡的位置。
[0012]—種投影光學系統,包括:
[0013]用于發出藍色激光的激光光源;
[0014]用于將所述激光光源發出的藍色激光匯聚至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的第一匯聚光學系統;
[0015]用于將所述第一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射至第二匯聚光學系統的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
[0016]第二匯聚光學系統;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透射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至熒光色輪;所述第二匯聚光學系統至少包括I個透鏡;所述透鏡具有上述所述的透鏡調整結構;
[0017]熒光色輪;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過所述熒光色輪,并入射至第一全反射鏡;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作為激發光照射所述熒光色輪,使得所述熒光色輪發出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
[0018]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全反射鏡的第一全反射鏡;
[0019]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的第二全反射鏡;
[0020]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將經由第二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反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
[0021]用于將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匯聚至勻光棒的第三匯聚光學系統;
[0022]勻光棒;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勻光棒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
[0023]反射鏡;入射至所述反射鏡的均勻的藍色激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
[0024]TIR棱鏡;進入TIR棱鏡的藍色激光通過TIR棱鏡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
[0025]和數字微鏡器件;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上的藍色激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最后進入投影鏡頭;
[0026]熒光色輪發出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后到達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然后經所述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透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然后經過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后到達勻光棒;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勻光棒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入射至所述反射鏡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進入TIR棱鏡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TIR棱鏡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上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最后進入投影鏡頭;
[0027]所述投影光學系統還包括:
[0028]置于所述熒光色輪和第一全反射鏡之間的第一中繼光學系統;經所述熒光色輪透過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一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一全反射鏡;
[0029]置于第一全反射鏡和第二全反射鏡之間的第二中繼光學系統;由第一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二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二全反射鏡;
[0030]置于第二全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之間的第三中繼光學系統;由第二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三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
[0031]置于勻光棒和反射鏡之間的第四中繼光學系統;經過勻光棒后形成的均勻的藍色激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反射鏡;經過勻光棒后形成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反射鏡;
[0032]置于反射鏡和TIR棱鏡之間的第五中繼光學系統;由反射鏡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TIR棱鏡;由反射鏡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TIR棱鏡。
[003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可以對相應的透鏡位置進行調整,糾正光路計算、機械加工工藝和裝配工藝等方面所帶來的誤差,對光學系統性能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部件少、調整結構在光學系統的光路之外,能夠防止在調整過程中光線對操作人員產生傷害,通過透鏡調整結構的調整,使得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能夠剛好匯聚到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上,保證了熒光粉的激光效率,避免了現有光學系統由于激光會聚焦點相對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的位置存在偏差,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和整個投影光學系統的亮度性能下降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34]圖1和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透鏡調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3和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基座的結構不意圖;
[0036]圖5和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透鏡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0037]圖7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投影光學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38]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匯聚光學系統所包括的透鏡與熒光色輪之間的工作原理示意圖;
[0039]圖9是理論狀態下由透鏡匯聚過來的激光與熒光色輪之間的位置關系示意圖;
[0040]圖10和圖11是實際應用情況下由透鏡匯聚過來的激光與熒光色輪之間的位置關系不意圖;
[0041 ]圖1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熒光色輪的結構示意圖。
[0042]圖中:1、激光光源,2、第一匯聚光學系統,3、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4、第二匯聚光學系統,5、熒光色輪,6、第一中繼光學系統,7、第一全反射鏡,8、第二中繼光學系統,9、第二全反射鏡,10、第三中繼光學系統,11、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2、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3、勻光棒,14、第四中繼光學系統,15、反射鏡,16、第五中繼光學系統,17、TIR棱鏡,18、數字微鏡器件,19、投影鏡頭,20、調整部,21、支撐部,22、環形壓片,23、第一導向孔,24、第二導向孔,25、第一對接件,26、第一定位件,27、第二定位件,28、貫通開口,29、第二對接件,30、第一預緊件,31、第二預緊件,32、緊固件,33、位置指示部,34、調整彈簧,35、基座,36、透鏡,57、藍光透射區域,58、紅色熒光粉區域,59、綠光熒光粉區域,B、藍色激光,R、紅色熒光,G、綠色熒光。
【具體實施方式】
[0043]如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的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包括:透鏡支架、基座35、第一預緊件30、第二預緊件31、調整彈簧34和緊固件32;所述透鏡支架包括水平放置的調整部20和豎直放置在所述調整部20上的支撐部21;所述透鏡36通過環形壓片22與所述支撐部21緊壓固定;所述調整部20上具有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部21兩側的第一導向孔23和第二導向孔24;在所述調整部20的下表面上突出設置有位于第一導向孔23和第二導向孔24之間的第一對接件25;所述調整部20以能夠裝卸的方式置于所述基座35上;所述基座35上具有第一定位件26和第二定位件27;在所述基座35上開設有位于第一定位件26和第二定位件27之間的貫通開口 28;在所述貫通開口 28中設有位于貫通開口 28—側的第二對接件29;當所述透鏡支架的調整部20放置在所述基座35上,所述第一定位件26置于所述第一導向孔23中,所述第二定位件27置于所述第二導向孔24中,所述第一對接件25穿過所述貫通開口28并與所述第二對接件29相對設置;所述調整彈簧34置于所述第一對接件25和所述第二對接件29之間;通過第一預緊件30和第二預緊件31分別與置于第一導向孔23中的第一定位件26、置于第二導向孔24中的第二定位件27相連接,然后通過緊固件32穿過第一對接件25和調整彈簧34后與第二對接件29相連接;所述第一導向孔23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件26的長度,所述第一定位件26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孔23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導向孔24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件27的長度,所述第二定位件27能夠沿所述第二導向孔24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基座35上表面上設置有位置指示部33,該位置指示部33用于對所述調整部20放置在所述基座35上的初始位置進行定位;所述基座35上表面和所述調整部20下表面均為拋光面;進一步地,通過調節第一定位件26在第一導向孔23中的位置、第二定位件27在第二導向孔24中的位置,以及調節第一對接件25和第二對接件29之間的相對距離,來改變所述透鏡36的位置。
[0044]如圖7所示的一種投影光學系統,包括:用于發出藍色激光的激光光源I;用于將所述激光光源I發出的藍色激光匯聚至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的第一匯聚光學系統2;用于將所述第一匯聚光學系統2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射至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的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透射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匯聚至熒光色輪5;所述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至少包括I個透鏡36;所述透鏡36具有上述所述的透鏡調整結構;熒光色輪5;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過所述熒光色輪5,并入射至第一全反射鏡7;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作為激發光照射所述熒光色輪5,使得所述熒光色輪5發出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全反射鏡9的第一全反射鏡7;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的第二全反射鏡9;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將經由第二全反射鏡9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反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用于將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匯聚至勻光棒13的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勻光棒13;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勻光棒13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15;反射鏡15;入射至所述反射鏡15的均勻的藍色激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17; TIR棱鏡17;進入TIR棱鏡17的藍色激光通過TIR棱鏡17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18;和數字微鏡器件18;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18上的藍色激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18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17,最后進入投影鏡頭19;熒光色輪5發出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后到達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然后經所述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透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然后經過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后到達勻光棒13;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匯聚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勻光棒13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15;入射至所述反射鏡15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17,進入TIR棱鏡17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TIR棱鏡17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18;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18上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18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17,最后進入投影鏡頭19;所述投影光學系統還包括:置于所述熒光色輪5和第一全反射鏡7之間的第一中繼光學系統6;經所述熒光色輪5透過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一中繼光學系統6傳輸至第一全反射鏡7;置于第一全反射鏡7和第二全反射鏡9之間的第二中繼光學系統8;由第一全反射鏡7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二中繼光學系統8傳輸至第二全反射鏡9;置于第二全反射鏡9和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之間的第三中繼光學系統10;由第二全反射鏡9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三中繼光學系統10傳輸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置于勻光棒13和反射鏡15之間的第四中繼光學系統14;經過勻光棒13后形成的均勻的藍色激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14傳輸至反射鏡15;經過勻光棒13后形成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14傳輸至反射鏡15;置于反射鏡15和TIR棱鏡17之間的第五中繼光學系統16;由反射鏡15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16傳輸至TIR棱鏡17;由反射鏡15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16傳輸至TIR棱鏡17。
[0045]本實用新型第一匯聚光學系統2、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和第三匯聚光學系統12采用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組合;第一中繼光學系統6、第二中繼光學系統8、第三中繼光學系統10和第四中繼光學系統14采用中繼透鏡組,用于完成激光束的匯聚、發散和空間調制;所述數字微鏡器件IS(DMD)含有數字微鏡陣列,各數字微鏡陣列的開關狀態能夠控制,使光線得到相應的空間調制;所述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3采用RG反射DM鏡,即反綠紅透藍分光鏡;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11采用B反射DM鏡,即反藍透紅綠分光鏡;所述激光光源I采用半導體激光二極管;所述熒光色輪5在使用時高速旋轉;所述緊固件32穿過第一對接件25上的通孔、所述調整彈簧34與第二對接件29上的螺紋孔相連接;所述第一定位件26和第二定位件27采用螺母柱;所述第一預緊件30、第二預緊件31、和緊固件32采用螺釘;所述環形壓片22通過螺釘把持在所述支撐部21上;所述基座35可以為投影光學系統的部分外殼。圖7中的B即虛線表示藍色激光,R即方點線表示紅色熒光,G即點劃線表示綠色熒光。
[0046]圖1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所述熒光色輪5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熒光色輪5具有藍光透射區域57、紅色熒光粉區域58和綠光熒光粉區域59;圖8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所包括的透鏡36與熒光色輪5之間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如圖8所示,藍色激光通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匯聚到熒光色輪5,由藍色透射區域透過,同時激發紅色熒光粉區域58和綠光熒光粉區域59分別產生紅色熒光和綠色熒光,在熒光粉涂層上會聚的光斑越小,能量越集中,熒光粉的激發效率越高,即能產生越高的能量,最終反映到整個光學性能上就是亮度越高;本實用新型通過對第二匯聚光學系統4中的透鏡36配置所述透鏡調整結構,使得藍色激光匯聚焦點的位置位于熒光色輪5的熒光粉涂層上,實現熒光粉激發達到最高效率。
[0047]本實用新型所述透鏡支架的定位、導向和調整均與光學系統的光路方向平行,具體地,與透鏡36的軸向平行,基座35上具有的第一定位件26和第二定位件27,分別對應所述調整部20上的第一導向孔23和第二導向孔24,起軸向導向作用;穿過貫通開口 28的第一對接件25與所述第二對接件29相對設置,并通過安裝緊固件32以及調節緊固件32改變第一對接件25與所述第二對接件29的相對距離。具體的透鏡36調整過程依次為:將透鏡支架安裝至基座35上,根據位置指示部33的標記使得調整部20放置在所述基座35上的初始位置,通過第一預緊件30與置于第一導向孔23中的第一定位件26相連接,通過第二預緊件31與置于第二導向孔24中的第二定位件27相連接,進行預壓緊,使透鏡支架與基座35可以相對運動但并不完全緊固,通過緊固件32連接第一對接件25和第二對接件29,旋轉緊固件32,實現透鏡支架軸向微調,調整完成后,完全打緊第一預緊件30和第二預緊件31,固定透鏡支架的最終位置;所述基座35上表面和所述調整部20下表面均為拋光面,以保證透鏡支架調整動作的連續順滑;第一預緊件30和第二預緊件31兼顧預緊和固定的作用。
[004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及投影光學系統,可以對相應的透鏡位置進行調整,糾正光路計算、機械加工工藝和裝配工藝等方面所帶來的誤差,對光學系統性能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部件少、調整結構在光學系統的光路之夕卜,能夠防止在調整過程中光線對操作人員產生傷害,通過透鏡調整結構的調整,使得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能夠剛好匯聚到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上,保證了熒光粉的激光效率,避免了現有光學系統由于激光會聚焦點相對熒光色輪的熒光粉涂層的位置存在偏差,所導致的能量損失和整個投影光學系統的亮度性能下降的問題。
[004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鏡調整結構包括:透鏡支架、基座、第一預緊件、第二預緊件、調整彈簧和緊固件; 所述透鏡支架包括水平放置的調整部和豎直放置在所述調整部上的支撐部;所述透鏡通過環形壓片與所述支撐部緊壓固定;所述調整部上具有分別設置在所述支撐部兩側的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在所述調整部的下表面上突出設置有位于第一導向孔和第二導向孔之間的第一對接件; 所述調整部以能夠裝卸的方式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上具有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在所述基座上開設有位于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之間的貫通開口 ;在所述貫通開口中設有位于貫通開口 一側的第二對接件;當所述透鏡支架的調整部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定位件置于所述第一導向孔中,所述第二定位件置于所述第二導向孔中,所述第一對接件穿過所述貫通開口并與所述第二對接件相對設置;所述調整彈簧置于所述第一對接件和所述第二對接件之間;通過第一預緊件和第二預緊件分別與置于第一導向孔中的第一定位件、置于第二導向孔中的第二定位件相連接,然后通過緊固件穿過第一對接件和調整彈簧后與第二對接件相連接; 所述第一導向孔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定位件的長度,所述第一定位件能夠沿所述第一導向孔的長度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導向孔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長度,所述第二定位件能夠沿所述第二導向孔的長度方向移動; 所述基座上表面上設置有位置指示部,該位置指示部用于對所述調整部放置在所述基座上的初始位置進行定位;所述基座上表面和所述調整部下表面均為拋光面。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透鏡調整結構,其特征在于通過調節第一定位件在第一導向孔中的位置、第二定位件在第二導向孔中的位置,以及調節第一對接件和第二對接件之間的相對距離,來改變所述透鏡的位置。3.一種投影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光學系統包括: 用于發出藍色激光的激光光源; 用于將所述激光光源發出的藍色激光匯聚至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的第一匯聚光學系統; 用于將所述第一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射至第二匯聚光學系統的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 第二匯聚光學系統;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透射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至熒光色輪;所述第二匯聚光學系統至少包括I個透鏡;所述透鏡具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鏡調整結構; 熒光色輪;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透過所述熒光色輪,并入射至第一全反射鏡;由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作為激發光照射所述熒光色輪,使得所述熒光色輪發出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 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全反射鏡的第一全反射鏡; 用于將入射的藍色激光全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的第二全反射鏡; 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將經由第二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反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 用于將所述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匯聚至勻光棒的第三匯聚光學系統; 勻光棒;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藍色激光經過勻光棒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 反射鏡;入射至所述反射鏡的均勻的藍色激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 TIR棱鏡;進入TIR棱鏡的藍色激光通過TIR棱鏡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 和數字微鏡器件;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上的藍色激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最后進入投影鏡頭; 熒光色輪發出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第二匯聚光學系統后到達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然后經所述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由第一反射透射光學系統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透射至第三匯聚光學系統,然后經過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后到達勻光棒;由所述第三匯聚光學系統匯聚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勻光棒均光后入射至反射鏡;入射至所述反射鏡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反射后進入TIR棱鏡,進入TIR棱鏡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TIR棱鏡的折反射后照射到數字微鏡器件;照射到所述數字微鏡器件上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經過所述數字微鏡器件后再次反射至TIR棱鏡,最后進入投影鏡頭; 所述投影光學系統還包括: 置于所述熒光色輪和第一全反射鏡之間的第一中繼光學系統;經所述熒光色輪透過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一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一全反射鏡; 置于第一全反射鏡和第二全反射鏡之間的第二中繼光學系統;由第一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二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二全反射鏡; 置于第二全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之間的第三中繼光學系統;由第二全反射鏡全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三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第二反射透射光學系統; 置于勻光棒和反射鏡之間的第四中繼光學系統;經過勻光棒后形成的均勻的藍色激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反射鏡;經過勻光棒后形成的均勻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四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反射鏡; 置于反射鏡和TIR棱鏡之間的第五中繼光學系統;由反射鏡反射過來的藍色激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TIR棱鏡;由反射鏡反射過來的綠色熒光和紅色熒光通過第五中繼光學系統傳輸至TIR棱鏡。
【文檔編號】G02B7/02GK205484994SQ201521139269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1日
【發明人】杜健, 付瑤, 孫陽, 楊思文, 孔維成, 陳易
【申請人】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