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透光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增亮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包括高透基材層和設于高透基材層上表面的聚光層,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下表面還設置有增透膜層,所述聚光層包括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相互穿插設置于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上表面,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的橫截面均為等腰三角形,第一微棱鏡的頂角呈圓弧狀,每組第二微棱鏡組中第二微棱鏡的個數為3-4個。本實用新型的透光率高,視覺效果好,成本低。
【專利說明】
一種高透光増亮膜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增亮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透光增亮膜。
【背景技術】
[0002]液晶顯示器有著能耗低、重量輕、無輻射、無閃爍等優點,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顯示器,但液晶作為一種被動發光材料,需要依靠背光模組才能實現圖像的顯示,一般來說,背光模組由光源、反射膜、導光板、光學模組組成,其中光學模組包含下擴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上擴散膜;導光板及擴散膜可將點光源或線光源轉化成均勻的面光源,而增亮膜能將原本發散的光線集中至軸向方向,從而提高液晶顯示器正視亮度。為了使軸向亮度最大化,目前主流的背光模組均采用棱鏡結構層互成90°的上下增亮膜作為增亮膜組,光線經過下增亮膜后,在一方向上被集中到±35°的視角范圍內,經過上增亮膜時,光線在垂直方向上再次被匯集到±35°的視角范圍內,從而實現兩次增亮,增益效果大大提高。然而由于增亮膜棱鏡結構層走向單一,一張增亮膜難以實現空間各方向的輝度增益,為了提高背光模組顯示的均勻性以及使增亮效果最大化,一般的背光模組都需要使用兩張以上的增亮膜,這不僅增加了光學膜組的厚度,不利于光學模組的輕薄化,還大大增加了成本,且現有增亮膜普遍存在光損耗過大,透光率不高,背光模組亮度較低的缺陷。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透光增亮膜,透光率高,視覺效果好,成本低。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包括高透基材層和設于高透基材層上表面的聚光層,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下表面還設置有增透膜層,所述聚光層包括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相互穿插設置于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上表面,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的橫截面均為等腰三角形,第一微棱鏡的頂角呈圓弧狀,每組第二微棱鏡組中第二微棱鏡的個數為3-4個。
[0005]其中,所述第一微棱鏡的頂角的圓弧半徑為5-9μηι。
[0006]其中,所述第二微棱鏡的最底部寬度為31_34μπι,第二微棱鏡的高度為16_20μπι。
[0007]其中,所述第一微棱鏡的最底部寬度為34_39μπι,第一微棱鏡的高度為19_24μπι。
[0008]其中,所述第一微棱鏡的頂角和第二微棱鏡的圓弧中心角的角度大小均為88-92。。
[0009]其中,所述高透基材層為PET膜層、PC膜層或PMMA膜層,高透基材層的厚度為35-1OOum0
[0010]其中,所述增透膜層的厚度為15-25μπι。
[0011 ]其中,所述聚光層為丙烯酸UV固化樹脂層。
[0012]其中,所述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的表面粗糙度均小于15μπι。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高透基材層的下表面設有增透膜層,光線從增透膜層的下表面進入增亮膜,反射率低,穿透率高,增亮膜的透光率高,本實用新型的增亮膜通過設置于高透基材層上表面的聚光層,能實現光在空間多個方向上的光學增益效果,在單張增亮膜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提高背光模組的顯示均勻性以及光學增益效果,可替代背光模組中的多張增亮膜,減少增亮膜的使用數量,降低背光模組的成本;在第一微棱鏡的頂角應用圓弧結構,可以有效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澤度,在提供最佳增益效果的基礎上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16]附圖標記為:1一高透基材層、2—增透膜層、3—第一微棱鏡、4一第二微棱鏡。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1-2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18]見圖1-2,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包括高透基材層I和設于高透基材層I上表面的聚光層,所述高透基材層I的下表面還設置有增透膜層2,所述聚光層包括第一微棱鏡3和第二微棱鏡組,第一微棱鏡3和第二微棱鏡組相互穿插設置于所述高透基材層I的上表面,第一微棱鏡3和第二微棱鏡4的橫截面均為等腰三角形,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呈圓弧狀,每組第二微棱鏡組中第二微棱鏡4的個數為3-4個。
[0019]本實用新型的高透基材層I的下表面設有增透膜層2,光線從增透膜層2的下表面進入增亮膜,反射率低,穿透率高,增亮膜的透光率高,本實用新型的增亮膜通過設置于高透基材層I上表面的聚光層,能同時實現空間多方向光學增益效果,在單張增亮膜的基礎上最大程度提高背光模組的顯示均勻性以及光學增益效果,可替代背光模組中的多張增亮膜,減少增亮膜的使用數量,降低背光模組的成本;在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應用圓弧結構,可以有效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澤度,在提供最佳增益效果的基礎上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的圓弧半徑為5-9μηι。具體地,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的圓弧半徑為7μπι。圓弧半徑取值合理,有效降低了增亮膜的表面光澤度,增亮膜視覺效果好。
[0021]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微棱鏡4的最底部寬度為31_34μπι,第二微棱鏡4的高度為16-20μπι。具體地,第二微棱鏡4的最底部寬度為32μπι,第二微棱鏡4的高度為18μπι。第二微棱鏡4的頂部和底部之間必須有足夠的高度,以便多余的散射光線可以通過相鄰的第二微棱鏡4再反射回去重復利用,而不會削弱第二微棱鏡4的增亮效果。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微棱鏡3的最底部寬度為34_39μπι,第一微棱鏡3的高度為19-24μπι。具體地,所述第一微棱鏡3的最底部寬度為37μπι,第一微棱鏡3的高度為22μπι。第一微棱鏡3的最底部寬度和第一微棱鏡3的高度的取值設計合理,增亮膜的光學增益效果好。[0023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和第二微棱鏡4的圓弧中心角的角度大小均為88-92°。為使本實用新型達到最佳效果,第一微棱鏡3的頂角和第二微棱鏡4的圓弧中心角的角度大小均為90°。
[0024]本實施例中,所述高透基材層I為PET膜層、PC膜層或PMMA膜層,高透基材層I的厚度為35-100μπι。為使本實用新型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同時將高透基材層I的原料用量降到最低,高透基材層I的厚度為60μηι。
[0025]本實施例中,所述增透膜層2的厚度為15_25μπι。為使本實用新型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同時將增透膜層2的原料用量降到最低,增透膜層2的厚度為15μπι。
[0026]本實施例中,所述聚光層為丙烯酸UV固化樹脂層。丙烯酸UV固化樹脂無毒無害且成膜性能好。
[0027]其中,所述第一微棱鏡3和第二微棱鏡4的表面粗糙度均小于15μπι。第一微棱鏡3和第二微棱鏡4的表面粗糙度小,表面平整度高,增亮膜的光學增益效果好。
[0028]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現方案,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其它方式實現,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包括高透基材層和設于高透基材層上表面的聚光層,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下表面還設置有增透膜層,所述聚光層包括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組相互穿插設置于所述高透基材層的上表面,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的橫截面均為等腰三角形,第一微棱鏡的頂角呈圓弧狀,每組第二微棱鏡組中第二微棱鏡的個數為3-4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鏡的頂角的圓弧半徑為5-9μηι。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棱鏡的最底部寬度為31-34μπι,第二微棱鏡的高度為16-20μπι。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鏡的最底部寬度為34-39μπι,第一微棱鏡的高度為19-24μπι。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鏡的頂角和第二微棱鏡的頂角的圓弧中心角的角度大小均為88-92°。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透基材層為PET膜層、PC膜層或PMMA膜層,高透基材層的厚度為35-100μπι。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膜層的厚度為15-25μπι0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層為丙烯酸UV固化樹脂層。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透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鏡和第二微棱鏡的表面粗糙度均小于15μπι。
【文檔編號】G02B5/04GK205450320SQ201620141293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6年2月25日
【發明人】朱文峰
【申請人】東莞市納利光學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