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具有第一驅動線圈(30a),其使透鏡支架沿著與透鏡(100)的光軸垂直的X軸,相對于基座部(10)相對移動;第二驅動線圈(30b),其使透鏡支架沿著與光軸垂直且與X軸交叉的Y軸,相對于基座部(10)相對移動。基座部(10)上形成有透鏡(100)的一部分沿著驅動平面可移動地插入的開口部(12)。位于X軸及Y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開口部(12)的斜內徑(Dxy1、Dxy2)比開口部(12)的第一內徑(Dx)大,并且比開口部(12)的Y軸方向的第二內徑(Dy)大。基座部(10)上筒狀凸部(14)沿著開口部(12)的開口邊緣形成。
【專利說明】
透鏡驅動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適合用于例如手機的照相模塊等的透鏡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適合用于手機的照相模塊等的透鏡驅動裝置中,開發有下述裝置:使包含保持透鏡的透鏡支架的模糊修正用可動部在與光軸垂直方向移動而進行模糊修正(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為了使模糊修正用可動部在與光軸垂直方向移動而進行模糊修正,在基座部設置有具備第一驅動軸的第一驅動部的一部分和具備第二驅動軸的第二驅動部的一部分。
[0003]在基座部形成有插入保持于透鏡支架的透鏡的至少一部分的開口部。在現有的裝置中,基座部的開口部按照透鏡的外徑而形成為圓形。另外,為了將透鏡在與光軸垂直方向相對于基座部移動,開口部的內徑比插入到開口部的透鏡的外徑大。
[0004]為了實現裝置的小型化,優選基座部的外形盡可能小。因此,若過度增大形成于基座部的開口部的內徑,則基座部的外形和開口部之間的距離減小,用于在基座部之上配置驅動部的間隙消失。因此,開口部的內徑優選匹配于透鏡的外徑而形成為所需要最小限度的大小。
[0005]因此,考慮將基座部的開口部的內徑設計為確保透鏡的第一驅動軸方向的最大移動量或透鏡的第二驅動軸方向的最大移動量。只要這樣設計,則透鏡只在第一驅動軸方向或第二驅動軸方向移動的情況下,不會有透鏡與開口部的開口邊緣碰撞的擔憂。
[0006]然而,透鏡并非只在第一驅動軸方向或第二驅動軸方向移動,例如,還在位于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移動。在斜方向上,透鏡以與沿著第一驅動軸的移動向量和沿著第二驅動軸的移動向量之和對應的移動向量移動。
[0007]因此,向斜方向的透鏡的移動量與沿著第一驅動軸或第二驅動軸的移動量比較,移動量以最大入2倍(約1.44倍)程度增長,最差的情況下,會有透鏡與基座部的開口邊緣碰撞的擔憂。透鏡與基座部的開口邊緣碰撞時,透鏡會損傷,并且因碰撞時的沖擊,有可能會產生模糊修正的品質降低等的不良狀況。
[0008]為了避免這類問題,在基座部上形成相對于透鏡的直徑為所需要以上的大小的內徑的開口部。因此,難以使基座部的外形小型化,作為其結果,不得不犧牲裝置的小型化。
[0009]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6514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0]本發明是鑒于這類實際狀況而開發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實現裝置的小型化,并且透鏡與基座部的開口邊緣碰撞的擔憂少的透鏡驅動裝置。本發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可防止顆粒流入基座的開口部內的透鏡驅動裝置。
[0011]為了實現上述第一目的,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第一驅動部,使包含至少一個透鏡的透鏡部沿著與所述透鏡的光軸交叉的第一驅動軸,相對于基座部相對移動;第二驅動部,使所述透鏡部沿著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和所述第一驅動軸交叉的第二驅動軸,相對于所述基座部相對移動,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所述透鏡的一部分沿著包含所述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的驅動平面可移動地插入的開口部,位于所述第一驅動軸及所述第二驅動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所述開口部的斜內徑比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第一驅動軸方向的第一內徑大,并且比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第二驅動軸方向的第二內徑大。
[0012]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中,位于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開口部的斜內徑比開口部的第一驅動軸方向的第一內徑大,并且比開口部的第二驅動軸方向的第二內徑大。通過這樣構成,不僅透鏡在第一驅動軸方向或第二驅動軸方向移動的情況下,而且在它們的中間的斜方向移動的情況下,透鏡也不會與開口部的開口邊緣碰撞。
[0013]而且,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中,形成于基座部的開口部不是正圓,形成為位于第一驅動軸方向及第二驅動軸方向的中間的斜方向的內徑比第一驅動軸方向或第二驅動軸方向大的異形形狀。因此,與考慮了向斜方向的最大移動量的正圓的開口部比較,可以減小基座部的外形,有助于裝置的小型化。
[0014]或者,在將基座部的外形假定為相同的情況下,與考慮了向斜方向的最大移動量的正圓的開口部比較,本發明中,可以增大沿著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的基座部的寬度。因此,可以增加構成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的一部分的線圈的匝數,驅動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提尚。
[0015]優選所述第一驅動部包含沿著所述第一驅動軸方向夾著所述開口部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一驅動線圈,一對所述第一驅動線圈沿著所述基座部的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
[0016]通過這樣構成,沿著第一驅動軸方向的驅動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提高。
[0017]優選所述第二驅動部包含沿著所述第二驅動軸方向夾著所述開口部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二驅動線圈,一對所述第二驅動線圈沿著所述基座部的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
[0018]通過這樣構成,沿著第二驅動軸方向的驅動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提高。
[0019]優選所述透鏡部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保持于框架,
[0020]使用多個懸線,所述框架相對于所述基座部,沿著所述驅動平面移動自如地保持。[0021 ]通過這樣構成,可以使透鏡部沿著驅動平面相對于基座部自由地移動。
[0022]優選所述框架具有作為整體的方環形狀,被配置于固定于所述基座的方筒形狀的殼體的內部,
[0023]所述斜方向與所述方環形狀的對角線方向大致一致。
[0024]通過這樣構成,在除了開口部的基座部之上可有效地配置第一驅動部的一部分及第二驅動部的一部分,可減小基座部的外形,易于裝置的小型化。
[0025]優選沿著所述開口部的開口邊緣,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筒狀凸部,
[0026]所述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筒狀凸部的周圍。
[0027]通過這樣構成,可以有效地防止透鏡與配置于筒狀凸部的周圍的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驅動線圈)碰撞。另外,通過存在筒狀凸部,存在于基座部的表面的塵埃等難以進入開口部的內部。透鏡在開口部的內部通過,在離開透鏡的光軸方向的位置配置有攝像元件等。塵埃等附著于攝像元件時,應攝像的圖像的品質有可能會降低,優選塵埃等不進入開口部內部。
[0028]為了實現上述第二目的,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可動部,其具有保持透鏡的透鏡支架、和用于沿光軸正交方向驅動所述透鏡的驅動用磁鐵;固定部,其具有以與所述驅動用磁鐵相對的方式配置且用于沿所述光軸正交方向驅動所述透鏡的驅動用線圈、和形成有使入射到所述透鏡的光通過的基座開口部并設置所述驅動用線圈的基座部;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可相對移動地連結所述可動部,使所述可動部支承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基座部,沿著所述基座開口部的開口邊緣形成有朝向所述可動部沿著所述透鏡的光軸方向突出的筒狀凸部,所述筒狀凸部的凸部前端在所述基座部上沿著所述透鏡的光軸方向位于設置有所述驅動用線圈的線圈設置面的前方,所述驅動用線圈的線圈前端沿著所述光軸方向位于所述凸部前端的前方。
[0029]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中,由于沿著基座開口部的開口邊緣形成有筒狀凸部,因而在透鏡驅動裝置內即使萬一產生顆粒的情況下,顆粒由筒狀凸部阻隔。因此,可以防止顆粒從基座開口部向處于后方(沿著光軸和前方相反)的圖像傳感器側的流入。另外,沿著光軸,所謂前方是指沿著光軸接近可動部的一側,和光通過時的入口側(被攝體側)一致,所謂后方是指沿著光軸遠離可動部的一側,與光的出口側一致。
[0030]另外,筒狀凸部的凸部前端位于線圈設置面的前方向,位于驅動用線圈的線圈前端的后方(前方向的相反)。由此,即使因來自外部的碰撞等可動部和固定部接觸的情況下,線圈比筒狀凸部更配置于可動部的附近,因而可以防止筒狀凸部直接與可動部接觸。因此,即使萬一可動部和固定部碰撞,其碰撞位置比筒狀凸部更靠外周側,所以可以防止因碰撞而產生的顆粒經由基座開口部流入到圖像傳感器側的問題。
[0031]另外,例如,在所述筒狀凸部的外周側面、和所述驅動用線圈之間也可以形成規定的間隙。
[0032]這樣的間隙即使是驅動用線圈的前面的顆粒朝向基座開口部移動的情況下,該顆粒也會集中在間隙,因而可以有效地防止顆粒經由基座開口部流入到圖像傳感器側的問題。
[0033]另外,例如,與所述驅動用線圈連接的配線也可以配置于所述間隙。
[0034]通過在間隙配置與驅動用線圈連接的配線,可以縮短驅動用線圈的配線距離,并且可以擴大用于基座部上的其他部件的配置空間。
[0035]另外,例如,所述筒狀凸部的外周側面也可以具有與包含所述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即凸部平面部分,
[0036]所述凸部平面部分也可以相對于作為所述驅動用線圈的外周側面的一部分并且與包含所述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即線圈平面部分,夾著所述間隙而相互面對面。
[0037]通過這樣構成,顆粒易集中在形成于筒狀凸部的外周側面和驅動用線圈的側面之間的間隙。另外,在間隙配置配線的情況下,可以防止配線從間隙離開。
【附圖說明】
[0038]圖1A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的整體立體圖。
[0039]圖1B是表示除去圖1A所示的殼體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內部的整體立體圖。
[0040]圖1C是除去圖1B所示的殼體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整體立體圖。
[0041]圖1D是表示填充于圖1C所示的框架的后面和緩沖臺之間的緩沖材料的部分放大概略圖。
[0042]圖2是除去圖1A所示的殼體的透鏡驅動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0043]圖3A是圖2所示的透鏡支架的立體圖。
[0044]圖3B是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圖3A所示的透鏡支架的立體圖。
[0045]圖4A是圖2所示的框架的立體圖。
[0046 ]圖4B是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圖4A所示的框架的立體圖。
[0047]圖4C是組合圖2所示的框架和透鏡支架的立體圖。
[0048]圖4D是局部放大圖4C所示的框架及透鏡支架的主要部分的圖。
[0049]圖4E是局部放大僅圖4C所示的框架的主要部分的圖。
[0050]圖4F是局部放大僅圖4C所示的透鏡支架的主要部分的圖。
[0051 ]圖5A是在圖2所示的基座部之上配置了電路基板及驅動線圈的平面圖,圖5B是圖5A所示的第一驅動線圈的平面圖,圖5C是圖5A所示的第二驅動線圈的平面圖。
[0052]圖6A是在圖5A所示的基座部之上配置了電路基板及驅動線圈的部分裝配圖的立體圖。
[0053]圖6B是圖5A的放大平面圖,表示透鏡和開口部的關系。
[0054]圖7是沿著圖6B所示的VI1-VII線的截面圖,是在圖6B所示的部分裝配圖的Z軸方向的上部再組合框架和透鏡支架的截面圖。
[0055]圖8是放大圖7的一部分的放大截面圖。
[0056]符號的說明
[0057]2…透鏡驅動裝置
[0058]3…可動部
[0059]4…固定部
[0060]10…基座部
[0061]11…殼體
[0062]12…基座開口部
[0063]14...筒狀凸部
[0064]16...懸線
[0065]18a、18b…位置傳感器
[0066]20…電路基板
[0067]22…基板開口部
[0068]23...連接器部
[0069]24…緩沖臺
[0070]30…模糊修正用線圈
[0071]30a…第一驅動用線圈
[0072]30b…第二驅動用線圈
[0073]30c…線圈前端
[0074]30cl...線圈平面部分
[0075]40…透鏡支架
[0076]41…傳感器部件
[0077]42...前面
[0078]43a?43d...安裝用凸部
[0079]44a、44b…板簧安裝部
[0080]45…后面
[0081 ]46…聚焦用線圈
[0082]47…外周面
[0083]48…內周面
[0084]49…臺階部
[0085]50...后方彈簧
[0086]50a、50b…分割板黃
[0087]52a、52b…框架安裝部
[0088]54a、54b…支架安裝部
[0089]55a、55b …蜿蜒部
[0090]60...框架
[0091]61…磁性體板
[0092]62...切口部
[0093]64...前面
[0094]65…安裝用凸部
[0095]66…磁鐵安裝凹部
[0096]68...角部后面
[0097]69…后面凸部
[0098]70a…第一緩沖材料
[0099]70b…第二緩沖材料
[0100]72...內方凸部
[0101]73…前面
[0102]74…緩沖用凹部
[0103]80…兩用磁鐵
[0104]80a…第一驅動用磁鐵
[0105]80b…第二驅動用磁鐵
[0106]90…前方彈簧
[0107]90a?90d...分割板黃
[0108]92a?92d...線安裝部
[0109]93a?93d...支架安裝部
[0110]94a?94d...框架安裝部
[0111]95a ?95d...蜿蜒部
[0112]100...透鏡。
【具體實施方式】
[0113]以下,基于附圖所示的實施方式來說明本發明。
[0114]第一實施方式
[0115]如圖1A所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2具有固定部4、和相對于固定部4可移動的可動部3。固定部4具有從前方(Z軸正方向側)覆蓋可動部3的殼體11、和從后方(Z軸負方向側)覆蓋可動部3的基座部10。可動部3配置于殼體11的內部,具有保持透鏡的透鏡支架40及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保持透鏡支架40的框架60等。在透鏡支架40的內周面48安裝有圖1A中未圖示的透鏡。
[0116]透鏡驅動裝置2例如和未圖示的固體攝像元件那樣的圖像傳感器組合使用。圖像傳感器配置于透鏡支架40的后方(Z軸負方向側),將從透鏡驅動裝置2保持的透鏡射出的光進行光電轉換,生成圖像。圖像傳感器的配置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可與透鏡驅動裝置2的基座部10直接固定,也可經由其它部件與透鏡驅動裝置2連接。
[0117]基座部10和殼體11在殼體11的Z軸方向的后部開放端接合。在殼體11的內部,如圖1B及圖2所示,朝向基座部10的Z軸方向的前方,配置有由FPC等構成的電路基板20、作為驅動用線圈的模糊修正用線圈30、透鏡支架40、作為驅動用磁鐵的兩用磁鐵80及框架60等。透鏡支架40及框架60構成相對于固定部4的可動部。
[0118]電路基板20及模糊修正用線圈30是固定部4的一部分,兩用磁鐵80及框架60是可動部3的一部分。可動部3除透鏡支架40、兩用磁鐵80及框架60外,還包含前方彈簧90、磁性體板61、聚焦用線圈46及后方彈簧50等。
[0119]在電路基板20,在其中央部形成有貫通表背面的基板開口部22。在基板開口部22插入有形成于基座部10的基座板主體1a的中央的筒狀凸部14。筒狀凸部沿著基座開口部12的開口邊緣形成,向與光軸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從固定部4朝向可動部3的方向的前方突出。模糊修正用線圈30沿著基板開口部22的周圍安裝于電路基板20的表面(前面)。另外,電路基板20與基座部10—體化。
[0120]模糊修正用線圈30具有構成下述的第一驅動軸的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和構成以大致直角與第一驅動軸交叉的第二驅動軸的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這些驅動線圈30a、30b通過粘接劑等固定于電路基板20的表面。
[0121]包含于固定部4的電路基板20作為整體為矩形板形狀,在矩形的外形的一邊形成有用于進行與外部電路的連接的連接器部23。連接器部23如圖1A所示,配置于透鏡驅動裝置2的側面。另外,在全部的附圖中,將與固定于透鏡支架40的內周面的透鏡100(參照圖7)的光軸平行的方向作為Z軸,將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作為X軸方向及Y軸方向進行說明。
[0122]另外,X軸、Y軸、Z軸相互垂直。本實施方式中,X軸與第一驅動軸一致,Y軸與第二驅動軸一致。另外,沿著Z軸的前面或前方在圖2及圖7中是指上方向,相對于透鏡是指被攝體偵U。另外,沿著Z軸的后面或后方在圖2及圖7中是指下方向,相對于透鏡是指攝像元件側。
[0123]如圖2所示,基座部10由具有線圈設置面1aa的基座板主體10a、和分別安裝于該基座板主體1a的四角的線后端安裝片1b構成。在線圈設置面1aa的前方經由電路基板20設置有模糊修正用線圈30。在各線后端安裝片1b安裝有單一的懸線16的后端。懸線16分別從基座部10的四角部分貫通電路基板20的四角部分并朝向Z軸方向的前方(圖2的上方)延伸。
[0124]在圖2所示的透鏡支架40的前面42安裝固定有前方彈簧90的支架安裝部93a?93d。在透鏡支架40的外周面47的周向一部分安裝有傳感器部件41。傳感器部件41例如由檢測和霍爾元件(霍爾磁鐵)的相對移動,并檢測透鏡支架40相對于框架60的Z軸方向的相對位置的霍爾IC部件等構成。在與傳感器部件41對應的框架60的內面安裝有省略圖示的霍爾磁鐵。
[0125]前方彈簧90如圖1B及圖2所示,由相互分離進行絕緣的4個板狀的分割板簧90a?90d構成。各分割板簧90a?90d具有安裝有懸線16的前端的角部狀的線安裝部92a?92d。懸線16及分割板簧90a?90d分別由金屬等導電性材料構成,它們可分別進行電導通。
[0126]作為支承部的懸線16連結可動部3的前方彈簧90與固定部4的基座部10。懸線16可分別沿著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自由地撓曲彈性變形。由此,懸線16將可動部3相對于固定部4可相對移動地連接,使可動部3支承在固定部4。
[0127]另外,在施加過大的力的情況下,懸線16在Z軸方向上也可彈性變形,在通常的透鏡驅動動作時,懸線16沿著分別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自由地撓曲彈性變形。如圖4A所示,在框架60的4個角部分別設置有切口部62,以使懸線16的前端易與各分割板簧90a?90d的各線安裝部92a?92d連接。
[0128]各分割板簧90a?90d與角部狀的線安裝部92a?92d連續,具有框架安裝部94a?94d。各框架安裝部94a?94d例如安裝固定于位于圖4A所示的方環形狀的框架60的前面64的4個角部。框架60自身由塑料等絕緣材料構成。
[0129]在位于框架60的角部的前面64,優選形成多個安裝用凸部65。各安裝用凸部65與形成于圖1B及圖2所示的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裝部94a?94d的嵌合孔嵌合,在框架60上定位固定分割板簧90a?90d。
[0130]在各分割板簧90a?90d的框架安裝部94a?94d,經由蜿蜒部95a?95d分別形成支架安裝部93a?93d。在支架安裝部93a?93d上分別形成嵌合孔。嵌合孔與沿著周向大致均等地形成于圖3A所示的透鏡支架40的前面42的安裝用凸部43a?43d嵌合。分割板簧90a?90d在使透鏡支架40的安裝用凸部43a?43d插通于該嵌合孔的狀態下,通過粘接等固定在透鏡支架40的前面42。
[0131 ]即,通過蜿蜓部95a?95d彈性變形,前方彈簧90通過形成于其內周端的支架安裝部93a?93d,將透鏡支架40相對于框架60移動自如地保持在光軸方向即Z軸方向。
[0132]另外,前方彈簧90的各分割板簧90a?90d分別與各自的懸線16連接,并且與形成于透鏡支架40的前面的配線圖形連接。因此,通過懸線16及前方彈簧90,向保持于透鏡支架40的聚焦用線圈46供給驅動電流,并且可將由傳感器部件41檢測出的檢測信號傳遞到電路基板20。各懸線16可與電路基板20的配線圖形電連接。
[0133]如圖3B所示,在透鏡支架40的后面45形成圓弧狀的板簧安裝部44a、44b。另外,在透鏡支架40的外周面47的后側形成臺階部49。在臺階部49固定有圖2所示的方環形狀的聚焦用線圈46。
[ΟΙ34]如圖2所不,后方彈簧50由一對分割板簧50a、50b構成。在各分割板簧50a、50b,在各個的內周部形成圓弧狀的支架安裝部54a、54b。各支架安裝部54a、54b固定于圖3B所示的板簧安裝部44a、44b。作為用于將后方彈簧50固定于板簧安裝部44a、44b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例示有通過嵌合的固定或通過粘接劑等的固定等。
[0135]如圖2所示,在后方彈簧50的各分割板簧50a、50b,與支架安裝部54a、54b的兩端部連續而形成蜿蜒部55a、55b,在蜿蜒部55a、55b的外周側連續地形成框架安裝部52a、52b。各框架安裝部52a、52b與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嵌合固定。
[0136]S卩,后方彈簧50與前方彈簧90相同,通過蜿蜒部55a?55d彈性變形,利用形成于內周端的支架安裝部54a?54d,將透鏡支架40相對于框架60移動自如地保持在光軸方向即Z軸方向。但是,后方彈簧50與前方彈簧90不同,不需要具有電導通路徑的功能。
[0137]如圖4A及圖4B所示,在方環形狀的框架60的Z軸方向的后側,磁鐵安裝凹部66沿著四方形的4邊形成。在磁鐵安裝凹部66,如圖2及圖7所示,經由磁性體板61而固定有兩用磁鐵80。
[0138]如圖7所示,以在兩用磁鐵80的后面和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前面之間形成有間隙的方式,將框架60通過懸線16保持于基座部10。框架60沿著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相對于基座部1移動自如地保持。
[0139]在框架60,經由圖2所示的前方彈簧90及后方彈簧50,沿Z軸方向移動自如地保持有透鏡支架40,因此,與框架60—起,透鏡支架40也沿著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相對于基座部1移動。
[0? 4O]通過向模糊修正用線圈30流過驅動電流,利用線圈30和兩用磁鐵80的協同作用(VCM作用),在兩用磁鐵80上作用和光軸垂直方向的力。因此,可以使框架60與透鏡支架40一起沿著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相對于基座部10移動。通過使透鏡100與透鏡支架40—起沿著驅動平面移動,可以進行模糊修正動作。
[0141]另外,以在兩用磁鐵80的內周面和聚焦用線圈46的外周面之間形成間隙的方式,將透鏡支架40經由彈簧90及50(參照圖2)保持在框架60。通過向聚焦用線圈46流過驅動電流,利用線圈46和兩用磁鐵80的協同作用(VCM作用),在線圈46上作用光軸方向的力。因此,可以使透鏡支架40與透鏡100—起在光軸方向的前后相對于框架60移動。通過使透鏡100與透鏡支架40—起在光軸方向上相對于框架60移動,可以進行自動聚焦(AF)動作。
[0142]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兩用磁鐵80兼作AF控制用磁鐵和模糊修正控制用磁鐵,因而可以減少部件數量,能夠以簡單的結構進行AF控制和模糊修正控制。并且,也能夠有助于透鏡驅動裝置2的小型化。
[0143]另外,透鏡100也可以由多個透鏡組構成,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簡單進行說明,作為由一個透鏡構成的情況進行說明。
[0144]如圖6A及圖6B所示,模糊修正用線圈30由沿著X軸方向夾著開口部12而面對面的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30a、沿著Y軸方向夾著開口部12而面對面的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30b構成。這些驅動線圈30a、30b作為整體在方板形狀的電路基板20的前面以包圍筒狀凸部14的方式沿著電路基板20的各邊平行地配置。
[0145]沿著X軸相互面對面的第一驅動線圈30a、30a的Y軸方向的配置位置稍微錯位,沿著Y軸相互面對面的第二驅動線圈30b、30b的X軸方向的配置位置也稍微錯位。這樣,使驅動線圈30a、30b沿著周向在相同的方向錯位是因為在電路基板20的四角部易安裝位置傳感器18a、18b及緩沖臺24等,并且易形成懸線16的貫通孔等。
[0146]位置傳感器18a例如由霍爾傳感器構成,與一方的第一驅動線圈30a—起以規定間隔與圖2所示的兩用磁鐵80的一方的第一驅動磁鐵80a的后面面對面,可檢測第一驅動磁鐵80a的X軸方向的移動位置。另外,位置傳感器18b例如由霍爾傳感器構成,與一方的第二驅動線圈30b—起,以規定間隔與圖2所示的兩用磁鐵80的一方的第二驅動磁鐵80b的后面面對面,可檢測第二驅動磁鐵80b的Y軸方向的移動位置。這些傳感器18a、18b與電路基板20的配線圖形電連接。
[0147]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線圈30a和第一驅動磁鐵80a以規定間隔沿著Z軸方向配置,構成用于模糊修正的第一驅動部(第一VCM),第二驅動線圈30b和第二驅動磁鐵80b以規定間隔沿著Z軸方向配置,構成用于模糊修正的第二驅動部(第二VCM)。第一驅動部的第一驅動軸是X軸,第二驅動部的第二驅動軸是Y軸。
[0148]圖6A及圖6B所示的緩沖臺24分別利用粘接劑或回流等方法固定于電路基板20的四角部。如圖1C及圖1D所示,在緩沖臺24的前面、和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或后面凸部69之間形成間隙寬度Wl的間隙,凝膠狀的第一緩沖材料70a以與兩者緊貼的方式介設于該間隙。間隙寬度Wl比兩用磁鐵80和模糊修正用線圈30之間的間隙寬度WO大,具體而言,優選為0.1?
0.4mm左右。
[0149]第一緩沖材料70a例如由軟凝膠材料或軟粘接劑等振動吸收材料等構成。第一緩沖材料70a作為框架60沿著包含X軸及Y軸的驅動平面相對于基座10及電路基板20移動時的緩沖件而發揮功能,可以期待抑制振動的效果。
[0150]本實施方式中,將第一緩沖材料70a不介設于磁鐵80和線圈30之間,而是介設于緩沖臺24和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之間或緩沖臺24和框架60的后面凸部69之間。并且,間隙寬度Wl比WO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即使施加包含透鏡驅動裝置2的移動設備等落下等的沖擊,也因磁鐵80和線圈30碰撞而發揮止動作用的功能。因此,第一緩沖材料70a可以維持在緩沖臺24和框架60的角部后面68之間、或緩沖臺24和框架60的后面凸部69之間保持第一緩沖材料70a的狀態,在沖擊后,也可以良好地維持緩沖特性。
[0151]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A?圖4E所示,在框架60的4個角部的各自的內側形成向內側突出的內方凸部72。如圖4D所示,內方凸部72和透鏡支架40的外周面47之間的間隙的寬度W2優選為0.1?0.3mm。第二緩沖材料70b填充在該寬度W2的間隙部分,第二緩沖材料70b在該間隙內與內方凸部72和透鏡支架40的外周面47緊貼。第二緩沖材料70b由與第一緩沖材料70a—樣的材質構成,但不一定需要完全相同。
[0152]如圖4E所示,在內方凸部72的前面73形成緩沖用凹部74。在該緩沖用凹部74,與間隙連續地也填充有第二緩沖材料70b。通過在緩沖用凹部74與間隙連續地也填充有第二緩沖材料70b,緩沖用凹部74成為凝膠積存處,即使對透鏡驅動裝置2施加沖擊,第二緩沖材料70b從間隙脫落的擔憂也較小。
[0153]第二緩沖材料70b作為透鏡支架40在光軸方向(Z軸方向)相對于框架60被聚焦驅動時的緩沖件而發揮功能,可以期待抑制振動的效果。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第二緩沖材料70b設置在方形狀的框架60的4個角部附近,可將4部位的緩沖材料70b配置于距透鏡的中心軸最遠的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為緩沖件的功能。另外,如圖4C所示,4部位的緩沖材料70b內的一個也可以設置于安裝于透鏡支架4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傳感器部件41、和框架60的內周面之間的間隙。
[0154]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在基座部10形成有透鏡100的一部分沿著包含第一驅動軸(X軸)及第二驅動軸(Y軸)的驅動平面可移動地插入的開口部12。本實施方式中,位于第一驅動軸(X軸)及第二驅動軸(Y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開口部12的斜內徑Dxy I及Dxy 2比開口部12的X軸方向的第一內徑Dx大,并且比開口部12的Y軸方向的第二內徑Dy大。
[0155]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內徑Dx和第二內徑Dy大致相等。另外,斜內徑Dxyl及Dxy2相互大致相等。斜內徑Dxyl及Dxy2在沿著第一內徑Dx的直線和沿著第二內徑Dy的直線的交叉角的二等分線附近為最大的長度,優選隨著接近沿著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的直線,接近于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但是,斜內徑Dxyl及Dxy2的位置沒有特別限定,在第一驅動軸(X軸)及第二驅動軸(Y軸)的中間的任一位置上只要比第一內徑Dx及第二內徑Dy大即可。
[0156]本實施方式中,開口部12例如是η邊形的多邊形狀,斜內徑Dxyl及Dxy2的最大值相對于X軸及Y軸處于45度(X軸和Y軸的交叉角的1/2) ±(360/n)度的范圍內。另外,開口部12的內周面形狀不限定于多邊形,也可以是曲面形狀。該情況下,斜內徑Dxyl及Dxy2的最大值相對于X軸及Y軸處于45度(X軸和Y軸的交叉角的1/2)±15度的范圍內。
[0157]開口部12的內徑從成為斜內徑Dxyl及Dxy2的最大值的位置朝向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階梯或連續地變化。但是,可以從斜內徑Dxy I及Dxy2的最大值向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單調減少地變化,也可以反復增加或減少而接近于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斜內徑Dxyl及Dxy2的最大值優選為第一內徑Dx或第二內徑Dy的1.02?1.05倍。
[0158]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2中,如圖6B所示,位于X軸及Y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開口部12的斜內徑Dxyl、Dxy2比開口部12的X軸方向的第一內徑Dx大,并且比開口部12的Y軸方向的第二內徑Dy大。通過這樣構成,不僅在透鏡100沿X軸方向或Y軸方向移動的情況下,而且在沿它們的中間的斜方向移動的情況下,都不會有透鏡100與構成開口部12的開口邊緣的筒狀凸部14的內周面碰撞的擔憂。
[0159]S卩,有關斜方向的透鏡100的最大移動量為關于第一及第二驅動軸方向的最大移動量除以在其驅動軸和斜方向之間所成的夾角(O?90°)的余弦后的值中任一小的一方,比第一或第二驅動軸方向的最大移動量大。但是,通過使斜內徑Dxyl、Dxy2比第一內徑Dx、第二內徑Dy大,圓形的透鏡100和開口邊緣的間隔在斜方向大,因而可以防止透鏡100向基座開口部12的開口邊緣的碰撞。
[0160]并且,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2中,形成于基座部10的開口部12不是正圓,形成為位于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中間的斜方向的內徑Dxyl、Dxy2比X軸方向或Y軸方向大的異形形狀。因此,與考慮了向斜方向的最大移動量的正圓的開口部比較,可以減小基座部10的外形,有助于裝置的小型化。特別是如圖6B所示,在與X軸及Y軸交叉的斜方向,空間上有余量,即使在該方向增大開口部12的內徑,也不需要增大基座部10及電路基板20的外形。
[0161]另外,在假定基座部10及電路基板20的外形為相同的情況下,與考慮了向斜方向的最大移動量的正圓的開口部比較,本實施方式中,可以增加除了沿著X軸及Y軸的開口部12的基座部10的寬度。因此,可以增加第一驅動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線圈30b的匝數,驅動力提尚,t旲糊修正的精度提尚。
[0162]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部包含沿著X軸方向夾著開口部12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沿著基座部10的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通過這樣構成,沿著X軸方向的驅動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提高。
[0163]另外,第二驅動部包含沿著Y軸方向夾著開口部12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沿著基座部10的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通過這樣構成,沿著Y軸方向的驅動力提高,模糊修正的精度提高。
[0164]另外,如圖4A所示,框架60作為整體具有方環形狀,如圖1所示,配置在固定于基座10的方筒形狀的殼體11的內部,斜方向與方環形狀的對角線方向大致一致。通過這樣構成,如圖6B所示,在除了開口部12的基座部10之上可有效地配置第一驅動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線圈30b,可減小基座部10的外形,裝置2的小型化變得容易。
[0165]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在基座部10上沿著開口部6的開口邊緣,形成有筒狀凸部14,在筒狀凸部14的周圍配置第一驅動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線圈30b。通過這樣構成,可以有效地防止透鏡100與配置于筒狀凸部14的周圍的第一驅動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線圈30b碰撞。
[0166]另外,由于具有筒狀凸部14,從而存在于基座部10及電路基板20的表面的塵埃等難以進入到開口部12的內部。透鏡100在開口部12的內部通過,在透鏡100的光軸方向的后方位置配置攝像元件等。攝像元件上附著塵埃等時,應攝像的圖像的品質有可能降低,優選開口部12內部不進入塵埃等。
[0167]另外,如圖5A?圖5C所示,由于具有筒狀凸部14,從而將連接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的線配線32a、與連接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的線配線32b沿著筒狀凸部14的外周面配置變得容易。另外,有效地利用筒狀凸部14和各驅動線圈30a、30b之間的角部空間,易將各驅動線圈30a、30b的引線配線34a、34b與電路基板20的電路圖形連接。
[0168]第二實施方式
[0169]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鏡驅動裝置除以下所示以外,具有與第一個實施方式的透鏡驅動裝置2同樣的結構,起到同樣的作用效果。以下,還有重復的部分,但主要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0170]本實施方式中,圖6B所示的開口部12也可以是一般的開口部,斜內徑Dxyl及Dxy2不需要比開口部12的X軸方向的第一內徑Dx大,并且也不需要比開口部12的Y軸方向的第二內徑Dy大。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圖7所示的透鏡100的一部分也可以不進入到開口部12之中。
[0171 ]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與上述的實施方式一樣,在基座部10上沿著基座開口部12的開口邊緣形成有筒狀凸部14。如圖7的放大圖即圖8所示,在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設有設置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面即線圈配置面10aa。線圈設置面1aa在基座部10上形成為朝向前方的面,在線圈配置面10aa,經由電路基板20設置有第一驅動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線圈30b ο
[0172]筒狀凸部14從線圈設置面1aa向前方突出,筒狀凸部14的前方的端部即凸部前端14a位于基座部10的線圈設置面1aa的前方。另外,配置于線圈設置面1aa的模糊修正用線圈30(圖8中第一驅動線圈30a)的前方的端部即線圈前端30c位于筒狀凸部14的凸部前端14a的前方。
[0173]具有這樣的筒狀凸部14的透鏡驅動裝置2即使在透鏡驅動裝置2內萬一產生顆粒的情況下,顆粒也由筒狀凸部14阻擋。因此,透鏡驅動裝置2可以防止在透鏡驅動裝置2產生的顆粒經由基座開口部12流入到處于后方的圖像傳感器側。圖像傳感器的受光面附著顆粒等時,由圖像傳感器生成的圖像的品質會降低,另外,顆粒是導電物質的情況下,還會有圖像傳感器的損傷的擔憂,通過筒狀凸部14可以防止這類問題。
[0174]另外,筒狀凸部14的凸部前端14a位于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線圈前端30c的后方,由此,即使是因來自外部的沖擊等可動部3和固定部4接觸的情況下,也可以防止因線圈前端30c與兩用磁鐵80接觸而承接沖擊,從而筒狀凸部14直接與可動部3接觸。因此,透鏡驅動裝置2即使因來自外部的沖擊等而可動部3和固定部4碰撞,其碰撞位置為比筒狀凸部14更靠外周側,因而可以防止因碰撞而產生的顆粒經由基座開口部12而流入到圖像傳感器側的問題。
[0175]再有,透鏡驅動裝置2中,如圖8所示,在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面14b、和模糊修正用線圈30之間形成有規定的寬度的間隙15。通過設置這樣的間隙15,即使顆粒朝向基座開口部12沿著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線圈前端30c移動的情況下,該顆粒也會集中在間隙15。因此,形成了這種間隙15的透鏡驅動裝置2還可以有效地防止顆粒流入到基座開口部12。另夕卜,如圖7所示,使透鏡100大徑化時,基座開口部12的開口面積也增大,因而具有易產生顆粒流入到圖像傳感器側的傾向,可以防止這樣的顆粒的流入的透鏡驅動裝置2作為保持大徑的透鏡100的透鏡驅動裝置而特別合適。
[0176]如圖6B所示,在透鏡驅動裝置2中,將4個模糊修正用線圈30合在一起的線圈前端30c的合計面積在需要確保用于模糊修正的驅動力的方面,比凸部前端14a的面積大。透鏡驅動裝置2是由面積比凸部前端14a大的線圈前端30c承接可動部3和固定部4的碰撞的沖擊的構造,因而可以防止大的外力作用在窄的范圍而產生顆粒的問題。另外,圖1C所示的緩沖材料70a還作為緩和可動部3和固定部4碰撞時產生的沖擊的緩沖材料起作用,抑制在透鏡驅動裝置2內的顆粒的產生。
[0177]再有,如圖5A?圖5C所示,在透鏡驅動裝置2中,將與一對第一驅動線圈30a連接的作為配線部的線配線32a、及與一對第二驅動線圈30b連接的作為配線部的線配線32b配置于在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面和模糊修正用線圈30之間形成的間隙15。通過將與模糊修正用線圈30連接的線配線32a、32b配置在間隙15,可以縮短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配線距離,同時可以擴大基座部10上的其它部件的配置空間。另外,有效地利用筒狀凸部14和各驅動線圈30a、30b之間的角部空間,易將各驅動線圈30a、30b的引線配線34a、34b與電路基板20的電路圖形連接。另外,在除了圖5A?圖5C的其它附圖中,線配線32a、32b省略圖示。
[0178]如圖5A所示,筒狀凸部14的外周形狀與基座開口部12同樣地是多邊形狀,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面14b具有與包含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即凸部平面部分14ba。與包含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凸部平面部分14ba形成于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面14b的4處。各凸部平面部分14ba相對于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外周側面的一部分即作為與包含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的線圈平面部分30d,夾著間隙15而相互面對面。
[0179]由于形成有這種凸部平面部分14ba,所以透鏡驅動裝置2容易將線配線32a、32b沿著筒狀凸部14的外周側面14b配置,另外,可以防止因沖擊等而線配線32a、32b從間隙15脫開。另外,通過在筒狀凸部14的周圍形成沿著X軸及Y軸方向具有規定的長度的一定的寬度的間隙15,顆粒易集中在間隙15,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向基座開口部12的顆粒的流入。
[0180]另外,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改變。例如,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通過在電路基板20的表面固定各驅動線圈30a、30b來增大模糊修正用線圈30的驅動力,但在不需增大驅動力的情況下,也可使用埋入線圈的電路基板。
[0181]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與方板形狀的基座部10及電路基板20的各邊平行地配置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位于方板形狀的基座部10及電路基板20的對角線上的方式配置第一驅動用線圈30a及第二驅動用線圈30b。
[0182]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使單一的兩用磁鐵80具有模糊修正用磁鐵、和自動聚焦用磁鐵的兩個功能,但也可以分別準備磁鐵來進行安裝。
[0183]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透鏡驅動裝置2具有自動聚焦機構和模糊修正機構這兩個機構,但本發明的透鏡驅動裝置至少具有模糊修正機構即可。
[0184]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驅動軸和第二驅動軸的交叉角度為90度,但在本發明中,它們的交叉角度也可以為90度以外。另外,這些驅動軸也可以相對于光軸以垂直以外的交叉角度交叉。
[0185]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將作為可動部的框架60沿著驅動平面(包含X軸及Y軸),相對于作為固定部的基座部10移動自如地保持的裝置,使用4根懸線16,但懸線的根數不限于4根,只要是多根即可。
【主權項】
1.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驅動部,其使包含至少一個透鏡的透鏡部沿著與所述透鏡的光軸交叉的第一驅動軸,相對于基座部相對移動; 第二驅動部,其使所述透鏡部沿著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和所述第一驅動軸交叉的第二驅動軸,相對于所述基座部相對移動, 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所述透鏡的一部分沿著包含所述第一驅動軸及第二驅動軸的驅動平面可移動地插入的開口部, 位于所述第一驅動軸及所述第二驅動軸的中間的斜方向的所述開口部的斜內徑比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第一驅動軸方向的第一內徑大,并且比所述開口部的所述第二驅動軸方向的第二內徑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驅動部包含沿著所述第一驅動軸方向夾著所述開口部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一驅動線圈, 一對所述第一驅動線圈沿著所述基座部的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驅動部包含沿著所述第二驅動軸方向夾著所述開口部而位于兩側的一對第二驅動線圈, 一對所述第二驅動線圈沿著所述基座部相對的2邊平行地配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鏡部在光軸方向上可移動地保持于框架, 使用多個懸線,從而所述框架相對于所述基座部沿著所述驅動平面移動自如地保持。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具有作為整體的方環形狀,被配置于固定于所述基座的方筒形狀的殼體的內部, 所述斜方向與所述方環形狀的對角線方向大致一致。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沿著所述開口部的開口邊緣,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筒狀凸部, 所述第一驅動部及第二驅動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筒狀凸部的周圍。7.一種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可動部,其具有保持透鏡的透鏡支架、和用于沿光軸正交方向驅動所述透鏡的驅動用磁鐵; 固定部,其具有以與所述驅動用磁鐵相對的方式配置且用于沿所述光軸正交方向驅動所述透鏡的驅動用線圈、和形成有使入射到所述透鏡的光通過的基座開口部并設置所述驅動用線圈的基座部; 支承部,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可相對移動地連結所述可動部,使所述可動部支承于所述固定部, 在所述基座部,沿著所述基座開口部的開口邊緣形成有沿著所述透鏡的光軸方向朝向所述可動部突出的筒狀凸部, 所述筒狀凸部的凸部前端在所述基座部上沿著所述透鏡的光軸方向而位于設置有所述驅動用線圈的線圈設置面的前方, 所述驅動用線圈的線圈前端沿著所述光軸方向而位于所述凸部前端的前方。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狀凸部的外周側面和所述驅動用線圈之間形成有規定的間隙。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與所述驅動用線圈連接的配線配置于所述間隙。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透鏡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狀凸部的外周側面具有作為與包含所述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的凸部平面部分, 所述凸部平面部分相對于線圈平面部分,夾著所述間隙而相互面對面,該線圈平面部分為所述驅動用線圈的外周側面的一部分并且為與包含所述光軸的平面平行地延伸的平面部分。
【文檔編號】G03B5/00GK106066524SQ201610258444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2日 公開號201610258444.4, CN 106066524 A, CN 106066524A, CN 201610258444, CN-A-106066524, CN106066524 A, CN106066524A, CN201610258444, CN201610258444.4
【發明人】一橋秀輔
【申請人】Td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