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所述液晶模組包括背板、設置于背板一側邊的背光源、設置于背板上的擴散板以及設于所述擴散板上方的玻璃,所述背板設置有用于混光的腔體,所述腔體與擴散板相對的底壁為楔形結構,所述腔體底壁上設置有楔形反光板。所述液晶模組借助空氣為導光板,利用其腔體進行充分混光,未使用導光板進行混光,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液晶模組成本高以及其中的導光板在工作中會膨脹變大并影響背光源發光的問題。同時,液晶模組近光側厚度和傳統直下式模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組的可靠性,遠光側通過白反表面的特殊結構的反射,厚度可與傳統側光模組厚度保持一致,實現了側光模組的薄型化設計。
【專利說明】
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液晶顯示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背景技術】[00〇2]液晶顯示裝置(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機身薄、省電、無福射等眾多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裝置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液晶模組(backlight module)。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兩片平行的玻璃基板當中放置液晶分子,兩片玻璃基板中間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通過通電與否來控制液晶分子改變方向,將液晶模組的光線折射出來產生畫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發光, 需要借由液晶模組提供的光源來正常顯示影像,因此,液晶模組成為液晶顯示裝置的關鍵組件之一。液晶模組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分成側入式液晶模組與直下式液晶模組兩種。直下式背光模組是將發光光源例如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陰極螢光燈管)或LED(Light Emitting D1de,發光二極管)設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但直下式液晶模組需要一定的混光距離和腔體進行混光,來實現點光源的均勻化,故直下式液晶模組雖成本較低但注定不能實現薄型化。
[0003]而側入式背光模組是將背光源LED燈條(Light bar)設于液晶面板側后方的背板邊緣,LED燈條發出的光線從導光板(LGP,Light Guide Plate)—側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 經反射和擴散后從導光板出光面射出,再經由光學膜片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給液晶面板。 但是,現有的側光式模組主要通過導光板的導光作用,來實現光源的均勻化;但導光板的使用,使側光液晶模組成本高,同時導光板長時間在高溫的工作環境下會膨脹較大,而影響發光源的發光。
[0004]因而現有技術還有待改進和提高。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側入式液晶模組成本高以及直下式不能實現薄型化的問題。
[000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液晶模組,包括背板、設置于背板一側邊的背光源、設置于背板上的可擴散光線的擴散板以及設于所述擴散板上方且用于顯示的玻璃,所述背板設置有用于混光的腔體,所述腔體與擴散板相對的底壁為楔形結構,所述腔體底壁的內表面設置有與其相貼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遠離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勻度。
[0007]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背板包括楔形底板及連接于楔形底板兩端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該底板與第一側板和第一側板形成所述腔體。
[0008]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側板寬度大于第二側板寬度,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腔體內并設置于第一側板上。
[0009]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楔形反光板包括平行于擴散板的第一反光部以及相對于第一反光部傾斜設置的第二反光部,所述第二反光部內表面設置有若干用于導光的凸起部。
[0010]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凸起部為魚鱗狀或羽毛狀,并依次相連并覆蓋第二反光部的內表面。
[0011]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反光部相對于第一反光部向上傾斜,并且所述第一反光部和第二反光部的夾角為鈍角。
[0012]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折射板為使得投射于其上的光線部分投射出擴散板部分反射于反光板的半透半反的折射板。
[0013]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安裝于所述PCB板并電性連接于所述 PCB板的光源以及套設于所述光源上的用于對光源產生的光線進行混光的耦光器。
[0014]所述液晶模組,其中,所述耦光器包括呈倒置梯形的本體,設于本體上背向背光源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以及位于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之間的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與光源所處的位置相對應。
[0015]一種液晶顯示屏,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液晶模組。
[0016]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液晶模組,其包括背板、設置于背板一側邊的背光源、設置于背板上的可擴散光線的擴散板以及設于所述擴散板上方且用于顯示的玻璃,所述背板設置有用于混光的腔體,所述腔體與擴散板相對的底壁為楔形結構, 所述腔體底壁的內表面設置有與其相貼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遠離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勻度。所述液晶模組借助空氣為導光板,利用其腔體進行充分混光,未使用傳統意義上的PMMA或MS導光板進行混光,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液晶模組成本高以及其中的導光板在工作中會膨脹變大并影響背光源發光的問題。同時,液晶模組近光側厚度和傳統直下式模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組的可靠性,遠光側通過白反表面的特殊結構的反射,厚度可與傳統側光模組厚度保持一致,實現了側光模組的薄型化設計。【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液晶模組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液晶模組的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實施例一提供的液晶模組中反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本發明提供的液晶模組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實施例二提供的液晶模組中背光源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實施例二提供的液晶模組中背光源的光強分布圖。[〇〇23]圖7為本發明提供的液晶顯示屏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24]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液晶模組及液晶顯示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0025]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液晶模組,其包括:背板、設置于背板一側邊的背光源、設置于背板上的可擴散光線的擴散板以及設于所述擴散板上方且用于顯示的玻璃,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設置有用于混光的腔體,所述腔體與擴散板相對的底壁為楔形結構,所述腔體底壁的內表面設置有與其相貼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遠離背光源端的光照均勻度。
[0026]本發明中,背板設置有楔形腔體,并且腔體楔形底壁上設置與其相貼合的反光板, 所述背光源設置于背板側邊,近光側光為光源的大角度光,一部分直接透射出擴散板,另一部分通過反射板的反射和空氣的自由混光,經擴散粒子的散射折射及光學膜片的均一化, 實現近光側背光源的均勻化。遠光側為光源的小角度光,一部分光能可到達楔形反光板的傾斜邊,再經楔形反光板的傾斜邊上白反的反射和空氣的自由混光,配合擴散板的作用,實現遠光測背光源的均勻化。這樣,一方面不需要導光板,減低了液晶模組的成本,并且可避免導光板抵壓發光源的現象,發光效果好。另一方面其背板為楔形結構,其近光側厚度和傳統直下式模組基本一致,保留了直下模組的可靠性,遠光側通過白反表面的特殊結構的反射,厚度可與傳統側光模組厚度保持一致,實現了側光模組的薄型化設計。
[0027]為了進一步理解本發明提供的液晶模組,下面結合附圖及幾個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〇〇28] 實施例一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液晶模組,如圖1和2所示,其包括背板1、背光源2、可對背光源2發出的光進行擴散的擴散板3、光學膜片(圖中未標示)、玻璃4以及反光板;所述背板1包括楔形底板14和設置底板14兩端的第一側板12和第二側板13,所述底板14、第一側板12和第二側板13構成具有開口的楔形腔體11。所述背光源2設置于第一側板12的內表面,所述玻璃4 和擴散板3依序疊放在背板1的腔體11的開口處以封閉所述開口。所述光學膜片位于玻璃4 與擴散板3之間,并貼設于擴散板3的上表面,這樣背光源2發出的光則會依序通過擴散板3 和光學膜片,最后在玻璃4上形成畫面。
[0029]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背光源2包括PCB板21以及安裝于所述PCB板21并電性連接于所述PCB板21的光源22,所述PCB板21與背板1的第一側板12相連接,故其為側入光式的液晶模組。所述背板1的底板14內表面設置有反光板5,所述反光板5貼合于背板1的底板14,即所述反光板5也為楔形結構。
[0030]如圖2所示,所述背板1的底板14由平行于擴散板3的第一底板141和相對于第一底板141傾斜的第二底板142構成,所述第一底板141與第一側板12相連接,所述第二底板142 與第二側板13相連接,所述的第一側板12的厚度可以與直下式液晶模組的背板1側壁厚度相同;第二側板13的厚度與傳統側光模組的側板的厚度相同。這樣,所述液晶模組既保留了直下模組的可靠性,又實現了側光模組的薄型化設計。
[0031]如圖3所示,所述反光板5包括用于與第一底板141貼合的第一反光部51和用于與第二底板142貼合的第二反光部52,所述第二反光部52相對于第一反光部51向擴散板3傾斜。所述反光板5的第二反光部52上設置有多個用于導光的凸起部53,所述凸起部53可以采用后仰的魚鱗狀或羽毛狀等可以起到導光作用的形狀。所述多個凸起部53—側連接并覆蓋第二反光部52,即第二反光部52的內表面上布滿凸起部53。這樣,背光源2發出的光線投射于第二反光部52的凸起部53上,所述凸起部53對所述光線進行散射,使得所述散射的光線可以達到第二反光部52與第二側板13的連接處,使得遠光側的背光源2的光線充足,保證了背光源2的均勻性。
[0032]為了進一步提高背光源2的均勻性,所述擴散板3為半透半反擴散板,使得投射于擴散板3上的光線一部分透射折射出擴散板3,另一部分被反射回腔體11內;所述擴散板3可以通過在擴板材料及內部添加擴散粒子的材料的選型及工藝管控來實現擴散板3的半透半反的性能。這樣,投射于擴散板3上的光線一部分直接透射出擴散板3,經擴板擴散粒子的散射折射及貼合于擴散板3上的光學膜片的均一化后射出擴散板3。另一部分因擴散板3的反射作用,重新回到腔體11,進行光能的二次混光和再利用。值得說明的,所述擴散板3反射回腔體11內的光線絕大部分投射于第二反光部52上,第二反光部52上的凸起部53對所述光線進行散射,使得光線到達第二反光部52與第二側板13相接觸端,從而保證楔形面及楔形角落處足夠的光能分布,實現光能的均勻化分布,確保背光源的均一性。
[0033]本實施例提供的液晶模組,所述背板1及反光板5采用楔形結構,并且所述反光板5 遠離背光源2的第二反光部52上設置有用于導光的凸起部53,以及所述擴散板3采用半透半反的擴散板。其利用反光板5與擴散板3的結構,實現第二反光部52(楔形面)上的導光,使背光源的光線均勻,提高了所述液晶模組的光學性能。[〇〇34] 實施例二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液晶模組,其結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如圖4和圖5所示,所述背光源2包括PCB板21、安裝于所述PCB板21并電性連接于所述PCB板 21的光源22以及套設于所述光源22上的用于對光源22產生的光線進行混光的耦光器23。所述耦光器23可以由玻璃、PMMA、PC或MS等具有較好的光學特性以及化學穩定性的材料制成,其具體包括由第一側邊231、第二側邊232及頂邊233構成具有開口朝向光源22的本體, 所述耦光器23本體與PCB板21相連接,所述PCB板21覆蓋所述本體的開口并與所述本體形成密閉空間234,所述光源22置于所述密閉空間234內。所述本體呈倒置梯形,即第一側邊231 和第二側邊232向PCB板21逐漸變窄。所述本體的頂邊233由背向背光源2的第一槽部2331、 第二槽部2332,以及位于第一槽部2331和第二槽部2332之間的弧形凸起2333構成的元寶形狀,所述弧形凸起2333與光源所處的位置相對應22設置。
[0035]請參照圖6,圖6為所述背光源發出的光線的光強分布圖。近光側的光線為光源22 的大角度光,所述近光側的光線一部分直接透射出擴散板3,另一部分通過白反的反射和空氣的自由混光,經擴散粒子的散射折射及光學膜片的均一化,實現近光側背光源的均勻化。 遠光側的光線為光源22的小角度光(主要集中在正負20°的范圍內),遠光側的光線一部分光能可到楔形腔體11的楔形角,再經楔形角上白反的反射和空氣的自由混光,配合擴散板3 及光學膜片的作用,實現遠光測背光源的均勻化。
[0036]值得說明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反光板5的第一反光部21和第二反光部52為普通白反板,即第二反光部52上未設置凸起部53。同時,所述擴散板3為全透擴散板。[〇〇37]本發明了還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如圖7所示,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模組100,所述液晶模組100的結構在上述實施例中已經詳細說明,這里就不在一一陳述。
[0038]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液晶模組,包括背板、設置于背板一側邊的背光源、設置于背板上的可擴散光線 的擴散板以及設于所述擴散板上方且用于顯示的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設置有用于 混光的腔體,所述腔體與擴散板相對的底壁為楔形結構,所述腔體底壁的內表面設置有與 其相貼合的楔形反光板,所述背光源發出的光線經過楔形反光板反射以提升遠離背光源端 的光照均勻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包括楔形底板及連接于楔形底 板兩端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該底板與第一側板和第一側板形成所述腔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板寬度大于第二側板寬度, 所述背光源置于所述腔體內并設置于第一側板上。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反光板包括平行于擴散 板的第一反光部以及相對于第一反光部傾斜設置的第二反光部,所述第二反光部內表面設 置有若干用于導光的凸起部。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為魚鱗狀或羽毛狀,并依次 相連并覆蓋第二反光部的內表面。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光部相對于第一反光部向上 傾斜,并且所述第一反光部和第二反光部的夾角為鈍角。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板為使得投射于其上的光線部 分投射出擴散板部分反射于反光板的半透半反的折射板。8.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包括PCB板、安裝于所 述PCB板并電性連接于所述PCB板的光源以及套設于所述光源上的用于對光源產生的光線 進行混光的耦光器。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液晶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光器包括呈倒置梯形的本體,設 于本體上背向背光源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以及位于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之間的弧形凸 起,所述弧形凸起與光源所處的位置相對應。10.—種液晶顯示屏,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液晶模組。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6019709SQ201610587959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5日
【發明人】王博, 朱杉婷, 林敏宏, 王玉年, 沈思寬, 吳哲, 陳天航, 文勇兵
【申請人】廣州創維平面顯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