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裝置、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發光裝置、面光源裝置以及顯示裝置。發光裝置包括:發光元件,其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以及光束控制部件,用于對從發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進行控制。光束控制部件包括:背面,其以與基板隔開間隔的方式配置;入射面,其使從發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以及出射面,其使由入射面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外部射出。在設凹部的開口部的直徑為φ、俯視時的發光元件的最大長度為L、發光元件的厚度為t時,直徑φ為,從如下位置到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軸為止的距離的2倍以上、且小于“L+12t”,所述位置是自發光元件的側面射出并到達基板的光在基板上的照度分布中照度最大的位置。
【專利說明】
發光裝置、面光源裝置及顯不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具有發光元件及光束控制部件的發光裝置、具有該發光裝置的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液晶顯示裝置等透射型圖像顯示裝置中,有時使用直下式面光源裝置。近年來,開始使用具有多個發光元件作為光源的面光源裝置。
[0003]例如,面光源裝置具有基板、多個發光元件、多個光束控制部件以及漫射板。多個發光元件以矩陣狀配置于基板上。在各發光元件之上配置有將從各發光元件射出的光向基板的表面方向擴展的光束控制部件。從發光元件射出的光被光束控制部件漫射,以面狀照射被照射部件(例如液晶面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4]圖1是表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面光源裝置)的結構的圖。如圖1所示那樣,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具有:安裝基板20、在安裝基板20上配置且從上表面將光射出的封裝體30、以覆蓋封裝體30的方式在安裝基板20上配置并對從封裝體30射出的光的配光進行控制的漫射透鏡(光束控制部件)40、以及使從漫射透鏡40射出的光漫射的同時使其透射的漫射板50。另外,漫射透鏡40具有:使從封裝體30射出的光擴展的透鏡部41、以及用于通過粘接劑46將透鏡部41固定于安裝基板20的固定部42。而且,透鏡部41具有:安裝基板20側的底面43、在底面43開口的凹狀的光入射面44、以及在光入射面44相反側配置的光出射面45。
[0005]從封裝體30射出的光從光入射面44向漫射透鏡40入射。入射到漫射透鏡40的光從光出射面45向漫射透鏡40的外部射出。而且,射出到外部的光通過在漫射板50漫射的同時進行透射,來以面狀照射被照射部件。
[0006]另外,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從側面發光的倒裝型的LED。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LED中,通過在發光的熒光體層的上表面配置反射性的膜,來從側面射出光。
[0007]現有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3-218940號公報
[0010]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0-537400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11]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12]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中,通過在封裝體30的上表面的上側配置漫射透鏡40,來使從封裝體30射出的光向漫射透鏡40的入射效率最優化。另一方面,由于各種理由,存在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中搭載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那樣的、從側面射出光的LED的可能性。
[0013]但是,當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中搭載有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LED的情況下,由于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LED從側面射出光,因此從LED的側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到達安裝基板20。而且,到達安裝基板20的光的一部分向漫射透鏡40的底面43反射。到達底面43的光向上側折射而向漫射透鏡40的內部入射。在漫射透鏡40的內部向上側行進的光從光出射面45向上側射出到漫射透鏡40的外部。射出到外部的光到達漫射板50而成為亮部。這樣,當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中搭載有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LED的情況下,由從底面43向漫射透鏡40入射的光,在漫射透鏡40的正上方部分產生了亮部。
[0014]一般地,通過減小光入射面44的頂部的曲率半徑,來消除在漫射透鏡40的正上方部分產生的亮部。與由頂部的曲率半徑較大的光入射面44的頂部附近入射的情況相比,由光入射面44的曲率半徑較小的頂部附近入射的光以向側方擴展的方式折射。從而,通過將光入射面44的頂部的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小,來消除在正上方部分產生的亮部。
[0015]若這樣將凹狀的光入射面44中的頂部的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小,則光入射面44的開口部的開口直徑變小,LED與開口緣部的距離變近。從而,在上述那樣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10中搭載有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LED的狀態下,將光入射面44中的頂部的曲率半徑設為較小的情況下,從底面43入射的光的光量增加,反而在漫射透鏡40的正上方部分產生亮部。
[0016]在此,為了使從底面43入射的光的光量降低,增大底面43的開口直徑是有效的。但是,若超過需要地增大開口直徑,則光入射面44中的頂部的曲率半徑變大,漫射透鏡40本來的漫射功能降低。
[0017]這樣,難以兼顧來自光入射面44的入射光的控制、和來自底面43的入射光量的降低。
[0018]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的發光元件且能夠將從發光元件射出的光控制為所希望的配光的發光裝置。另外,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具有該發光裝置的面光源裝置及顯示裝置。
[0019]解決問題的方案
[002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包括:發光元件,其配置在基板上,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以及光束控制部件,其以與所述發光元件的光軸相交的方式配置,用于對從所述發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進行控制,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背面,其以與所述基板隔開間隔的方式配置;入射面,其是被配置成在俯視時包含所述發光元件的、在所述背面開口的凹部的內表面,使從所述發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以及出射面,其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外部射出,在設所述凹部的開口部的直徑為Φ、俯視時的所述發光元件的最大長度為L、所述發光元件的厚度為t時,所述直徑Φ為,從如下位置到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軸為止的距離的2倍以上、且小于“L+12t”,所述位置是自所述發光元件的側面射出并到達所述基板的光在所述基板上的照度分布中照度最大的位置。
[0021]另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所述基板與所述背面之間的間隔小于所述發光元件的厚度。
[0022]另外,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包括:本發明的發光裝置;以及光漫射部件,使來自所述發光裝置的光漫射的同時使其透射。
[0023]并且,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顯示裝置包括: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以及顯示部件,其被從所述面光源裝置射出的光照射。
[0024]發明效果
[0025]根據本發明,即使在使用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的發光元件的情況下也能夠將從發光元件射出的光控制為所希望的配光。
【附圖說明】
[0026]圖1是表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背光源裝置的結構的圖,
[0027]圖2A、圖2B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面光源裝置的結構的圖,
[0028]圖3A、圖3B是本實施方式的面光源裝置的剖面圖,
[0029]圖4是本實施方式的面光源裝置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0030]圖5A是示意性地表示了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圖5B是示意性地表示了發光裝置的部分放大俯視圖,
[0031]圖6A是用于說明照度分布的仿真條件的圖,圖6B是表示照度分布的仿真結果的曲線圖,以及
[0032]圖7A、圖7B是表示對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中的輝度進行測定而得到的結果的曲線圖。
[0033]附圖標記說明
[0034]10背光源裝置
[0035]20安裝基板
[0036]30封裝體
[0037]40漫射透鏡
[0038]41透鏡部
[0039]42固定部
[0040]43 底面
[0041]44光入射面
[0042]45光出射面
[0043]46粘接劑
[0044]50漫射板
[0045]100面光源裝置
[0046]HO 殼體
[0047]120發光裝置
[0048]121 基板
[0049]122發光元件
[0050]123光束控制部件[0051 ]130光漫射部件
[0052]141 背面
[0053]142入射面
[0054]143出射面
[0055]143a第一出射面
[0056]143b第二出射面
[0057]144支腳部
[0058]145 凹部
[0059]CA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軸
[0060]LA發光元件的光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61]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在此,作為本發明的面光源裝置的代表例,對適用于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等面光源裝置進行說明。該面光源裝置能夠通過與被來自面光源裝置的光照射的顯示部件(例如液晶面板)組合,來作為顯示裝置使用。
[0062](面光源裝置及發光裝置的結構)
[0063]圖2?圖4是表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面光源裝置100的結構的圖。圖2A是面光源裝置100的俯視圖,圖2B是側視圖。圖3A是在圖2B中表示的A-A線的剖面圖,圖3B是在圖2A中表示的B-B線的剖面圖。圖4是將圖3B的一部分放大后的部分放大剖面圖。
[0064]如圖2?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面光源裝置100具有:殼體110、多個發光裝置120及光漫射部件130。在殼體110的頂板設置有開口部。光漫射部件130以堵住該開口部的方式而配置,作為發光面而發揮功能。對于發光面的大小,雖然不特別地進行限定,但是,例如為約400111111\約700111111(32英寸)。
[0065]光漫射部件130是具有光漫射性的板狀部件,使來自發光裝置120的出射光漫射的同時使其透射。通常,光漫射部件130的大小與液晶面板等被照射部件的大小幾乎相同。例如,光漫射部件130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或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樹脂(MS)等光透射性樹脂形成。為了賦予光漫射性,在光漫射部件130的表面形成有細微的凹凸、或在光漫射部件130的內部分散有珠粒等光漫射子。
[0066]如圖4所示那樣,多個發光裝置120分別具有基板121、發光元件122及光束控制部件 123。
[0067]基板121是平板狀的部件。基板121支撐發光元件122及光束控制部件123。基板121配置在殼體110的底板上,多個發光裝置120以一定的間隔配置在殼體110的底板上。
[0068]發光元件122是面光源裝置100的光源,配置于基板121上。對于發光元件122的種類,只要是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的光源,不特別地進行限定。本實施方式中,發光元件122是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的倒裝型的發光二極管(LED)。另外,對于發光元件122的形狀,只要能夠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不特別地進行限定。作為發光元件122的形狀的例,包括棱柱形狀或圓柱形狀等。本實施方式中發光元件122的形狀是四棱柱形狀。例如,發光元件122的大小為,寬度wl.4mmX深度dl.4mmX厚度t0.4mm。
[0069]光束控制部件123是對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的配光進行控制的漫射透鏡,配置于基板121上。光束控制部件123以其中心軸CA與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致的方式配置于發光元件122之上。在安裝有發光元件122的基板121的表面與光束控制部件123的背面141之間形成有用于使從發光元件122發出的熱量向外部釋放的間隙。此外,所謂“發光元件的光軸LA”是指來自發光元件122的頂面的、立體的出射光束的中心的光線。
[0070]通過一體成型來形成光束控制部件123。對于光束控制部件123的材料,只要是能夠使所希望的波長的光通過的材料,不特別地進行限定。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23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環氧樹脂(EP)等光透射性樹脂、或玻璃。
[0071]利用光束控制部件123將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向徑向(遠離中心軸CA的方向)擴展。對于來自發光元件122的出射光束中的、相對于中心軸CA的角度較小的光,其效果是明顯的。從發光裝置120射出的光到達光漫射部件130。到達光漫射部件130的光在光漫射部件130中進行漫射的同時進行透射。
[0072](光束控制部件的結構)
[0073]如圖4所示那樣,光束控制部件123具有:背面141、入射面142、出射面143以及多個支腳部144。
[0074]背面141是位于光束控制部件123的下側(發光元件122側)并與基板121隔開間隔而配置的平面。對于基板121與背面141之間的間隔1(參照圖5),雖然只要形成了用于使從發光元件122發出的熱量向外部釋放的間隙,不特別地進行限定,但是優選其小于發光元件122的厚度t。在背面14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145。凹部145以與中心軸CA相交的方式而配置。另外,在背面141的除去了凹部145的區域中,沿周向等間隔地配置有多個支腳部144。
[0075]入射面142是凹部145的內表面。入射面142在對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控制其行進方向的同時,使其向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內部入射。由于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入射面142是本發明的發光裝置120的主要特征部分,因此細節后述。
[0076]出射面143在對由入射面142向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內部入射的光控制其行進方向的同時使其向外部射出。出射面143以與中心軸CA相交的方式而配置于光漫射部件130側,向上側(光漫射部件130側)突出。
[0077]出射面143具有:位于以光束控制部件123的中心軸CA為中心的規定范圍的第一出射面143a;以及在第一出射面143a的周圍連續地形成的第二出射面143b。
[0078]第一出射面143a形成為,配置于與光束控制部件123的中心軸CA(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相交的位置,向下側(發光元件122側)凸。第一出射面143a既可以整體形成為凸曲面狀,也可以形成為從第一出射面143a的中心軸到外緣部的母線相對于下側(發光元件122偵D為凹(向上側(光漫射部件130側)凸)的曲線。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出射面143a形成為,從第一出射面143a的中心軸到外緣部的母線相對于下側(發光元件122側)為凹的曲線。
[0079]第二出射面143b是以包圍第一出射面143a的方式而配置的、整體凸向上側(光漫射部件130側)的曲面(凸曲面)。第二出射面143b的形狀為作為整體而切下圓環面的一部分后那樣的凸形狀。此外,雖然不特別地進行圖示,但是在第二出射面143b的周圍也可以具有第三出射面。在包含中心軸CA的剖面中,第三出射面既可以是直線狀,也可以是曲線狀。
[0080]另外,在沿著中心軸CA的方向上,第一出射面143a和第二出射面143b的邊界也可以是第一出射面143a的下側(發光元件122側)的端部與第二出射面143b的上側(光漫射部件130側)的端部之間的中點等。
[0081]多個支腳部144是在背面141的外周部從背面141向下側(發光元件122側)突出的圓柱狀的部件。多個支腳部144相對于發光元件122在適當的位置支撐光束控制部件123。如上述那樣,在基板121與背面141之間形成有用于使從發光元件122發出的熱量向外部釋放的間隙。即,支腳部144的高度(長度)h具有能夠確保用于使從發光元件122發出的熱量向外部釋放的間隙的高度。另外,從使從背面141向光束控制部件123內入射的光的光量降低的觀點來看,優選支腳部144的高度h比上述的發光元件122的厚度t短。
[0082]雖然不特別地進行圖示,但是光束控制部件123也可以具有凸緣部。凸緣部位于出射面143的外周部與背面141的外周部之間,向徑向外側突出。凸緣部的形狀為大致圓環狀。凸緣部不是一定需要,但是通過設置凸緣部,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安裝及位置對準變得容易。不特別地限定凸緣部的厚度,考慮出射面143的所需面積或凸緣部的成型性等來決定。
[0083]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中的大部分的光由入射面142向光束控制部件123內入射。這時,根據入射面142的形狀,入射光(特別是光軸LA附近的光)向徑向(遠離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的方向)擴展。入射到光束控制部件123內的光由出射面143向外部射出。這時,也根據出射面143的形狀,來自發光元件122的光向徑向(遠離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的方向)進一步擴展。其結果,從發光裝置120射出向較寬的角度范圍平滑地擴展的光。
[0084]在此,參照圖5,對入射面142的形狀詳細地進行說明。圖5A是示意性地表示發光裝置120的部分放大剖面圖,圖5B是示意性地表示發光裝置120的部分放大俯視圖。圖5A中,省略了發光元件122、基板121及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剖面線。如上述那樣,入射面142是以與中心軸CA相交的方式配置在發光元件122側的凹部145的內表面,在對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控制其行進方向的同時使其向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內部入射。本實施方式中,在包含中心軸CA的剖面中,入射面142的形狀是大致半橢圓形狀。另外,入射面142還是以中心軸CA為旋轉軸的旋轉對稱面。
[0085]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120中,從兼顧由入射面142入射的光的適當控制、和由背面141入射的光的降低的觀點來看,將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設定為在規定的范圍內。即,在設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為Φ、設俯視時的發光元件122的最大長度為L、設發光元件122的厚度為t時,直徑Φ為,從自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并到達基板121的光在基板121(或殼體110的底板)上的照度分布中照度最大的地點到光束控制部件123的中心軸CA為止的距離的2倍以上,且小于“L+12t”。在此,所謂“俯視時的發光元件的最大長度L”是指,在俯視發光元件122時,將該發光元件122中任意的外緣部的2點連結的線段中的、最長的線段的長度。例如,在發光元件122的俯視形狀為矩形的情況下,最大長度L為對角線的長度,在發光元件122的俯視形狀為圓的情況下,最大長度L為直徑。
[0086]在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小于上述規定的長度的情況下,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并由基板121反射的光的大部分從背面141入射,在發光裝置120的正上方部分產生了亮部。另一方面,在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為“L+12t”以上的情況下,雖然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的光中的由入射面142入射的光的比例增加,但是由于凹部145 (入射面142)的頂部變得平緩,因此無法適當地控制由凹部145(入射面142)的頂部入射的光的行進方向。
[0087](仿真)
[0088]首先,關于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并到達基板121的光在基板121上的照度分布進行了仿真。具體而言,如圖6A所示那樣,在包含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的剖面中,假定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整體射出朗伯配光的光,而對基板121表面的各地點的照度進行了計算。此外,假定到達基板121的光不反射而被吸收。另外,設發光元件122的大小為寬度wl.4mmX深度dl.4mmX厚度t0.4mm。在該情況下,發光元件122的最大長度L為1.98mm。
[0089]圖6B是表示仿真結果的曲線圖。橫軸表示在包含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的剖面中距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光束控制部件123的中心軸CA)的距離(mm),縱軸表示照度(lux)的相對值(將最大值設定為I)。
[0090]如圖6B所示那樣,在本仿真中,在距發光元件122的中心為0.94mm的位置在基板121照射的光的照度最大。此外,如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120那樣,在使用從側面射出光的發光元件122的發光裝置中,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的光到達基板121的位置根據發光元件122的大小(最大長度L)及厚度t而變化。從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120中,考慮所使用的發光元件122的最大長度L及厚度t,設定光束控制部件123的凹部145(入射面142)的開口部的直徑Φ。即,對于仿真中所使用的發光元件122,將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設為,I.88mm( = 0.94mmX 2)以上且小于6.78mm( = 1.98mm+1 2 X 0.4mm) (L+12t)。
[0091](實驗)
[0092]接下來,關于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120的輝度分布進行了實測。本實驗中,對于具有配置于基板121上的發光元件122及固定于基板121的光束控制部件(光束控制部件A?G中的任意一個)的發光裝置,使用二維色彩輝度儀對從光束控制部件沿著發光元件122的光軸LA的方向射出的光的輝度進行了測定。發光元件122的大小與仿真相同(寬度wl.4_ X深度dl.4mmX厚度t0.4mm)。另外,光束控制部件A?G僅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不同。此夕卜,對于光束控制部件E,關于在第一入射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圓錐狀的凸部的點也不同。各光束控制部件A?G的凹部的開口部的直徑Φ分別為2.30mm、2.70mm、3.02mm、3.35mm、
3.43mm、3.52mm及3.87mm。另外,基板121的表面與光束控制部件的背面之間的距離為
0.1mnin
[0093]圖7A、圖7B是表示各發光裝置的輝度分布的曲線圖。圖7A中的雙點劃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2.30mm的光束控制部件A的發光裝置的結果,點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2.70mm的光束控制部件B的發光裝置的結果,單點劃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02mm的光束控制部件C的發光裝置的結果,實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35mm的光束控制部件D的發光裝置的結果。圖7B中的實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35mm的光束控制部件D的發光裝置的結果(與圖7A的實線相同),點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43mm的光束控制部件E的發光裝置的結果,單點劃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52mm的光束控制部件F的發光裝置的結果,雙點劃線表示具有開口部的直徑Φ為3.87mm的光束控制部件G的發光裝置的結果。圖7A及圖7B的橫軸表示距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軸CA的距離(mm),縱軸表示輝度(cd/m2)。由圖7A、圖7B中所示的虛線所包圍的區域是由從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并由光束控制部件A?G的背面入射的光產生的峰,本實施方式的發光裝置120的目的之一是將能夠作為亮部產生原因的該峰降低。此外,在圖7A、圖7B中所示的光束控制部件D、F、G的中心軸CA附近見到的峰是由從發光元件122射出并通過入射面142的頂部及出射面的中心軸而射出的光產生的出射光。對于在中心軸CA附近見到的峰,盡管由于發光元件與光束控制部件向基板安裝時的安裝誤差等會產生差異,然而存在由于入射面142的頂部的曲率半徑增大而該峰的強度增大的趨勢。因此,在基于圖7A及圖7B來確認發明效果的情況下,僅對由虛線包圍的區域內的峰進行確認即可。
[0094]如由圖7A、圖7B的虛線所包圍的區域所示那樣,可知隨著開口部的直徑Φ變大,由光束控制部件A?G的背面入射而向光束控制部件A?G的正上方射出的光逐漸減少。根據這種情況可知,通過增大開口部的直徑Φ,能夠抑制由光束控制部件的背面入射的光導致的、在光束控制部件的正上方部分處的亮部的產生。此外,具有光束控制部件E的發光裝置利用在第一入射面的中央部形成的凸部,將從中心軸CA附近射出的光向側方控制,因此,在中心軸CA附近未檢測出可見到的峰。另外,若還考慮到入射面142的頂部處的入射面142的傾斜角,則能夠得到以下啟示:使用了將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設為規定的范圍內的光束控制部件A?G的發光裝置120,能夠兼顧由入射面142入射的光的適當控制、和由背面141入射的光的降低。
[0095](效果)
[0096]如上所述,本發明的發光裝置120中,凹部145的開口部的直徑Φ為,從自發光元件122的側面射出并到達基板121的光在所述基板上的照度分布中照度最大的位置到光束控制部件122的中心軸CA的距離的2倍以上,且小于“L+12t”,因此,能夠將從發光元件122射出的光控制為所希望的配光。
[0097]工業實用性
[0098]本發明的發光裝置及面光源裝置例如能夠適用于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或一般照明等。
【主權項】
1.一種發光裝置,包括: 發光元件,其配置在基板上,至少從頂面及側面射出光;以及 光束控制部件,其以與所述發光元件的光軸相交的方式配置,用于對從所述發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進行控制, 所述光束控制部件包括: 背面,其以與所述基板隔開間隔的方式配置; 入射面,其是被配置成在俯視時包含所述發光元件的、在所述背面開口的凹部的內表面,使從所述發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以及 出射面,其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向外部射出, 在設所述凹部的開口部的直徑為Φ、俯視時的所述發光元件的最大長度為L、所述發光元件的厚度為t時,所述直徑Φ為,從如下位置到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軸為止的距離的2倍以上、且小于“L+12t”,所述位置是自所述發光元件的側面射出并到達所述基板的光在所述基板上的照度分布中照度最大的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 所述基板與所述背面之間的間隔小于所述發光元件的厚度。3.—種面光源裝置,包括: 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光裝置;以及 光漫射部件,使來自所述發光裝置的光漫射并使其透射。4.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權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裝置;以及 顯示部件,其被從所述面光源裝置射出的光照射。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6019699SQ201610176550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4日
【發明人】藤井悠生
【申請人】恩普樂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