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一基板上設置多個像素區;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相對設置;液晶層,設置在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每個像素區包括:一個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和一個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位于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之上;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包括依次設置的一第一輔部、一第一主部、一第二主部、一第二輔部,第一主部與第二主部沿不同方向以“ㄑ”字形設置在第一輔部與第二輔部之間;第一輔部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主部與第一主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8°且小于等于172°。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的設計提升了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專利說明】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液晶顯示裝置,尤其涉及具有高像素密度的橫向電場驅動方式的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亮度好、對比度高、層次感強、顏色鮮艷、機身薄、省電、無輻射等眾多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液晶電視、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數字相機、計算機屏幕或筆記本電腦屏幕等,在平板顯示領域中占主導地位。
[0003]液晶顯示面板通常是由一彩膜基板(ColorFilter Substrate,CF-Substrate)、一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TFT-ArraySubstrate)以及一配置于兩基板間的液晶層(Liquid Crystal Layer)所構成,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在兩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驅動電壓來控制液晶層的液晶分子的旋轉,將背光模組的光線折射出來產生畫面。按照液晶的驅動方式不同,目前主流市場上的液晶顯示面板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VA)型、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或超扭曲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STN)型、平面轉換(In-Plane Switching, IPS)型、及邊緣場開關(Fringe Field Switching,FFS)型。
[0004]在FFS模式中,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上有呈矩陣排布的多個像素,所述像素具有像素電極、公共電極及薄膜晶體管等,通過對像素電極和公共電極施加不同電壓形成基本平行于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的電場,使液晶分子在平行于薄膜晶體管陣列基板的平面內轉動。
[0005]隨著液晶顯示裝置向高像素密度發展,單個像素所占面積越來越小,如何優化高像素密度顯示產品的單根像素的設計成為現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設置多條柵極線、多條數據線;所述柵極線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數據線沿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多條所述柵極線和多條所述數據線交叉限定多個像素區;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液晶層,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所述液晶層包括液晶,所述液晶為負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每個所述像素區包括:一個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和一個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之上;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包括依次設置的一第一輔部、一第一主部、一第二主部、一第二輔部,所述第一主部與所述第二主部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在所述第一輔部與所述第二輔部之間;所述第一輔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部與所述第一主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8°且小于等于172°。
[0007]優選地,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二主部之間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的第一彎折部和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彎折部連接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二彎折部連接所述第一彎折部和所述第二主部,所述第一彎折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10°且小于等于130°。
[0008]優選地,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輔部與所述第一主部之間的第三彎折部,設置在所述第二輔部與所述第二主部之間的第四彎折部;所述第三彎折部與所述第一主部組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三彎折部與所述第一輔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所述第四彎折部與所述第二主部組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四彎折部與所述第二輔部的夾角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
[0009]優選地,所述第三彎折部、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四彎折部、所述第二主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相對于所述第二方向對稱。
[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輔部在其延伸方向上逐漸變窄。
[0011]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設置成“<”字形,增加了像素疇區,增大了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提升了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通過第一輔部的設置,改善了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尖端液晶向錯的問題,改善了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尖端漏光問題,提升了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0012]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爆炸圖;
[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圖1中單個像素P的示意圖;
[0015]圖3為圖2中沿AA’線截取的剖面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種單個像素P的示意圖;
[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種單個像素P的示意圖;
[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再一種單個像素P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實用新型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對它們的重復描述。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0020]實施例一
[0021]請參照圖1?3,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爆炸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圖1中單個像素P的示意圖,圖3為圖2中沿AA’截取的剖面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第一基板1,第一基板I上設置多條柵極線15、多條數據線14,柵極線15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多條柵極線15連接到柵極信號控制端151,數據線14沿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延伸,多條數據線14連接到數據線信號控制端141,圖1中柵極信號控制端151與數據線信號控制端141位置只是示例性設置,并不局限于此,上述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垂直,多條柵極線15和多條數據線14交叉限定多個像素區P;第二基板3,與第一基板I相對設置;液晶層2,設置在第一基板I與第二基板3之間;液晶層2包括液晶21,液晶21為負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21 ;每個像素區P包括:一個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和一個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18,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位于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18之上;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包括依次設置的一第一輔部161、一第一主部164、一第二主部167、一第二輔部169,第一主部164與第二主部167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在第一輔部161與第二輔部169之間,其中,第一輔部161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主部167與第一主部164的夾角α角度大于等于148°且小于等于172°。圖3中,第一基板I上形成薄膜晶體管陣列層12,平坦化層15覆蓋薄膜晶體管陣列層12,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18和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分別形成在平坦化層15之上,在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和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18之間還設置有絕緣層17。
[0022]液晶顯示裝置采用負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21比采用正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會有更高的穿透率,故本實用新型采用具有負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21。第一輔部161在其延伸方向上逐漸變窄,可以避免在液晶顯示裝置被按壓時第一輔部161區對應的液晶21偏轉發生向錯(液晶分子取向紊亂)問題導致的液晶顯示裝置漏光現象。通過分別設置第一主部164和第二主部167增加了像素疇區,增大了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提升了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通過將第二主部167與第一主部164的夾角α角度設置為大于等于148°且小于等于172°,在保證液晶21配向均勻的情況下能對像素區P內的液晶21實現完全控制。
[0023]如圖4所示,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還包括設置在第一主部164和第二主部167之間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的第一彎折部165和第二彎折部166,第一彎折部165連接第一主部164和第二彎折部166,第二彎折部166連接第一彎折部165和第二主部167,第一彎折部165和第二彎折部166的夾角β角度大于等于110°且小于等于130°,這樣設置可以使第一主部164和第二主部167之間的液晶21更容易配向,避免液晶21向錯。
[0024]如圖5所示,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16還包括設置在第一輔部161與第一主部164之間的第三彎折部162,設置在第二輔部169與第二主部167之間的第四彎折部168;第三彎折部162與第一主部164組成的角為鈍角,第三彎折部162與第一輔部161的夾角Θ角度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第四彎折部168與第二主部167組成的角為鈍角,第四彎折部168與第二輔部169的夾角ε角度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進一步在一像素區P內形成多個疇區,因此,能夠在多個方向上將視角光學地補償,能夠實現寬視角化。
[0025 ]為了整個像素區P內有均勻一致的控制液晶21偏轉的電場,使液晶層2內液晶21有大致均勻的預傾角,方便液晶21均勻取向將第三彎折部162、第一主部164和第一彎折部165與第四彎折部168、第二主部167和第二彎折部166相對于第二方向對稱設置。
[0026]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像素區P中包括薄膜晶體管,薄膜晶體管包括漏極,此部分為常規技術手段,此處不再詳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產生電場控制液晶向不同方向的偏轉,一種情況,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像素電極實現,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公共電極實現,像素電極與公共電極之間設置有絕緣層,此時像素電極的形狀與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的形狀相同,此時第二輔部與漏極電連接,連接方式為常規技術手段,通過在絕緣層設置通孔即可,此時像素區內只設置一根像素電極,相對于現行的多根像素電極設計也能提高開口率,如圖6所示,此時第二輔部169尺寸大于第一輔部161尺寸;又一種情況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公共電極實現,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像素電極實現,像素電極與公共電極之間設置有絕緣層,公共電極的鏤空區形狀與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的形狀相同,此時第一輔部與第二輔部形狀相同,且相對于第二方向對稱。
[0027]綜上,本實用新型通過優化高像素密度的液晶偏轉控制區,增大了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角,提升了液晶顯示裝置的顯示品質。
[0028]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盡管參照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各種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設置多條柵極線、多條數據線;所述柵極線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數據線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多條所述柵極線和多條所述數據線交叉限定多個像素區; 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 液晶層,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與所述第二基板之間;所述液晶層包括液晶,所述液晶為負介電常數的各向異性液晶; 每個所述像素區包括:一個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和一個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位于所述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之上;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包括依次設置的一第一輔部、一第一主部、一第二主部、一第二輔部,所述第一主部與所述第二主部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在所述第一輔部與所述第二輔部之間;其中: 所述第一輔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主部與所述第一主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8°且小于等于172°。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二主部之間沿不同方向以“<”字形設置的第一彎折部和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一彎折部連接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所述第二彎折部連接所述第一彎折部和所述第二主部,所述第一彎折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10°且小于等于130°。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輔部與所述第一主部之間的第三彎折部,設置在所述第二輔部與所述第二主部之間的第四彎折部;所述第三彎折部與所述第一主部組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三彎折部與所述第一輔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 ;所述第四彎折部與所述第二主部組成的角為鈍角,所述第四彎折部與所述第二輔部的夾角角度大于等于140°且小于等于150。ο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彎折部、所述第一主部和所述第一彎折部與所述第四彎折部、所述第二主部和所述第二彎折部相對于所述第二方向對稱。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輔部在其延伸方向上逐漸變窄。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區還包括薄膜晶體管,所述薄膜晶體管包括漏極。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像素電極實現,所述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公共電極實現,所述像素電極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的形狀相同。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輔部與所述漏極電連接。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公共電極實現,所述第二液晶偏轉控制區由像素電極實現,所述公共電極的鏤空區形狀與所述第一液晶偏轉控制區的形狀相同。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輔部與所述第二輔部形狀相同,且相對于所述第二方向對稱。11.如權利要求7或9所述的液晶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電極與所述公共電極之間還設置有絕緣層。
【文檔編號】G02F1/1362GK205691920SQ201620406757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公開號201620406757.5, CN 201620406757, CN 205691920 U, CN 205691920U, CN-U-205691920, CN201620406757, CN201620406757.5, CN205691920 U, CN205691920U
【發明人】馬揚昭, 沈柏平, 吳玲
【申請人】廈門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 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