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包括顯示面和與顯示面相對的背面;面板連接件,面板連接件的一端固定在顯示面板的背面的周邊區域,面板連接件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支撐顯示面板的第一支撐面,第一支撐面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背光模組,包括設置于顯示面板的背面一側的背板和膠框;其中,膠框固定在背板的四周,并與面板連接件位置對應,且膠框在靠近顯示面板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與第一支撐面共同配合,以支撐顯示面板的第二支撐面,第二支撐面上形成有與第一卡扣部匹配的第二卡扣部,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相互卡合固定。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能夠實現無邊框設計,且能夠提高模組整體品質,結構易組裝,可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液晶顯示裝置(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機身薄、省電、無福射等眾多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有市場上的液晶顯示裝置大部分為背光型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及背光模組(backlight module)。隨著液晶顯示裝置生產技術不斷的發展,液晶顯示裝置逐步趨向窄邊框化,進一步向無邊框方向發展,而無邊框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面板的固定方式,成為當今的一大課題。目前,現有技術中無邊框液晶顯示裝置的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源的固定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0003]第一種方式,將液晶顯示面板直接粘貼在背光源上。如圖1所示,該顯示裝置的背光源包括背板10、光學部件20和膠框30,其中,光學部件20容置于背板10內,液晶顯示面板40的后部直接通過雙面膠50粘合在背光源的膠框30之上。這種固定方式結構相對簡單,易實現,但是缺點是液晶顯示面板10直接粘貼在背光源上,液晶顯示面板40無自由度,尤其是Z向無自由度,在液晶顯不面板40 (尤其是ADS或IPS顯不模式液晶顯不面板)在受:到擠壓時,液晶顯示面板受到的擠壓作用力不能得到緩沖,從而液晶顯示面板會存在LO漏光風險;
[0004]第二種方式,液晶顯示面板通過連接件來與背光源進行固定連接。但是,現有技術中無邊框液晶顯示裝置所采用的連接件連接結構存在著以下問題:連接件的連接結構不合理,影響液晶顯示面板的整體強度,存在信賴性及LO漏光問題;且連接件的存在影響液晶顯示裝置的薄化(Slim)程度,目前的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源之間的連接件連接結構不利于顯示裝置薄化;此外,現有的連接件連接結構在連接處需要極高的定位性;并且,現有技術中無邊框液晶顯示裝置所采用的連接件連接結構在工藝上較難實現。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能夠實現無邊框設計,且能夠提高模組整體品質,結構易組裝,可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
[0006]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包括:
[0008]顯示面板,包括顯示面和與所述顯示面相對的背面;
[0009]面板連接件,所述面板連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的周邊區域,所述面板連接件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顯示面板的第一支撐面,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以及,[0010]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一側的背板和膠框;其中,所述膠框固定在所述背板的四周,并與所述面板連接件位置對應,且所述膠框在靠近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支撐面共同配合,以支撐所述顯示面板的第二支撐面,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卡扣部匹配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相互卡合固定。
[0011]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之間設置有緩沖部件。
[001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卡勾,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向內凹陷的勾槽,所述卡勾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內;
[0013]或者,
[0014]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向內凹陷的勾槽,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卡勾,所述卡勾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內。
[0015]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撐面包括與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平行的第一平面以及用于對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進行引導定位的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一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導面上;
[0016]所述第二支撐面包括用于與所述第一平面配合的第二平面以及用于與所述第一引導面配合的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二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導面上。
[001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引導面包括相對于所述顯示面板傾斜的第一斜面;
[0018]所述第二引導面包括與所述第一斜面傾斜角度一致的第二斜面。
[001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并向遠離所述顯示面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一端的頭部;
[0020]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插裝孔與所述插裝孔貫通的用于容置所述頭部的容置空間;
[0021]其中,所述插裝孔的內徑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徑,并小于所述頭部的外徑,當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所述插裝孔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進入所述容置空間,并與所述頭部配合卡合固定。
[0022]進一步的,所述插裝孔的靠近所述面板連接件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端面具有與所述第三引導面配合的第四引導面。
[0023]進一步的,所述膠框的外側面上向內凹陷形成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相貫通的用于方便將插裝于所述插裝孔內的插入件拆卸的預留空間。
[0024]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并向靠近所述顯示面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一端的頭部;
[0025]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插裝孔與所述插裝孔貫通的用于容置所述頭部的容置空間;
[0026]其中,所述插裝孔的內徑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徑,并小于所述頭部的外徑,當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所述插裝孔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進入所述容置空間,并與所述頭部配合卡合固定。
[0027]進一步的,所述插裝孔的遠離所述面板連接件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端面具有與所述第三引導面配合的第四引導面。進一步的,所述面板連接件與所述顯示面板通過粘貼部件粘貼固定。
[0028]進一步的,所述面板連接件為連續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的周邊區域設置的整體結構;或者,所述面板連接件間隔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的周邊區域分布的分體結構。
[002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30]上述方案,通過面板連接件上的第一卡扣部和膠框上的第二卡扣部進行卡扣配合,實現無邊框顯示裝置中顯示面板與背光源的固定,結構簡單,定位卡合方便,易組裝;且顯示面板可以通過膠框進行支撐,無需單獨設置面板支撐構件,有利于無邊框顯示裝置的薄化;并且,通過在第一支撐面和第二支撐面上分別設置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保證顯示面板有Z向自由度,能解決大尺寸ADS或IPS顯示模式液晶顯示面板的LO漏光問題;此外,由于在顯示面板上設置的面板連接件可以增強顯示面板的整體強度,提高顯示模組整體品質。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圖1表示 現有技術中無邊框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與背光源的第一種固定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2表示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3表示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4]圖4表示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5表示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第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6表示本發明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第五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0038]如圖2至6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其包括:
[0039]顯示面板100,包括顯示面和與所述顯示面相對的背面;
[0040]面板連接件200,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顯示面板100的背面的周邊區域,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顯示面板100的第一支撐面201,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以及,
[0041]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100的背面一側的背板300和膠框400 ;其中,所述膠框400固定在所述背板300的四周,并與所述面板連接件200位置對應,且所述膠框400在靠近所述顯示面板100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共同配合,以支撐所述顯示面板100的第二支撐面401,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形成有與所述第—^扣部匹配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相互卡合固定。
[0042]上述方案,是通過面板連接件200上的第一卡扣部和膠框400上的第二卡扣部進行卡扣配合,來實現無邊框顯示裝置中顯示面板100與背光源的固定,結構簡單,定位卡合方便,易組裝;且顯示面板100可以通過膠框400進行支撐,無需單獨設置面板支撐構件,有利于無邊框顯示裝置的薄化;并且,通過在第一支撐面201和第二支撐面401上分別設置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保證顯示面板100有Z向自由度,能解決大尺寸ADS或IPS顯示模式液晶顯示面板100的LO漏光問題;此外,由于在顯示面板100上設置的面板連接件200可以增強顯示面板100的整體強度,提高顯示模組整體品質。
[0043]還需說明的是,本發明所提供的無邊框顯示裝置的顯示面板優選為液晶顯示面板,其包括上基板110、下基板111和設置于上、下基板之間的液晶,其中在所述上基板110上方設有上偏振片113,下基板111下方還設有下偏振片114。
[0044]本發明所提供的進一步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和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之間設置有緩沖部件。采用上述方案,通過在第一支撐面201和第二支撐面401之間設置緩沖部件,可以進一步保證在顯示面板100受到Z向擠壓時,由于緩沖部件的存在,可以改善大尺寸ADS或IPS顯示模式液晶顯示面板100的LO漏光問題。
[0045]在本發明所提供的進一步技術方案中,該緩沖部件可以是采用軟質材料制成的緩沖墊500。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該緩沖部件的結構并非僅局限于此。
[0046]本發明所提供的進一步技術方案中,在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和第二支撐面401之間設置有用于對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進行引導定位的引導定位結構。通過引導定位結構的設置,使得第一卡扣部和第二卡扣部能夠準確、方便地定位,以更好地組裝。
[0047]本發明所提供的進一步技術方案中,所述面板連接件200與所述顯示面板100通過粘貼部件600粘貼固定。上述方案,顯示面板100與面板連接件200可以通過雙面膠等粘貼部件粘合在一起,組成顯示面板100模塊(Panel Ass’y)。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顯示面板100與面板連接件200的固定方式并非僅限于此。
[0048]本發明所提供的進一步技術方案中,所述面板連接件200可以是連續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100的周邊區域設置的整體結構。采用上述方案,面板連接件200為一個整體結構,可以圍繞顯示面板100的四周連續地設置,與面板連接件200的接觸面積大,可以增強顯示面板100的整體強度。此外,所述面板連接件200也可以是采用分體結構,其可以間隔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100的周邊區域分布。
[0049]此外,在本發明所提供的無邊框顯示裝置中,第一^^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具體配合方式可以有多種,以下舉例說明本發明所提供的無邊框顯示裝置中面板連接件200與膠框400的幾種優選卡合配合方式,以更好地解釋本發明。
[0050]實施例1
[0051]圖2所示為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0052]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該無邊框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100、面板連接件200和背光源,其中,顯示面板100包括顯示面和與所述顯示面相對的背面,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顯示面板100的背面的周邊區域,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顯示面板100的第一支撐面201,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所述顯示面板100與所述面板連接件200共同組成顯示面板100模組;
[0053]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背板300、膠框400和光學組件700,所述背板300和膠框400均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100的背面一側,所述光學組件700固定在所述背板300中部的容置腔內,所述膠框400通過側邊卡扣(Hook)連接在所述背板300的四周,組成背光源(BLU);
[0054]所述膠框400的位置與所述面板連接件200位置對應,且所述膠框400在靠近所述顯示面板100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共同配合,以支撐所述顯示面板100的第二支撐面401,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卡扣部匹配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相互卡合固定。
[0055]其中,如圖2所述,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的卡勾701,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向內凹陷的勾槽702。所述卡勾701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100朝所述背板300方向(Z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702內。本實施例是通過卡勾701與勾槽702的配合方式來實現面板連接件200與膠框400之間的卡合固定,這種方式結構更為簡單,組裝方便。
[0056]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包括與所述顯示面板100的背面平行的第一平面201a以及用于對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進行引導定位的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一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導面上;所述第二支撐面401包括用于與所述第一平面201a配合的第二平面401a以及用于與所述第一引導面配合的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二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導面上。上述方案中,所述引導結構是由第一引導面和第二引導面形成,應當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所述引導結構也可以采用其他結構。
[0057]優選的,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導面包括相對于所述顯示面板100傾斜的第一斜面201b ;所述第二引導面包括與所述第一斜面201b傾斜角度一致的第二斜面401b。上述方案中,通過引導斜面配合的方式可以實現對卡勾701和勾槽702的引導定位,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一引導面和第二引導面也可以是其他結構,例如相互配合的弧形曲面等,在此不再一一列舉。
[0058]此外,還需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第一斜面201b形成于所述第一平面201a的外圍,所述第二斜面401b形成于所述第二平面401a的外圍。且第一斜面自靠近所述第一平面的一側 至遠離所述第一平面的一側距離顯示面板的高度逐漸較小,也就是說,所述第一斜面的傾斜方向是自外側至內側從上到下傾斜,這樣更利于顯示面板和背光源的組裝。應當理解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位置和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0059]此外,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平面201a和所述第二平面401a之間設置有緩沖墊500,用于對顯示面板100進行Z向緩沖。
[0060]實施例2
[0061]圖3所示為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0062]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相同之處在于,都是采用卡勾701與勾槽702的配合實現面板連接件200與膠框400的卡合固定,且都是采用斜面配合實現卡合組裝過程中的引導定位作用;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僅在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向內凹陷的勾槽702,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的卡勾701,所述卡勾701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100朝所述背板300方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702內。
[0063]實施例3
[0064]圖4所示為本發明第三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0065]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第一^^扣部和第二卡扣部的配合方式是采用紐扣式卡合固定方式。具體地,
[0066]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并向遠離所述顯示面板100方向延伸的延伸部801a ;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801a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100 —端的頭部801b ;
[0067]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的插裝孔802與所述插裝孔802貫通的用于容置所述頭部801b的容置空間803。
[0068]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面板連接件200上的插入件可以在組裝該顯示裝置時,向所述顯示面板100朝所述背板300方向(Z向)施加按壓力,所述插裝孔802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801b穿過,而進入所述容置空間803,由于所述頭部801b的外徑大于所述插裝孔802的內徑,因此,所述頭部801b會與所述插裝孔802配合,而實現卡合固定。
[0069]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插裝孔802的靠近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801b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801b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100的一端端面具有與所述第三引導面配合的第四引導面。通過第三引導面和第四引導面的設置,可以方便所述插入件的頭部801b插裝入所述插裝孔802內。
[0070]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引導面是由所述插裝孔802的開口端的第三斜面804形成;所述頭部801b的端部形成由第四斜面805,所述第四引導面是由所述頭部801b的端面上的第四斜面805形成。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所述第三引導面和所述第四引導面也可以是其他結構,例如相互配合的弧狀曲面結構等,例如所述頭部801b可以設計為球形頭部(如圖6所示)。
[0071 ] 此外,為了方便將插裝于所述插裝孔802內的插入件拆卸下來,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膠框400的外側面上向內凹陷形成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803貫通的預留空間900。當需要將顯示面板100與背光源拆卸下時,可以從所述預留空間900向所述插入件的頭部801b朝向顯示面板100的作用力,插入件的頭部801b迫使所述插裝孔802彈性變形,從而從所述插裝孔802內拔出,顯示面板100即可從背光源拆卸下來。
[0072]此外,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面201和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之間可以設置緩沖墊 500。
[0073]實施例4
[0074]圖5所示為本發明第四種實施例的示意圖。
[0075]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相同之處在于,都是采用插裝孔802與插入件的配合實現面板連接件200與膠框400的卡合固定。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不同之處僅在于:
[0076]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二支撐面401上,并向靠近所述顯示面板100方向延伸的延伸部801a ;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801a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100 —端的頭部801b,其中,所述插裝孔802的內徑大于所述延伸部801a的外徑,并小于所述頭部801b的外徑;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201上的插裝孔802和形成于所述面板連接件200上并與所述插裝孔802貫通的容置空間803 ;
[0077]并且,所述插裝孔802的遠離所述面板連接件200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801b進行引導的所述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801b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100的一端端面形成有與所述第三弓I導面配合的所述第四引導面。
[0078]本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面板連接件200上的插入件可以在組裝該顯示裝置時,向所述顯示面板100朝所述背板300方向(Z向)施加按壓力,所述插裝孔802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801b穿過,而使得所述頭部801b進入所述容置空間803,由于所述頭部801b的外徑大于所述插裝孔802的內徑,因此,所述頭部801b會與所述插裝孔802配合,而實現卡合固定。
[0079]此外,本實施例中,由于容置空間803設置于面板連接件200上,因此,本實施例與實施例3不同之處還在于,所述膠框400的外側不需設置預留空間。
[0080]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的結構還可以是以上幾種卡合固定方式的任意組合。
[0081]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顯示面板,包括顯示面和與所述顯示面相對的背面; 面板連接件,所述面板連接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的周邊區域,所述面板連接件的另一端形成有用于支撐所述顯示面板的第一支撐面,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形成有第一卡扣部;以及, 背光模組,所述背光模組包括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一側的背板和膠框;其中,所述膠框固定在所述背板的四周,并與所述面板連接件位置對應,且所述膠框在靠近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第一支撐面共同配合,以支撐所述顯示面板的第二支撐面,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形成有與所述第一卡扣部匹配的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相互卡合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撐面和所述第二支撐面之間設置有緩沖部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卡勾,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向內凹陷的勾槽,所述卡勾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內; 或者, 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向內凹陷的勾槽,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凸設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卡勾,所述卡勾能夠在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發生彈性變形,以卡合固定于所述勾槽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撐面包括與所述顯示面板的背面平行的第一平面以及用于對所述第一卡扣部和所述第二卡扣部進行引導定位的第一引導面,所述第一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引導面上; 所述第二支撐面包括用于與所述第一平面配合的第二平面以及用于與所述第一引導面配合的第二引導面,所述第二卡扣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引導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導面包括相對于所述顯示面板傾斜的第一斜面; 所述第二引導面包括與所述第一斜面傾斜角度一致的第二斜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并向遠離所述顯示面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一端的頭部; 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插裝孔與所述插裝孔貫通的用于容置所述頭部的容置空間; 其中,所述插裝孔的內徑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徑,并小于所述頭部的外徑,當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所述插裝孔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進入所述容置空間,并與所述頭部配合卡合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裝孔的靠近所述面板連接件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的遠離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端面具有與所述第三引導面配合的第四引導面。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膠框的外側面上向內凹陷形成有一與所述容置空間相貫通的用于方便將插裝于所述插裝孔內的插入件拆卸的預留空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的插入件,所述插入件包括連接于所述第二支撐面上,并向靠近所述顯示面板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連接在所述延伸部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一端的頭部; 所述第二卡扣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撐面上的插裝孔與所述插裝孔貫通的用于容置所述頭部的容置空間; 其中,所述插裝孔的內徑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徑,并小于所述頭部的外徑,當向所述顯示面板朝所述背板方向施加按壓力時,所述插裝孔能夠發生彈性變形,以供所述頭部進入所述容置空間,并與所述頭部配合卡合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裝孔的遠離所述面板連接件的開口端形成有用于對所述頭部進行引導的第三引導面;所述頭部的靠近所述顯示面板的一端端面具有 與所述第三引導面配合的第四引導面。
11.根據權利要求ι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連接件與所述顯示面板通過粘貼部件粘貼固定。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邊框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連接件為連續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的周邊區域設置的整體結構; 或者,所述面板連接件為間隔地環繞所述顯示面板的周邊區域分布的分體結構。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103792706SQ201410043592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28日
【發明者】趙峰, 王丹, 李承珉, 鄒斌, 郭俊杰, 浩育濤 申請人:北京京東方顯示技術有限公司,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