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感光構件盒以及使用它的處理盒和圖像形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照相型圖像形成設備,以及在該圖像形成設備中使用的感光構件盒和處理盒。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電子照相型串聯式(tandem)彩色激光打印機,該打印機可拆卸地容納有多個感光構件盒。這類感光構件盒包括形成有承載部的盒框體,以及橫向端部支撐在盒框體的承載部的感光鼓。在這類感光構件盒中,提出了一種盒框體可分為上框體和下框體的感光構件盒。具體來說,能沿著經過各承載部的豎直中心的平面將盒框體分為上框體和下框體(例如,參見日本特開昭62-153964號公報)。 該感光構件盒這樣安裝,首先將其感光鼓安裝到下框體,然后將上框體與下框體相配合。這樣,與盒框體一體形成的情況相比,便于將感光鼓安裝到盒框體。
發明內容
在上述感光構件盒中,由于盒框體分為上框體和下框體,因而盒框體的強度可能不足。因此,可以想見,支撐在盒框體的感光鼓可能不能相對于盒框體準確定位。其結果是,當感光構件安裝到打印機的主體時,可能不能獲得足夠的感光鼓相對于主體的安裝精度,這可能導致圖像形成故障。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感光構件盒,該感光構件盒能夠便于感光構件安裝到上框體和下框體,并且能夠實現感光構件相對于上框體和下框體的準確定位。本發明還涉及一種使用該感光構件盒的處理盒和圖像形成設備。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感光構件盒,包括感光構件、框體和一對保持構件。感光構件限定沿軸線方向延伸的第一軸線,被配置為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所述感光構件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相互相對的軸向端部。框體包括一對感光構件接收部,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被配置為接收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所述框體包括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能夠沿與所述軸線方向相垂直的規定方向相互分離和相互組合,從而所述第一框體提供每個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框體提供每個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的其余部分。一對保持構件被配置為保持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每個所述保持構件與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兩者相配合。優選地,感光構件盒還包括一對軸支承構件,所述軸支承構件被配置為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每個所述保持構件被配置為通過相應的所述軸支承構件來保持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優選地,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形成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為當所述保持構件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時,與所述第一框體相配合。優選地,每個所述保持構件還包括連結部,所述連結部用于與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相連結。優選地,所述第一框體形成有第一槽,所述第二框體形成有第二槽。所述保持構件能夠在所述連結部連結到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狀態下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以將所述保持構件配合到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優選地,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包括中空的圓筒部,所述圓筒部被配置為在其內部容納所述感光構件的每個所述軸向端部,所述圓筒部設置有施壓部,所述施壓部被配置為朝著所述框體的相應的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對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施壓。優選地,所述圓筒部具有內周面,所述施壓部與所述圓筒部一體形成,從而所述施壓部從所述圓筒部的所述內周面沿徑向向內突出。優選地,所述第二框體包括電暈帶電器和清潔單元。所述電暈帶電器包括沿所述 軸線方向延伸的、用于使所述感光構件帶電的帶電線纜。所述清潔單元包括清潔構件,其能沿所述軸線方向沿著所述帶電線纜運動,以清潔所述帶電線纜;以及操作部,被配置為沿所述軸線方向運動以使所述清潔構件沿著所述帶電線纜運動,所述操作部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為當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帶電線纜沿所述軸線方向的一端時,與所述軸支承構件中的一個相配合。根據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處理盒,包括感光構件盒;以及顯影盒,其能夠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裝到所述感光構件盒。所述顯影盒包括顯影框體,其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相互相對的端部;以及顯影劑承載構件,其限定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被配置為繞著所述第二軸線旋轉,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到所述顯影框體的所述端部,當所述顯影盒安裝在所述感光構件盒時,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面對并接觸所述感光構件。優選地,所述感光構件盒還包括一對分離構件,所述分離構件被配置為當所述顯影盒安裝在所述感光構件時,使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從所述感光構件分離,當沿所述軸線方向投影時,每個所述分離構件位于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之間的位置,所述分離構件被配置為沿離開所述感光構件的方向對所述顯影框體的所述端部施壓,以使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從所述感光構件分離。優選地,每個所述保持構件還包括蓋部,所述蓋部被配置為從沿所述軸線方向的外部覆蓋相應的所述分離構件,所述分離構件被所述蓋部支撐到所述第一框體。根據本發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處理盒;以及主殼體,所述處理盒能夠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安裝在所述主殼體中。優選地,所述主殼體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為相對于所述主殼體對所述處理盒定位。所述處理盒包括被定位部,所述被定位部被配置為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能夠與所述定位部相抵接,作為所述處理盒的所述被定位部與所述主殼體的所述定位部相抵接的結果,所述處理盒相對于所述主殼體定位。優選地,所述主殼體還包括引導部,所述引導部被配置為引導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當所述處理盒正在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所述保持構件中的一個被沿著所述引導部引導。優選地,所述保持構件由滑動性比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的滑動性高的材料制成。
優選地,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包括中空的圓筒部,所述圓筒部被配置為在其內部容納所述感光構件的每個所述軸向端部,所述圓筒部設置有施壓部,所述施壓部被配置為朝著所述框體的相應的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對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施壓。所述圓筒部具有內周面,所述施壓部與所述圓筒部一體形成,從而所述施壓部從所述圓筒部的所述內周面沿徑向向內突出。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所述施壓部朝著所述定位部關出。根據這些構造,為了安裝鼓盒框體,首先將感光構件安裝到第一框體,從而感光構件的軸向端部由感光構件接收部的一部分接收,然后,安裝第二框體,從而感光鼓的軸向端部由感光構件接收部的其余部分接收。這樣,容易地將感光構件安裝到框體(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此外,由于一對保持構件保持感光構件的軸向端部,并且與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相配合,因此,能增強框體(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的強度,能夠以高精度相對于框體對感光構件定位。
換句話說,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感光構件盒,能夠在提高感光構件相對于框體的定位精度的同時,平滑地將感光構件安裝到框體。
通過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本發明的特征和優點以及其他目的將變得清楚,其中圖I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作為圖像形成設備的彩色打印機的剖視圖,該彩色打印機包括主殼體,在主殼體中安裝多個處理盒;圖2是當從左上方看時,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處理盒的立體圖,該處理盒包括鼓盒和顯影盒;圖3是構成鼓盒的鼓盒框體的上框體和下框體的立體圖;圖4A是當從左上方看時,設置在鼓盒的保持構件的立體圖;圖4B是當從右下方看時,保持構件的立體圖;圖5是不意圖,不出感光鼓和安裝到感光鼓的一對軸支承構件;圖6是示意圖,示出如何將圖5的感光鼓安裝到下框體,以及接下來如何將上框體安裝到支撐感光鼓的下框體;圖7是示意圖,示出接下來如何將保持構件安裝到相互安裝在一起的上框體和下框體;圖8是當從左上方看時,根據本實施方式的鼓盒的立體圖;圖9是左視圖,用于說明如何將保持構件安裝到上框體和下框體,其中,(A)示出在保持構件尚未安裝的狀態下,上框體和下框體的左視圖;(B)示出在保持構件正安裝到上框體和下框體的狀態下,上框體和下框體的左視圖;(C)示出在保持構件已安裝到上框體和下框體的狀態下,上框體和下框體的左視圖;圖10是在處理盒已安裝到圖I的打印機的狀態下,圖2的處理盒的左視圖,其中,感光鼓與顯影盒的顯影輥相接觸;圖11是在處理盒已安裝到圖I的打印機的狀態下,圖2的處理盒的左視圖,其中,顯影盒的顯影輥與感光鼓分離;以及圖12是用于說明如何將圖2的處理盒安裝到圖I的打印機的圖,其中,(A)是當處理盒正安裝到打印機的主殼體時,處理盒的后視圖;(B)是當處理盒已安裝到打印機的主殼體時,圖2的處理盒的后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圖I 12⑶來說明作為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設備的打印機I,其中,為了避免重復說明,對類似的零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來表示。I、彩色打印機的整體結構
如圖I所示,打印機I是水平直接串聯式彩色打印機。關于打印機I和從打印機I卸下的鼓盒22(如圖2 9(C)所示),其方向基于如下假設,即,打印機I和鼓盒22分別放置在水平面上。順便提及,圖2 9(C)中鼓盒22的左右方向(橫向)與打印機I的左右方向(當鼓盒22安裝到打印機I時)相同。換句話說,關于打印機I的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與關于從打印機I卸下的鼓盒22的方向(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不同。將鼓盒22安裝到打印機I,使得鼓盒22的前部面朝著打印機I的前上部,鼓盒22的后部面朝著打印機I的。參考圖1,打印機I包括主殼體2,該主殼體2是權利要求所稱的主殼體的一個例子,呈大致盒狀。主殼體2具有上端部,該上端部設置有能打開和關閉的上蓋50。在主殼體2中,沿前后方向并排布置有與4種顏色的調色劑(黑、黃、品紅、青)相對應的四個感光鼓3。每個感光鼓3面對它們設置有電暈帶電器4、LED單元5和顯影輥6 (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顯影劑承載構件的一個例子)。在感光鼓3的外周面被電暈帶電器4均勻帶電之后,基于預先確定的圖像數據,LED單元5對該外周面進行曝光,從而在該外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然后,通過將承載在顯影輥6上的調色劑供給到相應感光鼓3,在感光鼓3的外周面上形成與靜電潛像相對應的可見調色劑圖像。在主殼體2的下部設置有片材盒7 (sheet cassette),用于在其中以堆疊的狀態容納片材P。容納在片材盒7中的片材P被各個輥輸送到輸送帶8。輸送帶8沿前后方向延伸,位于感光鼓3正下方的位置。在相對于輸送帶8與感光鼓3相反的位置,設置有轉印輥9。由于施加到每個轉印輥9的轉印偏壓,形成在每個感光鼓3的外周面上的調色劑圖像依次轉印和疊加在片材P上,從而在片材P上形成彩色圖像。已形成有彩色圖像的片材P然后被輸送到設置在輸送帶8的下游的定影單元10。形成有彩色圖像的片材P在定影單元10被熱定影到片材P上。然后,承載有彩色圖像的片材P被排出到設置在上蓋50的排出盤11。2、處理盒的結構打印機I在其中可拆卸地容納與四種顏色的調色劑相對應的四個處理盒21。在安裝了的情況下,處理盒21沿前后方向并排布置在主殼體2中。當上蓋50打開時,每個處理盒21可安裝到主殼體2,或者從主殼體2卸下。每個處理盒21包括鼓盒22,以及可從鼓盒22卸下或安裝到鼓盒22的顯影盒23。(I)顯影盒參考圖1,每個顯影盒23包括顯影盒框體30,該顯影盒框體30呈大致盒狀,其后下側朝下開放。在顯影盒框體30的下端部,設置有顯影輥6。顯影棍6沿左右方向(橫向)延伸,包括顯影棍軸16,其限定沿橫向延伸的軸線X2 ;以及橡膠輥17,其設置在顯影輥軸16周圍,以覆蓋顯影輥軸16。橡膠輥17的后下部暴露在顯影盒框體30的外側。顯影輥軸16的橫向端部分別可旋轉地支撐在顯影盒框體30的左、右側壁31 (參見圖2),從而顯影輥6可繞著軸線X2旋轉(參見圖10)。顯影輥6的軸線用作顯影輥6的旋轉軸線,因而以下將其稱為“第二旋轉軸線X2”。顯影盒23還包括供給輥13,用于將調色劑供給到顯影輥6 ;限制片14,用于限制在顯影輥6上形成的調色劑層的厚度;以及攪拌器12。調色劑容器(在圖中無附圖標記) 位于供給輥13和限制片14的上方,用于容納作為顯影劑的調色劑。攪拌器12位于調色劑容器內,用于攪拌儲存在調色劑容器中的調色劑。如圖10所示,在顯影盒框體30的每個橫向端部,設置有齒輪蓋160。每個齒輪蓋160呈大致盒狀,沿橫向朝內開放。齒輪蓋160具有這樣的尺寸(沿前后方向和沿上下方向的長度),使得齒輪蓋160能完全覆蓋位于顯影盒框體30的每個側壁31的各齒輪。每個齒輪蓋160具有橫向外表面,在該橫向外表面上形成有抵接部159。更具體地,抵接部159設置在齒輪蓋160的橫向外表面的后部。抵接部159在側視圖中呈大致矩形。如后面將要說明的,每個抵接部159具有當顯影盒23安裝到鼓盒22時,與每個分離構件146的抵接面149相接觸的后表面。(2)鼓盒鼓盒22包括由聚苯乙烯(polystyrene)制成的鼓盒框體24(與權利要求所稱的框體相對應)。鼓盒框體24由下框體33 (權利要求所稱的第一框體的一個例子)和上框體34 (權利要求所稱的第二框體的一個例子)構成。下框體33包括一對下框體側壁35,前壁55,后壁61,以及下壁67,如圖3所示。下框體側壁35沿橫向相互相對。每個下框體側壁35具有用作前側壁36的前部和用作后側壁37的后部,前側壁36和后側壁37 —體地構成每個下框體側壁35。參考圖9(A) (C),前側壁3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以及從該后部的前端部向前上方傾斜延伸的前部。在前側壁36的后端部,形成有被配合部47。被配合部47呈大致平板狀,從每個前側壁36的外表面的上周端部沿橫向向外突出。如圖3所示,在被配合部47上形成有配合孔51。配合孔51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沿上下方向穿透被配合部47。后側壁37具有從前側壁36的后端部向后延伸的前部,以及從該前部的后端部向后上方傾斜延伸的后部,如圖9(A) (C)所示。每個后側壁37 —體地包括第一框體配合部38、分離軸39、以及下接收部40,如圖3所示。第一框體配合部38呈大致平板狀,從后側壁37的前部的上周端部向上延伸。第一框體配合部38具有形成有鉤部48的上端部。鉤部48沿上下方向的剖面呈大致鉤狀,從第一框體配合部38的外表面沿橫向向外突出。
分離軸39位于第一框體配合部38的外周面上。分離軸39呈大致圓柱狀,從第一框體配合部38的外周面沿橫向向外突出。下接收部40位于分離軸39的后方。下接收部40包括下接收槽43和下軸套42。下接收槽43形成在后側壁37的上周端,位于沿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下接收槽43從后側壁37的上周端向下凹,從而在側視圖中呈半圓形。下接收槽43具有周端部,下軸套42從該周端部沿橫向向外突出。下軸套42因而在側視圖中呈跟隨下接收槽43的外輪廓的半圓形。此外,如圖9(A)所示,在下軸套42的下方形成下槽44形成。下槽44形成為面對下軸套42的外輪廓的弓形。下槽44具有限定窄寬度槽46的前部,以及限定寬寬度槽45的后部。寬寬度槽45的寬度是窄寬度槽46的寬度的大約兩倍。前壁55連接在下框體側壁35的前端部之間。前壁55形成為跟隨每個前側壁36 的前部的下端部的外輪廓,向前上方傾斜延伸。如圖9 (A)所示,前壁55具有上端部,在該上端部上設置有一對施壓機構56。具體來說,施壓機構56位于前壁55的上端部的背面(后表面),沿橫向相互面對。當顯影盒23安裝到鼓盒22時,每個施壓機構56的位置與顯影盒框體30的前壁的每個橫向端部相一致(也參見圖10)。每個施壓機構56包括筒部57和彈簧構件58。筒部57在側視圖中的剖面呈大致U形,其開放端面朝前。彈簧構件58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空線圈狀。彈簧構件58容納在由筒部57限定的內部空間中。具體來說,在每個施壓機構56中,彈簧構件58以被壓縮的狀態夾在筒部57的端壁的前側面和前壁55的上端部的背面之間。因此,筒部57可相對于前壁55沿前后方向運動,并且在通常情況下被彈簧構件58的偏壓力向后施加偏壓。后壁61連接在每個后側壁37的后部的后端部之間。如圖9(A)所示,后壁61在左視圖中向后上方傾斜延伸。后壁61具有形成有一對切口 63的上端部,如圖3所示。每個切口 63以相互間保持規定距離的方式沿橫向相互相對。在后壁61上,形成有一對第二框體配合部62和一對下固定部65 (參見圖3)。第二框體配合部62沿橫向與切口 63相一致。每個第二框體配合部62形成為大致平板狀,其沿橫向的寬度與每個切口 63沿橫向的寬度大致相同,其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切口 63沿上下方向的高度。每個第二框體配合部62及其相應的切口 63相互一體形成(與后壁61是一體的)。每個第二框體配合部62具有形成有鉤部64的后表面。鉤部64具有呈鉤形的豎直剖面,從第二框體配合部62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向后突出。每個下固定部65設置在后壁61的每個橫向端部。下固定部65呈大致圓柱狀,從后壁61的每個橫向端部的內周面向上突出。下固定部65具有上表面,在該上表面上的徑向中央位置,形成有螺絲孔66。下壁67連接在前側壁36的下端部之間。下壁67具有前端部,該前端部連接到前壁55的后端部。下壁67的后端部、每個后側壁37的下周端部和后壁61的下周端部限定第一開口部69。第一開口部69因而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如圖3所示。參考圖3,上框體34包括一對上框體側壁71,它們沿橫向相互相對;以及上壁88,其連接在上框體側壁71的上端部之間。如圖9 (A) (C)所示,每個上框體側壁71具有側視圖大致呈矩形的前部,以及從該前部的后上端部向后延伸的后部。該后部在左視圖中也呈大致矩形。每個上框體側壁71包括框體被配合部72和上接收部78,如圖3所示。當下框體33與上框體34相組裝(相互安裝)時,每個框體被配合部72用于與每個第一框體配合部38配合,每個上接收部78用于與每個下接收部40相連結。框體被配合部72從上框體側壁71的前下端部向上延伸。框體被配合部72呈大致矩形框狀,其上部和下部沿上下方向相互連通。框體被配合部72具有形成有一對縫73的橫向外壁,以及形成有突出肋75的橫向內壁,該橫向外壁和橫向內壁沿橫向相互面對。更具體地,每個縫73呈大致U形,從外壁的上周端向下凹。縫73沿前后方向對齊,從而使它們之間的被配合部74位于外壁。換句話說,被配合部74由沿前后方向對齊的一對縫73限定。突出肋75形成在內壁的外表面上的沿橫向與被配合部74相對的位置,即,內壁的外表面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的位置。突出肋75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沿橫向向外突出,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接收部78設置在每個上框體側壁71的前部。上接收部78包括上槽80和上軸套79。上槽80從每個上框體側壁71的下周端向上凹,以在側視圖中形成半圓形。跟隨上槽80的外輪廓,上軸套79呈半圓形,從上槽80的周端部沿橫向向外突出,以形成半圓形的側視圖。此外,上部槽81形成在上軸套79的上方,從而上部槽81呈面對上軸套79的外輪廓的弓形。參考圖9 (A),上部槽81具有限定寬寬度槽82的前部,以及限定窄寬度槽83的后部。寬寬度槽82的寬度是窄寬度槽83的寬度的大約兩倍。每個上框體側壁71還包括凹部77,如圖3和9 (A) (C)所示。凹部77具有大致U形的側視圖,從每個上框體側壁71的前部的上周端向下凹。上壁88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沿橫向延伸,如圖3所示。在上壁88上,形成有一對穿孔76、一對上固定部89、一對被配合孔91 (參見圖12)、以及線纜露出槽93。每個穿孔76形成在上壁88的每個橫向端部,使得每個穿孔76與形成在每個上框 體側壁71的每個凹部77相連續。穿孔76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沿上下方向穿透上壁88。上固定部89形成在上壁88的后端部,每個上固定部89位于沿橫向與下框體33的每個下固定部65相一致的位置(位于上壁88的后端部的每個橫向端部)。每個上固定部89從上壁88的上表面向下凹,從其后側看時呈大致U形。上固定部89具有上表面,在該上表面上形成有螺絲穿孔90,使得螺絲穿孔90沿上下方向穿透上壁88。被配合孔91形成在上壁88的后端部,使得每個被配合孔91位于沿橫向與每個第二框體配合部62 —致的位置。每個被配合孔91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沿上下方向穿透上壁88。線纜露出槽93形成在上壁88沿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如圖3所示。線纜露出槽93在俯視圖中呈長度方向沿橫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線纜露出槽93也沿上下方向穿透上壁88。在上壁88,設置有電暈帶電器4和清潔單元95。參考圖1,電暈帶電器4包括帶電線纜86和柵極(grid)87。帶電線纜86由例如鶴線制成。帶電線纜86沿橫向延伸,其兩個軸向端部由上壁88的橫向端部(左、右端部)支撐。帶電線纜86沿橫向橫跨上壁88,從而帶電線纜86通過線纜露出槽93暴露在外。柵極87在側視圖中呈大致U形剖面,其開放端面朝上。柵極87沿橫向延伸,固定到上壁88,從而帶電線纜86由柵極87包圍。柵極87具有下壁(與開放端相反的壁),從上壁88的下表面向下露出。當鼓盒22安裝時,如圖I所示,柵極87的下壁面對感光鼓3(即,柵極87的下壁位于帶電線纜86和感光鼓3之間)。清潔單元95包括一對軌道部92、操作部84、線纜夾持部96 (權利要求所稱的清潔構件的一個例子)、以及限制部94。每個軌道部92呈沿橫向延伸的大致平板狀。每個軌道部92沿線纜露出槽93的前、后周緣部中的每個周緣部設置。操作部84呈大致平板狀,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操作部84位于一對軌道部92 上,使得操作部84可沿橫向沿著軌道部92運動。操作部84包括突起85,該突起85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配合部的一個例子。突起85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從操作部84的左端部朝左突出。線纜夾持部96由矩形海綿材料形成。如圖3所示,線纜夾持部96以線纜夾持部96變形以夾持帶電線纜86的狀態支撐到操作部84的下表面。限制部94呈大致平板狀,在俯視圖中呈大致矩形。限制部94從軌道部92的右端部的右方沿橫向與軌道部92的右端部相對。在該清潔單元95中,操作部84在通常情況下位于軌道部92的左端部。以下將操作部84的該位置稱為“原始位置”。隨著操作部84從其原始位置沿著一對軌道部92向右運動,線纜夾持部96從帶電線纜86擦去異物。帶電線纜86由此被清潔干凈。當操作部84運動到一對軌道部92的右端部時,操作部84的右端部抵接限制部94的左端部,從而限制操作部84進一步向右運動。當完成了清潔時,操作部84再次位于軌道部92的左端(返回其原始位置)。(3)鼓框體參考圖2,當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如后面將說明的那樣相互配對(安裝)時,鼓盒框體24具有限定顯影盒容納部26的前部和限定鼓盒容納部25的后部。鼓盒容納部25和顯影盒容納部26通過第二開口部98相互連通,該第二開口部98由上壁88的前端部、下壁67的后端部、上框體側壁71的內表面、以及下框體側壁35的內表面限定。(4)顯影盒容納部如圖8所示,顯影盒容納部26由前側壁36、前壁55和下壁67來具體限定。顯影盒容納部26朝上開放,從而顯影盒23能安裝到顯影盒容納部26和從顯影盒容納部26卸下。(5)鼓盒容納部具體來說,鼓盒容納部25由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限定。在鼓盒容納部25中,容納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如圖6所示。感光鼓3沿與橫向一致的軸線方向延伸。感光鼓3限定沿橫向延伸的軸線Xl (參見圖10)。感光鼓3包括基筒18和一對凸緣部19,如圖5所示。基筒18由金屬制成,呈沿橫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基筒18具有外周面,該外周面涂覆有感光層。每個凸緣部19位于基筒18的每個軸向端部。凸緣部19由樹脂制成。每個凸緣部19 一體地包括基筒被連結部29和軸支承被連結部20。每個基筒被連結部29連結到基筒18的每個軸向端部(插入其內部空間),使得基筒被連結部29不能相對于基筒18旋轉。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形成為大致柱狀,該柱狀從每個基筒被連結部29的中央部沿橫向向外突出。在與基筒18的左端部相連結的軸支承被連結部20 (稱為“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設置有感光鼓齒輪166,使得感光鼓齒輪166不能相對于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旋轉。感光鼓齒輪166呈環狀,從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右端部的外周面沿徑向向外突出。感光鼓齒輪166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嚙合齒168。 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還具有左端面,在該左端面形成有鼓驅動力輸入部155。當處理盒21安裝在主殼體2時,鼓驅動力輸入部155接收從設置在主殼體2內的驅動源(未圖示)傳遞的驅動力。鼓驅動力輸入部155在其上形成有四個連結孔174。每個連結孔174在左視圖中呈大致U形,沿徑向向外開放。連結孔174沿著鼓驅動力輸入部155的周面等間距地相互間隔開,從而連結孔174相互間呈大約90度地布置。鼓清潔輥15沿橫向延伸。鼓清潔輥15包括沿橫向(軸線方向)延伸的清潔輥軸27,以及設置在清潔輥軸27周圍的海綿輥28。在清潔輥軸27的左端部,設置有清潔齒輪167,該清潔齒輪167不能相對于清潔輥軸27轉動。具體來說,清潔齒輪167設置在清潔輥軸27的左端部的外周面上。清潔齒輪167具有外周面,在該外周面上形成有嚙合齒169。如圖5所示,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支撐到連接構件114和一對軸支承構件120,使得限制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的相對運動。連接構件114是平板狀構件,在側視圖中呈液滴狀。具體來說,連接構件114具有后部,該后部的寬度隨著向后延伸而變窄。連接構件114形成有清潔軸插入部115和凸緣穿孔116。清潔軸插入部115形成在連接構件114的后端部。清潔軸插入部115呈大致圓筒狀,從連接構件114的后端部的左表面向左突出。清潔軸插入部115沿橫向穿透連接構件114。清潔軸插入部115的內直徑與清潔輥軸27的直徑大致相同。凸緣穿孔116形成在連接構件114的前部。凸緣穿孔116在側視圖中呈大致圓形,沿橫向穿透連接構件114。凸緣穿孔116的直徑大于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對軸支承構件120由例如聚醒樹脂(polyacetal)材料形成。一對軸支承構件120由右軸支承構件121和左軸支承構件131構成。右軸支承構件121 —體地包括圓筒部122、凸緣部124、軸支承引導部125和清潔軸支撐部127。圓筒部122呈大致圓筒狀,其右端被右端壁(未圖示)封閉。圓筒部122的內直徑與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大致相同(或者略大于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
更具體地,圓筒部122包括軸支撐部123和施壓部129。軸支撐部123形成為大致圓筒狀,沿橫向同軸地穿透圓筒部122的右端壁。沿橫向延伸的軸130保持在軸支撐部123的徑向中心位置(軸130位于軸支撐部123的內部空間內)。施壓部129是圓筒部122的一部分,該部分夾在從圓筒部122的左端部向右延伸的一對縫之間。彈簧構件128位于施壓部129的外周面,使得施壓部129被沿徑向向內偏壓。凸緣部124呈大致平板狀,在側視圖中呈大致圓環狀。凸緣部124在圓筒部122外周面沿橫向的中間位置從圓筒部122的外周面沿徑向向外延伸。軸支承引導部125呈大致平板狀,從凸緣部124的前部向前延伸。軸支承引導部125具有前端部,在該前端部上形成有引導槽126。引導槽126在側視圖中呈大致U形,從軸支承引導部125的前端部向后凹。清潔軸支撐部127包括延伸部143和圓筒部144。延伸部143呈大致平板狀,從凸緣部124的后上端部向后上傾斜延伸。圓筒部144呈大致圓筒狀,沿橫向穿透延伸部143。左軸支承構件131 —體地包括圓筒部132、凸緣部134、軸支承引導部135、清潔軸接收部137和配合部140。圓筒部132呈大致圓筒狀。具體來說,圓筒部132的內直徑與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大致相同(或者略大于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圓筒部132的外直徑與右軸支承構件121的圓筒部122的外直徑大致相同。圓筒部132形成有施壓部133。施壓部133是圓筒部132的一部分,該部分夾在從圓筒部132的左端部向右延伸的一對縫之間。凸緣部134呈大致平板狀,具有呈大致圓環狀的側視圖。凸緣部124在圓筒部132 外周面沿橫向的中間位置從圓筒部132的外周面沿徑向向外延伸。軸支承引導部135呈大致平板狀,從凸緣部134的前端部向前延伸。軸支承引導部135具有前端部,在該前端部上形成有引導槽136。引導槽136在側視圖中呈大致U形,從軸支承引導部135的前端部向后凹。清潔軸接收部137呈大致平板狀,從凸緣部134的后上端部向后上傾斜延伸。清潔軸接收部137形成有清潔軸接收孔138。清潔軸接收孔138在側視圖中呈大致圓形,沿橫向穿透清潔軸接收部137的中央部。清潔軸接收孔138的內直徑與連接構件114的清潔軸插入部115的內直徑大致相同。配合部140也呈平板狀,從凸緣部134的上端部向上延伸。配合部140具有上端部,在該上端部上形成有配合孔141。參考圖7,在鼓盒容納部25上還設置有一對保持構件101和一對分離構件146。具體來說,每個保持構件101和每個分離構件146位于鼓盒框體24的每個側壁上(即,位于每個下框體側壁35和每個上框體側壁71上)。以下,將僅對位于鼓盒框體24左側的保持構件101和分離構件146進行詳細說明。每個保持構件101由相對于主體引導部153 (后述)具有良好滑動性即低摩擦系數的材料形成(例如,聚醛樹脂)。參考圖4A和4B,保持構件101包括圓筒部102、蓋部104、以及配合部106。圓筒部102呈大致中空圓筒狀,具有用作大直徑部110的右側部和用作小直徑部109的左側部。大直徑部110的內直徑大于小直徑部109的內直徑。大直徑部110的內直徑與由下軸套42和上軸套79形成的圓筒狀的軸套部100 (后述)的外直徑大致相同。小直徑部109的內直徑與左軸支承構件131的圓筒部132的外直徑(即,在保持構件101位于鼓盒框體24的右側的情況下,右軸支承構件121的圓筒部122的外直徑)大致相同。在小直徑部109的內周面形成有突出部108,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施壓部的一個例子,如圖4B所示。突出部108從小直徑部109的內周面的前部沿徑向向內突出。突出部 108具有三角形的側視圖,沿橫向延伸。在圓筒部102上還形成有一對連結突起103,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連結部的一個例子。具體來說,連結突起103形成在大直徑部110上,沿徑向相互相對。每個連結突起103形成為在主視圖中呈大致L形,從大直徑部110的右端壁向右突出,然后沿圓筒部102徑向向外彎曲。圓筒部102的外周面的下部被限定為被引導面112,該被引導面112是當正將整個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時,被主體引導部153(后述)引導的表面。圓筒部102的外周面還具有后上部和后下部,它們被限定為被定位面111 (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被定位部的一個例子),是當整個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時與定位部154 (后述)相接觸的表面。圓筒部102具有后部173和前部172。后部173沿橫向的長度(厚度)比前部172沿橫向的長度短。前部172和后部173通過斜面176來連接,如圖4A所示。更具體地,形成兩個斜面176沿上下方向沿徑向相互相對,從而連接在前部172的左表面和后部173的左表面之間。每個斜面176以這樣的方式傾斜,使得斜面176隨著向后延伸而向大直徑部110(向右)靠近。小直徑部109具有左端部,從該左端部的前端部,蓋部104向前延伸。蓋部104呈平板狀,具有呈三角形的側視圖。分離軸孔105形成在蓋部104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分離軸孔105在側視圖中大致呈圓形,沿橫向穿透蓋部104。在蓋部104的前端部,形成有配合部106,作為權利要求所稱的配合部的一個例子。配合部106呈大致平板狀,具有在俯視圖中前后延伸的大致矩形。配合部106具有上表面,在該上表面上形成有突起107。突起107具有大致矩形的側視圖,從配合部106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向上突出。參考圖9 (A),每個分離構件146 —體地包括軸穿透部147、下片部148、以及上片部151。軸穿透部147呈沿橫向延伸的大致圓筒狀。軸穿透部147的內直徑與形成在每個后側壁37的分離軸39的直徑大致相同。下片部148從軸穿透部147的下部向下延伸。下片部148呈大致平板狀,具有向前彎曲的下部。下片部148的該下部具有用作受壓面150的前表面,該前表面被配置為當已安裝的顯影盒23的顯影棍6與相應感光鼓3分離時,被主體桿162 (后述)施壓。
上片部151從軸穿透部147的上部向上延伸。上片部151呈大致平板狀,具有向上彎曲的上部。上片部151的該上部具有用作抵接面149的前表面,該前表面被配置為當顯影盒23出于分離狀態時,與形成在顯影盒23上的抵接部159相抵接。關于分離構件146如何將顯影輥6從感光鼓3分離的具體內容,將在后面說明。(6)鼓盒的安裝接下來,將說明如何安裝鼓盒22。為了安裝鼓盒22,首先將連接構件114和一對承載構件120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如圖5所示。感光鼓3的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從連接構件114的凸緣穿孔116的右方插入凸緣穿孔116。與此同時,清潔輥軸27的左端部也從連接構件114的清潔軸插入部115的右方插入清潔軸插入部115。連接構件114由此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然后,將一對軸支承構件120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 具體來說,從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的右方將右軸支承構件121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從而將感光鼓3右側的軸支承被連結部20 (稱為“右軸支承被連結部20”)插入圓筒部122,將清潔輥軸27的右端部插入清潔軸支撐部127。然后,從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的左方將左軸支承構件131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從而將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插入圓筒部132,將清潔軸插入部115插入清潔軸接收孔138。通過這種方式,軸支承構件120 (右軸支承構件121和左軸支承構件131)被安裝到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從而連接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這時,感光鼓齒輪166的嚙合齒168和清潔齒輪167的嚙合齒169相互嚙合,從而將輸入到感光鼓3的驅動力傳遞到鼓清潔輥15。此外,由于右軸支承構件121的圓筒部122和左軸支承構件131的圓筒部132兩者的直徑略大于各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外直徑,因此,感光鼓3可旋轉地支撐到軸支承構件120。接下來,將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安裝到下框體33,如圖6所示。為了將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安裝到下框體33,將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放置在下框體33的上方,然后,將它們安裝到下框體33,從而使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下部與下框體33的每個下接收部40的位置相對應。其結果是,凸緣部124和凸緣部134位于沿橫向與后側壁37的各內表面相對。圓筒部122和圓筒部132的下部由此分別由下接收部40接收。感光鼓3和鼓清潔輥15由此安裝到(組裝到)下框體33。這時,感光鼓3的基筒18的下部通過第一開口部69向下露出。然后,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為了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從下框體33的后部的上方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的后部,使得第一框體配合部38沿前后方向與框體被配合部72的位置一致,第二框體配合部62沿橫向與被配合孔91 (參見圖12)的位置一致。這時,如圖9(A) (C)所示,第一框體配合部38從框體被配合部72的下方插入框體被配合部72。第一框體配合部38由此被形成在框體被配合部72的內壁上的突出肋75沿橫向向外施壓。鉤部48由此與被配合部74的上周端相配合。此外,每個第二框體配合部62從相應被配合孔91的下方插入被配合孔91,從而允許鉤部64與相應被配合孔91的上周端相配合。上框體34由此安裝到了下框體33,從而限定出鼓盒容納部25。當完成了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時,每個下接收部40和每個上接收部78構成鼓接收部171,該鼓接收部171作為權利要求所所稱的感光構件接收部的一個例子,如圖7所示。鼓接收部171包括鼓接收孔(未圖示)和軸套部100。具體來說,每個下接收槽43和每個上槽80形成具有圓形側視圖的鼓接收孔(未圖示),每個下軸套42和每個上軸套79形成大致圓筒狀的軸套部100。換句話說,鼓盒框體24被沿上下方向沿著由下接收部40和上接收部78所限定的邊界線分為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也就是說,下框體33提供鼓接收部171的一部分(下接收部40),上框體34提供鼓接收部171的其余部分(上接收部 78)。
此外,圓筒部122和圓筒部132的上部由個上接收部78接收。換句話說,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上部由每個上接收部78接收。然后,將上框體34固定到下框體33,從而完成鼓盒框體24,如圖2所示。具體來說,當完成了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時,每個下固定部65的螺絲孔66通過相應上固定部89的螺絲穿孔90露出。通過螺絲穿孔90,將螺絲構件157螺入每個螺絲孔66。這樣,通過螺絲構件157將上框體34固定到下框體33,從而完成鼓盒框體24。在完成了的鼓盒框體24中,將感光鼓3的兩個軸向端部連結到各對下接收部40和上接收部78,使得感光鼓3可以繞著軸線Xl (參見圖10)旋轉。感光鼓3的軸線Xl用作感光鼓3的旋轉軸線,因此,以下將其稱為“第一旋轉軸線XI”。此外,如圖9(A) (C)所示,左軸支承構件131的配合部140的上部從穿孔76的下方穿透穿孔76(圖3和6),從而突出到凹部77的上方。因此,配合部140的配合孔141沿橫向與操作部84的突起85相對(即,配合孔141位于突起85的左方)。通過該結構,當操作部84位于一對軌道部92的左端部(位于原始位置)時,突起85能與配合孔141相配
八
口 o此外,下槽44的寬寬度槽45和上部槽81的寬寬度槽82相對于感光鼓3沿徑向相對。類似地,下槽44的窄寬度槽46和上部槽81的窄寬度槽83也相對于感光鼓3沿徑向相反(參見圖9(A))。由每個軸套部100接收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 (也就是說,一體地連結到圓筒部122或圓筒部132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從相應軸套部100 (具體來說,從每個軸套部100沿橫向的外端部)沿橫向向外突出。接下來,將一對分離構件146安裝到下框體33。如圖9(A)和⑶所示,為了將分離構件146安裝到下框體33,從下框體33的橫向外側將分離構件146安裝到下框體33,使得下框體33的分離軸39穿透分離構件146的軸穿透部147。這時,分離構件146的下片部148以下片部148的下部向上彎曲(面朝)的狀態,位于分離軸39的下方。然后,將一對保持構件101安裝到鼓盒框體24。為了將保持構件101安裝到鼓盒框體24,如圖4和9(A)所示,從鼓盒框體24的橫向外側將每個保持構件101安裝到鼓盒框體24,使得保持構件101的配合部106位于上方,并且將一對連結突起103從相應寬寬度槽45、82的橫向外側插入相應寬寬度槽45、82。其結果是,軸支承構件120 (右軸支承構件121和左軸支承構件131)的圓筒部122、132分別一體地連結到保持構件101的相應小直徑部109,鼓盒框體24的每個軸套部100 一體地連結到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大直徑部110。換句話說,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 —體地連結到圓筒部102,通過圓筒部122或圓筒部132由保持構件101保持。這時,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與感光鼓3同軸。換句話說,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限定與感光鼓3的第一旋轉軸線Xl相一致的軸線。然后,將保持構件101與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相配合。具體來說,如圖9 (B)所示,沿方向Y(左視圖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保持構件101,直到配合部106從下框體33的被配合部47的下方抵接被配合部47。因為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的軸線與感光鼓3的第一旋轉軸線Xl相一致,因此,每個保持構件101也繞著 第一旋轉軸線Xl旋轉。隨著保持構件101的旋轉,如圖4和9(C)所示,每個連結突起103也沿著下槽44和上部槽81從寬寬度槽45、82運動到窄寬度槽46、83。由此,L形連結突起103的彎曲部與窄寬度槽46、83的軸向端部相配合。換句話說,隨著保持構件101的旋轉,下槽44和上部槽81分別連結到連結突起103中的一個。這樣,保持構件101與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相配合,從而每個保持構件101覆蓋下接收部40和上接收部78。此外,當保持構件101的配合部106抵接被配合部47的下表面時,突起107從被配合部47的配合孔51 (參見圖3)的下方插入配合孔51。這樣,每個保持構件101的配合部106與下框體33相配合。這樣,完成了將保持構件101安裝到鼓盒框體24 (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這時,形成在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圓筒部102上的突出部108通過圓筒部122或圓筒部132朝著下接收部40 (準確地說,朝著下接收部40的上端部)對相應軸支承被連結部20施壓,如圖9(C)所示。此外,由于保持構件101的旋轉,下框體33的、穿透分離構件146的軸穿透部147的分離軸39插入形成在蓋部104的分離軸孔105。這樣,分離構件146支撐到下框體33,從而分離構件146被每個保持構件101的蓋部104從橫向外側覆蓋。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鼓驅動力輸入部155沿橫向容納在圓筒部102中,從而被圓筒部102保護,如圖2所示。這樣,完成了鼓盒22的安裝。這時,如圖8所示,感光鼓3的基筒18的前部從第二開口部98的前方露出。(7)將顯影盒安裝到鼓盒為了將顯影盒23安裝到鼓盒22,簡單地將顯影盒23從鼓盒22的顯影盒容納部26的上方插入顯影盒容納部26即可。這樣,將顯影盒23安裝在鼓盒22,從而完成了處理盒21。當完成了處理盒21時,如圖10所示,顯影盒框體30的前壁的橫向端部由于彈簧構件58的偏壓力,被施壓機構56的筒部57朝著感光鼓3推壓(偏壓)。因此,顯影輥6的橡膠輥17和感光鼓3的基筒18相互直接接觸。
此外,如圖10所示,在完成了的處理盒21中,當沿橫向投影時,分離構件146位于感光鼓3的旋轉中心(第一旋轉軸線XI)和顯影輥6的旋轉中心(第二旋轉軸線X2)之間。3、將處理盒安裝到主殼體為了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首先,打開上蓋50。將每個處理盒21從主殼體2的上方插入其在主殼體2中的指定位置(與各顏色相對應的規定位置)。參考圖10,在正將處理盒21插入主殼體2時,形成在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上的被引導面112被沿著設置在主殼體2中的主體引導部153(權利要求所稱的引導部的一個例子)向后下方引導。主體引導部153呈大致平板狀,向后下傾斜延伸(如圖10中的點劃線所示)。主體引導部153由例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料制成。
當形成在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上的每個被定位面111抵接在設置在主體殼2中的定位部154時,完成了將處理盒21插入主體殼2。定位部154形成為具有大致L形的側視圖,如圖10中的實線所示。如前所述,鼓驅動力輸入部155容納在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圓筒部102內,如圖12(A)所示。因此,在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的過程中,抑制鼓驅動力輸入部155由于與設置在主殼體2中的其他構件相碰撞或干涉而被損壞。此外,如圖12⑷所示,并且如上參考圖4A所述,在抵接在處理盒21的左側的保持構件101中,前部172沿橫向的厚度比后部173沿橫向的厚度厚。換句話說,圓筒部102的后部173的左表面相對應圓筒部102的前部172的左表面沿橫向更靠右。通過該結構,在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時,防止保持構件101的后部173與主殼體2中的其他構件相干涉(例如,鼓驅動力傳遞部175 (后述)),從而實現將處理盒21平滑地安裝到主殼體2。鼓驅動力傳遞部175設置在主殼體2中,用于將驅動力從設置在主殼體2中的驅動源(未圖示)傳遞到感光鼓3。具體來說,鼓驅動力傳遞部175位于主殼體2中,從而當完成了處理盒21的安裝時,沿橫向從感光鼓3的鼓驅動力輸入部155的左方與鼓驅動力輸入部155相對,如圖12(B)所示。鼓驅動力傳遞部175可相對于主體殼2旋轉。鼓驅動力傳遞部175在其左端具有配合齒輪177,在其右端具有可動部178。配合齒輪177呈大致盤狀。配合齒輪177具有形成有齒輪齒的外周面,從而能將傳遞自例如馬達的驅動源(未圖示)的驅動力輸入到配合齒輪177。可動部178設置在配合齒輪177的右方。可動部178被配置為可隨著上蓋50的運動(打開和關閉運動)沿橫向前進和后退。可動部178具有右端面,在該右端面上形成有配合突起179,使得每個配合突起179與形成在鼓驅動力輸入部155上的每個連結孔174相配合(參見圖5)。當關閉了上蓋50時,完成了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當每個被定位面111抵接在主殼體2的定位部154時,處理盒21相對于主殼體2定位。這時,每個保持構件101的突出部108面朝著定位部154的后表面(突出),如圖11所示。由此,突出部108朝著定位部154的后表面對各軸支承被連結部20施壓。此外,形成在右軸支承構件121上的施壓部129、133以及左軸支承構件131 (參見圖5)分別朝著定位部154的下表面對右、左軸支承被連結部20施壓。換句話說,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被朝著定位部154施壓。此外,隨著上蓋50的關閉運動,鼓驅動力傳遞部175的可動部178向右前進,使得每個配合突起179與形成在鼓驅動力輸入部155上的連結孔174中的一個相配合。其結果是,傳遞自設置在主殼體2中的驅動源(未圖示)的驅動力通過鼓驅動力傳遞部175傳遞到感光鼓3。4、將顯影盒從鼓盒分離如上所述,顯影輥6的橡膠輥17和感光鼓3的基筒18在通常情況下是相互接觸的。然而,橡膠輥17和基筒18有時需要相互分離開,例如,當打印機I中不進行圖像形成時。為了將顯影輥6從感光鼓3分離開,在主殼體2中設置主體桿162 (如圖11中的 虛線所示)。具體來說,主體桿162用于推每個分離構件146的受壓面150,這使得每個分離構件146在左視圖中順時針方向轉動。因此,每個分離構件146的抵接面149與形成在顯影盒23的齒輪蓋160上的抵接部159的后表面相抵接。隨著主體桿162進一步對受壓面150施壓,抵接面149向前上方推相應抵接部159,使得顯影盒23抵抗施壓機構56的偏壓力向前上方運動。由此,顯影輥6的橡膠輥17和感光鼓3的基筒18相互分離開。5、有益效果(I)如上所述,鼓盒22的鼓盒框體24包括可沿上下方向相互分離的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下框體33具有一對下接收部40,上框體34具有一對上接收部78,從而當下框體33與上框體34相組合時,每個下接收部40和每個上接收部78形成每個鼓接收部171,用于接收感光鼓3的每個軸向端部。具體來說,為了安裝鼓盒框體24,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由下接收部40接收,從而感光鼓3安裝到下框體33 (參見圖6)。然后,將上框體34安裝到下框體33,從而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的上部由上接收部78接收(參見圖7)。由此,能夠便于相對于鼓盒框體24 (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安裝感光鼓3。此外,將一對保持構件101安裝到已組裝了感光鼓3的鼓盒框體24。當完成了將保持構件101安裝到具有感光鼓3的鼓盒框體24時,在每個保持構件101的連結突起103分別與形成在下框體33上的窄寬度槽46和形成在上框體34上的窄寬度槽83相配合的同時,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支撐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通過該結構,能增強鼓盒框體24的強度,換句話說,能夠緊固地、穩定地相互安裝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因此,能以高精度相對于鼓盒框體24對感光鼓3進行定位。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鼓盒22中,在能提高感光鼓3相對于鼓盒框體24的定位精度的同時,能夠平滑地將感光鼓3安裝到鼓盒框體24。(2) 一對軸支承構件120 (右軸支承構件121和左軸支承構件131)由具有良好滑動性(具有低摩擦系數)的材料制成,例如,聚醛樹脂材料。感光鼓3的軸支承被連結部20分別一體地連結到右軸支承構件121的圓筒部122和左軸支承構件131的圓筒部132,從而感光鼓3可轉動地支撐到一對右軸支承構件121和左軸支承構件131。
這種結構簡單的軸支承構件120能夠確保感光鼓3的平滑旋轉。順便提及,由于軸支承構件120可旋轉地支撐感光鼓3,因此,軸支承構件120容易被磨損。但是,即使在軸支承構件120被磨損了的情況下,也只需更換磨損了的軸支承構件120。因此,能高效率地進行鼓盒22的維護。此外,由于只有軸支承構件120由滑動性能良好的聚醛樹脂材料制成,因此,能夠降低鼓盒22的制造成本。(3)保持構件101包括配合部106,在該配合部106上形成有突起107。如圖9(B)所示,當保持構件101沿方向Y(在左視圖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配合部106與下框體33的被配合部47相配合,從而配合部106接觸被配合部47的下表面,突起107從形成在被配合部47上的配合孔51的下方插入配合孔51。通過該結構,保持構件101能相對于下框體33穩定地定位。因此,一對保持構件101能可靠地與鼓盒框體24相配合并保持到鼓盒框體24。簡單地旋轉保持構件101能夠實現保持構件101與下框體33的配合,從而便于將保持構件101安裝到鼓盒框體24。(4)下框體33的下槽44和上框體34的上部槽81以這樣的方式形成,使得下槽44和上部槽81能夠在每個連結突起103可相對于下槽44和上部槽81滑動的狀態下接收每個保持構件101的連結突起103。即使在保持構件101的連結突起103可滑動地連結到下槽44和上部槽81的狀態下,保持構件101也被允許相對于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旋轉。因此,能夠容易地實現每個保持構件101的配合部106與下框體33的相應被配合部47的配合。(5)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在其上形成有突出部108。突出部108與圓筒部102是一體的,從圓筒部102的內周面沿徑向向內突出。通過圓筒部122或圓筒部132,突出部108朝著下接收部40的上端部對相應軸支承被連結部20施壓。該構造允許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相對于下接收部40定位。因此,能夠提高相對于鼓盒框體24對感光鼓3的定位精度。(6)在上框體34的上壁88,設置用于使感光鼓3帶電的電暈帶電器4和用于清潔電暈帶電器4的帶電線纜86的清潔單元95。 清潔單元95還包括可動的操作部84,在該操作部84的左端部上,形成有突起85。當操作部84位于其原始位置(軌道部92的左端部)時,突起85插入形成在左軸支承構件131的配合部140上的配合孔141,與其相配合。通過該結構,防止操作部84從軌道部92脫離。(7)處理盒21包括鼓盒22,其具有感光鼓3 ;以及顯影盒23,其具有顯影輥6,并且可拆卸地安裝在鼓盒22。當顯影盒23安裝在鼓盒22時,顯影輥6的橡膠輥17直接接觸感光鼓3的基筒18。因此,感光鼓3相對于鼓盒框體24準確地定位,從而實現相對于感光鼓3對顯影輥6的準確定位。(8) 一對分離構件146設置在處理盒21上。每個分離構件146可轉動地支撐到下框體33的分離軸39。在顯影盒23安裝在鼓盒22的狀態下,當沿橫向投影時,分離構件146位于感光鼓3的旋轉軸線(第一旋轉軸線XI)和顯影輥6的旋轉軸線(第二旋轉軸線X2)之間。分離構件146被配置為對形成在顯影盒23的每個齒輪蓋160上的抵接部159施壓,從而將顯影輥6的橡膠輥17從感光鼓3的基筒18分離開。通過這種方式,這種結構簡單的分離構件146能夠可靠地進行顯影輥6的橡膠輥17與感光鼓3的基筒18之間的分離和接觸。由于分離構件146位于與顯影輥6相鄰的位置,因此,能進一步可靠地進行顯影輥6相對于感光鼓3的移位(分離和接觸)。(9)每個保持構件101包括蓋部104。蓋部104用于從橫向外側覆蓋每個分離構件146,以允許分離構件146保持在下框體33。還能夠防止分離構件146與其周圍構件沿橫向的意外接觸。(10)處理盒21能可拆卸地安裝到主殼體2。如上所述,在處理盒21中,能增強感光鼓3和鼓盒框體24之間的定位精度。因此,還能準確地相對于主殼體2對感光鼓3定位。(11)定位部154布置在主殼體2中。每個保持構件101形成有被定位面111,該被定位面111用于相對于主殼體2對處理盒21定位。 當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時,被定位面111抵接主殼體2的定位部154,從而實現處理盒21相對于主殼體2的定位。通過這種方式,能進一步提高處理盒21相對于主殼體2的定位精度。換句話說,能實現感光鼓3相對于主殼體2的準確定位。(12)在主殼體2上還設置有主體引導部153。每個保持構件101的圓筒部102形成有被引導面112。在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起見,每個保持構件101的被引導面112沿著相應主體引導部153被引導。由此,便于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13)保持構件101由聚醛樹脂材料制成,而鼓盒框體24 (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由聚苯乙烯制成。換句話說,具有在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的過程中被引導的被引導面112的保持構件101由滑動性比鼓盒框體24 (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的滑動性更高(更好)的材料制成。保持構件101的滑動性能也比由AB S材料制成的主體引導部153的滑動性能更好。因此,進一步便于將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14)將形成在每個保持構件101上的突出部108形成為,當處理盒21安裝到主殼體2時,朝著定位部154的后表面突出。因此,感光鼓3的每個軸支承被連結部20被相應突出部108朝著定位部154的后表面施壓。其結果是,通過下框體33和上框體34,能相對于定位部154對感光鼓3定位。因此,能進一步增強相對于主殼體2對感光鼓3的準確定位。盡管參考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說明了本發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范圍內,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變和變形。
權利要求
1.一種感光構件盒,包括 感光構件,其限定沿軸線方向延伸的第一軸線,被配置為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所述感光構件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相互相對的軸向端部; 框體,包括一對感光構件接收部,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被配置為接收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所述框體包括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能夠沿與所述軸線方向相垂直的規定方向相互分離和相互組合,從而所述第一框體提供每個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框體提供每個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的其余部分;以及 一對保持構件,被配置為保持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每個所述保持構件與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兩者相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對軸支承構件,所述軸支承構件被配置為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撐所述感光構件的所述軸向端部, 每個所述保持構件被配置為通過相應的所述軸支承構件來保持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形成有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為當所述保持構件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時,與所述第一框體相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保持構件還包括連結部,所述連結部用于與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相連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體形成有第一槽,所述第二框體形成有第二槽, 所述保持構件能夠在所述連結部連結到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的狀態下繞著所述第一軸線旋轉,以將所述保持構件配合到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包括中空的圓筒部,所述圓筒部被配置為在其內部容納所述感光構件的每個所述軸向端部,所述圓筒部設置有施壓部,所述施壓部被配置為朝著所述框體的相應的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對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施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圓筒部具有內周面,所述施壓部與所述圓筒部一體形成,從而所述施壓部從所述圓筒部的所述內周面沿徑向向內突出。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感光構件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體包括電暈帶電器和清潔單元, 所述電暈帶電器包括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用于使所述感光構件帶電的帶電線纜, 所述清潔單元包括 清潔構件,其能沿所述軸線方向沿著所述帶電線纜運動,以清潔所述帶電線纜;以及 操作部,被配置為沿所述軸線方向運動以使所述清潔構件沿著所述帶電線纜運動,所述操作部包括配合部,所述配合部被配置為當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帶電線纜沿所述軸線方向的一端時,與所述軸支承構件中的一個相配合。
9.一種處理盒,包括 根據權利要求I 8中任一項所述的感光構件盒;以及 顯影盒,其能夠以能拆卸的方式安裝到所述感光構件盒,所述顯影盒包括 顯影框體,其具有沿所述軸線方向相互相對的端部;以及顯影劑承載構件,其限定沿所述軸線方向延伸的第二軸線,被配置為繞著所述第二軸線旋轉,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撐到所述顯影框體的所述端部,當所述顯影盒安裝在所述感光構件盒時,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面對并接觸所述感光構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處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構件盒還包括一對分離構件,所述分離構件被配置為當所述顯影盒安裝在所述感光構件時,使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從所述感光構件分離,當沿所述軸線方向投影時,每個所述分離構件位于所述第一軸線與所述第二軸線之間的位置,所述分離構件被配置為沿離開所述感光構件的方向對所述顯影框體的所述端部施壓,以使所述顯影劑承載構件從所述感光構件分離。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處理盒,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保持構件還包括蓋部,所述蓋部被配置為從沿所述軸線方向的外部覆蓋相應的所述分離構件,所述分離構件被所述蓋部支撐到所述第一框體。
12.—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 根據權利要求9 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處理盒;以及 主殼體,所述處理盒能夠以能夠拆卸的方式安裝在所述主殼體中。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殼體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被配置為相對于所述主殼體對所述處理盒定位, 所述處理盒包括被定位部,所述被定位部被配置為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能夠與所述定位部相抵接,作為所述處理盒的所述被定位部與所述主殼體的所述定位部相抵接的結果,所述處理盒相對于所述主殼體定位。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殼體還包括引導部,所述弓I導部被配置為弓I導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 當所述處理盒正在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所述保持構件中的一個被沿著所述引導部引導。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構件由滑動性比所述第一框體和所述第二框體的滑動性高的材料制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特征在于, 每個所述保持構件包括中空的圓筒部,所述圓筒部被配置為在其內部容納所述感光構件的每個所述軸向端部,所述圓筒部設置有施壓部,所述施壓部被配置為朝著所述框體的相應的所述感光構件接收部對所述感光構件的相應的所述軸向端部施壓, 所述圓筒部具有內周面,所述施壓部與所述圓筒部一體形成,從而所述施壓部從所述圓筒部的所述內周面沿徑向向內突出, 當所述處理盒安裝到所述主殼體時,所述施壓部朝著所述定位部突出。
全文摘要
一種感光構件盒以及使用它的處理盒和圖像形成設備。感光構件盒包括感光構件、框體和一對保持構件。感光構件限定沿軸線方向延伸的第一軸線,被配置為繞著第一軸線旋轉,感光構件具有沿軸線方向相互相對的軸向端部。框體包括一對感光構件接收部,感光構件接收部被配置為接收感光構件的軸向端部,框體包括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能夠沿與軸線方向相垂直的規定方向相互分離和相互組合,從而第一框體提供每個感光構件接收部的一部分,第二框體提供每個感光構件接收部的其余部分。一對保持構件被配置為保持感光構件的軸向端部,每個保持構件與第一框體和第二框體兩者相配合。
文檔編號G03G15/08GK102968020SQ201210324349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1日
發明者神村直哉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