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成像透鏡和成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具有以參照范圍的拍攝視角和大約3. 5或者更小的F數(F-number)的明智的(bright)成像透鏡系統,具體地,涉及在所謂的可交換鏡頭數字相機的可交換鏡頭設備中使用的成像透鏡以及提供有該成像透鏡的成像裝置。
背景技術:
盡管存在著幾種類型的用于可交換鏡頭相機系統的、具有在參照范圍中的拍攝視角和大約3. 5或者更小F數的明智的宏透鏡,但是普遍熟知高斯型透鏡。在宏透鏡中,由于希望從最接近無窮遠的距離適當地進行像差校正,所以經常使用致使至少兩個透鏡組獨立地移動以便進行調焦(focusing)的所謂浮動(floating)機構(參見JP-A-2009-145587)。另外,除了高斯型透鏡之外,已經提出了其中包括具有正折射能力(refractive power)的第一透鏡組和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的透鏡系統,當進行調焦時第一透鏡組在光軸 方向上移動(例如,參見JP-A-2009-210910)。
發明內容
最近,可交換鏡頭數字相機已迅速變為普遍。特別是,由于可以在可交換鏡頭相機系統中捕獲運動圖像,所以需要不僅適合于捕獲靜止圖像而且適合于捕獲運動圖像的透鏡。當捕獲運動圖像時,需要以高速移動進行調焦的透鏡組,以便跟隨被攝體(subject)的快速移動。對于具有在參照范圍內的拍攝視角和大約3. 5或者更小的F數的明智的宏透鏡,需要以高速進行調焦以便處理運動圖像的捕獲。在JP-A-2009-145587中,已經提出高斯型透鏡。當進行調焦時,前透鏡組和后透鏡組的部分在光軸方向上獨立地移動,其中該前透鏡組和后透鏡組之間插入了光圈(diaphragm)。但是,當試圖通過以高速移動整個透鏡系統來進行調焦用于拍攝運動圖像時,調焦透鏡組的重量重,使得用于移動透鏡的傳動機構的尺寸變大。因而,存在透鏡鏡筒的尺寸變大的問題。另外,當試圖通過獨立地移動前組和后組來以高速進行調焦時,多個傳動機構被內置在透鏡鏡筒中,由此,存在透鏡鏡筒的尺寸變大的問題。在JP-A-2009-210910中所公開的成像透鏡中,當進行調焦時,第一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當試圖以高速進行調焦用于捕獲運動圖像時,由于第一透鏡組的重量重,所以驅動傳動機構的尺寸變大,以致透鏡鏡筒的尺寸變大。因此,希望提供緊湊的并能夠以高速進行調焦的成像透鏡以及成像裝置。本公開的實施例指向成像透鏡,包括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組,該第一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起按順序排列。第一透鏡組包括在最靠近物體側的具有負透鏡的前透鏡組、光圈、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后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另外,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指向成像裝置,包括成像透鏡;以及成像設備,其基于該成像透鏡所形成的光圖像而輸出成像信號。使用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配置成像透鏡。在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成像透鏡或者成像裝置中,當進行調焦時,三個透鏡組中的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在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成像透鏡或者成像裝置中,當進行調焦時,三個透鏡組中的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使得該成像透鏡或者成像裝置是緊湊的,并且可以高速進行調焦。
圖I是例示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的第一配置實例以及例示對應于第一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的截面圖; 圖2是例示成像透鏡的第二配置實例以及例示對應于第二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的截面圖;圖3是例示成像透鏡的第三配置實例以及例示對應于第三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的截面圖;圖4是例示成像透鏡的第四配置實例以及例示對應于第四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的截面圖;圖5是例示成像透鏡的第五配置實例以及例示對應于第五數值實施例的透鏡的截面圖;圖6A到6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一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并且圖6A到6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7A到7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一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在近范圍(β =-1)進行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7A到7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8A到S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二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8A到S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9A到9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二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在近范圍(β =-1)進行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9A到9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IOA到IO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三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IOA到IO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IlA到Il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三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在近范圍(β =-1)進行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IlA到Il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12A到12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四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12A到12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13A到13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四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在近范圍(β =_1)進行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13Α到13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14Α到14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五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14Α到14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15Α到15C是例示當對應于第五數值實施例的成像透鏡在近范圍(β =_1)進行調焦時的像差的像差圖,圖15A到15C分別例示了球面像差、像散以及失真;圖16是例示成像裝置的配置實例的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透鏡配置]圖I例示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的第一配置實例。此配置實例對應于以下將加以描述的根據第一數值實施例的透鏡配置。同時,圖I對應于進行無窮遠調焦時的布置。以相同的方式,圖2到圖5例示根據第二到第五配置實例的截面配置,該第二到第五配置實例對應于以下將加以描述的根據第二到第五數值實施例的透鏡配置。在圖I到5中,參考符號“Ri”表示第i個表面的曲率半徑,其中,按這樣的方式分配參考符號最靠近物體(object)側的組件的表面被指定為第一表面,并且該參考符號朝向圖像側(焦點側)依 次增加。參考符號“Di”表示光軸Zl上第i個表面和第(i+Ι)個表面之間的表面間隔。同時,關于參考符號“Di”,僅向與調焦相關聯地變化的部分的表面間隔(例如,圖I中的D8和D13)分配參考符號。參考符號“Simg”指示圖像表面。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主要包括從物體側起沿光軸Zl按順序的3個透鏡組,即第一透鏡組G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G2、以及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組G3。第一透鏡組Gl包括前透鏡組GIF、光圈St、以及后透鏡組G1R。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G2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當進行調焦時,第一透鏡組Gl和第三透鏡組G3固定。優選光圈St (打開的光圈)被布置在鄰近第一透鏡組Gl的后透鏡組GlR的位置。作為具體配置實例,光圈St被布置在根據第一到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到5的任意一個中的第一透鏡組Gl的前透鏡組GlF和后透鏡組GlR之間。在第一透鏡組Gl中,前透鏡組GlF包括最靠近物體側的負透鏡。作為具體配置實例,前透鏡組GlF的最靠近物體側的第一透鏡LI IF對應于根據第一到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到5的任意一個中的負透鏡。可以使用例如2個或者3個透鏡來配置前透鏡組GIF。作為具體配置實例,在根據第一、第四、以及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1、4、以及5中,前透鏡組GlF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兩個透鏡,即第一透鏡LllF和第二透鏡L12F。另外,在根據第二和第三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2和3中,前透鏡組GlF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3個透鏡,即第一透鏡L11F、第二透鏡L12F、以及第三透鏡L13F。具體地,在根據第二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2中,進行配置以便從物體側按順序,第一透鏡LllF對應于負透鏡,第二透鏡L12F對應于正透鏡,以及第三透鏡L13F對應于負透鏡。第二透鏡L12F和第三透鏡L13F配置成接合的(cemented)透鏡。另外,在根據第三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3中,進行配置以便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第一透鏡LllF對應于負透鏡,第二透鏡L12F對應于正透鏡,以及第三透鏡L13F對應于正透鏡。后透鏡組GlR具有正折射能力。作為具體配置實例,在根據第一到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到5的任意一個中,后透鏡組GlR包括使凹面面對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LllR0第二透鏡組G2包括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L2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L2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L23。在根據第一到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到5的任意一個中,第二透鏡組G2如上所述配置。第三透鏡組G3可以包括例如一個或兩個透鏡。作為具體的配置實例,在根據第一到第三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到3中,第三透鏡組G3包括一個負透鏡L31。另外,在根據第四和第五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4和5中,第三透鏡組G3包括兩個透鏡,例如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負透鏡L31和正透鏡L32。優選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被配置以便適當地并選擇性地滿足下列條件等式。I < flR/f < 5... (I)O. 2 < β 2 < O. 7... (2)I. 5 < β 3 < 3. I... (3)Nd21 < I. 7... (4)Nd22 < I. 75... (5) Nd23 < I. 75... (6)-10 < GIRr/f <-0. 7…(7)-I. 4 < f3/f < -0. 5— (8)其中,flR :后透鏡組GlR的焦距, f :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β 2 :第二透鏡組G2的橫向放大倍率,β 3 :第三透鏡組G3的橫向放大倍率,Nd21 :第二透鏡組G2的第一透鏡L21對于“d”線的折射率,Nd22 :第二透鏡組G2的第二透鏡L22對于“d”線的折射率,Nd23 :第二透鏡組G2的第三透鏡L23對于“d”線的折射率,GlRr :后透鏡組GlR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f3 :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操作和效果]以下,將描述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的操作和效果。在此成像透鏡中,負透鏡被布置在最靠近物體側,并且離軸光通量的入射角減小,光入射在作為調焦透鏡組的第二透鏡組G2上,以便能夠通過進行調焦抑制圖像表面的變動。另外,第二透鏡組G2的外形可以小,以便可以減輕其重量。因此,當進行調焦時,可以使用小傳動機構以高速移動成像透鏡。此外,具有正折射能力的后透鏡組GlR被布置在緊接在光圈St之后,以便可以減小入射在進行調焦的第二透鏡組G2上的光的角度。因此,可以從無窮遠到近拍攝區域恰當地保持圖像表面。由于第二透鏡組G2被布置緊接在第一透鏡組Gl的后透鏡組GlR之后,并且該透鏡的外形小,所以其重量輕,并且可以使用小傳動機構以高速移動第二透鏡組G2。因此,通過使用第二透鏡組G2作為調焦透鏡組,可以以高速移動調焦透鏡組,同時將鏡筒的尺寸維持為緊湊。此外,以這樣的方式布置折射能力第二透鏡組G2具有正折射能力并且第三透鏡組G3具有負折射能力,以便當在光軸方向上移動第二透鏡組G2時,第二透鏡組G2的移動量與圖像表面位置的變化量的比率(調焦靈敏度)可以增加。當調焦靈敏度增加時,調焦行程可以減小,以便可以縮短透鏡的總長度。
此外,由于第三透鏡組G3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負透鏡L31和正透鏡L32,因此很好地校正圖像表面的尚軸像差,特別是失真和曲率。此外,當第一透鏡組Gl的前透鏡組GlF包括3個透鏡、即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第一透鏡L11F、第二透鏡L12F、以及第三透鏡L13F時,第一透鏡LllF對應于負透鏡,第二透鏡L12F對應于正透鏡,以及第三透鏡L13F對應于負透鏡,并且第二透鏡L12F和第三透鏡L13F配置成接合透鏡。因此,可以很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和離軸像差,特別是幀像差。此外,當前透鏡組GlF包括3個透鏡、即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第一透鏡L11F、第二透鏡L12F、以及第三透鏡L13F時,第一透鏡LI IF對應于負透鏡,第二透鏡L12F對應于正透鏡,以及第三透鏡L13F對應于正透鏡。因此,其中插入了光圈St的配置變為對稱的,使得可以很好地校正尚軸像差,特別是失真。條件等式(I)定義了對于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f”的第一透鏡組Gl的后透鏡組GlR的焦距flR。在該焦距在條件等式(I)中所表示的范圍以下的情況下,后透鏡組GlR的能力太強,結果是,偏心敏感性大,使得制造的難度增加。在該焦距在條件等式(I)中所表 示的范圍以上的情況下,后透鏡組GlR的能力太弱,結果是,入射在調焦透鏡組上的外圍光的角度不小,使得當進行特寫(close-up)拍攝時,圖像表面的變動大。優選將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I. I < flR/f < 4... (I)'進一步,優選將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當將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I)"的數值范圍時,當進行特寫拍攝時,可以抑制圖像表面的變動,同時抑制偏心敏感性。I. 2 < flR/f < 3. 5... (I)"條件等式(2)定義了第二透鏡組G2的橫向放大倍率。在橫向放大倍率在條件等式(2)中所表示的范圍以下的情況下,第二透鏡組G2的能力太強,結果是,偏心敏感性大,使得制造的難度增加。在橫向放大倍率在條件等式(2)中所表示的范圍以上的情況下,調焦靈敏度降低,調焦行程增加,使得透鏡的總長度增加。優選將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O. 2 < β 2 < O. 6... (2)'進一步,優選將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當將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2)"的數值范圍時,可以縮短透鏡的總長度,同時抑制偏心敏感性。O. 25 < β 2 < O. 55…(2)"條件等式(3)定義了第三透鏡組G3的橫向放大倍率。在橫向放大倍率在條件等式(3)中表示的范圍以下的情況下,調焦靈敏度降低,結果是,調焦行程增加,使得透鏡的總長度增加。在橫向放大倍率在條件等式(3)中表示的范圍以上的情況下,第三透鏡組G3的能力變得太強,結果是,偏心敏感性增加,使得制造的難度增加。優選將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I. 7 < β 3 < 2. 5... (3)'進一步,優選將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當將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3)"的數值范圍時,可以縮短透鏡的總長度,同時抑制偏心敏感性。I. 8 < β 3 < 2. 4... (3)"條件等式(4)定義了第二透鏡組G2中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L21對于介質的“d”線的折射率。條件等式(5)和(6)分別定義了第二透鏡組G2中每個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L22和第三透鏡L23對于介質的“d”線的折射率。在折射率在條件等式(4)、
(5)、以及(6)中表示的每個范圍以上時,介質的重量增加,并且透鏡的重量變重,結果是,用于移動調焦透鏡組的傳動機構的尺寸增加,使得鏡筒的尺寸增加。條件等式(7)定義了對于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f”的后透鏡組GlR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GIRr。在曲率半徑在條件等式(7)中表示的范圍以下的情況下,入射在后透鏡組GlR上的上側和下側光的偏離角(angle of deviation)的差增加,結果是,難以校正所出現的幀像差,使得當隨難度一起進行調焦時出現的圖像表面的變動增加。在曲 率半徑在條件等式(7)中表示的范圍以上的情況下,特別是當進行特寫拍攝時,圖像表面的曲率惡化,因為離軸光通量難以接收到后透鏡組GlR中的折射效應。優選將條件等式(7)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7) ^的數值范圍。-4 < GIRr/f <-O. 8…(7) ^進一步,優選將條件等式(7)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7)"的數值范圍。當將條件等式(7)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7)"的數值范圍時,在進行特寫拍攝時可以很好地維持圖像表面的曲率,同時抑制幀像差的出現。-2. 5 < GIRr/f <-O. 8…(7)"條件等式(8)定義了對于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f”的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f3。在焦距在條件等式(8)中表示的范圍以下的情況下,第三透鏡組G3接收到的折射效應變弱,結果是,后焦點(back-focus)增加,結果使得透鏡的總長度增加。在焦距在條件等式(8)中表示的范圍以上的情況下,第三透鏡組G3的能力太強,使得難以校正球面像差。優選將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I. 2 < f3/f < -O. 6— (8)'進一步,優選將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設置為以下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當將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設置為條件等式(8)"的數值范圍時,可以很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同時縮短透鏡的總長度。-I. I < f3/f < -O. 6. . . (8)"根據以上描述的本實施例,能夠實現緊湊、可以高速進行調焦并具有高圖像形成性能的成像透鏡。[成像裝置的應用實例]圖16例示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所應用于的成像裝置100的配置實例。成像裝置100是例如數字靜止相機。中央處理單元(CPU) 110進行對整個成像裝置100的總體控制。使用成像設備140將使用以上所描述的成像透鏡I (2、3、4或者5)所獲得的光圖像轉換為電信號,并且該電信號傳輸到圖像分離電路150。此處,例如電荷耦合器件(⑶D)、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等的光電轉換設備被用作成像設備140。圖像分離電路150基于該電信號生成調焦控制信號,將該調焦控制信號傳輸到CPU 110,并同時將對應于該電信號的圖像部分的圖像信號傳輸到后一級的圖像處理電路(未示出)。在該圖像處理電路中,相應信號的格式被轉換為適合于隨后處理的信號格式,然后被提供用于顯示單元的圖像顯示處理、預定記錄介質的記錄處理、以及經由預定的通信接口的數據傳輸處理等。CPU 110從外部接收諸如調焦操作信號等的操作信號,并且響應于該操作信號執行各種類型的處理。例如,當使用調焦按鈕提供調焦操作信號時,CPU 110根據指令標準化調焦,并且經由驅動器電路120操作驅動馬達130。因此,響應于調焦操作信號,成像裝置100的CPU 110沿光軸移動成像透鏡I的調焦透鏡組(第二透鏡組G2)。同時,成像裝置100的CPU 110反饋關于當時調焦透鏡組的位置的信息,然后,當使用驅動馬達130移動調焦透鏡組時參考該信息。S卩,盡管僅示出一個系統作為此成像裝置100中的驅動系統以便簡化說明,但是可以分別提供變焦系統、調焦系統、拍攝模式切換系統等。此外,當提供了相機抖動校正功能時,可以提供振動控制驅動系統以便驅動抖動校正透鏡(組)。此外,可以共同使用以上所描述的驅動系統中的一些。此外,盡管在以述實施例中描述了其中數字靜止相機被用作成像裝置100的具體 物體的情況,但是本公開的實施例不限于此,并且其它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可以用作成像裝置100的具體物體。例如,諸如可交換鏡頭相機、數字攝像機、配有數字攝像機的移動電話、個人數字助理(PDA)等的其它各種類型的電子設備可以用作成像裝置100的具體物體。[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根據本實施例的成像透鏡的具體數值實施例。[第一數值實施例]表I到表3示出與根據圖I中所示的第一配置實例的成像透鏡I對應的具體透鏡數據。具體地,其基本的透鏡數據示出在表I中,其它數據示出在表2和表3中。表I中所不的透鏡數據的表面號表不按如下方式被分配了參考符號的第i個表面的號碼最靠近物體側的組件的表面被指定為第一表面,然后參考符號朝向成像透鏡I中的圖像側依次增加。“Ri”對應于圖I中分配的參考符號“Ri”,并且表示從物體側起第i個表面的曲率半徑值(mm)。以相同的方式,“Di”表示從物體側起在光軸上的第i個表面和第(i+Ι)個表面之間的空隙(mm)。“Ndj”表示從物體側起第j個光設備對于“d”線(587. 6nm)的折射率值。在字段“ vdj”中,示出了從物體側起第j個光設備對于“d”線的阿貝數的值。在成像透鏡I中,由于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G2移動,所以第二透鏡組G2的前后表面間隔D8和D13的值可變。表3中示出了可變的表面間隔D8和D13的數據。同時,在表3中,“Fno. ”表示F數,“f”表示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ω”表示半角,“β ”表示拍攝倍率(magnitude)。表I中的“ST0”表示光圈表面。使用“ASP”表示的表面是非球面。非球面形狀對應于使用下列等式表示的形狀。表I的透鏡數據的非球面曲率半徑表示在光軸附近的(近軸的)曲率半徑的數字值。表3中示出了非球面系數的數據。在表3中所示的數字值中,參考符號“E”表示其隨后的數字值是以10為底的“指數”,并且使用以10為底的指數函數所表示的數字值乘以“E”之前的數字值。例如,“1.0E-05”表示“1.0X10_5”。表達式I
2 2X=^r................;...............7;...............Γ—+ 2,Α 'Υι
1+ V(1—(l + k)*y *c )
其中,X :從透鏡表面的頂點起在光軸方向上的長度,y :在垂直于光軸的方向上的高度,
c :透鏡頂點處的近軸曲率,k :Korenich 常數,以及Ai :第i階非球面系數在成像透鏡I中,第一透鏡組Gl的前透鏡組GlF包括兩個透鏡,即從物體側起依次的第一透鏡LllF和第二透鏡L12F。詳細地,第一透鏡LllF包括使凸面面對物體側并且在圖像側具有合成的非球面表面LlO的負彎月形透鏡。第二透鏡L12F包括雙凸透鏡。后透鏡組GlR包括使凹面面對物體側的正彎月形透鏡L11R。第二透鏡組G2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L21、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L22、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L23。第一透鏡L21包括其中在物體側形成非球面表面的雙凹透鏡,第二透鏡L22包括雙凸透鏡。第一透鏡L21和第二透鏡L22配置成接合透鏡。第三透鏡L23包括其中在其兩個表面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的正彎月形透鏡。第三透鏡組G3包括雙凹負透鏡L31。通過在垂直于光軸Zl的方向上移動整個第三透鏡組G3,可以移位(shift)圖像。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成像透鏡,包括 第一透鏡組; 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 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組,該 第一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起按順序排列, 其中,第一透鏡組包括在最靠近物體側的具有負透鏡的前透鏡組、光圈、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后透鏡組, 其中,第二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以及其中,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滿足下列條件等式I < flR/f < 5... (I) 其中, flR :后透鏡組的焦距,以及 f:整個透鏡系統的焦距。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滿足下列條件等式0.2 < ^ 2 < 0. 7... (2)1.5 < ^ 3 < 3. I... (3) 其中, ^ 2 :第二透鏡組的橫向放大倍率,以及 ^ 3 :第三透鏡組的橫向放大倍率。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滿足下列條件等式Nd21 < I. 7... (4)Nd22 < I. 75... (5)Nd23 < I. 75... (6) 其中, Nd21 :第二透鏡組的第一透鏡對于“d”線的折射率 Nd22 :第二透鏡組的第二透鏡對于“d”線的折射率,以及 Nd23 :第二透鏡組的第三透鏡對于“d”線的折射率。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滿足下列條件等式-10 < GIRr/f < -0. 7…(7) 其中, GlRr :后透鏡組的最靠近物體側的表面的曲率半徑。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滿足下列條件等式-I. 4 < f3/f < -0. 5... (8) 其中, f3 :第三透鏡組的焦距。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 其中,第三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負透鏡和正透鏡。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其中,前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以及其中,前透鏡組的第二透鏡和第三透鏡被粘合。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成像透鏡, 其中,前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
10.一種成像裝置,包括 成像透鏡;以及 成像設備,其基于成像透鏡所形成的光圖像而輸出成像信號, 其中,成像透鏡包括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組,該第一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起按順序排列, 其中,第一透鏡組包括在最靠近物體側的具有負透鏡的前透鏡組、光圈、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后透鏡組, 其中,第二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以及其中,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全文摘要
一種成像透鏡,包括第一透鏡組;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組;以及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組,該第一到第三透鏡組從物體側起按順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組包括在最靠近物體側的具有負透鏡的前透鏡組、光圈、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后透鏡組,其中,第二透鏡組包括從物體側起按順序的具有負折射能力的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二透鏡、以及具有正折射能力的第三透鏡,以及其中,當進行調焦時,第二透鏡組在光軸方向上移動。
文檔編號G02B15/177GK102819102SQ20121017479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7日
發明者宮川直己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