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一種攝影鏡頭,特別是關于一種具有大視場角且小型化的廣視角攝影鏡頭。
背景技術:
近幾年來,由于光學攝 像鏡頭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手機相機、計算機網絡相機、車用鏡頭、安全影像監控及電子娛樂等產業,而一般攝像鏡頭的影像感測組件不外乎是感光稱合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O))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組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兩種,且由于制造工藝技術的精進,使得影像感測組件的像素面積縮小,攝像鏡頭逐漸往高像素及小型化領域發展,因此,如何以微小化的攝像鏡頭于小型的影像感測組件上產生良好的成像質量為各業者主要研究與開發的方向。一般應用于汽車、影像監控及電子娛樂裝置等方面的攝像鏡頭,因考慮需要單次擷取大范圍區域的影像特性,其鏡頭所需的視場角較大。現有的大視角攝像鏡頭,多采前群透鏡為負屈折力、后群透鏡為正屈折力的配置方式,構成所謂的反攝影型(InverseTelephoto)結構,藉此獲得廣視場角的特性,如美國專利第7,446,955號所示,采前群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后群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的四片式透鏡結構,雖然如此的透鏡配置形式可獲得較大的視場角,但由于后群透鏡僅配置一片透鏡,較難以對系統像差做良好的補正。再者,近年來汽車配備倒車影像裝置的普及,搭載有高分辨率的廣視角光學鏡組已成為一種趨勢,因此急需一種具備有廣視場角與高成像質量,且不至于使鏡頭總長度過長的廣視角攝影鏡頭。
發明內容
為了因應市場需求及改善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廣視角攝影鏡頭,一方面提升廣視角攝影鏡頭的成像質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視場角,再一方面提供微型化的廣視角攝影鏡頭。根據本發明所公開一實施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由光軸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一為凸面的物側面及一為凹面的像側面。第二透鏡具有一為凹面的物側面及一為凸面的第二透鏡像側面。其中,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第二透鏡具有一焦距f2,第六透鏡具有一焦距f6,且廣視角攝影鏡頭滿足以下公式(公式I) 0 < f/f2 < I. 0 ;以及(公式2) :0. 35 < f/f6 < 0. 95。根據本發明所公開另一實施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由光軸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前鏡群及一后鏡群。前鏡群包括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第一透鏡具有一為凸面的物側面及一為凹面的像側面。第二透鏡具有一為凹面的物側面及一為凸面的像側面。而后鏡群則包括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
其中,于光軸上,廣視角攝影鏡頭更包括一光圈,且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光圈之間具有一距離Dr4S,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12。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前鏡群具有一焦距f12,且廣視角攝影鏡頭滿足以下公式(公式 3) Dr4S/T12 < 0. 4 ;以及(公式4) :0 < f/f12 < I. 2。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可有利于擴大廣視角攝影鏡頭的視場角。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可提供廣視角攝影鏡頭所需的部分屈折力,有助于縮短整體光學總長度。當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時,有助于縮短整體光學總長度。當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時,有助于修正像差。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可提供廣視角攝影鏡頭的主要屈折力,有助于縮短整體光學總長度。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可有助于修正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差。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可有助于降低廣視角攝影鏡頭的敏感度。此外,當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像側面為凹面時,可有助擴大廣視角攝影鏡頭的視場角,且對于入射光線的折射率較為緩和,以避免像差過度增大,進而在擴大廣視角攝影鏡頭的視場角與修正像差中取得良好的平衡。當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時,可有助于修正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當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時,可有效加強第四透鏡的正屈折力,以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總長度。當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時,可有助于修正廣視角攝影鏡頭的高階像差。當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時,可有效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總長度。于滿足上述(公式I)時,第二透鏡具有合適的正屈折力,以有效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總長度。于滿足上述(公式2)時,第六透鏡具有合適的正屈折力,以有效分配廣視角攝影鏡頭的正屈折力,降低廣視角攝影鏡頭的敏感度。于滿足上述(公式3)時,前鏡群(亦即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與光圈具有合適的位置,以在不使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總長度過長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視場角。于滿足上述(公式4)時,前鏡群具有合適的屈折力,以有效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總長度。以上關于本發明的內容說明及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以示范及解釋本發明的精神及原理,并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圖I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IB為波長486. lnm、587.6nm與656.3nm的光線入射于圖I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I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I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I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I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2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二實施例結構示意圖2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2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
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2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2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2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2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3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三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3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3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3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3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3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4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四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4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4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4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4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4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4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5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五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5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5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5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5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5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6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六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6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6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6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6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圖6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6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圖7A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七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7B為波長486. lnm、587. 6nm與656. 3nm的光線入射于圖7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縱向球差曲線示意圖;圖7C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7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像散場曲曲線示意圖7D為波長587. 6nm的光線入射于圖7A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畸變曲線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0,20,30,40,50,60,70廣視角攝影鏡頭100,200,300,400,500,600,700 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 第一透鏡111,211,311,411,511,611,711 第一透鏡物側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第一透鏡像側面120,220,320,420,520,620,720 第二透鏡121,221,321,421,521,621,721 第二透鏡物側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第二透鏡像側面130,230,330,430,530,630,730 第三透鏡131,231,331,431,531,631,731 第三透鏡物側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第三透鏡像側面140,240,340,440,540,640,740 第四透鏡141,241,341,441,541,641,741 第四透鏡物側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第四透鏡像側面150, 250, 350,450, 550,650, 750 第五透鏡151,251,351,451,551,651,751 第五透鏡物側面152,252,352,452,552,652,752 第五透鏡像側面160,260,360,460,560,660,760 第六透鏡161,261,361,461,561,661,761 第六透鏡物側面162,262,362,462,562,662,762 第六透鏡像側面180,280,380,480,580,680,780 紅外線濾光片190, 290, 390,490, 590,690, 790 成像面191,291,391,491,591,691,791 保護玻璃192,292,392,492,592,692,792 影像感測組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先以圖IA作一舉例說明,以說明各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透鏡組成及配置關系,以及說明各實施例中具有相同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公式,而其它相異之處將于各實施例中詳細描述。以圖IA為例,廣視角攝影鏡頭10由光軸的物側至像側(如圖IA由左至右)依序包括有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110,包括一呈凸面的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一呈凹面的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第一透鏡110的材質為玻璃,且第一透鏡物側面111及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皆為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120,包括一呈凹面的第二透鏡物側面121及一呈凸面的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第二透鏡120的材質為塑料,且第二透鏡物側面121及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皆為非球面。一第三透鏡130,包括一第三透鏡物側面131及一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第三透鏡130的材質為塑料,且第三透鏡物側面131及第三透鏡像側面132皆為非球面。需注意的是,當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時,有助于縮短整體光學總長度。當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時,有助于修正像差。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140,包括一第四透鏡物側面141及一呈凸面的第四透鏡像側面142。第四透鏡140的材質為塑料,且第四透鏡物側面141及第四透鏡像側面142皆為非球面。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150,包括一呈凹面的第五透鏡物側面151及一第五透鏡像側面152。第五透鏡150的材質為塑料,且第五透鏡物側面151及第五透鏡像側面152皆為非球面。—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160,包括一第六透鏡物側面161及一呈凸面的第六透鏡像側面162。第六透鏡160的材質為塑料,且第六透鏡物側面161及第六透鏡像側面162皆為非球面。需注意的是,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與第六透鏡160至少其中之一為一雙凸透鏡,可有助于縮短整體光學總長度。再者,廣視角攝影鏡頭10更包括一光圈100,光圈100可選擇的設置于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之間,用以控制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亮度。此外,廣視角攝影鏡頭10在第六透鏡160之后依序包括有一紅外線濾光片180、一保護玻璃191 (cover glass)、一成像面190及一影像感測組件192。其中,影像感測組件192設置于成像面190上。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10可滿足以下公式(公式I) :0 < f/f2 < I. 0(公式2) :0. 35 < f/f6 < 0. 95(公式3) Dr4S/T12 < 0. 4(公式4) 0 < f/f12 < I. 2其中,于光軸上,f為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焦距,f2為第二透鏡120的焦距,f6為第六透鏡160的焦距。Dr4S為第二透鏡像側面122與光圈100之間的距離,T12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鏡間距。f12為前鏡群(亦即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的焦距。于滿足上述(公式I)時,令第二透鏡120具有合適的正屈折力,以有效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總長度。于滿足上述(公式2)時,令第六透鏡160具有合適的正屈折力,以有效分配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正屈折力、降低敏感度,且(公式2)的較佳范圍為0. 4<f/f6<0.7。于滿足上述(公式3)時,令前鏡群(亦即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與光圈100分別具有合適的位置,以在不使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總長度過長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視場角,且(公式3)的較佳范圍為Dr4S/T12<0.2。于滿足上述(公式4)時,前鏡群(亦即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具有合適的屈折力,以有效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總長度。 再者,廣視角攝影鏡頭10另可至少滿足下列公式其中之一(公式5) -.T23ZCT2 <0.4
(公式6) -l. 3 < f/f3 < 0. 2(公式7) -l. 0 < R9/f < -0. 4(公式8) 0 ( (R7+R8) / (R7-R8) ^ 1.0(公式9) =N1 > I. 72(公式10) : 0. 9 < R8/R9 < I. 7(公式11) 28 < V6-V5 < 45(公式12) -0. 4 < f/fi < -0. I(公式13) ImgH/f > I. 2(公式14) HF0V > 75其中,于光軸上,T23為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的鏡間距(亦即第二透鏡像側面122至第三透鏡物側面131的距離),CT2為第二透鏡120的厚度(亦即第二透鏡物側面121至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的距離)。為第一透鏡110的焦距,f3為第三透鏡130的焦距。R7為第四透鏡物側面141的曲率半徑,R8為第四透鏡像側面142的曲率半徑,R9為第五透鏡物側面151的曲率半徑。V5為第五透鏡150的色散系數,V6為第六透鏡160的色散系數。ImgH為影像感測組件的有效感光區域對角線的一半,HFOV為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最大視角的一半。于滿足(公式5)時,令廣視角攝影鏡頭10具有較合適的第二透鏡120的厚度及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的鏡間距,可有效修正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球差,且(公式5)的較佳范圍為T23/CT2 < 0. 2。于滿足(公式6)時,第三透鏡130具有較合適的屈折力,使得廣視角攝影鏡頭10可針對需求,進行像差的修正或更進一步縮短光學總長度,且(公式6)的較佳范圍為-1. 0 < f/f3 < O。于滿足(公式7)時,可有效修正像差。于滿足(公式8)時,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與像側面142具有較合適的鏡面曲率,以有效加強正屈折力,且不至于使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像差過大。于滿足(公式9)時,可提供較大的視場角。于滿足(公式10)時,第四透鏡140的像側面142與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具有較合適的鏡片曲率,以有效縮短鏡間距(即第四透鏡像側面142與第五透鏡物側面151于光軸上的距離),進一步縮短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總長度。于滿足(公式11)時,可有利于修正色差。于滿足(公式12)時,第一透鏡110具有較合適的負屈折力,有利于擴大視場角。于滿足(公式13)時,可有利于維持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小型化,以搭載于輕薄可攜式的電子產品上。于滿足(公式14)時,可提供較大視場角。其中,廣視角攝影鏡頭10中所有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料。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廣視角攝影鏡頭10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鏡材質為塑料,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透鏡表面可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量,用以消減像差,且可以有效降低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總長度。再者,在廣視角攝影鏡頭I0中,若透鏡表面系為凸面,則表示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則表示透鏡表面于近軸處為凹面。此外,為了因應使用需求,可在廣視角攝影鏡頭10中插入至少一光闌,以排除雜散光并提高成像質量或限制其被攝物的成像大小。其光闌可為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光闌,但不以此為限。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將以下述各實施例進一步描述具體方案。其中,各實施例中參數的定義如下=Fno為廣視角攝影鏡頭的光圈值。此外,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非球面可利用但不限于下列非球面方程式(公式ASP)表示乂(丫)=(丫2_+叫11(1-(1+吖_2))+2;_*(妒)其中,X為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Y為非球面曲線上的點及光軸的距離,k為錐面系數,Ai為第i階非球面系數,在各實施例中i可為但不限于4、6、8、10、12。〈第一實施例〉請參照圖IA所示,為根據本發明所公開的廣視角攝影鏡頭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廣視角攝影鏡頭10所接受光線的波長以587. 6納米(nanometer,nm)為例,然而上述波長可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并不以上述波長數值為限。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力。其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1為凸面,第一透鏡像側面112為凹面。第二透鏡物側面121為凹面,第二透鏡像側面122為凸面。第四透鏡像側面142為凸面。第五透鏡物側面151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面162為凸面。此外,第四透鏡140與第六透鏡160皆為雙凸透鏡。
廣視角攝影鏡頭10的詳細資料如下列表1-1所示
權利要求
1.一種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沿著一光軸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 一第三透鏡;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以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 其中,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二透鏡具有一焦距f2,該第六透鏡具有一焦距f6,且滿足以下公式O < f/f2 < I. O ;以及0. 35 < f/f6 < 0. 95。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光圈,于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12,該第二透鏡像側面與該光圈之間具有一距離Dr4S,且滿足以下公式Dr4S/T12 < 0. 4。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于該光軸上,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23,該第二透鏡具有一厚度CT2,且滿足以下公式T23/CT2 < 0. 4。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于該光軸上,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23,該第二透鏡具有一厚度CT2,且該廣視角攝影鏡頭滿足以下公式T23/CT2 < 0. 2。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三透鏡具有一焦距f3,且滿足以下公式-1. 3 < f/f3 < 0. 2。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8,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9,且該廣視角攝影鏡頭滿足以下公式0. 9 < R8/R9 < I. 7。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六透鏡具有一焦距f6,且滿足下列公式0. 4 < f/f6 < 0. 7。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光圈,于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12,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光圈之間具有一距離Dr4S,且滿足以下公式Dr4S/T12 <0.2。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三透鏡具有一焦距f3,且滿足以下公式-1. 0 < f/f3 < O。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9,且滿足以下公式-1. 0 < R9/f < -0. 4。
13.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7,該第四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曲率半徑R8,且滿足以下公式0彡(R7+R8)/(R7-R8) ^ I. O0
14.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透鏡具有一折射率N1,且滿足以下公式A1 > I. 72。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一透鏡具有一焦距,且滿足以下公式-0. 4 < f/f, < -0. I。
1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五透鏡具有一色散系數V5,該第六透鏡具有一色散系數V6,且滿足下列公式28 < V6-V5 < 45。
1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的有效感光區域對角線的一半為ImgH,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且滿足以下公式ImgH/f > I. 2。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最大視角的一半HFOV,且滿足以下公式HFOV > 75。
19.一種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沿著一光軸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 一具正屈折力的前鏡群,包括有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為凹面;以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該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 一光圈;以及 一后鏡群,包括有 一第三透鏡;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 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以及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 其中,于該光軸上,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與該光圈之間具有一距離Dr4S,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12,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前鏡群具有一焦距f12,且滿足以下公式Dr4S/T12 < 0. 4 ;以及0 < f/f12 < I. 2。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后鏡群至少包含一具正屈折力的雙凸透鏡。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四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該第五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該第六透鏡的像側面為凸面。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于該光軸上,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具有一鏡間距T23,該第二透鏡具有一厚度CT2,且滿足以下公式T23/CT2< 0. 2。
23.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影像感測組件,該影像感測組件的有效感光區域對角線的一半為ImgH,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且滿足以下公式ImgH/f > I. 2。
24.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第五透鏡具有一色散系數V5,該第六透鏡具有一色散系數V6,且滿足下列公式28 < V6-V5 < 45。
25.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廣視角攝影鏡頭,其特征在于,該廣視角攝影鏡頭具有一焦距f,該第三透鏡具有一焦距f3,且滿足以下公式-1. O < f/f3 < O。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廣視角攝影鏡頭,沿著光軸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有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一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鏡、一具負屈折力的第五透鏡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鏡。其中,第一透鏡的物側面為凸面、像側面為凹面。第二透鏡的物側面為凹面、像側面為凸面。藉由調整上述透鏡及其相對關系,可提供充足的視場角、修正像差及獲得良好的成像質量。
文檔編號G02B13/00GK102645727SQ201110085930
公開日2012年8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日 優先權日2011年2月16日
發明者周明達, 蔡宗翰, 謝東益 申請人: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