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纖通信技術領域,特別適用于光波分復用領域,是一種低損耗 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方案的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的結構一般類似說明書附圖的
圖1所示由 公共通道準直器100發射多波段光信號,經過第一通道多層介質膜濾波片101透射第一通 道光信號,第一通道光信號被第一通道準直器102接收;其余通道光信號被第一通道多層 介質膜濾波片101反射至第二通道多層介質膜濾波片104,第二通道光信號透射第二通道 多層介質膜濾波片104至第二通道準直器103接收;其余通道光信號被第二通道多層介質 膜濾波片104反射至下一通道,依此類推,完成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功能。現有技術方案的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的缺點在于使用預先固定工作距離和束腰 大小的準直器,參見說明書附圖的圖2所示首先將準直透鏡201固定在套管202內,用膠 203固定,然后將用膠206把光纖208固定在套管205的光纖頭推進套管202,微調光纖頭 與透鏡201之間的空氣間隙,得到一定工作距離和束腰大小的高斯準直光束,然后用膠204 將光纖頭固定,最后用膠207密封光纖頭。這樣的設計,若采用相同光纖參數和準直透鏡參數的同一種規格的準直器,只有 一個通道準直器與公共通道準直器100才能最佳耦合,導致各通道準直器與公共通道準直 器100之間的工作距離不一致,其它通道準直器無論如何消除角度失配和橫向失配,都將 與公共通道準直器100存在工作距離和束腰大小的失配。理論分析如下兩光纖通過透鏡耦合的光路圖如說明書附圖的圖5所示。光纖a發出的束腰半徑為ω ω、數值孔徑為NA1的高斯光束,經過準直透鏡L1、聚焦 透鏡L2作用后,束腰半徑和數值孔徑分別變為ω μ和NA2,再由光纖b接收。而光纖b只能 接收滿足ω O2彡ω他和NA2彡NAb的光束,其中ωob和NAb由光纖b決定。為將光纖a發出的光全部耦合進光纖b,需要確定合適的光纖a物距(I1,光纖a像 距d2,光纖b像距d3和光纖b物距d4,準直透鏡焦距F1和聚焦透鏡焦距F2。由于光通信器件內部的各準直器一般采用同一種規格的光纖,而光纖出射光的高 斯光束的束腰就在光纖端面,當光纖端面置于透鏡焦距為f的透鏡的前焦點處時,此時在 透鏡右邊的高斯光束具有最大的束腰值,根據基模高斯光束空間變換,可以得到
權利要求1.一種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包括公共通道準直器001)、第一通道膜片 002)、第一通道準直器003)、第二通道膜片(40 和第二通道準直器004),各通道膜片 和通道準直器均固定在基板(400)上;由公共通道準直器(401)發射多通道光信號,第一通 道光信號透過第一通道膜片(40 進入第一通道準直器003),其余通道光信號被第一通 道膜片(40 反射至第二通道膜片005),第二通道光信號透過第二通道膜片(40 進入 第二通道準直器004),其余通道光信號通過第二通道膜片(40 反射至下一通道;其特征 在于各準直器均包括透鏡(300)、第一套筒(301)、光纖頭(30 和第二套筒(306),透鏡 (300)通過膠(304)固定在第一套筒(301)內,光纖頭(30 通過膠(30 固定在第二套筒 (306)內,第一套筒(301)通過膠(307)和第二套筒(306)固定在一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鏡(300) 是自聚焦透鏡、雙曲面透鏡、C透鏡或非球面透鏡中的任何一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膠是熱固 化膠、紫外固化膠或雙固化膠中的任何一種。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 基板G00)的材料采用石英玻璃、硼硅玻璃、陶瓷、可伐合金或因瓦合金中的任何一種。
5.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特征在于各套 筒的材料均采用石英玻璃、硼硅玻璃、陶瓷、可伐合金或因瓦合金中的任何一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低損耗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其包括公共通道準直器(401)、第一通道膜片(402)、第一通道準直器(403)、第二通道膜片(405)和第二通道準直器(404),各通道膜片和各通道準直器均固定在基板(400)上;各通道準直器均包括透鏡(300)、第一套筒(301)、光纖頭(302)和第二套筒(306),透鏡(300)通過膠(304)固定在第一套筒(301)內,光纖頭(302)通過膠(305)固定在第二套筒(306)內,第一套筒(301)通過膠(307)和第二套筒(306)固定在一起。該多通道光波分復用器的各通道準直器輸出光信號的插入損耗都比較小。
文檔編號G02B6/293GK201820007SQ20102019570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1日
發明者劉賢平, 趙蘭蘭, 邱二虎, 顧共恩 申請人:武漢奧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