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處理盒、顯影盒和成像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與本發明一致的設備和裝置涉及一種被設于成像設備例如激光打印機的處理盒、 一種被設于該處理盒的顯影盒和一種包括該處理盒的成像設備。
背景技術:
作為成像設備,已知具有處理盒的打印機,處理盒被以可拆離方式安裝到打印機。 處理盒包括保持感光鼓的感光鼓盒和保持顯影輥并且被以可拆離方式安裝到感光鼓盒的
顯影盒。作為被設于打印機的顯影盒,提出了一種被以可拆離方式安裝到存儲感光鼓的感 光盒的顯影盒。顯影盒包括外罩,當顯影盒被安裝到感光盒時該外罩在感光盒的底壁和顯 影盒之間形成片材輸送路徑(例如,參考JP-A-2000-267549)。此外,作為被設于打印機的處理盒,提出了一種在保持感光鼓的感光盒的 底壁和具有顯影輥的顯影盒的底壁之間形成片材輸送路徑的處理盒(例如,參考 JP-A-2001-75457)。
發明內容
然而,根據在JP-A-2000-267549中公開的相關技術顯影盒,當片材在片材輸送期 間沿著左右方向(片材寬度方向)不適當時,片材接觸被設于輸送路徑的橫向外側處的部 件,從而片材在該部件和感光盒的底壁之間變得堵塞。當更薄地制成顯影盒時,這個問題變得更差。另外地,在相關技術顯影盒中,可以考慮在外罩的與感光盒的底壁對置的部分處 形成用于引導被輸送片材的肋。然而,即使在這種結構中,當更薄地制成顯影盒時,片材也可能在該部件和感光盒 的底壁之間變得堵塞。換言之,因為近來已經要求將打印機的主體制成為是薄的,所以也將處理盒制成 為是薄的。當將處理盒制成為是薄的時,在顯影盒和感光盒之間的片材輸送路徑變窄。在 此情形中,片材很可能接觸被設于輸送路徑的橫向外側處的部件。此外,根據在JP-A-2001-75457中公開的相關技術處理盒,顯影盒的底壁以如此
方式布置,使得該底壁被感光盒的底壁覆蓋。因此,由于在感光盒的底壁和顯影盒的底壁之間形成的輸送路徑,處理盒變得更 大。結果,難以將成像設備制成為薄的。相應地,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中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即使當記錄介質沿著寬度 方向不適當時也能夠輸送記錄介質的顯影盒,和一種包括該顯影盒的處理盒。此外,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中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能夠將成像設備制成為是薄 的處理盒、一種被設于該處理盒的顯影盒和一種具有該處理盒的成像設備。根據本發明的一個示意性方面,提供了一種顯影盒,包括外罩,該外罩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攜帶顯影劑的顯影輥;和多個輸送引導部件,該多個輸送引導部件被沿著顯影輥 的軸向方向且相互平行地布置在外罩的外側上,并且該多個輸送引導部件沿著輸送路徑引 導記錄介質,其中輸送引導部件包括輸送肋,該輸送肋沿著與顯影輥的軸向方向垂直的記 錄介質的輸送方向延伸從而從外罩朝向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凸出;和端肋,該端肋被設于顯 影輥的沿著軸向方向的兩個端部處、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相對于顯影輥的軸向方向 向外傾斜、并且比輸送肋從外罩向輸送路徑側進一步凸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示意性方面,提供一種處理盒,包括攜帶顯影劑圖像的圖像 載體;轉印部件,該轉印部件與圖像載體對置,并且將顯影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和顯影 盒,其中輸送引導部件向圖像載體和轉印部件之間引導記錄介質。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示意性方面,提供一種處理盒,包括圖像載體盒,該圖像載 體盒包括圖像載體和轉印部件,該圖像載體位于圖像載體盒的一端處,并且攜帶顯影劑圖 像,該轉印部件與圖像載體對置,并且將顯影劑圖像轉印到記錄介質;和包括顯影劑載體的 顯影盒,該顯影劑載體位于顯影盒的一端處并且攜帶顯影劑,其中顯影盒被以可拆離方式 設于圖像載體盒從而圖像載體和顯影劑載體彼此對置,其中圖像載體盒進一步包括輸送部 件和第一引導部件,該輸送構件向圖像載體和轉印部件之間輸送記錄介質,該第一引導部 件沿著記錄介質輸送方向被從輸送部件向下游成間隔布置,并且向圖像載體和轉印部件之 間引導由輸送部件輸送的記錄介質,其中該顯影盒進一步包括第二引導部件,當顯影盒被 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該第二引導部件與第一引導部件相協作以向圖像載體和轉印部件之 間引導由輸送部件輸送的記錄介質,其中該第二引導部件包括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 當顯影盒被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該第一引導部沿著輸送方向布置在輸送部件和第一引導 部件之間,該第二引導部與第一引導部連續并且位于第一引導部的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 處,并且被布置成當顯影盒被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與沿著與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成間隔分 離的第一引導部件對置,并且其中當記錄介質被輸送部件輸送時,首先第二引導部件使得 記錄介質與第一引導部形成接觸,然后第一引導部向第二引導部和第一引導部件之間引導 記錄介質。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示意性方面,提供一種成像設備,包括處理盒;和主體外 殼,該主體外殼容納處理盒,并且與處理盒一起地形成記錄介質的輸送路徑。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個示意性方面,提供一種能夠被以可拆離方式設于圖像載體盒 的顯影盒,該圖像載體盒包括攜帶顯影劑圖像的圖像載體和將記錄介質輸送到圖像載體的 輸送輥,該顯影盒包括外罩;顯影劑載體,該顯影劑載體由外罩支撐,并且攜帶顯影劑;和 多個輸送肋,該多個輸送肋每個從外罩朝向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凸出,并且引導記錄介質的 輸送,其中輸送肋在沿著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處的端部被彎曲以順應于輸送輥的外 周表面并且朝向沿著輸送路徑的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凸出。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引導記錄介質的輸送的輸送引導部件包括端肋。端肋 被設于顯影輥的兩個軸向端部處。當端肋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導引時,端肋朝向橫 向外側傾斜。端肋比輸送肋向輸送路徑進一步凸出。相應地,當在輸送期間記錄介質沿著軸向方向不適當時,記錄介質的軸向端部首 先從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接觸端肋。當記錄介質被進一步輸送時,記錄介質的軸向端部趨向于來到端肋上。然而,端肋比輸送肋向輸送路徑進一步凸出。因此,當記錄介質被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導引時, 記錄介質被逐漸地朝向輸送路徑校正。當記錄介質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被進一步導引時,記錄介質的軸線端部脫 離端肋,并且因此記錄介質被引導到正常輸送路徑。由此,能夠防止記錄介質的軸向端部接觸被設于輸送路徑的軸向外側處的部件。結果,即使當記錄介質沿著軸向方向不適當時,記錄介質也能夠被輸送。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該處理盒包括上述顯影盒。因此,能夠防止記錄介質接觸被設于輸送路徑的軸向外側處的部件并且朝向圖像 載體和轉印部件之間可靠地引導記錄介質。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第二引導部件包括第一引導部和第二引導部。當顯影 盒被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第一引導部沿著輸送方向被布置在輸送部件和第一引導部件之 間。第二引導部在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處被連續地設于第一引導部。第二引導部被布置 成當顯影盒被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沿著與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一定間隔與第一引導部 件對置。當記錄介質被輸送部件輸送時,第二引導部件首先使得記錄介質與第一引導部形 成接觸并且然后利用第一引導部向第二引導部和第一引導部件之間引導記錄介質。因此,在輸送部件和第一引導部件能夠被以一定間隔布置時能夠向圖像載體和顯 影劑載體之間輸送記錄介質。結果,與其中鄰近于輸送部件設置第一引導部件的情形相比(例如, JP-A-2001-75457),關于在JP-A-2001-75457中的感光盒的底壁,能夠在輸送部件和第一 引導部件之間更小(更薄)地制成處理盒,且更小地制成成像設備。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因為提供了更小(更薄)的處理盒,所以能夠更小地制 成成像設備。根據本發明的示意性方面,輸送肋在沿著記錄介質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處的端部被 彎曲以順應于輸送輥的外周表面并且在輸送路徑處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凸出。據此,當顯影盒被安裝到圖像載體盒時,由輸送輥輸送的記錄介質接觸輸送輥并 且然后即刻地接觸輸送肋的沿著輸送方向的上游端部。結果,因為能夠在輸送輥和輸送肋之間順利地取放記錄介質,所以能夠防止記錄 介質在輸送輥和輸送肋之間堵塞。
圖1是示出了作為本發明的成像設備的一個實例的打印機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側 截面視圖;圖2是圖1所示處理盒的側截面視圖;圖3是如從左下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感光鼓盒的透視圖;圖4是圖1所示顯影盒的側截面視圖;圖5是如從左下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顯影盒的透視圖;圖6是圖1所示顯影盒的底視圖;圖7是如從左下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顯影盒的透視圖,示出其右端部分的放大視圖;圖8是如從右下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顯影盒的透視圖,示出其左端部分的放大視 圖;圖9是如從左下方向看到的、圖1所示處理盒的透視圖;并且圖IOA和圖IOB示意在圖1所示處理盒中的片材的輸送,其中圖IOA示出其中片 材后端部分接觸輸送肋的狀態,并且圖IOB示出其中在顯影盒的第二引導部和感光鼓盒的 片材輸送弓I導件之間弓I導片材后端部分的狀態。
具體實施例方式(打印機的總體結構)如在圖1中所示,打印機1(成像設備的一個實例)在主體外殼2中包括饋送片材 P (記錄介質的一個實例)的饋送器單元3和在饋送的片材P上形成圖像的成像單元4。(1)主體外殼當從側端面看時,主體外殼2具有基本矩形盒子形狀,以容納饋送器單元3和成像 單元4。用于附接和拆離處理盒13 (將在以后描述)的前蓋5形成在主體外殼2的一個側 壁處。前蓋5被設于主體外殼2從而前蓋5能夠圍繞用作支撐點的下端部分旋轉。在以下說明中,前蓋5被設置于此的一側(圖1中的右側)被稱作前側,而相反側 (左側圖1)被稱作后側。另外,基于從打印機1的前側觀察打印機而分成左側和右側。換 言之,圖1中的前側是左側,而圖1中的內側是右側。(2)饋送器單元饋送器單元3被設于主體外殼2的下部處。饋送器單元3包括接收片材P的片材 饋送托盤6、設于片材饋送托盤6的前端部分上方的拾取輥7、以及在拾取輥7的前側處彼 此對置的分離輥8和分離墊片9。饋送器單元3包括在分離墊片9上方彼此對置的一對前 和后饋送輥10、沿著基本后上方向從在兩個饋送輥10之間的對置部分延伸的片材饋送路 徑11、和布置在片材饋送路徑11的后部處的主體側配準輥20。片材P堆疊在片材饋送托盤6中。最上片材P通過拾取輥7的旋轉而被饋送到在 分離輥8和分離墊片9之間的對置部分。分離輥和分離墊片一次一張地饋送片材。然后, 片材P通過饋送輥10的輸送而經過片材饋送路徑11,被輸送到在主體側配準輥20和處理 側配準輥21 (將在以后描述)之間的部分,并且然后在預定時刻被朝向在感光鼓17 (將在 以后描述)和轉印輥19 (將在以后描述)之間的部分輸送。附帶說一句,與饋送器單元3分開地,設置了將片材P從片材排放路徑27 (將在以 后描述)朝向在主體側配準輥20和處理側配準輥21 (將在以后描述)之間的空間返回的 片材反向裝置(參考圖1中的點線)。因此,能夠執行雙面打印。(3)成像單元成像單元4包括掃描器單元12、處理盒13和定影單元14。(3-1)掃描器單元掃描器單元12被布置在主體外殼2的上部處。基于圖像數據,掃描器單元12朝 向感光鼓17(將在以后描述)發射激光束從而使感光鼓17曝光,如由實線示意地。(3-2)處理盒
8
(3-2-1)處理盒的結構處理盒13在主體外殼2中被以可拆離方式容納在掃描器單元12下方和饋送器單 元3上方。處理盒13包括感光鼓盒15 (圖像載體盒的一個實例)和被以可拆離方式安裝 到感光鼓盒15的顯影盒16。感光鼓盒15包括感光鼓17(圖像載體的一個實例)、梳型充電器18和轉印輥 19 (轉印部件的一個實例)。感光鼓17被沿著左右方向設于感光鼓盒15的后端部分處。梳型充電器18被布置成在感光鼓17的后上側處在其間以一定間隔地與感光鼓17對置。轉印輥19被布置成與感光鼓17的下側對置并且被擠壓接觸到感光鼓17的下側。另外,感光鼓盒15包括處理側配準輥21 (輸送部件和輸送輥的一個實例)。處理側配準輥21被設置成在感光鼓盒15的基本中央下端部分處沿著前后方向接 觸主體側配準輥20的上側。顯影盒16包括顯影輥22 (顯影劑載體的一個實例)。顯影輥22在顯影盒16的后端部分處被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從而顯影輥22被從顯 影盒16的后側暴露并且被擠壓接觸到感光鼓17的前側。顯影盒16包括向顯影輥22供應調色劑的供應輥23和調整被供應到顯影輥22的 調色劑的厚度的層厚調節刮刀M。調色劑(顯影劑的一個實例)被容納于在供應輥23和 層厚調節刮刀M前方的空間中。(3-2-3)在處理盒中的顯影操作在顯影盒16中的調色劑被供應到供應輥23并且還被供應到顯影輥22,且在供應 輥23和顯影輥22之間正極性地摩擦帶電。當顯影輥22旋轉時,被供應到顯影輥22的調色劑的厚度被層厚調節刮刀M調 整,并且在顯影輥22的表面上攜帶調色劑,作為具有預定厚度的薄層。同時,當感光鼓17旋轉時,感光鼓17的表面被梳型充電器18正極性地均勻充電, 并且然后通過來自掃描器單元12的激光束的高速掃描,感光鼓17的表面被曝光(參考圖 1中的實線)。由此,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了與將在片材P上形成的圖像對應的靜電 潛像。當感光鼓17進一步旋轉時,在顯影輥22的表面上攜帶并且被正極性地充電的調 色劑被供應到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形成的靜電潛像。由此,感光鼓17的靜電潛像變成可 視化圖像,并且在感光鼓17的表面上攜帶由反轉顯影產生的調色劑圖像。當在感光鼓17和轉印輥19之間輸送的片材P在感光鼓17和轉印輥19之間經過 時,在感光鼓17上攜帶的調色劑圖像被轉印在片材P上。(3-3)定影單元定影單元14被布置在處理盒13的后部處并且包括加熱輥25和與加熱輥25對置 的擠壓輥26。在處理盒13中,當片材P在加熱輥25和擠壓輥沈之間經過時,在片材P上 轉印的調色劑圖像在片材P上通過加熱和擠壓而被熱定影。(4)片材排放單元調色劑圖像在其上得以定影的片材P通過包括U形轉彎路徑的片材排放路徑27,被朝向片材排放輥觀輸送,并且被片材排放輥觀排放到被設于掃描器單元12的上側處的 片材排放托盤四。(處理盒的細節)(1)感光鼓盒如在圖2和圖3中所示,感光鼓盒15具有基本矩形框架形狀并且包括感光鼓框架 30。感光鼓框架30包括一對左和右側壁31、被置于側壁31的前端部之間的前壁32、 被置于側壁31的后上端部之間的上壁33、以及被置于側壁31的下端部之間的下壁34。當從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側端面看時,側壁31具有基本矩形形狀。另外,側壁31 包括感光鼓軸插入貫通孔35、聯接支撐凹槽36、顯影輥支撐凹槽37和配準輥支撐凹槽38。感光鼓軸插入貫通孔35沿著左右方向穿過側壁31的后端部并且當從能夠接收感 光鼓17的感光鼓軸46的側端面看時具有基本圓形形狀。聯接支撐凹槽36當從具有打開上側的側端面看時具有基本V形形狀,使得它們在 感光鼓軸插入貫通孔35的前側的一定間隔處從側壁31的上端邊緣向下凹陷。顯影輥支撐凹槽37從聯接支撐凹槽36的下后端部延續并且當從沿著向后方向延 伸的側端面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形狀。附帶說一句,顯影輥支撐凹槽37的后端部布置在感光 鼓軸插入貫通孔35的前部的一定間隔處。顯影輥支撐凹槽37分別地具有比顯影盒16的 頸圈部分67(將在以后描述)的外徑稍寬的凹槽寬度(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度)。配準輥支撐凹槽38當從具有打開下側的側端面看時具有基本U形形狀,使得它們 在側壁31的沿著前后方向的基本中心處從側壁31的下端部向上凹陷。另外,配準輥支撐 凹槽38具有比處理側配準輥21的直徑稍寬的凹槽寬度(沿著前后方向的長度)。前壁32當從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前端面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形狀并且在其沿著左 右方向的基本中心處包括手柄39,當向主體外殼2安裝或者從主體外殼2分離處理盒13 時,使用者握持手柄39。上壁33從感光鼓17的上側覆蓋感光鼓17并且當在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平面視 圖中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形狀。下壁34當在沿著前后和左右方向延伸的平面視圖中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形狀。另 外,下壁34包括用于安裝顯影盒16的顯影盒支撐部41、用于接收轉印輥19和片材輸送引 導件44(第一引導部件的一個實例)的轉印輥容納部42。顯影盒支撐部41包括被連接到前壁32的下端部分的前端部分和沿著左右方向與 配準輥支撐凹槽38的前端部分基本齊平的后端部分。顯影盒支撐部41的前側部向上彎曲以向上形成凹部。顯影盒支撐部41的后側部 從其前側部的后端部分延續并且當它從前向后地導引時向下地傾斜。然后,顯影盒支撐部 41的后側具有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狀。顯影盒支撐部41在其后端部分處包括多個引導肋43。每一個引導肋43沿著前后方向延伸從而當它從前側朝向后側導引時向下凸出。 引導肋43被沿著左右方向平行地布置。轉印輥容納部42靠近在顯影盒支撐部41的后側處的開口。轉印輥容納部42被 設于感光鼓框架30的后端部分處、向上打開并且彎曲以順應于轉印輥19的周向表面。
片材傳送引導件44被設于轉印輥容納部42的前側處。片材輸送引導件44包括 被布置在顯影盒支撐部41的后側處的開口處的前端部分和延續到轉印輥容納部42的后端 部分,并且具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平板形狀。另外,片材輸送弓I導件44的前端部分沿著前后方向與饋送器單元3的上端部對置 (參考圖10A)。此外,多個爪部48被設于片材輸送引導件44的端部處。當從平面視圖看時,每一個爪部48具有從片材輸送引導件44的前端部分向前凸 出的基本矩形形狀。爪部48沿著左右方向被以一定間隔平行地布置。此外,當從側截面視 圖看時,爪部48的上端邊緣具有從前向后地向上傾斜的基本線性形狀。爪部48接觸在片 材輸送引導件44和顯影盒16的第二引導部72 (將在以后描述)之間被引導到顯影盒16 的第一引導部71 (將在以后描述)的片材P(參考圖10B)。另外,片材輸送弓I導件44的后端部分沿著前后方向與在感光鼓17和轉印輥19之 間的夾壓部分對置。感光鼓框架30包括開口 45。開口 45被側壁31、下壁34的顯影盒支撐部41和下 壁;34的片材輸送引導件44包圍。換言之,開口 45具有在顯影盒支撐部41和下壁34的片 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沿著左右方向長的基本矩形形狀。另外,如上所述,感光鼓盒15包括感光鼓17、梳型充電器18、轉印輥19和處理側 配準輥21。感光鼓17包括沿著其中央軸線延伸的感光鼓軸46。感光鼓軸46沿著左右方向的 兩個端部沿著左右方向從內側被以可旋轉方式插入側壁31的感光鼓軸插入貫通孔35中, 從而感光鼓17被以可旋轉方式設于感光鼓盒15。梳型充電器18被支撐在上壁33的前端部分處。轉印輥19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并 且在轉印輥容納部42中被以可旋轉方式支撐。處理側配準輥21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其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處在側壁 31的配準輥支撐凹槽38中被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從而處理側配準輥21被設于開口 45的最 前部處。換言之,處理側配準輥21被沿著前后方向設于開口 45中。附帶說一句,在感光鼓盒15中,用于安裝顯影盒16的顯影盒安裝部47由側壁31、 前壁32和感光鼓17限定。(2)顯影盒(2-1)顯影盒的結構如在圖4和圖5中所示,顯影盒16具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盒子形狀并且包 括顯影框架51 (外罩的一個實例)。顯影框架51具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盒子形狀。顯影框架51包括第一框架 52和第二框架53。第一框架52構成顯影框架51的下側,并且具有帶向上和向前打開的底部的框架 形狀。此外,第一框架52包括調色劑容納部M、供應輥支撐部55和顯影輥支撐部56,調 色劑容納部M被設于第一框架的沿前后方向的基本中心處,供應輥支撐部55被設于調色 劑容納部M的后方,顯影輥支撐部56被設于供應輥支撐部55的后方。調色劑容納部M當從側截面視圖看時具有帶打開上側的平緩圓弧形狀。具體地,當從側截面視圖看時,調色劑容納部討從第一框架52的上端部向下延伸、被朝向其下端部 分地向后彎曲,并且然后朝向后部沿著向上方向稍微地傾斜。調色劑被容納在調色劑容納 部M中。供應輥支撐部55從調色劑容納部M的后端部分延續,并且當從具有打開上側的 側截面視圖看時供應輥支撐部陽具有基本U形形狀從而沿著供應輥23的外周表面彎曲。 供應輥23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被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到供應輥支撐部55沿著左右方向 的兩個側壁。顯影輥支撐部56從供應輥支撐部55的后端部分延續并且當從沿著向后方向延伸 的側截面視圖看時具有基本線性形狀(唇凸形狀)。顯影輥22的顯影輥軸68沿著左右方 向的兩個端部被顯影輥支撐部56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側壁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此外,第一框架52包括從調色劑容納部M的前上端部向前延伸的操作部57。當 使用者操作顯影鼓16時(例如,附接到感光鼓盒15的操作和從感光鼓盒15拆離的操作), 使用者握持操作部57。第二框架53構成顯影框架51的上側并且當從平面視圖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平板形 狀。第二框架53作為閉合蓋被從上側組合和焊接到第一框架52的上端部。另外,第二框架53包括從它的上側覆蓋第一框架52的調色劑容納部M的調色劑 容納部覆蓋部58和從它的上側覆蓋供應輥23的供應輥覆蓋部59。調色劑容納部覆蓋部58當從平面視圖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平板形狀,并且具有能 夠完全覆蓋第一框架52的調色劑容納部M的尺寸。調色劑容納部覆蓋部58關閉第一框 架52的調色劑容納部M的上端部。供應輥覆蓋部59當在朝向后部從調色劑容納部覆蓋部58的后下端部分延伸的平 面視圖中看時具有基本矩形平板形狀。供應輥覆蓋部59關閉第一框架52的供應輥支撐部 55的上端部。顯影盒16包括在顯影框架51的左側處的驅動單元63和在顯影框架51的右側處 的電極單元64。來自主體外殼2的驅動源(未示出)的驅動力被輸入驅動單元63。來自 主體外殼2的電源(未示出)的電力被輸入電極單元64。驅動單元63包括聯接部66,來自驅動源(未示出)的驅動力被輸入到聯接部66。 驅動單元63通過齒輪傳動裝置(未示出)將輸入到聯接部66的驅動力傳遞到顯影輥22 和供應輥23。電極單元64通過線纜(未示出)將輸入的電力傳輸到顯影輥22和供應輥23。另外,顯影盒16在顯影輥支撐部56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處包括調色劑接收部 件65。附帶說一句,左調色劑接收部件65被一體地設于驅動單元63的后端部分。調色劑接收部件65 —體地包括覆蓋部69和頸圈部67,覆蓋部69在下側處覆蓋顯 影輥22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頸圈部67以可旋轉方式支撐顯影輥軸68的沿著左右 方向的兩個端部。覆蓋部69在上側和前側處打開并且具有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基本錐形形狀。覆 蓋部69接收從顯影輥22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落下的調色劑。被設于覆蓋部69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外端部上方的頸圈部67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并 且分別地具有能夠接收顯影輥軸68的內徑的基本柱形形狀。
12
(2-2)輸送肋和端肋如在圖5和圖6中所示,第一框架52包括輸送肋61 (第二引導部件的一個實例)、 端肋62和增強肋60,它們從第一框架的后端部分的下表面向下地凸出。換言之,第一框架 52的后端部分用作輸送引導部件。當從底端面看時,輸送肋61從調色劑容納部M的后端部分在顯影輥支撐部56的 后端部分之上沿著前后方向延伸。輸送肋61被沿著左右方向設置在基本整個第一框架52 之上并且被沿著左右方向平行地布置。另外,當從側端面看時,輸送肋61的前端邊緣被彎曲以順應于處理側配準輥21的 外周表面。輸送肋61的前下端邊緣沿著向前方向稍微地凸出。具體地,當輸送肋61從前側 朝向后側導引時,輸送肋61的凸出部分向下傾斜。當從側端面看時,輸送肋61的后下端邊緣具有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基本線性形 狀(參考圖4)。端肋62分別地在第一框架52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處被沿著前后方向成對 地設置。沿著前后方向的端肋62沿著前后方向以一定間隔被基本相互平行地平行布置。每一個端肋62被布置在最外輸送肋61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處并且當它朝向后部 導引時朝向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傾斜。此外,當從側端面看時,每一個端肋62當它朝向后 部導引時稍微向下地凸出(參考圖4)。如在圖7和圖8中所示,端肋62被從供應輥支撐部55的后端部分向后地(從比 供應輥支撐部陽的下端邊緣進一步向后的位置)設置。端肋62的前端部被布置在比輸送 肋61的前端部進一步向后的位置處。端肋62的后端部比輸送肋61的后端部進一步向下地凸出并且比被設于顯影框架 51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處的調色劑接收部件65的后端部進一步向下地凸出。增強肋60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度比輸送肋61和端肋62的沿著上下方向的長度更 短。換言之,增強肋60向下地凸出使得增強肋的下端部被布置在比輸送肋61和端肋62進 一步向上的位置處。另外,增強肋60包括多個前側增強肋60F和多個后側增強肋60B,多個前側增強肋 60F被設于相應的輸送肋61的前端部之間,多個后側增強肋60B被設于前側增強肋60F的 后側處。前側增強肋60F當從沿著前后方向延伸的底端面看時具有基本線性形狀。前側增 強肋60F包括前端部和后端部,前端部與輸送肋61的前端部相比被布置在調色劑容納部M 的后端部分的進一步稍微向后的位置處,后端部被布置在供應輥支撐部陽的下端邊緣處。 每一個前側增強肋60F被設于在相應的輸送肋61的前端部之間沿著左右方向的基本中心 處。后側增強肋60B在前側的兩個端肋62之間沿著左右方向被以一定間隔平行地布 置。后側增強肋60B當在從前向后沿著底端面的視圖中看時具有朝向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 傾斜的基本線性形狀。具體地,被設于比第一框架52沿著左右方向的基本中心進一步向右 的位置處的后側增強肋60B從前向后向右傾斜。此外,被設于比第一框架52沿著左右方向 的基本中心進一步向左的位置處的后側增強肋60B從前向后向左傾斜。另外,一些后側增強肋60B被設置成與輸送肋61交叉。(3)處理盒到主體外殼的附接和從主體外殼的拆離(3-1)顯影盒到感光鼓盒的附接和從感光鼓盒的拆離為了將顯影盒16安裝到感光鼓盒15,使用者握持顯影盒16的操作部57并且從前 上側將顯影盒16的后端部分插入感光鼓盒15的顯影盒安裝部47中,使得顯影盒16的頸 圈部67被從前部裝配到感光鼓盒15的顯影輥支撐凹槽37中。因此,顯影輥22從感光鼓的前側接觸感光鼓17,并且顯影盒16的頸圈部67被裝 配到感光鼓盒15的顯影輥支撐凹槽37中。然后,使用者沿著向下方向操作顯影盒16的操作部57并且沿著當從左側端面看 時的順時針方向圍繞用作支撐點的其下端部分旋轉顯影盒16。因此,顯影盒16的前端部分從上側與感光鼓盒15的前端部分交迭并且顯影盒16 的聯接部66裝配到感光鼓盒15的聯接支撐凹槽36中,從而完成顯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 的安裝。當完成顯影盒16到感光鼓盒15的安裝時,利用被設于感光鼓盒15的前端部分處 的推動部件(未示出)向后擠壓顯影盒16的前端部分。由此,顯影輥22擠壓接觸感光鼓 17。此時,如在圖9中所示,輸送肋61的前側部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片材輸送引導件 44之間暴露,從而前側部通過感光鼓盒15的開口 45向下凸出。換言之,輸送肋61的前側 部用作第一引導部71。第一引導部71被布置在處理側配準輥21的后方并且沿著前后方向與處理側配準 輥21對置。如在圖2中所示,輸送肋61的后側部延續到第一引導部71的后側并且被布置成 與沿著上下方向被以一定距離分離的片材輸送引導件44對置。換言之,輸送肋61的后側 部用作第二引導部72。當假想線L沿著第二引導部72的下端邊緣延伸時,處理側配準輥21被布置于假 想線L上方。附帶說一句,為了從感光鼓盒15拆離顯影盒16,使用者以與安裝操作反向的操作 來操作顯影盒16。S卩,使用者首先握持感光鼓盒15的手柄39和顯影盒16的操作部57,并沿著向上 方向操作顯影盒16的操作部57同時擠壓感光鼓盒15,由此沿著當從左側端面看時的逆時 針方向圍繞用作支撐點的其后端部分旋轉顯影盒16。然后,使用者沿著前上方向拉出顯影盒16并且將顯影盒從感光鼓盒15的顯影盒 安裝部47分離。(3-2)處理盒到主體外殼的附接和從主體外殼的拆離為了將處理盒13安裝到主體外殼2,使用者沿著向前方向旋轉前蓋5以打開主體 外殼2的內側。然后,使用者從處理盒的后端部分將處理盒13插入在掃描器單元12和饋 送器單元3之間。因此,如在圖1中所示,處理側配準輥21從主體側配準輥20上側接觸主體側配準 輥20并且因此完成處理盒13到主體外殼2的安裝。
此時,處理盒13的下端部分與沿著上下方向被以一定間隔分離的饋送器單元3的 上端部分對置并且片材P得以輸送從而片材在處理盒13的下端部分和饋送器單元3的上 端部分之間經過(參考圖1中的點線)。換言之,處理盒13和主體外殼2的饋送器單元3 形成片材P的輸送路徑。(片材的輸送)如上所述,片材P從片材饋送托盤6被一張接一張地輸送到在主體側配準輥20和 處理側配準輥21之間的夾壓部。在這之后,當在預定時刻驅動主體側配準輥20時,處理側配準輥21因此被驅動。由此,片材P從前向后地在主體側配準輥20和處理側配準輥21之間經過。如在圖IOA中所示,已經在主體側配準輥20和處理側配準輥21之間經過的片材 P首先從其前側接觸第一引導部71。因此,片材P被沿著第一引導部71的下前端邊緣朝向后下側引導,然后在輸送肋 61的下端部分和饋送器單元3的上端部分之間引入。然后,如在圖IOB中所示,片材P在輸送肋61的下端部分和饋送器單元3的上端 部分之間經過,然后被第一引導部71在第二引導部72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引導。在這之后,片材P被第二引導部72和片材輸送弓I導件44在感光鼓17和轉印輥19 之間引導從而片材P在第二引導部72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經過。同時,在片材P的輸送期間當片材P在左側方向不適當時,當片材在第二引導部72 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經過時,片材P從前側在其左端部分處接觸左端肋62。當片材P被進一步輸送時,片材P的左端部分趨向于抓持在端肋62上。然而,如在圖8中所示,因為端肋62比輸送肋61進一步向下地(向輸送路徑)凸 出,所以當片材P被朝向后側導引時,片材P被逐漸地朝向輸送路徑校正(即,朝向右側)。當片材P被進一步朝向后側向右導引時,片材P的左端部分離開端肋62,并且片材 P被引導到正常輸送路徑(即,向左側)。根據處理盒13,如在圖2和圖9中所示,輸送肋61包括第一引導部71 (輸送肋61 的前側部)和第二引導部72(輸送肋61的后側部)。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 時,第一引導部71被沿著輸送方向(前后方向)布置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片材輸送引導 件44之間。第二引導部72被沿著向后方向連續地設于第一引導部71并且被布置成當顯 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時沿著上下方向以一定間隔與片材輸送引導件44對置。當片材P被處理側配準輥21輸送時,輸送肋61首先使得片材P與第一引導部71 形成接觸并且然后利用第一引導部71向第二引導部72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引導片 材P。據此,在沿著前后方向以一定間隔布置處理側配準輥21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的 情況下能夠在感光鼓17和顯影輥22之間輸送片材P。結果,與其中鄰近于處理側配準輥21設置片材輸送引導件44的情形相比,在處理 側配準輥21和片材輸送引導件44之間設置感光鼓盒15的下壁34是不必要的。因此,能 夠更小(更薄)地制成處理盒13并且更小地制成打印機1。另外,根據顯影盒13,如在圖9中所示,感光鼓盒15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片材輸 送引導件44之間形成有開口 45。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時,輸送肋61通過開口 45朝向下側,即朝向片材P的輸送路徑凸出。據此,因為輸送肋61通過開口 45的凸出尺寸,所以能夠更小地制成處理盒13。另外,如在圖2中所示,當假想線L通過在其中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的 狀態下沿著左右方向突出而沿著輸送肋61的第二引導部72延伸時,處理側配準輥21被設 于假想線L上方(即,在顯影盒16側處)。據此,處理側配準輥21比輸送肋61進一步向下凸出(向輸送路徑),從而能夠防 止處理盒13更大。結果,能夠更小地制成處理盒13。另外,根據處理盒13和顯影盒16,如在圖5中所示,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 盒15時,第一引導部71被彎曲以順應于處理側配準輥21的外周表面并且其前下端部分沿 著向前方向凸出。具體地,當它們從前側朝向后側導引時,輸送肋61的凸出部分向下傾斜。據此,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時,被處理側配準輥21輸送的片材P接 觸處理側配準輥21,然后即刻地接觸輸送肋61的前端部。結果,能夠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輸送肋61之間順利地取放片材P,從而能夠防止 片材P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輸送肋61之間堵塞。另外,根據處理盒13,如在圖3中所示,處理側配準輥21被沿著前后方向設于開口 45中。據此,感光鼓盒15在處理側配準輥21的后側處不包括在輸送期間妨礙片材P的 部件。結果,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時,能夠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輸送肋61 之間順利地取放片材P。另外地,根據處理盒13,如在圖9中所示,當顯影盒16被安裝到感光鼓盒15時,處 理側配準輥21沿著前后方向與輸送肋61對置。據此,能夠沿著前后方向在處理側配準輥21和輸送肋61之間順利地取放片材P。另外,根據打印機1,如在圖1中所示,打印機包括顯影盒13,顯影盒13被制成得 較小(薄)。因此,能夠將打印機1制成得較小。另外地,根據顯影盒16,如在圖5和圖6中所示,引導片材P的輸送的輸送引導部 件(第一框架52的后端部分)在它的沿著左右方向的兩個端部處設有端肋62,端肋62在 它朝向后側導引時朝向沿著左右方向的外側傾斜,并且端肋62比輸送肋61進一步向下凸
出ο據此,在輸送期間當片材P沿著左右方向不適當時,片材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首先 從后側接觸端肋62。當片材P被進一步輸送時,片材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趨向于來到端肋62上。然而, 因為端肋62比輸送肋61進一步向下凸出,所以片材P在它被朝向后側導引時被逐漸地朝 向輸送路徑校正。當片材P被進一步朝向后側導引時,片材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脫離端肋62,并且片 材P被引導到正常輸送路徑。由此,能夠防止片材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接觸調色劑接收部件65。
結果,即使當片材P沿著左右方向不適當時,也能夠輸送片材P。另外,根據顯影盒16,如在圖7和圖8中所示,端肋62在其后端部處比輸送肋61 的后端部進一步向下凸出。據此,能夠使得由輸送肋61輸送的片材P在后側處與端肋62形成接觸。結果,能夠防止片材P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接觸調色劑接收部件65。根據顯影盒16,如在圖7和圖8中所示,端肋62的前端部被布置在比輸送肋61的 前端部進一步向后的位置處。據此,當片材P沿著左右方向不適當時,在被輸送肋61引導時,片材P順利地接觸 端肋62。結果,即使當片材P沿著左右方向不適當并且因此接觸端肋62時,片材P也被端 肋62順利地引導到輸送路徑而不被抓持到端肋62。另外,根據顯影盒16,如在圖7和圖8中所示,端肋62比調色劑接收部件65進一 步向下凸出。據此,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片材P接觸調色劑接收部件65。另外,根據處理盒13,如在圖2和圖9中所示,處理盒包括能夠防止片材P接觸調 色劑接收部件65的顯影盒16。據此,能夠朝向感光鼓17和轉印輥19之間可靠地引導片材P。
1權利要求
1.一種顯影盒,包括外罩,所述外罩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攜帶顯影劑的顯影輥;和多個輸送引導部件,所述多個輸送引導部件被沿著所述顯影輥的軸向方向且相互平行 地布置在所述外罩的外側上,并且所述多個輸送引導部件沿著輸送路徑引導記錄介質,其中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包括輸送肋,所述輸送肋沿著與所述顯影輥的所述軸向方向垂直的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 向延伸,從而從所述外罩朝向所述記錄介質的所述輸送路徑凸出;和端肋,所述端肋被設于所述顯影輥的沿著所述軸向方向的兩個端部處,所述端肋朝向 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相對于所述顯影輥的所述軸向方向向外傾斜,并且所述端肋比 所述輸送肋從所述外罩進一步凸出到所述輸送路徑側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端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端部比所述輸送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 下游端部從所述外罩進一步凸出到所述輸送路徑側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端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上游端部被布置在沿著所述輸送方向比所述輸 送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上游端部進一步下游的位置處。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端肋比被設于所述顯影輥的沿著所述軸向方向的外側處的部件從所述外罩 進一步凸出到所述輸送路徑中。
5.一種處理盒,包括圖像載體,所述圖像載體攜帶顯影劑圖像;轉印部件,所述轉印部件與所述圖像載體對置,并且所述轉印部件將顯影劑圖像轉印 到記錄介質;和根據權利要求1到4中任一項所述的顯影盒,其中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在所述圖像載體和所述轉印部件之間引導所述記錄介質。
6.一種處理盒,包括圖像載體盒,包括圖像載體,所述圖像載體位于所述圖像載體盒的一端處,并且所述圖像載體攜帶顯影 劑圖像;和轉印部件,所述轉印部件與所述圖像載體對置,并且所述轉印部件將所述顯影劑圖像 轉印到記錄介質;和顯影盒,所述顯影盒包括顯影劑載體,所述顯影劑載體位于所述顯影盒的一端處并攜 帶顯影劑,其中所述顯影盒被以可拆離方式設于所述圖像載體盒,使得所述圖像載體和所述顯影 劑載體彼此對置,其中所述圖像載體盒進一步包括輸送部件,所述輸送部件在所述圖像載體和所述轉印部件之間輸送所述記錄介質;和第一引導部件,所述第一弓I導部件從所述輸送部件沿著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向下 游成間隔布置,并且所述第一引導部件在所述圖像載體和所述轉印部件之間引導由所述輸送部件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其中所述顯影盒進一步包括第二引導部件,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 時,所述第二引導部件與所述第一引導部件相協作以在所述圖像載體和所述轉印部件之間 弓I導由所述輸送部件輸送的所述記錄介質, 其中所述第二引導部件包括第一引導部,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所述第一引導部沿著所述輸 送方向布置在所述輸送部件和所述第一引導部件之間;和第二引導部,所述第二引導部與所述第一引導部連續,且位于所述第一引導部的沿著 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側處,并且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所述第二引導 部被布置成與沿著與所述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成間隔分離的所述第一引導部件對置,并且 其中當所述記錄介質被所述輸送部件輸送時,所述第二引導部件首先使得所述記錄介 質與所述第一引導部接觸,然后所述第一引導部在所述第二引導部和所述第一引導部件之 間引導所述記錄介質。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處理盒,其中所述圖像載體盒進一步包括開口,所述開口形成在所述輸送部件和所述第一弓I導 部件之間,并且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所述開口暴露所述第二引導部 件的上游部,其中所述第二引導部件包括輸送肋,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所述 輸送肋通過所述開口朝向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路徑凸出,其中所述輸送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上游部是所述第一引導部, 其中所述輸送肋的沿著所述輸送方向的下游部是所述第二引導部, 其中所述第二引導部的在所述輸送路徑側處的端部具有沿著所述輸送方向延伸的基 本線性形狀,并且其中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當從所述圖像載體的長度方向觀察 時,當沿著所述第二引導部延伸假想線時,所述輸送部件被設于所述顯影盒側處且設置于 所述假想線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輸送部件是沿著所述圖像載體的長度方向延伸的輸送輥,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引導部被彎曲,以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順應于所述 輸送輥的外周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引導部的在所述輸送路徑側處的端部朝向所述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凸出。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處理盒,其中所述輸送部件沿著所述輸送方向位于所述開口中。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處理盒,其中當所述顯影盒被安裝到所述圖像載體盒時,所述輸送部件沿著所述輸送方向與所 述輸送肋對置。
11.一種成像設備,包括根據權利要求6到10中任一項所述的處理盒;和主體外殼,所述主體外殼容納所述處理盒,并且所述主體外殼與所述處理盒一起形成記錄介質的輸送路徑。
12. 一種顯影盒,所述顯影盒能夠被以可拆離方式設于圖像載體盒,所述圖像載體盒包 括攜帶顯影劑圖像的圖像載體和將記錄介質輸送到所述圖像載體的輸送輥,所述顯影盒包 括外罩;顯影劑載體,所述顯影劑載體由所述外罩支撐,并且所述顯影劑載體攜帶顯影劑;和 多個輸送肋,每一個輸送肋從所述外罩朝向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路徑凸出,并且所述 多個輸送肋引導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其中所述輸送肋在沿著所述記錄介質的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處的端部被彎曲以順應于 所述輸送輥的外周表面,且朝向沿著所述輸送路徑的輸送方向的上游側凸出。
全文摘要
處理盒、顯影盒和成像設備。顯影盒包括外罩,該外罩以可旋轉方式支撐顯影輥;和多個輸送引導部件,該多個輸送引導部件被沿著顯影輥的軸向方向且相互平行地布置在外罩的外側上,并且沿著輸送路徑引導記錄介質。該輸送引導部件包括輸送肋,該輸送肋沿著與顯影輥的軸向方向垂直的記錄介質輸送方向延伸從而從外罩朝向記錄介質輸送路徑凸出;和端肋,該端肋被設于顯影輥的沿著軸向方向的兩個端部處、朝向沿著輸送方向的下游側相對于顯影輥的軸向方向向外傾斜、并且比輸送肋從外罩向輸送路徑側進一步凸出。當記錄介質沿著寬度方向不適當時,該顯影盒也能輸送記錄介質。
文檔編號G03G21/18GK102109796SQ201010623070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25日
發明者森啟城, 高木猛行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