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
背景技術:
已經提出了配備有定影咬合部分的定影裝置,該定影咬合部分由圍繞定影輥纏 繞的定影帶和設置為隔著定影帶與定影輥接觸的加壓輥形成。定影輥形成為具有冠狀 部分,從而定影輥的中間部分的直徑大于兩端的直徑,并且加壓輥形成為具有喇叭狀部 分,從而加壓輥的中央部分的直徑小于兩端部分的直徑(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申請公開 No.2002-296937)。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定影裝置,包括帶部件,其設置為能夠循 環移動;第一定影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帶部件的內側;第二定影部件,其設置為隔著所 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力接觸,并且在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間形 成壓力接觸部分;按壓部件,其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壓部件 具有按壓面,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按壓 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以及抑制單元,其抑制所述帶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著所述帶部件 的寬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位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 側和所述按壓面的上游側。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抑制單元向所述帶部 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抑制單元通過向所述 帶部件的所述部分直接施加載荷來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 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抑制單元通過如下方 式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沿著遠離所述帶部 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的方向按壓所述帶部件的另一端部,并且沿著遠離所述帶 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壓所述帶部件的所述一個端部。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 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 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 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 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 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 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 方向平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 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 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 的張力。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在第二方面的定影裝置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 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 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 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 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 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 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圖像形成單元,其在 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以及定影單元,其將所述圖像定影在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圖像 已經由所述圖像形成單元形成在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影單元包括帶部件,其設置 為能夠循環移動;第一定影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帶部件的內側;第二定影部件,其設置 為隔著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力接觸,并且在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二定影部 件之間形成壓力接觸部分,所述記錄介質通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按壓部件,其將所述 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按壓面,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帶部 件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按壓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以及抑制單元, 其抑制所述帶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著所述 帶部件的移動方向位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和所述按壓面的上游側。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抑制單元向所述 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 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設置有沿著所述 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 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 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按壓部件的所 述按壓面具有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單 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將所述帶部件在 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 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中的每一個設置有沿著所述帶部 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中的每一個,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 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 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 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 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 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 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向所述帶部 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 施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上, 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 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 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施 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壓在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 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在第九方面的圖像形成設備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 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 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 影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所述按壓部件 的所述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 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施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 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 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諸如在記錄介 質中出的褶皺等變形。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諸如 在記錄介質中出的褶皺等變形。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增大向所述帶部件 提供的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容易地向所述帶部 件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 比,可以通過簡單的構造向所述帶部件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抑制諸如在記錄介 質中出的褶皺等變形。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比,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諸如 在記錄介質中出的褶皺等變形。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相 比,可以容易地向所述帶部件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與未采用本發明的情況 相比,可以通過簡單的構造向所述帶部件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下面基于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圖1是示出應用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示意圖;圖2A和2B是示出定影裝置的示意性構造的剖視圖;圖3A和3B示出咬合部分;圖4示出在經過定影裝置之后的紙張;圖5A和5B示出從圖2A的箭頭G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裝置;圖6A和6B示出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輥和定影帶;圖7A和7B示出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輥和定影帶;圖8示出應用了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圖9A和9B示出應用了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以及圖10示出加壓輥的形狀。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下面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圖1是示出應用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示意圖。圖1所示的圖 像形成設備是通常稱為串聯型的中間轉印系統的圖像形成設備。在該圖像形成設備中, 設置有多個圖像形成單元1Y、1M、IC和1K,每個圖像形成單元通過電子照相系統形成 對應顏色成分的調色劑圖像。另外設置有一次轉印部分10,其用于將圖像形成單元1Y、 1M、IC和IK所形成的各種顏色成分的調色劑圖像依次轉印(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 15上。圖像形成設備還包括二次轉印部分20,該二次轉印部分20將轉印到中間轉印帶 15上的疊加的調色劑圖像共同地轉印(二次轉印)到作為記錄介質實例的紙張上。另外 設置有用于將二次轉印的調色劑圖像定影到紙張上的定影裝置60。此外,還設置有用于 控制各個裝置(各個部分)的操作的控制器40、以及由顯示面板構成的用戶界面(UI) 70 等,該用戶界面70用于從用戶接收信息并且將向用戶顯示信息。這里,圖像形成單元 1Y、1M、IC和1K,中間轉印帶15,二次轉印部分20等可以一體地構成為在紙張上形成 圖像的圖像形成部件。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在各個圖像形成單元1Y、1M、IC和IK中設置有下列電 子照相裝置。在沿著箭頭A的方向旋轉的感光鼓11的周圍設置有對感光鼓11充電的充 電裝置12。另外,在感光鼓11上方設置有用于形成靜電潛像的激光曝光裝置13 (在附圖 中以附圖標記Bm表示曝光光束)。此外,還設置有容納各種顏色成分的調色劑并利用調 色劑將靜電潛像可視化的顯影裝置14。此外,還設置有一次轉印輥16,該一次轉印輥16在一次轉印部分10中將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各種顏色成分的調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 帶15上。此外,設置有去除感光鼓11上的殘留調色劑的感光鼓清潔器17。 通過驅動輥31使中間轉印帶15沿著圖1所示箭頭B的方向以預定速度循環移 動,驅動輥31由具有優良恒速控制特性的電動機(未示出)驅動。一次轉印部分10包 括設置為隔著中間轉印帶15與感光鼓11面向的一次轉印輥16。各個感光鼓11上的調色 劑圖像被依次靜電吸附到中間轉印帶15上,從而在中間轉印帶15上形成疊加的調色劑圖 像。二次轉印部分20包括二次轉印輥22和支承輥25,該二次轉印輥22設置在中間轉印 帶15的調色劑圖像保持表面側。二次轉印輥22設置為隔著中間轉印帶15與支承輥25 壓力接觸。此外,二次轉印輥22是接地的,在二次轉印輥22與支承輥25之間產生二次 轉印偏壓,從而將調色劑圖像二次轉印到傳送至二次轉印部分20的紙張上。接下來,描述應用了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備的基本圖像形成過程。 在圖1所示的圖像形成設備中,從圖像讀取裝置(未示出)等輸出圖像數據。通過圖像 處理裝置(未示出)對圖像數據進行圖像處理,從而將圖像數據轉換為Y、M、C、K四 種顏色的色材灰度數據,然后將該轉換后的數據輸出至激光曝光裝置13。激光曝光裝置13利用例如由半導體激光器響應于輸入的色材灰度數據而發出的 曝光光束Bm照射各個圖像形成單元1Y、1M、IC和IK的感光鼓11。在各個感光鼓11 中,感光鼓的表面被充電裝置12充電,然后被激光曝光裝置13曝光以形成靜電潛像。顯 影裝置14在感光鼓11上形成調色劑圖像,在各個感光鼓11與中間轉印帶15相接觸的一 次轉印部分10中將調色劑圖像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5上,在依次將調色劑圖像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5的表面上之后,通過中間轉印帶 15的移動將調色劑圖像傳送至二次轉印部分20。在二次轉印部分20中,二次轉印輥22 隔著中間轉印帶15壓在支承輥25上。然后,由傳送輥52等從第一紙張收容部分53或第 二紙張收容部分54傳送過來的紙張被插入中間轉印帶15與二次轉印輥22之間。中間轉 印帶15上載有的未定影的調色劑圖像在二次轉印部分22處被共同地靜電轉印到紙張上。 調色劑圖像已經靜電轉印于其上的紙張從中間轉印帶15剝離,并被供應至沿著紙張傳送 方向設置在二次轉印輥22的下游的傳送帶55。傳送帶55將紙張傳送至定影裝置60。接下來將描述定影裝置60。圖2A和2B是示出定影裝置60的示意性構造的剖視圖。圖3A和3B示出咬合 部分N。如圖2A所示,定影裝置60的主要部分包括具有定影帶610的定影帶組件61和 加壓輥62,該加壓輥62設置為與定影帶組件61相接觸并且沿著朝向定影帶組件61內側 的方向(圖中箭頭H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定影裝置60還具有位于定影帶組件61 與加壓輥62之間的咬合部分N,在該咬合部分N處,通過加熱加壓將調色劑圖像定影在 紙張上。定影帶組件61包括定影帶610 (帶部件的實例),其形成為環形并且構成為可 以循環移動;定影輥611 (第一定影部件的實例),其設置在定影帶610的內側,循環地 驅動定影帶610并向定影帶610提供張力;第一張緊輥612,其從定影帶610內側向定影 帶610提供張力。定影輥611設置為其縱向與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平行。定影帶組件 61還包括第二張緊輥613,其設置在定影帶610的外側以限定定影帶610的循環路徑;以及姿勢校正輥614,其校正在定影輥611與第一張緊輥612之間的位置處定影帶610的 姿勢。定影帶組件61還包括剝離墊64,其設置在定影帶組件61與加壓輥62壓力接 觸的咬合部分N內的下游側區域中;第三張緊輥615,其在咬合部分N的下游側向定影 帶610提供張力。此外,驅動電動機(未示出)設置為沿著圖中箭頭C的方向循環地驅 動定影輥611。定影帶組件61設置有潤滑劑供應部件6111,該潤滑劑供應部件6111設 置為與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相接觸,以將潤滑劑供應至定影帶610的內周面。定影帶610是周長為約314mm的撓性環帶。定影帶610由如下層構成基層, 其由約80μιη厚的聚酰亞胺樹脂形成;彈性層,其由約450μιη厚的硅橡膠形成,并且層 壓在基層的表面側(外周面側);防粘層,其由涂敷在彈性層上的約35 μ m厚的PFA(四 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樹脂)管形成。彈性層設置為用于改進圖像質量,特 別是彩色圖像的圖像質量。對于定影帶610的構造,可以根據諸如預期用途和使用情況 等裝置設計情況來選擇材料、厚度或硬度。通過定影輥611的旋轉使定影帶610沿著圖 2A中箭頭D的方向以預定速度旋轉。定影輥611形成為空心體。具體地說,定影輥611為如下硬質輥其中,約 200 μ m厚的氟樹脂涂層作為保護層形成于圓筒形芯輥上,該保護層用于防止圓筒形芯輥 的表面磨損,而圓筒形芯輥由鋁形成且外徑為約65mm、厚度為約10mm。然而,定影輥 611的構造不限于此,定影輥611可以具有用作如下輥的任何構造該輥具有足夠高的硬 度,從而當在定影輥611與加壓輥62之間形成咬合部分N時,盡管加壓輥62施加壓力, 在定影輥611中也幾乎不會觀察到變形。由于來自驅動電動機(未示出)的驅動力,定 影輥611沿著箭頭C的方向以例如約440mm/s的表面速度旋轉。在定影輥611的內部設置有額定功率為900W的第一鹵素加熱器616a(熱源)。 基于設置為與定影輥611的表面相接觸的第一溫度傳感器617a的測量值,將定影輥611 的表面溫度控制在約150°C。第一張緊輥612大致上是由鋁形成、外徑為約30mm、厚度為約2mm的圓筒形 輥。在第一張緊輥612的內部設置有額定功率為1000W的第二鹵素加熱器616b作為熱 源。基于設置為與第一張緊輥612的表面相接觸的第二溫度傳感器617b的測量值,將第 一張緊輥612的表面溫度控制在約190°C。相應地,第一張緊輥612具有向定影帶610提 供張力的功能以及從內側加熱定影帶610的功能。第二張緊輥613大致上是由鋁形成、外徑為約25mm、厚度為約2mm的圓筒形 輥。在第二張緊輥613的表面上形成有由約20μιη厚的氟樹脂形成的防粘層。該防粘層 形成為防止已經附著在定影帶610周面上的調色劑或紙粉沉積在第二張緊輥613上。在第二張緊輥613的內部設置有額定功率為1000W的第三鹵素加熱器616c作為 熱源。基于設置為與第二張緊輥613的表面相接觸的第三溫度傳感器617c的測量值,將 第二張緊輥613的表面溫度控制在約190°C。相應地,第二張緊輥613具有向定影帶610 提供張力的功能以及從外周面側加熱定影帶610的功能。也就是說,該示例性實施例具 有如下構造即,由定影輥611、第一張緊輥612和第二張緊輥613加熱定影帶610。姿勢校正輥614大致上是由鋁形成的外徑為約15mm的圓柱形輥。在定影裝置 60設置有用于檢測定影帶610的邊緣位置的帶邊緣位置檢測機構(未示出)。姿勢校正輥 614設置有變位機構,該移位機構響應于帶邊緣位置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沿著姿勢校正輥614的軸向移動姿勢校正輥614的與定影帶610相接觸的位置,從而控制該示例性實施例 中的定影帶610的蛇行。 剝離墊64是按壓部件的實例,其大致上是由諸如樹脂或金屬(例如SUS)等剛 性體形成的塊狀部件,其長度與定影輥611的軸向長度相對應,并且剝離墊64設置為其 縱向與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平行。如圖2B所示,剝離墊64具有內側面64a,其面 向定影輥611;按壓面64b,其與定影帶610的內周面接觸并且將定影帶610按壓在加壓 輥62上;外側面64c,其與按壓面64b形成角度,從而急劇地改變定影帶610的移動方 向(使定影帶610彎曲);以及上表面64d,并且剝離墊64的橫截面基本上為弧形。在定影輥611的軸向上的整個區域,剝離墊64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設置 在加壓輥62隔著定影帶610與定影輥611壓力接觸的區域(輥咬合部分Ni,參見圖3A) 的下游。剝離墊64的兩端受到支撐。具體地說,剝離墊64的每一端由圍繞定影輥611 的支撐軸(未示出)可擺動地安裝的臂(未示出)支撐。此外,通過諸如彈簧等施壓單 元(未示出)對剝離墊64施壓,從而以預定載荷(例如約IOkgf)將定影帶610壓在加壓 輥62上。相應地,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形成寬度為例如約5mm的剝離墊咬合部 分N2(參見圖3A)。第三張緊輥615大致上是由鋁形成的外徑為約12mm的圓柱形輥。第三張緊輥 615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設置在剝離墊64的下游,從而可以使已經通過剝離墊64 的定影帶610朝向第二張緊輥613平滑地移動。加壓輥62是第二定影部件的實例,設置為其軸向與定影輥61的軸向平行,加壓 輥62的軸向長度比定影輥611的軸向長度和剝離墊64的寬度方向的長度短。加壓輥62 是由如下部分構成的軟質輥作為基體的圓柱形輥621,其由鋁形成且直徑為約45mm; 彈性層622,其由JIS (日本工業標準)-A硬度為30°的約IOmm厚的硅橡膠形成;以及 防粘層623,其由約100 μ m厚的PFA管形成,彈性層622和防粘層623以上述順序層壓 在基體上。加壓輥62被可旋轉地支撐,并且被諸如彈簧等施壓單元(未示出)沿著箭頭H 的方向施壓。加壓輥62設置為與定影帶610纏繞在定影輥611上的部分壓力接觸。相 應地,在加壓輥62被壓在定影輥611 (定影帶610)上的部分形成輥咬合部分Nl (參見圖 3A)。隨著定影帶組件61的定影輥611沿著箭頭C的方向旋轉,加壓輥62沿著箭頭E 的方向旋轉。加壓輥62的內部未設置任何諸如鹵素加熱器等熱源。定影裝置60將沿著圖2A所示箭頭F的方向傳送過來的紙張弓I導至咬合部分N, 并通過主要在輥咬合部分Nl (參見圖3A)施加的熱量和壓力將形成于紙張上的調色劑圖 像定影在紙張上。在咬合部分N中施加的熱量主要由定影帶610供應。從設置在定影輥 611內部的第一鹵素加熱器616a經由定影輥611供應的熱量、從設置在第一張緊輥612內 部的第二鹵素加熱器616b經由第一張緊輥612供應的熱量、以及從設置在第二張緊輥613 內部的第三鹵素加熱器616c經由第二張緊輥613供應的熱量對定影帶610加熱。在該實 例實施例中,除了從定影輥611供應熱能之外,還從第一張緊輥612和第二張緊輥613供 應熱能,從而即使在約440mm/s的處理速度下也不會導致溫度降低。如上所述,作為形成輥咬合部分Nl的部件之一的定影輥是由鋁形成的硬質輥, 而另一部件即加壓輥62是涂覆有彈性層622的軟質輥。相應地,該示例性實施例中的輥咬合部分Nl是通過加壓輥62的彈性層622的變形而形成的。在輥咬合部分Nl中,定影 帶610所纏繞的定影輥611幾乎不變形,因此,沿著定影輥611的表面移動的定影帶610 的旋轉半徑基本上不變化。從而定影帶610在保持移動速度大致恒定的同時通過輥咬合 部分Ni。
在通過輥咬合部分Nl之后,紙張移動至剝離墊咬合部分N2。在剝離墊咬合部 分N2的出口處,定影帶610從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參見圖2B)移動至外側面64c, 從而定影帶610卷繞在剝離墊64上,并且定影帶610在其移動方向上急劇地變向為朝向 第三張緊輥615。因此,已經通過剝離墊咬合部分N2的紙張在離開剝離墊咬合部分N2 時不能跟隨定影帶610在其移動方向上的變向。于是,紙張由于其剛度而自然地從定影 帶610剝離。簡而言之,在紙張離開剝離墊咬合部分N2時,紙張可靠地從定影帶610分 離。從定影帶610分離的紙張被設置在剝離墊咬合部分N2下游的剝離引導板83引導至 紙張的移動方向上。于是,被剝離引導板83引導的紙張通過排出引導件65和排出輥(未 示出)輸出至定影裝置外部,從而結束定影處理。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在剝離墊咬合部分N2內設置有墊安裝區域N2T(參見圖 3A),在該墊安裝區域N2T(剝離墊64與加壓輥壓力接觸的部分)中安裝有剝離墊64。 在墊安裝區域N2T與輥咬合部分Nl之間形成邊界區域N2S (同樣參見圖3A)。在邊界區 域N2S中,沒有按壓定影帶610的部件,因此,定影帶610僅僅通過張力與加壓輥62壓 力接觸。相應地,邊界區域N2S中的咬合壓力與輥咬合部分Nl和墊安裝區域N2T中的 咬合壓力相比相對較低。結果,如圖3B所示,在剝離墊咬合部分N2內在紙張傳送方向 的上游側(邊界區域N2S)形成咬合壓力較低的壓力降低部分。在該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進行的定影過程中,其上形成有調色劑圖像的 紙張被加熱。在某些情況下,當施加熱量時,被加熱的紙張中的水分蒸發,從而形成水 蒸氣。因為施加高的咬合壓力,在輥咬合部分Nl中幾乎不會出現水蒸氣。然而,在如 上所述形成邊界區域N2S (壓力降低部分)的情況下,水蒸氣容易在邊界區域N2S中形 成。當形成水蒸氣并且紙張中的水分減少時,出現紙張收縮,如圖4(示出通過定影裝置 60之后的紙張的視圖)所示,存在在紙張的前緣側出現褶皺的情況。此外,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定影帶610的位于定影輥611上游的部分被受旋轉 驅動的定影輥611拉拽。受旋轉驅動的定影輥611還使定影帶610離開輥咬合部分Ni。 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剝離墊64設置在輥咬合部分Nl的下游,從而對離開輥咬合部分 Nl的定影帶610施加拖拉力。結果,在定影輥611的下游側和剝離墊64的上游側,也 就是說,在壓力降低區域中,在定影帶610中容易出現松弛。具體地說,在定影帶610 中,在位于輥咬合部分Nl下游和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上游的部分中容易出現松弛。 在該情況下,在紙張中更容易出現褶皺。如下所述,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有用于抑制定影帶610松弛的機構。更 具體地說,安裝有向定影帶610提供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的機構。圖5A和5B示出從圖2A的箭頭G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裝置60。在該圖中,未示 出排出引導件65和第二張緊輥613。盡管還沒有作出描述,但是如圖5A所示,設置有用于將定影帶610壓在定影輥 611上的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可以用作抑制定影帶610的松弛的抑制單元的實例。 第一按壓部件619A設置為面向定影帶610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并且將 該一個端部壓在定影輥611上。第一按壓部件619A還沿著遠離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壓定影 帶610的一個端部。具體地說,第一按壓部件619A并非沿著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 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而是沿著如下方向按壓定影帶610: S卩,該方向與正交于定影帶 610的內周面的方向交叉。第二按壓部件619B設置為面向定影帶610在其寬度方向上的 另一端部,并且將該另一端部壓在定影輥611上。第二按壓部件619B還沿著遠離定影 帶610的一個端部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的另一端部。具體地說,第二按壓部件619B并 非沿著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而是沿著如下方向按壓定影帶 610 S卩,該方向與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的方向交叉。在如此設置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的情況下,施加沿著定影 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結果,在壓力降低部分中幾乎不會出現定影帶610的松弛,從 而抑制紙張中的褶皺。當向定影帶610提供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時,該張 力也會施加于紙張上,因此可以抑制紙張的收縮。結果,更有效地抑制紙張中的褶皺。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由可旋轉的輥狀部件構成,從而不會 影響定影帶610的移動。可以在壓力降低部分(邊界區域N2S,如圖3A中的箭頭3A所 示的部分)執行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的按壓動作。更具體地說,可 以直接對定影帶610的位于壓力降低部分中的部分施加載荷,從而直接按壓定影帶610的 該部分。然而,不限于在壓力降低部分直接按壓定影帶610,而是可以例如在輥咬合部分 Nl (圖3A中的箭頭3B所示的部分)執行按壓。此外,可以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 在輥咬合部分Nl的上游側(例如圖2A中的箭頭3C所示的部分)執行按壓。如圖5B所示,可以在定影帶610的面向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的部分執行第 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對定影帶610的按壓動作。換句話說,可以將定 影帶610壓在剝離墊64上。定影帶610不僅被壓在按壓面64b上,而且被壓在外側面 64c(參見圖2B)上。可以設置兩對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以將定影 帶610壓在定影輥611和剝離墊64這兩者上。<第二示例性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圖6A和6B示出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輥611和定影帶610。在該示例性實 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0中,如圖6A所示,定影輥611形成為具有冠狀部分。也就是說, 定影輥611形成為其外徑隨著朝向兩端部分行進而減小。換句話說,定影輥611形成有 曲率,從而定影輥611的面向定影帶610的表面隨著從定影輥611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朝 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內彎曲。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設置有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 壓部件619B。這里,該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輥611如上所述形成為具有冠狀部分,因此, 當利用第一按壓部件619A將定影帶610的一個端部壓在定影輥611的一個端部上,并且 利用第二按壓部件619B將定影帶610的另一端部壓在定影輥611的另一端部上時,對定 影帶610施加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在該情況下,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一樣,在壓力降低部分中幾乎不會出現定影帶610的松弛,從而抑制紙張中的褶皺。該張 力也會施加于紙張上,因此可以抑制紙張的收縮。結果,更有效地抑制紙張中的褶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一樣,可以在壓力降低部分執行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 按壓部件619B的按壓動作,作為選擇,可以在輥咬合部分Nl執行按壓。此外,可以在 輥咬合部分Nl的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的上游側執行按壓。可以如圖6B所示在定 影帶610的面向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的部分或者在定影帶610的面向剝離墊64的外側 面64c的部分執行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對定影帶610的按壓動作。 可以設置兩對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以將定影帶610壓在定影輥611 和剝離墊64這兩者上。
<第三示例性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本發明的第三示例性實施例。圖7A和7B示出第三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輥611和定影帶610。在該示例性 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0中,如圖7A所示,在定影輥611的一個端部沿著定影輥611的 周向形成第一凹槽611A,在定影輥611的另一端部沿著定影輥611的周向形成第二凹槽 611B。換句話說,在定影輥611的面向定影帶610的表面上沿著定影帶610的移動方向 形成第一凹槽611A和第二凹槽611B。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按壓部件619A形成為其寬度小于第一凹槽611A的 寬度,并被壓在第一凹槽611A上;第二按壓部件619B形成為其寬度小于第二凹槽611B 的寬度,并被壓在第二凹槽611B上。相應地,定影帶610的一個端部變形以跟隨第一凹 槽611A,定影帶610的另一端部變形以跟隨第二凹槽611B。由于這種變形,對定影帶 610施加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在該情況下,幾乎不會出現紙張中的褶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一樣,可以在壓力降低部分執行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 按壓部件619B的按壓動作,作為選擇,可以在輥咬合部分Nl或者沿著定影帶610的移 動方向在輥咬合部分Nl的上游側執行按壓。可以如圖7B所示在定影帶610的面向剝離 墊64的按壓面64b的部分,或者在定影帶610的面向剝離墊64的外側面64c的部分(參 見圖2B)執行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對定影帶610的按壓動作。可以 設置兩對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以將定影帶610壓在定影輥611和剝 離墊64這兩者上。<第四示例性實施例>接下來將描述本發明的第四示例性實施例。圖8、9A和9B示出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的定影裝置60。在這些附圖中,與第一 至第三示例性實施例的部分或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或部件被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 并且省略其說明。圖9A和9B示出當從圖8所示箭頭M的方向看到的定影輥611、剝離 墊64和定影帶610。如圖8所示,在該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在第一張緊輥612的兩端部 分設置有沿著遠離咬合部分N的方向(參見圖中的箭頭K)按壓(推壓)第一張緊輥612 的彈性部件618。換句話說,彈性部件618設置在第一張緊輥612的兩端部分,用于沿 著與加壓輥62按壓定影帶組件61的方向(參見圖中的箭頭H)相同的方向按壓第一張緊 輥612。在該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如圖9A所示,定影輥611形成為具有冠狀部分。也就是說,定影輥611形成為其外徑朝向兩端部分而減小。換句話說,定影輥 611形成有曲率,從而定影輥611的面向定影帶610的表面隨著從定影輥611的沿縱向的 中央部分朝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內彎曲。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中,如上所述,設置有沿著遠離咬合部分N(定影輥611、 剝離墊64)的方向按壓第一張緊輥612的彈性部件618。因此,如圖9A中的箭頭所示, 將定影帶610的內周面壓在定影輥611上的載荷施加于定影帶610上。換句話說,定影 帶610受壓,從而該定影帶610的內周面被壓在定影輥611上。這里,如上所述,定影 輥611形成為具有冠狀部分,因此,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 張力也施加于定影帶610上。在該情況下,在壓力降低部分中幾乎不會出現定影帶610 的松弛,并且該張力也會施加于紙張上。結果,在該示 例性實施例中幾乎不會出現紙張 中的褶皺。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如圖9B所示,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也形成為具有冠狀 部分。也就是說,剝離墊64的按壓面64b形成為隨著朝向剝離墊64的兩端部分行進而 與加壓輥62分離。更具體地說,按壓面64b形成有曲率,從而按壓面64b隨著從剝離墊 64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朝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定影帶610的內側彎曲。相應地,剝離墊 64的按壓面64b向定影帶610提供沿著定影帶610的寬度方向的張力。在該示例性實施例中,定影輥611和按壓面64b這兩者都形成為具有冠狀部分, 但是可以僅僅只有一者具有冠狀部分。然而,在定影輥611和按壓面64b這兩者都具有冠 狀部分的情況下,在定影帶610中出現的松弛更少,并且更大的張力被施加于紙張上。 也就是說,在定影輥611和按壓面64b這兩者都具有冠狀部分的情況下,更有效地抑制紙 張中的褶皺。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如圖10所示,加壓輥62可以形 成為具有喇叭狀部分,在該喇叭狀部分中,加壓輥62的外徑隨著朝向端部行進而變大。 采用這種形狀的加壓輥62,向紙張施加沿著紙張寬度方向的張力,因此在紙張中幾乎不 會出現褶皺。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實施例的定影裝置60中,在加壓輥62側沒有設置熱源,因 此主要通過定影帶610側進行紙張加熱。在紙張的與定影帶610相接觸的一側,與紙張 的另一側相比,造成紙張褶皺的紙張收縮出現的可能性更大,這是因為在紙張的面向定 影帶610的一側會出現更多的水蒸氣的緣故。相應地,在上述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實施例 中,向定影帶610提供張力,從而從容易出現紙張收縮的定影帶610側向紙張提供張力, 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紙張的收縮。當加壓輥62如上所述具有喇叭狀部分時,可以抑制 在紙張的后緣部分中容易出現的收縮,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不能抑制如圖4所示在紙張的 前緣部分中的褶皺。在第一至第四示例性實施例中,以向定影帶610提供張力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 明,但是可以簡單地按壓定影帶610以抑制定影帶610中的松弛。例如,在圖5A和5B 中,并非沿著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而是沿著如下方向按壓 定影帶610: S卩,該方向與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的方向交叉。然而,也可以沿著 正交于定影帶610的內周面的方向按壓定影帶610。換句話說,在圖5A和5B中,第一 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設置為向外傾斜,但是,第一按壓部件619A和第二按壓部件619B也可以設置為沒有這種傾斜。采用這樣的構造,盡管難以提供沿著紙張寬 度方向的張力,但是可以在壓力降低部分抑制定影帶610中的松弛,從而抑制紙張中的
褶皺。
出于解釋和說明的目的提供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其本意并不 是窮舉或將本發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確切形式。顯然,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進 行許多修改和變型。選擇和說明該示例性實施例是為了更好地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及其實 際應用,因此使得本技術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明所適用的各種實施例并預 見到適合于特定應用的各種修改。目的在于通過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內容限定本發明 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定影裝置,包括帶部件,其設置為能夠循環移動;第一定影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帶部件的內側;第二定影部件,其設置為隔著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力接觸,并且在所 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間形成壓力接觸部分;按壓部件,其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按壓面, 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按壓所述帶部件的 內周面;以及抑制單元,其抑制所述帶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松弛所 述部分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位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和所述按壓面的上游 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抑制單元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抑制單元通過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直接施加載荷來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 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抑制單元通過如下方式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 向的張力沿著遠離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的方向按壓所述帶部件的另 一端部,并且沿著遠離所述帶部件的所述另一端部的方向按壓所述帶部件的所述一個端 部。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 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 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上,以 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 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 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 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 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 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 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 的張力。
8.—種圖像形成設備,包括圖像形成單元,其在記錄介質上形成圖像;以及定影單元,其將所述圖像定影在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圖像已經由所述圖像形成單 元形成在所述記錄介質上,所述定影單元包括帶部件,其設置為能夠循環移動;第一定影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帶部件的內側;第二定影部件,其設置為隔著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力接觸,并且在所 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間形成壓力接觸部分,所述記錄介質通過所述壓力接觸 部分;按壓部件,其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按壓面, 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按壓所述帶部件的 內周面;以及抑制單元,其抑制所述帶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松弛所 述部分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位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和所述按壓面的上游 側。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抑制單元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 件的表面設置有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 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 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具有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 凹槽,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并且 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 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中的每一個設置有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形成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并且對于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中的 每一個,所述抑制單元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一個端部壓在所述第一凹槽上, 并且將所述帶部件在其寬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壓在所述第二凹槽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 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具有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 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 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施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 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 方向的張力。
14.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 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施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壓在所述按壓部件的 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圖像形成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和所述按壓部件設置為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縱向和所述按壓部 件的縱向與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形成為隨著從所述第一定影部件的沿縱 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彎曲,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 形成為隨著從所述按壓部件的沿縱向的中央部分向兩端部分行進而向所述帶部件的內側 彎曲,并且所述抑制單元對所述帶部件施壓,從而將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壓在所述第一定影部 件的面向所述帶部件的表面和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按壓面上,以向所述帶部件的所述部 分提供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張力。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定影裝置和圖像形成設備。所述定影裝置包括帶部件,其設置為能夠循環移動;第一定影部件,其設置在所述帶部件的內側;第二定影部件,其設置為隔著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一定影部件壓力接觸,并且在所述帶部件與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之間形成壓力接觸部分;按壓部件,其將所述帶部件壓在所述第二定影部件上,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按壓面,所述按壓面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在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按壓所述帶部件的內周面;以及抑制單元,其抑制所述帶部件的下述部分中沿著所述帶部件的寬度方向的松弛所述部分沿著所述帶部件的移動方向位于所述壓力接觸部分的下游側和所述按壓面的上游側。
文檔編號G03G15/20GK102023538SQ20101013042
公開日2011年4月20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7日
發明者中津原誠也, 天野淳平, 市川順一, 柿島彩, 渡邊翔 申請人:富士施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