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挾持裝置、背光模塊以及顯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顯示器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挾持裝置、背光模塊以及顯示器。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面板中的顯示介質_液晶本身并不發光,故需外加光源才能讓液晶顯示 器達到顯示的效果。依光源的利用型態區分,液晶顯示器可大致分為反射式液晶顯示器、穿 透式液晶顯示器以及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顯示器三種。在穿透式液晶顯示器與半穿透半反 射式液晶顯示器中,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由背光模塊提供。 圖1A是一種使用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的液晶顯示器的上視圖。圖1B是圖1A中A 區的放大示意圖。圖1C是圖1A中A-A'方向的剖面立體示意圖。圖1D是圖1A中背光模 塊鐵框與液晶顯示器的膠框的上視圖。請先參考圖1A至圖1C,液晶顯示器100包括液晶面 板110、鐵框120、膠框130、光源模塊150(僅繪示于圖1C中)以及電路板140。電路板140 電性連接至液晶面板110并位于液晶面板110的一側,且電路板140與液晶面板110在此 是設計為相互連接卻不重迭。也就是說,電路板140并未彎折至液晶面板110的背后,而是 與液晶面板110并排配置。另外,鐵框120與膠框130用以挾持光源模塊150以及液晶面 板110。 接著請參考圖1C至圖1D,光源模塊150包括有光源152、導光板160以及光學膜 片170。同時,光源模塊150與鐵框120共同組成一背光模塊。光源152位于導光板160的 一側,而光學膜片170位于導光板160與液晶面板110之間。實際上,膠框130與鐵框120 可以提供適當的容置結構以放置液晶面板110以及光源模塊150。 詳言之,鐵框120的一側彎折出一承載結構124,以容置光源152,同時作為光源 152的反射罩并挾持導光板160。承載結構124的設計可以將光線反射至導光板160,以增 加光利用率并減少漏光。 在此,液晶顯示器100中的光源152是以發光二極管燈條(LED lightbar)的型式 設置。光源152的組裝方法是以反射貼布(reflective tape)的一面先貼住發光二極管燈 條,再通過反射貼布的另一面將發光二極管燈條貼附在鐵框120的承載結構124中。 然而,由圖1C所繪示的剖面可知,承載結構124大致上呈現一U型。同時,光源 152的厚度很小,其相對應的承載結構124的U型開口也相當窄小。這會使得固定光源152 的困難度提高,而且無法在組裝光源152時確認各零件是否正確定位,導致生產效率低落 以及良率不佳。尤其是,組裝過程中導光板160的位置也難以調整。 因此,如何妥善設計鐵框與光源反射罩結構,以進一步改善組裝不易與定位困難 的問題,實為目前背光模塊生產技術以及設計上亟待克服的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挾持裝置,旨在解決現有技術提供的挾持裝置不 具有二件式結構的設計,不能減少生產過程中因組裝與定位不易所產生的問題。[0010]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與一種顯示器,旨在解決利用前述 挾持裝置以提高生產組裝的效率與良率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挾持裝置,包括背框以及上蓋。背框包括第一本體 與第一側墻,第一側墻與第一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上蓋包括第二本體以及第二側墻,第 二側墻與第二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二側墻緊靠第一側墻,且第 一本體與第二本體相對,其中第二本體包括相連的本體部以及凹陷部,且凹陷部到第一本
體的距離小于本體部到第一本體的距離。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框還包括延伸部,延伸部與部份第一側墻 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且延伸部與第一本體實質上平行,延伸部、部份第一側墻與部份第一本 體形成彎折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的第二側墻的長度小于第二本體的長 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框還包括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一側墻, 且第一固定結構與第一本體分別位于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 的本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二固定結構緊靠第一固定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以及第二固定結構是以螺絲鎖 附或鉚接的方式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的 本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固定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包括基材、光源以及如上述的挾持裝置。基材具有 入光面、出光面以及底面,出光面與底面相對且入光面連接于出光面以及底面之間。光源設 置基材的入光面旁。基材設置于挾持裝置的背框的第一本體上,且光源設置于挾持裝置的 背框的第一側墻與基材之間,當挾持裝置與基材以及光源組合時,挾持裝置的上蓋的凹陷 部緊靠基材的出光面,且光源位于上蓋、基材以及背框所圍出的空間中。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側墻還包括延伸部,延伸部與部份第一 側墻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且延伸部與第一本體實質上平行,延伸部、部份第一側墻與部份第 一本體形成彎折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上蓋的第二側墻的長度小于第二本體的長度。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框還包括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一側墻, 且第一固定結構與第一本體分別位于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 的本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二固定結構緊靠第一固定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以及第二固定結構是以螺絲鎖 附或鉚接的方式固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的
本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固定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光源是發光二極管組成的光條。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基材是導光板或擴散板。
5[0027]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設置于出光
面上方。此外,背光模塊還包括膠框,設置于挾持裝置的背框以及光學膜之間。 本實用新型另提出一種顯示器,包括如上述的背光模塊、顯示面板以及電路板。顯
示面板位于出光面上。電路板與第二本體相鄰并與顯示面板電性連接,且挾持裝置位于電
路板以及顯示面板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框還包括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一側墻,
且第一固定結構與第一本體分別位于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路板固定于第一固定結構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
的本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二固定結構緊靠第一固定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路板固定于第一固定結構以及第二固定結 構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上蓋還包括固定結構,連接至第二本體的本
體部,且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固定結構。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路板固定于固定結構上。 在本實用新型中,挾持裝置具有二件式結構的設計,能減少生產過程中因組裝與
定位不易所產生的問題。利用前述挾持裝置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可以減低生產效率不佳
與組裝不良率高的問題。
圖1A是一種使用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的液晶顯示器的上視圖; 圖1B是圖1A中A區的放大示意圖; 圖1C與是圖1A中A-A'方向的剖面立體示意圖; 圖1D是圖1A中背光模塊鐵框的上視圖; 圖2A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挾持裝置的局部爆炸圖; 圖2B是圖2A的挾持裝置組立后沿剖線A-A'所繪示的局部示意圖; 圖3A是一種以發光二極管作為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光源的顯示器的上視圖; 圖3B是圖3A中B區的放大示意圖; 圖3C與圖3D分別是圖3A中C-C'方向與D-D'方向的剖面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 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 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挾持裝置具有二件式結構的設計,適于固定例如導光板 等對象,利用前述挾持裝置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能減少組裝過程中定位不佳所產生的問 題,進而能提高生產效率、減低組裝不良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圖2A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一種挾持裝置的局部爆炸圖。圖2B是圖2A的挾 持裝置組立后沿剖線A-A'所繪示的局部示意圖。請參考圖2A,挾持裝置210包括背框212
6以及上蓋214。背框212包括第一本體212a與第一側墻212b,第一側墻212b與第一本體 212a相連且實質上垂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墻212b與第一本體212a相連而呈一 L型 轉角。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墻212b與第一本體212a是以金屬沖壓方式一體成型的。 此處的L型轉角的角度可以隨不同需求而改變,在本實施例中以直角為例進行說明。 承上述,上蓋214包括第二本體214a以及第二側墻214b。第二側墻214b與第二 本體214a相連且實質上垂直。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側墻214b與第二本體214a相連而呈一 L型轉角。且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側墻214b與第二本體214a是以金屬沖壓方式一體成型 的。同樣地,此處的L型轉角的角度可以隨不同需求而改變,在本實施例中以直角為例進行 說明。 此處并不特別限定第二側墻214b的長度。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側墻214b的長 度例如是小于第二本體214a的長度,以使第二側墻214b僅與部份的第二本體214a相連。 意即,僅有部分第二本體214a連接有第二側墻214b。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側 墻214b的長度也可以等于第二本體214a的長度,意即第二本體214a的一側全部連接有延 伸的第二側墻214b。此外,第二本體214a還包括相連的本體部214ab以及凹陷部214ac。 由圖2B可知,當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時,第二側墻214b會緊靠第一側墻212b, 第一本體212a與第二本體214a相對,且凹陷部214ac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離小于本體部 214ab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離。詳細而言,在組裝過程中本實施例只需要使第二側墻214b 緊靠第一側墻212b就可以將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以用來挾持欲挾持的對象。此外,由 于凹陷部214ac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離小于本體部214ab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離,因此 將所欲固定的對象容置在凹陷部214ac與第一本體212a之間,可進一步提供挾持與固定的 效果。 當然,此處并不特別限定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間接觸的方式。舉例而 言,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間可以是單純緊貼接觸、以黏著劑黏合或另外設置機構 將其組合。本實施例是以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單純緊貼接觸作為范例說明。 請繼續參照圖2A與圖2B,本實施例的背框212還包括與第一側墻212b連接的第 一固定結構212d。第一固定結構212d與第一本體212a分別位于第一側墻212b的兩側。 此外,上蓋214還包括第二固定結構214c,連接至第二本體214a的本體部214ab。 當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時,第二固定結構214c會緊靠第一固定結構212d。同 樣地,此處并不特別限定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以及第二固定結構214c的固定方式。舉 例來說,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以及第二固定結構214c還分別包括第一中空部 212dl以及第二中空部214cl。第一中空部212dl以及第二中空部214cl例如可以使螺絲 鎖附于其中以將第一固定結構212d以及第二固定結構214c固定在一起。在其它可能的實 施例中,第一固定結構212d以及第二固定結構214c也可以用鉚接或其它類似的方式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挾持裝置210為二件式的設計。利用夾持裝置210夾持并容置對 象時,可以先將欲容置的對象放置于背框212的第一本體212上。隨后,再將上蓋214與背 框212組合,以挾持并容置欲容置的物件。在這樣的組裝過程中,放置欲容置的對象時不會 被任何的結構遮蔽而可以輕易地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所以,這樣的挾持裝置210設計可 以提高組裝時的便利性以及定位的正確性。 本實施例的背框212可以還包括一延伸部212c,延伸部212c與部份第一側墻212b相連且實質上垂直。延伸部212c與第一本體212a彼此相對且實質上平行。此外,延 伸部212c、部份第一側墻212b與部份第一本體212a形成一彎折結構U。另外,此處并不特 別限定延伸部212c的數目,本實施例中是以二個延伸部212c作例示說明。在其它可能的 實施例中,背框212也可以不具有延伸部212c。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側墻212b中僅有少部份區域連接有延伸部212c,故欲容置的 對象放置于背框212上時不會被延伸部212c遮蔽。所以,欲容置的對象可以被精準地放置 于正確的位置上。 接著,在以下的實施例中將挾持裝置210應用于顯示器為例,更詳細地說明上蓋 214與背框212組合時的態樣。 圖3A是一種以發光二極管作為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光源的顯示器的上視圖。圖 3B是圖3A中B區的放大示意圖。圖3C與圖3D分別是圖3A中C-C'方向與D-D'方向的剖 面立體示意圖。請先參考圖3A與圖3B,顯示器300包括背光模塊310、顯示面板320以及 電路板330。 接著請參照圖3C與圖3D,背光模塊310包括挾持裝置210、基材312以及光源314。 此處的挾持裝置210與前述的挾持裝置210相同,其結構請參考前述實施例的描述,于此不 再贅述。基材312具有入光面312a、出光面312b以及底面312c,其中出光面312b與底面 312c相對,且入光面312a連接于出光面312b以及底面312c之間。換言之,背光模塊310 是一種側面入光式的背光模塊。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基材312是導光板。在其它實施例 中,上述的基材312也可以是擴散板。 光源314位于基材312的入光面312a旁。基材312設置于挾持裝置210中背框 212的第一本體212a上,且光源314設置于挾持裝置210中背框212的第一側墻212b與 基材312之間。當挾持裝置210、基材312以及光源314組合時,挾持裝置210的上蓋214 的凹陷部214ac緊靠基材312的出光面312b,且光源314位于上蓋214、基材312以及背框 212所圍出的空間中。在本實施例中,光源314例如是發光二極管(LED)組成的光條。 請繼續參照圖3C與圖3D,顯示面板320位于基材312的出光面312b上。電路板 330與上蓋214的第二本體214a相鄰并與顯示面板320電性連接。且挾持裝置210位于電 路板330以及顯示面板320之間。詳細而言,本實施例中電路板330是通過一軟性電路板 (FPC)340與顯示面板320連接的。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塊310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316,設置于出光面312b 上方。舉例而言,光學膜316可以是增光膜、擴散膜、多功能復合膜或其組合,用以進一步強 化背光模塊310的出光效果。此外,本實施例中的背光模塊310還包括膠框318,設置于挾 持裝置210的背框212以及光學膜316之間,以固定基材312與光學膜316。 與前述實施例相同,當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時,本實施例只需要使第二側墻 214b緊靠第一側墻212b,就可以將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以用來挾持欲挾持的對象,例 如基材312。除此之外,第二側墻214b緊靠第一側墻212b的設計還可以減少二件式設計 的挾持裝置210中所可能發生的漏光現象。此外,由于凹陷部214ac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 離d 1小于本體部214ab到第一本體212a的距離d2,因此容置在凹陷部214ac與第一本體 212a之間的基材312可進一步地被挾持固定。 同樣地,此處并不特別限定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間接觸的方式。舉例而言,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間可以是單純緊貼接觸、以黏著劑黏合或另外設置機 構組合。本實施例是以第二側墻214b與第一側墻212b單純緊貼接觸作為例示說明。 此外,本實施例的背框212還包括與第一側墻212b連接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而 上蓋214還包括第二固定結構214c。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的電路板330固定于第一固定結 構212d與第二固定結構214c上,如圖3C所示。通過固定背框212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 與上蓋214的第二固定結構214c,能將挾持裝置210、基材312、光源314以及電路板330固 定。 同樣地,此處并不特別限定上述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第二固定結構214c以及電
路板330的固定方式。舉例來說,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固定結構212d、第二固定結構214c以
及電路板330是以螺絲鎖附的方式固定。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第一固定結構212d、第二
固定結構214c以及電路板330也可以使用鉚接或其它適合的方式固定。 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背框可以不設置有固定結構,僅有上蓋設置有固定結構
(未繪示)。此時,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一側墻實質上會抵頂于上蓋的固定結構,而電路
板固定于固定結構上。 此外,本實施例的背框212也可以包括一延伸部212c,延伸部212c與部份第一側 墻212b相連且實質上垂直。延伸部212c與第一本體212a彼此相對且實質上平行。此外, 第一側墻212b中僅有少部份連接有延伸部212c,故當上蓋214與背框212挾持組合時,欲 挾持對象的可視性不會因延伸部212c的存在受大幅地影響。 簡言之,背光模塊310的組裝方式例如是先將光源314配置于背框212上。之后 再將上蓋214與背框212組合。隨之,再將基材312配置于光源314旁。由于,本實施例的 二件式挾持結構210中背框212提供一個開放的區域以組裝光源314,而可以減低組裝難 度。即,在組裝的過程中,人眼能輕易地觀察到光源314的位置是否正確,因而能夠提升生
產效率與良率。 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挾持裝置具有二件式結構的設計,適于固定例如導光板 等對象。本實用新型另提供一種利用前述挾持裝置的背光模塊與顯示器,能減少組裝過程 中定位不佳所產生的問題,進而能提高生產效率、減低組裝不良率進而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 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 的保護范圍之內。
9
權利要求一種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挾持裝置包括一背框,包括一第一本體與一第一側墻,所述第一側墻與所述第一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以及一上蓋,所述上蓋包括一第二本體以及一第二側墻,所述第二側墻與所述第二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當所述上蓋與所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二側墻緊靠所述第一側墻,且所述第一本體與所述第二本體相對,其中所述第二本體包括相連的一本體部以及一凹陷部,且所述凹陷部到所述第一本體的距離小于所述本體部到所述第一本體的距離。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還包括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 與部份所述第一側墻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且所述延伸部與所述第一本體實質上平行,所述 延伸部、部份所述第一側墻與部份所述第一本體形成一彎折結構;所述第二側墻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本體的長度;所述上蓋還包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 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所述固定結構。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挾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還包括一第一固定結構,連接 至所述第一側墻且所述第一固定結構與所述第一本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 所述上蓋還包括一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 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二固定結構緊靠所述第一固定結構,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以及所述第 二固定結構是以螺絲鎖附或鉚接的方式固定。
4. 一種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塊包括一基材,具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以及一底面,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底面相對且所述入光 面連接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底面之間;一光源,設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旁;以及一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挾持裝置,所述基材設置于所述第一本體上,且所述光源設置 于所述第一側墻與所述基材之間,當所述挾持裝置與所述基材以及所述光源組合時,所述 凹陷部緊靠所述基材的所述出光面,且所述光源位于所述上蓋、所述基材以及所述背框所 圍出的空間中。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墻包括一延伸部,所述延伸 部與部份所述第一側墻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且所述延伸部與所述第一本體實質上平行,所 述延伸部、部份所述第一側墻與部份所述第一本體形成一彎折結構;所述第二側墻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本體的長度;所述上蓋還包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 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所述固定結構; 所述光源是一發光二極管組成的光條; 所述基材是一導光板或一擴散板;所述背光模塊還包括至少一光學膜,設置于所述出光面上方;所述背光模塊還包括一 膠框,設置于所述挾持裝置的所述背框以及所述光學膜之間。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還包括一第一固定結構,連接 至所述第一側墻且所述第一固定結構與所述第一本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
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還包括一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二固定結構緊靠 所述第一固定結構,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結構是以螺絲鎖附或鉚接的方式 固定。
8. —種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器包括 一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以及 一顯示面板,位于所述出光面上;一電路板,和所述第二本體相鄰并與所述顯示面板電性連接,所述挾持裝置位于所述 電路板以及所述顯示面板之間。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還包括一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 所述第一側墻且所述第一固定結構與所述第一本體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側墻相對的兩側;所 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上;所述上蓋還包括一第二固定結構,連接至所述第二 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二固定結構緊靠所述第一固 定結構;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以及所述第二固定結構上。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顯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還包括一固定結構,連接至所 述第二本體的所述本體部,且當所述上蓋與所述背框組合時,所述第一側墻實質上抵頂于 所述固定結構;所述電路板固定于所述固定結構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適用于顯示器技術領域,提供了一種挾持裝置、背光模塊以及顯示器,所述挾持裝置包括背框以及上蓋。背框包括第一本體與第一側墻,第一側墻與第一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上蓋包括第二本體以及第二側墻,第二側墻與第二本體相連且實質上垂直。當上蓋與背框組合時,第二側墻緊靠第一側墻,且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相對,其中第二本體包括相連的一本體部以及一凹陷部,且凹陷部到第一本體的距離小于本體部到第一本體的距離。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201487846SQ20092013454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6日
發明者張家駿 申請人:深圳華映顯示科技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