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增光片及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膜片及使用該光學膜片的光源模塊,且特別涉及一種增光片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EF)及使用該增光片的背光模塊(backlight module)。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平面顯示器已成為顯示裝置的主流,以取代傳統厚重的 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在平面顯示器中,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IXD)較受大眾的歡迎,且較為普及。液晶顯示器包括液晶面板與背光模塊,液晶 面板本身不會發光,而是用以決定光通過率,因此在液晶面板后方配置有背光模塊,以作為 液晶面板的平面光源。平面光源的光學質量對液晶顯示器的顯示質量有很大的影響。舉例 而言,為了使顯示畫面能夠正確顯示且失真較小,需要配置較均勻的平面光源。另外,為了 使顯示畫面的亮度能夠提升,平面光源的出光角度范圍亦受到限制,以避免光損失。一種現有的側面入光式背光模塊是在導光板上由下至上依次配置下擴散片、棱鏡 柱互相正交的兩個棱鏡片及上擴散片,其中棱鏡片是用以縮小出光角度范圍,且上擴散片 及下擴散片是用以使光均勻化,并避免棱鏡柱的輪廓與液晶面板產生迭紋(moire)現象。 然而,這種在導光板上配置四片光學膜片的方法將使背光模塊的成本提高,且過多的光學 膜片也會導致組裝不易及背光模塊厚度難以縮小。此外,采用多至四片的光學膜片也容易 導致光損失,而較難使背光模塊的正向輝度能夠有更進一步的提升。此外,中國臺灣公開專利第200911513號揭露在導光板上放置一光學膜結構,其 特征為具有一透光本體及設置于透光本體的入光面的反射層,且透光本體的出光面設有透 鏡陣列。再者,反射層上有對應于透鏡的開孔。另外,美國公開專利第20070002452號也揭 露了這種類型的光學膜結構。然而,由于不同電子裝置上的液晶顯示器(諸如手機、筆記型 計算機、監視器(monitor)、電視等的液晶顯示器)對于不同方向的不同視角的亮度分布的 需求不同,采用上述這兩篇專利的光學膜結構的背光模塊難以使出光角度范圍隨著方向的 改變而變化,因此這種設計概念較難同時適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子裝置。再者,美國專利 第73743 號與中國臺灣專利公開第200846774號揭露了在反射層的底部設置擴散層,以 使光線被擴散而避免其過于集中。另外,中國臺灣專利申請第098118580號揭露一種光學 膜,該光學膜具有一透光基材、多個設于透光基板上表面的透鏡及設于透光基板的下表面 的反射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增光片,其能有效提升出射光的正向輝度。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其能提供正向輝度較高的面光源。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增光 片,包括一透光基板、多個光學結構、一反射層及一棱鏡層。透光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光學結構配置于第一表面上。反射層配置于第二表面上,其中反射層具 有多個透光開孔。棱鏡層覆蓋反射層及第二表面,且包括多個朝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凸起 的棱鏡結構。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塊,包括至少一個發光元件、上述增光片及 一光學單元。發光元件適于發出一光束。增光片配置于光束的傳輸路徑上。光學單元配置 于光束的位于發光元件與增光片之間的傳輸路徑上。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增光片中,由于棱鏡層的棱鏡結構可對入射光產生 折射作用,以使入射光在穿透棱鏡結構的表面后的行進方向靠近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且 當入射光被反射層反射而離開棱鏡結構時,會再次受到棱鏡結構的表面的折射作用而使其 行進方向往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靠近。如此一來,有助于提升從光學結構出射的出射光的 正向輝度,進而使本發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能夠提供亮度較高的面光源。為讓本發明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 說明如下。
圖IA與圖IB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在兩個互相垂直的不同方向上的剖 面示意圖;圖2A為圖IA中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圖2B為圖2A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6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圖6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100a、100b、100c、IOOd 背光模塊110:發光元件112:光束112a、lUb 部分光束200、200,、200”、200b、200c、200e、200f 增光片210 透光基板212:第一表面214 第二表面220、220,、220”、220”,光學結構222:彎曲凸面
222,柱狀凸起面230 反射層232 透光開孔240 棱鏡層242,242\242"棱鏡結構244、244”第一棱鏡面246、246”第二棱鏡面248 第三棱鏡面M9:第四棱鏡面300 光學單元310 導光板312、314 表面315 微結構316 入光面320 反射片330 擴散板340 燈箱ApAyPpP2 寬度為Dl 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L 距離N1、N1,、N2、N2,、N3、N4 法向量T 頂點X 光軸θ 1、θ 1,、θ 2、θ 2,夾角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列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圖,用以例示本發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 發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參考附圖的方向。 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圖IA與圖IB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在兩個互相垂直的不同方向上的剖 面示意圖,圖2Α為圖IA中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而圖2Β為圖2Α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 參照圖1Α、圖1Β、圖2Α及圖2Β,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00包括一發光元件110、一增光片200 及一光學單元300。發光元件110適于發出一光束112。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0例如 是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背光 模塊可具有多個發光元件,例如可具有排成一直線的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增光片200配置于光束112的傳輸路徑上。光學單元300配置于光束112的位于 發光元件Iio與增光片200之間的傳輸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單元300包括一導光板310,導光板具有一表面312、一相對于表面312的表面314及一連接表面312與表面314 的入光面316。發光元件110可配置于入光面316旁邊。具體而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 光束112可經由入光面316進入導光板310中,且光束112可在表面312與表面314處發 生全反射而被局限于導光板310內。然而,導光板310的表面314上的微結構315則可破 壞全反射。舉例而言,部分光束112可被微結構315反射至表面312,并穿透表面312。另 一部分光束112則可穿透微結構315而傳輸至配置于表面314的一側的反射片320,反射片 320可將光束112反射,而使光束112依次穿透表面314與表面312。增光片200包括一透光基板210、多個光學結構220、一反射層230及一棱鏡層 2400透光基板2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212與一第二表面214。光學結構220配置于第 一表面212上。在本實施例中,每個光學結構220例如為一透鏡,其具有一背對透光基板210 的彎曲凸面222。彎曲凸面222在與第一表面212平行的一第一方向Dl上的曲率半徑為 R1,彎曲凸面222在與第一表面212平行的一第二方向D2上的曲率半徑為R2,且Rl ^ R2。 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使Rl = R2。在本實施例中,彎曲凸面222可為平滑的曲面, 或者彎曲凸面222可由多個微小的直線段或彎曲線段所構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 向Dl大致上垂直于第二方向D2。反射層230配置于第二表面214上,其中反射層230具有 多個透光開孔232,且這些透光開孔232分別位于這些光學結構220的光軸X上。在本實 施例中,反射層230可位于透光基板210與表面312之間。光學結構220的彎曲凸面222 的頂點T至對應的透光開孔232的距離為L,這些光學結構220的折射率為η。在本實施例 中,增光片 200 符合 L < nRl/(n_l)及 L < nR2/ (n_l)。當離開表面312的光束112的出光角度過大時,則大部分的光束112會被反射層 230反射回導光板310而再次利用。而當離開表面312的光束112的出光角度較小時,會有 較多比例的光束112通過透光開孔232。通過透光開孔232的光束112的光能量分布例如 近似于高斯分布,且光束112會受到光學結構220的會聚作用而以接近垂直第一表面212 的角度從光學結構220出射。如此一來,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00通過單一的光學膜片(即 增光片200)就能使出光角度范圍縮小,進而提升液晶顯示器的亮度,而不需像現有技術那 樣采用四片光學膜片。再者,棱鏡層240覆蓋反射層230及第二表面214,且包括多個朝遠離第二表面 214的方向凸起的棱鏡結構242。在本實施例中,棱鏡結構242為一棱鏡柱,其例如為一三 角柱。這些棱鏡結構242沿著第一方向Dl排列,且每一棱鏡結構242沿著第二方向D2延 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棱鏡結構242具有一第一棱鏡面244及一第二棱鏡面對6。第一棱 鏡面244與第二棱鏡面246沿著第二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棱鏡結構242在第一 方向Dl上為非鏡像對稱。換言之,第一棱鏡面M4的法向量m與第一表面212的法向量 N4的夾角為θ 1,第二棱鏡面M6的法向量N2與第一表面212的法向量m的夾角為θ 2, 且Θ1興Θ2。在本實施例中,θ 1例如是落在130度至170度的范圍內,而θ 2例如是落 在90度至110度的范圍內,但本發明不限于此。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表面212大致上 平行于第二表面214,且入光面316的法向量Ν3、法向量Ni、法向量Ν2與法向量Ν4可位于 同一平面上,但本發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棱鏡面244具有將光束112折射,而使光束112的傳輸方向往第一表面212 的法線方向靠近的功能。具體而言,當光束112中的部分光束11 在離開表面312后,會被第一棱鏡面244折射,以使部分光束11 的傳輸方向往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靠近。 如此一來,能夠較大程度確保部分光束11 在通過透光開孔232后,能夠射向此透光開孔 232正上方對應的光學結構220,而比較不會射向對應的光學結構220旁邊的另一光學結構 220。當部分光束11 射向對應的光學結構220旁邊的另一光學結構220后,行進方向仍 大幅偏離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如此會形成無效光,而本實施例的第一棱鏡面244的功 能則可有效降低此情形的發生。在本實施例中,由于通過透光開孔232的光束112較能夠 被確保通過對應的光學結構220,而光學結構220能夠使此光束112較為準直地出射,因此 本實施例的增光片200能夠有效提升正向輝度,進而提升背光模塊100所提供的面光源的 亮度。另一方面,光束112中的部分光束112b在離開表面312后,受到第一棱鏡面M4 的折射作用,而使部分光束112b的傳輸方向往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靠近。之后,部分 光束112b會被反射層230反射回第一棱鏡面M4。此時,第一棱鏡面244再次將部分光束 112b折射,以使部分光束112b的傳輸方向再次往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靠近。接著,部 分光束112b會回到導光板310中以供再次利用。如此一來,當部分光束112b每經過反射 層230的一次反射而回到導光板310中時,其行進方向會更靠近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 這會使得部分光束112b較快通過透光開孔232。因此,在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00中,光 束112在通過透光開孔232前在反射層230與反射片320之間的反射次數可被有效減少, 如此可降低光能量的損失,且有利于提升背光模塊100的正向輝度。此外,在本實施例的增光片200中,由于Rl ^ R2,因此可應用于在不同方向上對 出光角度范圍有不同的需求的背光模塊中。經由適當的設計Rl值與R2值,便可使采用增 光片200的背光模塊100適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子裝置的顯示器,例如手機、筆記型計算 機、監視器、電視等的液晶顯示器。在本實施例中,這些透光開孔232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不等于在第二方向D2 上的寬度。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這些透光開孔232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也可以是等于 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透光開孔232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為Al,透光 開孔在第二方向上的寬度為A2,透光開孔232所對應的彎曲凸面222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 度為P1,透光開孔232所對應的彎曲凸面222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為P2,且增光片200 可符合0. 1 < A1/P1 < 0. 9及0. 1 < A2/P2 < 0.9。如此一來,便能夠使第一方向Dl上的 出光角度范圍與第二方向D2上的出光角度范圍有更大的變化,進而使增光片200與背光模 塊100有更廣的應用性。在本實施例中,反射層230的透光開孔232可采用激光鉆孔技術來形成。具體而 言,在激光鉆孔工序之前,反射層230是整面分布于第二表面214上。之后,采用平行的激 光從圖IA中增光片200的正上方射向光學結構220,亦即沿著垂直于第一方向Dl與第二方 向D2的方向射向光學結構220。經過光學結構220的會聚作用,激光在反射層230上形成 的光斑即為透光開孔232的位置。此時光斑的照度分布均勻,因此只要激光的功率夠強,即 能在反射層230上鉆出與光斑大小相近的透光開孔232,且這樣的光斑照度分布是在增光 片200符合L < nRl/(n-l) & L < nR2/(n-l)的條件下實現的。如此一來,只需采用平行 激光束作一次的鉆孔動作,就能夠鉆出尺寸及位置符合預期的透光開孔232,因此本實施例 的增光片200的設計能夠使工序簡化,進而能夠降低背光模塊100的成本。反之,假設使增8光片200符合L>nRl/(n-l)及L>nR2/(n-l)的條件,則所得到的光斑的中心照度較周 圍高,且能量分布無明顯邊界,不易掌控透光開孔232的尺寸大小,如此會導致所鉆出的透 光開孔232的尺寸比光斑小,而使透光開孔232的大小不符合預期。如此一來,若欲使透光 開孔232的大小與位置符合預期,則需改變激光的入射角度,并用激光進行多次鉆孔,這樣 會使制造過程過于復雜而耗費成本與工時。再者,使增光片符合L<nRl/(n-l)及L<nR2/(n-l)的條件也能夠讓通過增光 片200的光束112更為均勻,進而使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00提供較為均勻的面光源。為 了進一步提升通過增光片200的光束112的均勻性,在本實施例中可進一步使增光片200 符合 L < 0. 95nRl/(n-l)及 L < 0. 95nR2/(n_l)。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參照圖3,本實施例的背光 模塊IOOa與圖IA的背光模塊100類似,而兩者的主要差異如下所述。在圖IA的背光模塊 100中,每一棱鏡結構M2的尺寸大致上相同。然而,在本實施例的增光片200a中,至少部 分棱鏡結構M2’在與第二表面214平行的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彼此不同,且 至少部分棱鏡結構對2’在與第二表面214垂直的方向上的高度彼此不同。如此一來,可打 亂棱鏡結構M2’的規律性,進而減少其與配置于背光模塊IOOa上方的顯示面板(未圖示) 的像素陣列產生迭紋(moire)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棱鏡結構M2’的位置 與透光開孔232的位置可以沒有對應關系,然而,在其它實施例中,兩者也可以是有適當的 對應關系。圖4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參照圖4,本實施例背光模塊 IOOb與圖IA的背光模塊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100的 兩個光源Iio分別置于導光板310的相對兩側。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增光片200b的棱鏡 結構M2”在第一方向Dl上為鏡像對稱。具體而言,棱鏡結構對2”的第一棱鏡面M4”的 法向量ΝΓ與第一表面212的法向量N4的夾角為θ 1,,棱鏡結構Μ6”的第二棱鏡面Μ6” 的法向量Ν2,與第一表面212的法向量Ν4的夾角為θ 2,,且θ 1,= θ 2,,這樣的設計適 用于雙側入光的背光模塊100b。在本實施例中,θ 1,與θ 2,例如均是落在130度至170 度的范圍內,但本發明不限于此。此外,第一棱鏡面對4”適于用來折射圖中左邊的發光元 件110所發出的光,以使其行進方向靠近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而第二棱鏡面Μ6”適 于用來折射圖中右邊的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以使其行進方向靠近第一表面212的法 線方向。圖5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參照圖5,本實施例的背光 模塊IOOc與圖IA及圖IB的背光模塊1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主要在于本實施例的增光片 200c之棱鏡結構Μ2”為多角錐,例如為四角錐。該四角錐在另一方向上的剖面可與圖IA 所示者相同。換言之,每個四角錐包括彼此相接的剖面如圖IA所示的第一棱鏡面244與 第二棱鏡面M6的兩棱鏡面及如圖5所示的第三棱鏡面248與第四棱鏡面M9。棱鏡結構 242”’可以同時在第一方向Dl上及第二方向D2上對光產生折射作用,以使光的行進方向往 第一表面212的法線方向靠近。圖6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參照圖6A,本實施例的增光片 200’與圖2B的增光片2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的增光片200’中,至 少部分這些光學結構220在第一方向Dl上的寬度Pl不相等。這些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第一方向Dl上的這些寬度Pl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所得到的比值例如介于1與4之間。此 外,在本實施例中,至少部分這些光學結構220在第二方向D2上的寬度P2可不相等。這些 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第二方向上的這些寬度P2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所得到的比值例如 介于1與4之間。如此將光學結構220大小及位置作成不規則設計可降低增光片200’與 配置于增光片200’上的液晶顯示面板(未圖示)產生迭紋(moire)的現象。圖6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俯視示意圖。參照圖6A與圖6B,本實施例 的增光片200”(如圖6B所示)與上述增光片200’(如圖6A所示)的差異如下所述。增 光片200’的在一方向(例如第一方向Dl)上的同一排光學結構220的寬度P2均大致上相 等,但在另一方向(例如第二方向D2)上的同一排光學結構220的寬度Pl至少有部分不相 等。然而,增光片200”無論在第一方向Dl或第二方向D2上,同一排光學結構220的寬度 Pl或P2均至少有部分不相等。增光片200”的不規則程度較高,而增光片200’較容易制造 與設計。圖7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參照圖7,本實施例的背光 模塊IOOd與圖IA的背光模塊100有部分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圖IA的背光模塊 100為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而本實施例的背光模塊IOOd則為直下式背光模塊。具體而言, 光學單元300a包括一擴散板330,其中擴散板330是配置于增光片200b與多個發光元件 110之間,此即直下式背光模塊的特征之一。發光元件110所發出的光束112會通過擴散板 330而傳輸至增光片200,并受到擴散板330的擴散作用。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塊IOOd還 包括一燈箱340,且多個發光元件110配置于燈箱340中。燈箱340的內壁具有反射功能, 可將來自發光元件110的光束112反射至擴散板330。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參照圖8,本實施例的增光片 200d與圖2A的增光片2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主要在于本實施例的光學結構220’為柱狀 透鏡(lenticular),其具有柱狀凸起面222’。圖9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參照圖9,本實施例的增光片 200e與圖2A的增光片200類似,而兩者的主要表異在于本實施例的光學結構220”為錐狀 棱鏡,例如為四角錐棱鏡。圖10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的增光片的立體示意圖。參照圖10,本實施例的增光 片200f與圖2A的增光片200類似,而兩者的主要表異在于本實施例的光學結構220”’為 柱狀棱鏡,例如為三角柱棱鏡。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并不限定增光片中的光學結構為特定種類的結構,在其它 實施例中,光學結構也可以是透鏡、柱狀透鏡、錐狀棱鏡、柱狀棱鏡及其它種類的光學結構 的任意組合。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增光片中,由于棱鏡層的棱鏡結構可對入射光產生 折射作用,以使入射光在穿透棱鏡結構的表面后的行進方向靠近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且 當入射光被反射層反射而離開棱鏡結構時,會再次受到棱鏡結構的表面的折射作用而使其 行進方向往第一表面的法線方向靠近。如此一來,有助于提升從光學結構出射的出射光的 正向輝度,進而使本發明實施例的背光模塊能夠提供亮度較高的面光源。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 的菩提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出各種修改和變型,故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為準。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權利要求不須實現本 發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檢索之用, 并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增光片,包括一透光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多個光學結構,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一反射層,配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反射層具有多個透光開孔;以及一棱鏡層,覆蓋所述反射層及所述第二表面,且包括多個朝遠離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 凸起的棱鏡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中每個所述棱鏡結構為一棱鏡柱,這些棱鏡柱沿 著一第一方向排列,且每個所述棱鏡柱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方向大致上垂直 于所述第二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光片,其中每個所述棱鏡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為非鏡像對稱。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中每個所述棱鏡結構為一多角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中至少部分這些棱鏡結構在與所述第二表面平行 的方向上的寬度彼此不同,且至少部分這些棱鏡結構在與所述第二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高 度彼此不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中每個所述光學結構為一透鏡,這些透光開孔分 別位于這些透鏡的光軸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增光片,其中每個所述透鏡具有背對所述透光基板的一彎曲 凸面,所述彎曲凸面在與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一第一方向上的曲率半徑為R1,所述彎曲凸 面在與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一第二方向上的曲率半徑為R2,所述第一方向大致上垂直于所 述第二方向,且Rl Φ R2,所述透鏡的所述彎曲凸面的頂點至對應的所述透光開孔的距離為 L,且這些透鏡的折射率為η,所述增光片符合L < nRl/(n-l)及L < nR2/(n-l)。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增光片,其中這些透光開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寬度不等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增光片,其中至少部分這些透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寬度不 相等,且這些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這些寬度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所得 到的比值介于1與4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增光片,其中至少部分這些透鏡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 不相等,且這些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這些寬度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所 得到的比值介于1與4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中這些光學結構為透鏡、柱狀透鏡、錐狀棱鏡及 柱狀棱鏡的至少其中之一。
12.一種背光模塊,包括至少一個發光元件,適于發出一光束;一增光片,配置于所述光束的傳輸路徑上;以及一光學單元,配置于所述光束的位于所述發光元件與所述增光片之間的傳輸路徑上, 其中,所述增光片包括一透光基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多個光學結構,配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一反射層,配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其中所述反射層具有多個透光開孔;以及一棱鏡層,覆蓋所述反射層及所述第二表面,且包括多個朝遠離所述第二表面的方向 凸起的棱鏡結構。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每個所述棱鏡結構為一棱鏡柱,這些棱鏡 柱沿著一第一方向排列,且每個所述棱鏡柱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方向大致上 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每個所述棱鏡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為非鏡 像對稱。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每個所述棱鏡結構為一多角錐。
16.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至少部分這些棱鏡結構在與所述第二表面 平行的方向上的寬度彼此不同,且至少部分這些棱鏡結構在與所述第二表面垂直的方向上 的高度彼此不同。
17.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每個所述光學結構為一透鏡,這些透光開 孔分別位于這些透鏡的光軸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每個所述透鏡具有背對所述透光基板的一 彎曲凸面,所述彎曲凸面在與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一第一方向上的曲率半徑為R1,所述彎 曲凸面在與所述第一表面平行的一第二方向上的曲率半徑為R2,所述第一方向大致上垂直 于所述第二方向,且Rl Φ R2,所述透鏡的所述彎曲凸面的頂點至對應的所述透光開孔的距 離為L,且這些透鏡的折射率為η,所述增光片符合L < nRl/(n-l)及L < nR2/(n-l)。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這些透光開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寬度不 等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度。
20.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至少部分這些透鏡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寬 度不相等,且這些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這些寬度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 所得到的比值介于1與4之間。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至少部分這些透鏡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寬 度不相等,且這些透鏡所分別具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這些寬度中的最大值除以最小值 所得到的比值介于1與4之間。
22.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中所述光學單元包括一導光板,所述導光板 具有一第三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及連接所述第三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 的一入光面,所述反射層位于所述透光基板與所述第三表面之間,且所述發光元件配置于 所述入光面旁。
全文摘要
一種增光片,包括一透光基板、多個光學結構、一反射層及一棱鏡層。透光基板具有相對之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光學結構配置于第一表面上。反射層配置于第二表面上,其中反射層具有多個透光開孔。棱鏡層覆蓋反射層及第二表面,且包括多個朝遠離第二表面的方向凸起的棱鏡結構。一種背光模塊亦被提出。
文檔編號G02B5/02GK102053418SQ200910211828
公開日2011年5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5日
發明者刁國棟, 李清祥, 蕭增科 申請人:璨飛光學(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