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透鏡鏡筒及攝像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例如可適用于帶攝像頭的手機等的透鏡鏡筒及攝像 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透鏡鏡筒,公知的有如下那樣的鏡筒,即具備保持透鏡 的透鏡框架、引導透鏡框架的移動以使透鏡沿光軸方向移動的導向軸、 以及容納透鏡框架并支撐導向軸的一端部外殼,導向軸在軸承偏心而被
支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4)。在這種透鏡鏡筒中,以通過使軸承 旋轉而使導向軸的傾倒變化的方式移動該導向軸,從而調整透鏡的光 軸。
專利文獻1專利公開2006—227170號公報專利文獻2專利公開2006—208554號公報專利文獻3專利公開2006 — 309053號公報專利文獻4專利公開2007 — 199408號公報
然而,如上述的技術,在調整透鏡的光軸時,因使導向軸只按照規 定的軌跡移動,所以,透鏡光軸的調整受限制,而可能會不能精度良好 地調整透鏡光軸。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精度良好地調整透鏡的光軸 的透鏡鏡筒及攝像裝置。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所涉及的透鏡鏡筒, 一種透鏡鏡筒,其 中,具備透鏡框架,其保持透鏡;導向軸,其引導上述透鏡框架的移 動,以使上述透鏡沿光軸方向移動;和外殼,其容納上述透鏡框架,并支撐上述導向軸的一端部,其特征在于,還具備第1按壓構件,其被 螺合于上述外殼,并以使上述導向軸的另一端部沿與上述導向軸的軸線 方向交叉的第l方向移動的方式按壓上述另一端部;第2按壓構件,其 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以使上述另一端部沿與上述軸線方向交叉的第2 方向移動的方式按壓上述另一端部;第1彈壓構件,其將上述另一端部 沿相對于上述第1按壓構件的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彈壓;以及第2彈壓 構件,將上述另一端部沿相對于上述第2按壓構件的按壓方向相反的方 向彈壓。
在此透鏡鏡筒,通過旋緊第l按壓構件,由于導向軸的另一端部 (以下,僅稱"另一端部")被第l按壓構件按壓,因此,另一端部向 第1方向移動,另一面,通過松開第l按壓構件,另一端部被第l彈壓 構件彈壓,因此,另一端部向與第l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另外,通過 旋緊第2按壓構件,由于另一端部被第2按壓構件按壓,因此,另一端 部向第2方向移動,另一面,通過松開第2按壓構件,另一端部被第2 彈壓構件彈壓,因此,另一端部向與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 可以將沿導向軸的第1及第2方向的位置分別獨立地調整,并且可以精 度良好地調整透鏡的光軸。
在此,第l按壓構件沿上述軸線方向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沿軸線 方向按壓另一端部,第2按壓構件沿第2方向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沿 第2方向按壓上述另一端部,另一端部和外殼通過與軸線方向及第1方 向交叉的傾斜面相互接觸。
此時,被第1按壓構件沿軸線方向按壓的、或者被第1彈壓構件沿 與此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彈壓的另一端部由傾斜面引導而移動,且沿第 l方向或與第l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另一面,被第2按壓構件沿第2 方向按壓的、或者被第2彈壓構件沿與此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彈壓的另 一端部向第2方向或與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可以有效發揮 將沿導向軸的第1及第2方向的位置分別獨立地調整的上述作用效果。 進一步,此時,由于第l按壓構件沿軸線方向螺合于外殼,并且,第2 按壓構件沿第2方向螺合于外殼,因此,可減少外殼中的沿第l方向的方向的構成上的限制(例如,確保按壓構件所螺合的螺絲長度等),并 可實現外殼的薄型化。
而且,優選第1及第2按壓構件分別沿軸線方向上螺合于外殼,并 按壓另一端部,第1按壓構件和另一端部通過與軸線方向及第1方向交 叉的傾斜面相互接觸,第2按壓構件和另一端部通過與軸線方向及第2 方向交叉的傾斜面相互接觸。
此時,被第1按壓構件按壓、或者被第1彈壓構件彈壓的另一端部 由與軸線方向及第1方向交叉的傾斜面引導而移動,且沿第1方向或與 第l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另一面,被第2按壓構件按壓、或者被第2 彈壓構件彈壓的另一端部由與軸線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的傾斜面引導而 移動,且向第2方向或與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從而,可以有效發 揮將沿導向軸的第1及第2方向的位置分別獨立地調整的上述作用效 果。進一步,此時,由于第1及第2按壓構件分別沿軸線方向螺合于外 殼,因此,可減少外殼中的第1及第2方向的構成上的限制,并可實現 外殼的薄型化。
另外,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上述的透鏡 鏡筒,和檢測由透鏡成像的光的攝像元件。
此攝像裝置,由于具備有上述的透鏡鏡筒,因此,可獲得與上述效 果同樣的效果,即獲得精度良好地調整透鏡的光軸的效果。
圖1是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3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內部構成圖。
圖4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驅動單元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圖3的沿V —V線的局部剖面圖。
圖6是表示圖1的攝像裝置中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7是圖6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
圖8是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9是圖8的攝像裝置的對應于圖3的內部構成圖。 圖10是圖8的攝像裝置的對應于圖5的局部剖面圖。 圖11是表示圖8的攝像裝置中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立體圖。 圖12是圖11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 圖中1、 60 —攝像裝置,2、 70 —透鏡鏡筒,3 —攝像元件,4一外 殼,12 —快門'變焦透鏡單元(透鏡,透鏡框架),14一導向軸,41a— 基端部(導向軸的一端部),43 —環形彈簧(第1彈壓構件、第2彈壓 構件),44、 63 —前端構件(導向軸的另一端部),51、 61 —螺釘(第 1按壓構件),52、 62 —螺釘(第2按壓構件),55 —板彈簧(第1彈 壓構件、第2彈壓構件),G—導向軸的軸線,L2 —光軸,S、 SIO、 S20 —傾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另外,在各圖,對 同一或相當部分附上同樣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首先,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第1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 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攝像裝置 1具備,互相面對的底面為長方形狀且高度比底面的各邊短的長方體形 狀的透鏡鏡筒2和CMOS等攝像元件3。在透鏡鏡筒2適用彎折光學系 統。由此,在攝像裝置1中,沿著與透鏡鏡筒2的高度方向(以下,僅 稱"高度方向")Z平行的光軸Ll從被攝體側入攝的光被透鏡鏡筒2彎 折成90°,使得沿與透鏡鏡筒2的底面的縱方向(以下,單稱"縱方 向")Y平行的光軸L2,并由被攝像元件3檢測。
圖2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內 部構成圖。如圖2、 3所示,透鏡鏡筒2具備箱狀外殼4。外殼4具有 本體部5,其形成有在縱方向Y開口在攝像元件3側的開口部5a、和在 與縱方向Y垂直且與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僅稱"寬度方向")X 開口在一方側的開口部5b;蓋部6,其覆蓋本體部5的開口部5a。本體部5及蓋部6分別由例如玻璃纖維聚碳酸酯而成,通過射出成型一體形成。
在本體部5的表壁(即,具有透鏡鏡筒2的被攝體側的底面的壁)形成有使沿著光軸Ll從被攝體側行進而來的光進入本體部5內的光通過孔5c,在本體部5的表壁,安裝有覆蓋光通過孔5c的光透過板7。另外,也可以使用透鏡來代替光透過板7。在外殼4內配置有棱鏡8,其在光軸Ll上位于光透過孔5c的后側,并將沿著光軸Ll從被攝體側入射的光以沿光軸L2的方式彎折90°。另外,在外殼4內配置有在光軸L2上位于攝像元件3的前側的固定透鏡11。棱鏡8通過本體部5被保持,固定透鏡11通過蓋部6被保持。
另外,在縱方向Y與攝像元件3相反側的本體部5的端部,本體部5的里壁(即,具有與透鏡鏡筒2的被攝體相反側的底面的壁)被彎折成曲柄狀而形成切口部5d,從而比本體部5的其他部分薄型化(縮小化)。如此,在縱方向Y能夠使與攝像元件3相反側的本體部5的端部薄型化,是因為若考慮配置于本體部5的端部的內部的棱鏡8的話已經足夠了的緣故。
進一步,在外殼4內,配置有位于光軸L2上的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和在光軸L2上位于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和固定透鏡11之間的變焦聚焦透鏡單元13。
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包含選擇性地進行沿著光軸L2行進而來的光的通過及遮斷的快門,以及變焦透鏡。快門,變焦透鏡單元12,具有在外殼4相對于光軸L2立設在開口側5b且卡合于導向軸14的圓筒狀的卡合部12a;和在外殼4內相對于光軸L2立設在與開口側5b的相反側且卡合于止旋轉軸15的U字溝狀的卡合部12b。由此,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以光軸L2周圍的旋轉被限制的狀態下,能夠沿光軸L2移動。
變焦聚焦透鏡單元13包含變焦聚焦透鏡。變焦聚焦透鏡13具有在外殼4內相對于光軸L2立設在開口部5b側,且卡合于導向軸16的圓筒狀的卡合部13a、和卡合于止旋轉軸15的U字溝狀的卡合部13b。由此,變焦聚焦透鏡單元13,以光軸L2周圍的旋轉被限制的狀態下,可沿光軸L2移動。另外,導向軸14和導向軸16并設在高度方向Z上。
在本體部5的開口部5b內配置有驅動單元17。圖4是圖1的攝像裝置的驅動單元的立體圖。如圖4所示,驅動單元17,具有安裝部18a,其為長方形薄板狀;以及支撐構件18,其包含立設在縱方向的兩端的長方形薄板狀的支撐部18b、 18c。支撐構件18,通過彎曲不銹鋼的薄板被一體形成。
在支撐部18b的外面,安裝有步進電機21。步進電機21的導螺桿22的兩端部被軸支撐在支撐部18b、 18c,在導螺桿22的支撐部18b、18c之間的部分螺合有具有凸部23a的從動螺母23。另一方面,在支撐部18c的外面,安裝有步進電機24。步進電機24的導螺桿25的兩端部被軸支撐在支撐部18b、 18c,在導螺桿25的支撐部18b、 18c之間的部分,螺合有具有凸部26a的從動螺母26。另外,導螺桿22和導螺桿25并設在支撐部18b、 18c的立設方向。
如圖2、 3所示,驅動單元17配置在本體部5的開口部5b內使得支撐部18b、 18c的立設方向與高度方向Z —致,通過安裝部18a被螺固在本體部5的表壁而安裝于本體部5。如此,在驅動單元17,通過不同地配置步進電機21和步進電機24,而謀求導螺桿22和導螺桿25的近接化。由此,驅動單元17有助于本體部5乃至透鏡鏡筒2的薄型化。
螺合于導螺桿22的從動螺母23的凸部23a被嵌合在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所具有的卡合部12c的凹部。由此,通過步進電機21旋轉導螺桿22,則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沿光軸L2移動。另一方面,被螺合于導螺桿25的從動螺母26的凸部26a嵌合在變焦聚焦透鏡單元13所具有的卡合部13c的凹部。由此,通過步進電機24旋轉導螺桿25,則變焦聚焦透鏡單元13沿光軸L2移動。
在外殼4的蓋部6安裝有電路基板27,其在內面設置有在光軸L2上位于固定透鏡11的后側的攝像元件3。在電路基板27的內面,還設有快門驅動電路或電機驅動電路等,在電路基板27的外面,設有用于對電路基板27輸出入電信號的連接器連接端口 28。驅動單元17的各步進電機21、 24和電機驅動電路,通過被配置于在本體部5與開口部5a相面對的側壁的外面以及與開口部5b相面對的側壁的外面的柔性印刷基板(以下,稱為"FPC" ) 31,而被電連接。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的快門和快門驅動電路,通過在本體部5延伸至與開口部5b相面對的側壁的外面的FPC32以及與FPC32電連接的FPC31,而被電連接。
配置于本體部5的開口部5b內的驅動單元17以及配置于在本體部5與開口部5a相面對的側壁的外面的FPC31,通過將由不銹鋼而成的薄板彎曲成L字狀一體形成的外裝殼33而被覆蓋。另外,配置于在本體部5與開口部5b相面對的側壁的外面的FPC31,以及安裝于外殼4的蓋部6的電路基板27,通過將由不銹鋼而成的薄板彎曲成L字狀一體形成的外裝殼34覆蓋。
外裝殼33和外裝殼34可裝卸地卡合于在本體部5與開口部5a相面對的側壁和與開口部5b相面對的側壁相交叉的角部,在本體部5用由開口部5a和開口部5b夾持的角部,銷固定(匕。:/止&3)在外殼4的蓋部6。另外,外裝殼34與電路基板27的接地端子電連接,進而,各外裝殼33、 34與通過蒸鍍等形成在本體部5的表壁的外面及里壁的外面的金屬膜電連接。由此,攝像裝置1的各構成構件被電磁屏蔽膜覆蓋。另外,在外裝殼34與電路基板27的連接器連接端口 28相對應的部分被切口為能與相對于連接器連接端口 28連接器連接。
以下,詳細說明上述的導向軸14。
如圖3所示,導向軸14引導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的移動使得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透鏡、透鏡框架)12沿光軸L2方向移動。此導向軸14具有軸體41及前端構件44。
軸體41,其軸線G與光軸L2平行地(即,沿縱方向Y)配置在外殼4內。而且,在軸體41可滑動地卡合有快門 變焦透鏡單元12的卡合部12a。此軸體41的后方端部即基端部(一端部)41a被嵌合支撐在外殼4的本體部5的凹部42。該凹部42,具體地在本體部5被設在比開口部5b更靠近固定透鏡11,并在前方開口。另外,在凹部42和基端部41a之間,插設環形彈簧43。環形彈簧(〕^》A才0 43,將基端部41a彈壓在縱向Y的前側,與軸體41同軸被配置。另外,在此,軸體41和線圈43為不同的構件,但這些也可以被一體構成。另外,也可以使用彈壓(付勢)彈簧取代環形彈簧43。
圖5是表示沿圖3的V — V線的局部剖面圖,圖6是表示圖1的攝像裝置中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圖。如圖5、 6所示,前端構件44被固定在軸體41的前端部41b,構成導向軸14的前端部(另一端)。此前端構件44呈前端側的一邊被切口的大致立方體形狀。即,作為與本體部5的凹部45的內面接觸的面,在前端構件44的外面,形成與軸線G方向交叉的傾斜面Sl。如圖3所示,凹部45在本體部5被設置在比棱鏡8更靠近開口部5a側且在后方開口。另外,如圖5所示,凹部45的底壁5e側的面設有沿切口部5d的傾斜面S2。
并且,此前端構件44以其傾斜面Sl與凹部45的傾斜面S2抵接的方式容納在該凹部45。目卩,前端構件44和外殼4通過傾斜面S (傾斜面Sl、 S2)相互接觸,此傾斜面S與軸線G方向及高度方向Z交叉。
而且,以在凹部45內容納此前端構件44的狀態中,將螺釘(第1按壓構件)51抵接在其前端側的面44a,如圖3所示,將螺釘(第2按壓構件)52抵接在開口部側的面44b。另外,在凹部45內的前端構件44的周圍填充粘接劑(未圖示)。
如圖5、 6所示,螺釘51呈圓柱形狀,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此螺釘51在軸線G方向上以朝向前端構件44的方式螺合于構成凹部45的底面的本體部5的底壁部53。由此,通過將螺釘51旋緊(締&付^3)在底壁部53,而將螺釘51的前端面抵接在面44a,將前端構件44按壓在軸線G方向的后方。
如圖3、 6所示,螺釘52呈圓柱形狀,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紋。此螺釘52以朝向前端構件44的寬度方向X螺合于構成凹部45的開口側的側面的本體部5的側壁部54。由此,通過將螺釘52旋緊在側壁部54,螺釘52的前端面抵接在前端構件44的面44b,前端構件44被按壓在寬度方向X上。另外,螺合上述螺釘51、 52時有預先設置螺絲孔而旋緊在此螺絲孔的情況,或者用螺釘51、 52本身自攻螺紋而旋緊(所謂自攻螺釘ir》7夕、;/匕。y夕、')的情況(以下的螺絲皆為相同)。而且,還有為了將螺釘51、 52固定在本體部5,而以覆蓋螺釘51、 52的頭部的方式涂布粘接劑。
圖7是圖6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如圖7所示,透鏡鏡筒2具備板彈簧55。板彈簧55呈大致彎曲成L字的剖面形狀,將前端構件44分別彈壓在寬度方向X及高度方向Z。該板彈簧55具體插設在前端構件44的面44c和凹部45之間,以及面44d和凹部45之間,將面44c彈壓在寬度方向X,并且將面44d彈壓在高度方向Z上。
其次,說明攝像裝置1的透鏡鏡筒2中的光軸L2的調整。在透鏡鏡筒2,例如,在制造,組裝工序中,邊觀察用攝像元件3攝像的像,邊調整螺釘51、 52的旋緊程度,使其像最佳化,并使導向軸14移動。并且,從填充口 (未圖示)向凹部45填充粘接劑,而固定導向軸14。
對于此導向軸14的移動,具體地而言,在旋緊螺釘51時,螺釘51朝向前端構件44移動,前端構件44的面44a被螺釘51沿軸線G方向按壓。此時,由于,前端構件44和本體部5通過傾斜面S接觸,因此,前端構件44被引導至(滑動)傾斜面S地移動。由此,前端構件44沿高度方向Z中從表側向里側的方向(圖5中的箭頭A1方向、第l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旋松螺釘51時,螺釘51以從前端構件44離開的方式移動。此時,由于用環形彈簧43將軸體41向軸線G方向的前方按壓,前端構件44被按壓向軸線G方向的前方,所以,前端構件44被引導至傾斜面S地被移動。由此,前端構件44沿高度方向Z中從里側向表側的方向(圖5中的箭頭A2方向)移動。
另外,在旋緊螺釘52時,螺釘52向前端構件44移動,前端構件44的面44b被螺釘52按壓,前端構件44向與螺釘52的螺進方向相同方向(圖3中的箭頭Bl方向、第2方向)移動。另一方面,旋松螺釘52時,螺釘52從前端構件44離開的方式移動。此時,用板彈簧55按壓前端構件44的面44c,因此,前端構件44向螺釘52的螺進方向和相 反方向(箭頭B2方向)移動。
從而,通過調整螺釘51、 52的旋緊程度,導向軸14以將軸體41的 基端部41a為中心傾斜的方式被移動,并且,使得所攝像的像成為最佳 狀態,光軸L2被調整為所希望的狀態。
以上,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以將導向軸14的高度方向Z (箭頭A1、 A2方向)及寬度方向X (箭頭Bl、 B2)的位置分別獨立地調整,并可精 度良好地調整光軸L2。
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被螺釘51按壓在軸線G方向的后 側,或者被環形彈簧43彈壓在軸線G方向的前側的前端構件44以被引 導至傾斜面S的方式被移動,并向高度方向Z移動。另一方面,被螺釘 52按壓在箭頭Bl方向,或者被板彈簧55按壓在箭頭B2方向的前端構 件44向寬度方向X移動。從而,可以最理想地發揮將導向軸14的高度 方向Z及寬度方向X的位置分別獨立地調整的上述作用效果。
進而,如上述,由于螺釘51在軸線G方向被螺合于外殼4的本體部 5,并且,螺釘52在寬度方向X被螺合于外殼4的本體部5,因此,減 少了外殼4中的高度方向Z的構成上的限制(例如,用于確保使螺釘 51、 52螺合的螺絲長等),可以實現外殼4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導向軸14具有前端構件44,在 其前端構件44形成有傾斜面S1。由此,與在軸體41直接形成傾斜面Sl 時相比,可以充分確保傾斜面S的面積。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述,由于前端構件44的面44d被板彈 簧55沿高度方向Z按壓,因此,可以用傾斜面S積極地引導前端構件 44的移動。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透鏡鏡筒2中,被構成為通過調整快門 變焦 透鏡單元12的光學系統的光軸可容易地調整光軸L2的光軸L2。即,導 向軸14引導對光軸L2的調整的貢獻度最高的光學系統的移動。另外, 在透鏡鏡筒2中,本體部5由樹脂形成,且本體部5的凹部42和軸體41的基端部41a的尺寸公差成為嵌合(嵌合)公差,抑制了導向軸14 的傾動對光軸調整的負面影響。
以上,環形彈簧43構成第1彈壓構件,板彈簧55中的將前端構件 44的面44c彈壓在寬度方向X的部分構成第2彈壓構件。
接著,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第2實施方式。另外,省略 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說明,主要說明不同點。
圖8是本發明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9是 圖8的攝像裝置的對應于圖3的內部構成圖,圖10是圖8的攝像裝置的 對應于圖5的局部剖面圖,圖11是表示圖8的攝像裝置中的透鏡鏡筒的 主要部分的立體圖,圖12是圖11的透鏡鏡筒的主要部分的正視圖。如 圖8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攝像裝置60的透鏡鏡筒70與上述攝像裝置1 的透鏡鏡筒2不同點是,具備螺釘61、 62取代螺釘51、 52,如圖11所 示,具備前端構件63取代前端構件44。
前端構件63固定在軸體41的前端部41b,構成導向軸14的前端部 (另一端部)。此前端構件63的外形呈大致立方體形狀。如圖10、 12 所示,在此前端構件63的前端側設置有用于抵接螺釘(第1按壓構件) 61的傾斜面S3。進而,如圖9、 12所示,在此前端構件63的前端側, 作為用于抵接螺釘(第2按壓構件)62的器件,設置有與傾斜面S3交 叉的傾斜面S4。
如圖9、 IO所示,此前端構件63將傾斜面S3作為底壁5e側、且將 傾斜面S4作為開口部5b側而收置在凹部65。此凹部65為立方體形狀 并朝后方開口的凹陷,在本體部5設置在比棱鏡8更靠近開口部5b側。
如圖10所示,螺釘61包括頭部61a及螺絲部61b。頭部61a呈隨 著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窄的圓錐臺形狀。在螺絲部61b的外周面形成有外 螺紋。
此螺釘61在軸線G方向上被螺合于外殼4的本體部5,以便使頭部 61a的外周面S5與前端構件63的傾斜面S3抵接。具體而言,螺釘61 被配置于設置在本體部5且在前方開口的開口 67內。此處的開口 67被形成為,在本體部5將構成凹部65的底面的底壁部53及構成凹部65的 底壁5e側的面的側壁部68的一部分,以對應于螺釘61的形狀切口 。
而且,螺釘61在軸線G方向上被螺合于設置在開口 67的底面的突 起64。由此,通過將螺釘61旋緊在突起64,通過與軸線G方向及高度 方向Z交叉的傾斜面S10 (外周面S5及傾斜面S3),螺釘61和前端構 件63相互接觸,前端構件63被按壓。
另外,如圖11所示,螺釘62包括頭部62a及螺絲部62b。頭部62a 呈隨著朝向前端側逐漸變窄的圓錐臺形狀。在螺絲部62b的外周面形成 有外螺紋。
如圖9所示,此螺釘62在軸線G方向上螺合于外殼4的本體部5, 以便使頭部62a的外周面的S6與前端構件63的傾斜面S4抵接。具體而 言,螺釘62被配置于設置在本體部5且在前方開口的開口 66內。此處 的開口 66被形成為,在本體部5將構成底壁部53及凹部65的開口部 5b側的面的側壁部54的一部分以對應于螺釘62的形狀切口 。
而且,螺釘62沿軸線G方向被螺合于開口 66的底面。由此,通過 將螺釘62旋緊在開口 66,通過與軸線G方向及寬度方向X交叉的傾斜 面S20 (外周面S6及傾斜面S4),螺釘62和前端構件63相互接觸,前 端構件63被按壓。
根據此攝像裝置60,被螺釘61按壓的、或者被環形彈簧43及板彈 簧55彈壓的前端構件63傾斜面S10所引導地移動,并向高度方向Z移 動。另外,被螺釘62按壓的、或者被環形彈簧43及板彈簧55彈壓的前 端構件63,被傾斜面S20引導而移動,并沿寬度方向X移動。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也獲得了獨立地調整各導向軸14中的高度 方向Z及寬度方向X的位置的上述作用效果。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 因螺釘61、 62在軸線G方向上分別螺合于外殼4,所以,減少了在外殼 4中的高度方向Z及寬度方向X方向的構成上的限制,可以進一步實現 外殼4的薄型化。另外,將環形彈簧43及板彈簧55中的前端構件63的面44d沿高度 方向Z彈壓的部分構成第1彈壓構件,將環形彈簧43及板彈簧55中的 前端構件63的面44d沿寬度方向X彈壓的部分構成第2彈壓構件。
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導向 軸14的多端側具有前端構件44、 63,但也可以不使用此前端構件。此 時,軸體41的另一端側直接被按壓或彈壓。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具備使將前端構件44、 63的面44d沿 高度方向Z彈壓的部分,和使前端構件44、 63的面44c沿寬度方向X彈 壓的部分一體形成的板彈簧55,但也可以是將這些部分分開形成的板彈 簧。進一步,不是板彈簧55,只要具有彈壓力,也可以為彈性體等。
另外,各步進電機21、 24不限定于通過支撐構件18間接地安裝于 外殼4的情況,也可以直接安裝在外殼4。而且,透鏡鏡筒2不限定于 適用彎折光學系統的鏡筒,也可以為適用折疊式光學系統等的鏡筒。
權利要求1. 一種透鏡鏡筒,其中,具備透鏡框架,其保持透鏡;導向軸,其引導上述透鏡框架的移動,以使上述透鏡沿光軸方向移動;和外殼,其容納上述透鏡框架,并支撐上述導向軸的一端部,其特征在于,還具備第1按壓構件,其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以使上述導向軸的另一端部沿與上述導向軸的軸線方向交叉的第1方向移動的方式按壓上述另一端部;第2按壓構件,其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以使上述另一端部沿與上述軸線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移動的方式按壓上述另一端部;第1彈壓構件,其將上述另一端部沿相對于上述第1按壓構件的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彈壓;以及第2彈壓構件,將上述另一端部沿相對于上述第2按壓構件的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彈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鏡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l按壓構件沿上述軸線方向被螺合于上述外殼,并沿上述軸 線方向按壓上述另一端部,上述第2按壓構件沿上述第2方向被螺合于 上述外殼,并沿上述第2方向按壓上述另一端部,上述另一端部和上述外殼通過與上述軸線方向及上述第1方向交叉 的傾斜面相互接觸。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鏡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及第2按壓構件分別沿上述軸線方向被螺合于上述外殼, 并按壓上述另一端部,上述第1按壓構件和上述另一端部通過與上述軸線方向及上述第1 方向交叉的傾斜面相互接觸,上述第2按壓構件和上述另一端部通過與上述軸線方向及上述第2方向交叉的傾斜面相互接觸。
4. 一種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透鏡鏡筒; 檢測由上述透鏡成像的光的攝像元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透鏡鏡筒及攝像裝置,該透鏡鏡筒精度良好地調整透鏡的光軸。根據透鏡鏡筒2,在旋緊螺釘(51)時,前端部(44)被螺釘(51)沿軸線(G)方向按壓,前端構件(44)沿高度方向(Z)中從表側向里側的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在旋松螺釘(51)時,由于前端構件(44)被環形彈簧(43)彈壓向軸線(G)方向的前方,因此,前端構件(44)沿高度方向(Z)中從里側向表側的方向移動。另外,在旋緊螺釘(52)時,前端構件(44)被螺釘(52)按壓,前端構件(44)向箭頭(B1)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在松開螺釘(52)時,由于前端構件(44)被板彈簧(55)彈壓,因此,前端構件(44)向箭頭(B2)方向移動。從而,通過調整螺釘(51、52)的旋緊程度,可以將導向軸(14)的高度方向及寬度方向X的位置分別獨立調整。
文檔編號G02B7/02GK201281774SQ20082013714
公開日2009年7月29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07年12月5日
發明者增澤智成 申請人:富士能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