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顯影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影處理裝置,該顯影處理裝置具有保持著顯影處理液 的多個處理槽、以及在上述各處理槽內的處理液中運送已完成曝光處理的感 光材料的運送機構,上述運送機構包含有配置在處理液面的上方的液面外 輥,用以將從上游側的處理槽中拉出的感光材料交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中。
背景技術:
作為與這種顯影處理裝置相關的現有技術文獻信息有下述所示的專利 文獻l。該專利文獻1記載的顯影處理裝置具有以裝卸自如的方式設置在 處理槽內的液中架(rack);以及,在相互相鄰的液中架的上方設置的交叉 架(crossover rack),在這些架上設置有多個可旋轉驅動的輥對(a pair of rollers)作為運送機構。特別是設置于交叉架上的上游側和下流側的兩組輥 對構成了液面外輥。
例如,在作為第一槽的發色顯影槽中接受了發色顯影處理的感光材料, 通過交叉架的上游側的液面外輥從發色顯影槽向上方拉出,接著通過下流側 的液面外輥,順利地傳遞到接著的漂白定影槽中,送入到漂白定影處理液中。
從發色顯影槽向上方拉出的感光材料,通過上游側和下流側的兩組液面 外輥而被擠取(squeezed),從而控制以附著于感光材料表面的形式帶入接 著的漂白定影槽中的發色顯影液的量。由液面外輥從感光材料表面擠取的發 色顯影液的一部分,積存于下流側的液面外輥(特別是與感光材料的感光面 相接的下方的輥)的表面上,并由此以向漂白定影槽落下的形式導入到漂白 定影槽中。
現有技術文獻日本專利申請公開2007-171632號公報(0037段,圖3) 但是,在專利文獻l記載的顯影處理裝置中,存在顯影處理的全部工序 和干燥工序結束后輸出的感光材料上產生發色不均(發色不均一性)的情況。 特別是對于發色作用顯著的高品質的感光材料中,上述傾向尤其突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例示的現有技術的顯影處理裝置的缺點,提供 一種發色不均更難產生的顯影處理裝置。
本發明的第一特征結構在于一種顯影處理裝置,具有保持著顯影處理液 的多個處理槽、以及將已完成曝光處理的感光材料在上述各處理槽內的處理 液中進行運送的運送機構,上述運送機構包含有配置在處理液面的上方的液 面外輥,用以將從上游側的處理槽中拉出的感光材料交接到相鄰于下流側的 處理槽中,其特征在于,
設置有分離導入部,該分離導入部將從上述液面外輥的表面落下的上游 側的處理液,在與由上述液面外輥送入下流側的處理槽的處理液內的照片感 光材料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的處理液中。
在本發明的第一特征結構的顯影處理裝置中,新設置有分離導入部,用 以將經過液面外輥而帶入的上游側的處理液,在與向下流側處理槽的處理液 內送入的感光材料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處理槽中,感光材料在液面 附近不易受到上游側的處理液的作用,從而即使對于發色作用顯著的高品質 的感光材料,也能夠顯著克服上述的發色不均的問題,獲得能穩定輸出更高 品質的印刷的顯影處理裝置。
艮P,根據申請人的觀察和實驗推測可知,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顯影處理
裝置中,如圖8例示那樣,從下流側的液面外輥144的表面落下的發色顯影 液L1,具有在后續的漂白定影槽的漂白定影液L2的表面停滯的傾向,上述 的發色不均,對于已經從發色顯影槽排出的感光材料P,該停滯的發色顯影 液將引起進一步的顯影作用。
因此,申請人考慮如本發明的第一特征結構那樣,在適當位置設置分離 導入部,用以將從液面外輥的表面落下的上游側的處理液,在與送入下流側 處理槽的照片感光材料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處理槽中,從而能夠保 護感光材料不受導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中的處理液的作用,通過利用多種方 法進行試驗,確實符合推測而能夠消除圖像的發色不均。
本發明的其它的特征結構在于,設置有用于使積存在上述液面外輥的表 面上的處理液向下流側的處理槽的處理液面流下的傾斜引導構件,以及,在 該傾斜引導構件的上述處理液面上方,作為上述分離導入部形成有使流下來的上述處理液的流動偏向的切口 。
根據本結構,首先,由于設置了傾斜引導構件,處理液沿著傾斜引導構 件的上表面順暢地流下,避免了在朝液面正下落下的情況下容易看到的液體 飛濺,能夠防止該液體飛沫對感光材料的影響。進而,沿著傾斜引導構件流 下來的處理液的流動通過切口偏向傾斜引導構件的背側或感光材料的寬度 方向的端部等,總之,由于從朝向傾斜引導構件上表面和下流側的處理槽的 處理液之間的界面的最短路經迂回,因此能夠確實保護感光材料受到從上游 側帶入的處理液的直接影響。
本發明的其它的特征結構在于,上述切口為以貫通上述傾斜引導構件的 形式形成的狹縫,該狹縫下方的上述傾斜引導構件的部位,構成了上述隔斷 壁構件。
根據本結構,沿著傾斜引導構件流下來的處理液通過狹縫而導向傾斜引 導構件的背側的空間,到達在該空間中積存的下流側的處理液的液面。但是, 這樣到達下流側處理液的液面的上游側的處理液,通過狹縫下方的傾斜引導 構件的部位,與感光材料隔離,因此不會對感光材料造成影響。狹縫下方的 傾斜引導構件的部位,以貫通液面的形式構成隔斷壁構件。在這種結構的情 況下,僅通過在上述傾斜引導構件上設置隔斷壁構件這樣的、非常低價能夠 實現的簡單結構解決問題。
本發明的其它的特征結構在于,設有從上述切口的下方側緣部附近以與 上述傾斜引導構件的表面相交叉的方式延伸的輔助隔斷壁構件。
根據本結構,通過輔助隔斷壁構件能夠抑制從液面外輥的表面飛濺到空 中的處理液的飛沫,以及在處理液從液面外輥的表面落下到傾斜引導構件的 上表面時飛散的飛沫到達感光材料的現象。
圖1為表示照片印刷裝置的外觀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印刷區的結構的略圖。
圖3為表示含有分離導入部的顯影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圖4為表示處理槽與副罐的關系的略圖。 圖5為表示分離導入部的周邊的立體圖。圖6為表示分離導入部的另一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圖7為表示分離導入部的又一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圖8為表示現有技術中顯影部的主要部分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A...操作區;B...印刷區;CF...循環路徑;De...顯影部;Dr...干燥部;
Ex...曝光部;H...曝光頭;P...印相紙;4...圖像處理裝置;23...曝光運送單 元;30...顯影處理槽組;30S.,.副罐;31...發色顯影處理槽;32...漂白定影 處理槽;33...安定處理槽;35...循環用泵;36...循環通路;43...液中架;44a、 44b、 44c、 44d…運送輥對;45...交叉架;48…傾斜引導構件;48a...傾斜引 導面;49…切口 (分離導入部);50…輔助引導構件(分離導入部);50a... 第一垂直部;50b…底部;50c…第二垂直部;50d…前端部;69…切口 (分 離導入部);68...傾斜引導構件;70...輔助隔斷壁構件;78...傾斜引導構件;
78a…傾斜引導面;79...槽部(分離導入部);79a…輔助隔斷壁構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整體構成)
圖1表示一般稱為數字的小型工作機(digitalmini-lab)(即,數字式照 片顯影裝置)的照片印刷裝置。該照片印刷裝置主要由操作區(操作單元) A和印刷區B (印刷單元)構成。在操作區A進行數字信號化的圖像數據的 處理、以及系統整體的基本控制,根據需要也進行己完成顯影的照片膠片F 的幀圖像的數字信號化。在印刷區B對作為感光材料的銀鹽式印相紙P進行 曝光處理、顯影處理和干燥處理。在印刷區B的顯影部De,適用本發明的 顯影處理裝置。 (操作區)
操作區A是在控制臺1上具有通過光電轉換而將照片膠片F的幀圖像數 字信號化并作為圖像數據取入的膠片掃描器(film scanner) 2、顯示各種信 息的顯示器(display) 3、以及進行圖像處理和印刷所需的各種處理的通用計 算機構成的圖像處理裝置4。在控制臺1的上表面上具有對圖像處理裝置4 輸入信息用的鍵盤5、作為指點設備(pointing device)發揮功能的鼠標6。在圖像處理裝置4中具有獲取來自CD或MO等盤式媒體(media)、或 者半導體型的媒體(未圖示)的圖像數據的媒體驅動器(mediadrive) 7。圖 像處理裝置4具有接口,該接口通過在顯示器3上按照顯示來操作鍵盤5或 鼠標6,從而不僅能夠實現色彩校正或濃度校正等圖像處理,而且能夠實現 與印刷相關的處理。
在膠片掃描器2的光源部的上表面上,能夠安裝適合各種照片膠片F的 尺寸規格的膠片承載臺2A。膠片承載臺2A具有將所安置的照片膠片F以一 定速度沿長度方向運送的功能。當膠片掃描器2開始掃描時,安置于膠片承 載臺2A上的照片膠片F,在被來自光源部的光束照射的同時在長度方向上 被運送。透過照片膠片F的幀圖像的光束,經由變焦透鏡而導向上部的光電 轉換部。這樣,與照片膠片F的運送同步,照片膠片F的幀圖像數據通過光 電轉換部作為分解成R (紅)、G (綠)、B (藍)3原色的數字信號所構成 的圖像數據而取得。所取得的圖像數據傳輸并保存到圖像處理裝置4中。 (印刷區)
印刷區B,如圖1和圖2所示,具有在暗室結構的箱體10內容置曝光部 Ex、顯影部De和干燥部Dr的結構。另外,在干燥部Dr的出口處,設置有 將從箱體IO上部的排出部11送出的已完成干燥的印相紙P沿水平方向輸送 的運送帶12、以及將該印相紙P以訂單為單位分類到托盤(tmy) 13A內并 進行蓄積的分類器(sorter) 13。 (曝光部)
如圖2所示,曝光部Ex具有配置于下部的兩個印相紙暗盒M、將來自 兩個印相紙暗盒M中的一個的印相紙P拉出的前進輥(advanceroller) 20、 切斷成印刷尺寸的印相紙P的切斷器(cutter) 21、曝光運送單元23、以及 將通過切斷器21而把后端切斷了的印相紙P交接到曝光運送單元23的夾持 運送單元(chuck-transfer unit) 22。夾持運送單元22能夠在上下方向上往復 移動。
曝光運送單元23,在將所供給的印相紙P沿著副掃描方向運送的同時, 利用曝光頭H在主掃描方向上進行曝光處理。在曝光運送單元23的下游側, 具有將在曝光運送單元23進行了曝光的印相紙P送出的后運送單元24、將 從后運送單元24送出的印相紙P分配成兩列運送狀態后交接至顯影部De的分配單元25 (分配處理部)、將分配開的印相紙P送入到顯影部De中的中 繼運送單元26。在分配單元25中,可變位于主掃描方向和副掃描方向之間 的卡盤(chuck) Db,將從曝光運送單元23接收的印相紙P交替送出至在左 右方向上相互相鄰的兩個運送路徑上。
曝光運送單元23,具有在壓接于印相紙P的壓接狀態和解除狀態之間切 換自由的多個運送輥對,將該多個運送輥對在壓接狀態和解除狀態之間進行 切換,從而實現順利的運送。作為曝光頭H,可以從各種類型的曝光器中適 當選取。這里可以采用激光式曝光器,該激光式曝光器將來自R (紅)、G (綠)、B (藍)3原色的激光源的光線,通過圍繞縱軸芯旋轉的多面反射 鏡進行反射,實現在主掃描方向上進行掃描的方式的曝光。
干燥區Dr具有用于將從顯影區De送出的印相紙P運送到排出部11的 多個壓接型的運送輥15、以及向由該運送輥15運送的印相紙P供給由加熱 器加熱了的空氣的送風機16。 (顯影部)
顯影部De具有用于存儲發色顯影處理液(CD液)的一個發色顯影處理 槽31、用于存儲漂白定影處理液(BF液)的一個漂白定影處理槽32、以及 存儲安定處理液(STB液)的四個安定處理槽33A、 33B、 33C、 33D共計六 個處理槽所構成的顯影處理槽組30。該各處理槽是在印相紙P的運送方向上 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按照發色顯影處理槽31、漂白定影處理槽32、四個安 定處理槽33A、 33B、 33C、 33D的順序相互相鄰配置。下面在本說明書中, 上游側和下游側這樣的用語基本上意味著在印相紙P的運送方向上的上游側 和下游側。
如圖4所示,在全部的處理槽31、 32、 33A、 33B、 33C、 33D的側部具 有副罐(subtank) 30S。雖然圖中沒有示出,但是在副罐30S中設有液面水 平的管理部、處理液溫度的調節部、過濾機構、以及處理液補充機構。副罐 30S的底部和各處理槽的底部上部通過管狀的循環通路36連接,在該循環通 路36的中途介入有循環用泵35。另外,顯影處理槽組30的各處理槽與副罐 30S,以在液面附近能相互自由流通的方式相連通而連接著。因此形成了通 過循環用泵35將副罐30S內的處理液強制供給至各處理槽后再返回到副罐 30S內的循環路徑CF。四個安定處理槽33A、 33B、 33C、 33D采用級聯連接。具體而言設定為, 最下游側的安定處理槽33D的液面水平最高,越靠近上游側的安定處理槽的 液面水平越低。通過該被稱為級聯連接的構成,最下游位置的安定處理槽33D 的供給至副罐30S的新鮮的安定處理液,通過溢出(overflow)方式向相鄰 于上游側的副罐順序供給。 (運送機構)
如圖2所示,在發色顯影處理槽31、漂白定影處理槽32、各安定處理 槽33分別具有將印相紙P在各處理液內從上游側向下流側運送的運送機構。 該運送機構由相互相鄰配置的多個處理架構成。
最上游側的處理架為具有多個壓接輥對40的導入架41,該多個壓接輥 對40用于接受從曝光部Ex的中繼運送單元26供給的印相紙P。在導入架 41的下游側,將從上游側供給的印相紙P送入到各處理槽31、 32、 33的處 理液中并在浸漬狀態下進行處理后再提升至液面上的6個液中架43,以裝卸 自由的方式插入設置在各處理槽內。
在相互相鄰的兩個液中架43的交界處的上部配置有交叉架45。在交叉 架45上具有用于將從一個液中架43向上方排出的印相紙P交接到下一處理 槽的液中架43的兩組運送輥對44a、 44b、 44c、 44d。在最后的液中架43的 下游側配置了具有多個運送輥對46的擠壓架47,用于將附著在從處理槽33D 排出的印相紙P上的安定處理液除去,并且將該印相紙P送出到干燥部Dr。
在各液中架43上通過多組的壓接輥42形成U字狀的路徑。另外,設置 于交叉架45的兩組運送輥對44a、 44b、 44c、 44d,為配置于處理液面的上 方的液外輥。對在顯影部De進行處理中的印相紙P的表背關系進行說明, 在運送到交叉架45的兩組運送輥對44a、 44b、 44c、 44d的中間附近時,成 為印相紙P的乳劑面(感光面的一例)向下的姿勢。 (傾斜引導構件)
如圖3所示,在相互相鄰的各液中架43的交界部的上端,設有一對近 似板狀的樹脂制的傾斜引導構件48,用以對在交叉架45下側的運送輥44a、 44c的下端附近積存而落下的處理液進行導向。在各傾斜引導構件48上形成 有以相對于水平約45。的角度延伸的平坦而光滑的傾斜引導面48a。傾斜引導 面48a,從下側的運送輥44a、 44c的周面附近,延伸至各自所屬的處理槽的處理液的液面下。因此,從上游側的處理槽帶出而從運送輥44a、 44c落下的 處理液,沿著傾斜引導面48a安靜地流下至各處理液面。因此,能夠抑制在 處理液從傾斜引導面48a直接落下至液面時產生飛沫而到達印相紙P的乳劑 面等的現象。
(分離導入部的結構) 如圖3和圖5所示,在設置于發色顯影處理槽31和漂白定影處理槽32 之間的一對傾斜引導構件48內,配置于漂白定影處理槽32側的傾斜引導構 件48',具有與其他部位的傾斜引導構件48不同的形狀。g口,在該傾斜引 導構件48'的處理液面的上方,形成有在運送的印相紙P的寬度方向上直線 延伸的狹縫狀的切口 49 (分離導入部)。這里所謂的狹縫狀意味著切口 49 是在傾斜引導構件48'的傾斜引導面48a'上從表面側貫通至背面側的貫通 孔。
另外,在傾斜引導構件48'的背面側,安裝有在印相紙P的寬度方向上 直線延伸的導水槽狀的輔助引導構件50 (分離導入部)。輔助引導構件50 由金屬板等形成,構成為包括沿著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上游側的內壁固 定于傾斜引導構件48'的一部分上的第一垂直部50a;從第一垂直部50a的 下端水平延伸的底部50b;從底部50b的另一端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垂直部 50c;從第二垂直部50c的上端通過切口49而延伸至傾斜引導構件48'的外 側的前端部50d。在漂白定影處理槽32中積存的漂白定影液的液面,通常達 到比輔助引導構件50的底部50b略高的水平。
另外,通過從副罐30S的底部抽出處理液并從各處理槽的底部注入,從 各處理槽的處理液的上表面附近返回到副罐30S中這樣的使用循環用泵35 的循環路徑C,在積存于各處理槽中的處理液的上表面附近,沿著印相紙P 的寬度方向形成從與副罐30S離開的液面附近朝向接近副罐30S的液面附近 的表面流。
另一方面,在輔助引導構件50的長度方向(所運送的印相紙P的寬度 方向)的兩端面和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內面之間,設置一定長度(例如約 10到15mm左右)的間隙,位于輔助引導構件50的底部50b的內面附近的 少量的漂白定影液,經由這兩個部位的間隙,處于和在漂白定影處理32內 積存的大半的漂白定影液連通的狀態。因此,在輔助引導構件50的底部50b附近能夠產生如下這樣的一定方向的漂白定影液的流動,即,從遠離副罐30S 側的一個間隙進入到輔助引導構件50的內部,沿著輔助引導構件50的內面 朝向副罐30S頂ij,從與副罐30S接近一側的另一個間隙流出輔助引導構件, 與漂白定影處理槽32主體內或副罐30S內的漂白定影液合流。 (分離導入部的作用)
結束在發色顯影處理槽31內的處理的印相紙P,通過最上游側的交叉架 45傳遞到后續的漂白定影處理槽32中時,附著于印相紙P的表背面的發色 顯影液通過在交叉架45上設置的兩組運送輥對44a、 44b、 44c、 44d而被擠 取至某種程度。由在下流側設置的運送輥對44c、 44d擠取的發色顯影液的 大半,在位于下方的運送輥44c的周面的下端附近形成液積存并落下。
如圖3所示,從運送輥44c的表面落下的發色顯影液,到達傾斜引導構 件48,后在傾斜引導面48a,上流下,但是由于傾斜引導面48a'的中途存 在狹縫狀的切口49,因此通過該切口49成為偏向至傾斜引導構件48'的背 面側的流動,合流于位于輔助引導構件50的底部50b附近的上述漂白定影 液的流動,在接近副罐30S —側的另一個間隙附近,混合-導入到副罐30S 等中存在的輔助引導構件50外的其余的大量的漂白定影液中。因此,通過 運送輥對44c、 44d送入漂白定影處理槽32的漂白定影液內的印相紙P,不 會與從運送輥44c落下的發色顯影液直接遭遇。S卩,由于存在切口49(分離 導入部),從液面外輥44的表面落下的上游側的處理液L1,在與送入下流 側的處理槽32的印相紙P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處理 液中。
另外,輔助引導構件50的前端部50d,從切口49的下方側緣部附近與 沿著傾斜引導面48a'的假想面交叉而延伸,從而構成輔助隔斷壁構件,用 以抑制從液面外輥44c、 44d的表面飛濺到空中的處理液的飛沫,以及從液 面外輥44c、 44d的表面落下到傾斜引導構件48'的上表面時飛散的飛沫到 達印相紙P的現象。 (其他實施方式)
(1)可以將輔助引導構件50的底部50b設置在比漂白定影液的液面高 的水平,并且使底部50b朝向副罐30S而逐漸降低水平而傾斜。由此,從運 送輥44c的表面落下而進入輔助引導構件50的發色顯影液,從遠離副罐30S一側朝向副罐30S側流動,在接近副罐30S—側的間隙附近,混合于輔助引 導構件50外的其余的大量的漂白定影液。在這種構成的情況下,通過成為 將輔助引導構件50遠離副罐30S —側封閉的結構,可以避免從輔助引導構 件50的該部位落下發色顯影液。
(2) 如圖6所示,也可以從圖3和圖5的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 中省略導水槽狀的輔助引導構件50,以僅設置將傾斜引導面68a從表面側到 背面側貫通的狹縫狀的切口 69 (分離導入部)來實施。在此情況下,狹縫狀 的切口 69的下方的傾斜引導構件68的部位,構成將照片感光材料與上游側 的處理液的流動分離的隔斷壁構件。在圖6的例中,傾斜引導構件68的切 口69的下側緣部上,設有輔助隔斷壁構件70 (分離導入部)。這里,在通 過模具內的樹脂的射出成型來形成傾斜引導構件68時, 一體形成輔助隔斷 壁構件70。但是,輔助隔斷壁構件70也可以省略。
(3) 也可以不是通過貫通孔,而是如圖7所示通過在傾斜引導構件78 的一部分上配置的槽部79來構成分離導入部。在圖7的例中,傾斜引導構 件78的傾斜引導面78a的一部分在全長上向下方陷入,從而形成向上打開 的袋狀的槽部79。從槽部79的開口緣部的下方側一體延伸用于接受發色顯 影液的飛沫而防止其飛濺的輔助隔斷壁構件79a (分離導入部)。圖7中, 槽部79的下端位于漂白定影液的液面的下方,槽部79的長度方向(所運送 的印相紙P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面和處理槽32的內面之間,設有一定長度
(例如約IO到15mm左右)的間隙。
但是,對于圖7的例子,也可以變形而將槽部79的下端配置于液面的 上方,此時只要對槽部79的底面賦予傾斜而朝向副罐30S逐漸降低水平即 可。
本發明的分離導入部,也能夠適用于在相鄰的處理槽間沒有設置傾斜引 導構件的顯影處理裝置。此時, 一般上游側的處理液以從液面外輥的表面向 正下方落下的形式導入下流側的處理槽。此時,可以在到達下流側的處理液 的液面的上游側的處理液、與通過液面外輥而向下流側的處理槽中送入的印 相紙P之間,設置局部浸漬于下流側的處理液的液面中的縱壁狀構件作為分 離導入部。
(4) 液外輥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那樣的兩組,例如也可以是由沿著相鄰的處理槽的交界面上下并排配置的兩個輥構成的一組液外輥。
(5)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僅在必要性最高的發色顯影處理槽31和漂白 定影處理槽32的交界處配置的下流側的傾斜引導構件48上設置切口 49 (分 離導入部),但是也可以在其他的相鄰的兩個處理槽的交界處配置的下流側 的傾斜引導構件48上進行設置,可以期待類似的效果。
(6) 上述分離導入部設置于處理照片膠片的顯影處理裝置中也能夠獲 得同樣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顯影處理裝置,具有保持著顯影處理液的多個處理槽、以及將已完成曝光處理的感光材料在上述各處理槽內的處理液中進行運送的運送機構,上述運送機構包含有配置在處理液面的上方的液面外輥,用以將從上游側的處理槽中拉出的感光材料交接到相鄰于下流側的處理槽中,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分離導入部(49、69、79),該分離導入部(49、69、79)將從上述液面外輥(44)的表面落下的上游側的處理液(L1),在與由上述液面外輥(44)送入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處理液內的照片感光材料(P)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處理液中。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用于使積 存在上述液面外輥(44)的表面上的處理液(Ll)向下流側的處理槽(32) 的處理液面流下的傾斜引導構件(48、 68),以及,在該傾斜引導構件(48、68) 的上述處理液面上方,作為上述分離導入部形成有使流下來的上述處理 液(Ll)的流動偏向的切口 (49、 69)。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口 (49、69) 為以貫通上述傾斜引導構件(48、 68)的形式形成的狹縫,該狹縫下方 的上述傾斜引導構件(48)的部位,構成了使上述照片感光材料(P)與上 述上游側的處理液(Ll)的流動分離的隔斷壁構件。
4、 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顯影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有從上 述切口 (49)的下方側緣部附近以與上述傾斜引導構件(48)的表面相交叉 的方式延伸的輔助隔斷壁構件(50、 50d)。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感光材料P上難以產生發色不均的顯影處理裝置。該顯影處理裝置具有保持著顯影處理液的多個處理槽、以及將已完成曝光處理的感光材料在各處理槽內的處理液中進行運送的運送機構,運送機構包含有配置在處理液面的上方的液面外輥(44),用以將從上游側的處理槽(31)中拉出的感光材料(P)交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32)中,其中,設置有分離導入部(49),該分離導入部(49)將從液面外輥(44)的表面落下的上游側的處理液(L1),在與由液面外輥子(44)送入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處理液內的照片感光材料(P)分離的狀態下,導入到下流側的處理槽(32)的處理液中。
文檔編號G03D3/00GK101414115SQ20081008617
公開日2009年4月22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7日 優先權日2007年10月19日
發明者本江唱哲 申請人:諾日士鋼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