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能在常規位置容易地安裝帶單元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日本專利申請公布第2006-96527號公開的串列式彩色激光打印機包括用于傳送記錄 紙張的帶單元和具有感光鼓的感光單元。由于必須進行維護操作以修理圖像形成操作過程 中發生在紙張傳送通道中的卡紙或用于補充消耗品,如顯影劑,帶單元和感光單元構造成 可從激光打印機的主體上拆下。當處于感光單元在主體中的常規安裝位置處于帶單元安裝至或從主體單元移除時經 過的通道上的配置情況下,需要將感光單元安裝至主體之前先將帶單元安裝至主體。使用此結構時,當帶單元被不正確及不完全安裝至主體且將感光單元插入至主體時, 感光單元與部分帶單元相碰撞,且感光單元無法被安裝至主體。而且,互相碰撞的帶單元 與感光單元的部分會被損壞。為解決此問題,可設想增強確認帶單元在將感光單元插入至主體之前是否被安裝至合 適的位置的必要性的意識。然而,此方法無法從根本解決此問題。發明內容考慮到此前問題,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在將感光單元安裝至主體之前需要將帶單 元安裝至主體且可解決上述問題的圖像形成裝置。為達到以上及其它目標,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包括主體,帶單元, 及感光單元。帶單元可拆卸地安裝至主體的第一預定位置,且具有帶。帶直接或間接地傳 送顯影劑圖像。感光單元可拆卸地安裝至主體的第二預定位置。第二預定位置位于帶單元 通過其拆離或安裝至主體的安裝通道上。感光單元具有感光構件。帶單元設有壓力接受部件。感光單元設有擠壓部件,該擠壓部件與壓力接受部件接觸并在將感光單元安裝到主體 的過程中朝向第一預定位置擠壓帶單元。主體設有在安裝感光單元的過程中將感光單元引 導向第二預定位置的引導單元。
下面將參照附圖詳細地介紹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激光打印機的側剖視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激光打印機的帶單元的透視圖; 圖3是圖1中被實線A所包圍的區域的放大視圖;圖4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5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L的側剖視圖;圖6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7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8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機的側剖視圖;圖9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安裝感光單元和帶單元的過程的激光打印tl的側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將參考附圖介紹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應用于圖1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機1。 注意,在下文介紹中,表述"前","后","左","右","上",及"下"用于定義當激光 打印機1設置于將被使用的方位時的各不同部分。圖1是激光打印機1的側剖視圖。應注意,稍后介紹的壓力接受部件37從圖1中省 略。還應注意在此實施例中安裝方向為前后方向。如圖1所示,激光打印機1包括在前側形成有開口3A (圖4)的大致箱形(立方體) 外殼3。排出盤5形成在外殼3的頂表面上,用于接收圖像已經被打印于其上后從外殼
排出的記錄紙張,如紙張張或OHP紙張。激光打印機1還在外殼3內還進一步包括,在記錄紙張上形成圖像的圖像形成單元10, 饋送記錄紙張的饋送單元20,傳送從饋送單元20饋送的記錄紙張的帶單元30,拉桿36, 及清潔單元40。圖像形成單元IO使用直聯式串聯系統并可打印彩色圖像。圖像形成單元 10包括掃描器單元60,包括四個感光鼓71的感光單元70,及定影單元80。饋送單元20包括布置在外殼3的最底部的紙張饋送盤21 ,布置在紙張饋送盤21前端 上方,用于將堆疊在紙張饋送盤21上的記錄紙張饋送到圖像形成單元10的紙張饋送輥22, 以及用于通過向記錄紙張施加預定的饋送阻力而每次分離一張由饋送輥22饋送的記錄紙 張的分離墊23。在紙張饋送盤21的前側,由紙張饋送盤21饋送的記錄紙張的傳送方向改變約90。為 向上的方向,然后再改變約90。為水平向后的方向,由此被供應至圖像形成單元10。帶單元30包括與圖像形成單元10的運轉一同旋轉的主動輥31,可旋轉地與主動輥 31間隔設置的從動輥(張緊輥)32,纏繞主動輥31和從動輥32的傳送帶33。由紙張饋送盤21供應來的記錄紙張被安置在傳送帶33上。當其上安置有記錄紙張的 傳送帶33旋轉時,記錄紙張被順次傳送到四個感光鼓71然后被傳送到定影單元80。掃描器單元60被布置在外殼3的上部,用于在每個感光鼓71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 盡管圖中未示出,掃描器單元60包括激光發射部,多角鏡,f9透鏡,反光鏡等。每個激光發射部根據期望的圖像數據發射激光束。激光束被多角鏡反射,經過fe透 鏡,被反光鏡反射,且被反光鏡向下反射以照射感光鼓71的表面,由此在其上形成靜電 潛像。感光單元70包括感光單元外殼75及四個顯影劑盒IOOK, IOOY, IOOM, IOOC。 感光單元外殼75具有位于后部左右兩側的擠壓表面76 (圖1中只示出一個擠壓表面76)。每個擠壓表面76都是光滑地并連續地向上傾斜到后方。引導輥75A布置在感光單元外殼75的后側。分別對應于黑色,黃色,洋紅,及青色等顏色的顯影劑(色粉)的顯影劑盒IOOK, IOOY, 100M及100C沿帶單元30的安裝方向按照記錄紙張的傳送方向上從上游至下游順序地可 拆卸地安排在感光單元外殼75中。四個顯影劑盒IOOK, 100Y, 100M及100C除顯影劑 的顏色不同外具有相同的結構配置。每個顯影劑盒100K, IOOY, IOOM及IOOC包括感光 鼓71,充電單元72,及顯影劑容納單元74。感光鼓71用于承載將被轉印至記錄紙張上的圖像。感光鼓71具有圓柱形狀且其最外類似物形成的正向充電感光層。充電單元72對角地布置在感光鼓71的后上方且以一定距離與感光鼓71相隔以避免 與感光鼓71直接接觸。充電單元72是用于從如鉤充電線圈產生電暈式放電以用正電極對 感光鼓71的表面進行均勻充電的柵控式電暈充電單元。顯影劑容納部74形成有用于容納顯影劑的顯影劑容納腔74A。布置在顯影劑容納腔 74A內部的是顯影劑供應輥74B,顯影輥74C,及厚度調整片74D。容納在顯影劑容納腔74A內的顯影劑通過顯影劑供應輥74B的旋轉被供應至顯影輥 74C,并被攜帶在顯影輥74C的表面上。厚度調整片74D調節顯影輥74C表面上顯影劑層 的厚度,在影輥27上形成具有均勻厚度的顯影劑薄層。然后,顯影劑被供應至如上文 所述被來自掃描器單元60的激光束曝光的感光鼓71的表面上。轉印輥73通過傳送帶33設置在相應的感光鼓71的對面。每個轉印輥73的旋轉與傳 送帶33的旋轉相結合并被施加相對于感光鼓71的轉印偏壓,以在記錄紙張經過感光鼓71 時把攜帶在感光鼓71表面上的顯影劑轉印到記錄紙張的打印表面上。定影單元80布置在相對于記錄紙張傳送方向的感光鼓71的下游側。定影單元80用 于熱定影被轉印到記錄紙張上的顯影劑,并可拆卸地附接至激光打印機1的框架(未示出) 上。具體地,定影單元80包括加熱輥81和壓力輥82。加熱單元81布置在記錄紙張的打 印表面側并在加熱貼在記錄紙張上的顯影劑的同時向記錄紙張施加傳送力。壓力輥82與 加熱輥81面對布置并將夾在壓力輥82與加熱輥81之間的記錄紙張擠壓抵靠加熱輥81。清潔單元40布置在帶單元30的下方,用于移除粘在傳送帶33表面上的顯影劑。下面簡要介紹圖像形成的操作。在圖像形成單元10中,充電單元72在感光鼓71旋轉時用正電極對感光鼓71的表面 均勻充電。繼而,感光鼓71的表面被發射自掃描器單元60的激光束的高掃描曝光。結果, 對應于將形成在記錄紙張上的圖像,在感光鼓71的表面上形成靜電潛像。當攜帶在顯影輥74C表面上的被正極充電的顯影劑隨著顯影輥74C的旋轉與感光鼓 71面對并接觸時,顯影劑被選擇性地供應至感光鼓71表面上的靜電潛像上,也就是,供 應至被均勻充電的感光鼓71表面上被激光束曝光并因此具有比其余表面更低的電勢的區 域。結果,感光鼓71上的靜電潛像被轉換為可視顯影劑圖像。通過此方式,反顯影被執 行。由于施加到轉印輥73上轉印偏壓,攜帶在感光鼓71表面上的顯影劑圖像被轉印到記 錄紙張。其中轉印有顯影劑圖像的記錄紙張被傳送到定影單元80,顯影劑圖像在此被熱定 影至記錄紙張上。通過此方式,在記錄紙張上形成期望的圖像。當圖像被打印到記錄紙張上后,記錄紙張的傳送方向被中間饋送輥90和排出槽(未 示出)改變大約180°至向前上方。然后,記錄紙張被排出輥91通過排出開口 7排出至排 出盤5上。下面對帶單元30進行詳細介紹。當被合適地安裝在外殼3中的常規安裝位置時,帶單元30位于感光單元70的下方。 常規安裝位置是帶單元30可被正常操作的位置。當帶單元30被安裝在常規安裝位置之外 的位置時,記錄紙張無法被正常傳送,導致打印質量的下降及/或引起卡紙。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都可從外殼3中拆除。為將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安裝進 外殼3,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在是前后方向的安裝方向上被插入通過相同的開口 3A(圖 4)。感光單元70的常規安裝位置位于帶單元30的安裝通道上。因此,如圖4所示,必須 在安裝感光單元70之前首先安裝帶單元30。同樣,為了從外殼3中移除帶單元30,必須 首先從外殼3中移除感光單元70。帶單元30還包括圖2中所示的帶單元框架34。主動輥31通過支撐構件(未示出)支 撐在帶單元框架34中以在固定位置上可以旋轉。如圖3所示,從動輥32與通過支撐構件39可旋轉地支撐在帶單元框架34內的旋轉 軸32A—體式地形成。具體地,從動輥32的旋轉軸32A通過支撐構件39收容于形成在帶 單元框架34上的伸長孔34A中,從而旋轉軸32A可在伸長孔34A中相對于帶單元框架34 前后運動,即在從動輥32接近或遠離主動輥31的方向上。巻簧35連接至拉桿36的一端,凸輪部36A形成在拉桿36的另一端,用于通過接觸 支撐構件39擠壓從動輥32。拉桿36被布置在拉桿36縱向中心處的支撐部36B支撐,以 使其可繞支撐部36B擺動。在如下文所述的帶單元30的安裝過程中,帶單元30被通過預定的大小向下朝常規安 裝位置擠壓時,拉桿36通過支撐構件39間接地與從動輥32的旋轉軸32A相嚙合,由此 沿遠離主動輥31的方向擠壓從動輥32。同時,拉桿36將帶單元30固定在外殼3內的常 規安裝位置。艮P,當帶單元30被安裝在常規安裝位置時,支撐部36B的中心Pl位于從動輥32的 下方且處于從動輥32旋轉中心P2的后方。同樣,當凸輪部36A與從動輥32間接嚙合時, 凸輪部36A的下部點36A2位于其上部點36Ai的后方。
換言之,當凸輪部36A在上部點36夂和下部點36A2之間的位置與從動輥32間接嚙合 時,凸輪部36A相對于垂直方向傾斜。因此,拉桿36受到巻簧35的彈性力Fl并向從動 輥32施加彈性力F2,由此向下擠壓從動輥32。因此,擠壓從動輥32的彈力F2的水平分力在遠離主動輥31的方向上。結果,預定 的張力作用在傳送帶33。另一方面,彈力F2的垂直于傳送帶33的張力方向上的分力(垂 直分力)將帶單元30擠壓并固定在外殼3內的常規安裝位置。而且,力F2的垂直分力保 持拉桿36和從動輥32之間的間接嚙合。如圖2所示,帶單元框架34在前部的左右兩側都具有壓力接受表面37。與擠壓表面 76類似,每個壓力接受表面37光滑地并連續地向上傾斜到后方。如圖1所示,激光打印機1還包括共同限定引導槽9的第一軌道單元9A和第二軌道 單元9B。引導槽9用于滑動地接觸感光單元外殼75的引導輥75A并將感光單元70引導 至常規安裝位置。引導槽9在與壓力接受表面37的反作用力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與感光單元 70的安裝方向大體平行。即,引導槽9大體延伸在水平的前后方向上。引導槽9的后部向 下傾斜到后部。接下來介紹將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安裝到外殼3的過程。感光單元70和帶單元 30如下安裝。首先,如圖4所示,帶單元30通過開口 3A插入到外殼3中,從而帶單元30的前端 在安裝方向上位于預定位置。然后,感光單元70從開口3A沿引導槽9在近似水平方向上 插入至外殼3中。此時,限定引導槽9下邊緣的第二軌道單元9B承受感光單元70的重量。此時,如果拉桿36和從動輥32沒有彼此間接地嚙合,即,如果帶單元30沒有安裝 在常規安裝位置上,帶單元30如圖4所示向下傾斜到后方。如果感光單元70在此狀態下繼續插入,如圖5所示,設在感光單元70前端的擠壓表 面76與帶單元30的壓力接受表面37相接觸。由于擠壓表面76與壓力接受表面37均向 上傾斜到后方(向安裝方向的前側),擠壓表面76上的用于插入感光單元70的力F3的向 下分力F4如圖6所示在安裝方向上向下(在平行于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安排的方向 上)擠壓帶單元30的軌道部。由于擠壓表面76與壓力接受表面37均光滑并連續地傾斜, 與擠壓表面76與壓力接受表面37階梯式傾斜的情形相比,壓力接受表面37 (帶單元30)可被平穩地向下擠壓。此時,限定引導槽9上邊緣的第一軌道單元9A接觸引導輥75A的上側,并限制引導 輥75A的向上運動(在反作用力方向上的運動)并接受來自壓力接受表面37的反作用力。當帶單元30的軌道部以此方式向下偏移時,如圖3及7所示,拉桿36與從動輥32 嚙合。結果,帶單元30在常規安裝位置被固定至外殼3,且預定的張力施加到傳送帶33。當在此狀態下繼續插入感光單元70,如圖8所示,感光單元70被引導槽9引導至常 規安裝位置。然后,如圖9所示,感光單元70被完全安裝至常規安裝位置。如圖9所示,當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分別被安裝至常規安裝位置時,擠壓表面76 從壓力接受表面37上分離開來。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例,即使感光單元70在帶單元30未完全安裝的情況下被插入 外殼3中,帶單元30的壓力接受表面37接受來自感光單元70的擠壓表面76的擠壓力, 以使帶單元30在感光單元70插入時移動到常規安裝位置。因此,在完成感光單元70的 安裝的同時可完成帶單元30的完成。而且,此結構解決了感光單元70由于與帶單元30 相碰撞而不能安裝至外殼3的問題。此結構還可防止互相碰撞的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 的部分(特別是感光鼓71的表面及傳送帶33的表面)的損壞。而且,由于擠壓表面76在插入方向上設置在感光單元70的前端,從而擠壓表面76 首先與壓力接受表面37接觸,故可防止在擠壓表面76與壓力接受表面37接觸之前不同 于擠壓表面76的感光單元70的部分與壓力接受表面37接觸,由此能夠防止損壞。此外,由于感光單元70被引導槽9所引導,感光單元70可被輕易地安裝至常規安裝 位置,擠壓表面76可以精確地擠壓壓力接受表面37。因此,帶單元30可被精確地擠壓向 常規安裝位置,由此帶單元30可被安裝至常規安裝位置。而且,由于第一軌道9A接受來自壓力接受表面37的反作用力并限制感光單元70的 安裝過程中引導輥75A在反作用力方向上的位移,用戶沒有必要施加一個力以抵消對感光 單元70的反作用力,由此用戶可輕易地并可靠地將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安裝至外殼3。雖然已參考上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述,但對本領域的熟練者來說,顯然可在不 背離本發明的主旨的情況下進行各種改變及調整。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巻簧35和拉桿36—起作為偏移手段及帶單元固定機構。然 而,偏移手段及帶單元固定機構可構造成彼此分離。同樣,在上述實施例中設有接受反作用力的第一軌道單元9A。然而,本發明并不受此 結構限制。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適用于使用將顯影劑圖像從感光鼓71直接轉印至記 錄紙張的直接式串聯式系統的激光打印機1。然而,本發明也適用于顯影劑圖像首先傳輸 至中間傳輸帶然后再傳輸至記錄紙張的圖像形成裝置。在上述實施例中,帶單元30和感光單元70排列在垂直方向上。然而,帶單元30和 感光單元70也可排列在水平方向上。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可拆卸地安裝至主體中第一預定位置的帶單元,所述帶單元具有可直接或間接地傳送顯影劑圖像的帶;及可拆卸地安裝至主體中第二預定位置的感光單元,所述第二預定位置位于所述帶單元從所述主體被拆卸或安裝至所述主體的安裝通道上,所述感光單元具有感光構件,其中所述帶單元設置有壓力接受部件;所述感光單元設置有與所述壓力接受部件接觸并在將所述感光單元安裝到所述主體的過程中朝向所述第一預定位置擠壓所述帶單元的擠壓部件;及所述主體設置有引導單元,所述引導單元在安裝所述感光單元的過程中將所述感光單元引導向第二預定位置。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帶單元和所述 感光單元分別處于所述第一及第二預定位置時,所述擠壓部件從所述壓力接受部件分離。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帶單元和所述感光單元在所述主體內沿第一方向排列;在所述感光單元的安裝過程中,所述感光單元沿著與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插 入到所述主體中;所述引導單元包括接受來自所述壓力接受部件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接受構件。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反作用力接 受構件是沿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并與所述反作用力的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延伸的軌 道。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擠壓部件形 成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感光單元的前導側。
6.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感光單元布置在所述帶單元的上方,且所述擠壓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向上傾斜到所述弓I導側。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將所述帶單元 安裝到所述主體的過程中,所述帶單元沿第四方向插入主體中,所述第四方向與所述第二 方向基本平行,且所述壓力接受部件沿第四方向向上傾斜到所述弓i導側。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壓力接受部 件形成在沿第四方向的所述帶單元的尾側。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偏移構件,其 中所述帶單元還包括旋轉所述帶的主動輥及向所述帶施加張力的張緊輥,且所述偏移構件 在所述帶單元安裝至所述第一預定位置時偏移所述張緊輥以在所述帶中產生張力。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當所述帶單元在所述帶單元的安裝過程中被預定大小的力朝向所述第一預定位置擠壓時,將所述帶單元 固定在所述第一預定位置的固定機構。
11.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偏移構件與 所述張緊輥嚙合,由此將所述帶單元固定在所述第一預定位置。
1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感光單元包 括在與記錄介質被傳送的傳送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對齊的多個感光構件。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感光單 元安裝到所述主體的過程中,所述感光單元沿所述第二方向插入所述主體,且所述感光構 件在基本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五方向上對齊。
全文摘要
一種電子照相圖像形成裝置,包括主體,帶單元,感光單元。帶單元設置有壓力接受部件,且感光單元設置有當感光單元被沿形成在主體中的導向槽插入到圖像形成裝置的主體中時向壓力接受部件施加擠壓力的擠壓部件。作用在壓力接受部件上的擠壓力將帶單元擠壓向主體中的常規安裝位置,以使帶單元的安裝在感光單元的安裝完成的同時完成。
文檔編號G03G21/18GK101154087SQ200710141948
公開日2008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11日
發明者中野宏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