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變倍透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視頻攝像機和電子靜物攝像機中的變倍比在24倍~34倍左右的高倍率透鏡,特別是涉及最適合用于監視用攝像機中的小型且高倍率的變倍透鏡。
背景技術:
以往以來,作為視頻攝像機和電子靜物攝像機等中所使用的變倍透鏡,例如以下的變倍透鏡系統已被周知即通過使第一組和第三組為固定組并將第二組沿光軸移動而進行變倍,并由第四組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校正而構成4組方式。在專利文獻1中,對于這種4組方式的透鏡系統,為了實現更廣角且更大的變倍比的變倍透鏡,作為固定組公開了追加了第5組的結構。
專利文獻專利第3601733號公報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結構中,實現了變倍比為大約18倍~20倍的高倍率的變倍透鏡。然而,在近年來,正要求比其更進一步,具有與高像素化相對應的高光學性能,且變倍比覆蓋大約24倍~34倍更廣攝像范圍的小型的監視用變倍透鏡。在上述4組方式的變倍透鏡中,為了進行大約24倍~34倍的倍率化,而需要對由在望遠端增大的第一組引起的軸上色像差和球面像差進行抑制。另外,在也需要一邊抑制像差產生量一邊極力抑制與高倍率相伴而擴大的移動組的移動量。需要滿足這些要求的四組方式的變倍透鏡的開發。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所涉及的問題點而提出,其目的為提供一種適宜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的小型且高倍率的變倍透鏡。
關于本發明第一項所涉及一種變倍透鏡,其中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光闌、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四組,在進行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時,將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將所述第二組沿光軸向像側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且通過使第四組沿光軸移動,而對由其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并進行合焦。并且,第一組,是從物體側起由基于1枚的負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以及兩枚的正的單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第二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將較強的凹面朝向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L23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并且以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2)的方式而構成。式中,M2為從第2組的廣角端到望遠端的移動量,f2是第2組20的焦距,ft是望遠端中的光學系統整體的焦距,f1是第一組的焦距。
4.0<|M2/f2|<6.0……(1)2.2<ft/f1<4.00 ……(2)在本發明第一項所涉及變焦透鏡中,將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使第二組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通過第四組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的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特別是將第一組設計為由膠合透鏡和兩枚的正的單透鏡構成的3枚4組結構,將第二組設計為由兩枚的單透鏡和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并通過適當地設定第一組和第二組的折射能力和透鏡枚數等而得到小型且高倍率的透鏡系統。
在本發明第一觀點所涉及的變倍透鏡中,優選為第三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面被做成非球面的雙凸透鏡以及將凹面向著物體側的負的凹凸透鏡構成的2組2枚結構。并且優選為,第四組是從物體側順次由至少一面被做成非球面的雙凸透鏡以及基于將凹面向著像側的一枚的負的凹凸透鏡和一枚的正的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2組3枚結構。此外,構成所述第四組的膠合透鏡的正透鏡的像側的面,為平面或凹面。
本發明第二觀點所涉及的變倍透鏡,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光闌、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四組,在進行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時,將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將第二組沿光軸向像側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且通過使所述第四組沿光軸移動,而對由變焦引起的像面的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并進行合焦。并且,第二組,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枚的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而構成,并且,以滿足如下的條件的方式構成,式中,2a是比第2組中的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的焦距,f2表示第2組的焦距。
0.9<|f2a/f2|<1.80……(3)在本發明第二觀點所涉及的變倍透鏡中,將第一組和第二組設計為固定組,并通過使第二組沿光軸移動而進行變倍,并由第四組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的光軸方向移動進行補償。特別是,以至少一枚的單透鏡和膠合透鏡構成變倍組即第二組,并與第二組相關地滿足條件式(3),從而得到小型且高倍率的透鏡系統。為了滿足條件式(3),優選為,第二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具有將較強的凹面向著像側并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的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
按照本發明第一項所涉及變焦透鏡,在設計為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使第二組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通過第四組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的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的四組方式的變倍透鏡中,由于特別是適當地構成第一組和作為變倍組的第二組的折射能力和透鏡枚數,因此能夠實現適宜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中的小型且高倍率的透鏡系統。
按照本發明第一項所涉及變焦透鏡,在設計為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使第二組沿著光軸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通過第四組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的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的四組方式的變倍透鏡中,由于特別是適當地構成作為變倍組的第二組的結構,因此能夠實現適宜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中的小型且高倍率的透鏡系統。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第一結構例、與實施例1對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第二結構例、與實施例2對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第三結構例、與實施例3對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第四結構例、與實施例4對應的透鏡剖面圖。
圖5是表示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基本透鏡數據的圖。
圖6是表示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其他透鏡數據的圖,(A)是與變倍相關的數據,(B)是與非球面相關的數據。
圖7是表示實施例2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基本透鏡數據的圖。
圖8是表示實施例2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其他透鏡數據的圖,(A)是與變倍相關的數據,(B)是與非球面相關的數據。
圖9是表示實施例3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基本透鏡數據的圖。
圖10是表示實施例3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其他透鏡數據的圖,(A)是與變倍相關的數據,(B)是與非球面相關的數據。
圖11是表示實施例4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基本透鏡數據的圖。
圖12是表示實施例4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其他透鏡數據的圖,(A)是與變倍相關的數據,(B)是與非球面相關的數據。
圖13是對于各實施例匯總表示與條件式相關的值的圖。
圖14是表示實施例1所涉及變倍透鏡的廣角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5是表示實施例1所涉及變倍透鏡的望遠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6是表示實施例2所涉及變倍透鏡的廣角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7是表示實施例2所涉及變倍透鏡的望遠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8是表示實施例3所涉及變倍透鏡的廣角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19是表示實施例3所涉及變倍透鏡的望遠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0是表示實施例4所涉及變倍透鏡的廣角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21是表示實施例4所涉及變倍透鏡的望遠端中的諸像差的像差圖,(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變。
圖中10-第一組,20-第二組,30-第三組,40-第四組,GC-封蓋玻璃,Si-光闌,Ri-從物體側起第i號透鏡的面的曲率半徑,Di-從物體側起第i號面和第i+1號面的面間隔,Z1-光軸。
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第一結構例。在該結構例中,與后述的第一數值實施例(圖5、圖6(A)、圖6(B))的透鏡結構相對應。圖2表示第二結構例。在該結構例中,與后述的第二數值實施例(圖7、圖8(A)、圖8(B))相對應。圖3表示第三結構例。在該結構例中,與后述的第三數值實施例(圖9、圖10(A)、圖10(B))相對應。圖4表示第四結構例。在該結構例中,與后述的第四數值實施例(圖11、圖12(A)、圖12(B))相對應。在圖1~圖4中,符號Ri表示將最靠近物體側的構成要素的面作為第一面且以隨著面向像側(成像側)順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號的第i面。符號Di表示第i面和第i+1面的光軸Zi上的面間隔。另外,對于符號Di,僅附加了隨著變倍而變化的部分的面間隔D7、D14、D19、D24的符號。另外,與各實施例一起基本的結構相同,因此以如下圖1所示的第一結構例為基本而說明。
該變倍透鏡,用于視頻攝像機和電子靜物攝像機。特別適用于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該變倍透鏡,沿光軸Z1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10、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20、光闌St、配置于光闌St的正后方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30、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4組40。
在該變倍透鏡的成像面上,配置有為圖示的CCD(charged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在第4組40和攝像元件之間,配置例如攝像保護用封蓋玻璃。此外,與安裝透鏡的攝像機側的結構相對應配置紅外線截止濾光器之類的平板狀的光學構件。
該變倍透鏡,在進行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時,將第一組10和第3組30固定而將第2組20沿光軸向像側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且通過使第4組沿光軸移動而對由其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以及合焦。第2組20和第4組40,以隨著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而描繪出圖1實線所示的軌跡的方式移動。另外,在圖1至圖4中,W表示廣角端的透鏡位置,T表示望遠端的透鏡位置。
第一組10,成為從物體側起由基于1枚的負透鏡L11和一枚的正透鏡L12的膠合透鏡和兩枚的正的單透鏡L13、L14構成的3組4枚結構。優選為,負透鏡L11是將凸面向著物體側的負的凹凸透鏡(meniscus),正透鏡12是將凸面向著物體側的正的凹凸透鏡。優選為,正的單透鏡L13、L14是將凸面向著物體側的正的凹凸透鏡。
第二組20,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枚的單透鏡與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更為具體地,優選為,是從物體側順次,由將較強的(其曲率比物體側的曲率大)凹面朝向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單透鏡L21、L22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L23和一枚的正透鏡L24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負的單透鏡L21、L22,優選為是將凸面朝向物體側的負的凹凸透鏡。
與第一組10和第二組20相關地,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2)。式中,M2是從第2組20的廣角端到望遠端的移動量,f2是第2組20的焦距,ft是望遠端中的光學系統整體的焦距,f1表示第一組10的焦距。
4.0<|M2/f2|<6.0 ……(1)2.2<ft/f1<4.00……(2)優選為,與第2組20相關地進一步滿足以下的條件式(3)。式中,f2a是比第2組20中的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L21、L22的焦距,f2表示第2組20的焦距。
0.9<|f2a/f2|<1.80 ……(3)第3組30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雙凸透鏡L31以及將凹面向著物體側的負的凹凸透鏡L32構成的2組2枚結構。第4組40是從物體側順次由至少一面為非球面的雙凸透鏡L41以及基于將凹面向著像側的至少一枚的負的凹凸透鏡L42和一枚的正的透鏡L43的膠合透鏡構成的2組3枚結構。構成第4組40的膠合透鏡的正透鏡L43的像側的面,為平面(圖1、圖2、圖4的構成例)或凹面。
接下來,說明如上述那樣構成的變倍透鏡的作用和效果。
在該變倍透鏡中,使第一組10和第3組30為固定組,并通過將第2組20沿光軸移動而進行變倍,并通過第4組40對由此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與第一組10相關地,將膠合透鏡配置于物體側,并在其后側配置兩枚正的單透鏡L13、L14而使正的光學能力(power)分散,從而對諸像差進行優化。與作為變倍組的第2組20相關地,在像側配置膠合透鏡,并在其前側配置兩枚負的單透鏡L21、L22而使負的光學能力分散,從而將諸像差優化。
條件式(1)規定了變焦組即第二組20的移動量和折射能力的適當的關系。若超過條件式(1)的上限,則雖然尋求了更高倍率化,但是第2組20的折射能力變大,望遠端的球面像差校正變得不足。另外,由于第2組20的移動量M2增大,因此對于密緊化不利。若超過下限,則不能尋求高倍率化因此并不優選。
條件式(2)規定了第1組10的適當的折射能力的關系。若超過(2)的上限,則第一組10的折射能力增大,望遠端的球面像差變得校正過剩,并且軸上色像差量也增大。若超過下限,則第1組10的焦距變長而對緊湊化不利,因此并不優選。
條件式(3),與變倍組即第2組20相關地,規定了膠合透鏡與其他透鏡之間的適當關系。若超過條件式(3)的上限,則第2組20內的膠合透鏡的負的折射能力增大。為此,用于對由比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所產生的像差進行校正的功能降低,結果由第2組20產生的像差量增大。若超過下限,則與第2組20中比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的折射能力增大相伴,由比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產生的像差量增大。為此,作為結果,膠合透鏡中的像差校正變得不足,由第2組20產生的像差量增大,因此并不優選。為了滿足條件式(3),第二組20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將較強的凹面向著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單透鏡L21、L22,以及基于1枚的雙凹透鏡L23和1枚的正透鏡L24的膠合透鏡的3組4枚結構而構成。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按照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變倍透鏡,在4組方式的變倍透鏡中,特別是由于設計為將第1組10和作為變倍組的第2組20的折射能力和透鏡枚數等適當地構成,因此能夠實現監視用視頻攝像機等中所使用的小型且高倍率的透鏡系統。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具體的數值實施例。以下,匯總第1~第4數值實施例而說明。
圖5、圖6(A)、圖6(B),表示與圖1所示的變倍透鏡的結構相對應的具體的透鏡數據(實施例1)。特別是,在圖5中示出了其基本數據,在圖6(A)中示出了與變焦相伴而變動的數據,在圖6(B)中示出了與非球面相關的數據。
在圖5所示的透鏡數據中的面編號Si一欄中,示出了將最靠近物體側的結構要素的面作為第一面而以隨著面向像側順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號的第i號面的編號。在曲率半徑Ri一欄,與圖1中附加的符號Ri相對應地示出了從物體側起第i號面的曲率半徑的值。關于面間隔Di一欄,同樣示出了從物體側起第i號面Si和第i+1號面Si+1在光軸上的間隔。曲率半徑Ri和面間隔Di的值的單位是毫米(mm)。Ndj、νdj一欄,分別表示從物體側起第j號(j=1~14)光學元件相對于d線(波長587.6nm)的折射率和阿貝數的值。
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焦透鏡中,由于第二組20和第4組40與變倍相伴而在光軸上移動,因此這些各組的前后的面間隔D7、D14、D19、D24的值可變。在圖6(A)中,作為這些面間隔D7、D14、D19、D24變倍時的數據,示出了廣角端和望遠端的值。另外,也示出了關于廣角端和望遠端的整個系統的近軸焦距f(mm)、F號碼(FNo.)、和視角2ω(ω半視角)的值。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變倍比是大約34倍。
在圖5的透鏡數據中,在面編號的左側附加的記號“*”表示該面是非球面。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中,第3組30的雙凸透鏡L31的兩個面L16、L17,以及第4組40的雙凸透鏡L41的兩面S20、S21是非球面形狀。在圖4的基本透鏡數據中,作為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徑,示出了光軸近旁的曲率半徑的數值。
圖6(B)中作為非球面數據而示出的數值中,記號“E”表示緊接著它的數據是以10為底的“冪指數”,表示將由以10為底的指數函數所表示的數值乘以“E”前的數值。例如,如果是“1.0E-02”,則表示“1.0×10-2”。
作為非球面數據,表示由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狀的式子中的各系數RBi、KA的值。更詳細地說,Z表示從位于離開光軸高度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點向非球面的頂點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軸的平面)所畫的垂直線的長度(mm)。實施例1所涉及變倍透鏡中,各非球面作為非球面系數Bi有效地使用第3次~第16次的系數RB3~RB16而表示。
Z=C·h2/{1+(1-KA·C2·h2)1/2}+∑RBi·hi……(A)(i=3~n,n3以上的整數)。
其中,Z非球面的深度(mm);h從光軸到透鏡面的距離(高度)(mm);
KA圓錐常數;C近軸曲率=1/R;(R近軸曲率半徑);RBi第i次的非球面系數。
與以上的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同樣,圖7、圖8(A)、圖8(B)示出了實施例2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透鏡數據。另外,同樣地圖9、圖10(A)、圖10(B)示出了實施例3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透鏡數據。并且同樣地圖11、圖12(A)、圖12(B)示出了實施例4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透鏡數據。實施例2和實施例3所涉及的變倍透鏡與實施例1同樣,變倍比為大約34倍。實施例4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變倍比為大約24倍。另外,對于任何一個實施例,與實施例1同樣,第3組30中雙凸透鏡L31的兩面S16、S17與第4組40中的雙凸透鏡L41的兩面S20、S21,為非球面形狀。另外,在實施例2~3中,與實施例1同樣,各非球面作為非球面系數RBi有效地使用第3次~第16次的系數RB3~RB16而表示,在實施4中,各非球面作為非球面系數有效地使用第3次~第20次的系數RB3~RB20而表示。
在圖13中,對于各實施例示出了將與上述的條件式(1)~(3)相關的值。如從圖13所明了的那樣,與各實施例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相關聯地,成為各條件式范圍以內。
圖14(A)~圖14(C)分別表示實施例1所涉及的變倍透鏡中的廣角端中的球面像差、像散以及畸變(畸變像差)。圖15(A)~圖15(C)分別表示望遠端中的同樣的各像差。在各像差圖中,示出了以d線為基準波長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圖中,示出了有關g線(波長435.8nm)、C線(波長656.3nm)的像差。在非點像差圖中,實線表示弧矢方向,虛線表示切向方向。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視角。
同樣,圖16(A)~圖16(C)(廣角端)和圖17(A)~圖17(C)(望遠端)示出了實施例2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諸像差。另外,同樣地圖18(A)~圖18(C)(廣角端)和圖19(A)~圖19(C)(望遠端)示出了實施例3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諸像差。另外,同樣地圖20(A)~圖20(C)(廣角端)和圖21(A)~圖21(C)(望遠端)示出了實施例4所涉及的變倍透鏡的諸像差。
如從以上的各數值數據和各像差圖可以明了的那樣,對于各實施例,能夠得到諸像差被良好地得到了校正,適宜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等的小型且高倍率的變焦透鏡。
另外,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和各實施例,也可以做各種變形。例如,各透鏡成分的曲率半徑、面間隔以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于上述各數值實施例所表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的值。
權利要求
1.一種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光闌、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四組,在進行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時,將所述第一組和第三組固定而將所述第二組沿著光軸向像側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且通過使所述第四組沿光軸移動,而對由變倍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并進行合焦,所述第一組,是從物體側起由基于1枚的負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以及兩枚的正的單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所述第二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將較強的凹面朝向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并且以滿足以下的條件式(1)、(2)的方式而構成4.0<|M2/f2|<6.0……(1)2.2<ft/f1<4.00 ……(2)其中,M2從第2組的廣角端到望遠端的移動量,f2第2組20的焦距,ft望遠端中的光學系統整體的焦距,f1第一組的焦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面被做成非球面的雙凸透鏡以及將凹面向著物體側的負的凹凸透鏡構成的2組2枚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組是從物體側順次由至少一面被做成非球面的雙凸透鏡以及基于將凹面向著像側的一枚的負的凹凸透鏡和一枚的正的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2組3枚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構成所述第四組的膠合透鏡的正透鏡的像側的面,為平面或凹面。
5.一種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光闌、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四組,在進行從廣角端向望遠端的變倍時,將所述第一組和所述第三組固定而將所述第二組沿光軸向像側移動從而進行變倍,并且通過使所述第四組沿光軸移動,而對由變焦引起的像面在光軸方向的移動進行補償并進行合焦,所述第二組,從物體側起順次由至少一枚的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而構成,并且,以滿足如下的條件的方式構成,即0.9<|f2a/f2|<1.80 ……(3)其中,f2a比第2組中的膠合透鏡更靠近物體側的透鏡的焦距,f2第2組的焦距。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變倍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具有將較強的凹面向著像側并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的單透鏡,以及基于一枚的雙凹透鏡和一枚的正透鏡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變倍透鏡,其中從物體側順次備有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一組(10)、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第二組(20)、光闌(St)、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三組(30)、以及具有正的折射能力的第四組(40)。第一組(10),是從物體側起由基于負透鏡(L11)和正透鏡(L12)的膠合透鏡以及兩枚的正的單透鏡(L13)、(L14)構成的3組4枚結構。第二組,是從物體側起順次由將較強的凹面朝向像側的具有負的折射能力的兩枚單透鏡(L21)、(L22),以及基于雙凹透鏡(L23)和正透鏡(L24)的膠合透鏡構成的3組4枚結構。從而能夠提供一種適宜于用于監視用視頻攝像機的小型且高倍率的變倍透鏡。
文檔編號G02B13/18GK1959458SQ20061014295
公開日2007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0月31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31日
發明者富岡右恭 申請人:富士能株式會社